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薩之戰中,為什麼中國會勝利?


謝邀

還得從順治時代開始說。那邊女真人主要就索倫人,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代就已歸順清朝,只是索倫諸部披甲出兵的時間不同。

按俄羅斯人的《巴薩克在黑龍江上》記錄,俄羅斯入侵東北始於崇德八年,因為達斡爾人一直與其鬥爭,也沒怎麼佔到便宜。特別是入關穩定之後,清朝開始實施對寧古塔一帶官員任免。寧古塔就是現在的海參崴一帶,早期黑龍江一帶的事務就由寧古塔的章京負責。

順治九年(1652),命梅勒章京沙爾虎達、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禮統率官兵以駐防寧古塔。順治十年(1653),寧古塔駐防八旗兵為430 名,設8佐領。在此之前的順治九年,寧古塔章京海塞曾帶著清軍與索倫人攻打過當時由哈巴羅夫占的城堡,因指揮失利而失敗,海塞外後被處斬。順治十一年,從朝鮮調了100鳥槍手與清軍600人協同作戰,打敗了斯捷潘諾夫帶的370人。俄羅斯人開始向黑龍江上游撤退。

順治十一年,尼塞斯克督軍巴什科夫派兵佔領尼布楚,後為蒙古人、索倫人所敗,然後跑到黑龍江中游,與斯捷潘諾夫會合。順治十二年,明安達禮與斯捷潘諾夫部戰於黑龍江的呼瑪城堡,後因糧餉供應困難班師。但後來黑龍江中游的俄國人一直受蒙古、索倫諸部的進攻。

到了順治十五年(1658年),順治決定徹底打敗黑龍江中游的俄國人,一面調兵,一面讓朝鮮派了200鳥槍手過來。在準備好了之後,斯捷潘諾夫率五百人沿松花江而上,寧古塔章京沙爾虎達率軍分乘船47艘與之對戰,最後斯捷潘諾夫被擊斃。到順治十七年(1660年),黑龍江中游的俄國勢力已經被全部被趕出,但上游的尼布楚卻被俄羅斯給佔了

之所以談一堆順治時期的事,就是為了看看在「雅克薩之戰」以前,中俄兩國在邊境爭奪的大體情況。清政府在那邊設治,但是仍然有不歸順或著騎牆的勢力存在。為了讓他們可以心甘情願的與清朝站在一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設治、派兵,以及讓他們看到清軍的實力,藉此來加強對那邊的統治力度。

到了康熙時代,為了加強那一代的控制,開始在東北加強「新滿洲」的實力。這裡的「新滿洲」即是入關之後編入旗的旗人的叫法。(新滿洲還有多個含義,這裡不一一介紹)將水上女真(庫雅拉人)、赫哲的內遷諸部編成佐野,並將索倫人編成索倫部,並設副都統管轄。並賜與他們土地、房屋、耕牛,讓他們在黑龍江、吉林一帶屯田。

但東北畢竟開發度沒那麼高,而且清政府在解決俄羅斯入侵問題以前,要解決的是內部問題。在1685年以前,康熙面對的是「三藩之亂」,三藩之亂以後就是「征台灣」。在1683年收復台灣以後,清政府這才開始著手解決黑龍江上游的問題。

先是後勤,在前面已經說了,康熙讓眾赫哲、索倫等部實施屯田,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情況是「黑龍江城距索倫村不遠,五宿可到,其間設一驛,俟我兵將至凈溪里烏喇,令索倫接濟牛羊,甚有裨益」。一面是讓蒙古、錫伯、烏拉等處的官屯調糧。按《康熙實錄》上所載,當時庄官的產量大約是1萬2000石,可支三年。

再一個就是軍隊調動與指揮系統,康熙二十二年(1683)讓副都統薩布素率寧古塔兵一千進駐額蘇里(今俄斯沃特德內西南),再派達斡爾兵與寧古塔余兵近千人駐璦琿,這就是黑龍江的永戍部隊。同年升薩布素為首任黑龍江將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因提出雅克薩城難以攻陷,被康熙帝解職,取而代之的是都統彭春(董鄂氏),並加派福建藤牌手500人,由台灣將領何佑帶領。在該年,三月初,得到被俘俄國俘虜口供「雅克薩城內設立重木,中實以土。聞大兵至額蘇里,即遣人各處求援……城內兵眾不滿千人」,康熙便一邊向沙皇致書,一邊將情報發給彭春,讓其知道雙方的虛實。在四月底,彭春在三千人齊全後,開始進軍。部隊包括烏喇、寧古調的滿洲兵1500名,索倫兵500,京旗5、600人,藤牌兵400。其中京旗即是漢軍,在清前期,八旗中的重炮部隊由漢軍負責。五月二十二日,全軍抵達雅克薩城。

