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質流動角度,如何理解「節約」的意義?
首先
[節約]和[浪費]雖然帶有道德色彩,但本質上並不是個道德概念,
[節約]本質上是用最小的代價來達到足夠的工效的一種理性的行為。[節約]或[浪費]更多是[理性]或[非理性]層面的問題,
只有當它影響到公共利益的時候,才涉及到道德問題。所以
浪費自己的時間、金錢、氧氣(潛水時)都跟道德沒有關係,
但是,浪費潔凈的水、糧食、電能,就可能有道德問題了,因為雖然當事人已經為此付費了,處置(浪費)的是自己私人領域的東西,
但是因為這些資源在公共領域是有限和稀缺的,
浪費這些資源所產生的外部效應可能會損害公共利益。
並且,既然是「浪費」,則多數情況下是為了私利做出的毫無必要的行為,更會顯得不應該。=======================
然後進入正題:
【從物質流動角度,如何理解「節約」的意義】節約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和選擇,所以它只對生命體有意義,
它影響著生命體能否更持久和更好的生存、延續。節約對沒有生命的事物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對宇宙、地球、自然界、一塊石頭之類的來說,
物質都是不斷循環流動的,節約是沒有意義的。但是
對生命體來說,絕大多數情況下,有序的物質才更有價值,
無序的物質多沒有價值或價值無法利用:
一塊鐵板是有利用價值的,分散在岩石中的鐵元素就很難直接利用;
一瓶純凈水是有很大價值的,髒水或分散在自然界的水就很難利用;
電子在導線中定向移動產生電流就有利用價值,自由電子隨機運動就很難利用……自然界的物質流動多是自發的從有序變為無序,從高能狀態變為低能狀態,
金屬會氧化、損耗最終回歸自然界;
純凈的水會變髒、流失……
很少有自動從無序變為有序的。這將導致有價值的東西更多的變成沒有價值或無法直接利用的東西,
這對生命體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從物質流動的角度來說,
自然界正不斷把有序變為無序,高能狀態變為低能狀態;
而生命體為了更好的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無序加工為有序,把分散的能量匯聚起來。在物理學意義上,「浪費」可並不僅僅是在加速物質形態的變化、流動,
而是在加速物質從有序變為無序,加速聚集的能量的流失和分散,
也就是在加速「破壞」和「毀滅」,這是生命體不希望看到的。並且對生命體來說,【物質形態的變化、流動】並不是追求目標,
是否被【加速】都是沒有意義的,而【有序的物質】、【可控的高能】才是目標,才是意義所在,
綜上,從物質流動的角度來說,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也就是為了能更有效率的超越大自然的「破壞」速度,
節約,就是一種很有幫助的方法。
【節約】的意義就是:生命體在與大自然「賽跑」和「對抗」的過程中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節約只是習慣。
因為財產私有,節約的人更容易生存,而保留下來。
為了節約而節約,違心而為,得不償失。假設這個社會的錢的總量是一定的。
錢是流動的。
你為什麼要節約用錢?
既然談到這個層面,目前我覺得,用音樂頻率來理解,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形成美感。所以浪費和節約都不合適。另搬運王路在其公眾微信號「王路在隱身」的文章
何種浪費是適宜的?
