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中陰曹地府如何演變?

中國古代神話是不斷變化的,比如山海經為代表的上古時期、魏晉佛教道教興起時期、宋代以後三教合流時期(粗略分類),那麼陰曹地府(即死後世界)是及其主宰神靈是如何演變的?


啊,這個問題提的還真不錯,正好去講地藏經的時候講過。
2016-10-11更新完畢。
11日白天時候,突然看到這個答案的贊同數猛增,本來沒有什麼人看的,這次也不知道是為什麼,不過怎樣也是好事。很多朋友們在評論區給了我鼓勵和支持,我都一一看到了,在此一併致謝。沒有別的本事,只有慢慢再寫一些有質量的回答與文章,以報答大家的好意吧。

古代中國人認為人死後成鬼,鬼者歸也,就是歸宿的意思。關於這一點,我有一個回答在這裡,有空可以看一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民間認為人死了到底是成佛呢還是成仙呢?非宗教信徒的? - 黃角的回答
我覺得我的答案寫的質量還是可以的,但是粉絲少吃虧了,大夥還是賞光看看吧。

下面我們來討論古代神話中的死後世界演變,在文中有零星的粗體字,這是有用的,請讀者們一定留心,隨著行文,這些粗體字會有其發揮作用的時候。

一、泰山與泰山府君
中國文化,大抵是從周公定禮樂而有了骨架的,我們的討論,也就從兩周先秦開始。在先秦時期,死後的人們要去的地方是「黃泉」。古代地下水豐富,不管是打井還是挖墳,挖到一定地步就有泥水出來;又因為遺體也掩埋在地下,所以古代中國人自然地認為,地下「黃色泉水」的地方是死人的世界。在《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里有著名的典故「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但這個時候,並沒有專門管理死後世界的神靈,直到漢代,才由泰山府君以天神的身份兼任。
在秦代之前,中國文化的重心是在齊魯的,特別是齊國,是從春秋到戰國一直國力雄厚的超級大國。而齊魯地方對於泰山是有特殊信仰的,齊魯文化的輸出,把泰山(太山)信仰推廣到了全國。古人一直認為泰山是全天下最高的山,是能直接和上天溝通的地方,直到秦統一天下,還是要去泰山封禪。而對泰山之神的祭祀與祈禱,一開始是對於「王權」懇請「天授」與「永恆」,慢慢地這個永恆除了希望王權永恆,也包含上了希望生命的永恆,乃至帝王有病,就要向去泰山向天神祭祀。
泰山神叫做泰山府君,他既然能管理生、老、病,自然也就管理到了死。在東漢時期,這一思想成熟了。在東漢墓葬中出土的鎮墓文中有了「生人屬西長安,死人屬東太山」的文字。需要注意的是,東漢的首都並不是長安而是洛陽,所以這種生屬長安死屬太山的說法,很有可能是從西漢就流傳下來的。
泰山府君,又俗稱東嶽大帝。後世有零星的東嶽廟在,卻再也沒人認為泰山神是地府之主,其原因是在他開始作為死神之後不久就埋下了。在東漢時期,有一股文化的洪流從中國的南邊繞了個大圈圈,自西域而進入,和中華文化相結合,開出了瑰麗繁華的花朵,從此與中國人再也分離不開。這股偉大的洪流,就是佛教的輸入。

二、佛教的傳入與地獄的出現
東漢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輸入規模已經非常大,湧現了以鳩摩羅什法師為代表的一大批譯經家。和漢朝人粗糙的死後觀念不同的是,佛教的世界觀、生死觀是完整而系統的。四天下說、天界地獄、輪迴思想,印度的婆羅門教也有相同說法,可以說是古印度人的一種「常識」。佛教認可這些觀念,認為人死後是有部分可能生到地獄去的,地獄觀念,也就隨著佛教的輸入而流傳到了中國。
地獄,梵語是niraya,音譯是「泥犁」或「泥犁耶」,本意是「無有」,是指沒有喜樂的地方。其實佛教認為人死後不一定要去地獄,也有可能升天、或做動物、或又成人等等。但地獄這一道比較特殊,佛經中記載有很大部分的地獄是在鐵圍山下的。

