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郎的故事》为什么是经典?
这部电影的结尾是我能够迅速想起的经典之一,如同《唐人街》结尾逐渐摇起的镜头和略带凄凉的街道一样,《阿郎的故事》结尾,摩托倒地升腾起来的烟火,阿郎重摔在地时张艾嘉和孩子奔向他的慢镜,罗大佑粗犷深沉的恋曲,这一组合拳出击下来,内心受到的触动立马催生泪花汹涌。
一部电影,哪怕只有一处能够触动内心,就足以堪称成功。而一个触动能够随着岁月的流转,依旧能够随时让内心感动,那便足以堪称经典。
《阿郎的故事》便是这样,并且,除了结尾令人触动至难忘之外,其核心主题——家与爱——亦足以对观者内心形成多次触动。
尽管看上去,《阿郎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颇为落魄的父亲与孩子的故事,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在平淡无奇中,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与爱、醒悟与奋斗的故事。我们会被这样一部毫无香港枪战、警匪、武侠元素,甚至连爱情都模糊不清的电影所感动,并不是因为周润发颇为独特的角色,也不是因为张艾嘉的魅力,而是因为:在父亲与孩子贫穷但快乐的打闹中,在丈夫与前妻的旧情纠葛中,在孩子抚养权的选择中,在浪子回头与奋斗中,那细腻的、平淡的、真实的情感。
很少有香港电影通过这样的方式打动习惯了打斗枪战的港片迷们,但《阿郎的故事》却用极为接地气的方式实现了。在后来的诸多香港电影里,陈可辛的《甜蜜蜜》算是做到了,尔冬升的《新不了情》算是做到了,而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和《桃姐》更是做到了。
与其说他们做到的是一种表现香港情感的方式,倒不如说,他们找到了表达香港繁华下那些或喜或悲的生活的方式。
但凡诚意表现生活的电影,都不会差到哪去。而《阿郎的故事》之所以是经典,便是它通过对生活的真实表现,对情感的细腻表达,触动了观众的心。电影开头便出现了周润发,在工地上开车穿得灰头土脸,留着很酷的长头发,那时的他还很年轻。
在电影的最后阶段,吴孟达与张艾嘉闯入赛车场,来给赛道上的周润发加油。激烈的摩托车比赛中,周润发与别人相撞倒在了地上,当他爬起来时又被撞到,鲜血在头盔里流淌,妻子与儿子在关注着他。
他再次跨上摩托,流着鲜血开始比赛,当他最终战胜对手之际,却倒在了终点线上,摩托车剧烈冲撞而爆炸,整部电影到此在英雄的牺牲与妻儿的眼泪中戛然而止……
这时,响起了罗大佑的歌声: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象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仿佛又回到卡拉OK里唱着这首歌,MTV里的画面骤然重现,阿郎骑着摩托在赛道上风驰电掣,罗大佑无限苍凉的声音如同英雄的挽歌,风萧萧兮终点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港片的结局大多会是英雄得胜夫妻团圆大快人心,这部电影里却是个悲剧中的悲剧,主人公就这么功亏一篑的死了,居然还没留下一个牺牲前的镜头,也没有一句临别前的话语,就这么在爆炸声中死于赛道之中。
但生活本来如此残酷,死于赛道上的人就是走得匆匆,容不得留下一半句话。
这部于1989年1月公映的电影,虽然已过去了二十八个年头,却依然如此打动人心,这便是好电影与烂片的区别。
片中的阿郎是个海明威笔下男主人公式的人物,被悲惨命运捉弄的男人,却绝不屈服于命运,老人与海如斯,丧钟为谁而鸣也如斯,无论结局是死是活,但他绝不是失败者。
你可以消灭一个人,但你无法打败他。
因为,浪子迷人。
我们为什么爱浪子?
