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羅斯可以佔領所謂的「漠北」和西伯利亞並進行有效統治而中國不能?
亞洲內陸總體上是被西風帶覆蓋的。存在一個總體上自西向東的空氣運動趨勢。
大氣環流導致中等緯度西風帶的出現,中學地理知識。
中國農業區是夏季太平洋季風水汽的產物。從中國向亞洲內陸前進,在季風極限處存在一個濕潤度的突變。再往裡就會碰到源於亞洲內陸的氣團,氣候忽然變的寒冷乾燥,無法支撐精耕細作灌溉農業。即中國農民在向亞洲內陸前進的過程中,無法通過「微調」生活方式來適應西北方氣候。只有蘇武那種意志堅定的中國人才能適應亞洲內陸生活。(但一旦有機會,他還是要回來,而且要把自己的孩子接出來)
夏季,季風覆蓋中國,但無法到達亞洲內陸
冬季,西北風呼嘯。大西洋水汽可以從西面進來,中國農民卻很難有動力趁農閑向北搬家
而歐洲農業區靠北大西洋暖流,從大西洋獲得水汽。水汽進入方向和西風帶總體上一致。所以不存在大陸氣團把大洋水汽「推回去」的情況。從歐洲出發一路向東進入亞洲內陸,大西洋和地中海水汽逐步減少,但一直到阿爾泰山和蒙古西部才消耗乾淨。這意味著降水量和氣候的變化不存在突變,而是一個逐漸收縮的過程。
亞洲內陸總體色調是黃色,中國的藍綠色有明確邊界線,歐洲的綠色斷斷續續延伸到西伯利亞
所以,歐洲民族一旦出現人口過剩,可以每代人向東推進上百公里,通過微調生活方式來建立新的居民點。實際上,這正是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基本格局——歐洲種族不斷向亞洲內陸前進,已經到達了今天中國的西北邊區。當時甘肅河西走廊的居民是白種吐火羅人,漢語的「蜜」字就是吐火羅語【mit】的音譯。
參見:有哪些音譯詞讓你察覺不到是音譯的? - 馬前卒的回答
但是,隨著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游牧民也出現了(沒錯,游牧的歷史晚於農業)。等到游牧民把野驢馴化為可以拉車、騎乘的高大馬種,亞洲內陸的格局出現了根本性轉變。從上面的降水圖可以看到,亞洲北部草原的總體趨勢是越向西越濕潤,水草越肥美。所以游牧民天生有向西進攻的動力,以奪取相似但更舒適的生存空間,向南死磕中國長城和邊防軍反而是一個不符合本性的選項。而且亞洲東部草原的生活環境惡劣,游牧民必須結成更嚴密的組織,在冬季牧場和夏季牧場之間長距離遷徙,在全民對抗的時候是一個明顯的優勢。
等到公元前1000年,鐵器時代大大壓低了金屬武器的價格,游牧民的戰鬥力和組織度都有所上升。白種人東遷的趨勢就反過來了。接下來2000多年的常態是亞洲東部游牧民緩緩西遷,不斷湧入歐洲;實在無法釋放壓力的時候才嘗試攻打中國長城。前面說的吐火羅人,這個時候的名字就是我們熟知的大月氏。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把大月氏打出了甘肅和新疆,一直趕到中亞那一堆斯坦的地盤上。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就是去找被趕走的大月氏,想讓他們回來夾擊匈奴。
大月氏是什麼態度呢?
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留歲余,還。
——漢書《張騫傳》
注意這裡提到了三個細節
1 臣大夏而君之——大月氏比西面的民族更強大。
2 殊無報胡之心——但面對東面的匈奴就認慫。
3 地肥饒——水草豐美,不再想東邊的草原了。
說明游牧民族是一波推一波向西遷徙的。這製造了兩個效果
1 歐洲不斷有新來的蠻族入侵,始終不能統一,人口密度達不到溢出的程度
(當然也有金屬冶煉的因素)
2 歐洲人打不過東面的入侵者。蒙古-匈奴-突厥人總的趨勢都是要西遷,耶侓大石在東方混不下去也是向西去建立西遼。
粗略的5世紀游牧民西遷示意圖
所以在公園1400年之前,總的趨勢是中國因為氣候因素不打算吞掉亞洲內陸草原,歐洲和其他亞歐大陸文明因為能力因素也不敢去想草原。每隔幾百年,草原上的老大倒是要來敲打周圍的文明帝國,尤其要重點敲打西面的歐洲。
匈人建立的東歐帝國,東西羅馬都要向它進貢
但在13-14世紀前後,亞歐大陸上的文明種族得到了一項前所未有的戰爭技術——火藥武器。
火藥武器和鐵器不同,一把刀保養好了可以用上百年,火槍保養的再好也要有穩定的彈藥供應,否則就是燒火棍。而且火器對加工精度很敏感,一把能工巧匠製造的好槍,對上粗製濫造的火槍可以有5倍10倍的優勢。這意味著游牧民族天生不適合用火槍——不能建立穩定的生產基地。如果游牧民咬牙建立一個城池生產槍炮火藥,又喪失了最重要的戰略機動性,容易被文明帝國的討伐軍一舉端掉。所以游牧民只能眼睜睜看著農業帝國舉起槍炮抵消自己的騎兵優勢,被一步步逼退。15世紀以後,亞洲內陸的歷史就是清朝和俄羅斯2個火藥帝國合圍游牧部落的歷史。
