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衣食住行和客家文化風俗有哪些獨特之處?
客家人的衣服現在屬於客家人的傳統服飾,它是客家文化的瑰寶,客家服飾的款式結構、首飾佩件、裝飾圖案,都有一定的意義、一定的來源,形象而含蓄地承載著本民族的歷史。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在色調方面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灰色、青花色,質地多為粗布,它保留漢服的很大部分,但又根據地理位置和客家人要耕種,工作,及南方天熱雨多的特點,客家服飾做了很多改進,由長袍成了短衫。
客家女子的傳統髮飾是三刀盤飾,後面客家山區也有涼帽女子。
客家人的飲食因各地不同口味有所變化,主要是香、濃、鮮為客家菜的特色,湖南,四川,江西客家人結合當地也都吃辣,兩廣地區以淡為主,鹽焗雞,梅州扣肉,客家三釀,都是客家的招牌菜。客家小吃也是自成一席,由於客家人居住多山地出門做工要帶乾糧,勤勞的客家婦女,把精糧做成各種小吃方便攜帶也可充饑(在這就不列舉了,客家小吃實在太多,客家人都知道的)
客家擂茶也是客家小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客家人的住也是一個瑰寶,客家人住客家土樓,圍龍屋,一字土樓。客家建築主講風水,結構抵禦外敵,一般一個土樓就是一個家族。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的精髓,客家人是一個南遷的民族,客家人崇文尚武,客家人的文化教育自古重視,古時一般客家家族都有私教,當然也有些孩童從小就學習武術抵抗外敵,一般家族中都有會文和會武去看過客家祠堂的人都會為之一振,客家先祖文武雙全都記載在祠堂上。
客家精神也是客家人得已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重要部分,客家人世代銘記祖訓「寧忘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所以不管客家兒女走到哪裡只要雙方講客家話就有一種親切感。同時祖先遺留精神「年深他鏡皆吾鏡,日久他鄉皆故鄉」這使得客家兒女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得以生存,全球都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如今很多新生代的客家人正在走著客家文化的復興之路,客家人的共同努力讓更多人認識客家,了解客家,天下客家迎天下客。
【客家人的衣食住行和客家文化風俗】
風俗又叫民俗,客家人是漢族八大民系之一,所以整個風俗與全體漢民族完全相同,大同小異。
客家人穿著
清朝之前,客家人皆穿漢服,男女都蓄髮留中國人的傳統髮式。女真人入關建立清朝後,中國人「剃髮易服」,整個清朝時期,客家男人喜穿對襟長衫,以青蘭、灰色為主。頭戴瓜皮帽和禮帽,有的包白頭巾。女性穿對襟短衫,也有穿長袍(旗袍)的,頭髮梳成辮子。由於有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女人上學讀書的很少。辛亥革命後,特別是解放後,男女平等,都能上學讀書和工作,男女穿著上有很大改進,男穿中山服、西裝、夾克衫、休閑裝、漢服等,女性穿自己喜愛的各式各樣的套裝。
客家人飲食
客家人在飲食生活方面比較講究衛生、講究營養、講究清淡。主要以吃大米、雜糧、小麥、紅苕、豌胡豆、瓜菜為主食。一日三餐,喜吃乾飯和稀飯,喝高粱釀製的白酒和自己製作的糯米酒(甜酒),改革開放以來,客家人也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溫飽問題解決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改善,由過去逢年過節或一星期才吃雞魚肉蛋等副食品,改為現在經常都可以吃到副食品。由過去逢年過節,做紅白喜事請客的傳統「九大碗」宴席,改為現在各種中、高檔宴席。客家人很重視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過年)。端午節喜吃粽子,開展龍舟活動,中秋節喜吃糍粑和月餅,春節喜吃湯元,年糕,每年冬至季節後,要殺年豬,做紅豆腐、米花糖。每年臘月三十過年,全家要吃團圓飯(外出務工人員這天都要趕回家)。要祭拜天地,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要祭拜祖宗,祈求好運發財,幸福安康。團圓飯後,家長要發給兒孫壓歲錢。新年正月初一,兒孫晚輩要跟長輩拜年,長輩發給娃娃錢。初一這天要吃素一天(不吃葷菜),解放後打破了這一習俗,大多客家人也吃葷菜了。農曆正月初八至十五,開始耍獅子、龍燈,舉辦燈會等,正月十五要鬧元宵,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客家人住房
解放前,大多住土牆房子,有一部分串架房和磚瓦房。在造型規格上,大多為正三間,中間是堂屋,兩邊為居室,另外在左右再修廚房、圈舍、廁所。也有修小四合院或大四合院的,中間為天井,四周修正堂、下廳、居室、廂房、廚房等。解放後,特別是90年代以來,比較普遍住上了磚混結構的樓房,安上了電燈電話,彩電等,住房條件有很大改善、舒適寬敞、美觀大方、保持了農村田園自然風光美景。
客家人婚娶
解放前,客家人男女婚姻多為父母包辦,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講究門當戶對,(如經濟條件基本相似;客家人與不同姓氏的客家人聯姻),不能講客家話的,一般不聯姻。解放以後,提倡婚姻自由,講客話的與不能講客話的都可以結婚。過去一般分提親、合八字、訂婚、送彩禮、結婚等幾個階段。男一般20歲,女18歲左右結婚。解放後,提倡移風易俗,新事新辦,送紅包,坐花轎等均逐步免除,提倡自由婚姻,相互尊重,團結和睦,共謀發展,共同進步,共建家園。
客家人喪葬
解放前和解放後一段時間,都實行土葬。人死後,哭喪、披麻戴孝、守靈堂、燒錢化紙、放鞭炮,做「道場」等。80年代進行殯葬改革以來,客家人喪葬也隨之改革,比較普遍地實行「火化」。
溫馨提示:文字由文學零距離頭條號責編齊速(張裕華)整理,喜歡請關注【文學零距離】頭條號,謝謝!
客家人的衣食住行,早些時候女的大襟衫,男的腰系長條汗巾。據說這些有講究!女的穿著這樣比較保守!男人腰間的長圍巾據說可當武器,早些年村裡老一輩都有傳授武藝的習慣!現在好像都快失傳了。必競不是靠打打殺殺過日子,學武的人也越來越少。
客家文化主要體現在各種祭祀上,和各節日的傳統文化!在江西贛南地區一直保留著各式文化遺產,例如家鄉就多達幾十種。正月元宵節有擔燈,割雞,放神銃,菩薩拜年。橋幫燈,竹篙火龍,火老虎。儺戲,半班戲,釆茶戲。還有各村有宗祠堂。客家人保留很多文化遺產!
客家人把父親稱阿叔,阿伯,把母親稱阿嬸,阿娘,孩子無論男女都稱阿妹,把年輕小伙稱古,哩,比如大名學明被稱學明哩或阿明古,年輕姑娘大名學英,被稱阿英嬤,或學英妹,客家人以前住圍龍屋(獨門獨戶),土樓(整個家族人),飲食偏味重,清明不掃墓,重陽節才掃墓,客家人重視文化教育
客家人稱爺爺喊「阿公"奶奶叫「阿婆",客家崇文重教「寧願賣田賣地也吾做得子女么書讀,客家人傳承男主外女主內的中原文化,客家人也重男輕女也大男子主義所以家裡家外田頭地尾的活都是女人干(當然現在不一樣了)。
推薦閱讀:
※木雕當中的花鳥作品究竟有多美?
※下聯:青天有路苦尋仙。如何補上聯?
※孫悟空為何變松樹,菩提就攆他下山?
※京劇算是國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