2015-02-05王路 王路在隱身晚上吃飯,又點多了。在京城吃慣了一盤菜一小碟的量,沒想到這家給這麼足,牛河一大盤,粥一大碗,三個包子都有巴掌大。眼看要白白浪費,不知如何是好。
我總是高估自己的飯量,這是小時候我媽培養出來的。在家時,一碗能吃飽,她必然命我吃兩碗;兩碗能吃飽,她必然命我吃兩碗半。久之,我也覺得只要不撐就好像沒飽。這也不科學,吃太多,對身體反而是消耗。
其實,也有辦法補救,就是在服務員上包子的時候告訴她不要了,錢照樣付,請她送給別的客人,或是留下自己吃。但那樣顯得有點怪,我也就沒說。
朱柏廬《治家格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物力倒不一定真的維艱。但恆念物力維艱,意義不在此,而在教人懂得珍惜簡簡單單的一碗飯。知道能吃上這頓飯並不容易,說不定哪天就吃不上了。一碗飯,不僅有自己的努力,還有他人的辛勞,更有一時一地的機緣。
不是說花同樣價錢,買到同樣的牛河就等於吃上同樣的飯。三年前,我常和兩位室友在魯谷吃烤串,喝啤酒。有一位每次都要點韭菜炒雞蛋,說要補補。這些東西很便宜,隨處都買得到,但現在吃不到了。因為我並不愛吃韭菜雞蛋,也消化不了烤串,當時之所以吃得開心,全因和朋友一起。現在大家各有追求,縱然再聚,也難像當初那樣投機,同樣的飯就再也吃不上了。
種種因緣一旦過去,不可復得。我念本科的時候,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有個歲月湖餐廳,一年三季如夏。我常坐在湖邊吹著微風喝維他奶,吃牛河。當時覺得牛河是世界上最難吃的東西。現在,我願意步行三公里去吃一份牛河,一半是懷念那個年代。世事大率類此,又豈獨牛河。
佛家反對浪費。僧人戴名表開名車,只要機宜適當,都不會有問題。但如果浪費一個饅頭,就有很嚴重的問題了,說明僧格不行。印光法師曾和一位居士吃飯,居士很慈祥善良,吃完齋飯,剩了些米粒,印光很生氣,責怪他說:你有多大福報,敢剩下這些?如果有人送來上好的燕窩供養,印光從來不吃,都轉送給諦閑。
佛家這麼做,要義並不是節約,而是惜福。要守住自己的善不令其退失,要防護自己的惡不令其增長。披金袈裟沒問題,但浪費一塊饅頭就有大問題,那是放逸、懈怠,容易助長貢高我慢。所以大德對此都看得很緊。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但萬事不可拘泥。一旦拘泥,就失其本意。如何處理權和常,才是見功夫的地方。比如,請朋友吃飯,如果也是和自己吃飯那樣,點得不多不少,吃得精光不剩,就拘泥了。
那會顯得局促,對朋友不尊重。人和人之間是有距離的。家人間距離近,隔閡少,用不著客氣,吃到精光很妥帖。但朋友之間,是要講究點客氣的。之所以客氣,因為人心之間有距離,不能彼此通達無礙。
通常,主人請客人吃飯,客人應當少吃一點,留些蓋著盤子,以體現主人置備之豐盛。這是客人對主人的尊重。主人知客人如此,為讓客人吃飽,就必須豐盛置備,以使客人吃飽後還有餘剩。這是主人對客人的尊重。正因為彼此尊重,請客吃飯就不同於自家吃飯,要以剩下一些為宜。
儒家是講究這個的。子貢要免去告朔的餼羊,孔子不贊同。告朔是周天子每年冬天頒布來年曆法,諸侯領受藏之祖廟,這時候就有祭祀。祭祀用的羊,殺掉但不吃。「餼」的意思是殺而不烹。子貢可能是不忍心殺羊,或者是不忍心浪費,就想免掉這些繁文縟節。孔子說: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孔子是個很好的老師。他不像印光那樣直接責怪別人,而是和顏悅色地對弟子說出彼此認識上的差別。重要的不是一隻羊,而是羊背後體現的禮。羊不重要,但祭祀重要。祭祀離了羊,就不夠鄭重。不夠鄭重,就不會讓民眾生起敬畏之心。真正重要的,是民眾的敬畏之心。
對君子來說,敬畏之心是有的,他們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無需繁文縟節來維繫其敬畏。但小人就不一樣。小人指普通民眾。「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維繫小人的敬畏之心,就需要禮。所有的禮當中,尤為重要的是祭祀。