俄羅斯人的軍事技術也正向前發展,因為他們能從西歐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尤其是火槍和火炮方面的巨大進步中得益。1552年,當伊凡進攻喀山的韃靼人時,他在火炮方面的優勢加之一名丹麥技師在監督用地雷炸毀喀山要塞圍牆時所提供的幫助,證明是決定性的。地雷爆炸以後,俄羅斯人成功地迅速攻佔要塞,然後佔領整個喀山汗國。他們順伏爾加河而下,掃蕩流域地區,於1556年輕易地攻克阿斯特拉罕。為了鞏固佔領地,俄羅斯人沒伏爾加河岸修築一系列設防據點,一直修築到位於阿斯特拉罕的伏爾加河河口處。於是,俄羅斯人成為巨大的伏爾加河流域的主人,抵達南面的裏海和東面的烏拉爾山脈。
——《全球通史》
撫遠大將軍和碩裕親王福全等疏報、七月二十九日、臣等聞厄魯特、屯於烏闌布通。即整列隊伍。八月初一日、黎明前進。日中見敵。設鹿角槍炮、列兵徐進。未時、臨敵。發槍炮擊之。至山下。見厄魯特於林內隔河高岸相拒。橫卧駱駝、以為障蔽。自未時交戰、至掌燈時。左翼由山腰捲入、大敗之、斬殺甚多。右翼進擊、為河崖淖泥所阻、回至原處而立。本欲盡滅余賊、但昏夜地險、收兵徐退。其噶爾丹死於亂兵與否、俟後查明另奏。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中烏蘭布通之戰的原始報告
(準噶爾一方也有火器,但那是俄國人賣給他們的)
烏蘭布通之戰的交戰圖
雖然中西雙方都在徹底解決游牧民問題,但正如前面所說,中國人和歐洲人適應西伯利亞氣候的條件是不一樣的。通過一系列漸變濕潤區深入內陸,和從季風區忽然進入苦寒乾燥的蒙古高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當時沒有鐵路,內陸地區的礦產意義不大,農業價值可以忽略,只有皮毛算是有價值的物品,所以歐洲哥薩克比中國邊區的農民更有動力深入亞洲腹地,沙皇動員遠征小部隊的成本也比中國皇帝低的多。亞洲腹地草原上的戰略優勢再次轉向西方。
最終,中俄兩國吞掉了亞洲草原上的全部游牧部落,在貝加爾湖和黑龍江之間碰撞。中國保留了有一定農業價值的地區,沙俄則用零散的居民點和半職業士兵佔據了人口稀少的內地。但直到今天,白種人佔優勢的地區也只是沿著鐵路和較溫暖地區的一條線(下圖綠色線):
再往後,這片土地上的邊界就和游牧民沒多大關係了,而是文明帝國之間的碰撞。清俄兩國雖然都是火器帝國,但核心地帶所處的賽區不同——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把歐亞大陸溫暖區隔成兩半。中國只需要參加東亞杯賽,拿到冠軍一勞永逸;俄國和歐洲文明要參加蔥嶺以西的大賽區循環賽,和奧斯曼帝國、薩法維帝國反覆爭鬥。所以西方的火器進步速度要比東方快很多。只是在鐵路和遠洋航運不發達的時候,這個差距還不會造成明顯的後果。中俄在亞洲內陸的邊界當時還是一條被地形和氣候確定的邊界線。
等到19世紀工業革命開始,東西方被海運和鐵路打通,中國進入了100多年的相對衰落期。俄國藉助鐵路和槍炮的技術優勢,又把邊界前推數百公里,把蒙古滲透為半獨立的地區,這就是今天的亞洲內地現狀。
總的來說,中俄在亞洲內陸的勢力範圍和工業時代中國的落後有一定關係,但大格局是被氣候確定的。比如說中俄在19世紀反覆爭奪的伊犁,20世紀反覆爭奪的塔城,冷戰期間大打出手的鐵列克提,就是中國僅有的三個向西開口的寬闊谷地,也是中國極少數靠大西洋-地中海水汽灌溉的農業區。這幾個地方是靠近中國的農業區,會吸引中國中央政府的駐軍;另一方面在地理上也適合西來的俄國冒險者滲透,至少也要鼓動代理人獨立。最終結果是三個谷地都被一分為二,中國拿到重要城市,俄國拿到了下游農業區。可見氣候對政治的長期影響。
新疆地圖,注意伊犁(伊寧)和塔城谷地的位置
補充: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把亞洲內陸河網歸結為關鍵因素,這是不合適的。固然俄羅斯殖民者可以藉助這個河網運動,但中國也可以在夏季利用河網推進重裝軍團。黑龍江將軍長期駐齊齊哈爾,就是因為這裡可以利用嫩江——松花江水網來控制北方。齊齊哈爾長期駐紮一支從南方調來的水師營,還有鑄炮廠和內河艦隊基地。雅克薩之戰中,清軍最大的依仗就是從齊齊哈爾等地調來的炮兵。(很巧,現在齊齊哈爾和平機械廠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火炮生產基地)
