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譜傳給誰?


在各家的家譜上,開篇往往會有這樣一句話:「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

意思就是說,國家有史書,地方有志書,家族有譜書。

所謂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史書,記載了一個家族的源流、世系、傳承、支脈。只要家譜做的好,保管的完善,不管多少年之後,你只要翻開家譜,就能知道你的血脈來源了,祖上出過一些什麼人物,做過什麼事迹。尤其是那些有功名、聲勢的祖先,更是一個家族後代引以為傲的榮光。

樓主的問題里出現了兩個問題,先來說第一個家譜如何更替。

家譜沒有更替一說,只能叫續修。常規來說,家譜三十年一修。這個約定成俗的規矩是因為,三十年間,一個家族會產生一兩代人,又因為時間較短,可以很好的將上一次家譜修訂之後,新出生的人口添錄進去,而不會因為時間太過於長久,而出現斷代,資料不全的現象。

但是有些人丁不興旺的小家族,也會六十年才修一次家譜。大的家族甚至會十年修編一次。

續修家譜出了錄入家族中新生的後代之外,在家族字輩用完的時候,聚集族人,續擬字輩。字輩對一個家族是極其重要的,只要記得字輩,就能知道你是家族中第多少代子孫了。字輩一般都是四字,或者五言,七絕的方式擬定。和古詩一樣,極其容易傳頌和記住。

第二個問題,家族中什麼人能持有家譜。

這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共和國之前,一個是當下了。

共和國之前,周朝開始施行的宗法制度,在中國上至國家,下至家族,家庭里都被貫徹的很好。一個家族裡面,最為重要的就是長子長孫一脈了。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家譜由長子長孫掌管。一般長子長孫也是一個家族的族長。

如果長子長孫一脈絕嗣了,二房就會自動成為長子長孫。如果長子長孫沒有絕嗣,但是沒落了。其他支系興旺,出現了人物。族長之位就可能易位。

一般在大族之家,長子長孫都會受到優待,念書的話,都會首先考慮長子長孫。因此長子長孫往往也背負著振興一個家族的巨大責任。

小家族,主要就看誰念過書,念過書的會對家譜持有權具有優勢。因為家譜這個東西,沒有文化的話,你就弄不懂。一旦家譜被毀,一個家族的歷史也就無從尋覓了。但是長子長孫會有比較大的發言權。

而且,以前家譜是不能給外人看的,族人也只能在祭祖的時候,看一看。有些擁有老家譜的家族,還會每年把家譜拿出來曬譜(怕蟲蛀,發霉爛掉)。

當下這個時期,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宗法制度已經散架了。不僅女兒可以入譜(以前女兒是不能進入家譜的),而且只要是家族裡的男丁單門立戶了,你對家族有認同感,都可以得到一本家譜。現在長子長孫在家族之中也不具備優勢了,取而代之的是家族裡的強人,能人,會被推舉為家族的族長和領導者。

但是當下,宗族文化雖然有復興的趨勢,但是以前的那種家族文化,已經不具備了生存土壤,瀕臨渙散。家譜的傳承和延續,也面臨著不少的難題。


家譜是人類以血緣為核心親緣關係的縮影,家譜形成的歷史相當久遠。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前,在母系氏族社會,因為兄弟姐妹間不存在血緣關係,根本沒有家譜可言,到了父系氏族社會以後,兄弟姐妹間才有了血緣關係。


於是有無血緣關係是人類分辨親疏的最起碼的依據。在文字產生之前,家族血脈的傳承是以口述口傳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因此才有了「瞽蒙主誦詩,並誦世系"之說法。由此可見,在文字記載的譜牒出現之前是有口述家譜的形勢存在。

最初家譜只是為了辨別親疏,凝結族群,優化生育,即所謂「親親以相及"。從此家譜中可以看到,一直離不開「別"與「聚"兩個基本作用。再之後,家譜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社會制度的改變,其具有的內涵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了。

家譜的發展可分為周代、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後的幾個階段。

周代實行的是宗法分封制度,宗者為尊。《禮記大傳》中解釋,「族"指有血緣系的群體,本無尊卑之分。到了封建社會,尤其產生了階級之後,便有了「宗",在親族中奉一人為宗主,宗主享有階級特權,其死後由宗主其子繼承。從此,在家族形成了主尊卑從的現象,並一直延續下來。