二十三日清軍部陣開始,二十四日火器布置完畢,二十五日黎明攻城。一日之內便將城攻下。俄軍頭目額里克舍等出城投降。城內具體多少人,這個是個末知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攻取雅克薩城後,戰俘人數700餘人,40人願意留在中國,這批人就是後來的俄羅斯八旗。

——截圖出自:清代中俄關係檔案史料選編(第一編)上冊,P67,因第二次沒有戰俘,故第一次戰俘數量為700人

在第一次之後,彭春只是毀了城,並末駐守。而後,在同年的7月,定吉林烏喇至黑龍江1340共設19驛,每驛壯丁30人,馬20匹。這樣通信就比過去更為方便了。之前從寧古塔的信,得用1個多月方能發到北京。

在該年農曆七月(公曆8月)時,托爾布津與俄督弗拉索夫計計後,帶著原班人馬及增援人員,重新回到了雅克薩。康熙在二十五年(1686)得到消息後,讓黑龍江將將軍薩布素帶領2000部隊進攻,當時清軍火炮40門,俄方火炮15門。前幾日後,俄國督軍托爾布津被炮打死。但康熙卻並末急著讓薩布素進攻,而是通過荷蘭向俄羅斯提出停戰協議。這樣清軍只圍不打。圍到二十六年正月(1687年),康熙下旨讓薩布素充許俄軍就醫或回國,允許俄軍出城取水,並告以如城中缺少物品,也可以幫助解決。當時城中800俄軍只剩66人。

俄羅斯同意進行和談後,康熙這才讓薩布素撤軍。之所以俄羅斯同意和談,這是看出清政府要圍點打援,而且在不停的建立驛路系統後,通信、運輸比過去更為暢通,而當時俄羅斯又無法派出大軍遠征。在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份,康熙帝正式下令薩布素撤軍回黑龍江城、墨爾根城。

至於後來簽定的「尼布楚條約」,有人說是不平等條件。這個話語的背景是民國,在當時的話語下,清朝做什麼都是錯的。打三藩是 錯、收台灣是錯、攤丁入畝是錯、限制士紳特權是錯、滅族準噶爾是錯、限制蒙古是錯……。歷史地理學家侯楊方先生在其書《盛世啟示錄》中寫道:

新的霸主便是噶爾丹……

(參考資料《清史編年》、《清代中俄關係檔案史料選編》)


雅克薩之戰其實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俄羅斯參戰部隊實質上是俄羅斯東擴過程中招收的戰鬥力強悍的哥薩克,裝備著簡陋的火繩槍和少許的燧發槍,以及少量的輕型火炮,但擁有由西歐改進完善的堡壘修築技術

清軍在這場戰爭中一直沒怎麼裝備火槍,少量鳥槍手皆徵兆於朝鮮,弓箭是主要單兵武備。而兵員皆為東北的滿洲駐紮兵

從兵員素質上看,兩者差區不大——盛期的滿洲兵跟哥薩克沒啥大的差別。從單兵裝備來看,火繩槍當時比弓箭在射程和穿透力上確實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滿洲弓的完美性能在優秀的弓箭手操作下比之火繩槍並不遜色

除去兵員素質和單兵裝備,清軍最終獲勝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清軍一直佔有人數優勢,俄羅斯方面的軍隊滿打滿算都是1000來人,但清朝在這場戰爭中一度部署有兩千人以上的軍隊。第二,清軍到最後運來了紅衣大炮,這是重型火炮,而俄軍的圍牆不過是木牆。三,清軍為了這場戰爭完善了在東北的補給系統,而俄軍一被圍就迅速陷入了補給困難的問題


無意中看到的題目

不請自來

滿清和明朝打的時候,人手根本不夠,不管是薩爾滸還是老洪的最後一站,滿清都是徵兵到16歲到60歲?存疑

講真,按老熊的辦法,餓也餓死他們了

但是這樣,我們怎麼撈錢呢?

