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究竟有沒有必要?
應該是有必要的。
武周長安四年冬天,八十歲的女皇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和桓彥范、敬暉等人密謀擁立皇太子李顯。
張柬之是政變主謀,籌劃已久,他首先引薦桓彥范、敬暉出任羽林將軍,統領禁軍,又成功勸說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成為同謀,這些都是政變成功的有力保證。
張柬之等人的密謀,得到了皇太子李顯的首肯。
政變總是有失敗風險的,一旦失敗,必定是身敗名裂。那麼,張柬之等人為什麼還要冒著巨大的風險,發動政變?皇太子李顯為什麼不老老實實等著母親去世、冒險參加政變呢?
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是「太后有疾,久不平」。考慮到武則天已經八十歲的年紀,此一病只怕凶多吉少。而且,重病當中的武則天,對於局面的掌控當然不如從前一樣牢固,發動政變的風險當然大大降低。
另第一個關鍵的因素:此時的政體是武周,武則天會對未來做出什麼樣的安排?是延續這個政體還是恢復李唐?都是未知數。
從李顯的角度來看:當初父親唐高宗死後,他繼承了皇位,後來被母親武則天廢掉。在狄仁傑等大臣的勸說之下,聖歷二年,武則天在自己的親兒子和娘家侄子之間,最終選擇了兒子,恢復了李顯的皇太子地位。
這個皇位本來就是他的,他等待了太長的時間,有些迫不及待了。而且他也擔心病中的母親改變主意,再把皇位傳給武氏的侄子們,延續武周政權。
而且,如果李顯等到母親去世之後,通過接班的方式登基,再想改變武周的政體,有點兒自我否定的意思。如果能通過政變奪權,可以輕易恢復李唐政體。
對於張柬之等人來說:積極謀劃政變,首先是出於對李唐政權的忠誠,同時也有政治上投機的想法。政變成功的機率,遠遠大於失敗的可能性。一旦成功,他們就是匡複李唐的功臣,在新的權力布局中,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位置。
此外,誰都無法預料,武則天在她生命的最後階段,會做出怎麼樣的權力安排。如果她給自己寵愛的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賦予大權,將來局勢如何發展,就很難說。
神龍元年正月癸卯日,張柬之、崔玄(日韋)、敬暉、桓彥范、袁恕己、李湛、李多祚等人率領羽林兵發動政變。
皇太子李顯也出現在政變者的行列當中,為整個行動增添了極大的正當性,這一點至關重要。
政變的過程很簡單,大家從玄武門斬關而入,直奔武則天居住的集仙殿,張易之、張昌宗、張昌期、張同休等人都在那裡,被全部斬殺。
第二天,李顯以皇太子身份監國,兩天之後恢復自己的皇位,就是唐中宗。到了二月,恢復大唐的國號。
女皇武則天被送到了上陽宮,十一月去世,時年八十一歲。
唐中宗即位之初,重用參加政變的骨幹張柬之等人。但是,僅僅幾個月後,這些人就被奪官流放。
不是有無必要的問題,而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但很遺憾政變不徹底。
武周晚年專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疏於理政,大權旁落面首兄弟之手。
當時朝堂之上有三股政治力量,張氏兄弟為首的面首團隊,武氏子弟團隊,以太子李顯為首的李唐宗室和部分大臣。隨著面首團隊權勢日重,武氏集團有與之同流合污之勢,很多文官也漸漸依附,一時權勢滔天飛揚跋扈,太子一系已岌岌可危。
太子李顯的兒子、女兒、女婿私下議論面首專權,被面首黨羽偵知並向武周告發,武周偏信讒言,嚴斥太子,逼令其兒子女兒女婿自殺,太子竟無力抗爭。宗室危機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
神龍元年正月,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在一系列精心謀劃之後,聯絡部分宿衛將領率領數百羽林衛,先前往東宮迎請太子,隨後沖入玄武門,逮捕二張並以謀逆當場斬殺,並在武周所住的長生殿周圍環侍。同時抓捕處死其餘面首黨羽。數日後武周禪位,李唐王朝復辟,太子李顯二次即位,是為唐中宗。
政變成功後,有人曾數次提議,何不趁熱打鐵剷除武氏子弟集團以絕後患。但不知道是被勝利沖昏頭腦還是老糊塗犯了,提議都被張柬之否決。可能與當時實權在韋後手中有關。由此埋下禍根。
後來武三思勾結韋後向中宗進讒言稱五臣恃功專權,提議明升暗降削奪其權。不久張柬之等人被罷去宰相官職,封為郡王,失去了繼續參與權利鬥爭的籌碼。武氏不愧為老運動員,鬥爭到底,以韋後淫亂事向中宗構陷,於神龍二年將五位奪爵併流放(或變相流放)。張柬之於當年在流放地憂憤而死,崔玄日韋於流放途中病死,敬暉、桓彥范、袁恕己被武三思所指使的酷吏,借上官婉兒所擬矯詔殘酷殺害……這一切就發生在神龍政變的第二年。
