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不殺呂后?
呂后殺韓信、彭越何等果毅,劉邦難道看不到留著這麼危險的呂后對於劉家子孫是什麼後果?再說劉邦本來就不是什麼仁義道德之人,功臣盡殺毫無愧疚,對呂后也看不出有什麼愛情。
戚夫人並無政治手腕,殺呂后,趙王如意、戚夫人也無法掌控朝局,劉氏江山必危。劉邦說太子羽翼已成,並非實話,只是託詞,真正原因是,他已經沒有時間精力為如意布局,他固然愛戚夫人、如意,但並沒有昏頭。晉獻公殺申生、逐夷吾、重耳,可是一旦身死,驪姬、奚齊根本保不住晉君之位。至於呂氏外戚的威脅,是劉盈早死且無後才造成的局面,非劉邦所能逆料。在劉邦心目中,他死後劉氏江山的最佳看護者,恰是呂后。
西漢初的權力格局,是非常明顯的。
外戚、功臣集團控制中央政府,皇族控制地方政府,相互制約,構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平衡。
外戚雖然強大,但是也無法真正威脅皇權。因為地方的皇族勢力那樣強大,外戚敢公然威脅皇權,分分鐘鍾都會被清理出局的。
我們認為劉邦分封諸王是錯誤時,大約忘了,如果沒有強大的劉氏諸王,劉邦死後,呂后恐怕和武則天沒有多大區別,一下玩脫了,劉氏江山因此變色,也未必不可能。
我們在奇怪,劉邦為什麼讓如虎如狼的呂后坐鎮中央政府時,大約忘了,沒有一個如虎如狼的娘家人坐鎮中央政府,面對那些削亦反、不削亦反的皇族諸王,大漢帝國怎麼穩定呢?
更主要的是,呂后不可信,諸王不可信,那些如虎如狼的功臣集團就可信了?
大漢的功臣集團都是什麼人?那都是從亂臣中殺出來的人物,對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們都是深有體會的,因為他們大多從前一名不文,抓住機會努力,就成了時代的大哥級人物。
功臣集團之所以表現的很乖,主要是因為中央政府有強大的外戚、地方政府有強大的諸王,功臣集團自然只能乖乖聽令。
皇帝高高在上,並不是靠臣子的人格、忠心、道德實現的。
只要布局成功,再野心勃勃的臣子,再奸險邪惡的臣子,面對強大的皇權,也只能選擇乖乖聽令,或是選擇全家上刑場。
如果布局不成功,再溫文爾雅的臣子,再忠心的臣子,也難免會蠢蠢欲動的。因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它就不是一家一姓獨有的天下。
呂氏被滅門後,漢文帝不敢到長安當皇帝,他的謀士並不分析周勃之類的人有多可信,而只是給他分析當時的利害格局。換而言之,在這種利害格局下,就算他們想當亂臣賊子,也是沒有機會的。[注]
[注]: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曰:「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方今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皇帝本身就沒有什麼神聖可言。
所以,始皇帝屍骨未寒,二十多個子女就都被李斯趙高殺光了;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全是叛亂的聲音。
當然了,義帝高高在上,直接讓項羽玩死了。
劉邦剛死,惠帝讓呂后折騰的跟傀儡能有多大差別?
少帝高高在上,只因為周勃等人不願意承認他的地位,就把他廢了,更掉頭把他殺了。
至於後來,王氏崛起,大漢皇帝一個人都跟傀儡相仿,然後一步步無疾而終了。
東帝國,外戚宦官輪流坐莊,如果小皇帝不能成功奪權,哪個也和傀儡一個樣。
皇帝高高在上,能信任誰呢?
唐高祖李淵信任自己的兒子,結果呢?被逼得提前退休,更被醜化成了庸人。因為他兒子殺兄逼父,為了證明自己這種行為的合法性,自然會千方百計證明,大唐江山就是他打下來的,與自己父兄沒有多大的關係。
唐太宗李世民信任自己的兒子,結果太子要造反,如果不是李世民反應快,恐怕就讓淘汰出局了。
唐高宗李治信任自己老婆,結果讓老婆弄得,都有點像傀儡了。
唐中宗李顯信自己的老婆女兒,結果讓毒死了。
唐睿宗李旦信任自己妹妹、兒子。結果光榮退休了。
唐玄宗李隆基防自己兒子,跟防賊一樣,結果也光榮退休了。
唐肅宗信任宦官李輔國,最後在病重時,看著宦官李輔國抓走她老婆,一時又急又氣,死了!
要知道,這是傳說中的漢唐時代啊,皇帝尚且如此,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皇帝,還用多分析嗎?
基於皇權政治的利益,它永遠也不會多談這種內容的。因為過多的談這種內容,會讓皇權的神聖性受到損傷,因為類似的內容顯然證明,皇權只是現實利益博弈出來的。
皇權政治為了神話皇權,所以天天鼓吹一種思想,只有道德敗壞的人,才會想著取代皇帝;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就是面對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面對一個賣國的趙構,也會死心塌的效忠到底。
其實呢,這就叫扯淡。更真實的內容是,只要權力格局設置的足夠精巧(這受制於客觀環境),誰也會忠於皇帝的,否則就會被滅門的;只要權力格局設置的粗糙(這也受制於客觀環境),亂臣賊子那是成群結隊,皇帝被廢被殺那就是家常便飯。
呂后是劉邦什麼人?
結髮夫妻。第一任正式妻子。
糟糠之妻。從劉邦沒發跡的時候就在一起了。
創業夫妻。劉邦跑路做土匪,給劉邦送錢糧。劉邦造反一路跟隨。
生死夫妻。劉邦和項羽死磕,呂后被項羽抓到,要打要殺都不吭聲。
殺呂后?笑話。
第一,劉邦不是濫殺無辜的人。如果劉邦想殺誰就殺誰,那他也打不下來天下。劉邦一向的策略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第二,你殺呂后,劉盈怎麼辦?也殺了?
