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王莽?
作為改革家,王莽有什麼不為大眾熟知的一面?
貨幣發燒友。漢朝頭號人民幣玩家。漢朝共產黨
有句話叫:領先半步是天才,領先一步是瘋子!怎能不亡.
王莽作為一個短暫的上位者,對於他的新政改革我認為是應該被人認同的,但他的政治實際上是非常失敗的,如著名史學家錢穆所說:王莽的政治,是屬於完全的書生政治。諸多史料中對於王莽的評價無外乎:偽君子,篡位小人。個人認為王莽的這種偽與愚其實只是當時社會風氣的一種影響而已。我不認為王莽是一個十足的虛偽者,他的思想是很浪漫的,充滿了書生式的想像。而他的失敗除了自生太過急功近利之外,還應歸咎於那個時代的錯誤。王莽出生於儒學世家,但他的思想卻並沒有道家等級之分,他努力想做到社會主義制度,也以身作則,但是最後還是敗了。他的成功應被肯定,只是時運不濟,人之一生,時也,運也,命也。
以往研究王莽,唯一的史料來自《漢書》,而《漢書》作於東漢,完全延續了西漢的政治體系價值,將王莽定位為篡奪漢朝權力、導致西漢覆滅的奸臣。相反,出於王莽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史料已經不復存在。完全根據《漢書》的記載無疑不可能復原真實的王莽,也不可能做出公正的判斷。
在《漢書》中,班固對王莽極盡污衊之能事,說他「滔天虐民,窮凶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等等,連他的長相,也說是「侈口蹙顄,露眼赤精,大聲而嘶」,「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幾乎找不到對他有利的正面記載。但是即便是從這個完全來自對立面的史料中我們也會發現,班固也實在舉不出王莽的多少真正的壞事來。
從陽朔三年(前22)步入仕途,至當上新朝的皇帝,王莽化了31年時間。在《漢書·王莽傳》中除了當上「攝皇帝」時劉氏宗族曾兩次武力反抗外,在這31年間沒有什麼反對王莽的具體事實,只是在王莽設置西海郡並人為製造「以千萬數」的罪犯遷往那裡時,才說「民始怨矣」。此事發生在元始五年(公元5年),也就是說前面27年間王莽沒有遇到任何來自民間的阻力。在西漢末年政界貪贓枉法成風,外戚聚斂惟恐不及的社會,王莽非但不貪,還一次次把自己的錢財、土地和獲得的賞賜分給下屬和貧民,甚至連俸祿也常常用於救濟。而他自己的生活極其節儉,一到發生自然災害,王莽就吃素。如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並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帶頭下,230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有一次王莽的母親病了,公卿列侯都派夫人登門問候,只見一位穿著布衣短裙的女士出來迎接,這批貴婦人以為是位傭人,一問方知是王莽夫人,都吃了一驚。王莽的兒子王獲殺了自家的一名奴婢,被他痛罵一頓,逼令自殺。在奴婢的地位與牛馬相同的情況下,像王莽這樣一位貴戚高官的兒子殺死一個奴婢,實在是小事一樁,王莽竟逼他自殺,百姓和奴婢們聞訊,怎能不感激他,稱頌他?