到了漢代,宗族制度早已由盛而衰,封建領主們為了他們的切身利益又重新建立了宗族和世族制度。求官之人也要被問及三代,所以兩漢時期家譜的功能主要成了恢復宗族的工具。從兩漢之後,家譜也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婚姻門第的依據。


一直到五代之後,江南庶族地主勢力興盛起來,尤其到了宋、明、清之後,隨著商品經濟和城鎮商幫的出現,隨著社會權力的改變,也促使了士族宗族向平民宗族發展的趨勢。

自宋代之後,取士不再過問家世,庶族的讀書人也可以通過科考制度出仕,平民只要有錢、有地位,娶個大家小姐也非難事。

簡而言之,家譜是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記錄,記載其官職、主要事迹、婚姻和子女狀況演變而來的。

家譜主要內容包括三點:

一,世系圖。

二,家譜正文,按世系圖先後順序編寫而成,包括: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官職爵位、享年和卒日,謚號等等。記錄長者50餘字,短者僅兩三字。

三,為附錄,記裁姓氏的源流、遷徙、分布以及其它事項。

關於所問的家譜傳給誰?我認為家譜的一般傳承方法為:由族長傳至族長屋長子,再傳至長屋長孫。如果無子可傳,可從本家兄弟房中過繼一男孩頂上。


總之,現在對家譜的態度可分為兩類人群,一類很講究對家譜的修訂和傳承;另一類對家譜不太重視,或者覺得無所謂。

其實家譜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重視家庭、重視家教、重視家訓、重視家風的藍本。

當然關於家譜文化以及傳承的方式還有很多,只是自己所知有限,也只能說這些了。

感謝您的閱讀。


謝邀!宋以前世家豪門間的家譜傳承,自宋以後在本族平民間也流傳開來。受封建禮教的禁錮,一般還是在富裕的鄉紳手中傳承,他們有文化,有財勢,在宗族中更有話語權,除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的基本要求下,更看重家譜傳承的重要性,有著強烈的責任心,且視家譜為生命!為宗族出錢出力,每年的祭拜宗譜曬譜的活動,也是這些人領頭。對相對赤貧的宗親而言,他們為基本的溫飽都犯愁,絕對對宗譜的關心是沒多大興趣的。經過元統治者對漢文化的打壓摧殘後,家譜損毀較大!自明代起,每個家族為防譜的斷滅,每次修建的新譜都會多抄幾份,這種抄寫是在幾個家族中以傳抄的形式存在,畢竟工作量較大,並在各分支保存,這樣也就擴大了收藏的隊伍!明代前的家譜都以手抄為主,至清代到民國才以石印為主,且印的數量也多,家族中原有傳長的規矩也隨之改變,只要族中人對譜有興趣的話都可以出錢購買,將原有大家族中收藏的方式變為以小家及個人收藏的方式,這樣就便於為生活所迫四處遷徙,或四處經商、求學、當兵、從政而遠離家鄉的人有了尋祖的依據!時至今日人口的大流動,原有的一個大家族長期固定地世居一起的方式被打破,新修印好的家譜讓散居各地的族人化錢購買而保存,不失為一個最佳的辦法!完畢!


.家譜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記載著同一個姓氏的某一支派或某一家族的延續歷史,按我們這個地區的規矩家譜只續男子,過去女方帶子,男女方養子不算自己姓氏的血脈不得入譜!現在受法律的影響,又有大家族人的兒子是要的養子,也興續在家譜里了!至於誰有權管理家譜,沒有統一規定,要看誰樂意管誰自己捐錢買一本,有些輩高的人不一定願意管,不認字的更不操心!這是受現代思想的影響,有的對家譜不感興趣!象我們家族裡,我與父親各自參加過一次續譜,我們家有兩代家譜各一本,父親去世後,我不算長者,但有文化,就我負責了!還有,春節請祖宗本該是本家老族長管理,我父去世後,我家族的長者不願操心,又讓我年年管理,加上信仰不同,有人反對,咋辦?自己不能把祖宗忘了,作為小的我只有繼承父親遺志了!這就是現實的改革!


