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特工隊》是否含有心理學相關的理論基礎?

比如電影設定的小孩是快樂主導的性格,父親是憤怒主導的性格,而媽媽是憂傷主導的性格...和身邊常見家庭組合很貼切

再比如頭腦中人物們的對白聽起來就如同一個人的思想鬥爭,最終由強勢的那一個性格做決定

電影除去奇思妙想很多細節彷彿背後有很系統的邏輯在引導...

有沒有人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分析解答?


Inside out 雖然只是一部動畫片,但是其設定卻有嚴格的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理論作為基礎,所以觀看的過程中除了被情節所吸引,更是常常為它的設定拍案叫絕。遺憾的是,這些細節可能被大家忽視,所以我試著做一個分析,專業人士輕拍。

  一、Riley腦中的情緒小人:
  Hppiness、Sadness、Anger、Disgust、Fear,他們負責處理大腦接收的各種信息並給出反應。
  解讀:
  1、 人的情緒有幾十種之多,像沒有出現在片中的Shame、Jealous、Nervous等,不過4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是大家公認的,片中加了一個Disgust,戲份不多,個人感覺更像是為了情節需要而設計。(奇數便於形成衝突)

  2、為什麼是情緒在控制我們?
  有人說我很理性,一點不也情緒化,所以我的行為應該不是受情緒控制。
  這裡要區分情緒與情感的概念。有時我們會把情緒和理性對立起來。其實情緒是一個中性詞,它包括刺激接收、身體反應(往往是自動的)、感受(我們常常誤解為這就是情緒)、表達(包括表情、語音語調、哭泣等反應)、行動動機(行動的傾向)。
  所以當我們說自己是理性人,處理問題是通過思考、分析,其實我們的情緒反應早已在發生,正是情緒向我們的大腦輸送信號,讓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與分析。

  另外各種情緒小人在控制台上的爭執和輪流行動,像是認知理論所說大腦對刺激的反覆評價。人對信息的處理不是單一、一次性的情緒應對,而會進行評價、再評價。

  二、大腦的構成與信息處理過程

  作為動畫片,不可能太過深入的探究大腦的構造,但是從Sadness和Joy的探險中,我們也大約窺見了大腦的奇妙構成。

  1、 情緒小人們所在的控制室。
  信息最先到達這裡,情緒小人通過對記憶球的各種提取、分析,下達指令。哪些記憶球進入控制室不全是情緒小人決定的,而是由龐大的大腦系統共同決定,而這些記憶球也會影響這些情緒小人的反應。處理完的信息通過管道送入記憶區。

  解讀:
  這個控制室的作用類似於大腦中的丘腦,它負責將感覺衝動傳向大腦皮層,並且是重要的感覺整合機構之一。(來自百度百科)
  認知心理學將人的認知過程解讀為信息的獲得、解讀、貯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操作,丘腦的各種情緒小人拿起記憶球、按按鈕就類似這一系列行動。
  哪些記憶球進入控制室不全是情緒小人決定的,而是由龐大的大腦系統共同決定,所以我們從外界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會引發我們的一些思考、過往的記憶與情感,從而共同引發我們的情緒反饋,進而影響行動。
  之後隨著時間推移和新信息的到來,處理過的信息便被 「拋在腦後」。( 送入記憶區)

  2、 記憶區。
  這裡有整整齊齊的架子,儲存著你的記憶球,Mind Worker負責整理這些記憶,Forgetter
  則會時不時清理掉一些記憶球。

  解讀:
  關於記憶儲存的地方,一般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記憶並非存儲在大腦的單個區域之中,而是分布在它的各個地方;另外一種,短期記憶儲存在海馬區,長期記憶儲存在額葉皮質,因此記憶區對應的到底是大腦什麼位置,我想就是個虛指。
  片中Forgeter清除記憶時,並不是按照事件清理,而是清理掉某個記憶的某一個部分,這是指我們對於久遠的事情的記憶常常是碎片化的,只能回憶起某件事情的片段,而不是全貌。
  片中的記憶倉庫有很多空地,這是因為科學研究顯示,人對大腦容量的開發還不足10%。
  架子上有很多束之高閣的記憶球,可能很久都不會被召喚一次,這個是我們俗稱的「塵封的記憶」。
  關於人類的記憶是如何分類儲存,如何遺忘,是個非常複雜的機制,現在認知科學也在研究中。片中用類似迷宮的加工廠來表示,情緒小人在其中迷了路,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

