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觀點時加上「我覺得/我認為/我看來」是嚴謹還是不自信的表現?

同樣的還有在句中加上「可能/好像/應該」這類詞。不一定局限在「開頭強調」的情況。


嚴謹和不自信其實並不矛盾。有的時候用這個句式又是嚴謹(其實是謹慎而不是嚴謹,下文詳述)又是不自信。我這麼說這個句式看起來很中性,但是i think句式不適合高頻率使用。

在國外上課,外國同學回答問題幾乎不會說i think,在課堂上一年大概也就聽到2-3次,中國學生則是特別喜歡用。不光口語上喜歡用,筆頭上也用得多。頻繁使用i think的結果就是導致文章或者發言社會主義色彩濃重,說服能力不強。我說說我觀察到的現象:

1. 「我認為」「在我看來」句式表達的不是嚴謹(precise),而是謹慎(cautiousness)。真正的嚴謹,是要嚴格劃定自己觀點的適用範圍。譬如說「至少在高頻磁場中,粒子的運動。。。」相反,「我認為」「在我看來「句式,是說話人知道自己的觀點並不普遍適用,但是並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去尋找這個觀點到底適用範圍有多大。所以才說「我認為」來提醒大家我的意見你不一定要採納。這也是為什麼其說服力不強。

2. 如果別人叫你評論已經發生的事那麼人家想聽的重點其實並不是"how you think it should be"而是"how it impacts you or others"。把被評論的東西作為主語,講被評論的東西如何作用於自己,如何作用於他人,這樣聽上去要客觀地多,說服能力也要強很多。如果用「我認為」開頭,會削弱自己的觀點。這可能是用語習慣,而不一定是不自信,相反可能是過度自信(譬如在身份比話語本身更重要的地方)。就算是牽涉到要說「應該怎樣」,美國人也傾向於用「如果這個方案這樣這樣修改,那麼結果就會怎麼怎麼樣」,總歸是把重點放在被評論的事的影響上面。直接說「什麼什麼應該怎麼樣」就會口氣太硬,不信我舉兩個例子你們感受一下:「我們應該始終團結在。。」「我認為,我們應該高揚。。偉大旗幟」。是不是社會主義氣息瀰漫開來了?

3. 如果別人問你未來的計劃,那麼這個時候用i think就會顯得不自信,但是這個時候跟嚴謹(謹慎)沒有關係。譬如說你這個周末怎麼過? 我說「我覺得,我會去釣個魚」。或者別人問「我們這次去哪裡玩?」 我答「我覺得我們可以去看電影。」這樣就很弱,稍微強一點,但是還是禮貌的回答方法可能是提個建議「你覺得去看電影怎麼樣?」

4. 因為i think句式可以用來表達不自信,所以經常會看見外國人會用i think來表達困惑,不理解或者不同意。譬如老師說一個結論,同學會接「 That point confuses me because it seems to me..."感覺外國人在表示反對、不解的時候用語會特別注意,比平時說話軟一點,所以傾向於使用I think或者(it seems) to me這樣的句式來緩解觀點的直接對撞。

5. 在試圖說服別人時,「我認為」句式傾向於把結論提前。雖然說話人最終是要別人贊同自己的結論,但是把結論提前過於aggressive,過於pushing。很多時候跟上的理由並沒有錯,可這樣的說話方式並不容易說服人。評論區和 @Kotone討論了一個例子。
情境一:
A: 第一次和女孩吃飯應不應該男生請客?
B: 我(女)認為不應該男生請客。因為畢竟是第一次見面,大家不太熟。這樣我會很為難。

情境二:
A: 第一次和女孩吃飯應不應該男生請客?
B:如果男生請客的話,我會很為難。因為畢竟只是第一次見面,大家不太熟。
比較兩種情境里B的話,應該可以看出第二種方法說服力更強,更加禮貌。第二種情況中B都沒有說出自己的結論,因為這樣說聽者已經明白B的結論了。而情景一中B試圖先讓對方接受自己的結論,反而不會起到太好的效果。可見,在試圖說服別人時,應該少用「我認為」句式,因為「我認為」句式比較有侵略性(aggressive)。