這些都是《漢書》承認的事實,王莽並沒有表面吃素菜,背後喝參湯;也沒有公開將錢財散發,暗底下又去搜刮回來;王莽的兒子也的確是自殺了,並沒有藏起來或送到外國去;要是有這些事,絕不會逃過東漢史臣的刀筆。從中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麼當時王莽會有那麼大的號召力。王莽的這些行為,就是在一個國泰民安的時代也已夠得上典範了,更何況是處在一個腐爛透頂的社會和一群禽獸般的貴族之中?《漢書》談到這些時,一概斷定是王莽沽名釣譽的偽裝,「其匿情求名如此」。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在偽裝,那也不就成了真的了嗎?我們固然可以將這種行為冠之以「虛偽」,但為什麼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對自己私慾的高度克制呢?如果一個人能夠一輩子克制自己,難道就不是一種崇高的修養嗎?如果政治家都願意付出如此大的代價來作假,政治一定會清明得多,道德水平也一定會提高很多。
如果說,王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當皇帝,是為了以新朝取代漢朝,那麼他已經付出了足夠的代價。除了他不姓劉以外,其他條件都不比成帝、哀帝、平帝差。西漢自從成帝開始,外戚輪流執政,忠正能幹的大臣被殺害或排斥,留下的不是靠諂媚奉承,就是明哲保身,政治腐敗透頂。皇室濫加封賞,外戚寵臣窮奢極欲,貪得無厭,如哀帝的同性戀夥伴董賢在短短几年裡,積聚的家產竟達43萬萬。朝廷如此,地方上更加黑暗。地方官只要能結交上外戚、寵臣,就能肆無忌憚,對百姓搜刮盤剝。成帝、哀帝時,流亡的百姓已經以百萬計,在發生災害的年份,流離失所,死於溝壑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貧富相差懸殊,奴婢與牛馬一起供買賣,對農民實際的剝削量已達收成的一半,全家辛勞終年卻連自己都養不活,這樣的社會怎麼能長久存在呢?在這種情況下,從高層官員到百姓貧民,對現實已普遍不滿,對前途已喪失信心,無不希望出現某種積極的變革,但卻一直不見其人,以至無所寄託,王莽的出現當然會給大家帶來希望。所以,當時把王莽當成聖人、周公、救世主是完全正常的。對王莽的稱頌雖然有宣傳和誇大的成分,但在他代漢之前,多數人還是出於誠意,否則,只靠劉歆等學者是造不出那麼大的聲勢的。
如果王莽只是為了奪取權力,當皇帝,他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而且他已經相當平穩地取得了漢朝的最高權力,又順利地當上了新朝的皇帝。但王莽不但要當皇帝,還想當改革家、當聖君,這樣脫離實際的目標就註定了他的悲劇下場。
一般都說王莽是「托古改制」,認為他的真正目的是改制或篡位,「古」只是一個幌子,只是假託。我以為,王莽倒是真心誠意地復古,因為他把儒家經典中描述的古代社會當成了可以實現的目標。如果王莽的復古只是為了篡位,那麼在他當上了新朝皇帝以後就可以改弦更張了,歷來的政治家大多如此。可是王莽這個泥古不化的夢想家,卻在上台以後以更大的熱情頑固地推行他烏托邦式的復古改革,從而把自己推上了絕路。直到臨死前,王莽還手持所謂的「虞帝匕首」(自然是好事者偽造了進獻給王莽的)說:「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就連這句話,也是套用儒家經典中的句子(《論語·述而》:「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實在迂腐得可以。
王莽曾經使社會各階層、各類身份的人都獲得過實際利益,因而贏得了最廣泛的支持。但王莽想在不觸犯貴族、豪強、官僚利益的前提下,讓百姓、貧民、甚至奴婢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完全是痴心妄想。增加王侯官員的俸祿和供養學者的開支,勢必減少農民的土地,提高百姓的賦稅;而要緩解土地矛盾,減輕百姓的賦稅,只有削減朝廷開支,裁減貴族官僚,限制他們的土地佔有量;絕對難以兩者兼顧。所以要得天下的人心裡都清楚,自己該依靠誰抑制誰,讀書人王莽卻不明白。
《漢書·食貨志》中說「莽性躁擾,不能無為,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得經文。」他為了恢復《周禮》中所描繪的上古三代的井田制,即位之初便頒布詔令,將天下田改名「王田」,規定不許買賣,每個不足八個男口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過一井,超過部分必須分給九族鄰里,原來沒有田的人可以根據制度受田。在當時情況下,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王莽又將奴婢改稱「私屬」,也不許買賣。但改個名稱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利益,禁止買賣更沒有改變他們的身份,相反,由於買賣改為暗中進行,或者主人原有的土地減少,他們的處境只會更壞。