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飯後甜品」這樣的飲食習慣?


法文有一個字叫做Desservir(服務),餐桌上用Desservir,是謂清理餐桌(Desservir la table),同時意謂著餐宴即將到來的結束,後來這個字衍生了英文Dessert

其衍生來由

  1. 甜品曾經是奢華食物
  2. 餐宴上的禮儀

糖曾經是奢華的調味料
幾個世紀前的歐洲上流社會經常有些夜間的娛樂活動,權貴透過舉辦這種活動宴請政要交誼、邀請商人以展現社會地位,短的一個晚餐,長的安排各種娛樂節目通宵達旦,體驗各種極端食色性也的享受,體現錢和權的格局。而這等奢華宴會裡有各種奢華的文化,在這些餐宴禮儀的背後,除了讓人從食物中徹底感到滿足,甚至也能開發一個人的饑渴、令其日後想要攀附體驗更多物慾。主辦人為了探訪與觀察座上嘉賓的真實格局和能力、歷練,他們亦透過一個晚宴的各種娛興安排來研究並判斷誰值得信任,誰能考慮作為日後商業或政治上的合夥對象,甜品在當時可是代表權貴地位的食物。

然而作為現代調味料的主要口味之一(酸甜苦辣咸),糖可不是歐洲人的發明。大航海時代,在歐洲品嘗甜是極端上品的奢華。在豐盛美味的食物之後再獻上奢侈的甜點,曾經一度比主菜還要被期待驚喜。

禮儀,西餐上甜點時為什麼要先清理餐桌
由於一些精緻的甜點可能不是當天可以準備好的,而受邀的達官貴族亦透過甜點的特殊性來度量這個晚宴背後的用心品質,是故為慎重的彰顯甜點製作的精心值得好好品味,侍者會先端莊的清理桌面再行上甜點。另一方面,也因甜品自帶飽足感,在主餐食物中未得口味上滿足的人透過甜點帶來的滿足來感受結束的氛圍。其他,加上最後的一杯茶或咖啡來清理甜品帶來膩膩的口感,從而結束各種口味的品嘗,已滿足的、該走的請移駕,通宵達旦的活動是不方便官員參加的。

此致衍生了後來的英文字Dessert (甜點)是謂在西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禮儀。

到了今天,西餐廳也延續dessert的典故,巧妙的呵呵暗示你,是否該滾了。

-


真的不談談關於中世紀關於糖的地位嗎?
通常好戲壓軸登場,好吃的都最後吃,連三歲孩童都明白。怎麼會覺得製作
西餐的料理人會不懂呢?

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蔗糖,在中世紀歐洲可是聞所未聞。在南亞和東南亞原產的甘蔗,要到16世紀之後才成為歐洲人餐桌上甜味劑的主要來源。在那之前,甜味只能從蜜糖里取得,因此是一種比較奢侈的東西。
而利用甜味劑製作的甜食又怎麼不能擔當壓軸呢?
引用來源:看中世紀歐洲人吃什麼?嚇尿了!至於你問為什麼人們對甜品那麼熱衷....那就從一萬兩千年前的石窟壁畫中所看到的人類在峭壁上採集野蜜的危險舉動,便可知我們的遠祖早有一張貪甜的嘴!
蜂蜜-中文百科在線
甜點的歷史_百度百科


謝藺佳邀

我看到一種觀點表示:
飯後食用甜點的原因,並不是從味道角度出發的。而是一種「願望」

首先,甜點通常在比較正式的情況下食用,日常並不會天天吃甜點~

在吃比較正式的一頓飯的情況下,
第一道第二道加起來的進食量必然大於甜點。
而且通常是在吃完之後聊了一會天才會點甜點吃。

大量進食之後,胰島素過量分泌,以至於飯後一段時間會出現血糖迅速增加,然後迅速下降回正常值,儲存為糖原或者其他形式~
總之,血糖略微升高的時候,人是處在一種「吃飽了好幸福」的感覺的。
而這種感覺會隨著血糖迅速下降而消失,雖然肚子撐撐的,卻因為幸福感的消退而感覺消失。

這時候,人們就會產生「再來點」高能量食物的願望。

而補充血糖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吃糖含量高的食物,不要高蛋白、不要高油脂。以糖為主的甜點最吸引人了。
所以,正餐之後,通常會加入甜點~