文/唐露 (新浪微博:@唐露LOVE)
年轻的时候,顶容易爱上浪子。身旁都是些规规矩矩,唯唯诺诺的凡夫俗子,只有浪子才不惧天地,才敢爱敢言,才可以将人生当做游戏一场,嘻嘻闹闹玩笑了去。浪子是乌压压一片漆黑中的一抹亮色,使你不得不注意到他。浪子也像一阵风,当你绝望透顶的时候,他忽然就到了你面前,柔情蜜语来安慰你,顷刻间又消失不见,让你辗转反侧,日日念念。一颗年轻的玲珑剔透的心,轻易就被打动了,那是完全与钱毫无干系的心动。
提起浪子,首先想到的是《阿郎的故事》里周润发扮演的阿郎。那一年,周润发三十四岁,正处在男人一生中最具魅力的时刻。二十多岁的男人,脸上的婴儿肥还未退却,棱角还不分明,加之未经世事磨练,再俊朗之人,也使人觉得稚嫩而没有看头,一眼就看到了底,也就没有继续深入的欲望了;五十多岁的男人,皱纹已悄悄跟了上来,言行虽较从前稳重了些,究竟体力、精神外貌大不如前,到底是衰老了些,也没有深究的兴趣了。而三四十岁的男人刚刚好,面目轮廓业已定型,性情也不似年轻时那般浮躁,明白了些人事规则,又还保留着一颗童真的心。一切都刚刚好,让人想仔细阅读,探其根本。
《阿郎的故事》我已看过多遍,可每每重温之时,我还是哭得不能自已。当罗大佑用粗犷低沉的嗓音唱出《你的样子》的时候,我就知道该准备纸巾了。看到最后阿郎骑着摩托车猛然摔去;看到黄色的火光灼灼,像是张开血盆大口,要将人吃了去;看到波仔撕心裂肺地喊着“老爸”,奋不顾身冲向阿郎;看到阿郎的脸庞被血染尽,再也睁不开的双眼;看到在一片烟尘火光间,阿郎的身影消失不见......我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这个浪子的一生结束了。
浪子是个太特殊的类别。他们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来结局才是最好的呢?倘若浪子回了头,变得与寻常男人别无二致,还有什么可爱之处?唯有死亡才能将一切变得唯美,唯有死亡才能让人获得原谅,唯有死亡才能造就经典。所以《阿郎的故事》里阿郎死了,所以《天若有情》里华仔死了。而素以浪子闻名的陈冠希呢?在纪录片《触手可及》里,已经三十五岁的他,依然浪子派头,以至于有人评论“看见他还是那么狂,我就放心了。”因为一旦他回了头,他就不再是人们爱着的那个浪子了,也就变得毫无魅力,所以他不能回头。
说回《阿郎的故事》。其实细想,阿郎真是一个可恶的浪子。波波为爱被父母赶出家门,原本家境富裕的大小姐,竟跟了阿郎这样一个无业青年,共同住在一个狭小的破房子里。这也罢了,在波波怀孕期间,阿郎难耐寂寞,竟与别的女人玩得热汗直流。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居然对身怀六甲,即将生产的妻子拳打脚踢,甚至狠心将其推出房门,摔下楼梯。虽然波波还是诞下儿子,可是一生不能再育。
我无法原谅一个打女人的男人。我想波波也是不能原谅,人生不是下棋,下错棋了,可以和人耍赖悔棋,人生之路,一步错,再难有挽回的机会。因此当波波回国后,任凭阿郎百般讨好,波波都不加理会。虽然最后的最后波波回来了,可是这其中的缘由,有几分是为了阿郎,有几分是为了波仔,谁又知道呢?这样一个狂暴无理的男人,为什么波波还是爱他,为什么我们也爱他呢?因为那个时候阿郎年轻,年轻到不知何为责任感。
年轻时的阿郎一头长发——我们当然知道那是发哥戴的一顶逼真的假发。可为何要表现一个人的离经叛道,定要以长发来显示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浪子一直在试图推翻这个世界的一切规则。世间男子多为精神十足的短发,因此他偏要留长发;正经人出门总西装革履,对自己的形象讲究不已,讲的是洋气的英文,浪子呢,就得不修边幅,口操脏话恶言;人人都晓得人应当努力工作,好好做事,他偏生没有固定工作,整日无所事事。你朝九晚五,日日反复,难免觉得厌倦;他无拘无束,自由散漫,倒也快活似仙。哪一种生活不是生活?到了几十年后,还不都是一堆黄土掩埋尸骨,上面杂草丛生,子孙早已忘了你姓名。说不定,在地下数数各自一生中的快乐时光,他的还要比你多哩!
我们为什么爱浪子?就因为他敢于同这个世界的制度与规则作斗争。在越来越多的人同世界妥协,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麻木求生的时候,浪子没有,在浪子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妥协,只有勇往直前,即便被击得头破血流,溃不成军,还是要战斗到底。虽然浪子也晓得,自己于世界而言太渺小,渺小如水中鱼,永远受限,而世界是巨大,巨大如黑暗,会不断吞噬人的精神,直到你倒下,你妥协,成为世界庸庸碌碌中的一员,他就高兴了。当你已不复存在,世界还是一成不变。最终我们发现,要改变世界,真是太难了,还是改变自己吧。于是浪子回了头,变成庸碌人群中的一员。
我们爱浪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浪子够帅。千万不要认为你年轻时也做过一些叛逆之事,就成了浪子了,长得帅的才叫浪子,长得丑的只能叫痞子。因为帅,《阿郎的故事》里波波才会爱上无所事事的“飙车党”阿郎;因为帅,《天若有情》里JOJO才会爱上劫持他的劫匪华仔;因为帅,才会有那样多的貌美女星爱上陈冠希,对其俯首称臣,有求必应,如此才有了日后风波,令其后悔一生。
浪子能轻易俘获年轻女孩子的芳心。并且愈是从小家教严格的大家闺秀,愈是性格内向的乖乖女,就愈容易深陷浪子的甜蜜怀抱里。比方说波波,平时的她见惯了同样家教严格的礼貌绅士,只不将他们当做一回事,可见了这猛兽般热情无理的浪子,一下子就对其感了兴趣。于是,所有与波波一样年轻的少女,一旦爱上浪子就一发不可收拾,即便被家里赶出来,也要爱他。相似的还有为爱奋不顾身,千山万水也要寻了去的JOJO。
与浪子的爱情,就像是一场痛快并存的赛车。仅是看一眼,便觉刺激迷人,让人想坐上去尝一尝究竟是何滋味。谁人都知其中危险,都晓得这随时有可能将人摔得体无完肤。可还是要爱,要奋不顾身。毕竟青春只一次,再也不重来。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爱浪子,爱浪子的狂野不羁;再年长些岁数,我们爱才子,爱才子的博闻广见,然而最终我们都嫁给了寻常的凡夫俗子。与浪子的爱情,像赛场上的飙车,充满刺激,虽然危险,可是未知才迷人;与才子的爱情,像在湖中划船,看山看水看月亮,好不浪漫,可是才子性情不定,也许下一刻就将你抛下船去;与凡夫俗子的爱情,像晚饭后的散步,这不刺激,也不浪漫,但是踏实、安稳,你知道明天醒来,他在你身边。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tanglu0927(@唐露LOVE)
微信公众号:唐露(tanglu19931110)
http://weixin.qq.com/r/83VsdK7EP-NAreoX9yDh (二维码自动识别)
其中的一个原因没人提到啊!!!!