第三,你殺呂后,和你出生入死的哥們怎麼看你?滕公夏侯嬰,舞陽侯樊噲,這些人還怎麼看你?這些人和你是生死之交,和呂后也是生死之交。
其實呂后也不是濫殺無辜的人,只是殺了她最恨的那幾個小老婆及其兒子(從我們的角度,這幾個人是無辜的,從呂后的角度就是可殺:老娘拋頭顱灑熱血,你們兩腿一劈把老娘往外擠。敲黑板,呂后是元配大老婆!!)。不然哪來的文帝,哪來的淮南王,哪來的七國之亂。
作為歷史半桶水,自認見識淺薄,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但看到 @謠言 竟然貼出小說片段來當答案,未免也太不嚴肅了點,這裡我不想討論那位被掐過很久抄襲的作者的文字,也不想說你腦補的真不知道是哪個次元的劉邦和呂后,人家作者本來寫的也就是YY小說,是否允許你貼到知乎里當答案還兩說吧。與其看小說討論歷史問題,不如我也來寫個答案供大家參考。
要回答劉邦為什麼不殺呂后,首先得討論劉邦對呂后的真實態度,這點現在很難考證,史學上也沒什麼人從這個角度去研究,但是劉邦對呂后及呂氏集團不滿是肯定的,否則也不會想要換太子了。
這裡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劉邦為什麼想要廢立太子,如果你認為,原因就是因為他寵愛戚夫人,大可以關電腦洗洗睡了,你腦補的劉邦太OOC,沒必要討論下去了。哪怕是一份家業,只要掌權的老爺子稍微有點腦子,都不會因為喜歡小老婆就冒然換繼承人,何況一家之天下?劉邦是誰?斬白蛇起義推翻秦朝斗敗了項羽和諸侯開創了盛世的一代雄主,他的政治眼光、水平、戰略意識和素質豈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他會是因為貪圖美色就以個人喜好決定國家大事的人?總有些人想當然,把劉邦當漢朝陳世美批判,其實這等關係到下一任皇帝,關係到劉家天下百年大計,關係到長治久安的決策性問題,劉邦會從感情上考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他想要換太子,原因倒很簡單,對呂后及呂氏集團的不滿和警惕佔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才是關鍵,那就是劉盈並不完全符合他對合格繼承人的要求。
那麼,劉邦為什麼不殺呂后,原因至少有以下三點:
第一,沒有理由。
站在上帝角度,我們當然知道劉邦死了以後,呂雉「貴外家, 王諸呂以為輔」,但在西漢建立之初,功臣猛將們一大堆,最能威脅皇權的根本不是外戚,而是功臣。他們手握重兵,個人素質較高,又剛剛經歷過天下的權力角逐,眼看著劉邦從一窮二白登上帝位,很難說都會心悅誠服,正如英布造反時對劉邦所說——「欲為帝耳」,你劉邦能當皇帝,未必我不能當。哪怕是在劉邦臨死之前,這一威脅依然大有人在,「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這種環境下,劉邦不得不藉助外戚打壓功臣,「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韓信、彭越都是死在呂后手裡,這點果斷剷除威脅的鐵血手腕,恐怕連劉邦都自愧不如,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開了這個先例,漢朝的權力平衡,總是在權臣和外戚之間來回打轉。總之,當時對劉氏皇權威脅最大的,是那些一起打天下的諸侯良將們,而呂氏集團不但不算致命威脅,反而是比較可靠的盟友。
第二,呂氏集團的勢力。
勢力這種東西,一向就是把雙刃劍。可以自保,也會引起雄主的忌憚,對劉邦來說,可以全身心信任的人,大概只有無欲無求的張良,蕭何韓信,前者縱然比後者時間長感情深,但介於背後那一大堆的利益集團,要說沒有猜忌是不可能的,連忠心耿耿的蕭何都不能倖免,要靠貪腐來自保,呂氏集團的勢力就更讓劉邦忌憚了。這點和劉邦同學的良心無關,不能說是因為呂后對漢朝建立的功勞,如果功勞是個免死符,那韓信墳頭上的草怎麼長出來的?呂氏族人在軍中任職的至少有十幾個,和樊噲等人關係密切甚至有親戚關係,這股龐大的勢力豈能輕易剷除?就算能除,也勢必動搖自己的根基,滅了外戚,誰又來牽制功臣?所以後來張良出主意,呂后請來商山四皓,劉邦也只能感嘆「羽翼已成,難動也」。從出主意的人也可以看出,張良為代表的一部分文臣是不贊成廢太子,進而除呂氏的,他們的態度也是太子「羽翼」的一部分,事實上,劉邦很清楚他們的理由,天下初定,需要安定團結,傷筋動骨代價太大,他本人也很難下決心。順便說一下,劉邦的眼光確實比張良陳平還要遠些,或者說,作為丈夫,對呂后的為人和野心,他比臣下們了解得更多,韓信和彭越的死,呂家已經沒有了最大的敵人,以後是否會作亂,劉邦的擔憂大有道理,只是現階段無法實現,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第三點也就是 @白繞 的答案了,在沒有更好選擇的前提下,雖然有一些警惕和不滿,但也只能暫時接受呂后作為維護政局安定的責任人,只是到底不放心的劉邦,臨死前還給呂后加了一道緊箍咒,殺白馬為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不過大家都知道,後來呂后把持朝政,大封諸呂,這條規定很快就當不存在了。
歷史不是YY小說,劉邦不是小說里的負心漢,呂后和戚夫人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大婆斗小三的浪漫故事,在這場殘酷的政治鬥爭里,趙王如意才勉強算個棋子,戚夫人連棋子都算不上,只能算個借口。呂后專政是劉邦死後皇位穩固的最好辦法。
因為呂后是捍衛大漢江山最堅定最忠誠的人,沒有之一。
對呂后來說,最親的是丈夫和孩子。劉邦死後,呂雉不可能改嫁,那最親的自然就是她和劉邦的孩子。所以呂后必定想盡辦法守住大漢江山,並且必定會交給她和劉邦的兒子。
如果呂氏一族要篡位,呂后必定全力阻止——娘家的兄弟侄子外甥肯定不如兒子親。
呂后沒有篡奪江山的動機,是劉邦最可信任的唯一的人,當然不能殺。
- 那麼,殺光功臣?不行!
