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寮國、泰國(一定程度上的緬甸和越南),這些曾同屬於高棉帝國的國家有哪些相似處呢?
其實無論是對於東亞的平原農耕文明,還是中南半島的平原農耕文明來說。橫亘在中間的那片高原地區都對他們有著天然的地緣優勢,即使文化和人口上不如平原的農耕區發達。但平原地區要想征服他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比之北亞那些游牧民族的機動性對農耕文明的威脅。這些處在熱帶高原山地上的民族,優勢更多的是在他們所熟悉的環境中,因此並不會對平原上的民族構成大的威脅性。既然下面的人上去困難,而上面的也沒有下來的力量。那麼在長期處在半獨立狀態的這片高原上難道就不會出現單獨的國家形勢嗎?答案是肯定的。
中南半島一共有五條主要河流,分別是緬甸境內的薩爾溫江、伊諾瓦底江;泰國境
內的湄南河;越南境內的紅河;以及最為知名的,縱穿老、泰、柬、越四國的湄公河。從地緣上講中國也許註定要成為中南半島諸國的大哥。因為這五條江河有三條半是發源於中國境內的橫斷山脈。其中只有伊諾瓦底江有一半的源頭是在緬甸最北端(其源頭有兩支,另一支在中國境內);湄南河發源於撣邦高原,完全與中國無關。
對於中南半島來說,這幾條河流所形成的衝擊平原並非都在一起。事實上由於山脈的阻隔,緬甸境內的那兩條河流所形成的平原,與越南北部的紅河衝擊平原是各自處於獨立狀態的。而半島中心的湄南河——湄公河地區則地理上的聯繫要緊密的多。事實上中南半島最早的文明和最主要的博弈也正集中於此
因為並不僅僅是由於政治原因。
看過一本書,很喜歡從地緣結構上講這些事,先上圖
這個圖很明顯了,第三級被分割為西、中、南和條狀的東部四塊平原區,也是中南半島上幾條主要河流的衝擊區。事實上青藏高原——中南半島這一三級地形結構, 很好的解釋了東亞文明為什麼沒能最終滲透進中南半島。由於第二級地形的存在,華夏族很難跨越這些高原山地長期深入那些平原地帶。當然中國人也並非沒有在這一南向的三級結構中有所做為,最起碼在海拔 1000——2000 米的二級地形上,我們佔據了雲貴高原。越南北部平原的東部由於並沒有二級地形的強力保護, 只有一些斷續的丘陵與嶺南的珠江流域作為天然分割線。因此成為華夏族最容易進入的地區。不過由於他的西面是縱貫南北的長山山脈,使得這一地區事實上呈一個「亞半島」狀態。在這種狹長的地帶中當地的土著居民很容易從西部的山地發中發起攻擊,而由於東西向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使得華夏族很難在此地長期立足。另外南部的那些平原丘陵區是亦是農業集中區,能夠為土著居民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這些因素都和朝鮮半島的情況類似。由於征服的成本太高,因此越南也就和朝鮮半島一樣最終最明太祖列為不征之國了。其實無論是對於東亞的平原農耕文明,還是中南半島的平原農耕文明來說。橫亘在中間的那片高原地區都對他們有著天然的地緣優勢,即使文化和人口上不如平原的農耕區發達。但平原地區要想征服他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比之北亞那些游牧民族的機動性對農耕文明的威脅。這些處在熱帶高原山地上的民族,優勢更多的是在他們所熟悉的環境中,因此並不會對平原上的民族構成大的威脅性。既然下面的人上去困難,而上面的也沒有下來的力量。那麼在長期處在半獨立狀態的這片高原上難道就不會出現單獨的國家形勢嗎?答案是肯定的。
中南半島一共有五條主要河流,分別是緬甸境內的薩爾溫江、伊諾瓦底江;泰國境
內的湄南河;越南境內的紅河;以及最為知名的,縱穿老、泰、柬、越四國的湄公河。從地緣上講中國也許註定要成為中南半島諸國的大哥。因為這五條江河有三條半是發源於中國境內的橫斷山脈。其中只有伊諾瓦底江有一半的源頭是在緬甸最北端(其源頭有兩支,另一支在中國境內);湄南河發源於撣邦高原,完全與中國無關。
對於中南半島來說,這幾條河流所形成的衝擊平原並非都在一起。事實上由於山脈的阻隔,緬甸境內的那兩條河流所形成的平原,與越南北部的紅河衝擊平原是各自處於獨立狀態的。而半島中心的湄南河——湄公河地區則地理上的聯繫要緊密的多。事實上中南半島最早的文明和最主要的博弈也正集中於此。
當然中國在越南北部也並非如魚得水,原因前面分析過了。在得到明清兩朝不會再