為了抑制商人對農民的過度盤剝,制止高利貸,控制物價,改善財政,王莽根據《周禮》中賒貸、《樂語》中五均等的記載,在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下詔實行五均六莞。所謂五均,即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城市設五均司市師,管理市場,平抑物價。所謂六莞,是由國家對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實行統制,不許私人經營;控制名山大澤,對採集者徵稅。從這些政策的內容看,似乎相當合理,制訂的出發點也是為了「齊眾庶,抑併兼」(《漢書·食貨志》),如果真能有效實行,政府和百姓雙方都能得益。但其前提是政府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商品和貨幣,並且有強有力的管理手段。由於沒有這兩方面的條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反而給了他們搜刮百姓的機會,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性經營。由國家對鹽鐵等實行統管統制,早已被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實施自然不會有好結果。而由國家控制名山大澤,實際只是給主管官員增加了財源。總之,國家沒有增加收入,百姓卻加重了負擔,正當的商人和手工業主也受到打擊。王莽又根據周代的制度進行貨幣改革,廢除五銖錢和刀幣,「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同上)其下名目繁多,體系複雜,以後又多次變更,使老百姓無所適從。受到百姓抵制後,還企圖通過嚴刑峻法強制推行,規定攜帶使用五銖錢的人與反對井田制同樣處罰,流放邊疆。為了提高他頒布的「布錢」的地位,王莽規定官民出入都得帶上,否則,就是有合法的證明,旅館也不接待食宿,關隘和渡口可以加以拘留。連公卿出入宮門時,也必須出示所帶布錢。一種貨幣一旦變成了通行證以後,流通的作用也就不存在了。
王莽又深受儒家「夷夏之辨」的影響,對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採取了一系列錯誤政策。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制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王莽又將匈奴改為「恭奴」、「降奴」,將「單于」改為「善於」、「服於」,改「高句麗」為「下句麗」,引起了各族首領的不滿;又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北方邊疆人民深重的災難。以後的反抗首先在北部邊區爆發,絕不是偶然的。本來,中原皇朝的政權更迭不至於影響它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關係,王莽完全可以維持現狀,但他卻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使自己內外受敵。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更始軍入長安城,攻至宮門。初三天明,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台,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最後將士全部戰死,其他隨員在台上被殺。王莽終於為他心目中崇高的政治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此幸耶?不幸耶?不過,在中國這樣一個「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的社會,竟然還會有千餘人自願與山窮水盡、必死無疑的王莽同歸於盡,也總算能給他一絲安慰,也應該向後人透露了一點真實的信息。
在同樣代表東漢官方立場的《後漢書·劉玄傳》中,記述王莽被殺以後,他的頭被割下送到南陽宛縣更始帝劉玄的堂前,他高興地說:「莽不如是,當與霍光等。」(霍光受武帝遺詔輔佐年幼的昭帝,昭帝死後,又迎立宣帝,秉政長達20年,是匡扶漢室社稷的大功臣。)可見身為西漢宗室、光武帝劉秀族兄的劉玄深知王莽敗亡的根本原因不是他的個人品質或政治舉措,而是他奪了劉家的天下。王莽之所以遭到東漢以來正統史家的「妖魔化」,原因正在於此。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完全是流氓無賴出身,又能比王莽好到哪裡去呢?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不知道多少年的某個時空的某實驗室里:
王莽:老師,你不是說漢民族實行的是社會主義么,怎麼我失敗了呢?我浪費了好長時間長取得統治權,很辛苦的說。。
老師:你去的哪裡,統治者叫啥?
王莽:漢朝啊,皇帝叫個劉什麼的,太后挺漂亮的,不過生產力好低,人民也不相信科技,認為非正道,我還好奇這麼低的生產力怎麼能實現社會主義呢!
