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保罗·卡拉尼什的书《当呼吸化为空气》?


一年多以前就在斯坦福大学的youtube频道上看到了关于作者Paul Kathathini的简介,当时对他稍稍关注了一下,后来也就忘记了。最近学校发邮件告知大家他的眷属Lucy会来校开一个诵读会,才发现Paul和Lucy都是我们医学院的校友,也让我突然间对他的书产生兴趣。亚马逊的送货很快,两天之后我就拿到了这本书。由于是校友,也同为医学领域的人,他的文字让我倍感熟悉,我在想象我平时日夜奋战的教室,解剖室,图书馆都曾几何时留下过Paul的指纹,这里的空气曾经被他呼吸,教授的指导也曾经被他刻入心里,我也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他的角色,用第一人称感受他的生活,他小时候在亚利桑那的沙漠里探索,他经历残酷的神经外科住院医生训练,他无法忍受背痛在纽约的火车站里躺在过道,他在拿到诊断后和Lucy在医院诊室里抱着痛哭,他告别本来光芒四射却突然黯淡下来的未来,他仪式性地做完最后一台手术,他拒绝呼吸机并说“我已经准备好”接受最后一剂吗啡。

今天跟室友吃饭,他告诉我医院的内科住院总也患了脑癌,我突然间有一种崩溃的感觉,疾病和死亡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作为医者却是免不了某一天同时变为病人,这在我们看来都是难以想象的--明天我就会躺在那张刚刚睡着我的病人的床上?就像Paul写的,作为医学生和医生,我们不问为什么偏偏是我,我们想知道Kaplan-Meyer survival curve的预后,想知道一线二线三线药物的疗效是否能改变这个疯狂下坠的曲线,但是最后我们都要接受那种--我可否完全只变成一个病人的角色。

听完住院总脑癌的消息,我回去把这本书的最后几页读完,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有始有终,没想到中间就断了,就像Paul的生命嘎然而止,我不由地想象他在写完最后这几个字时的状态,他的背疼得让他无法提笔了吗?还是他突然开始呕吐了?抑或是......?永远的问号。读到Lucy写的后记,在她写到她对着Cady和已经停止呼吸的Paul最后一次唱起了Bedtime表示最后最后的离别,我的眼眶也湿了--就这样的,突然的,终结了吗?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当你的呼吸,化为空气的那一刻,

也就是你,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刻。


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你今天会做什么。

这是一句被说烂了的鸡汤。

当然这也不是作者保罗想对我们说的话。


保罗·卡拉尼什,

斯坦福学士、

剑桥硕士、

耶鲁医学博士、

斯坦福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

有着数不清的学术奖项与荣耀。

他很帅。

2013年被诊断出肺癌。

2015年3月死于病床上,

享年37岁。


神经外科医生的日常,

是连续10几个小时的手术,

划开病人耳朵上方的头皮,

打开病人的头盖骨,

看到病人如桃子一般的脑子,

找到肿瘤所在的位置,

小心翼翼地切除、缝合。

如果一不小心,

碰到了切除区域2毫米以外的脑组织,

病人可能会一辈子瘫痪在床,

或失去说和写的能力,虽然可以听懂别人的讲话。

或失去听和读的能力,虽然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


神经外科就是做这件事,

保罗为了达到,

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标准,

用了12年。


在他终于要顺利地从住院总医生的岗位毕业,

拿到斯坦福教职和科研岗,

拿到数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

拿到终身教授的职位的时候,

他得知,自己要死了。


在即将迎来“人生巅峰”的时候,

他迎来了自己罹患癌症的CT照。


我很想知道,对于作为病人的保罗来说,

死亡意味着什么,

时间又意味着什么。

他准备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

而他又怎样面对了自己的人生。


患病之前,

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

只是不知道那天何时会来。

患病之后,同样地,

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

只是不知道那天何时会来。

从地球诞生之日起,

在地球上生存过的人类,

总计约1060亿,

没有一个逃脱过死亡的命运。


可若是自然死亡,

大多数人都能相对平静地接受。

而若是突然死亡,

生命的花朵猝然凋谢,

如田晓霞、如保罗,

这其间,要隐藏多少泪水和悲痛。

死亡,

我们熟悉吗?

我们陌生吗?

我们理解吗?