對其用兵的的信號之後,越南人終於可以放心的向南擴張了。他的南下路線就延著中南半島東部的「長山山脈」南下,位於現在越南南部的「占城」國首先就成為了犧牲品。而後越人又從柬埔寨的高棉族手中奪取了湄公河的出海口,佔據了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 17 世紀)。這也使得越南成了象中國那樣的,同有擁有南北兩條主要河流的國家。這種格局讓越南的戰略形勢更加穩固。由於緬族和京族在歷史上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各自的邊緣地區發展, 因此中南半島的腹地長時間是高棉人的天下。高棉人也就是現在柬埔寨的主體民族。現在由於兩邊的泰人和越人的的擠壓,高棉人已經不得當年之勇了。在丟失了湄公河中上游地區和肥沃的出海口後,柬埔寨目前的基本被壓縮在湄公河下游的平原地區,海岸線也只有一小段。這使得高棉人沒有足夠的戰略縱容和防禦高度,地緣格局使得它只能成為中南半島上的二流國家了。
關於高棉人在中南半島的存在,中國的史書在 1900 多年前就有記載。高棉人最早建立的國家叫「扶南國」,後來叫「真臘國」。如果大家對這兩個國名不熟悉也不經緊,畢竟這些故紙堆里的東西不是誰都感興趣的。不過隨後高棉人建立的國家就非同凡響了,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強的武功,而是因為他們建立了一個夢幻般的城市——吳哥窟。我們並不需要在這裡探尋吳哥王朝的歷史, 單從他們的建築能力上也可以想見高棉人當時的國力之盛。吳哥窟代表的是高棉人在中南半島上的勢力頂峰。 14 世紀末,高棉人被迫放棄他們的國都吳哥, 南遷至現在的首都金邊。這地切都是緣於半島上崛起的另一股勢力——泰人。泰人所建立的「暹羅王朝」從此以後成為了中南半島核心區的主人,並一直到現在。
我們大概了解一下中南半島的主要民族分布情況。
就中南半島上各民族的起源現在並沒有特別明確的說法。一般中國人認為緬人最早是從青藏高原的東緣,穿過橫斷山脈進入伊諾瓦底江流域的;而越人則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古越(粵)人同出一脈。在此之前中南半島上的主體是孟——高棉人,孟族主要活動在緬甸本部地區;而高棉人主要在湄南河——湄公河地區。這兩個民族應該同出一源,因此他們的語言也被稱為「孟高棉語」。有一種說法是這兩族也是從中國境內遷過去的,只是時間更早。其於國內史學界的政治引導性,我並不想過於深究。這些也並非今天的重點。我們只需知道緬人最終取代了孟族人,成為了中南半島西部的主人。而後者現在還殘存有一百多萬人在軍政府的統治下艱難生存。高棉人的主要敵人則是泰人了。關於「泰」這個民族,目前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就是指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包括以此為標籤的生活在其他國家的「泰族。廣義的「泰族」還可以包括緬甸撣邦高原上的「撣族」,寮國的「佬族」,甚至越南北部的「岱依族」,中國境內的壯族、傣族等民族。目前由於政治上的敏感性,一般把這一系列同源的民族稱為「壯泰語族」。學術上的觀點是這一族群發源於雲貴高原東邊緣的紅河地區(廣西境內),後來由於北方華夏文明的壓力而部分南遷。他們試圖進入紅河中下游地區時,被北越的京族阻擋住了。於是只得沿著橫斷山脈的南緣進入中南半島北部的高原地區,他們繼續向西試圖進入伊諾瓦底江流域時,遇到了先期到達的緬人的阻力。於是向南進入湄南河——湄公河流域成了最佳的選擇。最泰人在 14 世紀末戰勝了土著的高棉人,成為了這一地區新的霸主。在遷移過程中留下的部分族人現在被定義為越南的「岱依族」,寮國的「佬族」,撣邦的「撣族」。當然這些「民族」與泰人分離的時間不同,所以之間的差別也不盡相同。「壯泰語族」在語言上有很多共通性,在民族習慣上來比較接近,類同性看起來似乎和「突厥語族」有些相似。不過由於西南地區的地形原因,各民族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並沒有突厥語族那樣的接近。最起碼中國境內的壯族和越南境內的「岱依族」由於長期受華夏文明的影響,和泰人的差別已經有些大了。相比之下佬族——撣族——泰族的差別更小,關係也更為緊密些。事實上寮國所在的那片高原山地,長期處於部族紛爭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做為泰國的附庸而存在的。如果不是法國人的介入,使得寮國有建國的機會,泰國人應該已經把他們消化成純一的泰人了。