- 首先,外敵虎視眈眈,劉邦的兒子沒有上過戰場,不可能阻擋住如狼似虎的匈奴人——國家需要身經百戰的功臣戌邊。其次,沒有功臣集團抗衡,覬覦皇位的藩王肯定作亂。(朱棣的靖難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朱元璋幾乎殺光了淮西勛貴,沒人能擋住他。)
- 那麼,由宦官輔助?不行,天然受歧視的宦官在軍隊前沒有威信。更重要的是,宦官的權力來自皇帝,皇帝自己都坐不穩,宦官能幹嘛?
- 那麼,讓幾位大功臣共同輔政?也不行,得到輔政大權的大功臣肯定會大肆打壓政敵,毫無顧忌地壯大勢力,最終架空皇帝,並取而代之。屆時劉氏家族最可能的結局是被滅族,一個不留!
- 那麼只剩下最後一個選項:外戚,就是呂氏一族。呂后專政,並大肆分封呂氏一族。劉邦特意培植一個強大勢力以抗衡功臣集團。考慮到呂后的年齡,她不可能在後世之君坐穩皇位後還長期霸佔權力。呂氏一族的根基遠遠比不上舉事伊始就追隨高祖的沛縣老兄弟,將來剷除的阻力不會太大——皇帝將名正言順接管呂氏一族的權力。
這就是劉邦不殺呂后的原因,為了權力順利交接,為了後世的穩定。
哪怕呂后殺了劉邦和其他姬妾生的兒子,但她斷斷不會殺她和劉邦生的兒子吧?大漢江山的繼承人,仍然是劉邦的兒子。兩害相權取其輕。
呂后殺功臣肯定是劉邦的主意,只不過讓呂后動手而已。之所以劉邦不親自動手,是為了讓呂后立威,不然呂后壓不住開國功臣。對皇權來說,殺功臣一是為了江山穩定,二是為了減少國家的食利階層。總結起來就三點,現實上行不通,情理上過不去,利益上不可取。
首先說現實上,一個劉邦殺功臣很多,這是一種錯覺,相比明太祖,他殺的不算多,而且呂后殺彭越、韓信這些人,是因為他們不僅僅是功臣,還是異姓王,對新生的皇權威脅最大,你覺得呂后不殺,劉邦會輕易放過他們嗎,只是不好意思親自動手罷了。
而且,為什麼要殺自己結髮妻子,呂后和劉邦結婚的時候,劉邦說破天也就是當地一個半黑不白的黑幫老大,人家是正經的地方長官家的女兒,屬於下嫁。子創業途中,呂后也不是碌碌無為的,她非常好地扮演了賢內助的角色,幫助劉季穩住了後方,團結了核心的班子成員,這一點無論是哪個派系的成員都是認可的,所以,呂后相當於是聯合創始人的角色,按照現代公司的概念,她和劉邦夫妻共同持股,佔據公司股權的大頭,在政權建立後,她不僅僅是劉邦的妻子,還是他最重要的政治盟友,而後面劉邦納的小妾,那是玩物,按現在來看,就是夫妻雙方共同創業,成功上市成為五百強,老公找了個小三,小三特別漂亮,但是男的絕不可能給她轉正,因為這會造成公司動蕩的(創始人股權糾紛帶來的管理層混亂大家沒少聽吧)。所以呂后不可廢更不可能明正典刑。
至於暗殺,這個更加不可能,一個,夫妻一場,沒必要,第二個,萬一走漏風聲,甚至會動搖政權合法性,一個成熟的政體下的政治家一定要明白,暗殺政治對手是多麼不明智的行為,何況暗殺盟友(不要拿戰國那會說事,那是社會混亂期,君不君臣不臣)
最後,呂后什麼樣的狠人,劉邦當然清楚,但是這也正是他不殺呂后的原因。因為他們夫妻兩,但凡活著一個,就能壓住功臣和宗室,讓他們不敢對皇權產生歪心思,這一點上,兩個人利益一致,至於外戚坐大,呂后是不可能把呂姓置於皇位之上的,因為,哪怕是劉邦的小老婆的孩子坐上了大位,他也會把呂后當成親媽來祭祀,但是沒有聽說侄子祭祀姑姑的道理而且,天下人認可呂后,基礎就是她是劉家的媳婦,而不是呂家的女兒。
以前寫的一篇文章:
劉邦為什麼不殺死狠毒的呂后?
呂后當政期間,虐殺了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殺死了劉邦三個兒子。呂后還大封呂氏族人為王,嚴重威脅了劉氏的統治。劉邦一向以善於識人聞名,不可能不知道呂后的毒辣。但為何他生前沒有殺掉呂后以絕後患呢?
有這一疑問的朋友,多是受漢武帝殺鉤弋夫人事件的啟發。漢武帝臨死前立年僅8歲的劉弗陵為太子,並處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以避免出現太后臨朝、外戚專權的情況。
但劉邦與劉徹的性格不同,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也不一樣。劉邦沒有殺死呂后,主要有兩個原因。
1、劉邦沒有那麼心狠手辣
劉邦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大多數人都說他無賴,但卻很少有人說他狠毒。甚至很多人說劉邦是忠厚長者。與動不動就屠城的項羽相比,劉邦很少殺人。
很多人都說劉邦屠殺功臣。但劉邦殺的功臣也就寥寥數人而已,而且其中很多是呂后殺的。比如韓信,就是死於呂后之手,跟劉邦無關。還有彭越,劉邦本來只是把他流放了,是呂后力主殺死他。
可見,劉邦並非心狠手辣之人。讓他殺死自己的結髮妻子,還真有點難為他。
2、呂后是劉邦安排的託孤之人
漢武帝劉徹安排的託孤大臣是霍光。所以他要殺死鉤弋夫人,為霍光開路。而劉邦把漢惠帝和大漢江山託付給了呂后,又如何會殺死她呢?