我曾读过小说人物绝世的别离,

我曾看过电影主角最后的喘息,

我曾听过朋友亲身经历的讲述,

我曾目睹亲人毫无征兆的离世,

我曾感动不已,我曾痛哭流涕。

但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死亡。

保罗给了我最真切的体验。

他是一位如此坦诚的讲述者,

痛苦、无奈、悲痛、消沉、

脆弱、害怕;深爱、不舍、

忍耐、坚持、抵御病痛。

一切都力透纸背。


他是一个将死之人,

一个病人。

一个医生,

一个年轻有为的人。

我也很想知道,对于作为医生的保罗来说,

死亡意味着什么,

病人又意味着什么。

他怎样帮助病人面对自己的人生,

而他的病人又怎样面对了自己的人生。


如保罗所说,

神经外科医生,单单技术好是不够的,

医生的最高理想是引人理解死亡。


若保罗还活着,

我相信他会以精湛的医术,

和对病人的道德意义上的关怀,

引导一个个病人和家属们理解死亡。

但现在,

他用这本坦诚的、薄薄的小册子,

引导了数以亿计的读者去理解死亡。


而对我来说,

不光是理解死亡,

也是去理解人生。


这个世界,

总有人比你更加幸运,

也总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无须因为别人的幸运而哀叹自己的不幸,

亦无须因为别人的不幸而感激自己的幸运。

定义幸运与不幸,不需要别人作为参考系。


当死亡降临,当呼吸化为空气,

一切幸运与不幸,都将化为空气。

一切努力与憧憬,都将化为泡影。

那个时候才真正明白,

世间万物,尽归尘土。


既归尘土...

何苦此生?缘何余生?

面对苦心耕耘的付出与收获,

面对各种各样的幸运与不幸,

面对不知哪天就会终结的生命,

我们怎样去过完自己的人生?


我想起了保罗的话: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

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

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他说:“我无法前行。”

他又说:“我仍将前行。”


我想起了由理的话:

from:《Angel Beats》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如雨天似晴天”

http://weixin.qq.com/r/tjlDW2vENjZJrS8492yk (二维码自动识别)


刚刚读完这本书,和大家分享我对它的思考

路过的小仙女和小公子们记得留下你的赞哦~

作为一名医生,对这本书的理解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生的职责和价值

我觉得一个好医生至少要具备这些特质:技术,医德,沟通能力。当今很多人抱怨医患关系紧张,有时候感觉大家总是在埋怨,而忽略了自身的问题。我认为医患关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现在好多的医生只看“病”,不看“人”。还记得特鲁多名言吗?——“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医学毕竟是一门研究到现在还有很多未知的科学,人类的机体是在太复杂,很多病都无法治愈甚至无法缓解,那我们医生需要做的是什么呢?难道只是冰冷的诊断治疗,完全忽略人性的意义?这就大错特错了,病人寻求的不是医生的专业数据,而是只有医生才能给于的稳妥感和安全感。我们需要看中的是病人的需求。当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在你面前时,他的病无法手术治疗只能放化疗延长寿命,而这将会使他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你如何选择?我的答案是:询问病人的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人想多活些日子陪伴家人,有的人则希望有尊严的死去,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对自己生命的处置权

每个人都难免有一死,所以医生与死亡的斗争注定失败,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但通过努力,至少可以无限接近完美的曲线。那医生需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挽救生命,更重要的是引导病人和家属去理解死亡。

二·生存和死亡的意义

既然医生需要引导病人和家属去理解死亡,那自己就必须先对生存和死亡有一定认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我青春期的时候有段时间对死亡特别恐惧,每次睡觉前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死去,而且还不知道会以何种方式死去,会不会很痛?会不会很难看?每当这个时候就感觉头皮发麻,生无可恋。但是现在想到死亡反而很淡定,我觉得中国人好像对死亡这件事很避讳,小时候每次说到“死”这个字,都要被大人念,所有人对这两个字都闭口不谈,好像说过后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仔细想来,完全没有必要酱紫,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个终将到来的节日”。记得还有人说过“人死后肯定可以上天堂,因为活着就是地狱”。

既然迟早都有一死,那下一秒死去和数十年后死去有什么区别呢?这或许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你用活着的时间做什么,就是你在何时死去的区别。有的人活着是为了享乐,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家人,有的人活着是为了体验,不管目的是什么,都是成立的,因为“存在即合理”。

