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電影是否三觀不正?

1. 鎖匠老婆明顯是個潑婦,然而卻是這個潑婦最後解決了全劇的矛盾,電影是否在宣揚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2. 鎖匠是底層人民,得勢後卻醜態盡露,電影是否惡意傳播底層人民即使獲得知識,內心仍是醜惡這種觀點?
3. 張一曼的最後結局是自殺,電影是否在暗示蕩婦不得好死?
4. 驢得水學校簡直就是個地獄,而孫佳最後逃向了延安,是否有刻意美化紅軍之嫌?

======================================================================
一部政治正確的電影,大概都包含著這幾點要素:提倡和平,提倡女權、LGBT,展現底層人民的善良,抨擊政府體制。假如真有這麼一部提倡暴力、反對女權、抹黑底層、讚美政府的電影,那它是不是三觀不正呢?可惜下面的答案基本都在論證這個問題不成立,這也側面反映出你們認為那種電影就是三觀不正。

這問題是能回答得很有意思的,不要執著地只從一方面去解讀。


真是不上網不知道文格還在搞,現在但凡創作個作品都得被質問三觀正不正,作為一部黑色幽默題材的電影,本來就應該著力表現人在扭曲社會的壓力之下變得異化的過程,一切電影中的惡對應的都是現實之惡,一切電影中的荒誕對應的都是人生真實的荒誕,現實社會的醜陋與陰暗都是真正發生過的,那麼用電影重現這種現實何錯之有?
照你們的看法,一切的現實主義作品,現代主義作品都不該存在,因為裡面的人物都表現得太「噁心」了。巴爾扎克算不算仇富?魯迅算不算歧視勞苦大眾?水滸傳算不算醜化婦女?都查封了算了。但是你們要記住,作品創作的原則是要服務藝術,反應生活,而不是迎合政治正確,用屁股決定腦袋的政治正確者們,我勸你們還是把電影票的錢剩下來看樣板戲吧。


incredible china~還什麼三觀~人家都說了「奇蹟中國」!三觀正還怎麼奇蹟法呢?知識分子虛偽、農民刁蠻、官員腐敗、唯一一個觀眾會覺得坦蕩的女主,性開放。小姑娘最後只能飛奔延安~什麼叫三觀正?我們身邊還有不虛偽、不刁蠻、不腐敗、不愛性的人嘛?驢的水裡有一種感覺叫做失控,我看了後真心感覺incredible china處處都是失控,循環進入一種處處妥協後的失控。


雖說一千個觀眾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感覺你眼裡的不是哈姆雷特是哈姆雷人!

1. 鎖匠老婆明顯是個潑婦,然而卻是這個潑婦最後解決了全劇的矛盾,電影是否在宣揚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首先潑婦怎麼能等同暴力?一個人要脆弱成什麼樣才會覺得一個性格潑辣蠻不講理的女生沖他吼了幾句是在向他使用暴力?

其次銅匠媳婦兒只是推動劇情的進展而已你就扣上這麼大一頂帽子?你是如何開的腦洞?

2. 鎖匠是底層人民,得勢後卻醜態盡露,電影是否惡意傳播底層人民即使獲得知識,內心仍是醜惡這種觀點?

鎖匠獲得的是知識嗎?鎖匠獲得的是權力而並非知識,知識和權力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用來解答「為什麼」的,而後者賦予「不為什麼」得以存在的合理性。

歷史上無數次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無知的人獲得權力結果都是毀滅性的災難。從法西斯希特勒到太平天國洪秀全皆如此,往往這些人的心理通常是扭曲的、受傷的,因此也會加倍內心的憤怒,比如電影中的鐵匠,是受傷的、憤怒的、無知的、狹隘的。

這跟底層人民沒什麼直接關係。

3. 張一曼的最後結局是自殺,電影是否在暗示蕩婦不得好死?

只是你眼中的張一曼是蕩婦,僅此而已。裴魁山就不覺得他是蕩婦,反而說「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你本質的善良」。

張一曼為了保住學校讓更多的孩子上學,可以把自己的工資拿出來捐給學校,拿美國人捐來的一筆屬於自己的巨款給所有學生準備校服。

這樣看張一曼是不是個好人?如果你的問題說的通,那你是不是還會問這麼一個好人最後自殺了是不是電影在暗示好人都不得好死?