還是要打,要修堡壘,修到一半敵人來了,我們只好跑了,堡壘和裡邊的幾萬斤糧食都被搶了···(繳獲了幾十斤糧食的滿清騎兵淚目:你們比我們還狠啊)

這麼弄下去

滿清沒兵了啊?

怎麼辦呢?只好去北邊的山林里去抓野女真

本來人家野女真也是有自己的部落,有自己的大部落的,但是都被攻破了,

最後都分化成了十幾人的小部落


這時候,俄羅斯派來的幾百人的遠征軍(罪犯、農夫、農奴、部分士兵)雖然槍械不全,武器落後,但是也成了無敵的存在

這時候滿清正忙於在內陸花花世界爽,也懶的管


等到康熙年間,拉著幾千精銳去打這幾百人


打不贏的話,可以去死了


結果還是賣地了····

唉!


胡說八道!!滿清要臉不要臉

中俄雅克薩之戰,一場最奇怪,最無恥的圍城戰。我就###滿遺祖宗

作者:鄧文初(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雅克薩據黑龍江上游左岸,地當水陸要衝,此地原來是達斡爾人首領阿爾巴西的駐地,附近一條支流就叫阿爾巴西河(現名額穆爾河)。在女真語中,雅克薩意思是「刷坍了的河灣子」。哥薩克人哈巴羅夫侵佔後,以阿爾巴西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堡,取名阿爾巴津(城池多次被毀並重建)。17世紀八十年代,雅克薩成為中俄勢力接觸與衝突的前沿,1685-1686年間,一場大戰降臨這座小城,俄羅斯與大清帝國的武力對決終於爆發。
康熙的戰前準備
1681年(康熙二十年),平定了西南「三藩之亂」的康熙帝,得以騰出手來強化東北邊防,滿洲進入備戰狀況。

1682年5月12日,康熙借盛京謁陵之際出巡東北,視察盛京和吉林烏喇等地防務。9月,派副都統郎坦和一等公彭春率官兵往達呼爾索倫,以捕鹿為名,探察雅克薩、尼布楚周邊情形,並調查自寧古塔到烏蘇里江、黑龍江的水陸交通情況。康熙還特意提醒他們,如果俄人出戰,不要與他們交鋒。來年初,郎坦回報,說要攻取雅克薩諸城,非紅衣大炮不可,建議先調用存放在奉天的二十尊大炮運至吉林江口備用,趁地面結冰時送到湖勒還河口(今牡丹江);從璦琿到雅克薩馬行需要二個半月,舟行逆水需要三個月,因此,糧草籌備運輸最為關鍵,兵力則不需要太多,三千足夠。
聽取郎坦的報告後,康熙調整了基本方略,鑒於此前海色、明安達里出兵失利的教訓,康熙主張暫不進攻,先在璦琿等地建城,囤積糧草,做好充分準備。在郎坦回後不久,寧古塔將軍巴海建議先修理戰船,康熙下旨,說「寧古塔地方與羅剎甚近,戰船關係緊要」,命戶部尚書伊桑阿赴寧古塔督修;並命令巴海砍伐修建一百隻戰船的木料晒乾備用(在此之前的1676年,康熙已經下令將寧古塔將軍治所移到烏喇(吉林),「建木為城,倚江而立」。治所統滿兵二千名,遷移數千戶流人居住。修造戰艦四十餘艘,日習水戰。1680年,康熙派遣二百五十艘運輸船到遼河、伊通河和松花江,為當地軍隊運輸糧食;還派了一百三十艘運輸船到黑龍江)。