「水師營兵,皆調自福建。今道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陳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薩之役,建義侯林興珠平羅剎,為閩人立功塞外之祖。故當日水師之權勢,雖不得比於滿洲,以視屯、站漢人,殊為優越。」
——魏毓蘭《龍城舊聞》
雅克薩之戰地圖。注意,清軍步兵從齊齊哈爾往上游去,翻山到達璦琿;炮兵和水軍從松花江入黑龍江,再沿著河道圍攻雅克薩。齊齊哈爾囤積的一部分重炮和彈藥也是這樣運輸的。(不要被鹿鼎記忽悠了)
這說明,只要有吞併土地的心思,清朝在北方也一樣重視河運,而且很喜歡用河道運送火器。如果氣候條件適合內地農民逐步墾殖,建立能繳稅的農業居民點,從華北平原出發的帝國也會佔據西伯利亞的廣闊平原。
上面這張圖是@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在回答中使用的圖片。這恰恰說明,依靠水運重炮攻佔雅克薩城的中國人可以輕鬆地跨過河流之間的「地峽」,把重裝火器部隊投放到西伯利亞。只是中國能派出軍隊,卻因為氣候問題扎不下殖民點。沒有殖民地就收不到稅,擴張太遠就是虧本生意。所以最終清朝只控制了農業區外圍的一部分國防屏障,剩下大片的西伯利亞人口稀疏區丟給了俄國殖民者。
相關回答:
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有哪些戰略意義? - 馬前卒的回答 (清朝經略北方的案例)
歷史上有過哪些大的海盜集團? - 馬前卒的回答(和內河航運問題相關)
為何歐洲那麼小土地上會有那麼多語言 - 馬前卒的回答(和歐洲分裂問題相關)
對於正在消亡的某些少數民族文化,應該進行保護還是順其自然? - 馬前卒的回答(清朝經略東北的話題相關)似乎大家都在談論征服者們,沒有人提被征服者的感受。
羅斯東擴路線和游牧帝國西征路線並不一樣,而督工的答案暗示游牧帝國是從西伯利亞往西,然而每次游牧(後來的火藥)帝國興起都是從中亞過來。西伯利亞苦寒之地都是在草原無法立足的弱小部落,世代受到蒙古汗們和金漢們掠奪(如果好草場,那麼他們早就被強大的部落趕跑了),在這片無主之地上默默生存,西來的羅斯冒險者們並不從事游牧生活,在東方建立據點,進行軍事存在。一旦被劃入羅斯帝國的勢力範圍,弱小的部落就可以得到保護免於汗們的掠奪,所以羅斯帝國的東擴並沒有受到當地部落的抗拒。擴張程度只取決於帝國的決心與國力,正巧帝俄的雙頭鷹在附庸肢解波蘭立陶宛聯邦後已無力西擴,在南方與奧斯曼拉鋸百年也沒有獲得優勢,帝國對土地難以言喻的野心只能在東方獲得滿足,在帝國支援下冒險者們心懷對土地和財富的期望奔向了東方。
然而對於大清,蒙古是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清連蒙古的土地都不願佔據建立據點,更何況是更北邊是爛地。再加上防人之心甚於防川,清室的敵人一直以來不是來自於陌生的土地,佔據富饒中原的大清很難找到理由對那片貧瘠的土地感興趣,更何況為此花費巨大哎。帝俄時代能有效控制西伯利亞,從自然及地理因素而言,有三個重要因素。
第一:
帝俄的擴張,由西南南烏克蘭起始,穿越西伯利亞到遠東,縱貫整個歐亞乾草原帶,向北是苔原森林帶,向南是荒漠戈壁帶,而乾草原尤其有利於擅長騎馬的哥薩克的穿行。
第二,如頂樓里提到的西伯利亞的幾大水系,若干渡口及河口的駐紮,就得以控制大片土地。
第三,帝俄時代,育馬業與育犬業的高度發達。
不光是哥薩克騎著頓河馬得以高速突進,帝俄時代的極北土種犬只的繁育也大大加強,用犬只,得以進入大片用馬匹無法通行的極惡地區。
上述就是最初的用於工作的哈士奇。
真正的真·哈士奇頓河馬——哥薩克征服西伯利亞及遠東所騎馬匹
此馬也是伊犁馬的父系系祖之一,至今其體型、適應環境的強悍度及運動能力都遠遠超出咱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伊犁馬。
這問題很簡單,就跟我國農民看到良田美地眼睛就發紅一樣,沙俄時期的屌絲們賴以生存的渠道之一就是販皮毛。
我國的屌絲經過努力,周圍可耕種土地基本都被漢族佔據。沙俄的屌絲們經過努力,控制了西伯利亞。
若論政府行為的話,強盛的時候還能興師動眾來個征服,守得住嗎?唐朝時期通過軍事征服和威懾,羈縻州也到了西伯利亞,然而這些羈縻州能給唐廷什麼收入呢……屁都沒有窮的要死,只能上貢一些皮毛。唐代無論窮人還是貴族,對這些皮毛能有個毛需求。依稀記得有個傢伙辱罵李世民家族是「馬上人」,結果被李世民發配到北方,結果這傢伙忒堅強,堅持只穿綢子不穿皮毛表示哥就是皇漢正宗,最終凍死。
而有人可能說,我韃子清為什麼不販皮毛?一來國內沒市場,二來你有本事販得到歐洲去嗎?然而我韃子清千方百計禁止漢人遷居東北,眼紅東北可耕種土地的漢人屌絲還不是前仆後繼,終於消化掉了東北?