6.在表達觀點時, 「我覺得」和「我覺得吧」也是不一樣的。 王路的答案中提到「我覺得」可以拉近交談者之間的距離,他舉了例子:「那啥,我腳著介事兒吧」,這樣聽起來就很親切。但是這裡的親切並不是由「我覺得「帶來的。我們之所以覺得親切,是因為說話者把自己的觀點不斷延後,讓人覺得他不好意思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請比較如下說法:
(1)」這事不該這麼辦。「
(2)」我覺得,這事不該這麼辦「
(3)」那啥,我覺得這事不該這麼辦。「
(4)」那啥,我覺得吧,這事不該這麼辦。「
(5)」那啥,我嚼著吧,介事兒不該這麼辦。「
從上到下,態度越來越軟。從(1)到(2)其實態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從(2)到(5)過渡就很明顯了。這樣的用法並不是只有中文有。翻譯成英文應該是如下:
(1)"You should not do it this way."
(2)"I don"t think you should do it this way."
(3)"Well, I don"t think you should do it this way."
(4)"Well, I thought you should not do it this way."
(5)」Well, I was thinking that you should not do it this way."
英文是靠過去式來軟化自己的語氣,過去進行時軟化會更多一些。中文其實也差不多,「我覺得」就相當於I think,「我覺得吧」就相當於i thought。特意異化口音,這個好像在英文中沒見過,可能是中文特色,來表示不好意思,從而軟化自己的態度。如果讓我翻譯成英文我會用過去進行時。另外,「那啥」也是在觀點前加以停頓,加以猶豫,從而軟化口氣。
所以,並不是「我覺得」拉近了距離,而是「我覺得吧」拉近了距離。在表達觀點時,前綴的猶豫越多,聽起來越親切。


7. 區別「我覺得」,「我認為」和「我看來」。這三者是不一樣的。就侵略性來說,我認為&>我覺得&>我看來。如果是要試圖說服別人,比較高明的做法是侵略性越低越好。也就是說,如果非要用這三個詞中之一,最優先用「(在)我看來」,其次是「我覺得」,最後才是「我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別是因為「我認為」完全是主觀;」我覺得「是談被評價事物作用於自己的感受,但是把」我「作為主語,太過強調自己的感覺;而」我看來「其實是」在我看來「的縮寫,「我」是賓語,主語是被評價的事物,這樣強調事物的作用和影響,要客觀一些。這三者翻譯成英文分別是I think, I feel和It seems to me.


當我在辯論場的時候,我會少量用以上的詞,因為我需要毋庸置疑的勝利。

當我在和別人認真討論的時候,我會較多用以上的詞,因為我需要用嚴謹的態度和較為禮貌緩和的語氣換來理想的氛圍。

當我在演講的時候,我會適量用以上詞語,因為我需要展現我的自信,同樣又不顯得那麼強硬。

當在做事的時候,我基本不用以上詞語,我討厭模稜兩可的指令。喜歡清晰的指令,因為我需要的是精準的執行力,同樣我也做好了為我錯誤的指令承擔責任的準備。

語言的藝術就在於,在任何場合,用不同的言語可以將你打造成不一樣的人。


怎麼可以這麼死板呢?看場合,看效果嘛。

要表現自己的權威和獨斷,把「我覺得」、「我以為」一律刪掉。

但前提是,你的觀點一定得立得住腳,不僅觀點立得住,你的語言也要有氣勢,嗓門亮堂,手勢有力,眉頭最好皺得跟李雲龍似的——你想,李雲龍要是一句一個我覺得、我以為,還能叫李雲龍嗎。

據說,HR面試時,見到一句話裡邊三個「我覺得」的人,一概刷掉,這種人太不客觀了——別老說你覺得,直接說事實嘛。——但其實,「我覺得」正是客觀嚴謹的表現,什麼樣的事實不是你覺得的事實?可有時候,為追求表達上的嚴謹,反倒顯得累贅,喪失了氣勢。

不過,說「我覺得」有很大的好處,就是拉近和聽話者的距離。

最好,後邊還加個「吧」,前邊再加個「那啥」:

「我覺得」,還不夠親切。

「那啥,我腳著介事兒吧」,對方立刻就覺得你比他丈母娘還親了。

之前是兩米的距離,現在一下子就變成50公分了。

說話,有時候需要距離遠一點,有時候需要距離近一點。

甚至,距離的遠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距離的變化。在兩米距離的情況下,突然來一句50公分距離的話,聽眾一下就覺得親切得要死。

陳丹青有次在北大搞講座,五百人的場合,他只是提到了「屌絲」、「苦逼」這兩個詞,台下立刻哄堂大笑。你如果什麼時候在人民日報社論里看見「屌絲」、「苦逼」,它一定會立馬出現在新聞頭條上。