水汪汪的黑眼睛笑态多亲善
你面容上的改变脑里来移迁
轻飘飘的旧时日悄悄地飞逝
数载如梦烟般消回首那堪计
风潇潇的漫长路你只身飘零
仍在寻觅你踪影杳杳象流星
黑漆漆的孤枕边记你的温柔
破晓乍醒多空虚难可再拥有
抬头遥望天边隐隐见那倦鸟返家
你可会象他不久便再归家
但愿重拾美丽往昔再见你一面
一生匆匆怎舍浮云和蓝天
凄清清的秋雨点再碰我窗前
你别离后的转变我永是魂牵
孤单单的身影中那痛苦失落
永不咎往昔恩怨情于你心托
仍在寻觅你踪影杳杳象流星
黑漆漆的孤枕边记你的温柔
破晓乍醒多空虚难可再拥有
抬头遥望天边隐隐见那倦鸟返家
你可会象他不久便再归家
但愿重拾美丽往昔再见你一面
一生匆匆怎舍浮云和蓝天
凄清清的秋雨点再碰我窗前
你别离后的转变我永是魂牵
孤单单的身影中那痛苦失落
永不咎往昔恩怨情于你心托
永不咎往昔恩怨情于你心托
看罢电影,《你的样子》旋律响起,心心念念一股沉重。影片说了一件什么大事吗?并没有。但是要用一句话概括,却总感觉表达不完整,每个细节似乎都是主体,都不可以作为缩句时的定语状语给省略。这是一部内藏汹涌的电影,图像所见只是冰山一角,要恰如其分描述,得用鲁迅先生被引用烂了的词句: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情义。
人世百态,自知冷暖。多少人羡慕嬉皮士的那一套,随性洒脱,无牵无挂,今朝有酒今朝醉,周游世界攀山跨海,不问名利不管苍生。而有谁可以真正做到呢?牵绊束缚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呢?是钱吗?是规则?是无能?是性格?我们有万千理由说服自己,而最终令我们无所适从无力摆脱的,是情义。
父母生养教化,吐哺为报,是为恩情。恋人一生所托,不离不弃,是为爱情。兄弟赴汤蹈火,倾力相助,是为友情。
情,是我们主动付出的,发自内心的动力,为了让对方幸福圆满,而不求回报的奉献。这种态度是高尚的,但凡遇见,生死看轻,无怨无悔。
情应当是美好的,不受束缚的,自由的,艺术的。而凡令人心力交瘁的,是因为义。如无间道刘建明云:我已经没法回头了。除去法律,社会有一套隐形的法则,适用于普世人类谓之道德,而每个人内心也都有附加的自己独特的法则,相较法律有更大的约束力,无法僭越,恪守难弃。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原因,但凡打破了法则,需要付出代价——良心的不安。良心啊,生而为人无法获取绝对自由的最大的束缚。而且它没有绝对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为了获取良心的安宁,问心无愧,哪怕违背了自己的主观意愿,也要强行逼迫自己遵守内心的“法则”,或者逼迫自己去愧疚去痛苦去付出以弥补之前犯下的错误,这就是义。
情是心甘情愿,义是不得不做。但凡行事,有情必有义。情义各半,理所当然,义大于情,是为人生艰难。譬如父母不善而不得不尽赡养义务,譬如对所爱之人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譬如受人恩惠赴汤蹈火必须偿清。
阿郎年少轻狂,伤害了波波,那次背叛、抛弃,是对自己心爱的人的伤害,让阿郎永远无法释怀,打破了自己心中的准则,虽然在当时可能出于冲动出于幼稚出于种种原因犯下过错,只是冷静下来,成熟之后,终于意识到这是一次对法则的打破,情越深,自责越重。而且,当事人已经不在,纵使良心不安,而弥补无门。索性还有波仔,把阿郎从一个浪子变成了一个父亲,为了弥补之前犯下的过错,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浪荡、享乐、自由自在,选择接受这个孩子,选择承担责任,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选择正经人乏味的生活,照顾养育好自己的儿子。而得知自己造成了波波无法再育之后,阿郎更加自责,才会选择放弃波仔,让他跟波波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对波波的义。
波波的义,是出于未能陪伴和养育自己亲生儿子的那十年,她愧疚,想要给他最好的,而她之所以出现了反复,恰恰是因为“情”的因素,她自己认为,生产完去美国的时候,自己已经不爱阿郎了,在海滩上激吻后,她也说过不再爱了,因此她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而只想带走孩子,可是当发现波仔和阿郎深厚感情的时候,她需要面临抉择了,出于义她已经足够了,可以常回来看波仔,可以给他足够的抚养费。可是在做出丢下阿郎父子回美国的时候,她终于发现自己并不单单是出于义而舍不得,更多的是爱,对于已经悔改并且一直珍藏着对自己爱情的阿郎的爱,对自己亲儿子的爱。当情的分量足够大,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纵观影片中两人做出的选择,做个情义上的概括。
