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全學連」所使用的部分漢字與中國簡化字的字形一樣?
下圖中的「勝利」「運動」「 產業」「戰鬥」「隊」「階」「際」「選」等字與中國簡化字的字形完全一致,然而日本現在所使用的新字體中卻完全找不到。雖然詢問過周圍的日本人同學,但他們也都表示沒見過。
「勝(勝)產(産)業(業)運(運)動(動)
階(階)際(際)選(選)隊(隊)戰(戰)
斗(闘)」
以上列出的這些簡化字,大多數都是 20 世紀中葉從中國傳到日本的。除了「戰(戰)」字之外,20 世紀以前,這些用法或者字形都未曾出現過,不是所謂的「古已有之」。我先前在《簡化字(五)——簡字歸類》參考了中日韓越等地的文獻,並確認了它們大致的出現時間。書中出現的簡化字大部分都來自解放區,即是所謂的「解放字」:
A.2、來自解放字的簡化字
排除見於 1937 年以前的文獻記載或於 1937-1948 期間在解放區以外出現的新字:
產(産)導(導)敵(敵)動(動)隊(隊)
關(關)護(護)華(華)積(積)極(極)
階(階)開(開)遼(遼)勝(勝)態(態)
團(團)習(習)藝(藝)擁(擁)運(運)
種(種)
∴ 解放字共有 21 字,占《總表》第一、二表之 4.36% 。
其餘五字是「際(際)、業(業)、選(選)、戰(戰)、斗(闘)」,以下逐一説明。
首先,「際(際)」和「選(選)」兩字很明確不是宋元以來的俗字,它們是 1900~1935 期間在民間新興的俗字,但「選」字被簡略成「選」或許清末已有。「際」字最早見於《手頭字第一期字彙》(1935年),疑似是仿照《550俗字表》(1934年)中的「標」字類推出來的俗字。「選」字則最早見於《國音常用字彙》(1932年)。中國文獻裡一律指出了上面這些字是現代才新興起來的俗字,而日本古籍中則從未曾收録過它們,起源地在哪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鬭」字假借作「斗」字是在 1935 年以後才開始流行於中國的,以前這樣用字則鮮有所聞。估計這是日本人在中日戰爭期間從中國借鑑並帶回日本的習慣,這種習慣又可能是由當時的中國留學生輸出的。大家不妨參考《詳説略字:簡字演化史》第 130-131 頁 [3]:
1930 年代針對地主和資本家而作出的……期間,有的寫手借鑒了舊時在雕版中出現的「?門斗」字形,並用於書寫「?門斗 爭」等詞語。^1 其他人則採用了差不多同音的「斗」字而書寫成「鬥爭」和「奮斗」。^2
民國教育部在 1935 年推行簡體字的時候,「斗」的這種用法仍然是新鮮事。當局因此就為了謹慎行事而只把「鬪」省略成「鬥」。眾所周知,該部門的改革方案後來已經被撤銷了。20 年後文字改革會撿起了簡化漢字工作的時候,「斗」字反而已經変得根深蒂固,於是委員會在 1956 年二月就已經決定了採用這個假借字。
「闘」「?門斗」「鬥」甚至新興的「斗」字都已經傳播到了日本。^3 我們首次找到後者,是在一位服役於南京市的日本軍人的日記中,[此字見於]他的一段敘述中:「見苦しい戦斗」(苦戰)。^4 這本日記在中國寫成[並使用了這個假借字],或許並非偶然。量詞「斗」在日語中讀為 to,只有少數人會聯想到把它用為「鬭」(tō)的假借字;除非可能有人是先在中國注意到了這種習慣。
日本的文字改革家在 1923、1926 和 1938 計畫過取用「闘」字,而在 1942 年則提出過採用「鬥」字。但日本國語審議會最終在 1948 年決定採用「闘」字,可是審議會長也提到過「廠(歴)、斗(闘)、雲(言)、県(縣)、庁(廳)」等「現世通行」的用法。^5 [雖然日本沒有採用它,可是也]沒有阻礙到後來陸續提出採用「斗」字的意見。^6
這些簡化字當中,「業(業)」字的歷史最為晚近。「業(業)」並不是解放字,它據稱是 1950 年以後新興起來的俗字。但是文獻中極為缺乏這個字的記載,即使在《798個漢字簡化表草案》(1954年)這裡面也找不到,文獻中真的幾乎沒看見「業」字。因為文改委當時是把「業」字簡化作「葉」的,「葉」字還沒進行簡化。綜上原因,我猜測它是新擬的字,不過沒有文改委員確認,它還只是個假説。不過可以肯定,「業(業)」不可能是古時傳到日本的俗字,極大可能是現代才傳到日本的。另外提一提,日本還沒接觸到「業(業)」這個用法之前,「業」字其實只是「北」和「丘」的異體字。
這本書裡面所有的簡化字中,最早傳到日本的是明末清初出現的「戰(戰)」字。但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字是官話區周圍近現代的俗字,所以不需要深入討論。它見於:《兵科抄出》(明)及《木蓮記彈詞》(清)等文獻。然後,這本書裡邊給「義」提供的略字,其實是從「義」字変形而成的,它大概只是書寫者因寫字習慣而造成的部件類化。