劉徹和劉邦的人生經歷不同。劉徹年輕時經歷過竇太后、王太后的干政,對外戚深惡痛絕,所以他下狠手殺死鉤弋夫人,託孤給霍光等大臣。而劉邦經歷了大量的臣子背叛,比如韓信、英布、陳稀、盧綰、韓信等人的叛亂。所以劉邦對大臣們並不信任。連一向忠心的蕭何,都經常被劉邦猜忌。
與大臣們相比,劉邦更信任自己的老婆呂后。劉邦外出時,經常由呂后坐鎮後方。呂后擅自殺死了韓信,劉邦沒有怪她。可見劉邦是支持呂后參政的。太子劉盈懦弱無能,劉邦需要呂后鎮住大臣們。劉邦知道呂后的狠辣,所以要用她來輔佐漢惠帝、對付功臣們。
微信公眾號:史事拾遺,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zEyju-PEOa5GrbfY9xne (二維碼自動識別)
呂后是劉邦的刀
非不想也,是不能也!
呂后把韓信幹掉的手段可是高明得很!
後來執掌國政,蕭何,曹參包括陳平都要乖乖地聽話。
看到這個問題太激動了。題主看這裡~~~~
先奉上耽美作家 歐俊呈 《帝王略》一書中對劉邦呂后的描寫【有刪改】
劉邦依舊是這樣的流氓本性,對哥們豪氣爽氣和俠氣,對家庭不管不顧。呂雉獨立撐起了家庭的重擔,生兒育女,奉養老人,生子喚劉盈,生女喚魯元公主。
因劉邦不太顧家,呂雉總是一個人在田間勞作;
因劉邦在外舉義,呂雉跟孩子不得不在家鄉坐秦朝的大牢,受盡虐待;
因劉邦受到了秦朝的追捕,他出獄後呂雉便歷盡艱辛,跋山涉水進入深山,給劉邦送飯;
因為劉邦的疏忽,呂雉在楚漢戰爭中被項羽的軍隊俘虜,苦楚難熬。
而劉邦永遠是瀟洒的。
亂世中劉邦招兵買馬,勢力迅速壯大,成為崛起在秦朝末年的諸侯之一。眾人對他的稱呼,也從劉三兒,變成了劉邦;從劉邦,變成了沛公;從沛公,變成了漢王。
劉邦當了漢王以後,
儘管糠糟之妻為他的大業付出了汗水鮮血甚至生命,
儘管糠糟之妻為他做飯洗衣甚至為他坐牢,
儘管糠糟之妻因他的疏忽被敵軍俘虜,受盡苦難;
但對於此時的劉邦來說——天下的女人和寶物,他已經可以取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時的妻子呂雉,再也入不了他的法眼了。
如今劉邦寵愛的,是新納的美姬戚夫人。在劉邦的眼中,她美麗且柔弱,吸引著男人最青澀的悸動。
戚夫人不像呂雉那樣經歷過和劉邦共同創業的苦難,她的皮膚沒有因為奔波而蒼老,她的嘴角沒有因為追殺和逃亡而變得堅毅,她的眼睛沒有因為歷經滄桑而變得深沉。相反,她的眼睛是明亮閃動的,她的容顏像白玉一般保養完美,她的嘴角總是蕩漾出美麗的笑顏,她的聲音總是無憂無慮的清越。她第一天見到劉邦的時候,劉邦就已經是漢王,就是一個成功人士。他踩著五彩的祥雲,像天神一樣降臨在她的生命中。
史記中記載:「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呂后年長……益疏。」
劉邦稱帝後,戚夫人見劉邦不怎麼待見呂雉母子,便動起了心思。
她不僅想做皇后,還想讓自己的兒子劉如意做太子。但呂雉勞苦功高,又慎言慎行,戚夫人只能對呂雉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開刀。
戚夫人首先誣告呂后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說其丈夫趙王張敖謀反。呂雉如遭當頭棒喝,四處求援,最後只好將本屬於魯元公主小兩口的趙國雙手奉給戚姬之子如意,才保住了女兒和女婿的性命。但張敖也因此被削去王爵,魯元公主從此成為了庶人之妻。
一計不成,戚夫人又生一計,史記上說她「日夜涕泣,求立如意為太子」。
劉邦對於戚夫人改立太子的請求也作出了承諾:「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如意)代太子位必矣。」
呂雉聞訊只能四處奔走,不惜以皇后之尊,向御史周昌跪拜磕頭,只因他在朝堂上力保太子。
既然眾臣反對直接廢太子,那麼,如果讓太子犯錯或者因為一次失敗而名聲受損,或者乾脆死掉,那麼儲君之位自然變更。
於是戚夫人又出主意讓手無縛雞之力的劉盈代父出征,去平定驍將黥布的謀反,其心昭然若揭。
聽到這個消息,呂雉嚇的大呼:「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
——這次劉盈出征,或者死掉,或者稍有差錯,或者無功而返——都能讓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以此為借口,取而代之!
