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哈利·波特》?

我沒看過原著,只看過一部電影,感覺不錯,但是那麼多人念念不忘如痴如醉,這就有點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了。論主題,論背景設置,論情節,我都覺得不算特別出色的,難道是因為沒有可以與之比肩的類似作品嗎?還是因為同時代沒有更精彩的作品了?
我沒有看過原著,只是斗膽按自己的印象提出問題,純交流求分析,請不要噴我。


我很懶的把在另一個問題里回答過的內容搬過來了
*******************我是偷懶的分割線**********************

這是我11年看完哈7下之後隨手寫的一點感想,修改一下發在這裡
※※※※※※※※※※※※※※※※※※※※※※※※※※※※※※※※※※※※※※※※※※※※※

2011年8月9日和某苗同學去看了哈7下,HP系列的電影結束了,HP的故事結束了,一個奇特的時代也結束了。

本人是HP的絕對死忠,電影雖然都看過,只有兩部是在電影院看的,哈1和哈7下。第一部和最後一部。一直對HP的電影不太感冒,對於一個原著黨來說,電影的改編刪除的掉了很多對情節推動非常重要的線索(尤其是最後三本書)。

記得第一次接觸HP,還是小學五年級的事,2001年,好像是個周五,放學後和同學一起去電影院看了哈1。那時還沒有看過書,也看不太懂,沒有很感興趣。第一次摸HP的書,也基本是在同一時期,一次閱讀課上,有人拿了魔法石來看,自己就借過來翻了幾下開頭,一點興趣都沒的。此後就一直沒接觸過HP。直到初二。

很早以前就想和某苗一起去看哈7下,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因為是和某苗同學一起真正開始了HP的旅程,所以也想和她一起結束。初二的一個課間,苗拿了本借來的火焰杯在看,那時候和苗坐同桌,便和她一起瞥了幾眼。清楚地記得當時她看到了哈利在墓地和老伏決鬥時,老伏之前殺的幾個人的靈魂從他的魔杖里冒了出來。這一瞥,就再挪不開眼了。當時到處借來已經出版的幾本書,每天晚上寫作業的時候藏到課本底下偷看,爸爸媽媽一走過就塞到抽屜里。然後白天到了學校就和苗一起討論昨天看到的情節。那時候讀書速度奇快,一本書,每天晚上偷著看,兩天就看完了。

15歲生日的時候爸爸終於給買了當時已經出來的五本作生日禮物,樂得直抽抽,一有空就翻著看,看完就拉著爸爸要給他講。後來也陸續把六和七買來看,爸爸又不惜花老多的錢去外文書店買全了進口的英文原版(當年似乎還沒有在網上買進口書這檔子事,七本下來估計要一兩千吧)。不過也算沒辜負那些錢,不管是中文版還是英文版都看過了多少遍,倒背如流算不上吧,倒著複述沒問題,細節尤其記得清楚,自詡「百分之八十專家」,我現在非自己專業的英語水平比自己專業德語高大概也歸功於看了七本原著(不要問我為什麼不看德語版,我也不知道)。

最愛的人物,要屬韋斯萊雙胞胎,多比,書里的金妮,教授,校長,盧娜。看到鄧布利多從天文塔上墜落,哭得一塌糊塗;看到多比倒在星光下哈利的懷裡,哭得一塌糊塗;看到弗雷德永遠定格的笑,哭得一塌糊塗;看到教授最後時刻黑眼眸對著哈利綠眼眸那句:「Look at me.」,又哭得一塌糊塗。

電影一部不落的都看了,記得剛開始都是看電視上放的和買的盜版碟(這是非常錯誤的,請支持正版)。多年了每次看到的哈1都是那部經典的「拽哥·馬糞」版的配音。小時候三個人多可愛啊,怎麼丹尼爾和魯伯特越長越不對勁。還好艾瑪越髮漂亮,最是養眼。雙胞胎倒是越來越帥了,不管是書里還是電影里都最愛。納威小時候也好好可愛啊,到了三四五開始長殘了,最後兩部成功逆襲。盧娜和我想的幾乎一點不差,很有靈氣,又有些古靈精怪瘋瘋癲癲的。詹姆和莉莉少有的幾次出現都讓我很不滿,兩個人犧牲的時候也才21,兩個演員怎麼都該有四十了。更偏愛前兩部里哈里斯版的鄧布利多。阿蘭里克曼簡直就是教授化身,每當他一字一頓聲音低沉的時候我都想給跪。

