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對「剛買了半個英國」的李嘉誠有什麼影響?

目前微博上嘲諷一片,多集中在從中國撤資,買下半個英國,現在英鎊暴跌,資產縮水。但也有人分析,長和集團的速動資產英鎊只佔11%,而債務英鎊卻佔了25%,所以影響並不大。
這兩種說法無疑都過於簡單或者片面,所以很好奇:英國脫歐對李嘉誠先生到底有多大影響,以及怎樣影響?


說不定他會繼續套現在HK的資產,然後到英國買買買。英國現在會很歡迎的。


水電燃氣通信這些可是一種人頭稅啊。。


脫歐對李嘉誠其實有不小的利好,就是他可以繞開歐盟的監管,併購英電信營業商。此前可是歐盟的官員一直在反對他的併購呢,英國方面可沒給出什麼表態。以下是我的一個回答,裡面是我查看的關於李氏的一些資料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498633/answer/63103894?f3fb8ead20=0cb797973528d1e6db523da368b7a34c

可以看出李嘉誠在英國的人脈資源是相當雄厚的,只要沒了歐盟的監管,李家在英國的壟斷進度將會越來越快。

還有脫歐的衍生作用,即是引發工黨領袖兼左翼分子科爾賓的下野危機,也讓李嘉誠受益。
因為英國的脫歐,使支持留歐的工黨大受打擊,其黨魁科爾賓在此次事件中的不作為,已經讓黨員不滿,科爾賓極有可能會下台。

那他也就喪失了競選首相的機會,這對李嘉誠也是極為利好的,因為科爾賓是個不折不扣的左翼人士,他曾經強調英國的基礎設施應國有化

所以李嘉誠真的不是元氣大傷呢……


按利潤來算的人都是2貨。李嘉誠多大年紀了?還能折騰幾年?短期收益對於他來說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他去收購一個國家的基建設施,明顯是要獲得政治話語權的。知乎上不都是NB轟轟的么?一說到美國就說是資本家控制政治,怎麼到了李嘉誠要去參與控制政治的時候,就看不懂了呢?

對於李嘉誠這種大資本家,再追求多一點利潤少一點利潤有什麼意義?雖說美國是資本家控制政府,但沒人想過,政治權利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嗎!要控制了一國的經濟命脈才能獲得政治地位的。對於李嘉誠來說,到底是控制歐盟這個新興的、鬆散的歐盟中的一個加盟成員的基建有利,還是控制一個獨立的、有歷史地位的、老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基建更有利?

我是覺得李嘉誠賺翻了,人家地方政權要獲得更高的地位,還得靠鬧分裂,李嘉誠剛投資完那個地區,人家自己就分裂出來了,這不是賺翻了是什麼?除非這次投資
短期內虧到李嘉誠資金鏈斷裂導致破產,否則長遠來看,李嘉誠絕對是賺翻了,而且絕對能照顧到子子孫孫三代以上。別說三代,就從李家還未出生的一代開始算,
都能再蔭庇三代。換了其他人,絕對是放手拚命一搏的機會,而李嘉誠只不過付出點兒短期收益而已,難道還不是賺翻了?

英國推歐對李嘉誠來說根本不是風險,要是英國不退歐,李嘉誠握著強勢歐盟的一個加盟成員的基建,話語權和封建時代的封地貴族差不多,英國退歐了,立馬就是
傳統強國里舉足輕重的人物;如果歐盟再因此導致解散,歐洲重新回歸英法德三國鼎立的局面,李嘉誠甚至可以影響國際政治。那些鬧分裂鬧獨立的人利益點到底在
哪?很多人想不明白么?英國從歐盟分裂出去,李嘉誠不用背上罵名,還把桃子摘了,居然有人認為李嘉誠虧了?

還有那些說李嘉誠買貴了的,簡直是不動腦子。一個國家的基建設施,正常情況下可能大規模的出售給一個私人?要不是歐盟成立後,加盟國的政府權力削弱,大部分國家連貨幣權都拱手讓人了,就憑李嘉誠一個華人資本家,可能買到一個老牌帝國的大量基礎設施?而等到英國退歐的時候,亂糟糟的情況下,誰TM有心思花幾年時間和你談那麼大規模的固定資產買賣。等到英國退歐的風波過去後,國家政府權力重新擴張的時候,李嘉誠還有個P的機會。
-------------------------------------------------------------------------------------------------------------------------------------------
對評論里有些人的愚蠢表示無語。
先說李嘉誠的人種問題,凡是操心李嘉誠是華裔的,都是傻蛋,奧巴馬還是黑人呢,猶太人還是流浪民族呢。
再說有人拿英國全國外資投資1萬多億和李嘉誠幾百億比較的傻蛋,你去一個城市投資個新興高科技公司,和投資那個城市的自來水廠,是一個概念么?你投幾個所謂的獨角獸公司,在當地的地位恐怕還沒火葬場的老闆地位高。有錢不等於有資源,要說多少遍才能理解?一個挖沙場估值也就幾百萬,給你幾百萬,你去收購一個挖沙場試試?
還有什麼說李嘉誠不可能進入別人核心圈子的,只能說這種人是瞎子,允許李嘉誠大規模收購基建設施,就說明人家已經認可李嘉誠了,明白不?

最後還有些和我扯什麼反壟斷法的,扯什麼李嘉誠在電信之類的公司里有多大權利的,我只能說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小農意識。中國國企的一把手受的限制更多,你看看電力一姐是誰?為啥不選你啊?

這麼說吧, 我們公司去和地方國資委的老大談,要說對公司的控制權,也比不上民企的老闆,你覺得我們有好的投資項目,先找國資委的老大還是找個民企的土豪?

我以前的老闆,有上千億資產,但問題是他的負債更高,如果要清算的話,我估計妥妥的負資產,但他要做什麼項目,照樣有銀行願意貸款給他。但你要說你有幾億現金,算起來比我那個前老闆有錢多了吧,你看人家鳥不鳥你?銀行天天跑的現金多了去了。
再舉個例子,做上市公司的併購,只要你把握大,銀行是可以接近全額貸款給你做併購的,你去看看那些上市公司的非公開定增,憑啥選那些人參加啊?為啥不選你啊?反正都是銀行出錢嘛?為啥,你有錢又如何?你地位低啊!