對待如此危急的情況,母親只能趕去長樂宮跪伏在劉邦的腳下,哭著向劉邦曉以利害——「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劉邦雖然偏心,但畢竟是打下天下的雄主,比起戚夫人的小算盤來說,他更在意的是帝國的安定,所以他最終還是決定自己御駕親征。
後來,劉邦兵敗白登,向匈奴求和,戚夫人又出主意讓已經嫁人並生子的魯元公主,拋夫棄子,嫁到匈奴去和親。呂后無法,只好日夜跪在劉邦面前,哭訴著往事。也許最後十幾年的父女之情打動了劉邦,劉邦終是回絕了戚夫人的提議。
在戚夫人一次次的進攻下,呂雉自然感到危急。
——誰也不知道,戚夫人下一次進攻,什麼時候會到來;
——誰也不知道,戚夫人下一次進攻,不會如前幾次般,被呂雉母子三人險險避過。
最後呂雉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她開始涉及政治;開始自己網羅羽翼;開始幫劉邦做他不願意親自做的事,來取悅劉邦;殺他不願意親手殺的人,來討取劉邦的信任。史記中記載:「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等劉邦再次想要廢太子劉盈時,他發現,廢不掉了。呂雉早已在劉邦一次次帶戚夫人出門遠遊時,鎮守朝中糾集了大批的黨羽。
站在呂雉這一邊的,內有丞相蕭何,謀臣張良,外有呂雉的妹夫樊噲,呂雉的哥哥周呂候呂澤和建成候呂釋之,他們掌握著從地方到中央的軍權。
戚夫人問起廢太子的進展,劉邦望著遠方無奈地道:「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太子)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聽後「噓唏流涕」。
劉邦年老的身體已經一日壞過一日,但比他年少的呂雉,卻正是漸漸成熟穩健,精力充沛的而立之年。
彌留之時,劉邦開始了和呂雉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正面的交鋒。他不再信任張良和蕭何,而密詔大臣陳平,讓他帶著密旨去誅殺鎮守在邊疆的樊噲,他是呂雉的妹夫,是劉如意當趙王的威脅。
陳平領旨而去,他沒有殺樊噲,而是將樊噲帶回來活生生地交給了呂雉。
劉邦再也看不到這個結果了,因為他駕崩了。
劉邦駕崩後,母親呂雉放走了所有後宮的嬪妃,讓她們隨著自己的兒子去封地做王太后。可她卻留下了戚夫人,並在不久後將她殺害。
……………………………………可愛的分割線………………………………………………………
呂雉,每次細思想去,都為她難過。
一個女人,她的丈夫不愛她,放任寵妾滅妻,而她唯一的希望——她的兒子卻性格懦弱,不曾照拂過她一分。她在深宮中舉步維艱,天天擔驚受怕。要在多少長夜中流盡眼淚,她才最終熬了下來。
那麼,劉邦對她,到底是如何的感情?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都說夫妻日久,便感覺不到愛情與悸動,而成了對方的一部分。我想,世間最配得上「至親至疏夫妻」的,恰恰是這一對怨偶。
怎麼會不曾愛過?這樣令人折服的女人。出身不錯的一位大家閨秀,端莊又會持家。正因為有這樣一位賢妻,他在外征戰多年,從不需顧慮自己身後這個家。劉邦躲在深山野林里的時候,這個女人挎著籃子帶著吃食一個人跑到山裡,找到她的丈夫時她說了一句什麼?沒有抱怨受到的苦痛,沒有埋怨丈夫的不中用,她笑著說,「夫君,我能找到夫君,是因為夫君頭頂有一片祥雲」。
這樣一個女人,劉邦已經不是簡單地愛與不愛了,她已經成為與他並肩的伴侶,他的一部分。
很遺憾地是,最後是這種結局。但是愛上一位帝王,這樣的結局已是很好。誰知道若劉邦不死,戚夫人人老珠黃之後會不會被遺棄深宮?要知道劉邦男女不拘,誰能保證長寵不衰?然而我想,若劉邦真的再活二十年,三十年,戚姬可能失寵,但是呂后作為他的左膀右臂,大概,不會有人真的能忍得了切膚之痛,會親手卸下自己的胳膊。這就是髮妻與寵妾的區別。這就是同伴與寵物的區別。呂后殺韓信彭越恰是為劉家江山著想,所以在呂后向劉邦報告韓信被殺後,劉邦且喜且憐,喜的是韓信這麼有實力的對手死了,憐的是韓信這麼有才的人死了。
題主說劉邦並非仁德之人,結論何來?最初造反時,劉邦和陳勝都趕上下雨,劉邦是放了眾人,各自逃命,陳勝卻是想方設法騙大家跟他一起造反,什麼逃亦死,反亦死,死即舉大名耳,分明就是騙子,劉邦把人放了,那些逃命的死了嗎?比起陳勝,劉邦不仁德?項羽又是怎麼造反的?跟叔父玩陰的,殺太守,劉邦跟項羽比,不仁德?項羽坑殺章邯降卒二十萬,火燒阿房,劉邦卻約法三章,劉邦不仁德?
什麼叫功臣殺盡毫無愧疚?功臣盡了嗎?盧綰樊噲張良蕭何陳平周勃滕公。。。。這些不是功臣?韓信是劉邦殺的嗎?韓信死後劉邦且喜且憐,這個憐是什麼意思?彭越,英布死了,這兩人造反沒?這是殺功臣還是殺反賊?張耳死了,是劉邦或呂后殺的嗎?
另外,大封諸呂的原因是惠帝劉盈早死啊,同志!!!!
個人觀點,首先呂后她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和政治基礎,劉邦真正信任和依靠的都是當年沛縣帶出來的一幫人,比如蕭何,樊噲這些,這些人和呂后本身都是舊識,樊噲還是她的妹夫,這些人都不會同意劉邦隨隨便便殺掉呂后的;其次,戚夫人本身出身低賤,沒有後台,也缺乏政治能力,沒有拉攏一些政治勢力,她完全憑靠的是劉邦對她的寵愛,才能立足,如意更是年紀幼小,不堪重任;最後,其實劉邦早就料到他死後戚夫人和如意沒有好下場,這一點戚夫人也是知道的,史書上是有記載的,但是劉邦對此是無能為力的,他沒有正當的理由殺死呂后,一國之母,不是想殺就殺的,何況呂后本身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人們似乎有一個特點
「一旦自己做了一個決定,就很難去推翻這個決定。即使這個決定是在心裡默默做出的,並沒有其他人知道;在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或明顯跡象時,即使察覺或身邊人提醒這個決定可能是錯的,潛意識或言行上也會為已決定的事情辯解/找理由。」
私下裡猜想,劉邦對呂后是有過殺心的,可能還不止一次兩次。
劉邦很了解呂后的心機,狠毒等等。
劉邦想過很多次:殺,還是不殺?
劉邦權衡過各種利,各種弊;但劉邦不會和任何人商量,只在心裡默默權衡。
以前,朕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人商量能幫朕出主意的。
打仗,有韓信商量;
陰謀,有張良商量;
絕險,有陳平商量;
朕甚至不必找人商量他們自己都會來找朕。
這不,天下一統殺戮功臣也有朕的蛇蠍心腸的婆娘呂后商量。
不僅商量,朕只需點頭,之後他們就會幫朕去做。
可是他奶奶的,這次朕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在殺賊婆娘這件事上,沒人和朕商量也沒人敢和朕商量,誰提出這件事,朕他媽的還得把他給幹掉!