仔細想想自己喜歡這系列的原因,不僅僅因為故事精彩。真正最深層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自己對這個虛構的魔法世界的嚮往。很多孩子都做了多少年的白日夢,幻想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是具有神奇的能力的,可以隱忍不發,而有一天可以一展才能,或者偷偷幹些小惡作劇,也可以用魔法做些好事兒,然後藏在牆後面,看著麻瓜們的一臉驚異偷偷樂。幻想有一天飛來一隻貓頭鷹,最好是像海德薇那樣的漂亮的雪梟,帶來一封霍格沃茨的錄取通知書,然後就能走進國王十字車站,衝過第九和第十站台之間的隔離,登上那輛紅黑相間的蒸汽機車,再坐上那夜祺拉的車子,穿越鄧布利多設置的保護帶,踏入霍格沃茨雄偉壯闊的城堡,坐在可以看到天空的魔法天花板下的大禮堂里,吃著家養小精靈們精心準備的美味佳肴,和那些乳白色透明的幽靈聊天,睡在柔軟舒適的四柱床上,白天拿起魔杖上著各種各樣神奇的課程,即使是斯內普的魔葯也可以忍受,最開心的是飛行課,最好能進學院的魁地奇隊打比賽,贏了比賽後大家一起在公共休息室吃著喝著雙胞胎從廚房偷來的蘋果餡餅南瓜汁,平日里晚上坐在公共休息室最靠近壁爐的幾把舒適的椅子上寫著論文,夜裡說不定還可以穿著隱形衣在城堡里遊盪冒險,周末去海格的小屋作客看看各種神奇生物,不過小心不要吃海格做的岩皮餅,萬聖節有巨大的南瓜,聖誕節有海格獨自搬來的十二棵大松樹,還有鄧布利多的彩包爆竹……因為這個世界太不真實,因為這個世界太奇妙,即使在這個世界裡一樣有邪惡的存在,可它依舊那麼美好。它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這個平淡的世界千差萬別,在那裡生活充滿了各種奇遇和冒險,厭倦了如今千篇一律的生活的我們對它無比的嚮往。

雖然故事的設定在九十年代,霍格沃茨大戰發生在98年。但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和HP的演員真正的是同齡人:和丹同年,比艾瑪大一歲,比魯伯特晚兩年。我是和HP一起長大的,literally,書和電影以及這些演員,見證了我由一個小學生一路長大成人。每次看第一部電影,我會想到自己五年級轉學後由陌生到熟悉到交了新朋友和新朋友一起看電影;看到哈1第一章我會想起小學閱讀課的情景,彷彿看到教室外陰雨連綿暗淡無光,教室里日光燈照著每個小朋友認真看書;每次讀哈3我都會想起初中曾借走我哈3卻一直不曾還我的那位同學,害我重新買了一本,但我從來沒怨過她,因為是她在我媽生病住院大手術時一直陪伴我安慰我;讀哈4我會想到初中關係最好的朋友某苗同學,想到我們初三最後階段一直是同桌,想到我們一起討論HP討論紅樓給自己起很作的筆名毫不臉紅地寫詩,想到我初三喜歡的男同學,想到有次上課我趴桌子上向左轉頭正好看到他在幾列之外趴桌子上向右轉頭沖我笑,春天下午的陽光照進教室暖暖的;讀哈7英文版我會想起英文版一出來我就迫不及待讓老爸給買了先睹為快,想起因為準備高考學業忙依然把書藏在作業下偷看,想起高三每天中午在小飯桌把一起吃飯的初中學弟的武俠奇幻都拿來讀……

真的結束了呢。第一次認識那個額頭上有個閃電樣疤痕的、有著一頭永遠梳不整齊的凌亂黑髮、纏滿膠帶的圓圓的眼鏡下有著綠色的杏眼的瘦瘦的小男孩時,是2001年。 在我青春期開始的時候認識了這個魔法世界;魔法旅程結束了,我的青春期也結束了,此間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本科和研究生,HP伴隨了我的成長,或者說,我伴隨了哈利、赫敏和羅恩的成長。 現在的我,即將研究生畢業,即將結束學生生涯進入工作崗位,而哈利波特,就是我的成長史。

