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為何沒有選多爾袞當繼承人,多爾袞又是怎樣一步步上位的?
首先一個原因是:
多爾袞出生於1612年11月17日,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努爾哈赤很鍾愛這個幼子,但在努爾哈赤去世的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多爾袞只有14歲,無論是年齡或者資望,都不足以成為後金的新一任領袖。
多爾袞是指定的繼承人這個說法的出處本身比較可疑,朝鮮史料中曾經提過一嘴,蔣良驥《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多爾袞本人也聲稱: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
即使在多爾袞的「指控」中,也並沒有明確指出皇太極是「奪」了自己的位。
其次,努爾哈赤生前其實並沒有通過自己明確的指令確立汗位的繼承人。
相反,他去世前4年的天命七年(1622),努爾哈赤宣布將來實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規定未來新汗由八旗旗主諸貝勒共同推舉和廢黜。
按照《清太宗實錄》的記載,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議立新汗的貝勒會議成員有如下諸人: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岳托、碩托、薩哈廉、豪格等一共15人。
這些參會的貝勒貴族,按宗支和旗屬關係可以劃分為5個主要派系:
代善系:代善、岳托、碩托、薩哈廉、杜度(褚英長子);
阿敏系:阿敏、濟爾哈朗;
莽古爾泰、德格類系:莽古爾泰、德格類;
皇太極系:皇太極、豪格、阿巴泰;
阿濟格系: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代善系的代善、岳托、薩哈廉,阿敏系的濟爾哈朗,莽古爾泰系的德格類都支持皇太極,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更不在話下,其他候選人沒有一個能獲得像皇太極一樣的廣泛支持,因而皇太極成為眾貝勒推選的新大汗人選。
從當時的形勢和派系格局看,也有人認為在努爾哈赤的心中,皇太極早已是新汗的人選,所謂推舉不過是努爾哈赤為皇太極掃清障礙的一種手段。
上述這個說法是否確切待考,但多爾袞無論如何談不上的繼承人選。
多爾袞雖然和皇太極有疑似的殺母之仇,但是其一步步上位還是在皇太極時期。
天命十一年(1626)多爾袞就被封貝勒,但是到了天聰二年(1628),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才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並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多爾袞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睿親王的睿即墨爾根,滿語智慧之意);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1642)多爾袞在大敗明軍的松錦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皇太極在某種意義上是實踐了對大妃阿巴亥做出的恩養幼弟的承諾,而且其中不僅僅是因為迷信害怕立下誓言應驗遭到報應,有著悉心培養多爾袞成才的因素——這也使得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感情極其複雜,這是後話,此處按下不表。
在努爾哈赤創業到選擇繼承人這段時間,最合適的繼承人就是皇太極,一是皇太極正值壯年,相較於只有十五六歲的多爾袞,在軍隊中擁有更高的威望;二是皇太極軍功卓著,在薩爾滸之戰中,皇太極的一路主力,在松錦戰役中皇太極更是表現出作為軍事領導者的獨斷能力,才能保證主將努爾哈赤戰死而軍隊依然取勝的能力!最後也是最重要一點,雖然努爾哈赤的鑲白旗旗主,但是當時的努爾哈赤得到了正黃旗、鑲黃旗的支持,這兩路旗主來自蒙古貴族,戰鬥力相較於其他幾路實力更強,所以皇太極繼承大位和處死俺巴孩就算是手到擒來,順理成章了
因為多爾袞還小,選個屁啊,應該選皇太極年紀大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演戲時對道具很挑剔的演員?都有哪些演員呢?
※惡魔和墜天使有什麼區別?
※《泰坦尼克號》九大主角現在怎麼樣了,他們還有哪些代表作品?
※玩FPS射擊類遊戲的人在現實中有什麼特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