為確保水路運糧,康熙令內務府營造司以瀛台與通州之間的運米船先行實驗,再命令盛京刑部侍郎噶爾圖等人,自巨流河至等色屯分段測量遼河深淺、流量,看可以運行多大的船隻。為加速糧食運輸,同時開通聯接遼河與松花江之間的運河,在遼河上游設立糧倉四處。
1683年,哥薩克兵出掠,被清軍截獲,俘虜三十多人,其餘逃散,清軍趁機溯結雅河而上,生擒新結雅斯克堡俄軍,並平毀德隆斯克堡和昔林斯克堡。到年底,黑龍江中、下游地區的俄軍勢力基本肅清,僅剩雅克薩這一據點。
同年,築璦琿城以為後路大本營,調黑龍江將軍至璦琿,任命薩布素為將軍。確定璦琿為大本營之後,需要打通璦琿和吉林之間的交通線,戶部提出來年雪消之後派人勘探路線,準備設立十個驛站。1684年3月29日,勘探人員出發,康熙親自召見並詳加指示。經反覆測量,璦琿至吉林之間路程一千三百四十里,需要設立十九個驛站,康熙指示,每個驛站設壯丁並撥給什庫三十名,馬二十匹,牛三十頭。這樣,水旱兩條交通線就建立起來了。1684年,在璦琿實行軍屯制度,並禁止滿洲糧食外運。

這一切準備妥當後,開始從科爾沁、錫伯、烏拉等官屯調運「可支三年」的軍糧一萬二千石;從各地徵調軍隊:寧古塔徵發3000人、北京調去旗兵170人,山東等省調去官105人、兵395人,此外還有福建的藤牌軍300多,索倫兵約500名,總兵力在3000-5000人。為保證後路安全,清廷還聯絡了喀爾喀的車臣汗,敕令其斷絕與俄羅斯人的貿易往來。
大清君主康熙親自籌謀戰略,運籌帷幄,點兵派將,謀而後動,這場戰爭對於大清來說,看來是意義非同小可。
雅克薩第一戰
1684年,戰前籌備基本停當,原計劃於春季冰消之後乘船往雅克薩,先割取俄國人沿黑龍江岸種植的莊稼,迫使俄國人自行退卻。但薩布素報告,軍糧要直到六月十日才能啟行,屬於上水行船,加上正值雨季,江水泛濫,道路泥濘,即使急行軍,也得一個月之久。如此,就算趕到雅克薩,俄國人的莊稼也已經收割,徒然勞師動眾,不如推遲到來年。
康熙雖痛斥薩布素「坐失機宜」,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派都統瓦山等前往黑龍江會同薩布素商議第二年出師事宜(康熙為此撤了薩布素將軍之職,由瓦山代替,但瓦山不幸去世,由彭春出任統轄黑龍江軍務大臣)。
第二年,康熙下達作戰命令,四月,清軍自璦琿出發,於六月二十三日抵達雅克薩。分水陸兩軍列營布陣,布置火炮,駐紮在雅克薩下游。
當時據守雅克薩的是俄軍將領阿列克賽·托爾布津(6月份出任督軍之職),所轄哥薩克士兵連同商人、獵人、農民及哥薩克部民總數三百五十人,擁有三百支滑膛槍和三門小炮。得到清軍進攻的消息後,托爾布津下令從附近各個村子撤出(當時哥薩克人在雅克薩城周邊已經墾植了2700英畝土地),並把寨堡外的四十所房屋燒掉。清軍屯兵城下時,托爾布津派人向尼布楚求援,尼布楚自身力量不夠,故向葉尼塞斯克督軍緊急報告軍情且請求支援。7月5日,尼布楚派出一百人的增援部隊前往雅克薩,留守尼布楚的只有二百二十一人,其中軍役人員一百一十八人,分散駐紮在尼布楚所屬各堡寨。


正式進攻前,彭春派人送達最後通牒。聲言俄羅斯人不聽勸阻,深入內地,掠侵民間子女,構亂不休,且盤踞雅克薩,因派遣大軍進剿。敦勸俄軍退回雅庫,各自守護各自界限,不相侵奪,界上貿易也可以繼續,彼此安居,兵戈不興云云。托爾布津對通牒置若罔聞,並申明要誓死保衛雅克薩,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6月25日黎明,一隊四十多人的俄軍增援部隊乘筏下行,被林興珠率領的藤牌軍攔截,藤牌軍都赤身裸體入水,將藤牌舉在頭頂之上,俄軍槍矢不能入。藤牌軍各抄長刀,從水中橫掃俄軍腳脛,俄軍紛紛落水,「格殺三十餘人,掠其子女十五人,牽筏而還」(《八旗通志·郎談傳》)。當晚,清軍開始列陣,於城南進兵,施放弓箭;於城北設紅衣大炮轟擊,兩翼則以神威將軍炮夾攻。城東南的江面上也密布戰艦,以防俄國從水路逃走。26日黎明,清軍集中火力發炮,炮火持續到「次日日落」,城不下。
鑒於久攻不下,郎坦決定採用火攻,於是下令在城下三面堆積柴草,準備焚城。據清方報告,俄國一看到清軍準備焚城,就出城投降。郎坦等鑒於皇上有好生之心,欲以德服人,遂受降,《八旗通志·郎談傳》描述:「願歸者六百餘人,並其器物悉與遣歸」,羅剎等「稽首而去」。