从科学上讲,生命的基本要求是新陈代谢,而死亡是新陈代谢的终止。即使是将死之人,他仍然活着,知道真正死去那一刻。保罗说,生活绝不是一味的躲避痛苦,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那我们求生是为了什么?为了新陈代谢的继续?不知道正在读文章的你问没问过自己“为什么而活”,我觉得人的高级之处就在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或许也是很多优秀的人之所以成功的秘诀之一吧。

就先写到这吧,只是一点点个人感受,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看的是原版。
昨晚看到paul给女儿说的话时 眼泪刷 就掉下来了 一整本书 从这里 我开始放声的哭
我连着两个晚上 从凌晨12点到四点 安安静静坐在书桌前看这本书 深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看完我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我能知道自己还有多久的生命 我应该怎么安排呢 我是否也要迫切的想出what truly matters to me 我是否会改变我现在的人生夙愿 我是否会更加从容的看待自己的死亡 看待这个世界

Paul left a message to his 8-month daughter:
Please never discount your value to a dying father, because it"s enormous.

Paul also metioned that the real role doctors should play in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s not to be there but to be with them, is not to just fix them as an object but to help them conquer the difficulty together,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is not to take patients out of that suffering but to take them further to the next stage.


因为要拿这本书做pre 并写book report
所以我现在快速的记录一下我的思想碎片 完成了我再来补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paul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或者说是因着濒临死亡的契机才得以洞察本我。每天都在生与死之间采取着行动,喜乐与痛苦平衡共存,从而进一步深入探索感恩与爱。
我读的是何雨珈译本,代译序中表达的观点也是我认为本书可窥见的最深的共鸣,即对于死亡毫不避讳的态度。没有故作勇敢,坦然真诚。生命最后时刻一样毫不懈怠地去完成梦想,保护起所爱之人。
张定浩写过《死亡不该被严肃地谈论》,他说起死亡“就像我们在大风中点燃一支烟,就像我们面对面坐着都不说话”。

当呼吸化为空气,身后福泽是唯一救赎。


摘自《当呼吸化为空气》

分别读了英文版和中文版,故事很简单,讲述保罗成为医生,又因癌症从这一热爱的岗位上退去,面对死亡的故事。
很少有人看待死亡这样坦然,很真实。
对于生命的诠释,对于医学的诠释,对于家庭的诠释,都在书里。
死亡总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的事情,人人都会屈服于此。只有短短200页的故事,足够让我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I can"t go on. I"ll go on.”


对于生命、疾病、死亡的理解

可以说是一个医生

终其一生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这几个词

生命。疾病。死亡。

大部分的病人前来求医的时候

他们其实都不明白这三个词的意思。

而我们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责任

是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

并且接受这种客观存在

其实我还算不上是个【医生】

我还在学习

我也还在摸索

到底什么是生命,疾病,和死亡。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

就是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

对于这三个词的认识。

他说

死亡,不过是

当呼吸变为空气

01

Paul Kalanithi(保罗·卡拉尼什)是斯坦福医院的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在他的36岁,他被确诊了肺癌,IV期。

在确诊的前半年里,Paul开始出现背痛(back pain)、体重减轻(weight loss)。他发现了这个情况的不对劲,并且去找了自己的家庭医生(primary care doctor)。他对自己的医生说:

If this were a boards exam question—thirty-five-year-old with unexplained weight loss and new-onset back pain—the obvious answer would be (C) cancer. But maybe it’s just that I’m working too hard.
如果这是一道考试题——35岁青年出现新发背部疼痛以及体重减轻,那么答案毫无疑问选C——癌症。可是,或许只是因为我工作太累了?

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哪怕他将所有课本倒背如流,哪怕他知道答案显而易见,他的内心也一样会有一层犹疑的侥幸:或许,我不会那么倒霉。

第一次的检查并没有给他明确的诊断,而症状也在那次检查之后神奇得稳定了下来,于是一切都被自然而然地怪罪到了繁忙的工作和不再年轻的身体上,日子也再次回到了在斯坦福医院忙碌而充实的14小时/天。然而,这只是癌症给他的短短的“蜜月期”。

几个星期之后,更加剧烈的疼痛再次袭来。这次,伴随着胸痛(chest pain),夜间盗汗(dripping sweat),持续性咳嗽(persistent cough)和新一轮更快速的体重下降。他开始在手机上查询“三十几岁患者常见的癌症”,怀疑的种子开始发芽,直至长成谁也无法忽视一棵可怖怪异的树。