阿郎一直深爱着波波,而又负有做错事的愧疚,所以一直是选择复合,要她留下,没有纠结。唯一一次痛苦的抉择是关于是否送波仔去美国,这次痛苦是因为得知波波不育,深感自责,而必须舍弃对波仔的情,去弥补对波波的义。因此纠结。
波波两次抉择,一次是选择放弃带波仔去美国,克制了自己对儿子的情,而选择去弥补自己未能养育的前十年的义,让波仔选择自己喜欢的,所以最终让波仔留在了阿郎身边。第二次,是选择自己也留下,是醒悟过来自己仍然爱着阿郎和儿子的情,与未尽到养育之恩的义共同作用的结果。
做人,只求问心无愧。要可以过得去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对得起自己的那个义字。黑暗骑士、无间道、指环王、黑鹰坠落、阿甘……无非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描述坚守内心准则的故事,而感人之处,多半是在于生活和现实的阻碍,最终也无法阻止一个人去追求和实现自己心中的义。
话说回来也没有错,生而为人,在宇宙中如此渺小,微不足道,再伟大的人在数百亿年人类文明消亡后,都将与从未存在过无异,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的证据呢,无非就是在有限的一生里可以一直坚守自己内心独一无二的义。如果没有这道准则,只需要顺应自己的欲望,人与禽兽无异。当然,若真是如此,人生也不会有任何所谓艰难。
悲剧。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是情和义,而影片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感染力,是因为它毁灭的方式,是对情义无限的铺垫和堆积,却在感情汹涌即将决堤的大团圆前一秒,戛然而止,予以毁灭。前一秒予以毁灭呀!太惨烈。
看电影无数次会心微笑,无数次皱眉,无数次被卷入其中共鸣。因为细节把握太到位,真实,有故事、经历过的人会产生共鸣。自己年轻时候有没有阿郎的影子?心里有没有一个觉得亏欠的女孩?有没有被平凡生活埋藏的热血和不甘?
第一共鸣是那个少年。那个一身朋克装的摩托大飙客,留着长发、穿金戴银、浪荡不羁,追求着速度和激情,仿佛命里只剩下一天而那一天恰恰是今天。从不会为生计考虑为未来计划,逃避责任,像个孩子一样,不断地犯错不断地逃避,用感官的刺激麻痹自己,伤害深爱自己的人,反叛规则本身而不管正确与否。男人终要长大,终要以一己之力肩负起家庭,去为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而拼搏和奋斗,像阿郎对波仔无尽的疼爱和保护一样,犹如改头换面,浪子回头。而人近中年的挣扎和懊悔便是偿还年少轻狂的债。人生总有苦和乐,差别只是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的问题。阿郎教导波仔要好好读书的时候,背后那种凄凉和无力,是万倍于字面言语的。
第二共鸣是那段感情。虽然影片里多是片段闪现和言语之间的描述,却已足够。不是空洞的罗列甜蜜,而是扎扎实实依靠着发哥和张艾嘉的演技支撑起来的。20岁的灿烂季节,总是那个浪荡不羁坏坏的少年勾走了她的心,那时的他们,没有考虑家庭、事业、经济能力,甚至还没有独立,什么都没有,只有一腔自以为是的热血,和纯纯粹粹没有杂质的崇拜和爱护。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和家庭斗争和现实斗争和自己斗争,只想有一个美好的结果。结局终是不欢而散的,无论是太幼稚、太无力、太束缚而最后伤痕累累输给了现实和人性。而那种纯纯的喜欢,奋不顾身的爱情,那个无所畏惧、付出全部不计回报的自己,哪怕永远只能埋藏在心底而不能道,哪怕早已成家育子走上正道,哪怕他已被岁月磨去棱角再无锋芒,哪怕她体态臃肿一头白发和蔼慈祥,每每回想起,也会感动自己,也会怀念,会后悔,会谅解,会失声落泪,会设想那个并不存在的如果。
共鸣多深,将美好毁灭的那一刻,就有多惨烈。
原本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波波留下来了,全家团聚了,年少时那段没有结果的戛然而止的感情终于可以有一个美满的句号,所有付出都有了回报,所有的误解都得到解释,所有的对不起都得到谅解,所有爱都得到了幸福。多美好。
而这却是个悲剧。
或者说,知道摩托车爆炸的前一秒,我都认为波波波仔会把阿郎救出来,相拥而泣,幸福美满。甚至第二次爆炸后,我都期待阿郎没死。而粤语版《你的样子》乐声响起,鸣谢出现,那种一切到手顷刻间失去的痛苦,才是比一切的一切都悲剧的悲剧。看着波波抱着波仔,听着温婉深厚的旋律,出现突兀的特灵通袋装电话广告。我呆坐着,不能接受这一切,影片的前90分钟,恰恰是为了早就这最后五分钟的毁灭。
到手的幸福失去,才能警醒人去珍惜。