  3、除了記憶區,情緒小人還走到了抽象思維區和幻想區。
  抽象思維區把具象記憶線性化,意指大腦把具體的事件抽絲剝繭,變成一個個我們要懂得的道理。(這裡我有點不明白,理性思維並不一定就是線性的,可以是很立體的,可能是因為Riley才是11歲的小孩子,抽象思維才剛剛開始發展)
  幻想區中,Imagination的運動方式都是跳躍的,是跳躍思維的具象化。

  解讀:這兩個區域都在端腦中,分屬於左右半腦。它是控制人的運動、感覺、思考和其他高級腦功能的地方。這裡沒有一一介紹,只是為劇情需要抽取了兩個區域。

  4、思想列車與人格島(Personality Islands)
  片中,情緒控制台與記憶區以及大腦各思維區是通過個性小島來連接的,這些連接表現為思想列車駛過的軌道,而Personaility則是支撐這些軌道的基站。

  解讀:
  個人認為這個設計也很巧妙,它展現了人格心理學的一角。
  中文將「Personality」譯作「個性」,心理學則習慣把它譯為「人格」,它不僅僅是我們所說的性格,還包括信念belief、自我觀念self-consciousness等等,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自我ego。
  分化理論認為,人格系統的組成因人而異,情緒是它的動力核心。
  所以我們看到Riley的人格島,既有family、friendship這種人際關係島,也有honesty這種品格島,還有hockey這種興趣愛好島,因為這是構成Riley這個11歲小女孩「自我」的最重要部分。

  人格系統的構成與core memory息息相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原生家庭、童年經歷深深的影響著人的性格,而其中一些重要事件則對人的一生都有揮之不去的影響。當然,因為一些新的事件的發生,產生新的core memory。Personaility island會倒塌和重建,但是更多時候,Personaility island是逐漸變化的,因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人格系統在認知-行為方式中的作用也反映在思想列車的軌跡上:
  成年人接收到外界信息後,除了本能的情緒反應,還會經過大腦思維的處理,如邏輯推理、直覺、靈感等等(也可能是幾個區的共同作用),再反饋給情緒,做出行為傾向(動機),然後主導行動。這個行為過程背後就是人格在作支撐。

  5、 夢境與潛意識
  就像心理學的發端源於「夢的解析」一樣,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Dream Production的部分。

  Dream Studio在人入睡以後,對白天的記憶進行加工處理進行放映。這裡有一些熟面孔,就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會做一些相似的夢,夢裡有一些常客,儘管我們可能會夢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情節,但是他們可能長著相似的模樣,因為是同一個「演員」扮演的。

  夢境的深處埋藏著潛意識。情緒小人走入潛意識的森林,喚醒沉睡的讓人害怕的潛意識。  潛意識中沉睡的怪物走入夢境,小女孩就做了噩夢。 這完全就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再現。
(BTW:用幽暗的森林表現潛意識真是準確!如果換一種表現方式,幽暗的海水應該也可以。 )
  作為一部小女孩為主角的動畫片,電影沒有在此處走的太遠,她潛意識中害怕的只是一個小丑。
  (話說我一直不理解西方人為什麼喜歡用小丑作為孩子的amusement,明明就是很恐怖的臉啊!現在看來,pixar的動畫師也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如果是成年人的大腦,大概還可以碰見壓抑的渴望、沉睡的夢想、不想面對的過去、對自我的否定、禁忌的性衝動等等,簡直可以再拍十幾部電影出來。

  6、記憶廢墟(Memory Dump)與童年夢(Bingbong)

  記憶廢墟是記憶的垃圾堆,丟在這裡的記憶不出意外的話永遠都不會想起來了。Bingbong是Riley幻想出來的夥伴,寄託了她所有美好的夢想,也是她最忠誠的朋友。 Joy因為Riley人格的崩塌掉落這裡,可能再也回不到Riley的思想中,最後是BingBong犧牲了自己,將她送回了大腦。
  這是片中最催淚的部分,一個人在影院里哭得淅瀝嘩啦,o(︶︿︶)o 唉。