同一個投資項目,來了兩個投資人,一個是電信的大股東,一個是手握百億現金的土豪,你覺得我們會把項目推薦給誰?至於錢,有錢的人多得是,誰稀罕?NM知不知道現在一個好項目,操盤公司自己都拿不到投資份額,光有錢沒地位的土豪有多遠滾多遠。
----------------------------------------------------------------------------------------------------------------------------------
李嘉誠投資那些基建,就意味著他有資格進那個勢力範圍的核心圈子,以後的各種投資機會和合作機會,他就比圈子外的人有優先權,就這點就夠了。以後李嘉誠就可以通過不斷的利益交換,和這個層次的人越綁越緊。
至於有些人說什麼李嘉誠不可能幕後控制一個國家的,還有嘲笑我奇幻小說看多了的,你們以為政治話語權是什麼?現在有人號召的美籍華人要加強政治話語權,難不成是要奪取美國政權?所謂的話語權,就是你的聲音被大眾聽到。民眾是盲目的,一個足夠響亮的聲音就能影響他們的觀點,這就是話語權。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不需要左右政治格局,只需要他的聲音能被足夠多的人聽到,這就可以保障他在沒有明顯違反法律的情況下,不會被掌握暴力的人或機構侵害權利,這就是李嘉誠急需的政治話語權。而英國能夠成為世界上獨立的一極力量,李嘉誠在英國有這個話語權,就等於李嘉誠的這個話語權,在國際上都有用,任何一個國家只要還不敢在國際政治中撕破臉皮,就不敢隨意侵犯李嘉誠的私有財產。

我說到掌握政治話語權,某些人就能聯想到幕後控制國家的,我能說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小說看太多了的么?

特別是某個要革李嘉誠命的,李嘉誠要是把全部身家都壓在大陸,倒是有可能,現在你再動動他試試?李嘉誠花那麼大價錢去投資英國基建,不就是提防你們這種人么?
---------------------------------------------------------------------------------------------------------------------------------------
老實說,同樣一群人見面,你介紹某某人是什麼涉及基礎民生的企業領導,跟介紹某某人是哪個新興公司的領導,根本是兩回事。
--------------------------------------------------------------------------------------------------------------------------------------
PS:某個要我了解併購知識的人請注意,我的本職工作就是併購。我上班的這家諮詢公司做過十幾個國企的重組改制和管理諮詢,包括電信這種級別的(不是電信,是哪家我就不說了,和電信同級別的都有兩三家),做了十幾年了,我現在上班的這家公司可能是大陸最早的一批本土諮詢公司。我現在服務的客戶就包括幾家上市公司。所以不要把你從網上看的那些零零碎碎的併購知識拿到我面前來炫。
--------------------------------------------------------------------------------------------------------------------------------------
對於一個商人來說,獲得政治話語權是為了保障自己的投資安全,不僅僅是在當地的投資,如果你掌握話語權的國家足夠強大,你在其它地區的投資安全性也能上升。至於那個說什麼把錢全捐了也能獲得好名聲的,我就不說你到底有多二了。
----------------------------------------------------------------------------------------------------------------------------------
再說個比較二的觀點,有人說什麼股票貶值就是財富縮水,說什麼匯率貶值是財富縮水,我只能說一般股民對財富的認識也就到此為止了。TM的企業老闆發行股票上市圈錢,發行的時候就圈過了,又不能隨時減持,只要他不是把自己持有的股票全拿去抵押了,短期內股價漲跌對他有個P的影響,又不是銀行要他補充抵押物,他又不可能把自己公司的股票炒來炒去。好歹你也參與一下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再來和我爭這個問題啊,天天被什麼福布斯排行榜之類的洗腦,洗得爽么?


賈不賈,白玉為堂金作馬。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
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原以為史家、王家、薛家最牛逼,又是阿房宮住不下、又是龍王比不過、又是視黃金珍珠如凡物,玉堂金馬什麼鬼?也配比?

後來讀了書,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馮雲便化龍。

所謂的富豪,錢再多,對於一個政府來說,不過是待宰的羔羊而已。李嘉誠當年是如何鯨吞和記黃埔的,我想他自己門兒清。

所以說,李超人八十歲的大老爺子又是跑內地、又是跑英國,圖什麼?——我猜,他是想要玉堂金馬。

內地可能給不了,紅二代們都人腦袋打出狗腦袋、不夠分呢,他也許沒法立足。
那麼只剩下英國了,英國脫歐對李嘉誠的影響?請高手們從這個層面回答。


從來沒有單純的經濟學,大佬所精通的,必然是政治經濟學
所謂「脫歐」,難不成是把英國那一大片地搬到亞洲來了嗎?
當然不是。只是代表英國擺脫了歐盟的體系,即將建立完善自己的政治經濟新秩序。
在這種情況下,傳說中「買下半個英國」的李嘉誠在這新秩序的形成過程中會有多大的話語權你們想過嗎?
他作為一個有極大話語權的利益相關者,有很多人竟然一副嘲諷的嘴臉等著看笑話。。。真是不忍直視啊


李嘉誠起家靠的就是英國資本,他的商業帝國和英國資本有深深的聯繫,說他是英國資本的在華代言人不為過,他的投資也集中在英聯邦國家,不然英國的水電 電信這些重要的基礎產業豈是他一個外人能買得了得,所以他的所謂撤資只不過是資本回老家罷了


要放在一個時間段來判斷
長期來看對於李是利好這是一
李嘉誠的實業投資回報周期長的屬性,"這是二

美元、人民幣、日元、歐元都量寬,對於曾經的世界貨幣英磅而言,是非常好的一次機會。一方面英磅的信用卓著,另外一方面英磅作為美元、人民幣、日元、歐元風險對沖的蓄水池,設計標準足夠的大。


孩子,醒醒。別做夢了。

簡潔版答案的結論
(1)英國資產的回報比其他地區更高,凈利潤率極高。短期匯率波動不影響長期賺錢。
(2)520億跨國投資,不是要全部的真金白銀拿出來的。商業投資不等於資金兌換。
(3)以2015年財報為例,英鎊下跌,長和集團反而是轉錢的。
(4)當前唯一變動(也就是虧損)的是股票的價格(也就是長和系的市值,賬面資產),股票有漲有跌,作為控股大股東,通過市值管理,以後可以漲回來。

補充——英國脫歐,對李嘉誠的影響,短期內只不過是賬面數字少了幾百億而已。真正的影響是在於,以後,他要想在歐盟的投資、併購、合資等項目,估計就不會這麼順利了,這才是脫歐對李嘉誠的最大影響

----------------------------------------------------正文----------------------------------------------------------------------------
(1)你杜不知道李嘉誠在英國有多賺錢
結論一:英國資產的回報比其他地區更高,凈利潤率極高。短期匯率波動不影響長期賺錢。

數據說話,看回2015年長和年報,
——長和2015年年報顯示,該公司2015年全年備考收益總額(亦即內地通常所說的營業收入)共計3960.87億港元,其中21%來自英國,這意味著英國為長和貢獻了832億港元的營收。
——在稅息前利潤方面,英國佔比更高。2015年全年該指標錄得920.93億港元,英國佔比為34%,遠高於中國內地、香港和加拿大。
——截至2015年年底,銀行及其他債務本金總額達到2876億港元,其中英鎊佔25%(也就是719億)。——以上三點內容引自新京報。