ЧЁАёЧч?Т
李方地理之十五:西伯利亞
騰訊網副總編輯 李方
我們外人恐怕很難明白,俄國人對西伯利亞寄予了多少希望,內心又懷著怎樣的恐懼。正是由於恐懼,它才把那麼多人趕到酷寒之地去建造一座座城市。
文/李方我希望我們能夠用漫談的方式聊聊西伯利亞。也就是說,這篇文章您隨便讀到哪兒都無所謂,您不會損失什麼。當然,最好您手上能有一本世界地圖,翻到俄羅斯那一頁。
西伯利亞到底有多大
我總覺得,用嚴格的比例尺來表現俄羅斯是不公平的,它被不恰當地誇大了,事實上它的大部分領土都是無用之地,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一人以下。除去鐵路沿線,西伯利亞就是這種情況。我還見過另一種有趣的地圖,那是按照人口比重繪製的。在這種地圖上,西伯利亞僅僅是俄羅斯歐洲部分向東甩出的一個小尾巴。也許這更符合實際情況。事實上,這個尾巴今天仍在不斷縮小。據報道,俄羅斯打算從極北的苦寒之地遷移近百萬人口,前往南方更溫暖的地方生活。
我看的是一張西伯利亞地圖,手裡捏著枝紅筆,在上面標註一些人名和年代。從16世紀晚期開始,俄國探險家在不到一百年里,幾乎踏遍整個西伯利亞,這的確是個奇蹟。他們就像接力賽一樣,每個人盡其所能往前走一段路,走到走不動了就建一座城堡,作為後來者繼續往前走的起點。當然,如此順利的佔領,與當地原住民數量的微不足道大有關係。那只是些森林裡的狩獵者,估計人數從來沒超過幾十萬,卻居住在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廣大空間,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至於雙方發生衝突的記載,規模沒有超過普通械鬥那個水平的。原住民信仰一種原始的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比如說,他們獵到一頭熊,會非常完整地把熊的骨頭保留下來。他們相信,這樣做那頭熊就會復活,繼續為他們提供獵物。
我想沒必要挨個寫出那些俄國探險家的名字,否則文章會變得非常乏味。就揀最有趣的一個說說好了。
中國的盡東北角,乃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交匯處。兩條江一匯合,外面就是俄羅斯領土了。黑龍江在俄羅斯境內稱為阿穆爾河,緊貼著中國有一座大城市,名叫哈巴羅夫斯克,中國人又叫它伯力。這個城市曾經關押過溥儀,當時他是蘇聯紅軍的俘虜。後來溥儀人是回來了,攜帶的珍寶古玩卻被蘇聯人全數扣住。在回憶錄里,溥儀對於蘇聯人擠牙膏式的巧取豪奪有過精彩的描述。俄國人似乎是世界上最貪心的民族,臉皮也最厚。
哈巴羅夫的西伯利亞
我們知道,俄國的地名多半以人命名。哈巴羅夫斯克,實際上就是紀念一個名叫哈巴羅夫的人。這個人極有趣。
哈巴羅夫的一生,就是不斷尋找又不斷失去的一生,本質上講他是個倒霉蛋,但必須加上不屈不撓四個字。哈巴羅夫進入西伯利亞是在1628年,起先他在葉尼塞河流域活動。說到這裡,我必須做一些補充說明。整個西伯利亞,大致可以被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從西向東分成三大塊。當初俄國的探險家們,也是這樣一條河一條河地推過來的。哈巴羅夫到達之時,俄國人已經在葉尼塞河站穩腳跟,正在探索勒拿河。
哈巴羅夫顯得與眾不同。當其他人忙著搜尋皮毛的時候,他卻在葉尼塞河周圍種起地來,並且居然成功了。這有點像美國西部淘金熱中,那些在金礦周圍開酒館的人。事實證明,開酒館比下河淘金還賺錢。金子不能當飯吃,而淘金工人卻總要吃飯和娛樂,酒館老闆就可以趁機哄抬物價。我不知道哈巴羅夫有沒有哄抬物價,反正他富起來了。當時在西伯利亞,糧食是非常珍貴的。
然而勒拿河流域皮毛的傳說是不可抗拒的,哈巴羅夫終於未能免俗,他從政府那裡拿到一張許可證,便招募些人出發了。但是農民總歸是農民,沒聽說哈巴羅夫的皮毛生意有什麼成就,卻很快成為周圍城堡的鹽業批發商。大概覺得賣鹽沒大出息(畢竟當地人太少),哈巴羅夫重操舊業又種起地來,並成為整個雅庫茨克地區最大的糧食供應商。
必須承認,哈巴羅夫是個種地的天才。從地理上講,雅庫茨克比中國最北邊的漠河還偏北十個緯度,即使最善於種地的中國人,我都不知道哪位能在那種地方種出糧食來。
但是,種地的天才明顯是個搞公關的蠢材。不知為何,哈巴羅夫與雅庫茨克的地方軍政長官關係惡化,後者毫不客氣地沒收了他全部的鹽場和土地。現在,哈巴羅夫又是個窮光蛋了。
窮光蛋名聲還在,哈巴羅夫決定去新地方碰碰運氣。他就帶了一幫人南下來到今天的哈巴羅夫斯克地方,於1641年建立村莊,成為這座城市的前身。此地條件遠較雅庫茨克理想,不用說,哈巴羅夫又富了。然而雅庫茨克的長官跟他還沒完,以偷稅漏稅的罪名把他投入監獄,並再次使他不名一文。
