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要一個東西卻不明說,必須你問她、給她才要,是不是有心理障礙?

寶貝女兒3周歲多了,有點膽小,每次想要一個東西,總是不明說出來要,
你必須猜出來給她才行。

例如有一次,我買了10個徽章玩具,給她兩個玩,玩了一會還想多要幾個,她跑到我面前說:這些少。我明知道她想多要幾個,於是我問她:那怎麼辦啊?你想怎麼樣,告訴爸爸。各種暗示引導,但是她就是不直接說出來想多要幾個。到最後被我逼的大哭,還是不願意說出那句話。
我知道如果我直接問她是不是想再要一個,她會點頭。

女兒是不是有心理障礙啊?十分捉急。懇請各位幫我分析一下,多謝!

發現有很多知友糾結我舉得那個例子,我聲明一下,這個例子只是當時我刻意做的,因為我想看看女兒能不能大膽的說出來自己的想法,一般的情況,我是不會逼迫她做什麼的,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更明白的表達一下我的意思。相信我,我比任何人都要愛我的女兒!

PS:或許用「心理障礙」「性格缺陷」之類的詞太過分了,但是我只是擔心自己的女兒而已,因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都是【不好的、不對的】我是有理由擔憂的,請不要妄自揣測一個父親的心,那樣太誅心了!
-------------------------------好久沒來,分割一下--------------------------------------
感謝各位的回答,讓我受益匪淺。我今天來說一下我寶貝女兒的最近狀況。
我提問題的那個時候,女兒在幼兒園A上小班,因為當時是直接插班進去,班裡面的小朋友普遍比女兒大。A幼兒園是我們這裡評價比較好的幼兒園,女兒在裡面幾個月學了不少歌舞數字單詞等等,家裡人也比較滿意,但是女兒並沒有變得比以前更開朗活潑,這個是我最在意的。
大約一個多月前因為某些原因,女兒需要轉園,精挑細選下選了幼兒園B,從各個方面來說B園都沒有A園條件好,而且正好趕上B園新開一個小班,女兒進去的時候只能進新開的小班,當時兩個老師帶他們三個小朋友,別的班都很規律的學和玩,女兒的小班因為要等湊夠人數,每天都是放羊一樣在園區玩耍,一直等到家人去接,家人都不是很滿意。隨著入班的人數越來越多,我竟然發現女兒成了她們班的孩子王!我去接她的時候,看到她們班的小朋友都用一種看「大姐頭」的眼光看女兒。以前都是我們怒氣沖沖的去找老師質問為啥女兒又被欺負了?現在有幾次老師找我訴苦說女兒很調皮!
現在女兒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還是會用她的「獨門秘籍話術「」爸爸,我的小熊忘在奶奶家了。。。爸爸,我的泡泡(泡泡槍)沒有了。。。媽媽,會說話的貓被我摔壞了。。。」以前如果拒絕她的要求,她會很可憐的大哭,現在則會大聲喊:「爸爸大壞蛋(龍貓看多了,就學會一句大壞蛋)我不和你玩了!」
同志們啊,看到這裡,你會發現我和上次提問時的心情完全不一樣,雖然「問題」依舊,但是我再也不會去擔心了,因為以前我擔心重點的本來就是錯的,看到女兒不開心就去找原因,但是沒有找到問題的本質。
可憐天下父母心,願我的寶貝女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首先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
實際上這兩件事里,我的父母主要是無心之失,他們對我絕對沒有惡意。另外我的過度敏感和脆弱,也給我的親人和朋友造成了困擾。如果把我單純塑造成一個受害者,顯然是不公平的。
以後答這種心理陰影的問題我會匿名。
人總要學著勇敢一些。
——————