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自殺和他本質的好與壞沒有任何關係,自殺不等於不得好死。

4. 驢得水學校簡直就是個地獄,而孫佳最後逃向了延安,是否有刻意美化紅軍之嫌?

學校哪裡是地獄了?學校的四個老師,為了拓展生源拿出自己的工資鼓勵學生報名,拿美國人捐來的錢新辦校舍,把學校弄的浪漫又溫馨,怎麼就成地獄了。

正是因為這麼美好的一個地方來了那麼一個貪腐的特派員,才上演了一系列荒誕的故事,在特派員和校長四人的抗爭之間所有人都被改變了,而孫佳的改變就是去延安。

孫佳最後跑到延安,我說這是政治正確不知道你是否能理解。

最後想說的是,要評價某一事物三觀正確的前提是自身的三觀要正確,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不是嗎?

鎖匠、鐵匠、銅匠,噢噢噢,銅匠銅匠銅匠,是銅匠!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怎麼說呢,挺扯淡的……


1. 鎖匠老婆明顯是個潑婦,然而卻是這個潑婦最後解決了全劇的矛盾,電影是否在宣揚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銅匠老婆的最後出現只是攪亂了一灘渾水,什麼叫做暴力解決問題呢,是她一手奪過軍官的槍然後啪啪啪啪把所有相干不相干的人打死了,沒人敢繼續了,全劇終,這叫暴力解決,事實上她只是推動了情節而已,問題的解決是出於情節發展,而不是因為銅匠媳婦,何況是一個文化水平不高連槍都沒見過的女人,無知者無畏,這叫暴力解決問題嗎?又不是最後開進坦克部隊來鎮壓……


2. 鎖匠是底層人民,得勢後卻醜態盡露,電影是否惡意傳播底層人民即使獲得知識,內心仍是醜惡這種觀點?


銅匠當時真正獲得的不是知識,是權力,是特派員賦予他的因美國人而有的權力,而惡念來自於一曼拒絕他並罵他是牲口時的報復。惡念加上權力,致使他醜態盡顯。他獲得知識的時候是美好的,是能開出花兒來的那種。

3. 張一曼的最後結局是自殺,電影是否在暗示蕩婦不得好死?


是天真爛漫又心存善意的姑娘無法在這樣的環境里再浪漫下去。被迫害的這麼慘了你還好意思說人蕩婦……何況睡服銅匠是為了讓他留下來拍照,罵銅匠牲口是為了儘快送走他們不來添亂,好迎接檢查,為了躲避世俗對性自由的閑言碎語都已經跑來支教了,你所謂蕩婦什麼的……性觀念不同如何聊天……人家是有多礙你眼嘖……

4. 驢得水學校簡直就是個地獄,而孫佳最後逃向了延安,是否有刻意美化紅軍之嫌?


這麼明顯的政治問題樓主想不通嗎……難道要寫孫佳投奔校長在教育部做大官的朋友你才高興嗎……


1. 鎖匠老婆明顯是個潑婦,然而卻是這個潑婦最後解決了全劇的矛盾,電影是否在宣揚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潑婦造反諷刺的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幾個知識分子根本搞不定這件事,底層沒有利益瓜葛的農民才能夠革命成功。暗諷當時想要給農民普及教育的知識分子階級,實際上就是騎在農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資產階級的基石。

2. 鎖匠是底層人民,得勢後卻醜態盡露,電影是否惡意傳播底層人民即使獲得知識,內心仍是醜惡這種觀點?
鎖匠不是醜惡,是愚昧。劇內幾個主要人物,均有不同角度對人性醜惡的折射。沒有哪個是「惡意傳播」,硬要說的話應該翻譯成
「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3. 張一曼的最後結局是自殺,電影是否在暗示蕩婦不得好死?
在這種情節闡述下,只有死了的那個才是最有底線的,因為無法正視暴露在面前的醜惡。活著的人才是掙扎在泥潭中的困獸。恰恰相反,是在暗示一曼才是最純潔的,即使是蕩婦。

4. 驢得水學校簡直就是個地獄,而孫佳最後逃向了延安,是否有刻意美化紅軍之嫌?
沒錯 不然怎麼過審?


挺正的。

潑婦快刀斬亂麻解決矛盾,正是劇情需要她出現,並且只有她的出現才能使結局比較大團圓或正面。我絕對略生硬牽強了,憑什麼正好她闖進去了?