  解讀:BingBong是我們童年時幻想出來的夥伴,它予取予求,在我們孤獨的時候就出來陪我們說話,陪我們玩,但長大後它消失了。 它的消失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片子選擇了Bingbong自我犧牲,讓主人重新獲得快樂。
  為什麼這麼設計,就要談到故事的主題了:
  Riley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備受父母呵護,不乏朋友。和所有小孩的想法一樣,她希望生活永遠燦爛,沒有雨天,這點從Joy在大腦中的絕對控制權和對Sadness的態度看得出來。
  然而,如同所有人或早或晚經歷的一樣,她遭遇一些事件(影片中表現為生活環境的變化,有的時候可能是更細微的事件)。儘管她極力想通過過往的經驗讓自己一如既往開心下去,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她失敗了。
  她的心情不再是簡單的開心和難過,而是波動、起伏、莫名其妙,一團糟。
  (影片中通過Joy與Sadness的lost來表現)
  Joy與Sadness的失蹤讓Riley做了一些「過激行為」(包括但不僅限於與父母頂嘴、離家出走,沉默寡言,打架鬥毆等),這些行為造成她人際關係的緊張和處境的惡化,進一步危及到她對自己的一些認知。當她引以為傲的人格逐漸崩塌,Joy可能再也回不去,她會再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而Bingbong作為Riley童年時最好的朋友,拯救了Joy。Bingbong的消失其實意味著童年的逝去。所以Riley在影片中經歷了童年到青春期的轉變。只是影片選用的是最催淚和溫情的方式——我們童年最珍視的東西雖然消失了,但是我們也度過了最艱難的成長過程,踏上了通往成年世界的道路。

  這也是本片的主題:成長。當然也有人一直保留著著那個小夥伴,就像《愛情公寓》里的關穀神奇,他有一個長成馬里奧樣子的小夥伴,當他開始談戀愛的時候,馬里奧成了他和女朋友之間的最大障礙,經過溝通,他們才學會相互共存。
  其實我是想說,並非一定要Bingbong消失我們才能,只是很多時候,是我們不經意的就把它弄丟了。?

  7、Deja-vu
  Joy、sadness與Bingbong爬上開往控制室的思想列車,同車的不僅有各種記憶球,還有Déjà vu。(不得不感慨皮克斯的小機智無處不在。
  Deja-vu,似曾相識,也就是現在流行說的「即視感」,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彷彿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
  Deja-vu的形成機制還沒有科學定論,有的認為是大腦皮層瞬間產生,有的則認為是早就儲存在潛意識中,但是anyway,它已經在我們的思想列車上,馬上到達大腦。
  有意思的是,調查顯示,Deja-vu的發生率在青年時期最高,而Riley的思想列車上,Joy拿起的四個記憶球中竟然有兩個是Deja-vu,比例高達50%。

三、關於人設
Po主提到Riley父母的情緒,
其實成年人的心理機制是更複雜的,影片以Riley腦海中的情緒小人為主角,父母都是功能性人物,信息太少,所以沒有辦法分析他們的情緒機制。但是為了造成戲劇衝突,讓父親易怒,母親易傷感,代表的是夫妻關係中比較常見的兩種處理衝突的方式:衝突型和躲避型。
但其實從Riley的性格看,她的童年是快樂的,家庭環境應該比較健康。所以父親和母親腦海中的情緒設定我認為更多是情節需要。

四、關於主題
  影片開始,Joy是排斥Sadness的,它害怕記憶蒙上悲傷的色彩,但是經過這一系列的事情,它意識到了Sadness的作用——它讓人安靜的傾聽內心的聲音,在痛哭過後重新獲得力量,而anger主導下做的決定,往往只有Sadness可以改變。

  這讓我想到了心理學老師的話:
  情緒本身其實沒有好壞,只有適當與不適當,適當的情緒其實是對我們身體的本能保護——如果你被火燒時感覺不到痛,就不知道躲避,可能會造成重傷;如果你遭遇不公正對待時不知道憤怒反抗,可能會被欺壓的更厲害,如果不懂得開心,那麼生活還有什麼樂趣……

  所以,情緒與生俱來,揮之不去,與其躲避,不如擁抱,再加以適當的管理。畢竟,成長不僅僅是無奈的失去與改變,更是了解與接納自己和他人,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


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作為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必看電影。我也覺得是迪士尼電影系列裡面含金量很高,想像力十分精緻的一部。注意,是「精緻」。
這部電影,把發心和普心的很多很枯燥的知識,用最生動和最具創造力的方式展現出來,絲絲入扣,心理學知識貫穿到了電影每個細節,創造力的東西和心理學的東西完美的契合。

同時,看這部電影,有一種作為心理學專業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裡面,對於裡面的很多東西都能夠說的上一兩句。而且我覺得這部電影,也十分適合在課堂上作為輔助教學的視頻讓學生看,因為很多知識真的就是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我們的記憶裡面。並且每一個知識點在電影中的出現,都讓我忍不住地為其點贊。

(下面開始含劇透部分了)