哈巴羅夫重獲自由已經是1645年,他回到自己的村莊。此時阿穆爾河探險的熱潮正在興起,這回不知是哈巴羅夫終於開了竅,還是雅庫茨克長官換了人,他居然從軍政長官那裡得到許可,招募了一百多人,「向偉大的阿穆爾河進軍」。但這裡已經不是茫茫西伯利亞林海了,原住民達斡爾人相當有勢力,他們的節節抵抗最終使哈巴羅夫認識到,靠手下這百十人想走到阿穆爾河口那是做夢。他決定放棄。
回頭路上遇見沙皇派來的探險部隊。不知怎麼一來,哈巴羅夫的牛脾氣又犯了,他就再次失去人身自由。
好在如今哈巴羅夫已經名聲在外,連沙皇都要見他。哈巴羅夫成了貴族,並被任命為勒拿河一大片地方所有村落的長官。老哈興興頭頭地回來上任,還沒落腳,雅庫茨克的逮捕令就到了,這回的理由是欠債不還。老哈被人保出來,但是嚴禁他再去阿穆爾河。哈巴羅夫的探險生涯結束了。
在所有的西伯利亞探險家裡邊,哈巴羅夫是個另類。他不像其他人那般風一樣地來去,而是以農民的堅韌不拔,一步一個腳印地積累財富。即使一朝全失也不氣餒,重頭來過就是。他讓我想起中國古代的陶朱公,但他無疑比後者更有耐力。
西伯利亞征服史
從直線距離上看,中國人佔領西伯利亞無疑比俄國人有優勢,但最終的佔領者卻是俄國人。歷史上中國人在西伯利亞活動的紀錄,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應該是蘇武,他在北海也就是貝加爾湖牧過羊,當時他是做匈奴人的俘虜。當地算是西伯利亞的南端。
歷史上,中原地區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或大或小的壓力。在中原居民眼裡,這些游牧民族大同小異,反正都是從草原戈壁灘冒出來的怪物。其實還是有所差別。像匈奴人、蒙古人,那是典型的草原民族;而南北朝時期的蠕蠕(後稱柔然),卻是林間牧人出身。也就是說,他們還要靠北,是從西伯利亞南端的森林邊緣起家。當然,蠕蠕號稱李陵後人,多半是附會。
蒙古興起,東征西討,但似乎沒聽說他們對身後森林裡的獵人有什麼興趣。大概是那些獵人人數太少,不值得多看兩眼。元太祖時測量大地子午線,曾在葉尼塞河中游設立「北海觀景所」,這可讓後世的中國歷史學家如獲至寶,就此把嶺北行省的管轄區域一直推到北冰洋沿岸(另外,地圖上的遼陽行省也是照此辦理)。也就是說,整個西伯利亞一度都曾處於中國政府的管轄範圍之內。我覺得,這是歷史沙文主義的典型發作。你總要對一個地方實行有效管理,那裡才可以算是你家的,然而一個臨時測繪點,能稱作有效管理嗎?你看看人家俄國人,一個城堡一個村莊地推過去,人到就紮根,不服不行。
明成祖征蒙古,大軍到過貝加爾湖畔;清朝為聯絡土爾扈特部東歸,曾派使團沿西伯利亞森林南麓前往,彼時俄國已經在當地實行有效統治,使團須經俄國地方當局批准。以上是中國人與西伯利亞發生關係的有限幾次記載。
歷史上的農牧區,大體以今天的長城為界。長城以北,農民不易耕作,因此中原王朝也就是時取時失,無法實行穩定的統治。這個局面,直到清朝以遊獵民族入主中原,才算大體敉平。中原的農民,也才有能力漸漸向北方蠶食。中國人的征服歷來如此,凡是農民站不住腳的地方,往往旋得旋失。古代,中原農民連長城尚且不能逾越,遑論西伯利亞。派支軍隊去打一轉,做不得數的。關鍵是你必須有能力在那裡安頓下來,自給自足。清朝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外興安嶺以南歸中國,那是滿人的餘威。可惜滿人自私,總想為自己留退路,禁止漢人移民關外,使那些土地處於空虛狀態,守不住。後來想通了,放漢人出關去填,遂使東三省不失。
再者,從歷史經驗來看,歷來同緯度的橫向征服,要比跨越氣候帶的縱向征服容易得多,後者甚少成功的例子,而前者則有馬其頓征服波斯、中國經營西域、美國貫通北美大陸等諸多例證。俄國佔領西伯利亞亦屬此列。大概同緯度的征服,不需要克服氣候因素,心理上佔有相當優勢。而跨越氣候帶的,不妨讀讀蘇武牧羊時哭哭啼啼寫下的詩篇,生理上的不適應是沒法欺騙自己的。英國人建立「日不落帝國」,幾乎囊括所有氣候帶,但他們身後有船,上船就算到家,心理上有個支撐點。
對西伯利亞的希望與恐懼
儘管如此,俄國人仍從不掩飾,他們害怕有朝一日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湧入西伯利亞,那將是他們的惡夢。為此,俄國人採取了很多措施,限制中國人前往西伯利亞,特別是那些打算偷渡過去種地的。畢竟中國人種地比俄國人在行,像哈巴羅夫那樣走到哪兒都能種地成功的,在俄國人裡邊也算是不世出的奇才了。
俄國人懂得有效佔領的道理,因此歷史上拚命向西伯利亞地區移民。先是皮毛商,後是流放犯,然後是大規模的農民。今天西伯利亞的人口,已經從征服初期的幾十萬人增長到三千多萬。但是人口分布是極其不均衡的,絕大多數人居住在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而廣大腹地仍可稱為渺無人煙。而且,這種人口增長與蘇聯時期的計劃經濟有著莫大關係。為了製造戰略縱深和腹地,不惜在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建造巨大的城市群。即使這樣仍覺得不安全,遂又在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北邊建造貝阿鐵路,一路所經多為荒涼之地,沒什麼像樣的城市和工業,如果不是出於軍事考慮,純屬浪費。