一曼的死:現在的電影有一個流行的主題是歌頌風塵女子,他們同時是浪漫嫵媚的化身,同時又是貞潔烈女,就像【有情有義的青樓女子】那樣。他們大家就算文人墨客筆下的女神的樣子吧!解風情同時又命運飄零。一曼的死是對她人格和角色的一種升華。是為了使他完美。

不覺得醜化農民,也不覺得他幹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同時那兩個月能學什麼呀?

孫佳去延安也是讓這個角色完美,全劇唯一從開頭到結尾三觀都很正的角色,去延安不比去美國未來差。


我在看驢得水的時候,只想對編劇說:

真話說的已經夠多了,不要再說了~


啥是三觀正?
來,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三觀是人的某種認知,是中性的名次屬性,而正還是不正,夜是一種價值評判,正還是歪,必然要有參照物的,比如裡面的張一曼,其三觀對於近代社會主體認知來說,稍稍正確,但對於那個年代甚至現在的很多地區來說,又歪的不得了。類似於紅樓夢裡,林黛玉諷刺劉姥姥是母蝗蟲,對於當時的諸多少爺小姐來說,多好一個笑話,但在十年的時候肯定是扣個中傷無產階級的帽子。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這部電影要批判的,不要用知識分子的立場和思維去面對這個世界。
按照現在知乎主流認知,三觀最正的就是孫佳,但就算這麼正的人,也沒有看出她對於出現的任何問題和衝突起過哪怕一點作用,招生困難,驢棚失火,銅匠老婆上門挑事,到後面的一系列問題,孫佳沒發揮哪怕一點點積極意義,除了嚎幾嗓子燒燒紙展現一下自己的正三觀,所以這才是電影的主旨,去他媽的三觀正,去他媽的三民主義,知識分子都是紙老虎。
關於三民主義、孫校長等很多隱喻相信大家都了解不少了,那我就表達一下其他答案沒有說的,就是為什麼整個電影從頭到尾都在針對知識分子?
我們梳理一下電影結構,基礎是大家有振興農村教育的理想,類似於當時怎麼讓中國從苦難中擺脫,因此幾個知識分子開始了自己的實踐。以孫校長為核心和帶頭人,舉起了進行農村教育的大旗,因為這個理想,吸引了理想主義者、投機主義者、逃避主義者等各種人,並引發了後面一系列喜劇或悲劇。像什麼?動亂、積貧積弱的舊中國,需要拯救她的人,孫校長舉起了三民主義的大旗,黃興這樣的跟隨者、袁世凱這樣的投機者等等都跑過來了,而且目標也都一致,那就是拯救中國,不管真正本心是什麼,起碼某些時刻這些人還是想做點事的,如果做事的過程中能夠來點實在的,那就更好了。
但,辦農村教育容易嗎?且不說自然環境多惡劣,這些正值花樣年華的人,在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蒜皮下雪是很美,但每天的黃沙漫天、每天澡都洗不上估計也不是什麼太享受的事。辦教育重要的是什麼?師資、場地、設施設備、適學人群,除了後面的,前面三項要素關鍵詞就一個,錢,這也是整個故事的根源,因為環境惡劣而要去挑水,因為沒錢養驢而吃空餉,因為滿足不了老師的利益需求而團隊渙散,因為急切需要錢來解決這一切問題而造假騙外國人。再回頭想想我們拯救中國的任務,是不是也是差在了錢上?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就沒有足夠的國庫儲備,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稅收不力,還得不斷送著庚子的賠款租借的費用,真沒錢,沒錢就安不了民、招不了軍,買不了飛機大炮,造不了機槍子彈,能怎麼辦?只能不斷的向特派員--各地軍閥妥協,向外國人求救,要求老師--人民不斷捐款,也就是稅收,最終結局大家都看到了,電影里死的是一個張一曼,現實卻是1942和南京的累累白骨,過程都一樣。所以你看孫校長這麼努力,從開始發獎學金都後來騙特派員,一直都在解決一個事,就是錢。