珍惜什么,你在90分钟里看到了什么,共鸣了什么,有什么懊悔,有什么心酸,有什么欲言又止,有什么心领神会,你就该去珍惜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影评里有人说18岁、25岁、35岁、45岁看这个片子,都有不同感受的原因。内藏丰富,各惜所悟。
最后一个无法释怀的是阿郎会选择再次骑上摩托。终于给自己理了一个正经的清爽发型,终于穿上了不那么奇异和突兀的比赛服。带上了头盔,那出发前和老对手的对视,想必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个20岁的阿郎,回来了。
为什么选择复出摩托比赛?真的只是为了挣几个钱?为了让生活条件好一些吗?
不是,因为只有在摩托车上,他才可以掌控自己的生命,可以重新夺回昔日的荣光,可以成为那个不受束缚的有血有肉的自己。
我留不住爱的人,过不了想要的生活,给不了我的儿子最好的一切,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卢瑟,我无能,我失败,而且我有错,我竟然还伤害过心爱的人,我得不到任何人的原谅,甚至我自己都不能原谅我自己,我真的一无是处了吗,我真的被生活打倒了吗,我真的只能接受这一切了吗,我可以怎么抗争呢,怎么去证明去拼去改变去找回那个曾经无所不能不世荣耀的自己呢?
那么,拿起曾经带给你荣耀和傲气的东西,再去证明自己。
所以才会那么执着想要取得第一哪怕是生命,因为那不是一场比赛,那是对自己的交代啊!是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意义。
最后,截图两张。
因为悲剧: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烂给你看
《阿郎的故事》每次看都会使我落泪,就像“故事总是讲给有故事的人”,阿郎的故事在讲述平凡的底层人的故事,是那个科技不发达,人们用时间用力气创造温情的年代。阿郎年轻时浪荡不羁,可是他的这种痞气和固有的英气正是波波所爱的。年轻的冲动浪漫为那一代人所怀念,为我们年轻人所崇拜。底层人的挣扎是最能触动人的点,儿子小波跟着没有多少文化、爱惹事的老爸经历了了诸多苦痛的日子,但因为爸爸暴躁却无比真实的爱,小波很皮实,而且也继承了父母的聪明和倔强。正如波波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对阿郎爱的痴情,阿郎在多年后还是爱着波波的坚持,小波对父母的爱也是分明而坚持的,小波喜欢母亲给自己的新鲜而丰富的生活,他却选择跟着贫穷的老爸,就算跟着老爸吃苦,小波也愿意,因为小波爱老爸粗暴的爱。在现在的时代,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经不再是阿郎的方式,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再是小波和阿郎的方式。阿郎不知道怎样劝说小波跟妈妈去过更好的生活,他只会打儿子,把儿子打走,阿郎是粗鲁无礼的,但他对儿子的爱,对小波的而却是实在而伟大的,他真的不会表达。而小波的举动也非常感人,他扔掉妈妈送给自己的心爱的东西,最后被揍的鼻青脸肿仍然在床上给老爸打电话,说想老爸了。这种思念不是对着电话甜甜的说我想你,而是蕴含着委屈与讨好的想念,是深入心里的想念。波波因为小波的原因,愿意和阿郎在一起,愿意给阿郎和小波具有女性温暖的生活。一方面是波波和阿郎的爱情是真正热血澎湃,浪漫美好过的,是被青春的纯真与叛逆淬炼过的,后来阿郎的背叛与殴打也许抵消了曾经的爱情,但波波内心里仍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回忆过去的感伤情怀。再加上对儿子小波的爱,她最终仍然选择阿郎。
电影中很多镜头也有金钱与贫穷的对抗,小波受老爸逼迫,给波波送一支玫瑰花,小波吃西餐时的粗鲁。跟老爸长大的孩子没见过这种生活,但他们仍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这种爱在我们看来是充满辛酸的。波波也没有居高临下,她能够配得上高贵的生活,但她也愿意陪着孩子和阿郎过卑微平凡的小市民生活。他们是平凡人,但他们都很伟大。
一个血性的男人总会有自己有魅力的一面,无论经过时间怎样的打磨。阿郎重新赛车是自我解脱也是自我追寻。当妻儿都来到赛场为自己加油,阿郎透过鲜血直流的安全帽看了他们最后一眼,便葬身火海。有些人的命运也许就是这样,无法改变,留下壮与悲,或爱与恨。生活哪能像我们想的那样呢,在小波的疯狂奔跑,波波的疯狂奔跑中,在罗大佑苍凉呜咽的歌声中,影片结束,一个没有结束的结束。
一部能赚到男人的眼泪的电影。
首先这部电影,是香港“自己”的电影,正经的香港本土电影,自从这部电影后,香港电影正式走自己的道路,以前靠三级片来维持的囧景开始改变。这部电影创造的价值并不大,关键是他在香港电影出现改革的时期应运而生。