老師:叫你平時不好好聽課,你多跑了2000年,過了2000年發展才提出社會主義的。
王莽:哦,這樣啊,那我再去一趟吧,不管怎麼說,畢業論文要完成啊,這回要想個好名字,這王莽聽著就像莽夫,叫什麼呢?啊,有了,就叫毛 澤 東吧!
話音未落,時光機消失在星河中。。。
大致來說,禮和仁,是儒家認為人應該具備的兩種最基本道德。孔子當時提倡的禮,其實是恢復周禮,也就是恢復皇帝的權威,重新建立皇帝說了算、大臣忠誠輔佐、百姓安居樂業的等級制度;而孔子提倡的仁,自然就是仁愛了,也就是說皇帝要愛大臣,大臣要愛皇帝也疼愛百姓,百姓也要像愛父親一樣的愛皇帝和他的大臣們。
平心而論,孔子提倡的仁義,是互相的,是你來我往的,是把仁義當初一種思想去傳播和實踐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讓世界充滿愛。孔子在兩千多年前的主張,在今天都有極強的教育意義,雖然說某些觀點和現代社會平等、自由的精神不符,但基本的道理,還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把這種主張閹割以後,發揚到漢武帝的專制政治當中,讓儒家思想成為皇帝忽悠人、控制人的思想武器,孔子的主張就徹底變了味兒了。重新把儒家思想撿起來的那個漢武帝,他本人都不信儒家思想這一套,他宣傳這個,其實是為了成為全國人民的爸爸,讓所有人都給他們老劉家當忠臣孝子,如果有人敢不聽,就用法家的刑罰、監獄那一套去嚇唬他、幹掉他。
給大家舉個例子,來證明我不是信口開河。
漢武帝死了將近二十年以後,他的重孫子、漢宣帝劉詢當了皇上了,有一回和自己的太子劉奭(市)談論治國之道,可是,劉詢發現一個問題,他發現自己的太子、將來的一國之君,居然真心相信儒家思想,立刻跟他說了實話:「咱們漢朝的制度,本來就是以君權為本、兼有其它的,怎麼能純粹以儒家思想治國,像周朝一樣呢!」
接下來,劉詢語重心長的說,信奉儒家思想的那些人,都不切實際,總是崇拜那些誰都沒見過的古代聖人,總是認為古代要比現代強,混淆人們的是非觀,讓人不知道是該復古還是革新,怎麼能交給這種人重任呢?末了,劉詢還非常痛心的感慨:「敗壞我們劉家基業的,就是這小子啊!」您想想,口口聲聲拿著閹割版儒家思想忽悠全國官民的劉詢,發現自己的太子真的相信了儒家思想,居然罵他是個敗家子兒,他們信不信儒家思想,就可想而知了。
劉詢說的理,我舉尾巴同意。
漢武帝說的那個獨尊儒學,實際上是為了刻意的利用儒學當中尊重皇權的主張,他是要用君臣父子的倫常來套住人們的思想,讓天下的人都忠心耿耿、毫不猶豫的伺候他們劉家,讓一個逆臣賊子也不敢出現,讓漢朝的江山永遠穩固。
可是,虛偽產生虛偽。由於根本不相信那種儒家思想,本來應該作為全國第一道德楷模的皇帝們,都連儒家思想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就像漢宣帝劉詢預言的那樣,他死了以後,伴隨著閹割版的儒家思想日漸興盛,西漢王朝的皇帝們,卻是一代不如一代。就說那個號稱非常信仰儒家思想的劉奭,卻一直專寵宦官石顯,即使這個石顯害死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恩師,最後也只是把他大罵一頓就完事兒;劉奭的兒子劉驁,整天就記著和趙飛燕、趙合德兩位美女上床,把朝政全交給了老娘王政君的兄弟們,更是為了取悅不能懷孕的趙合德,親手殺死了自己剛剛生下來的兒子,自己把自己搞到絕後,最後,因為吃春藥太多給活活憋死了;繼承劉驁皇位的劉欣,幾乎沒有任何政績,可是在任內卻大搞特搞同性戀,也絕了後;到了末了,正是全國人人稱頌的漢王朝第一大儒王莽,篡奪了漢朝的江山,他倒是真正按照儒家思想提倡的周朝模式去治理國家,結果搞得經濟崩潰、民變四起,很快就被起義的軍隊殺掉了。