這裡要說一點題外話。佛教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傳播過程中和當地文化相結合。釋尊創教,本意是解決生死的苦迫,智慧與道德是佛教的核心內容。而為了傳播佛教的智慧與道德,是不妨用當時當地人們的世界觀與常識來說明問題的。所以佛教在印度傳播時亦說印度當時的「一四天下」世界觀,在中國傳播,就借用關羽來做自己的護法神。甚至「寺」這一稱謂,都是中國的特色。
而「地獄」這個詞,就更是和中華文化結合的產物了。東漢時期支婁迦讖譯師在公元179年翻譯小品般若經的時候還在直接用泥犁這個音譯詞,因為當時中國是沒有「地獄」這個詞的。當時的死後世界被稱為「幽都」——屈原《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也可以叫做「幽冥」——曹植的《王仲宣誄》:「嗟乎夫子,永安幽冥」。
「幽冥」本來是指黑暗沒有光明的意思,代指死後世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地下世界必然是黑暗無光。而首先造出「地獄」一詞的,很可能是東漢的康巨譯師,他在187年譯出的《問地獄事經》,是現在為止可信的「地獄」一詞的最早出處(有說安世高法師的譯經中有「地獄」一詞,但其實該譯本並不可信)。
「地獄」這個詞,是極為形象傳神的。前文說過,地獄道本來叫做「泥犁」,有「泥犁」在鐵圍山下,很多死者投生在那裡受苦。鐵圍山極高,不可翻越逃出,落在這裡就像是中的刑徒;死後的世界,又自然是在地下的,這就有了「地獄」這個翻譯。
亡者落入極高的鐵圍山下的地獄,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極高的泰山之下。三國吳時的康僧會法師翻譯的《六度集經》就直接寫到「菩薩報曰:『豈有施德而入太山地獄者乎?』」泰山與地獄,就這樣地結合到了一起。這不只是泰山和地獄兩個詞語的結合,而是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合流。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亂世,長年的戰亂動蕩,讓世人一面放蕩形骸,一面重視度亡。在前期,泰山府君管理亡者的觀念還存在於普通中國人的心中——西晉張華《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人魂魄。」而漸漸地,佛教成熟的生死流轉觀念,更符合此時民眾的需要,地獄觀念與佛教世界觀也就在這時普及開來。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中,已經直接採用了「地獄」一詞,並且對地獄的里鐵床銅柱、針刺沸湯等等刑罰進行了很詳細的描述。
劉義慶是南朝人,於440年去世。他去世一百零七年後,一本《洛陽伽藍記》成書了,一位神靈從此走入了中國人的世界,他就是「閻羅王」。

三、閻羅王
細究閻羅王的神學起源是個沒完沒了的問題,要追到古雅利安人的神話上去,現在只用古印度的傳說來說明這一問題。古印度有四部聖典,叫做四吠陀,被認為是上天直接授予人類的。在其中的一部《梨俱吠陀》中,提到了太陽神的一對雙胞胎子女,叫做閻摩(Yama)和閻蜜(Yami),閻蜜喜歡哥哥閻摩,想做他的妻子而未果。閻摩是第一個在傳說中死去的人,也是必死的人類之始祖。既然他是第一死者,也就成了死後世界的管轄者,閻羅其實就是閻摩的異譯。
和泰山府君以天神的身份管轄死者類似,其實閻摩死後也沒有生在地獄中,而是生在天上。他所在的天層,就直接被稱作「閻摩天」,後來翻譯成「夜摩天」,是佛教所說的欲界第三層天,佛經中還給夜摩天的天王另外起了名字(實際就應該是閻摩),這都屬於神話的繼續發展變化了。
說回印度神話。閻摩升天之後,就和妹妹閻蜜分別管轄男女死者。在佛教的發展和傳播過程中,大量地吸收了印度婆羅門教的神話與世界觀,當然其中更有揚棄,閻蜜被漸漸忽視了,閻摩(閻羅)作為死神管理死者的說法被繼承了下來。