不會對HP說永別。

只會對青春年少說再見。


第一次知道哈利·波特,是05年,那時候表姐看著厚厚的《鳳凰社》。
暗藍色的封面,轉身張望的哈利。
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關於疤痕頭男孩的一切。

上到六年級,突然開始突發奇想地想去了解哈利·波特,於是人生第一次對著幾百頁的書籍看了起來,對了,那是《火焰杯》。

驚訝於羅琳姐的想像力,三強爭霸、火龍、黑湖、迷宮、魔法,一邊看一邊讚歎著「我也好想寫出那樣的小說啊……」
突然之間,徹徹底底地愛上了這個魔法世界,愛著它的一切,霍格華茲永遠能滿足你年少時的一切幻想。

也是在06年,《火焰杯》電影出來了,剛看見海報時頓覺「帥呆了!」。

但在看了電影之後卻發覺,原來海報那麼酷炫的衣服都是騙人的……
沒能在電影院看,後來爸爸把它下載到電腦上填補了我的遺憾。
一邊看電影,一邊看著原著,感覺真奇妙。
邊看邊想:「咦?開頭麻瓜世界的那一段全部都沒了??」

07年在廣州,《鳳凰社》公映,和奶奶一起看外語版。奶奶說,「應該叫你和姐姐一起看,我看不懂英文」。

仍舊記得在黑漆漆的電影院里,魔法部的玻璃全數破裂,雖然奶奶看不懂,卻看得很認真。
——那是我和奶奶第一次在電影院看電影,也是我們的最後一次。
現在,「想和奶奶看電影」已經是一種奢望了……敲下這段文字時忍不住落淚。

同年,完結篇《死亡聖器》出版,馬上便掀起一股熱潮,報紙、媒體都在熱烈地討論這部作品,那時還和小夥伴們為譯名而爭論不休,到底是「死聖」還是「死亡聖徒」呢。
結果,我們都輸了。

把《死亡聖器》帶到學校里閱讀,也因此被喜歡的女孩注意,她向我借來閱讀了一周。
那時,也許我是在暗暗地感謝哈利吧。

拉了兩個同學一同躍進HP這個坑,上課下課都在念叨著哈利·波特,熱衷和疤痕頭男孩哈利有關的一切事物,也嘗試著玩由電影改編的遊戲。
晚自習的時候總是不安分,不斷地傳閱小紙條:
「考考你們,《魔法石》里第一次由級長珀西說出的口令是什麼?」
「《魔法石》遊戲最後一關打不過啊啊啊!」
……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無比的美好。

隨後的時間,電影《混血王子》、《死亡聖器:上》、《死亡聖器:下》,斷斷續續地霸佔我們的視野。

2011年,最後一部電影出來時,我發現已經這個疤痕頭男孩已經陪著我們所有人許久了。
所以,當看見最後一幕「19年後」,真的有一種想哭的衝動。

哈利已經變成了一個好父親了啊,他也有孩子了啊,他還會記得他年少時的輕狂和冒險么?
不由得從喜悅和難過的心底間,發出一口嘆息。

原來,告別總是那麼艱難的一件事情。

所謂告別,意味著你不能再享受著它們陪伴你左右的充實和滿足,只能通過以後越來越模糊的回憶去懷念、去重新感受、重新想起那一種快樂。

隱藏在拐角處的對角巷,巫師世界的入口。
在你落難時出現的騎士公共汽車。
有趣的魔法、魔葯和咒語。
打人柳、會飛的汽車、古靈閣的妖精們、三強爭霸、活點地圖、巴克比克、魔法部、福靈劑、幻影移形、萬能的隱身衣……
當然,還有那一座,永遠屹立在海面上的霍格華茲魔法學院。

「霍格華茲永遠等待你們回家。」
時至今日,看見這句話,心中還是會有感動的。

那個大難不死的疤痕頭少年,帶著我一窺魔法世界,從此讓我的生命燦爛了許久許久。
直到將要告別,才如此不舍。
捨不得哈利·波特,捨不得霍格華茲,捨不得魔法世界。
更捨不得陪著我長大的那一段時光。

感謝哈利出現在我們的青春歲月里,因他而使魔法永恆。


你試過和一部小說一起成長嗎?