這個令所有人感到極端遺憾的結果,正說明了一個問題:用虛偽的思想去治國,就是喝毒藥湯子解渴,越喝死得越快。因為,儒家思想要求的標準實在太高了,天下還是普通人多,是人就會有缺點,就會在道德上有缺失的地方,你硬是要求所有人都做毫無道德缺點的人,還拿出幾個誰也不認識的古代人做榜樣,人們為了生計,就只好想盡一切辦法去造假、去假裝,結果,在一片虛假和虛偽的道德之中,人們的道德底線反而更加下沉。
王莽這個人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他一步步走向皇帝寶座的過程,正是閹割版儒家思想一步步套牢和毀掉中國的過程,當王莽真正按照漢武帝當初閹割的那個儒家思想去做一切事情,而忘了漢帝國的本質其實是內法外儒的時候,西漢這塊試驗田,就徹底荒廢球了。
按說,劉秀建立了一個新的漢朝,既然這種虛偽的閹割版的儒家思想對社會、對人心有害無益,給國家造成了這麼大的災難,就應該被徹底拋棄了,可是,劉秀舉得是漢朝的大旗,漢武帝是他的祖宗,他不能把他祖宗樹立起來的官方意識形態給滅了,閹割版的儒家思想,就這樣繼續貽害人間。而當越來越多的人崇拜和信奉這種儒家思想的時候,他們都忘了:漢朝的江山,本來是君權為本、兼有其它的,漢朝的崇尚儒學,本來是忽悠老百姓用的。希望這個角度的回答,能讓您滿意。
最後點我自己的事兒,我是業餘歷史愛好者,但是愛歷史,最後成了編外從業人員,為了盡我一點微薄的力量,我做了一個有關西晉歷史的長篇音頻節目《大寶——西晉時代》,專門在說司馬家族在整個東漢、三國、西晉時代是怎麼崛起、鼎盛,又怎麼一步步國破家亡的。也許看看古人乾的事兒,對您今天有幫助,正好有一集,說的就是我對兩漢時代儒家思想的一點思考。有興趣的兄弟們請欣賞和指教! 這是那一集的地址:04 司馬家族為什麼起不來?【MP3_聲音_錄音】免費在線收聽|下載-喜馬拉雅fm
生在五將十候的外戚家族,父親早死,沒有讓他染上紈絝子弟的習氣。苦心經營,外交英俊,內事諸父,從黃門侍郎,做到三公,然後又從假皇帝變成真皇帝。他能上位主要是靠姑媽王政君命長,上位之後也是真心要改革,恢復西周的井田制度。只可惜這樣的改革顯然不能被地主階層接受,底層百姓也沒有的好處,逐漸失去民心。最終導致他失敗的是軍事不行,手下將領和他自己都沒有軍事才能,昆陽一戰而敗,徹底垮台。
莽字是他最好的註解。
王莽想要推行新政、推行改革,在不篡漢的情況下阻力會更小。他只要不篡漢,怎麼做都會有人支持他。即使是想世家大族開刀,也會被視為英雄。
但是一旦自己稱帝,性質就變了,所做的一切目的就不一樣了。
若說他的錯誤,最大的錯誤就是武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貿然稱帝,這就的和袁術、袁世凱一個水平了,也顯然是作為一個大政治家不完美的地方。
後世之所以對王莽深有詬病,是因為他藉以上位的最大資本之一就是他的聲望和德行,而這聲望和德行來自於儒家道統,而他自己又親自打碎了這些東西,這不就是既當XX又想立牌坊?