前文提到,公元547年,《洛陽伽藍記》成書。讓我們花一點篇幅來說一下這本書:伽藍,是僧眾所住園林的意思,也就是佛教寺院,這本書是在記載洛陽寺廟的種種事情。此書作者叫楊衒之(或說姓陽、羊),是五斗米道的信徒。就因為其道教徒身份,歷來有人認為這位作者反佛,而實則不然,書中行文,實在是對佛教有著極大信心與好感的。這本書的創作起因是作者看到了洛陽的衰敗與殘破,懷念其舊日繁華——當時北魏王朝分裂成了東魏與西魏,兩國互相攻殺,原來的都城洛陽在戰爭中被摧毀,東魏孝靜帝被權臣高歡裹挾遷都到了河北鄴城。北魏王朝和佛教的淵源甚深,滅佛與崇佛都發生在這同一個王朝里。古都洛陽有以白馬寺為首的眾多寺廟,伊闕峽谷中的龍門石窟更是盛極一時,遷都鄴城,實際是盛世不再的一個標識。楊衒之作為東魏官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懷念洛陽佛寺之盛,感慨時代的變遷而著書的。
在《伽藍記》卷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崇真寺比丘慧嶷,死經七日還活,經閻羅王檢閱,以錯召放免。」這位慧嶷法師是名字弄錯了,不該他死,所以放他回來繼續活著。而他在冥界這麼呆了一會,見到了閻羅王同時審理了其他五個確實已死的僧人,有的讓其升天了,有的則給予責罰。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記錄下來閻羅的名字。
死後經歷冥界而復生叫做游冥,這種故事中國是早有的。曹丕就喜歡這種靈異故事,他所作的《列異傳》是最早的志怪小說集,其中就有「臨淄蔡支」、「蔣濟亡兒」兩則游冥故事。而《伽藍記》開了一個先河,源於印度的神靈審理了中國人的問題,參與到了中國人的游冥故事裡。這已經是南北朝三百餘年亂世的末期,離中華文明最輝煌的隋唐盛世,還有四十二年。

隋唐是文明大發展的時期,也是佛教最輝煌的時候。除了佛教經論的翻譯與刊行之外,輔助教化的故事與書籍也大量地出現了,成書於盛唐的《冥報記》就是這樣一本書。
《冥報記》中的地獄簡直幽默到家,完全就是人間的衙門重現。死人在裡面有的去告狀,有的在賄賂閻王,還有的來講情。比如裡面有一則故事記載,有個叫張法義的,砍柴時結交了一位隱居的聖僧。後來張法義死了,被「使者」帶走審理,使者其實就是鬼卒。鬼卒把他帶到一個衙門審理,還沒審他,判官先罵鬼卒,給你們三天去帶人,怎麼七天才回來?鬼卒很委屈,說張家的狗太凶了,還有「咒師神(可能就是門神)」打了我們一頓,說完脫衣服給判官看,背上真的都給打得青腫了。判官也不原諒他們,又責打了鬼卒二十棍子,打得血流遍地。之後審問張法義,張曾經在父親要他收割莊稼的時候鬧氣,瞪眼睛,還偷偷罵父親,算是不孝順,要打八十棍。這時那位僧人突然出現來講情,對判官說這麼點事,也不至於就讓他死,還用重刑拷打。判官不敢做主,就去到了閻羅王那裡。閻羅王認識這位僧人,對他非常客氣,聽說張法義是聖僧的弟子,特別地給了面子,放張活了回來。
這故事看的時候,讓人不得不發笑,鬼卒的可憐兮兮與聖僧的威望形成鮮明的對比。天國與地獄,其實都是人間的映射,在中國人的故事裡,一直也和人間一樣,有著社會性與階級存在。而這位僧人的出現是特殊情況,中國人死後的世界中,從此有了這樣的救世主。後來的地獄中,就有一位僧人常駐了下來。
這位僧人的事情,容待後文再表。讓人不得不注意的是,這時的冥界中「陰曹」的概念已經非常成熟,各種的衙門和各級官吏都是齊全的,分工明晰。這離地獄最終的形態「十殿閻君」就差一步了。

四、十殿閻君
十殿閻君,即地獄十王說,是混合了佛教和道教的產物。閻羅之名自然是從佛教傳來,而亡魂遊歷十殿,每日經歷不同審判,是道教的思想。道教上清派有一本《真誥》,為南梁時期陶弘景所著,其中卷十五《闡幽徼第一》記載了人死後要依次進入六個天宮,這被認為是地獄十王說的雛形。
這六個天宮,在《真誥》中記載是在羅豐山上,這座山也被道教稱為豐都羅山,是現代「酆都鬼城」信仰的來源。