再補充說明一下
——中國大陸企業所得稅稅率是25%,英國企業所得稅率是24%。不考慮避稅操作,簡化運算,統一以25%的所得稅來計算,又:
——銀行及其他債務的年利率以7%計算(此利率為假設的),並且簡化計算。
——簡化的理解,EBIT(息稅前利潤)減去利息、減去所得稅,等於凈利潤

對比一下:
2016年,長和營業收入3960.87億港元,EBIT(稅息前利潤)是920.93億港元。銀行及其他債務本金總額達到2876億港元,按7%計算,利息支出為201.32億。
那麼,(920.93億-201.32億)*(1-25%)=539.7億
539.7億/3960.87億=13.6% 長和集團的凈利潤率是13.6%

2016年,長和英國業務的營業收入為832億港元,英國業務EBIT(息稅前利潤)是313億。
再假設,以英鎊計價的銀行及其他債務全部都是屬於英國業務的(實質上英國業務是不可能佔用這麼多貸款的,能佔用一半就不錯了,沒事,就算是這樣也不怕)——719億英鎊債務,7%利率,利息為50.33億
那麼,(313億-50.33億)*(1-25%)=197億
197億/832億=23.6% 長和集團英國業務的凈利潤率是23.6%(而且還是在多算利息的情況下)

那麼,你說,投資英國虧不虧?
英國以21%營收的貢獻了長和34%利潤,
而且,凈利潤率達23.6%的業務,你不去投資,你去投資凈利潤率只有13.6%的業務,你四不四傻?


即便是英鎊下跌20%,折算成港幣計算後,他的凈利潤率還是比其他地區的回報要高,好嘛?
水務、電力、能源、交通、碼頭、通信之類的投資,都是以十幾年數十年來計算的,短期的匯率波動一下,李嘉誠就血本無歸了么?

(2)關於李嘉誠撤出中國,大規模投資英國的得失問題
結論二:520億跨國投資,不是要全部的真金白銀拿出來的。商業投資不等於資金兌換。

網上的那一大片嘲諷,說的不就是李嘉誠的英國投資嗎?那我們來看看他的投資。

李嘉誠在英國的實業投資,都是公用事業類型的長線現金流產業,是天然氣、電力、水務、電信。
今天英鎊貶值了,你的電話費就便宜啦?你的電費賬單、煤氣賬單、水費賬單又省了多少錢?
有人說,經濟衰退了,水煤電氣一樣受影響,嗯,這個我不反對。但我的問題是——為什麼英國退歐就一定是壞消息而不是好消息呢?至少我長線看好。(這裡不展開,改天可能在其他問題下回答)

那麼,問題來了
這些產業,當年的買入的時候就是指低處抄底買入,現在英鎊震蕩一下,李嘉誠就血本無歸了么?
例子
在經濟景氣時的收購價要120億英鎊,危機抄底時只要90億,然後今天英鎊跌了10%,所以,李嘉誠是傻X了么?

假設,李嘉誠2014年談判,在2015年初以90億英鎊購入某發電廠,該發電廠年凈利潤為9億英鎊——在支付併購款項時,李嘉誠旗下的集團,支付了20億現金,剩餘的70億找滙豐、渣打銀行貸款——並約定在在未來10年分期還款,本金利息一共90億。
——那麼,李嘉誠只需要每年支付9億元就可以了,而這9個億,只需要拿收購來的發電廠的凈利潤(每年9億)去支付即可。
——那麼,在電價不變、石油價格不變(這種一般早就提前談好的了)的情況,6月某一天,英鎊跌了10%,關他何事?
——你說那已經支付了的20億?在危機抄底時只要90億(首付只要20億),在經濟景氣時要120億(首付假定是26.6億,比例接近好比較)——經濟景氣時,標的物要價比較高,而且可能還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來競爭報價——那麼你跟我說說,是掙了還是虧了?
——你不能拿58同城的奶茶店轉讓,一次性現金支付完畢後發現地段差客流少虧大發了的思維,來評論一個跨國集團的併購,好嘛?

例子:
瑪氏收購箭牌(你可以理解為德芙收購益達),分16年還清貸款,表面是瑪氏的負債,實際上,他一毛不出,就靠箭牌的利潤來還清貸款。吉利收購沃爾沃,也是貸款的,大慶政府、成都政府作為擔保人,而且估計利息很低,當然,收購成功後,他們也獲得了吉利投資的汽車工廠。還款?以後慢慢還嘛。

再補充一下20億的虧損問題。
有人說,這20億英鎊如果這兩天支付的話,那該多好。在公投前就支付了,多虧啊!李嘉誠一定就是虧了,只是虧多虧少的問題。
——如果真要這麼說,那我認了。
看匯率

從2014年中開始,英鎊走低。所以,李嘉誠就是高位抄底了么?
——那20億,用極端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來對比,按1.3226來支付不是比按1.7188支付要好得多?之前1美元兌換0.582元英鎊,現在1美元能兌換0.756元英鎊,能省好多好多錢呢

問題是,
——這種商業項目的收購談判,從標的物選擇、初步接觸、了解底牌、完成談判、等待審批、融資籌錢到最後的完成支付,整一個流程下來,短則一年半載,長則幾年。
——所以,你怎麼能斷定併購支付款項的那時候,剛好遇上匯率黑天鵝,英鎊大跌?如果你等到2016年6月公投英鎊大跌時,說要去抄底,要去收購英國的資產,那等你談好了之後,你又怎麼能夠斷定英鎊不會回升了呢?

例子:
——7月5日雀巢公司宣布,與徐福記就收購一事進行初期談判。12月7日,徐福記公告,中國商務部已批准雀巢公司以17億美元收購其60%股權的交易。(這半年時間還不是整個併購的流程哦)
——2008年1月吉利表達收購沃爾沃的意願,2008年12月1日,陷入困境的福特宣布正式考慮出售沃爾沃轎車,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團正式完成對福特汽車公司旗下沃爾沃轎車公司的全部股權收購。

所以,在這種大型併購中,更多的是要考慮整個經濟周期、行業周期,當然收購方也會考慮匯率走向,但沒有我還沒有聽說有哪家公司的收購能完全預測到匯率黑天鵝的。
——按上面的邏輯,在危機抄底時只要90億(首付只要20億),在經濟景氣時要120億(首付假定是26.6億,比例接近好比較)——至少你的投入已經是比經濟景氣時要少花錢了吧?
——畢竟,商業併購所說的抄底,不是昨天英鎊大跌,我今天開戶進場抄底;或者說走就走,我今天在去倫敦代購的路上。

——如果我不談判,直接在倫敦股市裡面收購某公司的股票呢?嗯,就你那一萬幾千元就算了,幾百幾千億(520億美元,相當於3000多億人民幣吶)的股市掃貨,你覺得會沒人察覺?請參考寶能收購萬科,厄,現在劇情第幾季啦?