武夫簒國多了去了,人家至少不標榜自己的品行,坦坦蕩蕩。
士大夫,竊國成諸侯,也是靠累世積累實力。
王莽這是騙國,他把天下人都當傻子嗎?這手段也太不爺們兒了。一個為人所知的穿越者
注:只是抖機靈
謝邀。
兩漢之交時代的王莽是一個很特別的歷史人物。當下的很多歷史觀點對他的評價都不夠客觀。
當我們需要改革精神的時候,就歌頌王莽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改革家(改革開放時代);當我們需要大一統精神的時候,就鄙夷王莽是一個千夫所指的禍國亂臣(目前主流觀點),無論哪種觀點,單獨來看,都不夠客觀,不夠真實的讓我們認識王莽。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只談成敗,可是脫離了成敗討論人物難免有點耍流氓,以下從逐個王莽的歷史大事件,試圖全面的看待王莽。
第一,以新代漢的偉績。
王莽以外戚身份滅亡漢朝,這在當世,其實並沒有令人大為意外。因為從劉邦建漢之後離世,呂后領銜的諸呂集團,就開始以外戚的身份把持朝綱,之後也形成一種漢朝的例制,呂氏之後衛青、霍家、許嘉等外戚集團不斷動搖劉氏帝王的影響力和實權。
時間來到西漢後期,政府失去權威,政局動蕩,內憂外患、人心思變,時局的情況很像七百年後唐王朝安史之亂之前的社會格局,相比之下,同樣的動蕩引起了唐王朝的迅速崩塌,而王莽的以新代漢則保住了漢朝的整體框架,最大限度的維持了和平的局面,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王莽有幾點錯誤,最後都讓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政治外形塑造成功,24歲的王莽初入政壇為官,就塑造出一個禮賢下士,清廉簡樸的形象,迅速積累了官場人脈和社會輿論的支持,可是迅速代漢(公元8年,爬山「大司馬」高位,公元9年及登基稱帝)讓他長期苦心孤詣積累的人心和支持都如同雪崩一般塌陷。
經過一百餘年的儒學的洗禮,「名正言順」、「君權神授」的儒學正統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王莽作為一個儒生,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可是可能權力的烈酒已經讓他酩酊大醉,於是,他在公眾面前塑造的高大雄偉的形象付諸東流。官場、民間反莽、反新的浪潮屢禁不止,最終成為摧毀新莽的強力火藥。
在代漢的過程中,如果王莽選擇曹操所用的步步緊逼,逐步蠶食的方式進行過度,可能上下的接受度就會更平穩、更順暢。
2.兩千年前社會主義的代言人。
很多觀點玩笑意味的說,王莽是一個現代社會穿越到古代社會的人,就是因為,王莽是一個骨子裡的樸素社會主義的踐行者。十九世紀才興起的社會主義,早在一世紀的中國,就有了王莽式的構想和實踐。
作為儒學學派的集大成者,即便王莽沒有什麼儒學創作,可是「仁」的思想在王莽心中紮根,以一個學者的姿態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中國歷史上僅此唯一。
劉邦、朱元璋之類的帝王,之所以造反當皇帝,全是為了一己之私,而王莽的確有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希望把自己所信封的儒學信條在政治上一一實現,締造一個理想的快樂世界。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王莽和劉邦之間差了一百個趙匡胤,一千個朱元璋。
他的改革條款穿越了千年的歷史軌跡,竟真有些社會主義的影子。
土地國有、政府分配。用以解決土地兼并問題,讓平民重獲生產資料,改善生活,拉近貧富差距,宏觀把控土地分配,控制大地主的權力蔓延。
政府專賣制度,控制誇張的物價,建立國家貸款制度,施行計劃經濟。一系列消除貧富不均的制度,讓我們甚至懷疑,馬恩兩位導師是否收到中國改革家的啟發。
然而,畢竟,改革最終失敗了。
王莽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學者、經濟思想家,但絕不是一個政治家。他一心想要打擊的壟斷大地主階級,卻是他的改革必需的推行者,那麼這又怎麼實現?