1. 中央控制台

嬰兒一張開眼睛的時候,當時的大腦中樞只有「樂樂」和一個圓柱形的按鈕台,然後憂憂出現了,和樂樂一起摸著唯一的一個按鈕。後來怕怕怒怒和厭厭出現之後,控制台才變大了。在樂樂和憂憂回到中樞後,控制台又一次變得更大(當時工作人員說的是幫你們改造了,功能更齊全了)。仔細對比會發現,這個時候的控制台雖然更大了,但是其實跟父母腦袋裡面的控制台比,還是要稍微小一型號。

那麼中央控制台代表的就是人腦感知、情緒、意志等不斷發展。嬰兒時期最簡單,所以只有一個按鈕,到後來逐漸發展,人腦接受信息豐富化,處理信息能力增強,因此「中央控制台」不斷變大,以此來替代人類的知情意的發展過程。

2. 中樞記憶和其他記憶的區別

人的一生會有許許多多的記憶進入和離開,但是有一些重大記憶事件對人的性格塑造、興趣愛好培養、價值觀塑造……等造成重大影響,那麼這些有重要影響的記憶,既是電影中提到的中樞記憶。如:有的人分手的經歷,就只是一個藍色記憶球;有點人分手之後性格大變,那麼這時就是中樞記憶球。

3.Bingbong的死意味著什麼?

小時候給我們帶來最大歡樂的遊戲、玩具……給我們帶來最大象徵意義和想像意義的一些東西,會不得不退出我們生命的舞台。

所以bingbong的死,以及彩虹車最後的破損,和它臨死前看到的幻想城許許多多的東西都崩塌了後它的一些語言變化(開心——驚訝——難過——接受——釋懷),是我們兒童歡樂記憶和事物在成長過程中的遺失。

4.Bingbong的形象和幻想城的很多東西被拆遷意味什麼?

Bingbong是大象、貓、棉花糖、海豚(它自認為)構成的,這種生物在成人和科學的世界裡面是不存在的,只會存在在孩子的心中。所以Bingbong其實是對孩童想像力的豐富程度的一個直觀展示。因為他們接受的刻板知識和社會知識不多,所以他們的想像特點沒有框架,天馬行空。

那麼在尋找列車過程中,他們經過幻想城的時候看到了許多東西被拆遷,一方面意味著我們人成長中對孩童時間無厘頭、簡單、想像歡樂的遺忘,一方面是我們的想像力發展會越來越「科學性」「現實性」。

另外,關於Bingbong的出場,那個時候它在「收藏」記憶球,大家會看到它口袋裡面掉落的全是快樂的記憶球。在後來劇情發展,樂樂觀看手裡其中一個核心記憶的時候,Bingbong把頭湊了過來,說了一句「原來萊利都長這麼大了呀,那麼我的彩虹車可能不夠大啦」(大概是這麼一句話)。也就是說,Bingbong雖然一直在收藏記憶球,但是它是有選擇的「收藏」,收藏的快樂記憶球全是萊利兒時的記憶,所以Bingbong自然不知道萊利已經長大了的事實。 這裡,我個人覺得有一點憂傷的感情和對Binbong 最後被遺忘的結局的暗示。因為它太久沒有和萊利一起像以前一樣開心地玩耍了,於是自己只能靠到處尋找萊利兒時的記憶來慰藉寂寞,其實Bingbong在不知不覺中,一直活在自己的「過去」裡面,忽視了萊利已經成長、忽視了萊利忘了很多很多了;同樣,它也映照了現實中,兒時的玩伴只能活在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童年裡了,如同Bingbong一樣:活在自己的過去、活在萊利的過去……漸漸被遺忘。