朕權衡的也很累。算了,讓賊婆娘活下去吧。
於是朕腦海里的第一次的決定做出了。後面即使再有過這種想法,也都隨著第一次的決定慣性了。
「以上純屬腦洞。」
想想我們的戀愛,交友,各種抉擇,貌似充斥著很多這種現象。1、由於我們自身閱歷的局限性,根本無法想像君、臣層面下,夫和妻之間的關係。
2、尤其是劉邦和呂雉。這是一對患難夫妻,那是親密無間的戰友!(怎麼感覺用詞不太對)
3、如果感覺時代離我們太遠而感同起來太無力,那麼幾十年前的潤之和雲鶴的關係就是最真實的情況。而且其他文化熏陶下也一樣,想必都熟悉《House of Cards》,其中安德伍德夫婦表現雖冰山一角,但也可知全豹。
4、任何領域和職業。只要是那個位置上的人,都會發現,夫妻之間真是親密無間。
————————————————
大家如同意請給贊,謝謝。
天馬行空的叨逼叨那麼多,還能有人受累一閱、不禁誠惶誠恐、感激涕零!雖然思路稍有凌亂、篇幅略微冗長,但以各位看官之才,除了辛苦一些,理解是完全沒有問題。感謝閱讀!
不請自來答一發。
秦始皇及其李斯、趙高等,建立了一個極其超越時代的政體。這個政體的制度就不多說了,秦法之細緻、執行力之高,很多兩千多年來都未曾有一絲修改。
李斯、趙高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他們創建的朝代有多麼牛逼!所以秦二世而亡,李斯、趙高、胡亥也意識不到他們如此瞎折騰到底造成了怎樣的破壞和影響……
李斯親手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被纂刻於傳國玉璽之上;與秦法專家、書法家的趙高,為統一文字而分別各寫一帖頒行天下的字帖;他們亦未想到對後世會產生如何深遠的影響……
他們辛辛苦苦創建、卻又親手將其弄丟的一件最重要的東西—「法統」!
蒯通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材者得焉」。說秦失去的鹿,就是法統!
項羽取天下而不能平天下,就是因為奉的法統不正。尊楚懷王為義帝,又遣人將其謀害,宰割天下、分封諸王所以名不正言不順!本來尊楚懷王為天下共主就十分的不恰當,況且還是個懷舊紀念版的楚懷王。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在此之前都「乃尊懷王為義帝」了,還「自立」!說項羽沐猴而冠不是沒有道理。封這個「王」、那個「王」,最後自己也來個「王」,雖說「霸」通「伯」,意思是排名第一的諸侯,諸侯之中的老大,那不還特么是個諸侯!哪有諸侯封諸侯的道理?
所以即便項羽武功蓋世,這個天下,他永遠也平不了。
上述歷史經驗教訓深深的震撼了劉邦同志,他同蒯通的理解是一致的,也是正確的。既秦失其鹿,法統不存;動作快、能力強者得之。就是說,誰取得天下誰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法統。項羽始終沒看明白的關鍵所在,就在於此。
周天子分封諸侯的制度體系,其實早在戰國時就法統盡失、名存實亡;秦一統天下先滅的誰?是周天子的洛陽王畿,從那一刻周天子的法統就結束了。剩下的戰國七雄,周天子冊封的君侯封號已無意義,故秦一統後,最重要的事就是著手建立新的法統。可惜,趙高李斯廢長立幼、矯詔篡逆,敗壞綱常使秦之法統盡失。
劉邦如約分封了八位諸侯王,與項羽不同之處在於,他是以天子的身份分封的。君父才是一家之主,家產乃君父所有,分與子女們自然有「賜」的恩典;這與長兄分家產與兄弟們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大家平輩,家產都有份,憑什麼你是老大就可以隨意分多分少、吆五喝六的?
劉邦忍痛分割了五分之三的天下與諸侯們,但是他獲得了彌足珍貴的法統!在此之後,劉邦才能以王師之名御駕親征,討伐叛逆。諸侯們這才反應過來,自己莫名其妙的變成了亂臣賊子,形勢與項羽時期竟是大為不同了!
理解了法統就不難理解劉邦對於呂雉的看法了。鑒於扶蘇和胡亥的教訓,劉邦再怎麼喜歡如意他也不會廢長立幼的。當然,他是經歷了一個理性戰勝非理性情感的過程的。劉邦五十老幾稱帝登極,到龍馭上賓的十多年間,一天清福都沒享受,艱苦卓絕的以各種理由蕩平了七位諸侯王!隨後,劉邦心心念念的想的是秦南海郡龍川縣令趙陀,征伐南越擁兵50萬,乃國中有變,非但見死不救、竟南面稱孤、裂土以王!此公乃是有史以來侵吞國有資產的最大蛀蟲!劉邦於是想到淳于越的話,為防範趙陀之流的出現,遂大封劉氏子弟為諸侯,封國於四方、拱衛其中央(當然,此舉證明了是極其錯誤的)。
做完了這些維護劉氏江山法統的事情後,劉邦還做了一件看上去很幼稚、但是卻對維護法統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之事,「白馬盟誓」!劉邦從未猜忌過呂雉,如果說劉邦做過什麼防範呂雉的事情,那麼「白馬盟誓」勉強算一件,或者說,是防範她外戚呂氏一族的。劉邦與眾臣殺白馬以盟誓,並傳檄天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表面上看這就跟小孩子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差不多,未免有些幼稚,但此舉在劉氏法統上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陳平周勃平定諸呂之亂時,「白馬盟誓」為其提供了法理支持。
所謂間不疏親,呂雉作為劉邦的正妻,是起於貧賤的,以呂雉的家世,她算是下嫁與劉邦。侍奉二老還為劉邦誕下惠帝與魯元公主,之後遭逢亂世,更是休戚與共、同赴艱難。呂雉對劉氏的功勛和其地位,根本是無人可取代的。
劉邦最放心不下的是劉盈,橫豎看不出自己的半點風采來;第二代太宗皇帝乃屬守成之君,江山是否穩固而能傳於萬世,其君的重要性絲毫也不亞於高祖皇帝。劉邦想換如意,並非出於愛屋及烏對少子的寵愛,而是如意的秉性可琢可磨,假以時日貌似是可以培養出一個類似自己的強勢君王來。可這又會對意識形態的法統造成毀滅性的傷害!兩害相權取其輕,劉邦最後還是決定傳位劉盈。作出這一決定的關鍵,恰恰是因為呂雉!劉邦知道,劉盈的不足呂雉完全能夠補救。
歷史證明了呂雉對於四百年大漢的重要性!該是一個優秀的太宗皇帝乾的活,呂雉全乾了,並且乾的非常漂亮。為偉大的文帝以及帝制時代開創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奠基作用!