謝謝,謝謝大家,這個回答的票數已經超出我的預料10倍以上。
更讓我驚喜的是,有人表示從中學到了一些經驗,能使他們及他們的孩子過得更快樂。於是這個本來以吐苦水為動機的回答,也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好一些了,對此,我感到十分榮幸。
那麼我非常冒昧地提出一些建議吧。因為並沒有兒童心理學的多少基礎,請謹慎聽取。
在與孩子互動時,嘗試以「孩子是否感到尷尬或自卑」而非以「你是否感到尷尬或自卑」為標準。孩子是要面子的,而且很多時候比成人更要面子。
嘗試告訴孩子,你是愛他們的,他們是有價值的(不是「你是爸媽掉的一塊肉」這種附屬價值,而是獨立的價值),你使他們快樂的時候,也與他們一同快樂。而不是在你讓他們快樂(給他們做好吃的菜,花錢給他們買玩具等)的同時,你因為付出了勞作和金錢而痛苦不堪。
幫助孩子建立不卑不亢的個體意識。以下內容尤為民科,請謹慎觀看。
大多數人在成長中,都要經歷同一個過程:擺脫渾渾噩噩的,由動物慾望和他人給予的指示所推動的過程,建立自己是有價值的,具有個性的個體這一概念。或說「人的覺醒」。就像樹木被雕鑿成木器一樣。

恩啟都[ 把他的眼睛]抬起
象跟[人]一樣,跟門言語——
「森林之門豈能(領悟&>出什麼,
本來就不會懂得什麼事理。
在二十比爾處,我就見過你這種[可愛]的樹,
我看到高高的杉樹,那還是(遙遠)的過去!

(順便抱怨一句搜這一段的時候滿眼該死的金2閃好嗎……)

這個過程在不同民族的歷史中一遍一遍出現,同時也在每一個普通的人身上重演,個體發育重複系統發育。有孩子的人,你們能夠目睹千年以前的過程,史詩的時刻(史的時刻和詩的時刻)再一次重生,難道這不夠讓人鼓舞嘛?!

——————
我講兩個故事。

從前有個姑娘。很小很小的時候,嘴饞,當時北京還有走街串巷賣海鮮的。聽見吆喝「大海蝦」,就用一種請求的語氣對爸爸說:「蝦!好吃呀!爸爸,喂。」
以後這段語錄,被她爸爸翻來覆去的講。在外面跟別人講,在家跟姑娘自己講。
每一遍都帶著燦爛的笑容,姑娘覺得自己被嘲笑了,尷尬得要命。可是又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很尷尬。爸爸翻來覆去的講。
後來上了大學,她發現自己寧可專門等家裡人都睡著了,偷偷從冰箱里翻東西吃,也不肯跟家裡人說自己想吃什麼。

還是那個姑娘。上了小學了,被人和書教育要樂於助人。有一次她想給乞丐錢,手頭只有一張五塊的。
媽媽發現她的行為之後,當面呵斥她「你給他五塊錢?!我都捨不得打的,你順手甩給一個乞丐五塊錢?!」。她哭了:「這是我好久好久的零用錢啊!」
後被家裡人傳為笑談。
過了很久我才讀懂,那個姑娘當時話里的意思。
她不是說沒了五塊錢,捨不得,當時她幾乎沒有購買的能力,錢對她沒有多少用途。她是在說,我花錢不多,我好久好久的零用錢才用五塊錢,媽媽你不要因為我花了一次五塊錢就不愛我,就拋棄我……
後來上了大學,她突然發現她沒有手錶,整個高中時期沒用過手機,化妝品和香水對她根本是盲區,她只在小商品市場和路邊攤買衣服,甚至連普通水平的超市都很少進。

她家裡人很愛她,而且經濟條件不壞。一般的要求幾乎都能滿足。

這個姑娘是我。

————————————————————

好吧,我說句氣話。孩子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得到什麼是應該的。他們去索要是因為他們想要,而不是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愛他們,有監護他們的義務。