除了錢以外,決定教育能不能成功的第二因素就是適學人群,什麼是適學人群?就是適宜接受教育的人群,啥?還有這樣說的?不是所有人都應該接受教育嗎?不是有教無類嗎?是的,教育自古至今都不是一個有教無類的東西,教育是除出身之外第二個能夠造成隱形不公的因素,孔老夫子也只是提個口號而已,別說那時候實現不了,就是現在實現了嗎?只不過以前是能不能上學識字的區別,現在是接受什麼樣的教育的區別,你的孩子還在辛苦讀書準備高考,每天關注的是課本背熟了沒有這次能考第幾名,你偶爾能帶他放鬆一下去動物園看看獅子,人家的孩子已經在國外感受華爾街的資本運作,培養真正的藝術美感,他們讀書不是為了考試或者考學,只是從書中去吸收能夠幫助自己成長的東西或者純粹是自己喜愛的,當你孩子還在動物園看獅子的時候人家已經在非洲拿著獵槍打獅子了,有教無類?教育是最昂貴的,在這個連人人喝上牛奶都不現實的時候你號召所有人接受公平教育?腦子瓦特了。
那什麼才是適學人群?首先是適齡的,也就是小孩,他們才是第一個應該去接受教育的,因為他們的三觀還沒固化,這時候身邊有各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大部分都不會是家長想讓他們形成的,只有接受教育,知道除了身邊現象之外,還存在著世界應該有的本質,並且給自己科學的知識,卻提升現實世界的生產力。其次是有求學需求的,學習的動力一般來自現實需要,比如魯迅棄醫從文是因為感覺現實更需要他的文筆而不是手術刀,比如現在很多農民主動去上學,是因為農業科技在進步互聯網也在改變農業貿易,只有學習才能改造自己的生產力,這樣的人群也是最適合接受教育的。孔子這麼有教無類,去求學的人還得至少帶著二斤豬肉,這不是簡單的豬肉啊,這是求學的動力,這都捨不得,還來學什麼?所以,並不是人人都適合接受教育的,如果不搞清這一點,就是陷入虛無主義,教育是不是好的?是,那是不是得搞?是,這都沒錯,但一般抱著這種想法的都完犢子了,因為單純口號都是沒意義的,比如天天早起鍛煉是不是好的?是,那是不是大家都應該早起鍛煉?是,那你看到一個虛弱疾病的人,他們要的是休息,鍛煉?先養病再說好吧。電影里這一撥人就是沒弄清這一回事,所以即找不到學生,只有靠獎學金拉攏,又教不好學生,就一個銅匠學習了,還學成這樣。他們在當時的情況下跑到那個地方去教學,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因為銅匠他們甚至他們孩子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先吃飽飯,怎麼才能吃飽飯?別天天打仗、天天收稅、天天搶劫、天天貪污,中國老百姓自然能吃飽飯,吃飽飯幹什麼?一定得讓娃讀讀書啊,那時候不是你去求他們來上學了,而是他們請你去教學,工資,養驢,還擔心這些?一家一塊錢就給你辦了。
所以要辦好這個教育,根子並不在教育上。中國很多問題都是這樣,中國人也善於這樣解決問題,比如軍隊的指導員,有兩個班長鬧矛盾,指導員怎麼解決?不是去一一調解,而是組織一場跟二連的拔河比賽,兩個班長就擰在一起干二連去了,完事了慶功酒一喝,還啥矛盾,都是好兄弟。所以解決教育問題並不是去辦學校,而是搞清楚為什麼該接受教育的人受不了教育。
這群知識分子為什麼幹不成事?因為他們一直在妥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辦教育得首先解決錢的我問題,沒錢怎麼辦?咱不是歸教育部管嗎,那就給教育部要,給特派員要,給美國人要,不給就虛報名額吃空餉,製造假象多要贊助,反正要維護好上級、維護好特派員,因為他們是長官。你看,像不像當時那些資產階級求民主、求自由,怎麼求?給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求,示威、選舉、辦報,給外國人要,追求調停、國際援助,那幫人幹了那麼多年,仍然是日本鬼子瘋狂侵略而無還手之力的結局,包括共產黨里的陳獨秀,夢想大家和和氣氣把事辦了,最後還是迎來的大屠殺。