目前佬族有 1800 萬人,有一千五百萬人在泰國東北部,現在的民族認同感已趨同於同一的「泰族了」。對於撣邦高原的的「撣族」,泰國人也並非沒有想法。不過緬人是半島上另一股強大的勢力,他們也需要這一地區做為對泰國(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緩衝區。因此目前泰國的民族主義者們更多的是寄撣邦自身能先獨立出來。目前中南半島的地緣、族群及政治格局大致如此。如果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緬甸、泰國、越南無疑是半島上三股主要的力量,寮國和柬埔寨由於地緣的關係,屬於從屬地位。從地緣的角度來看,緬甸和越南與中國接壤,因此會有更多的利益衝突。越南是在海上,而緬甸則是陸地上。就這兩個國家本身的地緣特點來看,緬甸的優勢在於印度洋上,越南的優勢在於南海上。這些地緣優勢會成為中國與之交往政策的重點考慮因素。至於是胡蘿蔔還是大棒就要因時而異了。在這種情況下,泰國做為中南半島的核心地區國家,就更顯他的平衡功力了。出於自身安全的需要(兩邊都不是好惹的主),泰國也願意和中國建立更深層面的關係。因此中泰關係從長期來看,是有地緣保障的。
感謝網友邀請回答:柬埔寨、寮國、泰國(一定程度上的緬甸和越南),這些曾同屬於高棉帝國的國家有哪些相似處呢?
一、高棉帝國
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柬埔寨的一個古國。高棉(Khmer)於中國古籍亦稱為吉蔑、閣蔑。 統治時期最為強盛,建立高棉國家。高棉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他們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約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臘的國家,它在700年前後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為強盛。13世紀時,人們逐漸厭倦被迫為神王服勞役,高棉社會開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羅軍隊強迫高棉人放棄吳哥 ,高棉帝國滅亡。
二、興起與衰落
約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臘的國家,它在700年前後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為強盛。高棉人信俸印度教,這一時期接受佛教.真臘衰落,被爪哇人短暫佔領了一段時間。802年,闍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國家,他是一位神王,在吳哥王城作為帝國首都。高棉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 ,他們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1010-1150年蘇利耶跋摩一世和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統治時期,帝國步入極盛。
13世紀時,人們逐漸厭倦被迫為神王服勞役,高棉社會開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羅軍隊強迫高棉人放棄吳哥 ,高棉帝國滅亡,吳哥王城從此被煙沒在叢林之中。
高棉帝國是東南亞最大的連續的帝國,是現在的柬埔寨。帝國從王國脫離 Chenla時常統治或vassalised現代天的部分寮國 , 泰國 、越南。在帝國的形成期間,帝國有密集的文化,政治和貿易關係與 Java和以後與 Srivijaya 在高棉狀態的南部的邊界之外放置的帝國。 它最偉大的遺產是Angkor是資本在帝國的天頂期間。 Angkor負擔證詞到高棉帝國的巨大力量和財富和的信仰系統品種它隨著時間的過去光顧。
總結:經過以上資料顯示,這些帝國的文化,政治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這些國家都在亞洲,中南半島,生活在熱帶雨林的氣候,熱衷於信奉佛教,民風彪悍,國民都非常的吃苦耐勞。也都發展旅遊業,婚姻還都是支配試,最後治安好像都不怎麼好!