你要問表達這檔子事兒,是深了好,還是淺了好。答曰:只深了也不好,只淺了也不好,要深深淺淺,淺淺深深,深了又淺,淺了又深,不深不淺,不淺不深……

講道理也是如此。講得太深,人家一頭霧水;講得太淺,你又掏不出能讓大伙兒眼睛一亮的傢伙。有些事情,味道全在若即若離之間,蜻蜓點水不行,戳破了更不行。雙關是修辭的至高境界,就在於它蘊藏著不同的可能性,用張國榮的歌說,「孕育著無限意義」。一旦說破,就索然寡味了。

唯有不即不離,若即若離,離了又即,即了還離,才能得到生命中的大和諧大歡喜。

如果問「我覺得」這種表達到底好不好,就好比問:人和人之間,到底是裸裎相見好,還是相敬如賓好?

答曰:看場合。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固然好,但該裸裎相見的時候,還相敬如賓,那就讓人上火了吧?

「我以為」和「我覺得」是不一樣的。

「我以為」側重說具體的事兒:我以為你個孫子掉茅坑了呢。

而講道理,發議論的時候,口頭表達一般不用「我以為」,「我以為」顯得書面一點,換言之,有點裝:

我以為,這塊披薩的味道很好。

——以為你個頭啊,你以為這是披薩?這是煎餅果子你曉得伐?

如果拿捏不準,寧可用「我覺得」,別用「我以為」。

更不能碰的是「私以為」。除非你想明確地表態:老娘就是要裝逼,你怎麼著吧!

為什麼說「老娘」不說「老子」呢,因為女生用「私以為」還可以原諒。男人用就太作了。

女生可以「私」,男人不宜「私」:扈三娘私房菜、顧大嫂私房菜,都不錯;李逵私房菜,魯智深私房菜,像什麼話?

女人把「私」暴露出來,充其量是走走光。還有點春光乍泄的美感。男人把「私」暴露出來,就猥瑣下流,不可原諒了。

不僅說話這樣,寫文章也一樣。舉個例子:

例子就是,「舉個例子」和「舉個栗子」。

作者舉個栗子,和讀者距離立馬就近了不少。——誰會苛責有個錯別字呢,你會因為我「舉個栗子」就懷疑我小學沒上完?不可能的。

韓喬生、黃健翔,他們的解說為什麼能讓聽眾記住,就在於他們拉近了和聽眾的距離。

不要隨時隨地都整得跟語法老師似的,那樣,一輩子就和文學、修辭無緣了。

再看例子:

「這兩個人正像豬一樣地奔向地安門。」

這個表達還可以,但是,啰嗦了。

簡潔的表達是:

「這兩頭人正奔向地安門。」

頭,是形容豬的,不能拿來形容人。小學生都知道。

但是,正是這種錯誤,才產生了修辭的效果。提到「兩頭人」,讀者立馬明白他們很像豬。這是自然而然的,不著刀斧的。你說什麼什麼像什麼什麼,就人為地施加了一層刀斧,不夠渾然天成。

因此,看上去錯誤的表達,也有可能是精心修鍊的結果。

我讀過一個小說,講到個千王,就是出老千的高手,他洗牌時,手法一點都不靈巧,甚至想故意裝作靈巧,結果牌撒了一地,又一股腦兒把牌堆起來,笨拙得像個新手。這時,別人隨便從中間抽一張,他能準確報出是什麼——這就牛逼了。

再舉例子: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性情中人的人。」

「這是個性情中人。」

前邊是個病句。但是,這個病句能體現出的感情色彩,後一句永遠體現不出來。因為後一句太他媽的政治正確了。

語法,是表達的政治。

邏輯,也是表達的政治。

但感情色彩,絕對不是表達的政治。

如果你要堅持表達的政治正確,就勢必喪失很多感情色彩。

在寫作的時候,用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效果差異極大。專有名詞,加引號和不加引號,也有微妙的差別。你看到該加引號的地方沒加引號,別固執地以為一定是作者忘了,也有可能是有意為之。——多讀一個引號,大腦就要多分配4個位元組的內存。

你要精確到去在乎一個位元組的細微差別,才有可能提高修辭水平。

最後,一定要明確的是:雖然不嚴密的表達能衍生出各種出彩的手段,但切不可拿這些為自己辯護。在你為了修辭效果,故意使出拖刀計賣個破綻時,心裡一定得很清楚:我這是在犯錯誤。

(另:本作者預備跳槽,求各路神仙推薦飯碗。)