我們外人恐怕很難明白,俄國人對西伯利亞寄予了多少希望,內心又懷著怎樣的恐懼。正是由於恐懼,它才把那麼多人趕到酷寒之地去建造一座座城市。今天,當計劃經濟灰飛煙滅,這些違背自然規律的城市的命運可想而知。也正因如此,俄國人對於西伯利亞可能的逐漸空洞化的恐懼,也越來越強了。
大家提到了河流、氣候、鐵路、槍炮等原因
我來補充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
春小麥
先說一說小麥的基本概念:
冬小麥:秋天播種,第二年春末收穫,需要過冬,因此冬季溫度不能太低
春小麥:春天播種,秋天收穫,不需要過冬,因此可以在高緯度地區種植
一般而言,我國長城以南種植冬小麥,長城以北種植春小麥。
由於冬小麥的單產比春小麥高,所以我國科學家一直在嘗試育種改良,希望將冬小麥的播種範圍向北擴展。近年來,甚至黑龍江也能種植冬小麥了:黑龍江省成功種植冬小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春小麥並不是中國的傳統作物,在俄羅斯殖民西伯利亞的時代,中國農民無法在高緯度地區種出小麥
而春小麥則是歐洲人在高緯度地區的殖民利器。尼布楚條約前,毛子就已經在黑龍江流域種植春小麥了。歐洲人殖民加拿大,也靠的是春小麥
毛子從歐洲向亞洲挺近的歷程,就是春小麥從烏拉爾山一路延伸到黑龍江的歷程
《康熙幾暇格物編》將俄羅斯人把春小麥播種到黑龍江流域的過程說得很清楚:
「黑龍江麥——黑龍江所產之麥最佳,色潔白,性復宜人。相傳中國麥種之佳者,系西域攜來。鄂羅斯地在西陲,萬里有餘。黑龍江上游原系鄂羅斯所居,其種亦自西來,所以麥之佳,較他出尤勝也。」
下圖為當代全球小麥種植範圍,俄羅斯的烏拉爾山以東、加拿大、美國北部,就是春小麥為主的地區。
當俄羅斯人在黑龍江流域種植春小麥時,我國的北方主要是冬小麥+粟(小米)混作。 東北的農業也基本限於遼寧地區。北部的吉林、黑龍江則主要是漁獵。
十八世紀中期開始,隨著清政府逐漸鬆動對東北的移民。漢族農民的大豆、高粱 + 西方傳入的玉米 + 朝鮮移民的水稻,就形成了第一波由南至北的東北農業開墾歷程。
但是,松花江以北的廣袤土地,如富饒的三江平原,直到新中國以後才得以使用現代農業技術(包括從東歐蘇聯引進的春小麥良種)進行大規模開墾,從著名的「北大荒」變為「北大倉」。最主要的原因是西伯利亞的河網。依靠幾大水系,加上水系之間的幾個轉運點,俄國控制西伯利亞的成本相對較低。而中國內地和西伯利亞之間隔著沙漠和戈壁,就沒轍了。
我覺得我們留不住是因為沒人去。
大家都知道,東北的人口都少了。一次坐火車回家(我是東北人,我愛我家鄉),對面坐著一家山東人,陪他父親回東北,他爸爸當年在東北下鄉。
火車飛馳了一上午,只經過兩個縣城,一個地級市。剩下的是數十分鐘才路過的一個村莊。
那個山東大漢說,人太少了,白瞎了,來點兒人就把這些地方建設起來了。他妻子說,拉倒吧,把人家的地方都造禍(糟蹋的意思)了。
東北人少。
去年冬天,有事情去了黑龍江的加格達齊。在這裡
對比一下衛星地圖與二維地圖
同樣的比例看看中原地區
,
去加格達齊,火車過了齊齊哈爾沒多遠,就沒有人口了,除了路過了一個縣城,之後就是大興安嶺地區。空無一人。彷彿只有鐵路的盡頭有一個村莊一樣。
說實話,去了加格達齊,我覺得那裡的人好偉大。他們都是當年為支持國家經濟建設而去大興安嶺伐木的。從野外建設了一個聚居地。城市不大,人口不多,每年冬季漫長而寒冷,每天運出一列列火車的木頭。
就這麼大的地方,但是它是一個市。
從那次,我知道了,東北人口有多少,我好敬佩他們。他們在那裡生活,基礎設施沒有南面大多數的城市好,可能你認識方圓一百公里內的人。但是就是因為他們在那裡,我們理直氣壯的說,那裡是中國的地盤。他們是國家的守衛者。
東北的非中心位置,人們都不願意去,西伯利亞,更不會去。
俄羅斯是工業國
中國是農業國
打起來的時候,前者的戰鬥力也更大
在農耕時代長城是沿著糧食種植線修的。再往北內蒙都不好控制何況西伯利亞
原因就是:
俄羅斯是沿著緯線東西橫向擴張。
中國要佔領西伯利亞,就得沿著經線朝北縱向擴張。
地形和氣候。
中國去西伯利亞,需要跨蒙古高原,沿途需要建立據點,成本高,不現實的,現在蒙古國也才300萬人,比西藏人口密度都低。而且蒙古人的戰鬥力也比西伯利亞汗國這些野人的戰鬥力強太多太多。
俄羅斯這邊,東歐過來,翻過烏拉爾山(平均海拔600米),完全沒阻礙,西西伯利亞的氣候條件比蒙古國的條件好太多,適宜建立據點,成本低。滅西伯利亞汗國也只用了幾百人。
西西伯利亞和俄羅斯很容易連為一體,沒有阻礙的,只要控制了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就順順手的事了,很簡單了,往前邁幾步就到了貝加爾湖了。也就遠東地區控制有難度。