當你回憶《神奇寶貝》/《火影忍者》/《灌籃高手》

當你聽到杰倫結婚會哭/聽到初戀嫁為人婦

當你在課桌下面抱著一本也許是一個月零用錢才買來的盜版看的小心翼翼生怕折了一點痕迹

你就明白什麼叫記錄青春成長的軌跡。

青春不僅僅有談戀愛追女孩還有墮胎,這些電影只是在惡意的緬懷所謂的年代。

真正的青春是你在多年以後回過頭來還能為他宛然一笑的記憶。


題主泥嚎,我是原著黨。喜歡哈利波特更多的是因為整套書在我童年裡的回憶太多,網路不太發達的當時,我大部分課餘時間都在看書。而當時的新華書店,尤其像我們小城市的書店裡兒童書籍都是《英雄方誌敏》、《男生日記》《女生賈梅》《魯濱遜漂流記》之類的一統江湖。哈利波特的出現簡直給我打開了一個魔法世界,時光倒退10年問問我最喜歡看哪本書,我會回答《哈利波特》和雞皮疙瘩系列叢書。
2000年,從《中國少年報》上看到哈利波特要在中國出版,我知道我們小鎮是不會有賣的。
2001年,又是《中國少年報》,報道了電影要在中國上映,還記得當時看電影有機會得存錢罐周邊。也是那年從廣州轉來一個男生,他有《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我借來剛看了一個課間又被他要回去了。。。
2002年,歷史性的一年,我鎮新華書店終於有《哈利波特》了!!我同桌買了!!他不借給我看,所以周天就拉著我爸去買了已出版的前四本,裡面還帶書籤的。書里有些不認識的字詞還要翻字典,比如「赫」、「分道揚鑣」。
時隔兩年我終於有書了,高興的簡直要炸裂。之後這四本書被用來勾搭了我當時的男神又借給了N個同學看。
2004年,《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作為我媽送我的12歲生日禮物到手。
2006年,初中會考前夕,同學的爸爸從外地給他買回來了《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當時我排在借閱的第三順位,借到手後,用了4個晚上看完。當時我鎮已劃成區了,新華書店更新的速度依然慢。後來書店進貨後我又去買了。
2007年,《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第一時間買到,我已是高中生。
想想這些,有點熱淚盈眶了,也許再也不會有哪本書讓我那麼發自內心的開心過了。
「2014年奧蘭多的哈利波特主題公園對角巷開放,無數哈迷第一時間前往,進入古靈閣第一人甚至上周四就開始徹夜排隊。對角巷還原原著的效果令現場遊客感到震驚,很多哈迷還當場流下了熱淚。」置身電腦前的我也激動的想哭,這種感覺題主不會懂吧。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哈利波特的,可以聯想你對龍珠的喜歡;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龍珠的,可以聯想你對數碼寶貝的喜歡;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數碼寶貝的,可以聯想你對灌籃高手的喜歡;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灌籃高手的,可以聯想你對海爾兄弟的喜歡;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海爾兄弟的,可以聯想你對西遊記的喜歡;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西遊記的,可以聯想你對還珠格格的喜歡;
實在不行,聯想你對喜羊羊的喜歡吧……哦,我這是綁架童年?那麼——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哈利波特的,可以聯想你對老友記的喜歡;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老友記的,可以聯想你對黑客帝國的喜歡;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黑客帝國的,可以聯想你對東邪西毒的喜歡;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東邪西毒的,可以聯想你對周星馳電影的喜歡;
如果題主理解不了喜歡周星馳的,可以聯想你對動畫城大風車的喜歡;
實在不行,聯想你對郭敬明的喜歡吧……
最重要的,不是哈利波特給了我們多少人生啟迪、教會了我們多少文學技巧。
最重要的,是有哈利波特陪伴的將近十年的時光。
(我們不應該沉湎於懷念,也不應執著地去追尋過去的影子——畢竟現在的我們才是燈塔!)
我們喜歡哈利波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愛著自己,這不是自私,這是一種情懷。