呂雉稱制的那些年,她是痛苦和糾結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卻水火不相容。她活著的時候,固然是放縱了與自己血脈相連的外戚呂氏。但非常難得的是,除惠帝外劉氏皆與她無血緣之親,偏偏惠帝又英年早逝而且還無後,這種情況下她竟然沒有放任呂氏取而代之,說明她早已認為自己是劉家之人。呂雉最終過不了華夏傳統文明的坎,牝雞司晨,這筆帳她橫豎也算不過來(後世的武則天亦然),這也算是對劉邦莫大的忠誠了。
呂雉知道,若不支持呂氏代劉,自己百年之後,呂氏滿門或有陪葬之虞,可最後她卻什麼也沒做。果然,太后殯天,呂氏一族迅速被屠戮得乾乾淨淨。呂雉沒有兩全的辦法,保呂氏、劉氏必亡之;保劉氏、呂氏則不存。她只能選其一……
再說呂雉之果決、殺伐決斷沒有絲毫猶豫。誅殺韓信和彭越,可謂是呂雉的不世功勛!當年群雄逐鹿,最終對定鼎天下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這兩位,劉邦最忌憚、也最不忍殺之的也是他們倆。韓信、彭越之才,進能圖謀天下、退可南面稱孤。劉邦蕩平諸侯的征伐中,如果真要拉開架勢整的話,其他皆不足慮,唯有這兩位他心裡沒底。
彭越流寇出身,桀驁不馴一身反骨,沒有禮法倫理能約束他,拉起一支隊伍就能翻天覆地;韓信更危險,蟄伏於俗世底層,成長的過程非「苦逼」二字可以盡述;他們二人都認為世道不公才致使天縱奇才的他們淪落蒙塵。
彭越韓信對劉邦的臣服,皆認為是天命所歸的結果。論個人才能,根本無人能入他們法眼。這話韓信在牛逼自己將兵「多多益善」時,曾公開講過。彭越被發配,鬼使神差的半道上遇到了死神呂雉,對其一番哭訴,抱怨自己對劉邦的拳拳之心竟遭猜忌;說的也是那番道理:皇帝乃天命所歸,豈敢有反叛之心云云!其意是在說,劉邦受神秘力量庇佑,對抗是毫無意義的!
……那劉邦百年之後呢?
韓信初定齊地,無視劉邦與項羽正在生死對決,遣使漢王請封假齊王;此乃脅迫,其死罪之一。天下乃定,卻勾結豎子陳豨謀反,此其死罪之二。
彭越平定魏地,漢王因魏豹之故僅任命其魏國相;之後,漢王兵敗於項羽,遣使征彭越之兵伐項王,彭越稱「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漢王依子房計,告知彭越事成乃封賞,彭越及至。此乃脅迫,其死罪之一。天下乃定,陳豨謀反,高祖討伐至邯鄲,徵兵梁王彭越,彭越雖調集兵馬前往,自己卻稱病不至,高祖大怒,此其死罪之二。
高祖劉邦乃得天下,韓信彭越功不可沒,甚至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高祖聽聞韓信正法,且喜且憐;彭越亦然,欺君罔上怒犯天顏之後,劉邦卻不忍殺之,廢為庶人發配蜀地,半道上卻遇到了呂雉……呂雉像哄孩子似的將彭越帶回了長安。此二人皆非死於高祖劉邦之手,皆為呂雉設計殺之。
呂雉固然陰毒,但卻為漢朝除卻兩大後患!韓信正當盛年、彭越雖長但身子骨卻硬朗,此二人如不被誅,定比劉邦活得長久。高祖既沒,此二人但有一人叛逆,漢室危矣!況乎二人合力……
有意思的是,此二人所犯之罪都如此相似,又因同一個無名之輩而遭族滅,且手刃他們之人,正是呂雉!太史公給兩位不是帝王之人破例做了本紀,一位項羽,另一位便是呂后。
想來想去,有一件事必須加上;太史公司馬遷為韓信作傳,其結尾有一段描述頗為意味深長;他說聽淮陰人說,韓信之母逝世時,韓信一貧如洗,窮得連下葬都成問題,可韓信卻一味的在找能容納萬戶的地方(在西漢,這叫陵邑,這是帝陵規制)。太史公說,他專門去了韓信母親的墓葬所在地,確實如淮陰人所說。呂后和劉邦是步調一致的政治夥伴 利益是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所有劉邦不方便出面「做」的事情 都由呂后來做了。
為什麼不從《史記》原文入手分析劉邦臨死前的心態呢?以下摘自章培恆教授《中國文學史新著》:
先是,劉邦恨不得把他大兒子射死: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噓唏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留侯世家》
征黥布後,劉邦病重,卻因自己「命乃在天」而拒絕醫治服藥。而劉邦從來就不是一個硬要裝好漢的人,他為什麼這麼做呢?醫生明明說可以醫治,顯然這情況是不正常的,說明他根本不想活下去了:
高祖擊黥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人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慢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高祖本紀》
那劉邦為什麼不想活下去呢?從《高祖本紀》我們找不到答案,但在上引的《留侯世家》可以看出點端倪,而在《張丞相列傳》我們就可以大致明白了:
」居頃之,趙堯侍高祖。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趙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卻邪?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憂之,不知所出。」堯曰:「陛下獨宜為趙王置貴強相,及呂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憚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誰可者?」堯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堅忍質直,且自呂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憚之。獨昌可。」高祖曰:「善。」於是乃召周昌,謂曰:「吾欲固煩公,公強為我相趙王。」周昌泣曰:「臣初起從陛下,陛下獨柰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乎?」高祖曰:「吾極知其左遷,然吾私憂趙王,念非公無可者。公不得已強行!」於是徙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張丞相列傳》
當然,以劉邦的精明不會意識不到周昌保護不了戚夫人和如意,但他這也是給自己的一點安慰吧!與其說是欺騙自己,不如說是欺騙戚夫人。所以在晚年他才會如此的悶悶不樂,不能保護愛人和愛子,卻只能放任,他眼前大概時常會浮現他死後這對母子的悲慘命運,這樣的生活才真的生不如死啊!