Bingbong「離開」的時候,淚奔了,讓我也想起了童年的一些玩具,一些娛樂的方式……也悲傷,也許我也有屬於我的「Bingbong」,可是我再也想不起來了。


5.潛意識牢房
裡面的東西都是一些個體價值觀裡面很恐怖的東西。潛意識牢房建構在大腦的比較底層比較陰暗的地方,也就是說很多我們害怕的東西,我們會選擇「壓抑」,即底層牢房。
那麼潛意識牢房的兩個保安就是兩個水貨,包括潛意識牢房的大門很水,一下子就被小丑撞碎了,這說明,我們潛意識壓了很多東西,它表面上跟我們的意識涇渭分明,但是實際上潛意識裡面的東西在某些條件刺激下,會十分容易地就衝出來,衝到我們的「夢境」(夢境電影城,小丑出現在了夢裡面)裡面和衝到我們的意識範圍內的思維裡面。
6.夢境電影城
怕怕在看夢境電影的時候說了一句話:這些都是什麼演員,太糟糕了。
仔細看那個夢境,人物的表現、表情、反應、站姿和當時孩子真實的表現其實有很多細微的不一樣。這個體現了我們每個人的夢境會有「重構性」。掉牙和沒穿褲子則是「虛構性」。
包括怕怕看到電影的時候說了一句:哎,看過好多遍了,後面的內容我都知道了,先是掉牙、再來肯定就是褲子沒穿了……無聊。
說明了夢的重複性。我們人的一些夢可能會多次出現在我們的快速眼動睡眠階段。
7.彩色的記憶球
為什麼後面出現了很多多種顏色的記憶球,不再單單和以前一樣是黃色、藍色、綠色之類的了。那麼為什麼以前沒有,而後來有了彩色球。
因為人們以前,情緒更具有單一性,說簡單點就是:開心就是開心,生氣就是生氣。情緒裡面的構成元素比較單一。而後來出現彩色球,是說明人們認知的發展,能夠漸漸處理和接受一件事對於個體而言的情緒意義是複雜的、多樣的。所以彩色記憶球,是人的成長發展。
8.記憶球變灰、變黑

人的記憶保存有編碼、存儲和提取三個過程。當我們久了不用一些東西,或者能夠勾起一些回憶的刺激久久不出現了,那麼我們的記憶會面臨記憶提取失敗或者提取困難(即記憶球變成灰色),到後來,就是徹底遺忘(就是記憶球變黑)。
這有趣的就是記憶球變黑後,大腦清潔工就把他們從記憶庫清理了,然後丟到了深淵。
9.樂樂和憂憂的關係
很多人會覺得憂憂是病態的,她確實在前期有一些不太好的因素。(有幾次我都好想打她= =)
但是其實樂樂在前期也是病態的:她瘋狂地想要給孩子快樂記憶,她巴不得孩子人生裡面全是快樂的記憶。接下來的表現就是她嫌棄憂憂,她覺得憂憂的存在是多餘的。再來的表現就是當怒怒、厭厭和怕怕播放記憶球時,她總要把別人當時放的球摘下來,換成自己認為是好的快樂的球。以及在最後她想通過傳送通道直接回去,她給憂憂說「如果你進來,快樂中樞記憶就會被你影響,孩子需要的是我」,然後她丟下了憂憂。
後來,她在滑動一個快樂中樞記憶的時候,她發現輕輕一划,就變成了藍色球(悲傷球),而快樂的黃色球,是藍色球的後一幕,她突然醒悟過來,回去找憂憂。
其實這裡體現了幾個人類容易發生的認知偏差:
A:我們人往往覺得只有快樂記憶才是好的,才是對人有益的,然後一味追求快樂,而每個人都不願意承認悲傷的記憶,選擇壓抑和否認。但是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永遠都是五味陳雜的,但是人們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對人生基本情緒的認識偏差)
B:Binbong不開心的時候,樂樂想讓它快樂,但是憂憂幾句話,就讓Binbong哭出來,Binbong反而好了。其實生活中每一個悲傷的記憶和情緒,都是在給我們創造一次發泄的機會,給我們創造一次面對自己的機會。只有說出來,發泄出來,其實傷疤才會好。而往往否認悲傷,強顏歡笑,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然後悲傷情緒也有積極作用。(對悲傷情緒功能的認識偏差)
C:記憶球每次被憂憂一碰,就容易變成藍色。然後其他人碰,則不會變色。說明樂和憂其實是孿生關係。(如:樂極生悲)
D:樂樂認為的快樂中樞記憶,往前滑的時候,變成了藍色的悲傷球,往後滑,才變成了開心的球。這件事,樂樂一直記得是快樂的過程,忘記了這個快樂的誕生是建立在之前悲傷的基礎上。她回去找憂憂,是她終於意識到:人生中,很多快樂(如:安慰帶給人類的溫暖,鼓勵帶給人的信心重鑄……)是建立在悲傷的經歷上。其實,人類情緒裡面的每一次悲傷的情緒,都可以是其他「快樂的情緒」誕生的契機。悲傷,是能夠讓我們獲取更多快樂的一種路徑。
10:彩蛋部分
彩蛋部分播放了很多社會角色他們大腦裡面的五個人的加工過程。仔細看,會發現公交車司機頭腦裡面大多數的球都是紅色的(生氣的記憶),我覺得很形象,因為公交車司機常常都會面臨堵車,生活中的她們也總是容易發怒,所以他們記憶中的球大多數都是紅色的;然後客人老師大多數的球是綠色和紫色的(厭惡和害怕),既是職業倦怠和對教室使命感以及對學生的重視里誕生的驚怕……包括女主角嬰幼兒時期大多數的球顏色都是黃色的快樂球,搬家後,球基本上都是綠色紫色和紅色,直到青春期開始,球的顏色的多樣性增加了。就是人生角色影響大多數情緒記憶的種類。
11:大腦特工隊五個人
樂樂就是快樂,厭厭就是厭惡嫉妒和一絲不苟,怕怕就是焦慮害怕和安全需要,怒怒是憤怒與公平追求,憂憂就是敏感憂傷溫柔。
女主角頭腦中五個人裡面的leader是樂樂(天真單純),母親裡面的leader是憂憂(溫柔、敏感),父親的是怒怒(不拘小節)。不同的人頭腦中五個人的leader也不同,這是人格特質不同,所以頭腦中不同情緒的職責也不同。(例如林黛玉頭腦中的五個人裡面的leader,一定會是憂憂,即傷春悲秋)
12.青春期按鍵
中樞台更新後,特別出現了一個青春期按鈕。說明青春期也是一個情緒發展的重要階段。還有後面一個小男孩看到女主角之後,頭腦裡面的五個人各種狂奔,很形象的表現了小鹿亂撞。
13.女主角搬家後