而毛澤東的方式哪?只有一個,就是革命革命再革命,沒喲妥協,沒有商量,就得砸爛黑暗的一切,往根源上砸。比如當時延安面臨困難,毛澤東說自立根生,別人不給錢自己種地;蘇聯斷交,咱該環的還該撤的撤,自己研發自己製造;跟台灣在外交上扯不清,那就各干各的,跟他聯繫就別跟我聯繫,重新建交,其實都是革命的體現,不妥協,不後退。一百年來為什麼天天被人打?就是沒有這種自立自強的革命精神,《遙遠的救世主》里說什麼是弱者思維?就是求救思維,老是靠這個救靠那個救,強者思維就是自救,能夠自立自強,自己拯救自己。所以我一直認為長征意義重大,因為從那開始,中華民族才真正知道了自己的雙腿可以走多遠,自己的眼光可以看多高。長征以前我們的民族想像一直沒有擺脫清末農民麻木、冷漠、愚昧、自私的形象,而長征後,那些人才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能夠自己站起來的。這種革命的思維,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電影里孫校長是典型代表,有理想無原則,為了崇高理想,吃空餉無所謂,造假無所謂,剪頭髮無所謂,賣女兒無所謂,步步退讓,結果越來越窘迫,這個太明顯,就不分析了。裴魁山是自私的農民階級的代表,只看自己眼前利益,又有著特定的狡黠和機敏,張一曼是小市民的代表,追求空虛的所謂自由,最終卻成為最不自由的,以為只要政府暫時沒威脅到自己,就跟自己不相干,卻不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真正風暴來臨後他們永遠是被衝擊最厲害的。但真正應該分析的,是鐵男和孫佳這兩個偽革命,之所以說他們是為革命,是因為他們首先披著革命的外衣,鐵男看不過這些骯髒現象,試圖維護身邊每個人的利益,試圖保持自己的美好理想,但最終生存還是大過了正義,這叫革命不徹底,想要干,又豁不出去,有很多這樣的人,你上班的時候,想要跟著老闆好好乾,又感覺待遇不高、環境不好、犧牲太多,最後一下總是慫。很多人說人都是鐵男,英雄不存在,因為他們第一槍就被打死了,這挺好笑的,就好像自己是個屌絲就覺得所有人都不幸福一樣,記得有一副越戰照片,一個軍人被打瞎雙眼,蘇醒後第一件事就是撿起搶回去繼續打,還有《拯救大兵瑞恩》,營救小組出發就知道自己九死一生,路上更是瀕死幾次,但還是去完成了任務,他們沒被打過第一槍嗎?英雄就是英雄,狗熊就是狗熊,建立在純粹假設上的這種生死的爭論時沒意義的,你只要看看身邊,上司亂髮脾氣敢站出來解釋的,有沒有你?其他人又是怎麼做的,這個時代可能沒人去供奉英雄,但當狗熊也不是什麼光榮的,所以就別扯以恥為榮了。還有一個偽革命是孫佳,天天喊著公平正義,看似人畜無害,卻也享受著吃空餉帶來的各種福利,養驢、生活等,但每次危機來臨,總是躲在別人身後,每次都要衝出去解決局面,卻每次不是被攔就是被感動,都被局面解決。這也是一樣虛偽的,正如她最後的決定,因為父親的求情就參與了整個騙局,跟以前說的話差別太大了。有人說這正是好人的體現,證明重視親情,但這正是偽革命的一種啊,親情重視,愛情是不是也是?友情是不是也是?正如《紅樓夢》里為什麼對襲人評價不高,就是因為雖然每每都是不得已,但結果仍是背棄寶玉,不得已是理由嗎?南京大屠殺日本鬼子還不得已哪,因為不殺人就沒獎品拿,是不是也要原諒?不得已本質上是一種妥協,也就是革命性不徹底。再說了,同樣是孩子,為什麼老大能在延安不顧老爸的檔案污點?其實如果孫佳一開始就絕不妥協,我想也可能會解決很多問題,哪怕是到了最後那個時候,除了妥協相信還有更多的解決方法,只不過也許都太難,被自動屏蔽掉罷了。
這些人的理想解決了農村教育問題了嗎?沒有,什麼時候才能解決?沒有特派員,不靠美國人,不用獎學金,銅匠能夠不受歧視的改善自己的生活,孩子們能夠順理成章的上學求教,老師們不用吃空餉就能解決生活問題,這才是應有的解決方式和結果,瘋,也應該這樣去瘋,死,也應該為此而死。


