關中是指哪裡?


翻開古籍,我們最常看到的兩個字就是「關中」,這是為何呢?因為「關中」是中國歷史風雲際會的地方,華夏的祖先——炎帝和皇帝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的戰神——白起也是從這裡東出縱橫天下的;中化文明始祖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從這裡崛起一統天下的!中華風雲際會的地方,舍「關中」外還有哪裡?

那麼,關中究竟是哪裡呢?隨著歷史的變遷,後人對關中的理解越發混淆,那他們究竟錯在哪裡呢?今天的關中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你深信不疑的四關之說(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正確嗎?它真的值得你堅持嗎?帶著這些疑問,小編來給你介紹這片人傑地靈的天府寶地!

一、關中——八百里秦川

關中,他的原意是指函谷關以西的八百里秦川大地!這裡本來是西周故地,西周末年,周幽王為了逗美姬褒姒笑,居然點燃烽火戲弄諸侯,將古代戰爭中傳遞警報的烽火台變成了調戲女人的道具,最後犬戎入京,周幽王點燃烽火求援無效,最終西周覆滅。周平王建立東周之後,害怕犬戎再次來犯,遷都洛邑,而將這塊關中大地——八百里秦川賞賜給了秦國,於是乎,秦國開始崛起了。

秦穆公擊敗附近戎狄,在這裡成就千古霸業。秦效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關中大地慢慢成為天下風雲際會之地。秦昭襄王雄踞於此,派遣第一名將白起東出函谷關,問鼎天下!隨著大秦帝國的東出,天下大勢為之一變,原來的戰國七雄相互攻伐的局面,變成了大秦帝國西面獨霸威懾東方的局面!戰國歷史進入了連橫合縱的大潮時期。

這之後,函谷關以西的秦國成了函谷關以東各國噩夢的開始。山東各國不得不抱團一致對抗函谷關以西的虎狼之國——秦國。從此之後,天下將函谷關以西的八百里秦川——秦國故地稱為關中,可見關中一詞是來源於秦國東出逐鹿中原的天下大勢潮流!關中最早的意思是函谷關以西的八百里秦國故地!

二、關中——所謂的四關之中

西漢時期,大漢經過幾代人的休養生息之後,國力逐漸強盛了起來,有了和匈奴一決雌雄的實力了,出於抗擊匈奴的需要,西漢時開始在渭河平原以北建立蕭關,然而蕭關已經超出了關中腹地,向北升入了黃土高原地帶了,已經不在渭河平原範圍了!

漢武帝時期,大將楊仆建功立業之後,居然覺得自己的家鄉位於函谷關以東被稱為關外人感覺不爽,居然上書漢武帝請求自己出資將函谷關東遷,可笑的是漢武帝居然同意了,於是中國歷史上真真實實的愚公移山事件發生了!戰國時虎視天下的函谷關居然從靈寶遷到了新安,原來的崤函古道被廢棄,泥沙一天天堆積,讓他失去了作為天下雄關的地位,更是被邊上的潼關——以前的桃林塞取代!真是一個笑話!

西漢末年,西方的羌族崛起,大漢名族為了抵禦西羌,在關中腹地西面的隴山腳下設立了大散關!大散關地處關中腹地的邊緣上!

就這樣,關中平原四面都有了關塞:西有大散關,東邊是潼關,北面黃土高原南麓有蕭關,南面秦嶺北麓是武關(武關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後來有一些不懂歷史也不懂地理的人大肆鼓吹所謂的四關之說:說什麼這四個關塞圍成的地域就是關中。最讓人可悲的是這種說法居然成為了主流,人們一提起關中,就會說什麼東潼關、西散關、北蕭關、南武關四關圍成的地方。這種說明簡直就是可笑之極!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開始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完全就是一個文盲,他不懂歷史,不知道關中的來源是秦國崛起之後東出逐鹿中原而將函谷關以西定為關中的;另外他還不懂地理,地理上關中乃是渭河流域的平原地帶,所謂的四關之中的蕭關和武關早就超出渭河平原的地域範圍,已經不屬於關中了。我猜想這種人之所以提出這種四關說,估計就是鋪開地圖一看,發現在地圖上關中恰好四面有四關,在加上古語:關中,四塞之地也。他們把「四塞」的塞理解成了「關塞」的塞,這完全就是望文生義,古文都沒搞懂,古書上說的四塞是四面險阻的意思,說的是關中西有隴山,北有黃土高原,南有秦嶺,東有黃河,四面險阻!並不是說四個關塞!可見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完全就是個門外漢,不懂歷史不懂地理甚至連古文都看不懂,可悲的是他提出的所謂四關之說居然以訛傳訛成為了主流,所謂三人成虎,就算是錯誤的觀點,大家都認可了就堂而皇之的成為了主流了,實在是可笑!