當然,這種進食習慣後來被認為是不健康的~但吃都不讓好好吃,多活那麼幾年還有什麼意思……


甜咸守恆定律 ⊙ω⊙


這問題有趣。這個月去新加坡的Restaurant Andre吃飯,主廚江振誠也提到說,他不明白傳統法餐中為什麼要加食物味道逐步加重,最後甜品來個特別甜膩的東西。因此他的菜單設計中,菜品味道的濃郁峰值是在中間偏後的幾道菜上,而甜品則選擇清新的風格。這個理念我比較贊同。當初末尾設置甜品的原因可能是用餐節奏的理念在於高潮結尾,從當代觀點看就未必合適了。但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


先吃糖你還吃的下去飯么……


因為最好的總是在最後。

---認真答題的分割線---
西方有句話說,不管你吃得有多撐,總有一塊布丁的位置。
科學家印證了這個說法。甜食是可以碾壓你大腦中「我飽了」的信號,而讓「我吃我開心」的信號開始指揮你的手和嘴的一種物質。
不信你試試。

圖片是本人自製cup cake
理論來源戳這裡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2179547/Always-room-dessert-Heres--brains-pleasure-centres-override-chemicals-say-full.html


食物消化是需要消耗不小能量的,進食熱(吃飯出汗)就是耗能的外在表現。進食雖然是補充能量的行為,但在完成消化吸收等一系列過程之前,身體的能耗補充只能主要依靠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儲備~血糖,餐後乏力的原因大概是這個。主食之後用甜點補充血糖,彌補食物消化的高能耗利於健康的,是符合科學的飲食文化。
另外,餐後甜點迅速提高血糖水平,有效抑制低血糖水平造成的飢餓感,以免因為意猶未盡而吃撐了,這也是另一個好處吧,前面的答案這個解釋也很對。


從人類對甜這個味覺的追溯來講一些甜點的小歷史吧
西餐的分餐制使得一般正常飯量的人到最後完全可以再吃一塊甜點,而不會撐到浪費。
母乳之後,人類對甜味的第一個經驗應該就是各種果實。某些果實含糖量高達60%,天然的甜味直接來源就屬蜂蜜可高達80%的含糖量 當人們還不知道蜂蜜是如何產生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收集蜂蜜,並且開始馴化蜜蜂,採集蜂蜜人類大概幹了一萬多年,馴化蜜蜂也能追溯到四千年前古埃及的泥板。而今天。。其實我們製作的糖,跟蜜蜂並無太大差別,收集甜的汁液,析出糖分。
西歐人大約是在十字軍東征時(十一世紀)才第一次見到糖,而糖是作為調味料以及藥品。歐洲最早的甜食或許是在1200年左右問世,由法國醫藥商將杏仁裹上糖衣,中世紀,英法宮廷食譜都是用糖來製作各種食品。當時來說歐洲國家普遍不生產糖,但卻極其的需要糖,這就引出了後面很多很多影響到人類歷史的大事件,新大陸的發現就是歐洲人尋找東方神秘香料的旅程。最好的總是要放在最後,也難怪歪果人都是在餐的最後來享用這來之不易的甜。


生菜做前菜可以開胃,而重甜的飯後甜點則可以抑制食慾,停止器官繼續進食的慾望


因為我有甜品胃。

吃了鹹的要吃甜的。
吃了辣的要吃甜的。
吃了酸的要吃甜的。
吃了熱的要吃又冰又甜的。

嗯。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飯後口腔里還殘留飯菜的味道,總之口腔各種不舒服。。。然後吃甜品就可以緩解很多(? ̄? ??  ̄??)


我們這裡都叫【零食】


飯後不吃點甜的總覺得自己沒吃飽


像我這種一上飯桌就可以不停吃不停吃的人,不吃甜品,怎麼知道一頓飯吃完了呢?


明明吃了很多,但是不來塊蛋糕作為結尾,總感覺不太完美。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有這樣的經歷,就算是飽到肚皮都要破了,但是若有甜點在前,還是可以再塞進去一點的。

同樣的場景還會在吃薯片的時候發生,明明吃半包就膩了,可是還是能夠堅持著吃完一整包。今天本汪就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在食物面前總是控制不住自己。

管不住嘴?