喜歡的不僅僅是哈利波特,而是捨不得當時相信魔法世界的自己


那是個世界啊。


如果你在十歲左右看了原著,就會明白為什麼有人入迷了,你現在可能已經成年,看的又是差原著很遠的電影,所以沒感覺理所當然了


題主啊。你問我們為什麼喜歡哈利波特,可對我來說,喜歡就是喜歡啊,還有為什麼嗎? 哎。。這問題勾起我回憶了啊。

喜歡看哈利波特是我還軟萌的時代,那時候沒啥別的想法,就覺得哎喲那個德拉科有點小帥嘛~ 然後開始各種看電影看書甚至初中的我去啃英文原著。。。不過癮又看同人文又給演員和羅琳寄信,開心的是還在初中的我就已經收到了他們的回信和簽名照,雖然是批量的那種,不過也夠我得意炫耀很久了。

哎,喜歡德拉科我承認剛開始是因為覺得他好符合我心目中的陽光少年形象啊(雖然他其實並不陽光╮( ̄▽ ̄)╭) 後來真的認真去了解,混跡活力吧,接觸到那些大人,直到對原著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好像一直在跑題,那我為什麼喜歡哈利波特呢? 大概就是因為好看吧,喜歡就是喜歡啊,我還不理解為何那麼多男生喜歡刀塔擼啊擼啥的呢。。

哈利波特不完美,但是它承載的是我們關於少年和魔法的所有幻想,可能這就是所謂情懷吧。
就像你不會理解為什麼我們看到劇組殺青的時候每個人輪流站上小凳子說出自己的心聲時,我們的心酸和感動。你也不會理解我們來自全國那麼多的人,因為哈利波特,共同聚在一起,認識了彷彿半輩子親如家人的那種美好。你更不會理解,最後一次首映禮上,羅嬸說「Keep calm and Hogwarts will always be there to welcome you home」時,我們的熱淚盈眶。

因為哈利波特,讓我始終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好,相信愛。
也會在未來孩子床邊,和他講,在很久以前,有個魔法學校叫霍格沃茨。。。
Always。


題主說自己沒看過原著,這就已經回答問題了。


從魔法石開始,跟著書里的主角一起成長。印象最深的是羅琳出最後一本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的時候,當時念高三,朋友預定了到達廣州的首批書,作為聖誕禮物送給我。當時真是愛不釋手呀呀呀整個星期都捧著書入了迷(好吧歷史課也在偷偷地看)。完結的時候也哭了,好像結束了好長的一個夢。嗯,大概就是醬紫。


從小學四年級第一次看原著,到高三時第七本小說完結,大三時最後一部電影結束,完全陪伴了我的童年少年~甚至於我開始看小說時的年齡,正好與小說主人公乃至電影演員年齡相近相同,看第一部電影的時候我11歲,哈利第一部時候11歲,看最後一部小說時我17歲,哈利在第七部也是17歲~人物的成長、演員的成長與我的成長几乎就是同步的,除了魔法世界離我較遠,所有人物的經歷性格感情變化我都會不由自主的代入~沒有其他小說是如此與我同步成長近十年的,所以對它的感情便是與眾不同。


我記得前四本書是老爸送我的小學畢業禮物,第五部鳳凰社是老爸送我的生日禮物,第六部是朋友送我的「見面禮」,第七部是高三時自己偷偷買的…我不知原著和電影我看了多少遍了,而且看哈利波特已經成為我的減壓方式。

初三中考前一個星期,感覺壓力很大不想複習,於是偷偷的又翻起前五本書,在寶貴的學習時間中還又偷偷的看了一遍,那會都不去想影響考試怎麼辦,就覺得看完會心情好很多,果然也沒影響我中考,甚至還超常發揮。