再來說李嘉誠的520億投資和720億(整數好計算)英鎊債務
李嘉誠對外宣傳投資了520億在英國,問題是在於,他真金白銀拿出了多少?——你可以參考上面的回答。
英鎊債務——(1)港資銀行(滙豐。渣打)本身就是英資背景,英鎊債務高點無可厚非;(2)520億的投資中,有多少貸款是要算進這債務里的?

(3)長和系的集團資產配置和對沖
結論三:以2015年財報為例,英鎊下跌,長和集團反而是賺錢的。


長和2015年財報顯示,速動資產1314億港元。其中以英鎊計價的速動資產佔11%。
長和2015年財報顯示,銀行及其他債務本金總額達到2876億港元,其中英鎊計價的佔25%。

2015年的財報顯示的是2015年12月31日資產負債表的情況。
2015年12月31日英鎊兌港幣是1英鎊=11.4795,我們就可以知道英鎊計價的速動資產和負債是多少
速動資產——1314億*11%=144.54億港幣,兌換成英鎊是12.5911億英鎊。
銀行及其他債務本金——2876億*25%=719億港幣,兌換成英鎊是62.334億英鎊

假設,再假設,到了2016年6月28日,就是今天速動資產和負債都不變,
:2016-06-28 07:24,1英鎊=10.2682港元,我們再來計算一下
速動資產——12.5911億*10.2682=129.3億港幣(四捨五入後)
銀行及其他債務本金——62.334億*10.2682=640億港幣(四捨五入後)

那麼,問題來了,
截止今天(6月28日),
速凍資產 129.3億-144.54億=-15.24億 (虧了15億多啊)
銀行及其他債務本金 640億-719億=-79億 (用港幣去還債的話,可以少還79億呢)


資產端虧了15.24億,可是債務端可以少還79億啊
發現了嗎?英鎊大跌後,長和集團,是不是還賺了63.76億?


——我們上面採納的數據是2015年12月31日的(長和2015年財報),現在是啥樣的,不曉得。即便是按照2015年的財報,速動資產僅佔11%,而債務總額佔25%,你說賺不賺呢?

——其次,跨國集團的財務部一般都會專門負責緊盯外匯變動和資金對沖配置的部門——財務部下至少有3個部門,一個負責總賬稅務,一個負責資金運營,一個負責財務分析。雖然中國民營企業往往只有第一部分而已。但是,跨國集團高薪請來的人,至少他的操作是能降低集團資金風險、建立起一定的對沖機制的。
——再回到上面的那個匯率圖,從2014年中開始英鎊走弱,公投只是下跌的幅度擴大了而已。整整2年時間,長和系的財務人員,沒能針對英鎊走弱的趨勢,建立起一個比較良好的資產配置計劃和對沖機制的話,那他們早就該被炒魷魚了!

——關於400倍槓桿。我承認是從朋友圈段子拿來的,但想說明的觀點不變。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死不刪帖之留作靶子的原文——
再假設,長和集團開設2個外匯賬戶搞對沖,一個全倉做多英鎊,一個全倉做空英鎊,最高可以400倍槓桿——做多的賬戶爆倉虧錢,做空的賬戶獲利5800%,合併收益,一天可贈30倍。
補充說明,400倍槓桿是理想狀態,我只是想說明個觀點——不要用A股接盤俠的觀點來幻想噁心李先生,好嘛?

(4)長和系股票下跌的問題
結論四:長和系股票的變動和李先生的賬面資產。
——受英鎊下跌影響,當前唯一變動(也就是虧損)的是股票的價格(也就是長和系的市值,賬面資產),股票有漲有跌,作為控股大股東,通過市值管理,以後可以漲回來。

截至6月24日收盤,長江基建跌5.477%,長和跌5.074%,電能實業跌4.762%,均高於當日恆指跌幅(2.920%)。——引自新京報。
——這部分實際上就是賬面資產,紙面富貴。

——長和系股票下跌,損失了420億市值,不代表李先生損失了420億,李先生也只是其中一個股東而已,只不過他是控股股東。假設他控股比例為60%,那他的賬面資產也只是損失了252億而已。

——長和的股票,的確是跌了,但你也不知道李嘉誠有沒有之前做空自己(長和集團)啊?也就是利用其它公司/基金來操作?

——再退一步,即便他沒有對沖操作。但是,作為控股股東,事實上有著更多的辦法來進行市值管理。等此次風波平靜後,偶爾發放點利好消息啊,合規的粉飾一下季度報表呢?樂視賈先生表示不做報表,做PPT也行。

——最後,股票有漲有跌,賬面資產某階段難看一點,也不過是財富數字減少一點而已,難道李嘉誠就跌出富豪圈了么?,也許,你是以下標題看多了吧?——號外號外,劉詩詩2億嫁妝一場夢!阿里巴巴因假貨問題暴跌8%,馬雲不再是首富!股市連續下跌,趙薇巨虧10億,欲哭無淚!

--------------------------------------------------------------------反對某實名反對------------------------------------------------

有人實名反對我,而且還拿我給我點贊的人說事。叔可忍嫂不可忍!
更何況完全沒有邏輯的反對,下面一一反(diao)駁(da)

反駁一:9億英鎊的假設
(1)舉例,懂嗎?假設,中文看懂了嗎?我舉個例子菊幫長和集團虛增百多億,那我該拿多少提成才好?
(2)2010年,長江基建牽頭財團億90.3億美元收購英國電網;——那我現在拿這個舉例子。
2010年7月,美元兌英鎊大概是0.667;那90.3億美元兌成英鎊是60.23億英鎊。
——假設是長和集團自己單獨出現金15億英鎊,45億英鎊為貸款。10年利息假設為15億。——那麼,我們簡單化,每年等額還款,是不是每年6億英鎊就可以了?這很難嗎?
(3)你的「去年海外電能一共賺了4億英鎊」這數據從哪裡來,我不知道,是合併報表後還是合併報表前的我也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長和集團在英國的投資很賺錢,請參考反駁十。


反駁二:場外交易
(1)你還懂場外交易啊。股市中的場外交易,一般都是去掃那些金融機構持有的股票哦,又或者是大股東套現一點股票換現金。那麼你想買,所有的金融機構就都會賣給你了么?
(2)如果你還懂場外交易的話,那你應該懂舉牌,懂毒丸計劃之類的東西啊。
——寶能收購萬科股票,達到5%時,就舉牌了哦,親。
——舉牌不會天下人人皆知,但大股東和政府會關心你的。
(3)對了,忘了跟你說,英國的公用事業是以私營為主,但是政府是有黃金股的。這可是高中歷史書的知識點吶。
——對待電力公司,和能源公司等關鍵領域,英國政府以「黃金股」(Golden Share)形式保障政府在核心企業的話語權,且任何超過15%的持股權都需要通過部長級批准。根據企業形式不同,「黃金股」有的會在企業中一直存在,保持企業的國有份額,以確保國家利益。
——你有錢了不起啊,政府不同意呢?