家譜是以家庭為單位繁延記載,在舊時僅限在五服以內的家祠,現今已早已廢止,家裡只存有三代以內的遺像做為傳續象徵性的家譜。以一個村為單位的舊時風俗有同宗姓氏族譜,並建有宗族祠堂,由族長按排每年的祭祀活動,由族長組織定出族規律制,處理本族違規族員,掌管入族和出族人員權力,處置族內一切公益活動和處罰。以族譜(線圖)記載族系的延續。在現在社會,社會管理以村為單位設立村民共同體,以村委會形勢出現,徹底抵消了舊時的家族派系,家族勢力,族派互斗局面,實行了民主共同體。解放以後,家族觀念逐步淡出人們思想觀念。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和諧統一的大局人文觀念,人不分你我,姓不分李王張趙,同是炎黃子孫,同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以國家為理念,同俱愛國心,共出愛國力。舊的家族形式已被新文化理念代替。提問僅限於家譜傳給誰,在舊社會,一般傳給長門長子,以長傳替。現今農村,各家各戶,新式庭院,現代室設,一般在中堂正面正中懸掛毛主席像的為多,有一少部分掛財神圖,佛道,吉祥字畫。在掛象下面擺放中堂桌,在堂桌的右邊擺放上至祖父下至父母的遺像,簡潔而尊嚴。這成為現代人對於家譜的一種體現形勢。在舊社會,中堂供桌上擺滿了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各樣牌位,多到有些在供桌上都放不下,另設一桌在靠近正桌旁邊擺。光這些古懂佔了大半房間,看似尊祖,實則無實際意義。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和人群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新人文理念逐漸使人們淡出了家族勢力觀念,走出了愚昧封建統治思想,出現了新理念,新思想,新人文,溶入現代科學社會,成為新時代人。懷舊紀祖,不一定要恢復舊的古制,被丟棄的模式,貴在心誠,只要心中有佛,何在口口念佛。貴在行為,不具形式。騙人騙已心不誠,到了難過奈何橋。新文化,新人文,新理念,已成為新時代人的行為習慣,這是人類文明的大進步,是思想理念的大提升,一些不明智的復古教訟,只能成為大多數人的茶餘飯後的笑談,付之一笑罷了!


簡單說,凡屬本性傳人都可以傳承。在過去,因為禮教觀念,都是歷代族長德高望重持事人掌管。族長在家族中很有權威,可以對一些不孝叛逆子孫進行除名,施用家法。當今社會就不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沒有尊卑之分。續家譜只是為了追根求源,對家族發展史有所了解。所以凡屬成員不分男女均可擁有保存。謝邀!


中國號稱百家姓其實姓氏從古至今有近三百左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傳承古代流傳至今的家譜,是每個種姓基因的特殊手段。用來以放種族的後代在沒有根據爭明是本族近親的依據。比如古代禁止同姓氏的人五符之內禁止婚配,用以保持血系的純正,也符合現代的近親結婚後代智力體質的健康。像姨表親姑舅親都屬於近親被過去的婚姻所排斥。雖然古代生理科學沒有現代發達,但也有一定道理。所以說家譜是留給後代人的。


家譜又叫族譜是一個家族興衰的歷史記錄,有了它讓我們能知道自己的根,能了解到自己家族歷史,只於家譜的管理各個家族有所不同,我們是誰家有老人過逝就請到葬禮上供奉,相當於先祖的靈位,然後就在這家管理,以次類推。


家譜,又稱

族譜

、家乘、祖譜等。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

血緣關係

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圖書體裁。   族譜是

中國

特有的

文化遺產

,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後來在

民族融合

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族譜。族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

國史

,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

歷史學

民俗學

人口學

社會學

經濟學

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中華民族是極為重視血脈傳承的民族,傳統的風俗只有男孩才能繼承香火,傳宗接代,使家族永續繁衍,家譜是傳長不傳幼。從現在情況看家中沒有男孩,家譜傳給女孩也可以,因為男女平等了。


推薦閱讀:

家譜怎麼編寫,有什麼格式?
誰見過自家家譜,什麼編寫格式?
《家譜》上刊載的祖宗畫像,真的是祖宗本人嗎?
怎麼梳理《百年孤獨》里的人物關係?
能活到現在的人,應該都沒斷過後代的吧?如果去追蹤他的祖宗,是不是能一直追蹤到地球只有單細胞那一代?

TAG:家譜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