而成年人習慣在他們的慾望過大的時候制止他們,用「貪心、嬌慣」批評或嘲笑他們,卻極少告訴他們,他們得到一些東西是正當的,他們得到這些的愉快讓父母也愉快。

因此,兒童極易形成一種思維傾向:我得到一切東西都是攫奪,我這個小小的活人連一隻蝦,我連五塊錢都不值。這對於他們的成長相當不利。

不要恥於表現你的愛。


或多或少有些吧,我就是這樣的人,想要一個東西卻不明說,希望對方可以察覺,而且如果我開口要了,對方不給,以後給我我也不要了。 我大概分析一下自己,看和你女兒是否相似。
我天生敏感,內向,經常處於缺愛狀態,希望是自己所在意的人的焦點,希望對方可以完全感受的到自己的內心變化,害怕被拒絕,害怕被忽視,其實一開始沒有被拒絕時是不會不好意思說出來的,肯定是有時自己想通過暗示讓父母了解自己需求,但是父母無動於衷,或者感覺父母沒有想像的那麼愛自己,才會害怕被拒絕,才會不好意思。
而且像我這樣的人,經常會感覺他人話裡有話,會不自覺猜測說話者內心的陰暗想法,並且將之放大,惡性循環,比如,有一次我要買一個東西,不太便宜和家裡要錢,家裡人說讓我再考慮考慮到底現在有沒有必要買,不是怕花錢,是希望我養成合理消費的觀念,我知道如果我繼續他們會給,但是我覺得他們太小氣太捨不得了,還是怕花錢,所以就說不要了
還有就是上大學三年來每次走的時候我媽從沒送過我,但是每次都會送我姐,我媽說不是偏袒,是我姐不如我自理能力強,而且我姐每次都會要求,我姐脾氣不太好,經常和我媽吵架,我想對溫和些,經常安慰我媽,我媽也算比較依賴我,但我還是經常覺得我媽不夠愛我。
和朋友相處也是,其實很多時候自己也知道,有些事情直接說出來,兩人矛盾很更少,自己寒心的時候會少一些,但還是很難開口,還是怕兩人會鬧僵,不好意思。
我個人感覺你的女兒可能也是沒有充分感受到你們的愛,而且覺得你們不是很在乎她,你們應該更加關注你女兒的一舉一動,同時要直接的和你女兒交流,要直接,不要暗示,而且要直接表達你們的愛,要有耐心,她可能不會立馬說出來,而且你要有強烈的慾望想要了解你的女兒,她很敏感,如果你是隨口一問,她會知道,而且不要只把她當三歲小孩,她的洞察力和敏感程度不遜於成人


是不是在她更小的時候,提出的要求經常不被滿足,甚至還遭到過嚴厲的拒絕呢?

比如嬰兒時期,餓了哭鬧,大人總是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孩子就停止鬧騰,但也漸漸學會不向外界索求,因為它知道沒有效果。
更嚴重的比如它想要一個玩具,大人說不可以,這個很貴,你要為爸爸媽媽著想,不可以讓我們為難。孩子會慢慢建立「自己不應該有需求」的概念,否則會有罪惡感。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比較不尊重自己的正當需求,把自己放得很低,總是無私奉獻。還好樓主及早發現,要及早糾正。多用支持性的話語,鼓勵她,告訴她她的要求會被尊重,幫助她補建自尊,一點點糾正過來。


我在家裡有類似問題。我女兒也是。
我從育兒書上得到的是:既不能否定孩子(可能進一步加劇她的退縮),也不能慣著孩子(孩子會形成依賴)。正確的方式是,給予孩子響應,同時告訴她正確的方式。
以題主的例子,可以說:寶貝,你是還想再要一個嗎?你可以說,爸爸,請再給我一個。同時再給孩子一個。
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寄望孩子很快改變。

就我們家的經驗來說,女兒現在5歲,能在熟悉的環境下熟練的使用請求技巧。但到了陌生人面前,還是完全不敢開口。我也只能接受現實。


直接說不就行了, 你這做家長的真XXX(自我屏蔽).

"這些少了"

"你想要更多的嗎?"

"嗯"

"那你說, "我還想要多幾個, 爸爸你給我好不好?""

她就會照著說了.

給她以後說:"你說"謝謝爸爸"" "來親爸爸一下". 她就會懂得如何表達感激.