这部电影是少有的让我看哭的电影,当阿郎摔车,罗大佑那又粗又特别的烂嗓音响起时,忍不住泪崩。
阿郎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挽救少年时候犯下的错误。
他想去改变,他别无选择,踏上早已生疏的赛车跑道。
让人唏嘘潸然。
倘若年少时不曾负人,那么一定会有期望中幸福的生活吧。
这部电影的经典和配乐也有很大的关系,最后骑摩托车摔倒起火的时候罗大佑唱的《你的样子》实在是太经典了
大家都看好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大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那么我就从故事上来说了,故事是有问题的。。。。。。
阿郎年轻的时候年少气盛,脾气暴躁,实质上是个小痞子。
在赛车受伤之后,一蹶不振,独自抚养儿子。
十年后再次遇到前女友,生活被打乱,前女友不肯复合,儿子离开他。他企图用赛车来挽回他们的心。这件事是十分不理智的事情,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甚至是一种低智商的行为,就像婴儿用哭泣引起母亲的注意。这种低智商的行为也出现在十年前和孕妇打架。十年后,在受伤之后继续比赛,就让人更无语了。最后一段大家看到的是感动,我看到的则是不合理的冲动。
不难看出,这部电影中阿郎必须得死。设想一下,如果阿郎得了冠军,最后家庭和睦,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看点了。大家只是被阿郎的死蒙蔽了双眼。
其实,这部电影可以叫做《渣男的故事》。
因为 恋曲1990
阿郎的故事
阿郎的故事,几乎感动了一代人的电影。
但当年我并没有认真去细看电影的细节,只是在结局处被罗大佑的悲歌突起而感动。
细品了一下电影剧情·, 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阿郎年轻时候放荡孟浪,唐突了女友富家女波波,波波诞下一子波仔,然后远走美利坚。阿郎一人抚养波仔,又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尿,艰辛的生活中渗透着父子情深。然后多年之后波波回来了,偶然的机会一家三口重逢,然后诱发了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矛盾和情感纠葛。
其实看得出,阿郎是很想和波波重修旧情的。但是从这点上也看出阿郎是一个头脑很简单的人。因为他没有看出来,眼前的波波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豆蔻年华为爱痴狂盲目追随他的小女生,而是一个受过外国高等教育,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商业广告片导演。而他只是一个困顿在工地为一日三餐打拼的地板工。虽然有当年的情愫作为基础,虽然有波仔作为纽带维系,虽然一家三口可以开着车唱着轻飘飘的旧时光其乐融融,虽然在海滩上昔日的恋人也旧情复燃。但是,他们毕竟是两个世界的人。所以在最激情燃烧的时候,波波内心深处仍保持着一丝理性:要把波仔带出国,让儿子过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和阿郎一起破镜重圆。那个眼镜兄虽然观众不待见,但他和波波才真的是一国的人。
关于阿郎为什么要重操旧业参加摩托车比赛,我想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证明自己,要在以前的女友面前找回自己的尊严和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记得当年有个朋友给我分析阿郎的故事感人的原因,说如果阿郎一直颓靡下去的话也就没有戏点了,就是要在他重新振作的时候让他去死,才是把有希望的生命毁灭给人看,这就是悲剧。当然,从戏剧理论的角度上看,这个朋友的说话很有道理。但是联系到残酷的现实生活,我想说的是,就算是阿郎不死,大赛夺奖又怎样?就能挽救自己的爱情和家庭吗?显然是不能的。所有的英雄末路时愤然挥出的最后一剑,其实都是那么的脆弱和无力。因为他们都是被历史碾压过去的一页,不管最后对不对龙困浅滩的困局做最后一搏,失败都是必然的宿命。