俄方的記載是(托爾布津報告):敵軍人數約有一萬人,攻城時使用了大炮二百門、野戰炮一百五十門,攻城炮五十門。清軍自6月22日發起攻城,至7月2日,連續十天炮擊雅克薩,將城牆、城內建築物破壞無遺,商鋪、糧倉、教堂連同鐘樓都被發射的火藥箭燒毀。俄軍雖奮勇死戰,但戰死百多人,本來不多的彈藥庫存也消耗殆盡。當清軍焚城時,「城中一片火海,守城官兵的處境變得難以忍受」,修道院主持和教堂神父率全體居民請求獻城投降,他不得不答應,派代表到清軍駐地議降,並提出議和條件,要求允許雅克薩全體居民攜帶軍器輜重撤出雅克薩,不扣留他們作俘虜。大清軍隊同意俄人撤出,但卻「將卑職及其他人的全部財物劫掠一空,糧食及馬匹牛羊也未留下」。大清將領們還將他們招到將軍營帳中,試圖「以高官厚祿及諸般賞賜」招撫他們為清帝效勞,但「卑職及軍役人員和各色人等不忘東正教的信仰,不忘大君主的深恩厚澤,不忘對上帝及二陛下的神聖誓言,並未為其所動,並未為其高官厚祿賞賜所惑,拒絕去效忠博格達皇帝」(《歷史文獻補編》第12卷)。
二十五名哥薩克士兵留下投效清廷(清實錄記載為四十五人,但依據戶部檔案,應該為四十人,被歸入上三旗),托爾布津則帶著其他人撤離,清軍收復雅克薩城。

接到捷報的康熙,喜形於色,對大臣說,「今收復雅克薩,得遂初心。至於撫綏外國,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以我兵馬精強,器械堅利,羅剎勢不能敵,必獻地歸城」。7月15日,康熙下令大學士等,商議在雅克薩等地駐兵彈壓等事宜。
不過,前方的將領卻有自己的處置辦法,當俄國人撤出雅克薩時,彭春率部尾隨並監視其行蹤,直到額爾古納河。返回雅克薩後,將城內房屋與軍事要塞全部燒毀,城外四鄉的禾苗卻沒有割去,就「班師」回璦琿去了,留下一座雅克薩廢墟,即不設防,也沒有布置哨所。回到璦琿後,又把原來在黑龍江左岸(北岸)的璦琿城遷移到右岸下游三里處的托爾加村,留下兩千多駐軍和五百名軍屯人員,主力撤往松花江,依康熙指示暫駐烏喇(吉林);還準備將黑龍江將軍衙門遷往墨爾根(嫩江),在此大興土木,將領們也回北京了,薩布素則到卜奎(齊齊哈爾)。這樣,從雅克薩到璦琿,沿黑龍江左岸就全部空置,黑龍江上流區域又恢復到戰前的無主狀態。
雅克薩第二戰
在撤回尼布楚的路上,托爾布津碰上俄陸軍大佐伯伊頓(Afanei Beiton)率領的哥薩克兵先遣隊,因雅克薩已失,他們一起折回尼布楚,時間在7月20日。
7月25日,尼布楚督軍弗拉索夫派人前往雅克薩偵探,得到情報說清軍在焚燒雅克薩之後,沿黑龍江河匆匆而下,只璦琿留下500名士兵防守。弗拉索夫十分高興,立即派伯伊頓帶領先遣部隊輕裝前往。1685年9月6日,哥薩克重新佔領雅克薩,托爾布津再次出任督軍。