宗教是文化,文化的健康發展,需要盛世作為基礎。隋唐盛世在安史之亂後戛然終結,佛教也慢慢地衰落了下去,到了晚唐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又是一波亂世。這時有南唐這種勉強可算是佛教國家的政權還存在著,說明民間是有著信仰的需求的,但佛教的偽經與信仰的庸俗化也在這時泛濫開來。五代宋初,有一部著名的偽經《佛說十王經》開始廣泛傳播。
《十王經》有兩種,全名很長,不值得贅述。只說一種簡稱《佛說十王經》,另一種叫做《地藏十王經》,後一種應該是依據前一種改編的。《佛說十王經》已經是偽經,《地藏十王經》只好是偽經中的偽經,好在這兩種偽經都已經散佚了,沒有讓這個大笑話流傳下來。兩種《十王經》都題「成都府大聖慈恩寺沙門藏川述」,這應該是可信的,起碼《佛說十王經》就應該是四川慈恩寺的這位藏川所作,這就是十王說的出處了。近代以來,有敦煌的古卷出土,其中就有《佛說十王經》的寫本,就是五代宋初的(上面我引用的另一個問題我的答案中就有貼出的圖像)。這部經,應該是晚唐時期面世流傳的,經中詳細說了地獄十個殿宇主管冥王的稱號,被大家所熟知,列在下面:

  1. 秦廣王;
  2. 初江王 同楚江王;
  3. 宋帝王;
  4. 五官王;
  5. 閻羅王;
  6. 變城王 後世有改為卞城王的;
  7. 太山王 同泰山王;
  8. 平正王 後世改字為平等王;
  9. 都市王;
  10. 五道轉輪王 後世簡稱轉輪王。

考究這十位冥王的名號,除閻羅王和泰山王上文已經說過後,有另外幾個也算有出處。五官王出自《佛說灌頂經》,五官是幫助閻羅王審查生死的,但沒有細說是哪五個官員;平等王可能與佛教平等不二思想有關;五道轉輪王明顯出自佛教「五道輪迴(或算上修羅道就稱六道輪迴)」和「轉輪聖王」的結合。初江王也稱楚江王,疑與屈原投江相關。秦廣王為第一位冥王,疑與秦始皇有關。其他宋帝王、變城王、都市王則不知出處。
這樣,十殿閻羅成型了,亡魂在死後的第幾日過哪一關,受什麼樣的審判,都從此定下,再無更改。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遺書中,在閻羅王的身邊總有一位僧人的形象,大家可以看圖:

正對犯人著漢服者便是閻羅王,左邊持杖坐於蓮花之上的,便是上文說到的僧人。想必大家也猜得出來,這位就是佛教認為的幽冥教主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在佛教中,一開始也和觀音菩薩一樣,普渡世上的一切眾生。後來因為「地藏」這兩字與地府地獄的關聯,加上民間對於佛家地獄救渡的信任,慢慢變成了地獄救拔的幽冥教主,這是佛教慈悲救渡要普及一切這一思想的體現。地獄有階級、有帝王官員、鬼卒平民,也有受苦的眾生,更需要有地藏菩薩這樣從苦難中救助眾生的聖人。地藏菩薩怎麼從普及一切的菩薩成為了專門的幽冥教主,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但地獄中有了地藏,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才成為一個完整的世界。中國人的陰曹地府,就在這個時刻,完整地形成了。

最後談三個附屬的問題;
1.《玉曆寶鈔》的問題
後世有一部《玉曆寶鈔》刊行出來,書中講了一個人在地獄的遊記,也宣傳了佛教。現代人的十殿閻羅觀念,基本都是從其中而來,但這本書其實算是一本道教的書籍。
《玉曆寶鈔》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書中出現的「太平年間」認為是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而實際成書時間其實不會早於雍正年(考其行文,可能更晚)。書中所說的事情,是民間對於地獄的一些傳說,並非是真正的因果思想。真正的因果也不會像書里那樣輕重不分,輕易地詛咒他人。有時這種書在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會贈送給信眾看,只作一般的勸善,不是當做重要的事情。

2.十殿閻君的姓名
後世有好事者,把十殿閻君都給派上了姓氏,說秦廣王姓蔣、初江王姓歷等等。其中閻羅王多說姓包,用鍘刀懲罰有罪的亡魂,這很顯然是在影射包拯。其實包拯之前閻羅王有說姓韓的,這和隋朝的開國大將韓擒虎有關。中國有「四大閻王」的說法,分別是韓擒虎、包拯、范仲淹和寇準,這都是名臣和受到中國人喜歡的歷史名人。中國的神明,少有天降的,都是從人而成,生時秉公執法,有利人民,死後就會受到人民的信任乃至信仰,這種信仰,是負責任的。