英雄末路似乎是杜琪峰特爱用的一种戏剧模式。从阿郎的故事到放逐,到复仇,到夺命金,其实还有很多电影,很多导演都爱用。港片有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日本北野武的大佬,花火,最近国产的老炮,乃至跳出电影,古书里的水浒,武侠里的古龙,无不是在反复演绎着英雄气短的悲歌。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觉得还是这个世界越来越格式化。主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直在不断地蚕食着每个人的生活空间。而英雄往往是反主流和需要空间的。像阿郎那样,年轻的时候一头乱发,风驰电掣,狂放不羁,离经叛道,才是有英雄的气质。而社会发展的方向却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往一种模式去打磨。成人世界的虚伪文明就是要把所有人都变成眼镜兄那样文质彬彬举止得体其实道貌岸然的存在。你顺应了它迎合了它你就是主流悖逆了它,就只有被抛在时光的背后,徒留时不我予的哀愁。所以,最后阿郎走了,波仔推入母亲波波的怀抱,可以想象,波仔的结局就是跟随母亲出国。而阿郎在和眼镜兄争夺波波的战役中完败身死。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对这一类英雄末路式的作品有过度的理解,但我总 是在一出出的悲剧里体味到工业化社会对人类的物化和消磨。个性被打压,行为被规范,思想被禁锢,天大地大,却不容一干豪杰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最后都要走到无法腾挪的余地做困兽之斗。然后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压过,然后被后人哀叹,但也仅此而已。就像歌中所唱,就像这早已忘情的世界,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年轻就是不断地试错”,很多人也将此作为人生信条。年轻时放浪形骸、纸醉金迷,但在他慢慢老去的时候,年轻时犯下的错都会以孤独或贫穷的姿态回应于他。
一
昨天,我又重新看了一遍《阿郎的故事》,年轻的波波不顾家人的反对与阿郎在一起,并在不久后怀上阿郎的孩子,可年轻的阿郎并不懂得珍惜,仍然和别的女的缠绵在一起,当挺着大肚子的波波看到这一幕时,几乎崩溃,两人争吵时,阿郎失手将波波推下楼梯。
年轻的阿郎算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浪子,凭借着其在赛车上的天赋,混迹于灯红酒绿的场所。心里只有他自己,不会为他人着想,更不会为未来做打算。
当然生活也用同样的态度回应了他,中年的阿郎,带着儿子波仔,生活在一个脏乱不堪的小屋子里。在尘土飞扬的工地里打工,骄傲与风光如往日云烟,一去不复回。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本意是表达罗隐乐观洞达,与世无争的情怀。而现在多被得过且过,只顾眼前及时行乐,而不思明日愁苦的人引用,说乐观豁达,还不如说不为将来做打算贴切。
除了一些大器晚成的,人一生的收入是有规律可循的,23-28岁,是刚毕业阶段,收入不高,但同样负担也不会太重;
28-40,随着工作经验以及人脉的拓展,收入开始变得可观,但同时也开始面临结婚、生子、买房、教育等等问题;
40岁以后,开始步入中年,工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得心应手,开始不再希求进步,更多的是担心健康问题,但这个阶段的财务压力并不小,上有父母近夕阳,下有子女初长成,都需要用钱,可是收入却几乎没有增长的空间,甚至还会下滑。
我母亲有位朋友,是他们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人员。毕业后,进入一家事业单位,但丝毫不努力地混迹了十几年,又在一点基础知识都没有的情况下学着别人炒股,所有的积蓄都付诸东流。后来,又听说做生意赚钱,辞了工作,借钱开店,但仍然不改散漫的性格,最后创业失败,还负债累累。
现在儿子的事情他基本上插不上话,前两年他母亲得了癌症,也因为没有及时送到大医院耽误病情,不幸离世。
人生每一阶段的收入和支出总是不匹配的,如果想要过一生安稳,必须从年轻的时候就做好财富规划。年轻的时候无视长远,可以犯错,但这错误的代价可能会让你一辈子良心难安。
二
阿郎最大的财富,就是波仔。因为波仔,他从一个浪子,变成一个好父亲。
十年后,波波与阿郎相遇,确认波仔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后,提出了带波仔回美国的想法。波波对阿郎有情,但更多的是恨,看见当年被推下的楼梯时,噩梦又浮现在眼前。
被自己孩子的父亲推下楼梯,母亲告知自己孩子死亡,并查出无法再孕,每一件对当时的波波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选择原谅并没有那么容易。
出于对波波的义,对波仔的爱,阿郎将波仔打回波波身边。但波仔并没有怪父亲,而是理解父亲的决定,但只是怕父亲真的不要他。
我认识的一个人,运气却没有阿郎这么好。
他的妻子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跟了他,并为他育有一女。但他并不珍惜,每天和狐朋狗友吃喝玩乐,醉酒回家的他不顾襁褓中的婴儿对妻子拳打脚踢。