此時進駐雅克薩的俄方軍役、耕農及各色人等共669人,擁有五尊銅炮、三尊鐵炮和充足的軍備(100支火槍、850支燧石槍)。托爾布津一面下令收割四鄉的糧食,一面重修防禦工事。這次防禦工事接受上次的教訓,土牆加高增厚,底座四俄丈高一俄丈半,上面架設大炮;土牆四面修築了突出的堡壘,牆外掘出壕溝;堡內還修築了糧倉、火藥庫、軍需庫和近十所居民房,城防工事歷時半年,於1686年完成。
俄軍重占雅克薩半年之後,清廷才得到消息,決定再次征討。康熙下令王大臣及先前參與戰爭的彭春、郎坦等人會商對策;3月6日,薩布素傳來雅克薩的偵探報告,康熙派人查證確實後,乃決定再次發動雅克薩之戰。他下令薩布素「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薩城」,福建藤牌兵四百人也「令建義侯林興珠率往」。又令郎坦、班達爾善、馬喇等赴前線輔助薩布素。臨行,康熙告誡郎坦,此行宜慎,如俄軍不降,則盡行誅殺。得雅克薩後,即在那裡過冬,「勿毀其城,亦勿損其田禾。俟禾熟,收為我餉」。

7月17日,薩布素率所轄兵馬進逼雅克薩,在其對面設置指揮所,河右岸的制高點上設置炮台,下方河口也構築了工事,將雅克薩三面包圍起來。7月18日,清軍攻城,遭俄軍猛烈炮火還擊,未能成功。城內守軍組織反擊,殺傷清軍多人(此時城內聚集736人,連同周圍城寨一共826人,有大炮11門,火藥112普特,炮彈和榴彈175發。《歷史文獻補編》)。
7月20日,郎坦進軍西岸,令水師佔據上游;23日,郎坦在城北以紅衣大炮轟擊城內,班達爾善則從南城組織強攻,多次擊退俄國的衝鋒,但自夜至旦,城不能下。兩軍相抗,你進我退,戰爭呈拉鋸膠著狀態。8月26日,城內守兵不再出城應戰,清軍乃水陸合圍,又在城南城北兩處壘築高台,上架大炮,直指城內。
清軍攻城期間,俄軍死亡110多人,托爾布津在塔樓視察時,一發炮彈擊中腿部,將右腿齊膝打斷,四天後死去,俄軍歸伯伊頓指揮。至十月,哥薩克軍僅剩一百五十人。時已隆冬,薩布素乃決定長期圍困,迫其降服。城內守兵因穴居在冰雪之中,飽患濕氣之苦,仍不投降。其時,守城俄軍因戰死、餓死和病死(壞血病),只剩下殘兵六十六人,「已經根本談不上繼續實施抵抗」,城池旦夕可破。他們三次派人向尼布楚求援,但清軍已嚴密封鎖雅克薩,尼布楚援軍無法接近,「無論用什麼辦法都難以偷襲」,只好返回尼布楚。在加上尼布楚正遭到蒙古各部落的圍攻,自顧不暇,就更不可能增援雅克薩了。
一場殲滅戰看來是指日可待了。此時的雅克薩,處在清軍的重重包圍中,清軍在其東南北三面都築有壕溝土壘,外設木樁鹿角,西邊臨小河,清軍水師船隻在此停泊把守,雅克薩城對面的島上也築起了清軍的指揮部和過冬營寨,離城六、七里的黑龍江上游港灣成了清軍的過冬船塢。清軍甚至還把一些羸弱的馬匹送回璦琿和墨爾根,又調來在墨爾根服役的二百名築城士兵,由副都統博定率來增援。
不過,清軍似乎並不准備一場痛快的殲滅戰,而是採用圍困戰略,想逼迫俄軍投降、自動撤退。從秋天延伸到苦寒的冬季,二千多清軍就這樣無所事事地將數十人的雅克薩團團圍住,一圍就是五個月(7月至11月),雙方似乎不是在進行一場戰爭,而是在拼意志,在賭國力……
不過,到十一月底,清軍突然自動後撤三俄里,圍城解除。哥薩克守軍得以自由到城外尋找食物,還與尼布楚取得了聯繫,得到援助。清軍沒有干涉,反而彬彬有禮,薩布素甚至還給他們派去醫生,但伯伊頓拒絕了。作為回禮,他饋贈薩布素一個重達一普特的大蛋糕(一普特等於16.38公斤),表示城內糧食充足。不過,他們承認,「糧食儲備早已吃完了,被包圍的人吃松樹和草根」,「城堡堆滿了屍體,沒有人去掩埋他們」。
第二年,1687年的5月6日,薩布素圍城部隊再次自動撤退一俄里,至8月30日,雙方達成協議,清軍正式撤圍,全部回到璦琿和齊齊哈爾,而俄國人可以繼續留在雅克薩。清軍撤退後,俄國援軍與物質則源源到來,至1688年8月,雅克薩城內駐軍又增加到300人,周邊農莊也恢復起來