同意 @波斯基的回答。這是出於嚴謹。

我想補充的是,這件事還要看環境。

在良好的討論環境下,發言時加上這些字,嚴謹地表示接下來要說的話是主觀觀點,這樣做是有益於討論的——嚴謹的態度,是對其他討論者的尊重,其他討論者也會從適當的角度出發,有效率地回應你的觀點。

而在不太理想的討論環境下,嚴謹的人對於(以討論為目的)提出主觀觀點是謹慎小心的,甚至是會忍住捨棄的。無須舉例。

像我這種什麼都不精通的人,還要搞嚴謹,結果就是這大半年在知乎上存了無數沒有發出去的草稿。


我認為,
能夠如實地根據自己的理解深度回答問題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
知道越少,以為自己了解越多;
知道越多,明白自己知道越少。
自信是一種積極狀態,表現在行為而不僅僅是言語;
盲目的自信叫自負、自大。
謙虛是一種好習慣。


「我可以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決不會把我的觀點強加於你」。

「是對別人的尊重」。


「XX認為」的本來詞語作用,就是表明後面是在陳述XX的觀點。
至於這句話所產生的「出於嚴謹」、「不大自信」等感覺,我認為是讀者結合上下文對作者作出的一種猜測和判斷。
比如:

  1. 所有民事判決書都會遵循「XX訴稱、XX辯稱、經審理查明、本院認為、判決如下」這樣的結構。「本院認為」既非為了嚴謹,也不是失於自信,而是讓人清楚地知道後面是法院對爭議焦點的結論。
  2. 在各種論文里,也經常有「XX學說認為XX…,XX學說認為XX…,筆者認為…」這樣的例子,這同樣也是出於正確使用語言的需要,讓讀者能夠清楚地知道後面的內容是什麼。
  3. 起訴狀里,也經常在講完事實和理由後,以「綜上所述,原告認為:…」來結束。這同樣是為了突出地提示,後面是在講原告的觀點,而不再是陳述事實。

但在下面的例子里,讀者可能會覺得作者是在失於自信:

你明天會按時起床嗎?
我認為我會的。

因為別人根本就不是在討論觀點。

在本答案第二段中,我以粗體和下劃線強調的「我認為」的用法,也可能被部分讀者解讀為「不自信」。即:

我認為是讀者結合上下文對作者作出的一種猜測和判斷。

但實際上,這仍然是為了提示讀者「後面的是我的觀點,而不是某種客觀規律或事實」。類似的:

  1. 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2. 我認為: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3. 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以上1、2並不表示不自信,而是在亮明觀點。而3的使用,則表明是已經無需或不願討論的內容。

以上是指正確的使用。對過於頻繁甚至錯誤地使用「我認為」,就沒法討論了。


都有可能。另外還可以是修辭手法。


因為我經受過被強加價值觀時的痛苦,所以我經常用我覺得/我認為/我看來來避免別人也遭受到這種痛苦。
但是既然已經用了我覺得/我認為/我看來,那可能/好像/應該這些就不必要用了。


這個不好說,但是一旦說出「要辯證地看」這樣的話,就表示說話的人準備開始不講理了。


嚴謹和禮貌——


嚴謹:這是我「個人」的「主觀看法」,聽者可僅做參考。


禮貌:聽者不會有「被代表」的不適感。

我認為恰如其分。事實上任何措辭嚴謹謹慎的人都會這麼表達。


樓主你太naive了……
我只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就會加一句"我覺得"或者"我認為",結果被前女友說成"你太以自我為中心了",然後就分手了……


把我的觀點告訴你,但不強加於你。


盲人摸象。第一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像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第三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像一堵牆。」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世間大多數事情就像一頭象,而我們就像那盲人,各自抱持自己的經驗判斷。令人詫異的是,這些經驗都是真的,判斷都是有依據的。換句話說,它們是可以同時成立的,可以共存的,你認為大象是一條管子,我認為大象是一根棍子。有錯嗎?沒有錯。

大象可能是一條管子,可能是一根棍子,可能是一堵牆,可能是一根柱子,也可能都不是。

宇宙可能是一條管子,可能是一根棍子,可能是一堵牆,可能是一根柱子,也可能都不是。

德國隊可能0:0,可能1:0,可能2:0,可能3:0,也可能1:1,2:1,3:1,4:1,也可能都不是。


  • 「我覺得」的問題涉及的並非嚴謹與否或者是否自信,我覺得是承認看法多樣性的表現,但是卻經常被誤解為「自我為中心」 T^T。
  • 「可能」就完全不是嚴謹,而是準備不充分,工作做的不到位。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沒有什麼「可能是」,聽到這樣的回答不生氣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樣的回答根!本!沒!有!意!義!(基於事實基礎的嚴謹邏輯推斷另當別論)