大腦中樞五個情緒發生的種種意外、爭執。體現的是從一個十分喜歡、十分熟悉的環境到一個新環境後,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適應性困難的表現。


關於《頭腦特工隊》,美國認知科學家Janet Blatter在AWN上發不過一篇文章,最新翻譯到了AVGChannel上面,「思想狂潮——給《頭腦特工隊》製作團隊的公開信」,她對其中的科學線索有自己的看法:

實際上不要覺得這是一部只給孩子們看的片子;認知學領域的所有學生都應該看一看這部電影。比如,我想考考我的學生,大腦里哪個區域是未明情緒控制中心,(我猜可能是扣帶回皮層,特別是杏仁體。)或者是問他們記憶存儲在哪裡。(我覺得是內側顳葉,包括海馬體和杏仁體)。確切來說,因為我知道這部影片在科學研究方面花費了不菲的工夫,所以我真希望你們的動畫師能獲得神經科學領域的榮譽學位。

在神經元中會釋放出真正的化學元素泡泡容器(囊泡),它從數以億計的神經元之一發出電化學信號,通過可能多達250萬億的迴路(突觸)來傳輸,對行為產生影響。皮克斯就很巧妙地把「想法泡泡」的象徵體和這個化學囊泡結合了起來。


五味雜陳的大開腦洞

顯然這是一部和情緒相關的心理動畫。是物化的信息加工理論。諸多象徵意義讓我來不及在看的時候思考這些意義。但是回家後,理一理思緒,就開始碼字了。

信息加工理論中的信息塊在這裡被具象化,變成物化的實體了。也就是裡面顏色各異的水晶球。更明確的說這些水晶球對應的是記憶的一個個組塊。有長時記憶,有短時記憶,有潛意識裡面的記憶,還有被遺棄的記憶,也就是遺忘。最出彩的是這裡面的色彩分配,相信在編寫劇本的時候,肯定有幾位色彩心理學大師在做顧問。當然這些色彩的象徵意義都是很常見,但是表現成一個個可愛的動漫人物,在傳達出各自的特點,也是值得肯定的。

女主從明尼蘇達遷到洛杉磯,從一個小城市到一個大都市,另外也離開了自己核心記憶產生的地方,我們在這裡可以把核心記憶理解為情緒類型裡面的心境,當然這種理解多少有些偏差,但是心境往往會持續很長時間,並且為整個情緒過程奠定一個感情的基調。一開始主導女主的是快樂的記憶,也就是樂樂黃色的水晶球,但是只要憂憂一觸碰到這些核心水晶球就會使女主想起悲傷的記憶。多少算的上一個危機了。再加上這段時間正是現在我們所理解的青春期開始的時間,很多情緒問題都在這一事件出現。用埃里克森的階段理論來說,這一階段,我們所需要完成的任務是同一性的達成。但是這個時候非但要達成這種人生階段的大視角的任務,還要完成到一個全新的環境產生的危機,這種雙重的壓力,則是女主整個故事的開端。

我們可以簡單把水晶球的投影看成一個記憶提取的過程,當然記憶本身是沒有色彩和情緒的,只有記憶的內容才有情緒,這裡面通過分辨不同的水晶球,來說明不同時間記憶內容的情緒特徵。而在記憶的儲存過程就是水晶球的形成過程,在形成過程就為其染上不同的色彩。而那個有引力管道就以為從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變過程。而整個工作站就是整個轉換過程的發生地。這裡相當於一個過濾機制。過濾機制是體現在認知和直覺過程的機制,但是放在記憶的儲存和提取也是可以的。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通常和短時記憶緊密相關,但也和長時記憶脫不了關係,在某些時候來自於潛意識的記憶也會被提取出來,只是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些潛意識裡面的東西。