滿清一場最奇怪的勝利:尼布楚戰爭和條約的訂立,喪權辱國###滿清徒子徒孫

  清廷和平談判的咨文和雅克薩俄軍的敗報,在沙皇彼得大帝政府中產生強烈反響。彼得大帝鑒於俄軍在雅克薩城下失利,而其戰略重點在西方,雅克薩離莫斯科遼遠,接受了康熙帝的談判建議。
其實,談判經過了複雜的過程。早在康熙五年(1666年),清政府就派人進行交涉,要求俄國送還逃人根特木兒,俄方拒不交出。八年(1669年)、九年(1670年),清朝派沙拉岱等兩次前往尼布楚交涉,並邀俄方代表到北京談判。俄方代表到北京後,康熙帝接見,並賜予「豐盛的賞賜」(拉文斯坦《俄國人在黑龍江上》)。隨後,康熙帝派團前往尼布楚,帶去給沙皇的敕諭,但俄方不予答覆。康熙十四年(1675年),俄國派尼果賴率150多人的代表團前來,康熙帝派官前去迎接。第二年,尼果賴一行到達北京。康熙帝在保和殿接見尼果賴等,「請他與自己同桌進餐」(雅可夫列娃《1689年第一個俄中條約》),但康熙帝認為俄國使臣是來朝貢的,而大加賞賜。雙方爭議,沒有解決。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再派官到雅克薩,與俄方交涉,但仍無結果。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文紐科夫(魏牛高)和法沃羅夫(法俄羅瓦)為先遣使前來北京。俄國先遣使於九月二十五日到京。二十七日,康熙帝接受他們帶來沙皇伊凡和彼得的信,要求和平談判、議定邊界,並「乞撤雅克薩之圍」(《平定羅剎方略》三)。康熙帝即允其所請,於同月二十八日,令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等「撤回雅克薩之兵,收集一所,近戰艦立營,並曉諭城內羅剎,聽其出入,毋得妄行攘奪;俟鄂羅斯後使至日定議」(《清聖祖實錄》卷一二七)。康熙帝派侍衛馬武到雅克薩,傳達停止攻城的諭旨。十月十五日,薩布素根據馬武傳達的旨意,宣布停止攻城,軍隊後撤安營。其時,雅克薩城內薪斷糧竭,「羅剎酋長懷敦(拜頓)遣人來求飲食」,薩布素和郎坦即予惠濟。第二年正月,康熙帝派太醫攜葯往雅克薩為清軍患者治病。他諭示薩布素說:「至於羅剎,雖與我兵對壘,但我兵攻雅克薩城,從來未戮其人。如城中有患疾之羅剎,亦應聽其就醫,使還彼國。」同年三月二十五日,清軍從城堡外後撤,停止對雅克薩的封鎖,允許城內俄軍出入,並准許其同尼布楚聯繫。《哥薩克在黑龍江上》一書於此寫道:「殘餘的筋疲力盡的防軍,得到了出城尋找食物,與涅爾琴斯克(尼布楚)取得聯繫,甚至從那裡求得援助的機會。中國指揮部不僅沒有對此加以阻撓,相反,對敵人表現出非常溫文爾雅的殷勤態度。」(巴赫魯申《哥薩克在黑龍江上》中譯本)
康熙帝在得到俄國談判代表到達邊境的奏報後,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七月十二日,命「薩布素等統率官兵,乘天時未寒,還至黑龍江城、墨爾根城,修整器械,休息馬匹,以度隆冬。仍於要地,嚴設斥堠」。同月二十三日,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奉旨率領全部清軍撤離雅克薩,回駐黑龍江城和墨爾根城。歷時一年零兩個月的第二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至此宣告結束,並為行將在尼布楚舉行的中俄邊界談判創造了有利條件。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俄國沙皇派費奧多爾戈洛文為全權大使,從莫斯科出發,有2000多人的戰鬥隊護衛,來與清朝談判。康熙帝則派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為欽差大臣、首席代表,還有領侍衛內大臣、國舅佟國綱等,耶穌會士法國人張誠、義大利人徐日昇為翻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索額圖等行前,康熙帝指示:「尼布潮、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清聖祖實錄》卷一三五)因此,承認上述條件、歸還逃人根特木兒,可以劃定疆界、通使貿易,否則「爾等即還」。