明朝因為棉花的普及,漢人已經可以具備在寒冷地區大規模生活了,實際上也一直在往東北拓殖。後來也是因為政策等原因,引發了民族矛盾,最後被反噬。
【為什麼朝鮮,越南,日本是跟中國共同的生活方式,而新疆蒙古西藏不是?因為氣候類型!】中國文明擴張到的地方已經是溫帶季風性氣候的所有地方。
要擴張到溫帶大陸性氣候的西伯利亞,是不可能把這一套生活方式複製過去的,
【但是同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的俄羅斯可以,並且可以完整的複製】
另外俄羅斯民族開始的晚,又趕得巧,正好是西方技術爆發的時代,所以正處於上升期的俄羅斯統一了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廣大地區。
【世界上的文明,幾乎每一種對應一個地區,而每個地區又有一個主導的氣候類型,這不是巧合】以下是詳細:
我感覺有這樣一種【緯度和氣候和文明的對應】:
●0°緯度–熱帶玉林氣候–南島文明;
●10°–熱帶草原–非洲文明;
●20°–熱帶季風–印度文明;
●30°–熱帶沙漠–伊斯蘭文明;
●40°–溫帶季風–中國文明;
●50°–溫帶海洋性–西方文明;
●60°–溫帶大陸–歐亞文明;
●無關緯度–高山氣候–美洲文明
!這真的已經不是一種巧合……大概當今世界上的八大文明就是文明在每個緯度,每個氣候環境下人類所找到的最佳生活方式的反映,集結。(每個文明恰好主要的吻合、對應或統一了一種氣候類型所覆蓋的地理範圍,甚至還對應了可以居住人類的從0到70的緯度)
[文明不太可能去遷移,一個文明也不大能吃掉另一個文明…這樣的結果似乎令我滿意,我也不知道我滿意不滿意……我只希望每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各個角落的人們都能實現現代化,都聰明,智商高,有很多發明創造,而不是只由少數民族和國家來引領人類的進步]●各文明應該交相輝映●努力拓展無儘可能的未來
我剛發現:在每個文明板塊內部都發生了一種高緯度取代低緯度(北方取代南方成為新的中心)的"田氏代齊"的現象!例如英國取代義大利,俄羅斯取代蒙古,日本取代中國,北印度取代南印度,土耳其取代阿拉伯和伊拉克,甚至南非取代西非三帝國……成為這種文明新的代表和中心和統治力量
●中國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是個偉大的計劃,實現了人類主要文明的相聯繫(同時也對沖美國的TPP和TIIP兩洋布局)●中國豐富的自然和生態環境來自於從低緯到高緯延伸,從海洋向陸地延伸,(和高山區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延伸)●中國文明為什麼不能擴張到日朝越以外?為什麼沒替換掉新蒙藏?因為氣候不同了
美國跟歐洲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同,大有形成"美國文明"之勢,並且包容並蓄了世界其他文明的移民,我想也是因為氣候,美國氣候也很豐富多樣,頗有"小歐亞(大陸)"之風,如果世界島或世界大陸是地球,那美國就是月球。一種替代方案的感覺,planB,未來(一千年內)美國有沒有分裂的可能我不知道,
▼西藏的風貌真的跟印加瑪雅等挺像的,就是高原上迎風飄揚的布帶,人們身上厚重的衣服,艱難的長途跋涉的感覺……▼俄羅斯撿便宜了,所處的歐亞大陸氣候地帶,挺優越的,跟人類主要文明都接壤,過去各種勢力發源於中國北方的帝國可沒少讓各古典文明感受到壓力。所以俄羅斯目前有的是潛力,缺的是實力
【世界上有這樣令人震驚的事情,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文明的本質,文明的不同表現在殊途同歸的最佳去適應環境。】文明的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文明的途徑,觀感可能有不同。(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包括了兩種細化的氣候類型,這個細節同樣值得注意)
------------------------------------------------------------------------------------------------
關於為什麼是俄羅斯,而不是蒙古人,更不是中國人實質性的統一了西伯利亞:是因為俄羅斯人和西伯利亞是同一緯度,俄羅斯人適應那裡的氣候,而蒙古人尤其中國人因為是不同緯度不能適應西伯利亞的氣候——雖然西伯利亞也住著很多蒙古人,但它們終究也沒統一那裡。
【另一個原因在於 當15世紀以後莫斯科大公國的人去統一那裡的時候,可以採用的技術更先進,甚至有很多工業文明的技術可採用,所以它們就挾這一技術優勢統一了西伯利亞這一個歷史上從未統一的地區。】這種維度上的差距也促使統一了眾多歷史上從未統一的地區,如美洲,非洲,大洋洲,甚至東南亞,印度?