三、關中——渭河平原

終於,隨著近代地理學的興起,地理學家重新考究了關中的地理,提出了關中的渭河平原之說,以渭河流域自然形成的平原地帶來定義關中,這種觀點雖然和古代關中起源的八百里秦川大地有些出入,但是它以自然地理作為依據命名的關中地域是最合適的,比之第二種望文生義的瞎說恰當多了。

所以,現在最新最準確的關中說是:陝西中部秦嶺以北,子午嶺、黃龍山以南,隴山以東,潼關以西的渭河平原區域。這種觀點不僅將新函谷關、蕭關划出境外,就連武關也不在其內,這時根據自然地理劃分的關中,比起第二種望文生義的瞎說準確靠譜多了!

最後你還在堅持所謂的四關之說嗎?這種觀點愚弄了我們兩千年,以至於到現在還成為很多人心中的主流,一提起關中,99%的人依舊會脫口而出:南武關,北蕭關。。。。可見錯誤的觀點真是害人不淺啊!


關中是一個特定的區域概念,並且歷史悠久。

早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太史公司馬遷就記載了其地域劃分及民俗。

具體是這樣描述的:「關中自淠、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

其中的「淠」,指的是渭水的一條重要支流;「雍」,指雍山;「河」,指黃河;「華」,指華山。

關中的範圍從渭河、雍山以東到黃河、華山一帶。

這裡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

自虞夏時代,這裡就是貢賦豐饒的地區,到後來強大的周王朝正發源於此。

史書上曾記載周的祖先公劉到達過郇(今陝西彬縣、旬邑);大王、王季興起於岐(今陝西岐山);周文王創立了豐,並定此地為都城。周武王時移都於鎬,而鎬城則在今西安西南。

關中地區的民風淳樸,人民勤於耕種,廣植五穀,民間少姦猾之人。

到春秋戰國時代,秦依託關中地區建立政權,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伐戎至岐山而死,隨後秦文公掌權,之後的幾代政權居雍。秦人利用地處隴蜀之間的優勢,開始販賣貨物,行商走賈多起來,商業隨之繁榮。這裡四方貨物雲集,有來自南方巴蜀的丹砂、玉石、銅鐵、竹器、木器,有來自邛笮的馬匹、氂牛,有來自北方戎狄的牲畜。

因此整個周秦時期,關中地區可謂物產豐富、商業繁榮。

太史公司馬遷就稱「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秦漢都以關中為根據地了。另外,所謂「關中」,還與關隘有關。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高山大谷比肩排列,險峻的地形在許多地方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局勢。

自古這裡建立的關隘,有人統計大約有七十二座。

《史記·項羽本紀》載,有人勸項王日:「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史記集解》引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具體到關中之稱「關中」,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指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的中間;一是指在函谷關和武關的中間;一是指在函谷關和散關的中間。比如楚漢戰爭期間,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此處的關中即西以散關為界,東以函谷為界。


對於「關中」這一名稱及其範圍,隨著歷史時期的演變,人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但大致有三:

其一為「四關之中」說,東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南為武關(今陝西丹鳳縣),西為散關(今陝西寶雞市南),北為蕭關(今寧夏固原);

其二為「兩關」說,東起函谷關,終西之關,亦有隴關、大散關之辯;

其三為「涇渭」說,汧隴以東,至黃河西岸,秦嶺以北的涇渭流域皆謂之「關中」。

以上三種學說雖有所差異,但其主體範圍卻大致相當,以現在的地理學來說,它大致包括黃河以西,六盤山以東,秦嶺以北,毛烏素沙漠以南地區。

「關中」平均海拔約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關中盆地、關中平原等稱呼,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關中地處陝西潼關以西到寶雞市以東的關中地區,即現在的西安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和渭南市五個地級市。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自西周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

此外,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地區不僅是歷史上最早稱為「天府」的地方,也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前漢書》第40卷記載,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時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約在公元208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關中稱「天府」晚了500多年。

而把四川稱作「天府之國」最早見於陳子昂所寫的文章中,此時已比關中稱「天府之國」晚了800多年。從先秦到元明時期,關中地區都曾被稱作「天府」或「天府之國」,但清代以後,再也沒有人把關中地區與「天府之國」聯繫起來。

古代帝王有據「關中而得天下」之說,除了地理位置的因素外,還有什麼其他因素嗎?