————————我喜歡在分割線下面仔細說明,方便大家略過——————————

先說比較重要的。被提問的時候,尤其是被上級提問的時候,千萬不要說「可能」!除非有嚴謹的邏輯推斷支持你的猜想,否則不確定的就直接說不清楚、不知道、我回去再查一下。
有一次受人之託辦合同手續,以為就是送去蓋章而已,但是那個處長竟然開始問問題,因為不是我的項目不是很清楚,然後我一個「應該是」一出口,就被嚴厲的批評了。他說「你們這些小孩是不是這麼說話都習慣了?」
換位思考一下,這樣模糊的沒有參考價值的回答不就是浪費彼此的時間么?

我是一個經常用「我覺得/我認為/在我看來」的人。因為我覺得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觀點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承認自己觀點的片面性,為他人發表觀點保留餘地,是一種禮貌和尊重的表現。看回答好像很多人都持這個想法。

嚴謹和禮貌——
嚴謹:這是我「個人」的「主觀看法」,聽者可僅做參考。
禮貌:聽者不會有「被代表」的不適感。
我認為恰如其分。事實上任何措辭嚴謹謹慎的人都會這麼表達。

但是,我想我們都太naive了,現實生活中我因為這個遇到的誤解通常都是「太自我為中心了!」
就像@王融擎 回答的。

樓主你太naive了……
我只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就會加一句"我覺得"或者"我認為",結果被前女友說成"你太以自我為中心了",然後就分手了……

我曾經就被這麼說過多次!當時真是晴天霹靂啊,根本就完全沒有想到啊。本來是因為不想太自以為是霸道武斷而說的,結果竟然是反效果!
是的沒錯,常說「我覺得」是一種有自我意識的表現,但是在我看來,只有意識到「自我」才能意識到「他人」,才能相處的時候不越界,不是嗎?
但是據說任何人交流30%是內容,70%是情緒,情緒怎麼表達出來呢,那就是語氣啦。so,我的結論是,語氣最重要!


「我認為、我個人覺得、個人意見是」等等,有時候體現了發言人的自信或不自信,但更多時候,和自信不自信沒什麼關係——注意本問題沒有設定語境。

我們通常發表觀點都不是在發表科學論點。非黑即白、不留餘地往往是不合適的,這和自信不自信沒必然關係。很多情況下,「我認為、我個人覺得、個人意見是」,以及「可能、有可能、很可能、也許」,這些說法都是有意為之,而且是十分必要的。這取決於,什麼場合,對什麼人說,出於什麼考慮,想達到什麼效果等等。越是複雜的環境、面對複雜的問題,越是要琢磨字句。
面對老闆或同事時,「你的觀點是錯的」,和「我總體同意你的意見,但是有些內容可能還需要再考慮考慮,比如……」,你確定前面那個效果會更好嗎?

思考一下:你在會上,提出一個你很確定的方案時,你說「我個人覺得,可以這樣,不一定完全正確,……」,這是過於自信,還是過於不自信,還是為了給自己和同事留餘地,還是只是套話或者禮貌?


我看來,我這樣說和我見過這樣說的,大多,只是為給被反駁的對象——留點臉。


個人覺得「我認為」,「我覺得」,「我以為」 這類話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也給別人發表意見的空間。是一種探討的語氣,比較平和,當然也給自己留了一條退路。

你看上面那句話你就可以反駁我哦。O(∩_∩)O


嚴謹 —— 來自於給自己的論點提供論據,不來自於「我覺得/我認為/我看來」
不自信 —— 來自於能否不是風度地、不抬杠地應對吵架和誤解
我覺得我是直接把上述這種 code 之外的敬語過濾掉了 /


年紀越大,吃的虧越多,越來越感到言多必失,我覺得/我認為/我看來這種詞一般用在兩種情況

1.個人已知條件里不足以判斷對錯
2.對於沒有絕對對錯的事物


推薦閱讀:

如果朋友開了不能接受的玩笑,為杜絕這種事再次發生,該不該直接說出來?
和性格孤僻的人同一個寢室生活,有什麼體會?
如何練習才能讓說話時聲音有底氣有力量(純聲音角度)?
如何讓自己說話不讓別人覺得猥瑣?
為什麼大家不喜歡中文夾英文的說話方式?

TAG:表達 | 說話技巧 | 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