謝謝邀請。
寮國屬於青藏高原南延伸山脈,與柬埔塞、泰國相比,屬高原山區國。
柬埔塞在寮國東南,屬於二級高原地帶。
泰國主要沿海衝擊平原和海灘、湖泊組合成的水網低海撥地域。
從以上地理環境可以看到,三個高棉帝國分枝國,經濟發展對政治環境影響也各有不同。
一是泰國人地處低海撥地域,以農耕為主。
二是柬埔寨以林牧業農耕結合。
三是寮國以林業、礦山、水資源和狩獵為主,人口發屁緩慢。
華人在這三個國家中,在泰國比較易於開展商貿服務,在柬埔寨從事養殖林產加工,在寮國從事釆礦業。是這三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特色。
謝謝你的邀請。柬埔寨、寮國、泰國三國,都地處中南半島,均屬東南亞地區,且為我國西南部的近鄰。三個國家大部分地區,在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地區或亞熱帶地區,氣侯屬熱帶季風氣侯,其特點是氣溫高,濕度大,大部分地區全年平均氣溫在23度以上,南部熱於北部,全年溫差很小,4月最熱,12月溫度最低,四季不分明,全年氣候主要分為旱季、和雨。.以上三國均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廟宇眾多,信奉佛教。三國境內多山川河流,自然風光秀麗,熱帶植物繁盛,顯示出了熱帶地區特有的植物景觀。風土人情樸實無華,都與我們廣西人民的人文風情有很多近似之處。三國的文字看起來差不多,語言有的比較接近。可能是在語言文字方面受印度的影響較大。從社會制度看,寮國與越南一樣是東南亞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而泰國和柬埔寨則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從經濟上來說三個國家都欠發達,尤以寮國為最。大概也就這麼多了。還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這三個國家都是我國民眾喜歡出國自駕游的首選。
謝邀。中南半島這些國家的相似之處有以下幾點:
1.各國的首都均分布在大河近旁、河流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上;
2.各國大部分民眾信仰佛教,佛教建築隨處可見;
3.這些國家的氣候基本上均屬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沒有明顯的四季之分,一年只分雨季和旱季;
4.這些國家的經濟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米飯是他們的主食;
5.這些國家森林資源豐富,都盛產木雕工藝品;
6.這些國家盛產的水果種類基本一致。
這些國家都處於亞洲的最南端,同屬熱帶雨林的氣候。民風非常彪悍,也非常吃苦耐勞,熱衷於自己信奉的宗教。都至力於發展本國旅遊業,但各國的貧富參差不齊,治安都有待加強,因為這幾個國家都是那些高智商犯罪分子的避難場所。
1,都是佛教國家(越南還信儒教)。
2,以前都是中國的藩屬國。
3,都是東南亞國家。
4,互相接壤。
5,其國內的種族在中國都有分布,如泰國的傣族,越南的京族等等。
6,身材都較瘦小。
7,都很窮。
東南亞這些國家大多信仰佛教(但是各有不同
)
推薦閱讀:
※中國的八大名酒是怎樣產生的?
※《還珠格格》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呢?
※你見過哪些令你感觸很深的畫作或藝術品?
※上聯:鳥宿池邊樹,下聯怎麼對?
※敢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李白一個詩人而已為什麼這麼「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