整個情緒模型被劃分為五個類別,當然我認為在長時記憶儲存區出現的粉紅色「貓象」(請允許我這樣叫他,雖然他在電影裡面的名字是冰棒,但是他擁有貓的尾巴和象的鼻子)也是這個情緒模型中的一個關鍵的類別,只是他不想其他五個情緒一樣是常駐在工作站中心的。所以這個情緒模型是分為六個部分,樂樂,憂憂,厭厭,憤怒,恐懼,以及最後的冰棒。接下來我們一一來分析這六個角色的象徵和啟發。

我最喜歡的角色是sadness,中文譯名是憂憂,他被設計成了藍色,藍色頭髮,藍色皮膚,還有就是他多愁善感的情緒基調。憂憂成天把憂愁的事情掛在嘴邊,哪怕是樂樂最開心的事情,憂憂都能找到不開心的事情。憂憂帶著憂鬱的藍色眼鏡,深邃的藍色皮膚以及正藍色的頭髮。憂憂總之一副無精打採的樣子。在長時記憶區域,憂憂都不願走路,一路被樂樂拖著找尋車站和重啟幾個核心島嶼的方法。我們可以把整個inside看作我們的大腦的記憶區域,有廣大的腦區儲存著記憶,也有一部分處理遺忘,還有一部分儲存潛意識,並且有兩個護衛,也就是防禦機制,只有在某些情況下這部分才會被啟用。在憂憂和樂樂的衝突之中,他們兩個都被吸進了長時記憶區,他們被中心工作站剝離,我們可以把這個工作站看成中轉站,也可以看成是短時記憶緩存區。這個緩存區的意義是處理當下的問題,而真正同人生軌跡相關的問題需要長時記憶,甚至是潛意識的參與。而女主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最後各個區域被樂樂和憂憂的矛盾連接起來,整個故事也有個一個最基本的衝突。故事的情結根植於矛盾。這對矛盾就是快樂與憂愁,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我們應該把誰放在第一位,當然最初的答案肯定是快樂原則,弗洛伊德認為快樂原則是我們的最高原則。但是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不同的解答,或者說換了一種解釋的方式。在之後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討論。

再說到後來出現的「棒冰」。棒冰是一個「貓象」。我們先分析一下貓和象在西方社會的象徵。以及粉色在西方的象徵。貓在西方社會並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動物,它意味著消極的情緒,而象意味著積極的情緒,而棒冰的皮膚顏色是粉紅色。我很喜歡粉紅色,大家肯定都看過《布達佩斯大飯店》,那部電影大面積的使用了粉色,給人溫暖的感覺,在《HER》里,男主穿著粉紅色的襯衫,這些都是溫暖的代表那麼這裡面的棒冰是什麼呢?棒冰的出現時在偶然的情況下的,並且棒冰一開始並不想看到憂憂和樂樂,棒冰是自由的,也是無私的,棒冰是面向未來的。大象的英文是elephant,在西方象徵著幸運,長壽和永恆。而貓總是和女巫之流聯繫在一起,那麼我們可以推知,棒冰是一個神秘的東西,但是這個東西能夠給我們帶來可能性,所以有了幻想樂園,有了飛向月亮的火箭,有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所以棒冰是一個偶然的必然,偶爾是因為他的出現時偶然,他的發生時偶然,必然是因為他出現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每個人都有這麼一段神秘的記憶,每個人都受著神秘的力量支配。棒冰是植根過去又面向未來的個體。棒冰是幻想,是天馬行空。棒冰給我們希望,棒冰犧牲了自己把樂樂從「遺忘」裡面拯救了出來,最終也拯救了女主。