反駁三:速凍資產債務總額到底是賺是賠
(1)我知道我是怎樣推導出他大賺了一筆的,推導公式見結論三。
(2)我不知道你怎麼算出他賠了的。我很希望看到你的推導


反駁四:李嘉誠買的電網啊什麼亂七八糟的英鎊結算的東西
(1)李嘉誠用錢買回來的電網、水廠——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是固定資產哦。
(2)「蒸發」只適用於股市,固定資產,是「折舊」或者是「減值損失」哦,別搞亂!!!
(3)假如,再假如,(我就愛舉例子)
英國某電廠的A1發電機組,價值4.8億英鎊,設計運行壽命為40年(也就是480個月)。
那個,平均每個月,應該計提的資產折舊是——4.8億英鎊/480=100萬英鎊
,那麼,每月是以100萬英鎊折算假如財務報表的哦。
由匯率變動,導致最終在合併報表(併入長和的財報)時出現的差異,算入匯率盈虧科目。但怎麼算,6月份也沒虧多少啊?
該發電機組在使用了20年後,假如被戰爭炸毀了,那麼剩餘還沒有計提的資產折舊2.4億英鎊,就列入資產減值損失科目。這才是真的損失。


反駁五:風險敞口307.1億英鎊左右。
這本身就是錯誤的,錯誤在哪裡?錯在對投資併購的認識
那520億美元的投資,不是說像長和集團在6月15日拿出了520美元兌換成英鎊,存在長和集團的英國賬戶中——不是這樣的。
(1)所說的520億美元,指的是億美元為計價的英國投資。
一般的FDI都是以美元為計價。就如同長和集團總部在香港,年終報表時,是以港幣計價,而已。
——要真是全部真金白銀的拿出520億美元(或者同等價值的港幣)兌換成英鎊的話,那請問,這719億英鎊債務怎麼來的?難不成,滙豐借了100億英鎊給李嘉誠的長和集團,長和集團先把英鎊兌成港幣,在吧港幣兌成美元,最後用美元兌成英鎊?
(2)就是那個問題,他到底真金白銀拿出來多少?又有多少是貸款的?
(3)這520億美元支付給被收購的股東後,李嘉誠得到的,是發電廠、是水廠、是港口、、、
而他們在財務報表中,是分別列入固定資產、物業(類似於大陸的房地產投資)、速動資產、商譽等不同科目的。
至於固定資產,你愛,或者不愛,他就在那裡,每天都在發電著。
你把固定資產當做速凍資金來比較,合適么?
那個炒股磚家告訴你的?

反駁六:經濟衰退不是虛幻的東西
(1)你通篇都說經濟衰退,6月份剛剛公投,哪裡衰退了?
(2)你不知道現在的英國,GDP增長速度比法國、德國還要高嗎?你從什麼數據得出經濟衰退了?

反駁七:水煤電氣產業的計價
(1)用電量對觀察經濟運行,是有作用,但在不同的國家裡作用不一樣。
(2)用電量在中國,能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基礎在於,中國的經濟結構。
中國的第二產業比重佔比比較大,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高耗能產業在中國經濟的比重極大!
中國的鋼產量、電解鋁產量、水泥產量、平板玻璃產量——這些耗電的產能,中國傲視世界好嘛?
——500多種主要的工業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
英國的工業產業和中國的工業產值差多遠?英國的高耗能產業有多少?

2013年世界工業產值排名。

1. 中國: 4238
2. 美國: 3101
3. 日本: 1416
4. 德國: 1011
5. 俄羅斯: 797
6. 巴西: 673
7. 加拿大: 523
8. 英國: 511

(3)影響用電量比較大的是工業用電。至於居民用電,農業用電,商業用電、公共部門用電。
08年金融危機時,倫敦停電啦?倫敦的商場燈光只開50%?08年金融危機時,你不看電視不玩電腦了?08年金融危機時,學校、醫院、街道的燈光就熄滅啦?

反駁八:股票支付的問題
(1)請明白李嘉誠和長和的關係好嘛。李嘉誠的股票是李嘉誠的事,長和欠的債是長和的事。自然人和法人不一樣的,好嘛?李嘉誠只是一個控股股東而已。
長和集團去併購某個項目,要出錢也是長和出,憑什麼要大股東出?其他股東吶?
(2)所謂的股票支付併購款項,一般是指增發。
舉例子,再來舉例子。
長和集團的股票總數一共是100億股,現在是每股10元。李嘉誠控股52%,也就是擁有52億股長和的股票。長和集團收購某個項目,需要50億。通過增發股票來解決,以每股10元計價,增發5億股。那麼現在長和集團的股票總數105億股,李嘉誠那52億股沒有變化的哦。只不過是他的控股比例被攤薄了而已,攤薄後,他的佔比是49.52%。
(3)一般來說,沒有哪個大股東自己賣股票去幫集團的收購項目的。股票賣出去了,控股比例可就攤薄了哦!!!
(4)即便是增發來收購項目,在李嘉誠的併購史上也不多見。你不知道他現在對長和集團還是絕對控股的么?而且,長和集團的資產負債比還屬於比較穩健的類型,一般都是貸款的。


反駁九:關於400億的對沖問題,
當時拿微信的段子來抖機靈的,後來你答題批判,我就留下給你批。反正我的觀點在那裡。
(1)一點點解析,不是整個長和集團拿所有的資產去做對沖,而且那一小部分,比如10億港幣。拿整個集團去賭博,請你聯繫警察叔叔抓人
(2)你說回正常態。如果是長和系的某個孫公司,用10億港幣以1:5倍保證金,15倍槓桿去賣空呢?
(3)A股的韭菜只能追漲殺跌而已,大集團至少總有點風控和對沖設置吧?要不,董秘來幹嘛?複印文件端茶遞水么?

反駁十:股票下跌和身價問題。
——賬面資產短期內相對浮動一下,長期來看(2-3年內),英鎊就不會再升值了么?(至少我認為脫歐是長期利好)英鎊匯率可不是中國股市,可以給你一口氣從5000點跌到1000點不喘氣。

舉個例子。
阿里巴巴因假貨問題,暴跌了8%。一天之內假如是蒸發了300億美元。
而馬雲持有阿里巴巴3%的股票。

那麼,
(1)不是馬雲虧了300億美元,他只是他的股票市值,蒸發了9億美元。
(2)阿里巴巴下跌8%之後,直通車的價格下降了8%么?鑽展的價格下降了8%么?賬面資產和實際收入是兩個不同概念的好嘛?