題主,你讀書以來的語文閱讀理解得分高過嗎


求特么別上一個電影就去討論它三觀正不正,我們討論討論角色劇本不就很清晰得反映出我們的三觀了么。

去你TM的這部電影三觀正不正,噁心,極其噁心加弱智,大寫的傻X


本文涉及嚴重劇透,而且內容有點辣眼睛,請看官們慎重。


這部電影,多多少少都帶點寓教於樂。為了展示知識儲備的淵博,看完以後總得狗尾續貂的幫編劇和導演意淫一下其他結局,同時就理念和世界觀滔滔不絕的噴上那麼一段。


今天噴五個點:

  1. 不抱團和互相拆台。

中國人重視私德、同時也比較重視私利。元滅宋、清滅明,最大的民族所遭受到的苦難最多,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的家國一體化的團結奮戰算是抗日戰爭了,完了以後馬上內戰。扯的有點遠了。


無論是孫校長下的三個老師,還是教育局特派員、三民小學和銅匠,每三個人和每三個團體,大家的角度不同利益也不同,明明可以皆大歡喜,但是卻鬧的不亦樂乎。因為在我們的文化歷史上不懂得平等尊重和團結,再任何兩個團體和個人的時候,都不能共謀利益(相對平等的按勞分配)和平等對話。遇到一個事件的處理是先論資排輩、正本清源而不是看看誰說的最有效。

2. 愛情與自由。


開始看到張一曼的時候,覺得很土,是個瘋瘋癲癲的人,還以為是個老姑娘。話劇版的直白表達讓她隨意的呈現自己是個豁達的小BIAO子形象。最後十分想找一下她到底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後來覺得自己可笑。


張一曼就是最正常的女性,她在自己的大好年華盡情的消費自己的青春和愛情,她說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自由的地方。她不必面對大城市裡世俗的眼光盡情的和男子相愛、交歡,甚至換取利益和達到目的。她和鐵匠說對不起的時候,開始覺得她心裡有愛她是很痛苦的,後來那句無奈和聲音不大的對不起回想起來恰到好處。

有人說是個悲劇和壓抑的結尾,其實最後那一聲槍響挺好的。婚禮中的鮮花雖然沒有帶來愛情,但是扣下去的扳機給了她永恆的自由。她不是一個需要被人指指點點度過餘生的靈魂,那樣下去只是行屍走肉。

3.人是怎麼變壞的。


裴魁山做了人面獸心的斯文敗類,周鐵男變成了冷漠的軟蛋,張一曼瘋了。他們為什麼都變壞了?其實這些惡從開始的漠視驢棚被燒就已經看出了端倪,驢得水給他們帶來了寶貴的飲用水並提供了作假的資金,但是它最後得到的只是被吃的命運。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有時候並不是變壞了,而是當前的光芒沒有照到陰暗的角落。想做一個好人要不就要努力不讓自己落入這步田地,要不然就要防微杜漸。其實他們都不是壞人而且都很可憐。包括逼張一曼剪頭髮的銅匠,只是Loser顯眼的表現。

4.生命的樂趣在於可能性。


銅匠真是個有意思的角色,一直好奇銅匠和張一曼之前和他媳婦都在幹嘛。但是銅匠真的通過的角色扮演變成了呂得水老師,更難得的是他牢牢的抓住了這次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面對十萬法郎,他選擇了走出山區。他是一個不近吃苦耐勞還是個善於抓住命運的人。


反思一下,很多人活了三十多就開始把自己活死了,每天就在一個圈子裡面像齒輪一樣的旋轉。還要把這種一沉不變的氛圍渲染到生活的每個角落,一眼就看到了以後的十幾年或幾十年。有人會說銅匠沒資本所以奮力一搏。恩,是,好歹他很努力。

5.好心辦壞事。


羅斯這個人是現實中最恐怖的一種人,抱著做好事的理念天天幹壞事。尤其是前陣子聽了非洲捐助為什麼會越捐越窮的故事(軍政府超低價格賣捐贈糧食,人民種糧反而無以為繼)仔細想想這種人其實也是很多。中國的一切貧困縣,一些農戶,常年搞得我窮我有理。


羅斯想捐助中國的教育事業,但是做法只是捐錢,並不是一個從根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如孫校長開頭提建議獎學金,讓孩子為了獎學金來上學。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如果真的想辦好事一個是要理性的去思考結局方案,並且不及時間精力真的的做下去。