孩子生病,他却在温柔乡里纸醉金迷。
终于,在一次烂醉后,与别人发生口角,并致其重伤,被判刑。出狱后,也开始在工地打工,与阿郎的经历挺像的,但有一点不同是他的孩子并不爱他。
他入狱后,他的妻子决定跟他离婚,并言明不再让他见女儿。多年后,他也已经老去,看着别人阖家团圆,他也想认回他的女儿,但他没有勇气。
人到中年,会忽然孤独起来,而绝大多数的孤独又和你当年犯下的错误息息相关。
三
骄傲的人都希望在一场意外中死去,正如阿郎,上一秒还英姿飒爽地冲向终点,下一秒就满脸鲜血地倒地。
我突然回忆起很多片段,波仔说要长大了,要给阿郎买“好大好大”的房子、还要带他环游世界。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儿时对父母的承诺,但很多人成功的速度却没有跑赢父母老去的速度,和意外地来临。
阿郎和波仔走在路上,阿郎躲了起来,波仔四处寻找,阿郎突然窜出来,脱下波仔的裤子。而现在阿郎永远的消失了,波仔寻找和回头,再也不会有人突然脱下他的裤子。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在希望中又一次地陷入绝望。波波最终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回到阿郎的身边,阿郎看到波波的时候表情惊喜,本以为一家三口幸福美满的生活即将开始,但最终在爆炸声中灰飞烟灭…
你的样子 罗大佑 张艾嘉 周润发 八零年代 香港 机车
人生不同于电影,正如今日的罗大佑忙碌在一个个喧嚣无味的晚会舞台,正如今日的周润发穿梭于黄金甲与大闹天宫的戏谑中。这就是电影的奇妙,泪眼迷蒙中又回到那些阿郎的日子,那些不再属于阿郎的日子。
时常听人说起成长的欢笑和泪水,一个人要经历多少伤痛与挫折才能够啜泣着说出曾经无悔。不论是在年少的憧憬中还是中年的嗟叹里,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阿郎和波波吧。这是所谓人生的代价吗?答案已无从考究。光影中一次次期待那最后的骄傲,正如阿郎一次次尝试牵起波波的手,可我们都清楚,那些阿郎总是落空的吻,每分每秒都在流逝的过去,再也无法回头。
最后一次的引擎轰鸣像极了摔跤手里的大锤的最后一击,都是倾注生命的一击,是泪水肆意中的一声无悔。曾有过的笑语、无奈和伤痛,就那样决然的抛向身后,眼神中是否还有眷恋与不舍已无所谓。
那悲歌总会在梦中清醒 诉说一点哀伤过的往事
那看似漫不在乎转过身的是风干泪眼后萧瑟的影子
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尽管看的时候真的咬牙切齿想说阿郎活该。当他和波波回到十年前他们吃饭的时候,当他在餐厅没有顾及波波现状的时候,真的想说他还是和十年一样是个浪子。
十年前是惹人恨的浪子。可十年后的阿郎却怎么也恨不起来。
也许真的是年少未曾负人,就会有幸福的生活吧。又或是错了一步,就真的无法挽回了。十年前的离经叛道,十年前的放荡不羁,十年前的令人发指。
十年里,阿郎对波仔的爱是伟大的。孩子让他磨平身上的浪荡气息。
波波的再次出现,让他露出了久违的只有爱的人才能给予的笑容和柔情目光。他想抓住,不想失去,所以十年后他的那些举动,虽不仁义,就像刚说的样,让人恨不起来。
阿郎赶走波仔的时候,突然感受到了他对波波的爱。他说波仔是他生命的唯一。最后他连他最重要的波仔都割舍了。
波仔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真心哭得不行了。他问爸爸为什么不说话,他说打扰爸爸休息了,是有多懂事多爱爸爸,才会这样祈求的思念。
再看看波波,张艾嘉真的演得好棒。十年前不顾一切的爱着一个浪子。目睹了那么残忍的一目。阿郎动手打她,以为自己的儿子死了。
该是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承受这一切的苦难。那么深爱的人,是憋着多么大的一股劲才会彻底将他赶出自己的生活。
我也曾经想要回头寻找来时的路,可心中的你已经太模糊。
没有理由责备她,不愿留下来。她的选择,没有人有资格责备。
她是真的爱阿郎,也是真的不会再和阿郎在一起。
也许阿郎和我们很多人一样。留不住想爱的人,过不了想要的生活。
以上种种原因之外,这部电影的海报是也我永难忘记的之一
难道没有人像我一样想起《再见阿郎》?又见阿郎见了阿郎再见阿郎,到阿郎真的再见了这部台湾传奇史诗巨作么?
………………………………………………………
别怪我抖机灵。。。是我真的太年轻
推薦閱讀:
※你喜歡陳小希和江辰,還是耿耿和於懷?
※除了投名狀集結號跟老八一電影製片廠,為什麼現在中國導演的戰爭片口碑不好?
※喜歡劉詩詩多一點,還是楊冪多一點?
※陳坤的演技是不是被高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