最討厭大人說這種話"你想要啊, 那怎麼辦啊? 你怎麼說啊?"

三歲的小孩, 話都說不全, 也不知道該怎樣表達, 自己親生父母還要逗她玩她, 惹她傷心哭泣. 你是啪啪啪時候逗老婆逗多了吧.


我是一男的,從小就這樣,哪怕是開學交學費這件事兒,我也不會開口的,更別說生活費什麼的了。
按我媽的話是:給你錢都得求著你!

另外一件伴生的毛病是,不會直接拒絕,拒絕的方式就是沉默,接受的方式就是「嗯」

一般開學總要有這樣的對話:
開學了,給你學費
哦(心裡想法是:我在屋子裡已經轉了有幾圈了,終於扯到正題了,不然怎麼去學校)
生活費怎麼給你啊
隨便(心裡想法:要能給25就好了)
一星期15塊錢怎麼樣?(90年代的時候)
隨便(心裡想法是,這哪夠啊……)
那20塊錢怎麼樣?
咋都行。(心裡想法是,擠牙膏呢這是?真不知道不夠啊?)
那給25吧?
好吧。(心裡想法是,就這樣吧,湊合能過了。)

我和我父母關係一直都挺好的,如果說這是毛病,那就是天生的。
想到我姑娘也可能是這樣,不由得心頭一緊……


這絕對是你的問題,因為以前這孩子是不存在的,如果這孩子有什麼問題,那都是家長的問題。


1、感覺沒有到障礙的程度;
2、估計跟心理特質啊氣質啊有關;
3、環境的互動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比方說有的時候,用你自己的事情不經意地示範如何溝通表達需求,讓孩子做觀眾,要比孩子面對自己的事情,做主角,這樣來得容易些。
4、孩子的事情不需要太過於緊張,單個問題或因素考慮,總會陷入思慮過度,學醫的許多有這樣的經歷,就是學什麼病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就有什麼病。——綜合來看,多角度來看和啟發,是好的選擇。

希望能夠幫到你~


害怕拒絕


小時候沒被呵護寵愛,家裡條件又不好,老媽很強勢,所以就變得自卑,委曲求全。我說的是我自己。


讀了題主寫的描述,只感覺你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兒。

看到上面各種試圖從心理問題角度來解釋的答案,我只覺得那些理解大都偏離了問題的中心,那是一個女孩子啊。她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了她的性別特徵,
和該有的對這個世界索取規則的理解 。女孩子對物質資源的索取,最好的表達就是這種委婉暗示的方法,沒有其他。

問題描述中說:

」例如有一次,我買了10個徽章玩具,給她兩個玩,玩了一會還想多要幾個,她跑到我面前說:這些少。我明知道她想多要幾個,於是我問她:那怎麼辦啊?你想怎麼樣,告訴爸爸。各種暗示引導,但是她就是不直接說出來想多要幾個。到最後被我逼的大哭,還是不願意說出那句話。我知道如果我直接問她是不是想再要一個,她會點頭。

可以看我重點加粗了的字。前面她已經做得足夠好,她明確的向你提出了暗示,可你卻故意表現出對她的暗示沒理解,你的這種行為破壞了她之前觀察學習到的最好用的索取方法,但由於確實想要,最終她大哭,順暢的表現出了自己的情緒,誘使你妥協,讓你開口問她是不是想要,從而最終得到。

反觀整個事件,她做的都非常好。之所以會回答這個問題, 就是想說出這句話:不要從大人的角度誤讀了孩子的聰明。

作為一個父親,要理解孩子的這種特點,她再小也是」女孩「,有先天的性別意識。對女孩的培養和對男孩的培養不同,她讓你明確感覺到了自己有想要的情緒,她其實就已經做到了為自己爭取。在某些場合索取不是一種語言,而是態度。用微妙的表達去暗示對方,也是一種正確的索取方式。不要將男性的認知強加給你的女孩,那會偏離了性別發展的本質。