額,好像跑題了,反正劉邦很愛戚夫人和如意了啦-_-||劉邦被污化了而已,劉邦作為開國皇帝並沒有大殺功臣,死的冤枉的就是彭越而已。其他人死的冤枉的就是那個丁公,曾經放跑了劉邦,後來因為政治原因被劉邦殺了。抨擊劉邦的道德水準是站不住腳的。
關於本題,劉邦不可能為了讓劉如意登基而滅掉呂家,關於這點有幾個原因。第一,呂家有大功。第二,呂家無大過。第三,呂家在朝臣中支持者太多。第四,劉邦不可能為了一個兒子當皇帝而殺掉無大過的功臣家族,這種事情一旦發生劉邦建立的王朝將會失去人心。退一萬步講即使呂家被滅了只要劉盈活著劉邦一旦駕崩劉盈還是會被朝臣推到皇位上,如果呂家被滅了劉盈當了皇帝肯定清算劉如意,這是在兩兄弟之間製造不和。況且劉盈即使死了,以朝臣清一色反對劉如意這一點看,劉如意也當不了皇帝,畢竟大臣們心裡不安,不會允許自己強烈反對的人當皇帝,而朝中又沒有劉如意的支持者,劉如意即使當了太子也沒法登基。作為開國皇帝,劉邦絕對不可能為劉如意殺劉盈,這個罪惡的先例一開,以後劉邦子孫為爭奪帝位什麼事情都幹得出,這絕對不是劉邦想要的。作為皇帝,劉邦想將皇位傳給愛子劉如意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傳位愛子的重要性遠遠比不上維護王朝的穩定,遠遠比不上給子孫後代樹立一個好榜樣。突破底線的事情劉邦沒有任何乾的理由,他也不會有這個想法,也不會有這個膽量。你不能用現代人的觀念看,首先他倆我覺得不叫愛情,之前的答案里「共患難的戰友」和紙牌屋裡的安德伍德夫婦的精誠合作都在劉邦與呂雉的關係中有所體現,參看《王的盛宴》二人為保住皇位時的言行舉止。即二人是一個利益整體。
其次,劉邦還是有點人心的。呂雉為他受的罪夠多了,不止劉邦不忍是個有情義的也不忍。
再次,劉邦老年時殺罰果斷是為了繼任者能平穩過渡守成而治,戰亂征伐的不世英才不是什麼時候都有或者想有就有的,至少他的兒子們不是。他雖偏愛如意,但最後也沒廢太子,是因為想的透想得遠,廢太子除非把呂后太子及支持者全部殺掉不然他死後永無寧日,這是開國皇帝不能接受的,想的遠是因為有前朝為鑒且有為之後的千秋萬代立下規範之意。呂后也屬於天生的智者(不是政治家)有一定能力在其死後幫助太子走上正軌,劉邦連張良尚且不信就不用說別人了,沛縣出來的也沒什麼有腦子能幫繼任者守江山的,所以選呂后也有無奈之舉的意思。
最後,一點不確定的。劉邦可能沒有料到呂后之後發生的一系列變故,這超出他本意了,而且有些事兒呂后也不想發生的,但沒辦法。我倒是覺得以劉邦的心智,不可能想不到他死後大概是什麼樣子。但是劉邦是個目標導向的功利主義者,或者說清楚自己的主要目標和現實,戚夫人和如意之死與他身為開國之君的抱負相比只是個小代價,之前死的人還少嗎?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呂雉對其後宮的處置甚至就是劉邦的直接授意。
看了部分答案,說留下呂后是為了保證劉氏的江山穩固,毫不客氣的說想的有點天真。呂后可以說對漢室忠誠,但對於劉氏就絕對不是那麼純潔的感情,哪個政治強人會沒有自己的野心?不然怎麼會有後面的諸呂專權?沒有陳平和周勃後來的政變整個漢室江山可能就要姓呂了!
不殺呂后,在我看來只有八個字,殺之無名,風險太大。
一路從亂世走出來的夫妻,劉邦卑賤之時不嫌棄他的老婆,爭奪江山時堅強的後盾,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感情,換做是任何人,都下不了殺手,誰會吃多了沒事做無緣無故把刀子對向曾經同自己同甘共苦的老婆呢?而且,古代以禮治國,皇帝廢后都要經過多方力量的角逐,更不要說賜死了。為了一個戚夫人,千方百計幹掉一個政治強人,動蕩朝局,與天下為敵,剛剛坐穩的龍椅可能就有易主的風險,還要被世人恥笑和唾棄,這筆賬,難道劉邦不會算嗎?
殊不知當年劉邦就是想易褚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繼承人都遭到了眾大臣的強烈反對,最後只能呵呵一笑了之,現在又要挑戰這麼高難度的問題,劉邦表示以哭暈在廁所
推薦閱讀:
※清末的《時局圖》中各個動物分別代表了什麼?又有什麼深層含義嗎?
※為什麼中國神話不如日本和西方神話那樣成為一個體系?
※宋濂是不是能在一粒米上寫字?
※為何人們在談及元朝和清朝的版圖時,往往將開拓領土歸功於統治民族,而不是整個國家的全體官民?
※李自成如果焚毀北京城,強行遷移人民,就根本沒有清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