Paul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决定前往纽约去看望自己的好朋友。在去之前,他抽空做了几项检查,排除了一些年轻人常见的癌症。直到去机场之前,他才抽出时间,给自己拍了一个胸片。

在飞机终于抵达纽约之后,Paul的背痛几乎快要把他撕裂了。止痛药已经起不了效果,他在机场等候区的长椅上躺了下来,试图通过背诵出那些痉挛着疼痛的肌肉的名字,来缓解自己即将脱口而出的尖叫。机场保安前来制止他,对不起先生,您不能躺在这儿。

他心想:sorry,but I"m dying from cancer.
对不起,但是我就快要死了。

02

很多时候,提前知道答案并不是什么好事。比如,知道自己得了癌症。

在还没有检查结果出来之前,Paul和他的妻子Lucy(内科医生),都几乎在内心已经知道了这个答案。剩下的无非是,哪里来的癌,到了哪一期。

可是知道答案不代表就接受了这个答案。Paul经历了一个挣扎的过程:他的医学素养告诉他,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结果,但是心理上,他无法接受自己哪怕是说出“癌症(cancer)”这个词。

在纽约朋友的家里,Paul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了。他感到疲乏、困倦、失去胃口,中午才能起床,没到晚餐时间就有困了。最终,在莫名的劳累和疼痛双重折磨下,他不得不提前结束这一次的休假。

在朋友家的壁炉边,他向自己的好朋友袒露了这个事实。

I said, “Mike, I think I have cancer. And not the good
kind, eith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I’d said it out loud.
我说:“麦克,我想我得了癌症,很糟糕的那种。”
这是我第一次,把这个词大声讲出来。

第二天一早,Paul乘飞机回到了斯坦福。在下飞机的那一刻,他接到了医生给自己打来的电话。对方拿到了他的胸部X片结果,看起来不太好,“她不太确认这是什么”。

事实上,医生知道,Paul也知道。

答案终于揭晓了。Paul从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变成了一名肺癌患者。

03

Paul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他的叔叔,以及他的许多其他亲戚,都从事着医疗行业的工作。可是在他上大学之前,Paul的理想职业,是一名作家。

他的母亲为他和他弟弟的教育倾尽心血,从小为他们制定书单,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生活贫瘠的年代,Paul的生活是被文学围绕着的。这也就解释了,这本由他亲笔写下的死亡日记,何以读来字字珠玑,口齿生香。一半的他沉浸在文学感性的世界里,赞美着生命,热爱他的生活,而另一半的他冷静地思考着,剖析着,这个世界的本真,生命、死亡、道德的意义。

在等待上大学的那个暑假,在亚利桑那州某个黄沙漫天的贫瘠小镇,在无数次穿越沙漠、行走和思考中,Paul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Literature provided a rich account of human meaning; the brain,then, was the machinery that somehow enabled it. It seemed like magic.
文学为我们解释了生而为人的意义;而大脑,则是产生这些瑰宝的物理基础。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在Paul斯坦福的课程表上,除了文学,他加上了生物学和神经病学。他想要去学习,产生文学艺术的大脑,究竟是怎么工作的,这就如同是生命的艺术一样。

04

在36岁得肺癌的概率,是0.0012%。

就是这么微小的概率,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100%。

作为医生,会更快的接受自己的病情吗?

理论上,很快。我们清楚这个病的解剖、生理、病理,知道它的每一种名字,知道它的症状,知道病人会用怎么的词来形容这些症状。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病”出现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感觉。

没有人,在得病之前会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所以在心理上,生了病的医生,接受速度和患者没有区别。在疾病面前,我们都是平等的,一样的。

Paul在书里,详细地写下了他从医生到患者的转变。他穿上平时给病人穿的衣服,躺在他接诊患者的检查床上,看着那些他熟悉得叫得出名字的护士进进出出,安静地,焦虑地,克制但同样恐惧地等待医生走进来,告诉他那些他早已熟知于心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早就知道答案会让这个过程变得轻松一些吗?

不会,真的不会。

听完诊断后,Paul和妻子并排躺在病床上。妻子问他,真的确定了?不会再有别的可能了?

