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後,還有多少現在的建築可以保存下來?

五六十年後,還有多少現在的建築可以保存下來?

首先言明的是,這裡所指的無法保存是指由於形式,用途,外觀等方面已不被社會所接受而被拆除的建築,而非遭受不可抗力損毀的建築。

題主在青島時曾經遊覽過保存比較完好德國建築群,當時就感嘆百年前的建築至今看來仍然美觀,與周圍環境毫不違和。就像中國的古建,無論過去多長時間都具有欣賞價值。

反觀現在的時興建築(且不談千篇一律的樣板樓房),好多大型建築直接就是玻璃幕牆堆砌,再加之各式各樣的造型。 再舉一個山東的例子。濟南火車站,曾被譽為遠東第一站,後被拆除(此事不做贅述),又建成了今天的濟南站。我們可以想到,建新濟南站的時候,設計方面絕對符合當時年代的審美,形式,然而不過20年下來,起碼在lz看來,外觀上已經談不上美觀,而老濟南站,現在看來仍然古樸優雅。

濟南的市中心的貴和購物中心,於1997年建成,當時也是經過多方設計建設的,屬於地標性建築,不過區區15年後,就進行了大規模改造,以符合現代風格。

為什麼同樣是一個時代時的標準建築,近現代建築卻很難被人記住和保留?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有許多建築形式上落後,達不到使用年限便被拆除。那現在那麼多標誌性建築,有多少能保存到50年後,甚至百年?不排除有現在的地標性建築被長時間保留,但到幾十年後,這些建築還是否會被人接受?

國內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地標建築,在設計上基本已經與世界接軌(當然大部分設計方案由世界範圍內徵集也是原因),國內外建築風格越發相近,所以以上提到的問題會不會隨著設計的與時俱進而消失,或者說放眼全球,他國是否有著同樣的問題。


謝邀,題主問的很好 。

你發覺了國內很多十幾二十年前的建築已經落後於審美,而很多一百年前的建築至今仍然看著那麼和諧。
因為很多老建築…………它們背後有著一個完備的建築美學體系。
那些過去的建築,例如古典主義是經歷了數千年積累沉澱的,用時間來完善了美學上的經典。所以所有與之相關的創新都是水到渠成,逐步演變的。之後的新古典主義剝離了古典主義的皮肉卻也留下了最基礎的骨架。所以這階段的大多數建築都基於了一個經歷時間考驗的美學理論。
而很多很著名的現代建築,雖然因為材料的進步,完全脫離了之前的形式,但它們仍是經過了反覆推敲,比例雕琢,仍然具有可以被剝離出的美學理論。

反觀這幾十年的國內建築,爆髮式的房地產發展和心浮氣躁的設計行業造就了最簡單粗暴的拿來主義。絕大多數設計師拿著一本建築圖冊,把自己心儀的圖片不究所以然的搬到自己的設計里去,一個立面東拼西湊好幾個參考建築,一天就能畫完一個建築四個立面。然後套上一個假大空的概念上去。你覺得這樣的設計能夠讓你看順眼多久?又能經得起多久時間的審美考驗?你貼的那些漂亮的效果圖很可能過十年又被你看不上了。
這裡不僅僅是在批評國內的建築師,國外的設計師很多也翻著建築影集,很多也在創造著bullshit。

但抄襲並不是說創造不了一個耐看的設計,這裡我們要換一個詞——借鑒。也就是說哪怕你用上了別人的細節,只要你用上你所學所積累的美學造詣,認認真真推敲研究,仍然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成功作品。
畢竟建築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創新並不是最主要的追求,在有限的條件下自我完善才是建築設計所追求的主要目標。
說了半天好像還沒正面回答題主問題,題主自己領會吧(^_^)v


設計中是有根據建築功能和重要性考慮使用周時間的,但過去建築設計一般是不考慮到期後問題的。粗放式的規劃設計導致建築使用周期短而不能適應,國內有還沒用就拆了的。

但現在有個趨勢是考慮整個建築周期內的能耗,可拆卸,可改造,可重複利用。傳統混凝土和磚在生產過程中資源和能耗大,建造時間長,改動代價大。所以這方面鋼結構和玻璃的運用都有優勢。鋼結構和玻璃材料在廠家統一生產效率高,浪費少。鋼和玻璃連接安裝簡便快速,沒有濕作業,便於大批量標準化施工。改造可行性靈活,同時容易拆除回收。拆除時材料殘值高,甚至可達50%以上。在整個建築的使用周期上綜合考慮的話,鋼結構會更有節能優勢。

懶得找圖,直接鏈接個別人寫好的。

建築師用啪啪啪打臉的事實告訴你里約奧運場館有多牛!-建築日誌-靠墊兒


和五六十年前保留到現在的差不多,但比青島大連那些保留下來的老建築存在時間要短得多。沒辦法,這是現代建築材料限制,高層建築和特異形狀的建築需要大量鋼材,但電化腐蝕決定了現代建築的壽命一定比石頭建造的老建築要短得多。能否保留主要是個材料壽命問題,至於審美不需要一味推崇老建築,能夠保留下來是因為當年就是精品。青島地區德國是當作示範殖民地建設的,市政建設標準比本國都高,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設計一般的建築,現在也拆的差不多了。現代的新建建築也是一樣,除了個別建材所限無法更新的,地標性的經典建築依然可以延續百年甚至更久。


終於又可以說謝邀了!謝邀!

這個問題其實私下也討論過,簡單來說,其實答案就在建築通則上寫著。

一級:100年以上 重要的建築和高層建築
二級:50-100年 一般性建築
三級:25-50年 次要的建築
四級:15年一下 臨時性建築

其中我們熟悉的各地地標年限都是100年,而現在買的商品房建築年限都是50~100這個檔(你當然可以理解成就是50年),所以是不是覺得70年產權變得合理了?