再說到樂樂,也許很多人認為樂樂應該是最先說明的,因為可以看出在整個工作站里,樂樂是大姐頭,樂樂主導了女主從出生到12的歲的心境。不同定位的角色在不同的時間段,是被不同的情緒主導的。可以看到女主父親的主導情緒是angry。他坐在工作台的中央,對其他的情緒發布號令。而在女主母親的工作台中間的則是厭厭。從最後的結局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哪一種情緒主導的心境都是不合理的。顯然在女主危機的全過程中,光靠樂樂一種情緒是遠遠不夠的。其實這部電影是給大人看的,也是給小孩看的,更是給處於情緒管理極度匱乏的青春期的少年看的。畢竟情緒管理任何時代的問題。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問題的產生遠遠不是一個人可以誘導的。女主的爸爸媽媽自從到達洛杉磯之後一直忙於工作,缺少了對於女兒的關懷。再回到樂樂,樂樂一直處於打雞血的狀態,樂樂總是無限激情的狀態,樂樂總是那麼的樂觀,毫無畏懼。但是樂樂最終明白了要解決問題並不是把憂憂關起來就可以解決的,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樂樂和憂憂的配合,換句話說我們的情緒是可以轉化的,我們的情緒是各個維度共同作用產生的,成長也是在眾多情緒共同作用來發生的,我們總是在「悲喜交加」的時候變成熟的。我知道這裡使用悲喜交加這個詞不是很準確,我只是想用它來代表一種五味雜成的狀態。這種五味雜成的狀態就是一種成長的狀態,換言之,它叫做感動。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情緒狀態應該是感動,也就是懷著感恩之心去對待所有的人或者物,還有事。

我們把其他三種情緒放在一起將,因為這三種情緒都處於情緒的過渡狀態,從悲到喜的過渡狀態。而我說的第六種類型就是凌駕於這所有的情緒之上的一種狀態,我們可以將之同我們通常說的第六感相提並論,他是偶然發生的,但是也是時常相伴的。從厭厭到fear再到憤怒,整個過渡過程應該是這樣發生的。從樂樂的出現,到厭惡的產生,再到恐懼的出現,最後是憤怒,憤怒平靜之後轉化成了憂憂。當然我們可以把他們放在一條線上評價,也可以放在兩個區域中去評價,因為厭惡,恐懼,還有憤怒都可以隨時轉化為快樂和悲傷。換句話說,他們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恐懼和厭惡都是我們基礎的防禦機制,如果我們沒有這兩個情緒,我們就不能完成自我保護的任務,因為處於對獸類的恐懼,我們的祖先結群而居;出於竹簡紀事緩慢的厭惡,我們發明了紙。而憤怒是無線接近於悲傷的一種情緒,因為憤怒時一種高壓的狀態,這種高壓的狀態一旦停止或者休克,就會變成感動或者憂傷,談戀愛的時候,為了逞一時之快,同伴侶吵得不可開交,但是當兩個人都平靜下來的時候,有時候相擁而泣,這是感動,有時候無限冷戰,這是憂傷。當然我們更期望那種感動的情況發生。Inside out也是這樣闡述的,在最終問題解決的時候,是angry打開了工作站的玻璃,最終樂樂和憂憂一起發力,最終從憂傷的基調下,加入了快樂,最後生出的感動化解了女主離家出走的念頭。這種五味雜成其實要感謝第六感的努力,可以看到棒冰的火箭噴出來的氮氣是彩虹色的。而我們生命需要的不僅僅只是黃色的樂樂,也要藍色的憂憂,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的顏色,也正是很多顏色的存在才構成了我們成熟的情緒。

當然心境在一段時間內是固定的,但是也會有很多時空的情況,比如在hack比賽上,那個男生遇到女主,他的工作站大喊一girl之後,就開始處於警報狀態了,中文有個很好的詞來形容,叫做小鹿亂撞。而父親失控的狀態,就是angry召喚其他所有的情緒一同表現出angry的表情。

在情緒發生和表情發生的過程中,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緩存中轉的狀態,這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就是我們進行情緒管理的過程,如何更好的控制情緒的過程就是如何將更多的信息納入到我們思考標尺的過程。所以作為一個龐大的信息集合體,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在情緒管理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是儘可能多的體味時間的情緒線索,才能更好的找到情緒管理的辦法。


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


不需要字斟句酌地理解。
但你一定懂了,每一個情結設置。
這就是創作者功力。


這就是按照心理學理論來的,我覺得不僅小孩子看不懂,有些大人都看不懂, 但如果有點心理學基礎會理解得更深刻。期待乾貨~


心理不太懂 但我聽說過中醫
樂樂 喜 火
憂憂 悲 金
怕怕 恐 水
厭厭 思 土
怒怒 怒 木
五行和五臟
五行相生相剋 缺一不可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0歲上下年輕人的價值觀念?
怎麼看待心理學裡的刺蝟法則?
不幸遭遇極品室友,該怎麼辦?
怎麼把弗洛伊德學說中的「性」這一概念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如何看待日漸完善的科學與傳統玄學,宗教甚至哲學的關係?

TAG:心理學 | 頭腦特工隊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