3.十八層地獄
世人常說,下十八層地獄。這一說法來自於佛教,但並不準確。佛教對於地獄的分類有很多種方法,其中有一種分法是十八類(並不是層):八寒地獄、八熱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
八寒地獄是八個,分別叫做「皰,皰裂,喝哳吒、郝郝凡、虎虎凡(這三處,依寒冷的呼號聲得名),青蓮、紅蓮、大紅蓮(這三處,依膚色及破裂情形得名)」;
八熱地獄也是八個,也稱八大地獄,是有烈火的,分別叫做「等活,黑繩,眾合,號叫,大號叫,炎熱,極熱,無間」;
近邊地獄也叫做游增地獄,是在八熱地獄的邊緣,算是八熱地獄的附屬;
孤獨地獄就是人間地獄,有個別一二的人落在孤島、曠野或深山之中,孤獨地受著地獄一樣的苦報,稱作孤獨地獄。
這樣八寒八熱是十六個,加上近邊和孤獨,算是十八種。

這個答案寫到此處就完結了。本以為這就像是孤獨地獄一樣,是我獨自一人冰雪中的耕耘,根本不知道有沒有人來這個偏僻的問題看這麼長的文字。但突然收到兩位朋友的鼓勵,讓我有動力細細寫完。看來願意細究書本並不是那麼寂寞的事情,也希望這一點破除迷信的文字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吧。
麻煩閱讀至此,謝謝大家。


@黃角 的回答說的很清楚且詳細了,深為佩服,但還有一些涉及本土道教的部分,特此補充。

關於嵩里山

漢魏時期就早流傳的"人死後魂歸蒿里"。
《漢書。武帝紀》:"太元初年,禪蒿里",顏師古注釋:"死人之里謂之蒿里,字則高為蓬蒿之蒿,或者見泰山神靈之府,蒿里山又在其旁,即以高里為蒿里"。
也就是說蒿里山在東漢時期就被公認為是"聚斂魂魄無賢愚"的鬼都了。
而嵩里山也曾經有個神,叫嵩里相公。
蒿里相公原祀蒿里山東側,社首山西麓之相公廟,蒿里相公之事源出於唐代長安蒿里村,據《三教搜神大全》載,有一位趙相公中了進士,因梗直進諫不被採納,及觸階而死,鄉人壯其行,遂立相公祠,唐睿宗延和年間封"直烈侯",宋神宗元豐年間,好事都因地名相同,在蒿里山建起相公廟,並因其屬忠臣烈士,命其為"東嶽輔相",輔佐東嶽泰山神掌管冥府,元明兩代,又在相公廟附近增建了三聖堂,藥王廟。
另外還有嵩里山文化一說,此處不做贅述。

關於奈河

奈河在泰山西麓的山河沿山勢而下,從大眾橋附近的大石峽起,經泰城西部向南,出城後匯入泮河,這一段稱為奈河。
清代顧炎武《山東考古錄.辨奈河》記:"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橋跨之,曰奈河橋,世傳人死魂不得過,而曰奈河"。 
"奈河"二字是印度梵文"地獄"的譯音。也就是說,"奈河"作為地獄觀念是受了印度佛教影響,但作為冥間之河,卻屬漢化佛教的創造。這一名稱的最早出現,集中於唐代,敦煌文獻書所存《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中,有描寫目連陰間尋母,親眼目睹地獄罪人在奈河上生離死別的駭人心魄場面:
行經數步,即至奈河之上,見無數罪人,脫衣掛在樹上,大哭數聲,欲過不過,回回惶惶,五五三三,抱頭啼哭,目連問其事由之處:奈河之水西流急,碎石巉岩行路澀。衣裳脫掛樹枝旁,被趨不交時向立。河畔問他點名字,胸前不覺沾衣濕。今日方知身死來,雙雙傍樹長悲泣……
在大量的敦煌曲詞、王梵志詩中,也多次寫到過奈河,唐張讀《宣室志》卷四記載:董觀的魂魄被亡僧靈習領入冥途,見到奈河的具體情景:
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於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又見岸上有冠帶襦數百,習曰:"此逝者之衣,由此趨冥道耳"。
可見在古代民眾意識中,奈河是通往地獄冥府的必經之路。而奈河觀念的形成,至遲不會晚於初唐。
另外,"奈河"觀念的形成還與古代喪葬文牘中"奈何"一詞的使用有重要關係,唐代弔喪葬,要口唱"奈何",與"奈河"是同音,敦煌王梵志詩中有"富者辦棺木,貧窮席裹角,相共唱奈何,送著空冢閣"的句子,唐人報喪帖子也常用"哀痛奈何"、"哀痛奈何"的格式。敦煌寫本《搜神記》中就"若氣已絕,無可救濟,知復奈何!知復奈何?";以表示痛惜哀悼之意。這一"奈何"正緊密連繫著陰間地獄之"奈河"的深潛意識。