------------------------------------------------------------------------------
需要注意的是,不僅是清朝,而是歷朝歷代的中國都沒有對西伯利亞怎麼樣過,所以我們不應該只討論清朝為什麼沒有,比如元朝,唐朝等是佔過一些西伯利亞的領頭,但是不長久,也註定會失去。
對西伯利亞我們首先應該謀求的是太平洋沿岸的西伯利亞,因為那裡有溫帶季風氣候區沿著海岸線向北延伸,這才是我們比較合理的據點
1,歐洲有毛皮貿易傳統。所以俄羅斯人有經濟動力東進。中國人愛穿綢緞棉麻,對皮子消耗不高。
2,俄羅斯從西歐學到的農牧技術比漢族和亞洲游牧民族都先進。俄羅斯的代表豆科牧草,紅三葉,能在-50℃低溫下越冬。而漢朝從中亞引入的苜蓿種植技術早就扔光了。屯牧草越冬的畜牧業穩定性要比靠走場的穩定性搞得多。所以歐洲人能搞定定居點的食品供應。
3,為什麼歐洲的畜牧業領先中國這麼多。因為,歐洲的天主教傳統。紅酒和牛奶的生活方式,跟漢人的衣冠一樣,都標誌著文明和蠻夷的分野。因此,在高寒地區飼養奶牛一直是歐洲的技術攻關方向,在公元9世紀時候,就已經實現突破,可以在格陵蘭那種高緯度區養奶牛。
4,漢族人乳糖不耐,沒法生活在穀物不自給的地方。游牧民族可以生存,但是不會築城,然並卵。
所以,衣食傳統
原因很簡單,工業化後的國家需要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而農業國家只需要適合種地的地方,黑龍江外興安嶺顯然不屬於這個範疇。同時代的歐洲都在海外搞殖民,而毛熊沒有強大的海軍當然也只能在陸上拓展版圖了。
雖然俄國在西方國家裡算落後的,可和游牧部落比還是吊打水平的。清前期俄國和清朝相遇時,俄國政府還是處於派探險隊的抽獎探險水平,大清可以用人海圍死他。
到了清後期,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已經起來了,又開始進行工業化,開始向近代國家轉型。俄國也開始了開發殖民地,這時俄國人就開始源源不斷的向東方進軍。而這時清朝還處於農業社會,皇上僅僅把黑龍江流域視作進貢東珠、鰉魚、貂皮的皇家禁地,而出於對漢人的忌憚限制開發東北,也是導致東北人煙稀少的重要原因。
等到二次鴉片戰爭條約簽完之後,政府才開始放寬限制,東北的城市也像雨後春筍般座座拔地而起,而俄國也再沒可能繼續直接割占土地。
在地理上俄國是從北向南開發,氣候條件是越來越好,中國是從南向北開發,氣候條件是越來越惡劣。前進的動力當然不一樣了,因而決定中國守勢俄國攻勢,這個在雙方對雅克薩城的態度就能看出來,俄國是佔一次建一次,中國是佔一次燒一次。
民族性,俄羅斯貴族是維京人,亦盜亦商,遇見中亞的比較強大的國家就貿易,烏拉爾以東比較弱小的民族基本是被燒殺搶掠。重要的是當時的西伯利亞有俄羅斯人要的皮草。
相反大清國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國,沒有參與世界貿易的緊迫性,同時也不會像俄羅斯那樣追逐皮草。就是征服中亞強國准格爾也是因為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治才發生的。
這裡俄羅斯人是找弱者的打,中國人是找強者的打。羅斯人要的是皮草,以及往東方貿易的線路。
中國人,要的是帝國穩定與安全。
俄羅斯境內水運發達,整個國家基本是黑海裏海,波羅的海,北海互通,中間還有許多胡泊以及溝通各水道的運河,
翻越烏拉爾一直到阿爾泰山,基本都是平原與河流。
南俄草原兇悍的騎兵。乘著溫暖的西風翻過烏拉爾來到西伯利亞平原。
這裡要說的是西伯利亞和雖然有烏拉爾山隔著,但氣候和烏拉爾以西差別不大。
中原王朝和西伯利亞的被蒙古高原隔著中間還有隔壁沙漠,氣候差別比俄羅斯更大。蒙古高原阻擋者一部分北方乾冷空氣,同時也阻擋這東南的濕潤空氣。
西伯利亞對中原王朝來說,苦寒,無肥沃土地,沒有征服的慾望。
蘇聯人還在逃離西伯利亞,很多城市廢棄,你去不貼錢
早期技術水平決定了北方不適合農耕,但是到了明朝,大量漢人向關外移民。明末,後金大量屠殺關外漢人,剩餘漢人也被編入漢八旗。滿清入主中華以後,對他那所謂龍興之地是非常看重的,不允許漢人向關外移民,同時大量滿人被派往各地駐軍,以監視彈壓漢人。造成關外人口稀少,給沙俄以可乘之機。如果不是如此,提高了農耕水平,克服了自然約束,漢人早就在關外生根發芽,西伯利亞哪裡輪得到沙俄來征服。
因為俄羅斯近代化以後國力和軍力都已經上升到了游牧民族完全無法抗衡的地步,掃平西伯利亞和吃飯喝水一樣簡單,而清朝則沒有這樣的實力,一旦戰爭進入膠合則後勤難以為繼
一個是傳統封建王朝,一個是新興資本主義。就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軍事家們有什麼奇聞異事?
※蒙古帝國的軍隊由什麼人組成?
※古代武卒(類似特種兵)真的能夠日行百里嗎?那麼古代常規軍隊呢?
※孫立人是抗戰中國最好將軍嗎?與當時名將如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有多大差距?
※為什麼戰俘在被集體槍決的時候不殊死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