-------------------------進入瞎聊模式-------------------

不過如果多聊幾句的話,這個問題其實在於建築其實有兩個說法,building和architect,用中文來說都叫建築,但是或許我們可以把後者翻譯成建築,前者就翻譯成房子。
這兩種類型之間的區別產生了題主提到的問題,為什麼有的建築物能留存百年,有的會被隨時拆改。

個人感覺這種分法很適合早年的建築物,特別是土地私有化的年代。
那時候是建築或是房子全靠資金決定。
大商巨賈或名門旺族,錢到位了自然想要家裡「站著房躺著地」,於是上好的材料配上高明的工匠,建築自然應運而生。比如現在的山西的各家大院。
而普通老百姓呢,有了點錢,蓋個房子湊合住唄。

到了現在,特別的房地產業蓬勃發展之後,建築物的兩種類型就區分的更明顯了。甚至我們索性可以把剛剛提到的房子變成一個更工業化的說法----產品。
不妨用大家都熟悉的產品,手機,來打比方。
從賣方考慮,產品自然是生產出來再賣了賺錢,那麼是做威圖還是小米,是功能機還是智能機,其實不是由廠商拍板而是由市場決定的,我可以做但必須有人願意買。

而從買方考慮,花最合適的錢買最合用的產品,這應該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你絕不會把手裡的水果手機當傳家寶,也肯定不會現在還用著前些年的4s,而當手裡錢緊的時候把手機掛某魚出了也是很多人的選擇。所以我們一般人買東西一般只是一時之需而非一世之需。

說了這麼多,我真的不是個買手機的,把建築帶入到上面的情景也是同樣成立的。

想想需求,可能很多問題都好解決了,所以最後一句話,為什麼我們現在大部分的建築都不能留存百年了? 沒必要唄


除了掛牌文保建築,估計都特么要再拆一遍……

畢竟地產興邦,實業誤國


說實話,我覺得這根本不是建築學問題或者說結構工程問題。這是個政治問題。

所以我哪裡敢回答呢?


磯琦新說50年後城市是廢墟,意思是都變成農村。

正好回歸第五大發明。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

也有磯粉會說超高層怎麼種水稻阿,

用磁甘露。

xy


倉廩實而知禮節。
總歸要先溫飽再吃好,先暖和再漂亮,先有地兒住再談舒適、風格和傳承。一步到位需要成本。
任何一個時代所建的房子都會有地域和時代的特點。今天的建築受全球化影響地域特點弱了,但時代特點很強,是當前的產業能力的外在投射。
比如鋼產量小時,熟悉鋼結構設計的人也少,鋼結構就只能用在橋樑、鐵道、機械、重廠房、公共建築等方面,民建就被限制使用,現在產量大了,使用也就普遍,配套的維護也是鋼結構建築的時代特徵。
民國的老建築看著舒服,是因為留下來的本身在當初就是精品,一步到位的不計成本的。大量民房土屋已經損毀了。
50年後的人們還會為cctv、鳥巢、盧浦大橋驚嘆,就像我們今天驚嘆長城金字塔欣賞民國建築,喜歡改革開放前的老廠房並改造成民宿、特色辦公一樣。
每個時代都有精品傳承下去。
《蘭亭序》有云:覽物之情,其致一也,後之視今亦如今之視昔。


絕大部分住宅都可以保留下去,道理很簡單,誰替你拆了重建?


剛好,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我想可以分享一下

當我們還在討論建築工業化,日本人已經開始研究「200年住宅」…

我覺得所有的建築,都是在相應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被設計建造出來的。因此都是帶著當前的種種烙印,因此可能一段時期後人文及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這些建築就顯得不合拍了。如果想要將建築長時間的保留下去(不考慮結構的可靠性的問題),如何去可持續地改造建築外觀及使用功能以滿足使用者不斷變化的需求,這將是一個值得長期研究的課題。

從文章中,日本人的思路我覺得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另外,其實歷史發展幾千年,留下來的經典古建築並不多,與幾千年的建築總量來說,這個比例也小得可憐,所以也沒必要去讚揚過去,貶低當下。畢竟,你現在看到的遺留下的經典建築,本身已是經過了考驗後留存下來的。


這個問題比較寬泛,一般混凝土建築的壽命是50-100年。現在建築拆除技術還不成熟(特別是在市中心拆上百米的建築),我預計等建築設計壽命到了,再加固加固還可以用幾十年。


不請自來,作為一名建築行業從業者,我覺得,剩不了多少,建築的質量等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政府的規劃(參考你家門口兩年一修的地下管道),大家領會精神哈~


估計百分之一的都不到


這個問題應該樂觀一點


現有的建築並不是所有的都是那麼完美,改造或者重建也可能使它更完美,但那些已經有重大價值的觀賞性建築,或許保存的時間更長些


絕大多數都被拆除了,這和建築的使用年限有關。是否保留下來和建築的所有者的選擇有關,與實際使用和修繕成本有關。不只是建築本身的設計品質。可能的是,建築設計日趨專業,整個社會對建築的處理會更合理一些。


千篇一律的建築,即便是保存下來又有什麼意義


根據目前的設計規範,一般建築的合理使用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50年後如果建築的檢測不合格,要麼加固要麼拆除。


作為建材行業的從業者,我個人覺得很多是不能的,極少數應該可以。


我感覺能保留下來的建築,主要是建築時就能和當時當地的環境人文保持和諧一致的美感。


推薦閱讀:

有哪些優秀的美術館設計案例?
你知道有哪些非常好但是未建成的建築方案?
如何評價 MAD 設計的哈爾濱大劇院?

TAG: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建築景觀設計 | 建築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