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說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與孔子的君子三畏相悖嗎?在當時算不算是大逆不道?


語言,尤其是這種名句並不能說明什麼。
行動才是關鍵。


孔夫子當年也殺少正卯。也因為逆了魯國的眾望遊走各國。


歷史上說狂言的人 不少。還是要就事論事


這個問題呢,其實可以從兩個切入點去探討。
一個是王安石確實說了。
當然,這裡的說,不代表王安石自己嘴裡原封不動這樣講的,而是說,王安石有過諸如此類的一系列表達,可以綜合成這個意思……(司馬光就是這個意思)

另一個,王安石沒說。這點就是直接表明:王安石連類似這三句話的意圖都沒表達過,是當時及後世守舊派的肆意捏造。

按答主的理解呢,是較為傾向於第一種的。
王安石的「三不足」,在歷史上的第一次正式出場,應該是司馬光主持的那一次考試……

熙寧三年春,李清臣等將試官職,翰林學士司馬光擬「策問」云:「今之論者或曰:天地與人,了不相關,薄食、震搖,皆有常數,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憚改為,可以樂成,難以慮始,紛紜之議,不足聽采。意者古今異宜,詩書陳跡不可盡信邪?將聖人之言深微高遠,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邪?願聞所以辨之。」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最後神宗並沒有選擇這到「擬題」,而是另擇它考。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君王擅長的帝王術,朝堂之上,固然可以「異論相攪」,但如此明目張胆的藉機拆台,除非是君上自己授意,否則是萬萬不可的。
但在之後,君上還是要王安石「留身」詳談,親自問了問他是否曾說過「三不足」......

神宗問:「聞有『三不足』之說否?」王安石回答說:「不聞.」神宗說:「陳薦言,外人云:『今朝廷以為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昨學士院進試館職策,專指此三事,此是何理?朝廷亦何嘗有此?已令別作策問矣.」
王安石說:「陛下躬親庶政,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每事唯恐傷民,此即是畏天變.陛下詢納人言,無小大唯言之從,豈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當於義理,則人言何足恤?故《傳》稱『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鄭莊公以『人之多言,亦足畏矣』,故小不忍致大亂,乃詩人所刺;則以人言為不足恤,未過也.至於祖宗之法不足守,則固當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數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孫當世世守之,則祖宗何故屢自改變?」(續資治通鑒紀事本末)

由以上史料可得知,神宗也是頭一次聽說「三不足」的相關言論,而王安石也斷然否認是從他口中說出。所以可以判斷出這個結論:王安石確實沒有親口用「三不足」這三句話來表達他的變法宗旨。

但是有些話沒說,不代表他沒想過,也不代表王安石的新法實施過程中,沒有過類似「三不足」的一系列表現。而且,注意看王安石後面的解釋:他說「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當於義理,則人言何足恤?」、「至於祖宗之法不足守,則固當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數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孫當世世守之,則祖宗何故屢自改變?」

其實,這也就是「人言不足恤」和「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另一種表達。只不過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認為這是「蔽聖聽」、「斷言路」、「壞成法」、「毀社稷」;而王安石則認為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因循苟且、逸豫無為」而已。

而這些表現往往帶著明顯的「三不足」傾向,是以,司馬光(或者其他人士亦或者相關利益集團)將其總結如上,呈報聖聽,並最終在史書上留下了這極為重要的一筆。
後世很多人以此為論點,攻訐王荊公,說他禍國殃民、斷塞言路、行亂國之事、進荒謬之言,千百年間謗議一直不斷,在清朝,康熙雍正更是將王安石視為「亂臣賊子」一般,可以這麼說,這「三不足」幾乎在近千年的時間裡,讓王安石不得翻身。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三不足」此說是不是出自王安石之口其實在學界存在爭議。

林天尉的《考「三不足說」之偽》認為:此言乃司馬光為「試探民意」或「擬製造反對輿論」用作考題,即使宋神宗命「別出試題」,司馬光的家傳集依然收錄。李燾(《長編》作者)收錄此文,為後世史家沿襲。

黃復山的《王安石三不足說考辯》則更加詳細,其中主要觀點:
1、宋人對三不足為誰所倡,並無定論。一說為王安石所倡,一說王安石並不知情;
2、蘇軾在(1061年)參加科舉時,就申言「天變不當畏懼」;二蘇兄弟於同年的制策答對中也認為為政當「不恤怨」;後司馬光柄國「剛愎自是而悍拒諫言之狀,與安石何異?」。
3、司馬光彈劾王安石變法前一年,論宗室法、貢舉法時也以「變革舊法為意」,似祖宗之法亦可變。
4、三不足的原始記錄出自蘇軾、司馬光、范鎮、司馬康、范純仁等人,均為王安石的政敵,而與王安石共事過的程顥等人並無此說。且呂中在書中明言:司馬光言王安石有三不足之說。

也就是說,所謂三不足,很可能是新黨政敵給老王按上的。即使不是,「三不足」的類似言論,在變法以前蘇軾、司馬光等人也說過,不是老王獨創。秀才摸得,老王難道摸不得?所以說大逆不道這個鍋,王安石不背。

ps:以上王安石變法的史料部分出自李華瑞先生的《王安石變法研究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一翻。


要說「三不足」是不是大逆不道,我不敢說,但是至少在當時「三不足」是王安石在意識形態方面反擊保守派的銳利武器。
當然,「三不足」精神肯定和孔子的大量言論相悖,包括三畏。


這三不足很好。天行有常,天變不足畏。時移世易,祖宗不足法。庸人碌碌,人言不足恤。


「天變不足畏」篡為「天道不足畏」不好。

超越四為。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推薦閱讀:

作為古代文學研究生,平時讀古籍想做讀書筆記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筆記盡量想向文學靠攏,不知道怎麼樣做?
如何評價清代褚人獲創作小說《隋唐演義》?
外國文學和古代文學不能同時看嗎?
章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和蘇軾關係不斷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寶玉對賈府的衰落到底有沒有感覺?

TAG:王安石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古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