奈河橋,奈河上有並列的三座橋。三座橋均建於奈河上,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現已全部建成大橋。中間的奈合橋,橋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橋壁均為條石嵌砌。
據資料記載:該橋建於唐代,"奈河橋",橋下石池稱"血河池"。"奈河",是佛教所說的地獄中的河名。
《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水皆東流,唯泰山下奈河水向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遊神日夜把守。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
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
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民間謠傳:人死後亡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
《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
由此可見,過去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
奈河橋是歷史的見證,是人們良好心愿的象徵,旨在教化人們多做好事,行善積德,造福人類。
這正是: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惡難過奈河橋。為人不作虧心事,走過奈河橋不驚。

關於酆都

酆都是道教神話體系中最完善的陰曹地府,位於今重慶市酆都縣。
為首的當然是酆都北陰大帝,其下有五方鬼帝,羅酆六天等。
葛洪在《 元始上真眾仙記》和《枕中書》中記載了「五方鬼帝」,文稱:東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羅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犢山;而北方鬼帝為張衡楊雲,治羅酆山 。
羅酆:道教傳說中的山名。傳為酆都大帝統領的鬼所。後附會為四川省豐都縣的平都山,指為冥府所在之地。山在北方癸地,故稱"北羅酆"。簡稱"北酆"。
據傳羅酆山上有六宮,六天即守宮神。
分別是:紂絕陰天宮、泰煞諒事宗天宮、明晨耐犯武城天宮、恬昭罪氣天宮、宗靈七非天宮、敢司連宛屢天宮。
值得一提的是,酆都當地也有一座奈何橋,估計是後人附會所建。與泰山的奈河橋應加以區分。

以上整理自新浪博客,搜狗百科。

總論:中國現存的陰曹地府神話,共有三大體系,最早的泰山體系,道教的酆都體系,和後來傳入流傳最廣的佛教輪迴體系。其中還有后土等不在體系內卻地位崇高的神。三大體系互有借鑒和滲透,僅供參考。


之前不清楚,49年後變化肯定很大


上古時代地府的老大是后土娘娘………………所謂皇天后土………………後來道教造神東極青華大帝太乙真人化身十大閻羅………………再後來佛教入主地府地藏王菩薩是老大…………


地府也分區域管理,根據生前業障各自分類。繼續受苦的,惡事做多的,拐賣婦女兒童,強姦少女的,等等。善事做多的,為世人做出傑出貢獻的,升往佛道仙道等更大層次,或者繼續投胎做大事。九華山陰氣很重的,到處都是亡魂飄蕩,尋求解脫。畢竟有道場在那裡。馬克思主義看問題也沒錯,很多事我們站在角度不同,思考的問題也不同,沒有誰對誰錯。這也不是封建迷信,上次那個新聞,一頭豬跑到寺廟門前,雙蹄合一,跪拜。大家去搜一下。其實現在下面的工作人員,陰差著裝也發生變化,不是大家和電視劇演的古裝,換成了黑色西裝,好酷的制服。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十殿閻羅是玉帝手下的部門經理 地藏王菩薩是監事會的和董事長玉帝平起平坐


推薦閱讀:

緊箍咒到底是念給孫悟空聽的還是箍聽的?
金蟬子是蟬嗎?
西遊記里 唐僧所經歷的81難中哪一關最難?
《西遊記》中孫悟空為什麼千辛萬苦的跟著唐僧取經?

TAG:西遊記書籍 | 佛教 | 道教 | 山海經書籍 | 中國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