她還那麼小就可以將索取這個課題完成的如此出色,我只能把那種行為理解成」天賦「,也許她在平常生活中觀察到了成人世界中女性都是如何生活,如何表達自己想要一樣東西的,也許她通過自己過去的行為發現了這種方法比明確說要什麼更討人喜歡也更好用——無可厚非,即使是成年女性,以巧妙暗示的方法索取也比用明示的方法索要來的輕鬆和討人喜歡許多。這是一個小孩子通過自己掌握的方法成功擊退大壞蛋爸爸贏得勳章的兒童成長故事。 她完全沒有做錯,而你卻認為她錯了。

這到底是有多麼聰明呢,怎麼還會被認為是心理障礙。


傲嬌 才是真萌
我才不會告訴你我想要什麼呢 哼
以上這樣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是過度灌輸節省觀念和打壓個人追求的原因。
小時候我媽就常當著別人的面誇我很省菜,那時候我小不懂事,她誇了我也就信以為真了,吃的少了那時候個子好小,還不敢要吃的。
等高中的時候想要買雙阿迪她說太貴,家裡賺錢不容易,根本不說什麼情況可以買,反正就是不能買,買了就是不對,那時候小總有點穿名牌的心理,可她不買還在親戚面前說我穿衣省,一件衣服三年穿了還很新,讓我直至現在對打扮自己都沒慾望,買好點的衣物有心理排斥。
現在老媽開始數落我不愛打扮,不愛找女朋友,愛玩遊戲,可惜我想改也遲了,十幾年心理的慣性和排斥哪是這麼容易改的,現在心裡還記恨為什麼讓我在追求哪怕一小點自我意願的時候還給我帶來這麼重的罪惡感和愧疚感。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賞識,是指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並加以肯定與讚賞。賞識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賞識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勵孩子,可以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樹立自信心。家長在引導時應盡量避免犯以下的錯誤:
1.是對孩子要求過高,常常把孩子的行為不自覺地與心目中理想的模式相對比,以成人的立場去要求孩子,無視孩子年齡小的實際情況,如家長要求孩子有禮貌,見到父母的同事要叫叔叔阿姨。但孩子有時就不開口,家長覺得這丟了大人的面子,便訓斥孩子沒有禮貌。後來才知道,孩子不肯叫是因為有時他不能從外表上判斷應該叫伯伯還是叔叔。對於孩子做錯事,有的家長也過於嚴厲,使孩子內心受到壓抑,感到緊張。
2.性子太急,對孩子缺乏耐心。由於家長急於想把孩子塑造成心目中的理想樣子,因此,當孩子有膽小、畏縮的表現時,家長就難過、心煩得去責罵孩子,結果使孩子覺得自己又做錯了,反而變得更加拘謹。
3.對孩子約束過多。如不讓孩子自由玩耍,怕弄髒衣服。還有平時說教太多,自覺不自覺地總是在指 責、糾正孩子的行為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對,所以孩子遇事總是有所顧忌,縮手縮腳。
要改善孩子的內向性格,關鍵還在於父母的教養方式要適合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再也不能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了。另一方面, 則積極為孩子的性格開朗起來創造條件。
2.耐心對待孩子,降低要求標準。如要求孩子有禮貌、大方,但某一次孩子沒有做到,家長不能強迫他做甚 至責罵他,而是希望他下一次做到。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家長要盡量 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的反應,同時,要及時稱讚孩子微小的進步。
3.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不使用如小朋友欺負你沒有、老師今天批評你了嗎等語言,避免孩子在心理上總處於弱者或被動地位。平時,家長要常給孩子列舉手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針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從高台階上跳下來,能大聲說話、承認錯誤等等。
4.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使他開闊眼界、增強自信。還要教給孩子適當的技能,如唱歌、繪畫、手工等,使孩子堅信自己並不笨,這會給孩子自豪感,從而增加自信心,敢於參加小夥伴的活動。
5.鼓勵孩子與人接觸交往。可以多帶孩子到各種集體場合,別人表示的對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樂,孩子也會注意與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齡夥伴多接觸,有意識地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中來,讓他做小主人。平時注意幫助孩子結交新的小朋友。總之,孩子需要呵護需要關心,內向幼兒更需要呵護更需要關心,讓我們多關心內向幼兒,滿足他們健康發展的需要,一起為幫助幼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而努力吧!