不。Paul说。

然后他们握紧了彼此的手,就像热恋中的年轻伴侣那样。

05

他36岁,拥有斯坦福、剑桥、耶鲁三大名校的学位,在他神经外科住院医培训的最后一年,他的能力让他能够轻易地得到任何一个他想要的职位。他36岁,得了肺癌,晚期。

Paul在书里是这样形容自己的36岁的:

At age thirty-six, I had reached the mountaintop; I could see the Promised Land, from Gilead to Jericho 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I could see a nice catamaran on that sea that Lucy, our hypothetical children, and I would take out on weekends. I could see the tension in my back unwinding as my work schedule eased and life became more manageable. I could see myself finally becoming the husband I’d promised to be.
36岁,我已经触碰到了人生的峰顶。我已经可以看见一片应许之地,从基列到耶利哥城一路到地中海;我已经可以看见我和Lucy,带着我们那还未出生、但即将到来的孩子,一起度过愉快的周末;我仿佛已经预见到,只要我的工作强度有所下调,我的背就不会再那么疼,而我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可控,我也终于可以成为那个,我曾许诺要成为的合格的丈夫。

最终,像每个癌症患者一样,在经历了质疑、否认、拒绝这些过程之后,Paul接受了自己的病痛。他开始争分夺秒地写下这本书——《当呼吸变为空气》(when breath become air)他写下自己得病的感受,这种他熟知机理,却未曾感受过得疼痛;他写下自己学习、从医多年,对于生命、疾病、以及死亡的理解;他写下自己的思考,抓住自己游离在病房空气中的那些思绪,他要让自己短暂的、无法走入下一个阶段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这本书里,并没有用太多笔墨去描写他接受的治疗、诊治经过等等,而更像是一个年轻的灵魂,拷问着生命的目的,竭力向这个宇宙发出自己最后的声音。他回忆他治疗过的病人,他回忆在他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一遍遍地回放,直到自己能够冷静又诚恳地,复述那些生死。

06

我觉得这是一本,每个医生都应该读的书,也是每一个对生活存在迷茫的人应该读的书。毕竟,在这世间,除却生死,哪一桩不是小事。

而这个印度裔的美国医生告诉我们,哪怕面对死亡,也一样可以保持优雅。

在这本书里,Paul写下了很多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再三去回味。我选择不在这篇推荐中“剧透”任何一个小故事,但我想告诉你们,你们想知道的关于一个医生如何看待生死,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这些故事里面。

我看的是英文原版,今天这篇推荐中用到的中文翻译,也都是我自己翻出来的。这本书已经有了中译本,如果发现内容有些出入,也是我能力不足造成的纰漏。

书名是出自17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十四行诗。摘抄如下:

You that seek what life is in death,

Now find it air that once was breath.

New names unknown, old names gone:

Till time end bodies, but souls none.

Reader! then make time, while you be,

But steps to your eternity.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发现不过呼吸终成空气。

新幼无知,故旧已逝:

至时间消磨我们的躯体,却留下永恒的灵魂。

读者啊,趁时光尚早,饮此欢愉

共迎永恒生命!

最后,推荐Paul的妻子Lucy今天5月在TED的演讲,坚强而美丽的女性,情感充沛而且克制,值得一看。(https://www.ted.com/speakers/lucy_kalanithi)

愿我们都能获得发自内心的优雅与坚强,在哪怕站在最低的谷底的时候。

【本文首发于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音阕思亭,欢迎大家来亭子找我玩儿~】

http://weixin.qq.com/r/vTvSyhfEP0pArVOp926v (二维码自动识别)


看简介的时候我在想,这是多么悲伤而残忍的一件事情,在一个医生好不容易成长起来能独当一面的时候让他直面死亡,在孩子刚刚出生就要离去。
看完以后却感到异常的平静,像湖水一般,反射着阳光。Paul的一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追求、充满爱的家庭。这一切虽然没能一直持续,但赋予他生命的意义。
有多少人一辈子也没能拥有这些


当我看到Lucy写保罗说,他准备好了。我终于忍不住掉了眼泪。
准备好去死了,准备好离开自己的爱人亲人了。这得下多大的勇气呀。这不像我们说准备好睡觉了,第二天睁眼,还能看到对方。准备好离开这个世界了,对于他的亲人和爱人是何其残忍。我佩服他的勇气,却也感受到了他的无奈。


当我在诚品的畅销书架上扫到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早已离去。

“一位天才神经外科医师最后的生命洞察”。封面上小而又小的导读文字,伴随一个消失在云端的背影——我相信那就是作者本人。就这样,从终点处开始阅读,我真得不知道——我能读到什么。