最後電影演員都還是用話劇的表現方式,比較誇張。周申、劉露兩位導演的編劇也非常的不錯劇情內容層次豐富,嬉笑怒罵後耐人尋味的點也很多。尤其適合雅俗共賞的偽文藝青年。


結尾就不再扣題了,畢竟已經噴了半天,一部電影,看看樂樂,也不能太上綱上線是不,推薦。


如果張老師是一個前衛帥氣的男性,

因為看到銅匠老婆胸大,

後來睡了銅匠的老婆,

睡完了銅匠來找他算賬,

銅匠老婆說我想跟你過,

他說咱倆就是一夜情,

你在我眼裡就是個充氣娃娃

之後銅匠老婆黑化

報復張老師

大家一定覺得,這個男的太渣了,銅匠老婆黑的解氣

好了,問題出在哪裡,大家似乎都覺得男女之間發生關係是男的佔便宜,所以才會有雙標。


真正的女權應該是,女的誘惑男的,也算性騷擾,才是真正的把女性擺在了和男性對等的基礎上,而不是把女性的開放當成自由的標杆,彷彿女性本身就不應該開放似的。


本片反映的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讓我想起了《海上花》的花上海,這個是一小山村的學校反映了大中國、符號化的人物代表了中國人。

蔣粉們可能會比較生氣,沒辦法,從鑽體制空子、官員腐敗到表現的政府無骨依附美國,軟弱的政治和崩潰的經濟,深透到國民精神、素質、氣節的全面滑坡……可看出蔣的中國已經體無完膚了。

而希望,是孫校長女兒孫佳和沒出場的哥哥,還有孫佳最終選擇投奔的延安。

不得不說,中國的男人在這裡被醜化的很慘,裴魁山的惡毒、銅匠的刻薄、周鐵人的外強中乾、特派員的虛偽、隨從的狐假虎威,唯一有正義感責任感的孫校長還是不顧原則不擇手段,這樣一群人承擔著偉大的教育事業,實在是滑稽。

羞辱男人不僅是為了增強喜劇效果,在1942年的情景下,男人們的那副德行應該是合理化的必然。

把個人利益作為行為準則,反映的是從上到下的迷茫,而男人是國家的脊樑,國家如此,脊焉擔之?男人如此,國焉興之!

這是有政治隱喻的,昔日荒謬醜陋的國民政府是今日共.產.黨人的一面鏡子,我們曾是燈塔、是方向,而腐敗和精神虛無必將墮落回那種樣子。

相比男人們的虛偽和小肚雞腸,張一曼的真實放蕩、銅匠媳婦的刁蠻反而讓人敬佩,起碼她們表現的很勇敢,不裝逼的勇氣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張一曼代表的是知識階層的自甘墮落,銅匠和銅匠媳婦代表著廣大人民——未開化的人群。可惜的是,銅匠被墮落的知識分子率先開化了。

孫佳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
那是骨氣和志氣。
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面對美國的拉攏:只要不和蘇聯結盟就繼續援助美元。
毛等毅然選擇了我行我素,司徒大人愛哪哪去吧!

有骨氣的人就選擇有骨氣的組織,再看銅匠,秉承了政府攀附依賴的傳統,以「去美國」為最高理想,人之強弱在志在骨,國之強弱在於人之強弱,面對選擇,高下立判!
(想想現在仍然有一大群人,他們為蔣平反,認美做父,美國的就是最好的,他們一生的悲哀就是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如銅匠。)

驢想得水,偏依賴於人,結果驢被宰了,驢畢竟是驢。


又不是寫小學生作文,胸前的紅領巾需要更鮮艷嗎?


哈哈哈哈哈哈!我喜歡你這個問題。高端黑。


一黑黑4


問這樣的問題是否三觀不正?

1. 鎖匠老婆明顯是個潑婦,然而卻是這個潑婦最後解決了全劇的矛盾。帶來了很強的戲劇效果。題主卻問電影是否在宣揚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2. 鎖匠得勢後卻醜態盡露,知識分子為了一點利益同樣醜態畢露,體現的是人性。題主卻把醜惡和底層人民捆綁在一起?

3. 張一曼的最後結局是自殺,是因為被他人的仇恨他人的自私深深的傷害。題主卻看到電影在暗示蕩婦不得好死?

4. 驢得水學校簡直就是個地獄,而孫佳最後逃向了美國,是否有刻意美化美國之嫌?(孫佳:我跑還不行咯?)


exm?如果不是高級黑的話,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會有一個人永遠無法理解另一個人思維的事實


反對認為張一曼睡銅匠是顧全大局的行為,一開始張一曼各種挑逗銅匠想睡銅匠各位都看不出來咯?


推薦閱讀:

電影《驢得水》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驢得水》中的校長和特派員,誰更適合做領導?
在《驢得水》中,怎麼評價張一曼的唱功?
為什麼(驢得水)中一曼要自殺?
想要電影驢得水裡面《我要你》的簡譜啊!大神們 有嗎?

TAG:電影 | 驢得水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