使團出發不久,因噶爾丹進攻喀爾喀,潰卒瀰漫山谷,行五日夜不絕,使團無法行進。經奏准,使團回京,並告俄方。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索額圖一行前往尼布楚。行前,索額圖奏請劃界是否仍按前意,康熙帝又指示:「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潮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潮,可即以額爾古納河為界。」(《清聖祖實錄》卷一四〇)顯然是做出了讓步,其原因是噶爾丹騷擾形勢不利。
索額圖使團經過49天行程,到達尼布楚。以河(石勒喀河)為界,雙方大營,分列兩岸。中國使團,隊伍龐大。《張誠日記》記載:使團駱駝約4000頭、馬約15000匹,其中索額圖有300頭駱駝、1500匹馬、100個僕從,佟國綱有150頭駱駝、300匹馬、80個僕從。後勤補給怎麼辦?民諺云: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掉在飯鍋里。使團路途中,帶網捕魚,驅趕牛羊,以便充饑。湖裡的魚,密密麻麻,像煮餃子,一網下去,拉不上來。
俄國使團首席代表戈洛文到達後,與中國使團隔河扎帳。會談的會場設在野外,位於尼布楚城與河岸的正中,雙方距離相等。
七月八日,談判開始。戈洛文提出:清兵製造流血事件;索額圖指出:俄軍無端侵略,殺人擄掠。雙方唇槍舌戰,辯論激烈。經協商:不談過去事,著重談劃界。戈洛文提出:以黑龍江為界,江北歸俄國;索額圖提出:以雅庫次克為界,尼布楚歸中國。雙方爭論,更為激烈。第二天,再討論:戈洛文趾高氣揚,得寸進尺;索額圖欲談判不成,打道回府。經過會上爭論,會下磋商,二十四日(9月7日),索額圖按照康熙帝旨意,做出最後讓步,雙方劃定中俄東段邊界。條約分別為拉丁文、滿文、俄文三種文本。雙方代表在拉丁文本(正本)上簽字,滿文本、俄文本為副本。條約共六條,主要是劃定中俄東段邊界。
《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至海,外興安嶺以南,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土地,歸中國所有。此外雅克薩地方俄人所建城堡須盡行拆毀;以後雙方不得收納對方逃亡人口,拿獲後即遣返;雙方進行貿易互市;兩國永敦邦誼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宣布放棄西伯利亞主權!!!!


飛龍騎臉唄

以佔據數量優勢的正規軍主力打小規模地方部隊 而且還贏得不利落

中國相對西方的落後 已經比較明顯了

要知道俄羅斯在歐洲那邊打得就是簡單粗暴兵多 同等規模下是比較菜雞的


因為當時俄國人雖屬於歐洲但是相對於西歐國家,各方面落後野蠻了些,在武器裝備上稍遜西歐,而且主戰場都在歐洲,派去西伯利亞的都不是一些正規軍,連二線部隊都不是,人數最多也不超過900,清軍派去的人有25000人之多呢!(也有說幾千人)但是雅克薩絕不是一場大勝,最後簽訂的中國東北有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讓出去了。


推薦閱讀: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為何怕李林甫?
雍正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如何看待方舟子的文史成就?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是哪幾位?
西方學術界有哪些研究三國魏晉的學者?

TAG:歷史 | 清朝 | 俄羅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