孔子不信鬼神,但極看重祭祀,齋戒是他「三慎」中的頭一件。每人都有父母、祖先,都對父母、祖先懷有感情。這種人所共通的感情,是令民眾的敬畏之心生起的最好基礎。祭祀不是為了死去的人,恰恰是為了活著的人。讓活著的人對祭祀慎重,再推而廣之,民風才會變得淳厚。這點認識,在門人中曾子繼承得最好,他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敬畏之心,有待禮樂教化。但對君子的教化和對小人的教化,途轍不同。(佛家「種姓說」與此類似。)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教化君子,重在樂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都可以是教化。教化小人,重在禮教,讓他們感到莊嚴肅穆,祭如神在,心存敬畏,就需要儀式在形式上的鄭重。君子和小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小人懂得禮,可以進為君子;君子忘失禮,不免退為小人。
子貢是君子,但他此時的見地還沒能清醒意識到餼羊對禮的意義,需孔子提點一句。後來,有人說君子只需要「質」,不需要「文」,子貢就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可見,形式本身即是內容的一部分,而且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二者相待而立,不可割裂。
佛教也贊同這種觀點。佛教雖然反對浪費,但如果只有一碗吃的,自己不吃而供養菩薩,則是功德。「輟己回施」有大利益。乃至基督教里,教徒也須飯前禱告,禱告並不是繁文縟節,背後有深刻的教化意義在。
古人寫信,提到對方名字,須另起一行頂首。提到自己,須把名字寫小。這既不美觀,又浪費紙。但正是這種浪費,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禮不是一成不變的,隨時隨俗而異。如果不變易,又是拘泥了。但禮的精神和禮所以存在的理由,則歷百世而不易。
這種精神,就是儒家比墨家高明的地方。墨家急功近利,重物質而輕信仰,容易使人放辟邪侈,無所畏懼。墨家和唯物主義在這些地方頗相近。二者的末流,必然從節儉走向耗費。儒家雖提倡簡,但簡是有限度的,簡的背後還有個「敬」在。仲弓說:「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王路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王路,公眾號:i_wanglu,轉載請通知wanghuan1@ifeng.com,並將本段話一併帶走。
「宇宙、物質流動」的角度,貌似「節約」已經完全沒意義了。——鄙人和題主的想法不一樣。
宇宙也是由物質組成的,我們說的節約幾乎都是對於物質而言的,所以在對於「宇宙、物質流動」,其實節約也同樣是要有意義的。
咱們就極端一點兒,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吧?拿水資源做例子:1、水資源是依賴於宇宙的物質存在;2、水資源是可再生的,可以說是符合題注提到的物質的循環流動。但是,水的再生是需要時間的。來一個極端假設,假如我們沒有「節約」這個「思想鋼印」的束縛,在一天內用掉了所有的水,那第二天怎麼辦?用自己用過的污水么?不排除污水是可以再利用,但是如果希望用到第一天一樣乾淨的水,那我們得等,宇宙中物質的自我修復能力是有周期的。其實,這是很極端的,但是極端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即便是宇宙物質是無限循環的,我們也需要符合這個循環的周期性進行適當的節約。
節約,本質上來自資源的」稀缺性「,這也是經濟學的基本理念之一。如果一切資源無限豐富,人類分分鐘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吃吃喝喝玩玩。
緬甸,朝鮮常常斷電,他們國家人民有按時用電意識,而我們則無所謂,這是一個資源稀缺的例子;電費幾毛錢與幾十塊錢一度有區別,前者的代價比較小,所以我們不怎麼在乎,有時不在意產生了浪費,後者收費將使我們更節約用電,但是很多人會覺得亂收費,供電部門也會養的太肥。
想長胖就得多吃,少屙。
推薦閱讀:
※孫悟空每秒喊一次」小「,每喊一次金箍棒變為原來一半體積,但質量不變。求多少時間後金箍棒變為一個黑洞?
※學理論物理的人一般怎麼養活自己?
※重四百斤的動物如何通過稱重兩百斤的橋?
※現代心理學研究如何看待大衛霍金斯提出的關於意識與能量層次理論,其是否得到物理學進一步支持?
※為什麼自行車的主動輪是後輪?前輪做主動輪不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