--------------------------------------------原文-----不華麗的分割線----------------------------------------------------


我知道,你們只是想噁心噁心李先生,那麼
怎樣才能讓李嘉誠大虧?
——李嘉誠大舉購買英國資產半年後,英國發生內戰,輸氣管和儲氣罐被激進分子全部打爆了,發電廠和水處理廠被炸毀了、電信總部被佔領了,港口鐵路被充公了。。。
——你放心,這不會發生的。

哦,好像知乎有規矩,要說利益相關哦,
不好意思,要我無關。


人家在給股東的信里都說的這麼清楚了,知乎還有一堆人說利好。越來越完蛋了。後面為了安撫股東,還說要轉型。不過這對於老爺子不算什麼。有興趣的,關於蒲公英的一切反駁都在最後。
實名反對蒲公英。反對內容在最後。先看答案。關於你說的收購,隨便講幾點,以你說的電能為例,去年海外電能一共賺了4億英鎊,這還是兩家公司的,你告訴我其中一家的凈利潤有9億英鎊,能付尾款?兩家都盈利,不存在一家賺9億給另一家。那麼多錢你怎麼變出來的,教教我,而且去年幾乎翻倍,之前一年利潤2億英鎊左右。投資百億,一年賺2到4億這是他說的比其他國家都高?流動性還這麼差,還要折舊,聽說過五年定期不,中國坑爹銀行利息都比這高。還遠高於其他國家?世界爆炸了?還是兩家公司的合起來的,所以其中一家凈利潤能一年支出9億英鎊來?還說什麼500多億就沒法收購了,第一你還知道會被察覺,然後還說能對沖,買賣一理。二人家場外交易,跟你二級市場有啥關係,賣土豆的管賣滑鼠的幹啥?再者說了,重資產配置企業,市盈率10倍的收購,弄不好比凈資產都便宜。這種收購你見過么?而且還是每年盈利10%的企業。還拿萬科舉例子,寶能不是在場內的么?能分清不。

看看你的原句。一下就虛增了百億港元差不多。還只是一年。嚇癱了。

英鎊結算的速凍資產小於債務,得出結論沒賠。賺了?那股票跌個啥勁。今天又跌了。為什麼速凍資產小於債務還賠了呢?李嘉誠買的電網啊什麼亂七八糟的英鎊結算的東西,不是速凍資產但隨著英鎊的貶值,蒸發的部分你不算了?你貼給他?當然了有人只在乎現金,但我覺得如果跌到歐元同一水平,損失可能達到千億港幣,甚至超過千億,還是別直接忽略的好。

水電煤氣不受經濟影響的話自己感受下,底下有圖表。經濟衰退不是虛幻的東西。你電費不省於是工商農佔比超過6成也不省?更何況家庭用電用水和經濟的關係也論述頗多,不乏名家大家,但也都說有大影響。我不懂這些,就不說了。

至於股票跌了沒事,跌了沒事漲了沒事上市幹嘛?給自己手腳多點束縛好乾活?我不知道李嘉誠的收購有多少是通過股票支付的,或者股票賣了去收購的。如果有,跌了15個點了,明天還跌。要麼暫停收購,以前錢沒給清的,這會得多掏不少股票。如果繼續收購等於漲價百分之15,明天誰知道多少。

股票跌了,老爺子自己都說了,脫歐壞了事,但是你卻不停地說啥事沒有,還說是利好,眾人皆醉你獨醒,就差點明了說這是買點,快買了。資本市場,不由得我不把人往壞處想。
說的都是眼下,至於數年以後的事,能判斷出來身家億萬跟玩一樣。知乎里說對的也是蒙的,我還2200進5000出呢。

反對有人說什麼兩個400倍槓桿,一個多頭,一個空頭套利的鬼玩意。你自己試試就知道了,超大概率兩個賬戶都爆倉。這麼大的槓桿。必然會扎倉,把你打爆再跌。 外匯市場的妖異,知乎討論無數次了,你去看看吧,我就不贅述。 不過今天GBPHKD振幅12%,400倍槓桿肯定爆的分子都不剩了。你知道最高點?再者說,那麼好賺,真不知道大機構怎麼不做?不是你想的無風險大把賺錢的地方。更何況400倍槓桿,你在哪弄的?黑平台的話,還有千倍的。有哪個機構敢給這麼大的槓桿,而且是讓你做空英鎊,我從沒見過有哪個機構這麼不要命。更沒見過除了被忽悠的啥都不懂的韭菜。絕對賠的一毛不剩的人以外,還有人玩400倍槓桿。還說李嘉誠可能對沖了自己的股票。於是李嘉誠找聯合交易所借股?除了自己借,還能有誰借這麼多給他?再要麼就是買了熊證?要對沖自己的風險,起碼需要1500億港幣,這麼多熊證?再要麼有哪個投行腦子有病跟李嘉誠說,這樣吧,到我這來對沖,我白送你幾萬億玩玩。然後看到什麼經濟下行對自來水,電信,電網,天然氣,機場都沒影響。我笑噴了。大概也與你的語氣有關。難倒你的經濟衰退是虛幻的,與任何行業,產業都無關。總之就是中國成為最大輸家?尤其是用電量,簡直就是經濟的晴雨表,甚至是先行指標。我貼幾個圖,諸君感受下。以前的數據,網上也有公開。也沒任何水印,應該沒事。
------------------------------------可能會被打臉,不過我反而很期望能被打臉學到新東西,畢竟越窮越底層的人,才越看重打臉什麼的。--------------------------------------

這是一個有關長和的熊證的。成交量不低。但是本身這兩天長和就關注度高,我都做了,我這慢半拍的都做了,這點成交量也不夠李嘉誠玩的。可能你是覺得恒生之類的,知道要跌,還故意讓李嘉誠找他們做空賠錢吧。不然真不知道李嘉誠怎麼做空自己的。
外匯我就不貼圖反駁了,第一外匯太妖,我也不懂,最主要的,知乎討論很多,各位移駕去看看。
李嘉誠在英國共投資520億美元。折約379億英鎊。這是其受損失的部分。而其2876億港元債務中25%都是英鎊結算。等於719億港元。約等於71.9億英鎊。風險敞口307.1億英鎊左右。所以說什麼李超人對沖好了的,自己看看這麼大的風險敞口,今天,長和,長江基建,電能實業總共蒸發約39億英鎊。420億港元。如若英鎊真的跌至歐元同一水平,其直接損失約為70億英鎊。但英國作為未來李嘉誠系的重要收入來源。不是資產的損失可以衡量的。但也許是個買點呢。之前已經有5%的回撤了。
英國經濟可能也將衰退,英國主要的貿易夥伴是歐盟。你脫離了以後。。。李嘉誠在英國的投資也是延續了以往的風格,基建什麼的。大都不是逆周期的。所以英鎊跌還在其次。最主要的還在於,投資了一個可能衰退的市
就說這麼多了,不管我的判斷高明也好,低水平也罷,我自己還打算操作一下李嘉誠系的股票。容我敝帚自珍。不過能準確判斷這些的人,別說財富自由了,賺錢跟玩一樣。是不會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就算索羅斯之流來回答了,他說的話是真的假的?反正不管真的假的,都能把你帶到溝里。