後武三思父子死於景龍政變,「殺三思、崇訓於其第,並親黨十餘人」。
唐睿宗景雲年間,五大臣終獲平反昭雪,追贈相應謚號;玄宗開元年間,五大臣靈位得以配享中宗宗廟。
正可謂昭昭者天。
歷史上,張柬之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與桓彥范、敬暉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殺死張宗昌、張易之兩位弄臣,逼迫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國號。
那麼,張柬之有沒有必要發動神龍政變呢?很有必要。當時,武則天雖然贊同大臣說的還位給她的兒子,她可以和丈夫李治共享太廟,接受子孫後代的供奉。如果將帝位傳給武三思等人,境遇將會悲慘得多,因為在他看來,一個做了皇帝的侄子去供奉姑母的牌位是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不過,武則天一邊對武氏集團中的某些人進行罷官,一邊迎回李顯,卻打擊皇室李姓人。可能武則天是為了某種平衡,也可能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不過,他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使大臣、李氏集團、武氏集團都不敢輕舉妄動,而私底下,都蠢蠢欲動。
雖然李顯被重新立為太子,不過隨時都有被廢的可能。雖然武氏集團被打壓,不過武三思等對皇位垂涎已久。
綜上所述,為了萬無一失,使帝位重新返還李家,張柬之等發動的神龍政變就很有必要了。
對李唐整體來說,沒什麼必要。需要說明的是,武周前期,李家武家進行了你死我活的鬥爭,但鬥爭雙方是李旦及其圍繞在李旦身邊的李唐忠臣與武家人。
而在武周后期,李武開始合作,確切的說是沒什麼根基的李顯和勢力深厚卻不能繼位的武家合作,而且李顯與武家沒有太大矛盾,這也是武則天李武聯合執政的安排。
處理了皇嗣之事,武周朝廷穩定,而二張身為武則天面首,更大的作用是武則天在朝中安排的獨立於李武勢力之外的一股勢力,這也是確保武則天能夠控制朝政的工具,而隨著李顯回歸,李唐一系權力中心由太平和李旦變為李顯,按這樣趨勢發展,李唐復辟後李顯的根基就會根深蒂固,李旦與太平的政治勢力會漸漸演化為李顯的勢力,李顯是不願意參與神龍革命的,事實上神龍革命之後,李顯皇權非常弱小,李旦一系與太平公主保持了巨大的政治實力,而李顯也並不感激五王,相反仍舊與武家人保持了盟友關係,神龍革命如果說第一受損者是二張,第二是武則天,第三就是李顯,甚至復辟之後,李唐變武周的主要參與者武家人都沒有獲損。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什麼政變啊,這都是武則天自導自演的,張柬之,敬暉都武一手栽培起來的,對武絕對忠心的,沒有武同意,別說他們政變,連想法都不敢有,即便有也不敢跟第二個人說,武帝的手段不是鬧著玩的,別說對二個人都有恩,有仇都不敢動。李顯的行動二十四有探頭的,沒有武默許,誰敢去李顯那裡就是找死。如果政變成功的,李顯當了皇帝何必還怕武則天,每月還得親自去看望一下武則天,最簡單的一句,你們見過被政變的皇帝遺旨還管用嗎?被政變的皇帝聖旨都不管用了,別說遺旨了。
個人覺得有必要,當時朝廷分為三股力量:以張易之和張昌宗為首的張氏,背後依靠的是武則天,張氏兄弟獲得武則天的寵愛,大量臣子向二人靠攏,所以這一股力量的掌控者依然屬於武則天,她對權利並非完全放下。
武則天的娘家武氏,如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頗受武皇親近的武三思,安樂公主的丈夫武崇訓等。
最後則是李家,李顯從房陵回了洛陽,成為皇太子,李旦軟禁解除,太平公主一直被武則天歸為李家的人,而她的心確實也是向著李家。
由此可知,天下權利並非一家掌握,要想把權力收復,還是需要通過政變等之類的方法。
站在張柬之的立場上,絕對有必要。武則天將死之人,張氏兄弟無根之木,政變風險相對很小。政變成功後,他就是恢復李唐的功臣,如果政權自然交接,不僅沒有擁立之功,反而會被新登基的皇帝視為前朝舊人,為武周效力的名聲也不好洗白。所以,張柬之的政變只殺張氏兄弟,讓李顯複位,沒有清算武家。這種結果是張柬之這些人最希望看到的。
推薦閱讀:
※上官婉兒有沒有背叛武則天?
※李顯懦弱昏庸,武則天為什麼最後還把皇位傳給他而不是李旦?
※後人是如何得知武則天掐死女兒的?
※隋煬帝、武則天為何處心積慮要從「西京長安」搬到「東都洛陽」?
※武則天最喜歡自己的哪個子女?她為何不將皇位傳給太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