好吧 我都成年了 我媽和我逛街有一省錢妙招
A媽你看這個衣服怎麼樣
B挺好的呀背上看看
(balabalabala試 比 什麼的)
B挺好看的就買了吧!
A(超過200塊)算了吧
是的!我一定會說算!了!吧!
200塊壓根兒不是經濟能力的極限 我就是默默給自己化了條線
「還有的是包 幹嘛非得多買一個 好看的多了去了 好看有什麼用 巴拉巴拉」

初中放學回家(兩條路線 一條可以路過滷肉店)
B今天想吃什麼啊晚上
A肉
B那去買豬蹄吃?吃不吃
A算了吧
B別後悔啊 我可就問一遍(我媽知道其實我是想吃的)
A嗯不去了

是的! 我知道我媽在試我 當時我就知道我媽知道我怎麼想希望我怎麼說
但是我還是會說 不!去!了!
「繞路不好 到了還得下車去買 說不定要排隊 回家的計劃會被打亂」

小時候和姑姑逛完公園(這是後來聽來的)
A 姑姑我好渴啊
B買飲料?
A(亂七八糟各種理由吧 我也不知道我說了什麼)
B啊 原來是想吃西瓜嗎?

其實我不是虛偽的人 從類似滷肉店事件開始 我認識到媽媽的調教也在更改這些方法。其實不是想要什麼不敢說 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省錢還是臭美 是吃肉還是寫作業,對於我來說 是要沒大腦還是有大腦。

其實我不是糾結的人 我很容易做選擇 但是我的選擇大多都是逃避問題
我討厭這個人 那我就直接不理他
我們吵架了 我不理你
我們之間有些話沒說開你有心事 我假裝不知道
這是對人

對事好一些吧
但是一定要事先有個原則
參加學生組織是為了開心還是為了履歷
吃東西是為了開心還是為了減肥
我不喜歡做事不動腦子 我特別討厭這樣
所以很多事情想來想去都會擱淺
比如一個學年了每一次要去旅遊 都是 :沒人陪 寫作業 該考試 等等等等
最近的一次房間都定了還是退了

根本不知道理性和慾望怎麼搭配 就是這樣 但是配著配著就這麼過來了。沒那麼可怕。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慢慢的改正 我自以為在別人眼裡我已經是很容易做決定的人了 (當然除了我媽)

多讓小妹妹做選擇吧
其實是整個教育制度的問題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很正常
但我寧願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也不想把別人都想要的或者社會想要的當做我想要的

(有重點么。。。。)


謝邀。個人覺得這可能是一種表達習慣,這種表達習慣應該還是有可以改善的空間的。習慣的成因可能有以下幾個可能。
第一,孩子的表達習慣可能是在生活中從他人那裡模仿習得的。可能周圍有人有過這樣的表達方式,並且在他以往的經驗中這種表達習慣結果都得到了滿足,也就是正反饋,所以在他而言這就是他唯一知道的表達方式,他可能其實不太明白除此之外更恰當的表達方式是什麼。
第二,孩子可能主見還缺乏,依賴性比較強,他對自己具體和到底要什麼不是太確定和有足夠的了解,她只知道不夠,你給她一個她願意,其實可能兩個她也會點頭的,因為不確定該要多少或者需要的具體是什麼,但是潛意識相信父母會給出明確的回復,所以只表達缺失不明確到底是什麼。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自我意識在成長過程中,不完善,他們更傾向於父母就是"我"所以依賴於父母給出明確的方案而不是依靠自己。我想是不是孩子平時對家長的依賴性會比較強一些。
第三,可能在曾經的明確表達中受挫,所以更傾向於認為接受別人給出明確的答案而不是自己明確表達,這也是自我保護的結果。
針對以上,可以增加孩子在明確表達時候的積極成功體驗和反饋,其二,耐心的帶領引導孩子表達,循序漸進,比如現讓她從兩個答案中進行選擇,或者把兩種東西放在一起然後離開然後讓她自己選擇,設置安全環境,比如父母不要對此顯得太在意,孩子對壓力環境敏感度很高,壓力大會讓他們退縮,大人之間的表達方式儘可能正面直接,少一些反問語句等。