蒲公英又更新了,我沒功夫陪你了,自己慢慢更新吧。誰告訴你在英國利潤率高遠超過其他地區了。第一賺得多就是利潤率高?那只是他投的多,以電能為例,90億美元收購電網,而他一年的利潤再加上另一個電能企業和起來4億英鎊,據說電網一年賺2億英鎊。這是你說的回報率遠超其他地區?電能還是利潤率最好的,長和系的金牛也只是這樣。那其他地區吃觀音土?
至於所謂的賺錢,我得說幾遍你才能看見或者你的腦袋才能理解?你覺得現在英鎊就到底了。現在一算,利潤不錯?
對了所謂的簡潔答案,怎麼不說水電跟經濟無關,外匯槓桿,用寶能解釋場外交易,毒丸和場外了?也許你是精英,這跟李毅吧一個作風是巧合吧。還有關於寶能收購百分之5就舉牌,屁話,百分之5就要上報證監會,你丫在4.5的時候都不知道。但這是中國政策,跟你場外交易有關係?
你也別吊打我了,吊打李老爺子自己吧,他自己都不願意談英國的事情了。
至於投的520億,多少是現金,多少對股,多少是債務你知道?我也不知道。不過債務或者股票支付難道就不是錢了?最主要的,企業債務利潤之間不是拿錢直接頂就行了,大概問了下會計,最起碼有稅務問題,上市公司甚至做不到很多操作。去年有個美國小公司拿在中國的利潤還債,交了35個點的稅。我不懂法律,這也不是上市公司,問了問會計,確實有這回事。你要用利潤還債,把運作方式說出來咱也想長見識。
對沖萬能論和市值管理萬能論看得我孤陋寡聞,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所以不評論了。不過那麼牛,兩年買下全宇宙挺輕鬆的。
最後,你自己玩吧。我到不了你的等級,想像都想像不到你的世界。
有人要吊打我,然而長篇大論一通,不知道4億收入哪來,4億的收入財報里寫的,就算沒看,也該想到是財報吧。對財報這麼陌生就侃侃而談,果然我們基本面分析該淘汰了?哎,不想換工作。每年還6億9億不難,但你不是說用利潤就還了么?我不是說你虛構事實誤導,而是其他的東西都很符合事實,唯獨這一點是假的,想起騙子常用100招來了。說虛構的我不要較真,你那個答案從頭到尾哪個是真是發生的?你也是人才,你說的任意一件都夠老爺子破產幾十倍的。老爺子還好好的,都是虛構的。
在工作,比較忙,剛才看新聞欄說英國評級被下調了,具體不知道,但想也知道你所謂的長期利好之後評級下調了挺奇怪的。
順便給老爺子掛個電話說其實應該歡迎脫歐,他自己都弄反了。股票也不該跌。
關於場外交易,寶能收購是場外交易?寶能一直做二級市場,聽人說浮盈百億了。你給我講講這和場外交易有啥關係。關於毒丸,基本上針對的也是二級市場的收購。惡意收購也大多是通過二級市場的。你沒分清楚?
至於英鎊結算的固定資產因匯率導致的虧損,至於說現在沒虧多少你覺得幾天就把下跌過程走完了?歷史上發生過這事么?再說了現在還沒人知道英鎊會跌到多少。知道的,這條信息換個百億刀跟玩一樣。慢慢才下探。可能快到底了,可能還差得遠,這時候講什麼沒虧幾個子。4884點入市5100點時候還浮盈呢。看來做市場的部門也可以撤了,每一個人能想像到幾天就探底是什麼樣子,想像都沒那個想像力。我們一起跳槽去當5毛算了。

所以說,長和系大跌市場都錯咯,昨天又跌了。應該大漲。這麼好的事,老爺子糊塗了不想脫歐


已修改


長和系旗下四間上市公司市值全部下跌,一天內蒸發超過420億港元。

英國脫歐對老謀深算的李嘉誠才是結結實實的黑天鵝。


有,趁便宜吃進更多優質資產,英帝是為了擺脫豬隊友跑路的,等過一年半載英帝喘過氣,匯率照樣杠杠的,到時候優質資產又在手裡面,發的更多,不要忘記這貨是怎麼發家的,就是看到香港不會受到影響才發起來的,這次,又讓老李發一筆了…那些股票資金都是虛錢,沒有意義的,真正的資產是那些水電煤氣,而跟歐盟脫離關係之後,水電煤氣什麼的必然供給減少,必然會導致老李又發一大筆,不信,等三五年再看,到時候歐盟會因為綠潮不堪重負,而英帝,鶴立雞群,等著吧,錯誤的因不一定得錯誤的果


有些答案的意思已經基本到位了。但是我還是得說,追求「安全感」怎麼就不是在追求利潤率呢?缺乏「安全感」的根本原因還不是投資打水漂乃至既有的資產也遭到漂沒的風險高嘛。資產受損的風險高就等於資產增殖的預期低,根據簡單的概率原理,這就會導致平均利潤率較低。那麼能夠讓資本佔有者獲得「安全感」的方法就是降低此類風險,以保持一個較高的投資預期回報水平或者說利潤率,而途徑就是政治開路、軍事護航。在國內,這表現為參與、影響乃至決定國內政治;在國外,這表現為掌握強大的國家機器,保障資本輸出獲利(可以見到,所謂的「控制資源」,說的就是這些舉措,其根本仍然是為達到提高利潤率的目的而採取的手段,而絕不是目的本身)。

先政治軍事搭台而後經濟唱戲,這是自16世紀以來的人類歷史反覆上演過的戲碼了,怎麼到了這個問題這裡,就又變得稀奇起來了呢?

###############################################

什麼鬼。。。本答案有什麼能夠吸引老司機專程來評論區發車的特徵??