一不小心到了高三,臨近高考,再一次哈利波特在我心裡蠢蠢欲動,在考前三四天的時間,又把七本書重溫了一遍,同樣,高考又是整個高三發揮最好的一次。

大學後自己有了電腦,我就不說電影被我擼了多少遍,開始看字幕,後來下載藍光版本,無字幕的看,研究生時候作業多,我就會一邊放著哈利波特電影聽,一邊看書學習~

初中高中那會會總結所有的咒語,擼了無數遍的原著~後來又看了無數遍的電影,驚奇的是感覺每次重看一遍都會有新發現,發現從第一部開始就有那麼多的伏筆和之後的情節對照。後來買了哈利波特各類周邊的書~

高中物理化學不好,為了自己能有動力看筆記,於是我的物理化學筆記上貼了各種各樣哈利波特的貼紙…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愛好~會在出去旅遊時若遇到相關周邊都會買給我。

大學時候就知道美國奧蘭多有個哈利波特的主題公園,這就成了我最大的一個夢想,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去看看~

研究生時去了美國,意識到我的這個夢想真的可以實現了啊!!!於是在美國第一個假期時就果斷去了奧蘭多,了解到哈利波特的園區是環球影城冒險島的六個園區之一~可是,這就夠了啊!進了大門就立刻奔向哈利波特的區域,可能有些人看到有人在裡面哭太誇張和神經,可是毫不誇張的說,當我踏進標誌著霍格莫德的大門,聽到裡面回蕩著的哈利波特配樂的時候,我是真的熱淚盈眶了啊!!!在大門前站了好久,那是我第一次有了夢想成真的感覺!原來這麼爽這麼滿足!就是興奮的想哭的感覺……看到各種小說電影中的場景東西被重現在眼前,真的無法形容…看那個東西都看不夠~在裡面耗了玩了很久很久~而晚上關園前還特地去看看夜景……去年七月份環球影城又開了另一個對角巷的園區,可以坐霍格沃茲特快與之前的園區相連~我就在回國前又去了一次~除了爽還是爽…

我已經把收集各種哈利波特周邊作為我的一項目標了……


我就是那哈利波特死忠骨灰粉絲吧~不論原著還是電影,通通喜歡,看多少遍都不嫌多……

附上幾張出去玩拍的圖,技術不高,重要的是心意啊……


雖然魔法無敵,但羅琳阿姨給魔法世界設定了兩個重要攸關的局限:1、沒有魔法可以戰勝死亡;2、愛的力量能超過所有魔法。
其次,書中出現的種種魔法,在現實世界中都是有原型、能得到「麻瓜」的共鳴的:
-大腦封閉術類似於用意念排除干擾,保護自己的心智和思維精力。和我們努力想要在吵雜的環境用心讀一本枯燥的課本、深夜失眠時努力想要睡著一樣是個困難重重的過程,而且只是一個人的戰鬥。
-厄斯里魔鏡教會孩子們,即使是慾望,也要「樹立」正確的慾望。因為這一生你都會為鏡子里的那些東西做出人生中重要的選擇。這是教育學裡「人們很多抉擇,都是在為童年時的自己還債」。
-家庭的辯證作用:哈利沒有爸媽,讓他更早地成熟起來,(鄧布利多軍的組織就是很好的證明,他的覺悟和經歷讓他更有感召力和使命精神,)但是失掉家庭的溫暖,他的心智不會健全,所以設定了衛斯里一家--能幹溫柔的媽媽、在外保護自家人權益在家沒有家長架子又沒有失掉好奇心的爸爸、鬼點子和溫情都有的倆哥哥、知道自己幾乎所有秘密的兄弟死黨,這些構成了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完美的環境。
-霍格沃茲里也是一個孩子能夠幻想到的最美好的聖地。可以像孩子一樣不被各種瑣事和壓力牽絆,又能成人一樣為自己的權益做出捍衛;能學到終生的技能,還能合理及時運用技能、能不停開墾魔法的花園、能續寫自己父輩的愛恨情仇並把他們的秘密繼續守下去......他們吃完大餐永遠不用洗碗,校袍也有家養小精靈代勞; 厚重的城堡將外面的動蕩 暴亂 寒冷隔離開,溫暖的爐火里還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出現自己教父的面容......羅琳就是這樣,給你一個理想的世界,但是又加一點局限,給你一點自由,又馬上收回來一點......
真實與虛幻交織,危險與友愛並存,正義最終打敗重重神秘獲得弘揚......這些都是給青春(後)期的朋友們的一個完美的幻想天堂。