其實都是激素惹的禍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小白鼠(因為老鼠的消化系統和人類的最為相似)為實驗對象,觀察了不同含量的GLP-1對老鼠進食情況的影響程度:體內GLP-1含量較多時,老鼠則會吃得較少;體內GLP-1較少時,老鼠則更容易猛吃,甚至超出它們的日常所需。

GLP-1是什麼呢?簡而言之,GLP-1就是在肥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一種激素,它能夠阻礙多巴胺的產生。多巴胺,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戀愛之讓人感覺愉悅和幸福,也正是由於多巴胺的分泌,又因為受到了多巴胺帶來的正向鼓勵,所以人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做當前正在進行的事情。

GLP-1少了,多巴胺就多了,身體會由於進食帶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採取繼續進食的行動;反之,則會停止進食。

如何讓自己不那麼饞?

知道了道理還不夠,畢竟誰不知道減肥就靠「管住嘴邁開腿」呢!所以怎麼做才是最關鍵的。本汪給大家總結了一下,如何避免飯後饞的3個小技巧。

1、放慢吃飯速度

吃飯的時候,我們並不會一吃就感覺到飽,從吃下去到大腦發出飽腹信號,這個過程大概要20分鐘。而你之所以吃了很多卻還能再吃下一塊蛋糕,很可能是因為大腦還沒來得及告訴你,「身體已經吃不下了」,你就已經解決完了蛋糕。所以,放慢吃飯速度,對減肥來說很有必要。

而林志玲身材之所以一直保持的很好,和她進食習慣關係密切。她曾透露自己每口飯都要咀嚼36次,才會吞下去。咀嚼的次數多了,吃飯的速度自然慢了。

而放慢你吃飯的速度,有助於你減肥成功。有研究表明,將一頓飯時間由平均的17.2分鐘延長到33.7分鐘,試驗者的食量也隨之從平時的693克減少到528克。可別小看這100多克,要消耗這些食物所帶來的熱量,可得運動好一會兒呢。

2、調整進食順序

不妨先回憶一下你的進餐順序吧。是不是「肉和菜——主食——喝湯——水果」?正是這種進餐順序坐實了你「大胃王」的寶座。

那麼正確的進餐順序應該是怎樣的呢?且聽本汪說的這3點!

1、先大後小:顧名思義就是先吃體積大的食物,再吃體積小的食物。

2、先液後固:先吃液體食物,再吃固體食物。比如飯前喝湯,增強飽腹感,真把肚子填滿了,你是想吃也吃不下去啊!

3、先低後高:先吃低熱量的食物,再吃高熱量的食物。先用熱量低的食物填滿胃,熱量高的食物占的比例自然也就降低了。

3、身體動起來,食慾小一半

雖然「三分練七分吃」,但是運動的效果遠不只是燃脂這麼簡單。細心的你肯定有發現,運動完後的1個小時內似乎並沒有什麼食慾。

除了「動了這麼久,可不能讓一口給毀了」的心理作祟,其實運動過後的機體消化和吸收能力,相較於靜止狀態下要減少2/3左右。

所以,實在很饞的時候,就讓自己動起來,既能夠燃脂,又可以轉移注意力,不攝入額外的熱量。

想瘦瘦美美的小夥伴們,一定要牢記「減脂期間,每餐吃到八分飽就好」的原則啊,吃飽了還想再來兩口,那是真不要想了!


一開始可能是禮節,後來就變習慣了......或者只是單純的嘴饞Σ(?□?;)


首先,有木有吃完飯覺得嘴巴里還想塞點甜的東西(不包括一些對食物很冷漠的人,比如鄙人的男盆友),由於吃完飯體內葡萄糖及糖原已補充滿滿,所以飯後再吃甜點體內不會吸收很多,也可以防止過度肥胖(吃了甜點不想胖,想多了)


我也有這個習慣,甚至在學校里吃完泡麵也會吃一份甜點,大多數是蛋糕。吃食物是件快樂的事,為什麼不吃那?


每次吃完飯,嘴裡都會感覺膩乎乎的。吃一個甜點或喝一杯咖啡,嘴裡有你的感覺一下就沒了。越來越覺得這是件很棒的事情。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外國人都喜歡烤棉花糖?
賣芒果千層很暴利嗎?
西瓜酸奶冰沙怎麼做?
在家怎麼自製簡易版的抹茶提拉米蘇?
法式西點和奶油蛋糕有什麼不同?

TAG:美食 | 文化 | 飲食文化 | 甜品 | 西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