1、古代取得戰爭勝利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糧食和人口,而這兩大因素都是由土地決定的。關中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土地很肥沃,糧食產量高質量好。加上「八水繞長安」的先天水利優勢,這就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提供了充實的兵力和糧草。

2、自古以來治國安邦,軍隊武備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馬匹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一支軍隊戰鬥力強弱的重要指標,黃土高原產馬眾多,為關中軍隊提供了充足的馬源,保障了關中割據政權東出函谷關而一掃天下的偉業能夠得到順利完成。

3、關中之地重甲兵 秦漢時期有「關中出將,關東出相」之說,到隋唐時期,已形成「西北甲兵,東南財富」的格局,由此可見關中之人善於征戰。

4、「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關中地區則更適合建都,比如商朝、周朝、秦朝、漢朝、唐朝,都定都關中,關中地區為群山環繞,南為秦嶺,西為隴山,秦代之長城屏障其北方,東面又有崤山、黃河之阻隔,真所謂「金城千里」。



關中指陝西的關中平原,東到渭南,西至寶雞,南依秦嶺,北靠陝北黃土丘壑,是一個東西狹長的地段,號稱八百里秦川。又因渭河從中貫穿東西,也叫渭河平原。其包括從東往西依次為渭南,銅川,西安,咸陽,楊凌,寶雞五市一區。值得一提的是咸陽為秦滅六國之秦國都城。西安古稱長安,中國六大古都之一,曾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

關中遠古為秦地,和陝西的陝南陝北並稱三秦,三秦即陝西全境。關中大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口分布稠密,四季分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關中自汧(汧水)、雍(雍山)以東至河(黃河)、華(華山)。

《史記》中將漢中、陝北也包括在關中範圍之內。

後來的四關說,函谷關(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南關)和北蕭關(金鎖關)。

兩關說,大抵函谷關和隴關之間。

這些說法雖晚,但同戰國、秦漢時期的四關大意相同,符合當時的情況。對於「關中」地名的由來並未有確切的定論。

《陝西通史》記載,西晉潘岳在《關中記》中說三秦以隴關為限東為函谷為界,二關之間為關中。唐代《三輔舊事》中說,西以散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中謂之「關中「。

東晉徐廣在《史記》「關中阻山河四塞,作注釋為,「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史記》卷69記蘇秦遊說秦惠王曰:「三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古時大抵定位關中如此。

現在一般說的關中,指陝中部秦嶺以北,子午嶺,黃龍山以南,隴山一東,潼關以西區域。行政區劃,西安,咸陽,寶雞,謂南,楊陵區。五市一區。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95萬左右。南依秦嶺,渭水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是天然地形屏障,這就是今關中的定位。


關中平原是指一個特定的區域劃分,史記中記載的關中地域很廣闊,東至漢中,西至甘蕭天水,南至靠秦巴陝南,北鄰陝北,現在的關中劃分指,東至謂南,西至寶雞,南至秦嶺安康,北至陝北,稱八佰里秦川。


說的比較通俗一點,就是陝西東至童關西至寶雞,北倚黃土高原,南到秦巴山脈跟的陝西廣大地區,號稱800里關中,也稱渭河平原,是陝西重要的米糧之川,海拔500多米,雨水豐沛,氣候溫和,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董先生個人觀點:

一,從寶雞以東。

二,潼關以西。

三,渭河以南。

四,秦嶺以北。

五,東西四百公里,八百里。

六,八百里秦川由此得名。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


推薦閱讀:

電視里的大胃王,他們一次吃下十幾二十公斤的食物,之後怎麼做呢?
為什麼泰迪還會有人養?
我買了商品房首付款已付,由於銀行的原因貸款7個月沒放款,開發商跟我要利息合理嗎?
釣魚怎麼做到的一鉤躺底,一鉤觸底?

TAG:中國歷史 | 文化 | 社會 | 地理中國 | 生活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