阅读开始的那一天,猿总消化系统大出血入院急救。在住院部的病床前,我看到他苍白冷静的脸,百无聊赖地翻开了前一天在诚品买的书。

“肺脏布满肿瘤无数,脊柱畸形,有一夜肝脏被侵蚀。癌症,扩散极广。我是神经外科住院医师,最后一年的训练刚刚开始。过去六年来,这类片子我看过无数次,可是,这次不同,我看的是自己的片子。”

故事从这里启程,最后当然是回到这里。没有如推荐序所述“读完再也不会忘记”

或是“感动的不行不行又不行”,我恰恰是在一种平静的感受中,将这本书翻到了最后一页。

作者从神坛跌落,在最后的人生旅程中做下两个重要的决定:1,生个孩子,留下生命的线索;2,回到从前的岔路口,重新捡起当初被自己放弃文学,留下了这本书。

文字过滤了一些恐惧和焦虑,留下了近乎冷静的过程。难以置信在确诊自己肺癌晚期的第一时间,作者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治疗开始前把精子入库,保留完好的繁衍基因。这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即将完整他短暂的人生。在叙述过程中,我甚至没有去想,对这个孩子来说父亲缺席的童年,会不会太残忍。而或许,这一切就是保罗家族的宿命,诚如他在第一章中所述“父亲这个角色可以萃取其精华,短暂、浓缩(而认真)的高张力相处,等同于别人父亲所做的一切。而我只知道,如果这是行医的代价,那么这种付出太大了。”

然而,保罗的行医代价又远远地高出了自己的父亲。他从巅峰跌落,带上蓝色手环,住院成为一个病人。他本就是一个充满召唤的医师,成为病人后,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保罗相信脑神经生产意识,但同时也相信意识会超越脑神经继续存在。就在他攻读文学硕士课程时,一个脑部严重受损的女孩冲他微笑了一下。“从科学角度来说,她最好还是不要活着吧”他无法接受导师的结论,他渴望与受苦的人建立关系,继续追寻到底是什么东西能使人类的生命有意义,尽管他们是在面对死亡与腐朽。他太想知道,那个被所有人放弃的女孩,为什么还会清晰地微笑。她已经失去意识、甚至失去生存价值的生命里,还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

这个问题显然已经无法从文学层面上获悉答案,他听从内心的召唤:放下书本去行医。并且用超人般的能力和毅力一路攀至脑神经外科领域的巅峰。忙碌和成就、平凡目击失控和死亡,却没有改变他不断审视自己内心的文学思辨习惯。他坚持在忙碌和刻板的工作时尽可能多地了解面对的病人,他想搞清楚这个失去意识和决定能力的人,想要怎样的未来:一个简单的死亡,还是一袋袋或进或出的流体间,及时无力挣扎仍然撑着活下去。在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题时,他要做的不是配合法律演练,让病人签署同意书,而是和血肉同胞铸造今生之约的一个机会:我们一同在这里,这是渡河的方法,我承诺,将尽我所能,带领你到对岸。此刻,他不是一个医师,而是一个牧师。

我没有被他感动。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医师应有的觉悟。不应给与“伟大”的标签。虽然似乎的确超越我们日常所见的许多“量入为出”的医者。

我知道,作者也不希望我们会感动,因为他依然在不断为自己下滑的道德感到内疚。我不知道作者是否认为如果透支自己的生命去行医是医者不可逃避的宿命,那么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前,他们就应该有所觉悟,但我发现,他在癌症治疗期间决定重回手术室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他的主治医生艾玛说。这样的鼓励是最高级的。成功地将注意力引开,转向可执行的、更有意义的事。无论是癌症控制期决定继续高强度的医疗工作,还是癌症复发以后决定开始写作,保罗始终坚定地执行他的医师给他的建议: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

如果生命是一架长梯,那么保罗的梯子已经放倒在地上。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在家人的集中陪伴下,完成最后一次呼吸。事实是否如作者妻子叙述的那样平静安详,已经不重要了,但至少能在保罗留给女儿的一段告白中,感受到他是喜悦满足的:

“当你碰上一生中屡屡必须介绍自己的时刻,除了列举你担任过的职位、做过的事、你对世界的价值,请不要,我祈求,忽视你曾使一个临终者的日子充溢着满足的喜悦,那种喜悦我既往从不知悉,那种喜悦没有欲求渴望,那种喜悦只是静驻,自足。就在此时此刻,那是巨大无比的一件事。”