他所想要拯救的生活凄苦的大眾,早已在他的篡漢行為中失去了對他的信任和支持,那麼又怎麼會感激?
他是一個儒學的專家學者,可是儒家學派的基本精神就是崇古,對於自己所診斷出來的社會的病態,王莽覺得只要吃下古老儒書上的藥方就可以痊癒。這又怎麼可能?腳步向前邁,可是思維向後看,幾千年以來一直成為儒生最痛苦的病源所在。(讓我想到後來的宋朝的改革家王安石先生)
3.自作聰明的偏執狂。
中國式的成功政治家,都是如同劉邦、劉備這樣的人物,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利用身邊的資源拱立自己,才是他們的大智慧。
而王莽並不是這樣的人,改革不順利時,他表現出極度的狂躁、不安,對於所有反對的聲音都迎頭痛擊,即便有的政客只是給予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權力有時帶來睿智,但更多時候帶來獨裁。對於朝野上下一邊倒的埋怨、鼓噪,對於因飢餓而搶掠的民眾,對於趁火打劫的匈奴鐵騎,王莽開始了一系列的「法西斯」高壓政策,使得形勢更加急轉直下,最終他也在戰火中,身首異處。
最後,對於王莽的一句話評價一向分為正反兩個極端,筆者覺得大可不必如此強硬的來分化,也不願再次拾人牙慧。
筆者一向覺得歷史人物的正反其實不重要,歷史人物留下的思考才是歷史的真正魅力所在,而王莽給我們留下來的值得思考的財富就是,真正的「抱負」必須要付諸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拼搏實踐,否則就只會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沉重的,讓你步履為艱的「包袱」。
理想家
致命弱點:脫離群眾,脫離廣闊的社會實際。
主要生活在一個有限的上流外戚圈子和書本中三代之治的虛幻世界中。
個人的慾望、設想沒有真正根植進社會歷史的巨流之中,甚至都未曾結合自己賴以上位之集團的利益和慾望。
最大的悲劇是,這樣一個混在小圈子和包裹在幻想中的人竟然在當時的體制下被選中,掌握了神器,而且能夠為所欲為。
他應該不會是真正足夠虛偽的人,不然很難為了幻想不顧一切。
一個小演員,一場荒誕、悲涼、苦難的大劇。
王莽能力非常強,品德也不錯的。可惜的是他生錯了時代。哀帝時期,漢朝已經病入膏肓,土地兼并嚴重,中央財政已經入不敷出,而地方地主豪強土地成片,錢幣充盈。如果想中興,只能大刀闊斧改革,殺掉一批地主豪強,這必將是流血的。王莽的改革引起了這批地主豪強的激烈反彈,而王莽的鐵杆支持者是一幫儒生,王莽的權利基礎比較差勁,儒生沒錢,中央也沒錢,所以王莽沒有能力鎮壓這些地主豪強,最後反倒被吃掉了。所以他是悲哀,如果是元帝時期甚至成帝時期王莽就上台,當時國庫還算充盈,王莽可能就是一代明君了。
穿越者
共產主義先驅
一個失敗的穿越者。
他也是一個皇帝。
王莽篡政,名不正言不順,毒殺小皇帝,不得民心,也不得士大夫階級的支持,大漢兩百年的人望,豈會一朝喪失,逼死親子,怎堪為君,虛偽至極,沒有大局觀,不考慮實際情況,急功近利,隨意按自己的喜好修改法度,識人不明,
推薦閱讀:
※《羋月傳》中秦王舉鼎而死,真的有舉重物而死的事迹嗎?
※王國維為何自殺?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押韻」是什麼意思?
※世界各國有哪些有趣的民族文化?
※為什麼東晉滅亡時沒有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