答案寫出來一天來一個,只好關閉評論了。。。 ̄へ ̄


非專業人氏,但想說點個人看法。

簡單來說,脫歐短期對李嘉誠的資產肯定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但長期而言影響不大

1. 首先要澄清一點的是,李嘉誠並非國內媒體叫囂的那樣近年來才開始撤中進英。事實上從80年代中後期開始,李嘉誠就在英國逐步進軍電信、港口及其他基建產業,遠早於現在核心上台的時間:電信領域始於1989年,貨運港口始於1991年,零售連鎖始於2000年,水務、電力等基建服務始於2010年。這些投資基本都圍繞傳統的基礎服務設施,很多項目都是經過了長期的布局。只不過歐債危機和中港形勢的變化讓李嘉誠看到了超底的機遇和加速資產轉移的必要性。

2. 正如第一點所述,李嘉誠在英的投資很多超底吃進的中長期項目。這些項目在經過業務整合和兼并重組後,最終產生長期而穩定的收益

李超人的項目基本上都是低收高賣,不在乎一時的得失,而注重於中長期的穩定收益。李嘉誠「決定是否投資的主要衡量標準是,從長遠角度看這項資產是否有贏利潛力,而不是該項資產當時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問津。李嘉誠向來主張穩中求進。他認為,在一個激進的時代,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判斷能力。

以李嘉誠在英國的Three電信公司為例。2000年開始,李嘉誠把通過賣出Orange獲得的資金投注3G電信服務,並於2003年在英國率先推出3G移動服務,早於其他競爭對手數年。Three開始的時候並不被用戶和市場看好。當時英國市場上已經聚焦了Vodafone、O2、Orange、T-Mobile等諸多大佬,競爭激烈。而Three幾乎爛到爆:信號差、品種少、渠道少,不得不通過高額補貼、降低資費來吸引用戶,從而導致整個移動業務長期巨額虧損。和黃3G業務僅第一年就虧損高達183億港元(約23億美元),整個和黃集團市值減少了1200億港元。但李嘉誠不為所動反而持續加碼,在經歷了10年的持續虧損之後,終於在2010年開始首次實現旗下3G業務盈利,並成為和黃集團持續的業務增長點。2014年業報顯示Three歐洲的EBIT(息稅前盈利)為155.98億元,同比增長23%,超過了集團其他如港口、零售、地產等核心業務的EBIT。2015年和黃Three試圖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O2,一旦收購成功將躍居成為英國移動市場的老大,佔據41%的市場份額。但收購之前遭到了歐盟委員會的否決,此次脫歐會否給李嘉誠帶來轉機,要拭目以待。

3. 從李嘉誠的投資歷史來看,超人的投資策略分為兩種模式:
一種是大規模的長期投資。這種投資基本聚焦在有關民生的基礎行業上,有著長期而穩定的收益預期。同時李嘉誠的投資往往是在價格低洼期開始進駐,然後長期持有。李嘉誠的商業帝國一直秉持多元化經營策略,通過旗下其他業績良好的業務向不盈利的新拓業務進行輸血,通過多元化來分攤和降低新興業務的風險度。同時通過不斷地分拆、剝離、整合、重組等方式逐步改善業務的盈利能力。

還以Three為例,在投資早期為了不使整個集團盈利因3G業務虧損而大幅倒退,和黃一方面通過將其部分3G網路運營、維護和開發工程外包等方式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依託於和黃集團的整體實力優勢,不斷籌劃各種分拆上市、出售資產的操作。同時,李嘉誠還通過不斷增持加碼的方式向市場表達其對3G的信心。一旦新拓業務渡過了培育期,又反過來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和利潤來源。

另外一種是以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為代表的高科技和新興行業風投。這類投資金額相對較小,但側重於具備顛覆性和創新性科技公司的發展早期,因此同樣獲利頗豐。例如,維港2007年就開始對Facebook進行投資,是其早期最大投資人之一。等到Facebook 2012年上市時,維港前後投入了4.5億美元,持股3%約值28.8億美元,回報率約580%。以色列初創公司Waze在2011年拿到了KPCB和維港領投的C輪3000萬美元風投,而2013年Google收購Waze時花費了13億美元。前段時間因人機大戰而大出風頭的科技公司Deep Mind,其早期投資者也同樣印有維港的名字。此外,維港還先後投資了網路通話應用Skype、流媒體音樂應用Spotify、人工助手Siri、人造食品公司Hampton Creek等一系列明星創業公司。

相關回答:

李嘉誠怎麼知道中國在英國的4000億投資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參考:

回首先行者和黃髮展3G這六年:強大的資本支撐::全景財經新聞頻道李進良:香港和黃冒險運營3G對我們的借鑒

===================================================
本文轉載授權:https://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id=15612


I dun think Li Ka-Shing will really suffer from the Brexit, not even a shilling.

First, the leave vote exerts fairly limited impact to the operations of Li Family"s infrastructure and telecom business. Taking CKH (1-HK) as an example, the 90% of its UK biz is quite stable and defensive, as tel/infrastructure are closely regulated by the UK government. And its UK retail business is basically tageted at the low-end HB sector, which could be quite resilient over the downturn.

Second, not sure if you guys pay attentions to FTSE100 , it has already erased all the post Brexit referendum losses. You could question this as FTSE100 is composed of multi-nation companies...but hold on, let"s look at FTSE 250 then, which is a better index to watch as a composite of UK"s domestic economy - although it hasn"t fully recovered, it"s on the positive track. You can doubt again "hey dude, this is stock market, easy comes easy goes and easy comes agains...". However, I"d say UK property market, which has been heavily invested by Li Ka-Shing, is much much better with very low noise. It
delivered constant 15%-25% upside gain every year for the last 2 decades at
least, unlike most developed nations where properties have noises similar to
stock. Given its under-supplied nature, I think the L/T London property market should
be fine. And in this case, Li is not stupid and in contrast, he"s just far-sighted, for another time.

Third, not just focusing on the UK, they"re actually building other hubs in the rest of Europe, could be Frankfurt, Madrid, or Paris I really dun know yet but they"re doing it...and this could be a trend. Don"t you read this?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6-06-29/hutchison-vimpelcom-said-to-plan-italy-concessions-to-sway-eu) they"re not just accumulating money but power, besides, his companies basically enjoy quite srong balance sheet and healthy cash flow profile. So no need to worry about Li"s Empire.


又不是炒股,是投資,虧什麼虧,紙面上的數字遊戲,實際的東西不會受影響


英國長線利好,你以為老李和你們一樣短線一跌就割肉?


這次公投 從長期來看未必是有害的 默克爾還在不知死活的引進難民 在這麼下去整個歐洲極右翼一上台 英國就成了唯一一個獨善其身的歐洲國家


想抄個技術底部,鬼知道抄到半山腰了


之前達屈安訪問英國的時候不都在說李嘉誠高瞻遠矚么……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NBA總裁亞當·肖華在2016-2017賽季G5勇士獲得總冠軍後頒獎時被全場噓聲諷刺?
2015 年以後,中國下一個大發展的行業是什麼?
台灣比較優秀的財經類雜誌有哪些?
怎么寻找行业优秀技术人员,并且请教问题?
如何看待優酷會員密碼總被盜用的問題?

TAG:英國 | 經濟 | 商業 | 歐洲聯盟EU | 英國脫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