我遇见过父亲英年早逝的家庭,留下孩子、妻子和老人,忧伤而沉重的活着。我能感受到气氛里的无奈和压抑,理解却无法缓解。然而,当我读到保罗这段文字,心忽然松动了。原来,对于一个生命,意识的陪伴是如此重要。他将用写这段文字时候的“喜悦”永远陪伴着女儿,他的家人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告诉她的孩子,她的父亲是一个怎样温暖的男人。

保罗离开。呼吸之间的疼痛与温柔将继续牵绊着家人。但是很好很好的一件事,便是他在最后的时光里,与家人坦诚相待,始终在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不曾遗憾。

保罗说,在癌症确诊以前,我知道自己有天会死,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确诊之后,我知道自己有天会死,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不过现在我很明白,这其实不是科学问题。死亡的事实令人不安。然而,没有别的方式可活。

即使心中了然我们终将一死,没死以前我们还是活着的。所以,所有活着的时光,我们都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寻找“我们活着的真正意义。”

我从病房离开,在太阳底下走一走。让忐忑与担心松动一下,用有限的大脑思考我生命的意义,未果。


“在生命与死亡这样厚重的背景下,真可谓卑微如蝼蚁。”

尽管保罗的求学生涯会让人一边赞叹他的才能,一边困惑于他的摇摆与反复无常。但其实他追求的东西一直都没有变——是什么让人类的生活充满意义。而他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

在保罗的担任住院医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生工作的惊心动魄与紧张沉重,也能看到他作为医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展现出他高超的技术,与美好的医德。保罗更像一名引导人思考的牧师。

尽管不能苛求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医生都能如保罗一般,但可以说,保罗具备了我们心目中一个好医生的所有标准。

然而造物弄人。保罗被确诊为肺癌。

上一秒还是为患者击退死神的医生,下一秒变成了与死神直接搏斗的病人。

作为医生,可以很冷静、理性地去分析,生存的概率、长期存活的可能性;

而作为病人,那些数据都是无用的,在医学上的百分比,到病人身上,只是1或0,全或无。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保罗决定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直到病情严重到无法再操作手术。

“我要逼迫自己,回到手术室。为什么?因为我做得到。因为那就是我。因为我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面对疾病与死亡,保罗没有消极放弃,也没有故作勇敢、过于乐观

他坦然接受了病痛的事实。

一边积极治疗,相信医生与科学。一边真诚面对,向家人敞开心扉,展露脆弱,接受别人的安慰。在清醒之时,继续阅读、思考、写作,享受和家人相聚、谈心的时间,希望充实地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天。

也许保罗唯一的遗憾是,无法好好地陪伴女儿,为她留下关于父亲的一点回忆。

只有这本书,是保罗献给女儿,唯一的礼物。

立志从医者能从中看到为医之道,与病魔纠缠者能找到面对死亡的方式。不惊心动魄,不凄美动人,但在平淡的句子中,让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思索关于生命的意义。

欢迎关注【703穿梭机】


让我想成为神经外科医生~


在窒息中透露着一丝乐观和希望
读着读着就能想到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生命很残酷,肿瘤很可怕,珍惜现在,好好生活。


平白直述,让人惋惜。


艾玛是对的,关注卡普兰迈耶曲线对一个独立的个体本身而言或许毫无意义,你赋予每一天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或许本就不与你的生命长短呈现相关。
我钦佩保罗在书中流露出来的坦然也勇气,但也很好奇,当他知道他在过去三十多年所追求的东西,他的医学信仰再也没办法实现的时候,他的内心起过怎样的波澜,是真的非常平静的接受了么?那种理想顷刻间轰然倒塌,并且或许再也无法重筑的感觉,想想都很绝望吧。
以及关注一下这个八零后译者,很扎实的文字,没看过她的纸牌屋,多年前买过再见老北京,一直没细看,该拿出来翻一翻了。


请参考读后阅读总结:

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 读《当呼吸化为空气》 - 知乎专栏


推薦閱讀:

如何保持獨立的人格,找到生命的意義?
抑癌基因p53出現問題真的是癌症發生入門必不可少的環節?
哪些事讓你真正感到生命的脆弱?
人類是看不見空氣的,魚類是否能夠看見水呢?
如何看待頭部移植技術?

TAG:生命 | 癌症 | 生命的意义 | 当呼吸化为空气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