結尾
日本民間流傳的俗字和略字,一部分是古時候從中國借來的,這一類的俗字古已有之,通常在中日韓越各地古籍中都能找到。即使在日本看到了新中國建立後才出現的簡化字,也毫不稀奇,因為自古以來漢字文化圈以內就一直在互相影響、借鑑。譬如,「懇、龜、傘、風、圖」這些簡化字以前在日本根本不流行,甚至可以説是從不出現的異體字。可是近年來,日本民間偶爾也會出現這些簡化字。
(《漢字の寫真字典》—— 撮影:2004年7月,福岡県北九州市門司區)
還有不得不提這一點,全學連屬於日本的左派,它全稱是「全日本學生自治會総連合」,和日本共産黨息息相関 [4]。所以這本書摻雜了這麼多的大陸簡化字,一點也不奇怪。
除了大陸的簡化字,書中還有一些「日本的簡化字」,可是這些俗字並不能稱作「簡化字」。「簡化字」是對現行的漢字簡化方案的官方説法。對於這些異體字,我一般採用以下的術語和定義 [1]:
- 俗字: 指流行於民間的異體字:
- 增筆字:筆畫比正字多的俗字;
- 略字:筆畫比正字少的俗字,古稱省文今又稱簡筆字、簡體字,但古稱少用而今稱容易和「簡化字」混淆,故采「略字」;
- 速記:比正字筆畫少但僅用於特定場合,如「檸茶」作「〇乂」,這些都是速記略字;
- 異寫:與正字筆畫相同的俗字。
- 簡化字: 特指《簡化字總表》《漢字簡化方案》等新中國方案中出現的簡化字;
- 二簡字:特指《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簡化字。
- 原字: 《簡化字總表》中簡化字所對應的繁體字,即那些在表中被簡化的原字。
- 新字:凡本無其字而另擬的新字和新興的俗字,一般都稱為「新字」或「新造字」。因此,為了區別兩者,筆者決定盡量少用「新造字」和「新字」這些統稱;
- 新擬字:「新擬出的簡化字」稱為「新擬字」;
- 新興字:「新興的俗字」稱為「新興字」。
- 改造字:為求行簡而有意施工改造的字,即那些被「進一步簡化」的字。
- 解放字: 流行於解放區的新字,解放區建立以前及解放區以外並無記載。之後再討論第三表的問題以及我為什麼不把它包括的原因。
至於那些用拉丁字母、片假名、平假名作為聲旁的略字,我以前在 Quora 的網誌上面已經解釋過,詳見《Unusual Ryakuji Characters》。翻譯如下,文意或有更改:
這些異乎尋常的日本略字,由拉丁字母和漢字形旁組合而成,以下所有的略字都屬於形聲字的類別,因為拉丁字母在這裡的作用是聲旁:
說明
- 「応」音讀 ou。
- 「慶」 音讀 kei。
- 「KO」是這裡的聲旁,因為「慶応」兩字讀 keiou,這個略字常用於表示「慶応大學」。
- 「認」音讀 nin。
- 「寮」音讀 ryou。
- 「確」音讀 kaku。
- 「館」音讀 kan。
- 「K」是這裡的聲旁,因為「警察」一詞的頭音是 keisatsu。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略字是由片假名組合而成的,這些字也是形聲字。
說明
- 聲旁是「ソ(so)」,因為「層」音讀 sou。
- 聲旁是「キ(ki)」,因為「機」音讀 ki。
- 聲旁是「ヤ(ya)」,因為「薬」音讀 yaku。
- 「魔」和「摩」的音讀都是 ma,所以共用了相同的略字。聲旁用片假名「マ」蓋因讀作 ma。
持續更新……
附録
[a.1] 即「^5」的原文:
參考
- 《簡化字(五)——簡字歸類》
- 《漢字の寫真字典》
- 《詳説略字:簡字演化史》
- Zengakuren - Wikipedia
- Unusual Ryakuji Characters
相関問題
- 「傘」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簡化字「衛」是怎麼來的?
延伸閲讀
- 《略字一覧》 - がー太
- 略字一覧
- 《略字常用辭典》 (Glyphwiki)
- Shorthand Kanji Forms(英)
這個應該涉及到上個世紀東南亞地區一些國家採取的、稱之為「廢除漢字」的措施,倒是從一方面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地位轉變,也摻雜著政治因素,但不能以此簡單認為中日之間的優劣比較,可以簡單看一下相關介紹、向專業人士諮詢,他們都非常清楚,但很多類似這樣的事現在都不提了,而這些東西其實對於今天大家的很多觀點看法都是有重要影響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