不因為是兒童文學,降低對小讀者智商的尊重,故事經得起推敲,人物語言性格設定合理,充滿細節伏筆,最贊的是羅琳真的是以一個孩子的漸漸成長的視角來寫作的,給兒子讀的時候,無數次兒子脫口而出的推理,和書里接下去寫的情節、對話一模一樣,經常剛要念到書里哈利他們歡呼、生氣、說話的時候,兒子都會先知一樣的配合、說出來。
但是到了第四部,兒子明顯跟不上了,因為書里的語言風格一點點發生了變化,內容越來越深,越來越複雜,羅琳真的很懂孩子,看來後幾部要靜等兒子長大再看了。
有人覺得好多東西,比如門鑰匙、時間轉換器什麼的,都是後期出現的,以此推測羅琳沒有完整的故事框架就開寫,其實這正是作者以一個10歲孩子對世界的視角來寫作的,隨著漸漸長大,接觸的看到的了解的東西才越來越多。從第一部到最後一部,作者耐心的等待自己的小讀者們一點點長大,以孩子們能理解的深度一部部展開故事。
必須的,作為一名有8歲兒子的媽媽,必須的,要像這樣一位尊重孩子的作者表示敬意。另外,作為一名40的成年人,我也喜歡看呢。另外,作為一名給孩子讀了無數故事的媽媽,讀完哈利後,再給兒子讀什麼書,都覺得充滿了無法忍受的敷衍、輕視、自以為是。
像羅琳這樣尊重小讀者的作家,真的不多。


我和題主一樣沒看過原著,只看過電影,而且還是去年才看的。不一樣的是我看了一部就收不住了,一口氣把七部全看完了,簡直愛不釋手。
簡單的解釋一下喜歡的原因吧。

雞湯一點的話,哈利波特滿足我少年時的所有夢想:
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哈利、有一個忠心耿耿有點傻不會搶風頭的綠葉基友羅恩以及最重要的一點——一個青梅竹馬的的小美女赫敏。
雖然我吃不到豬肉,但是我喜歡看豬跑。

乾貨一點的話,雖然還沒來得及看原著,但是我覺得這部作品無論放在什麼時代都應該是一部偉大的巨作。
首先故事整個背景是非常宏觀非常具有衝擊力的,劇情也非常流暢、鋪墊和衝突都設置得很好。
但是我最喜歡的,也是小說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角色。
這部作品中的角色的設定非常的多元化,三個主角的成長如同我們想像的一樣風平浪靜,但是其他配角卻是平地起波瀾,使得整個劇情非常的吸引人,我除了喜歡看主角的真善美以外,馬爾福無力反抗命運、鄧布利多的大局觀、麥格教授的善良和正直以及斯內普的隱忍和博愛等等我都大愛。描寫的角度變化也很多,我尤其喜歡斯內普這個角色的設定,簡直驚為天人我認為是全局的點睛之筆。

等過些天一定抽出時間來好好膜拜一下原著!


任何一部好的小說都塑造了一個跟我們的世界一模一樣而又截然不同的世界,而JKR做到了這一點。


不是什麼懷念童年的自己和被它的主題所打動等等這樣動人的理由,單純是因為我是信魔法和異世界論的人.....是的我相信羅琳阿姨不是普通人...


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和哈利波特一起成長,如果說一定要找一句話來概括這部書帶給了我什麼,我想就是魔法石里赫敏的那句,友誼和勇氣吧。


因為他是我發小,跟我一起長大的啊


它的主題是愛與勇氣。不同的時間和心境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羅琳用她的想像力創造出了一個虛擬的世界。讓我們相信某個掛著禁止進入的廢墟可能真的是霍格沃茨


推薦閱讀:

《哈利波特》中,你喜歡哪對CP?
你對哈利波特有什麼樣的回憶?
哈利是伏地魔殺死莉莉製成的魂器還是殺死自己製成的魂器?
電影《哈利波特》中「伏地魔」的外觀形象符合原著小說嗎?
星球大戰、指環王、哈利波特這些史詩電影有什麼共同點?

TAG:哈利·波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