我小時候也是這樣啊,特別內向,覺得自己不該要。那不是屬於自己的。然後,家裡人說如果我拿到獎狀就給零花錢,所以那個時候,我是敢拿的,因為覺得這是自己應得的。這個思維一直 持續到高三,我一直擔心自己高考不好的話會被拋棄,因為那樣自己就沒價值了。現在想想真的有點傻啊~


個人體驗 ,因為想的多了,顧慮多了 才不會主動去要求


我小時候是這樣的,感覺和這個小朋友有像的地方。
有一次在家上廁所,那時候那種廁所前面有半球形的東西,小孩子腿沒勁,我蹲下扶了前面一下,媽媽路過看到了就問,你怎麼扶那了啊?多臟啊?
我不知道該怎麼答,現在想來是又吃驚(這樣都會犯錯誤啊)又害怕(犯錯了要挨罵了),腦子裡很多東西,就哭了。
五歲以前吧,跟哥哥姐姐們玩遊戲,規則是抓到人了要喊他的名字,全名。我最小,比他們小很多,一直以來叫他們哥哥姐姐都要猶豫再猶豫才敢小聲說的,現在稍微好一些吧。那時候心裡認定叫他們的全名不禮貌,覺得叫了會有人不高興,就是這樣亂七八糟的恐懼和原則,即使哥哥姐姐讓著我故意讓我抓到他們,我也憋著說不出他們的名字,最後我自己覺得很無助,為什麼非要讓我說呢,我該怎麼辦呢,等等等等就開始哭了。
還有類似很多場景,別人覺得很無所謂的,怎麼就把你憋哭了呢?多大點事啊?怎麼不說呢?
我一直很困惑為什麼自己總是憋著,現在還沒分析出來,所以以後有志於考個心理學的研究生研究一下,哈哈。
在這說一下我媽媽的性格吧,沒有說媽媽不好的意思,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和我最愛的人,我只是說一下媽媽性格對孩子的影響。
媽媽脾氣比較急躁,容易生氣,又要強,希望我學習好。學齡前認字的時候經常被媽媽打。後來媽媽發現我膽子小,讓我學音樂,因為有上台的機會,也許可以外向點吧。當然學習的過程仍然虐心。後來想想因為練琴,上各種班,小時候不太和院子里的小孩一起玩導致很天真,身體也相對弱,容易被欺負,就更不太出去玩,好像對性格沒什麼改善。

我小時候感覺經常很壓抑。樓主是好家長,現在就發現問題,你的孩子一定能比我過得快樂。
孩子有想法不說,有的時候是因為不會說,有的時候是因為不敢說。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到達不敢說的階段,家長著急或者逼迫都是沒用的,因為你的權威已經形成。孩子不敢說是因為害怕,你覺得你說那個話比劃兩下沒什麼可怕,該親該逗樂的時候孩子也樂了,自己的孩子怎麼會怕自己呢。可是孩子會害怕,會壓抑,會屈從,孩子什麼都知道。家長應該反省自己,是否把孩子當成有獨立人格的人去尊重和鼓勵了?對樓主的情況,你們是不是其中一個人經常表現得過於權威,說一不二?是不是家長平時比較權威,突然想起來還沒怎麼聽到孩子的心聲就想讓孩子表個態,孩子表不出來,家長又著急了?
不要覺得自己有支配孩子的權利,設計孩子未來的權利。其實長到現在,覺得父母只要培養出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孩子基本沒有發展不好的。

給樓主的建議:
1 不要過多干涉孩子,讓她做喜歡的事情。別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孩子的利益。
2 引導孩子看書。孩子內向的話別逼她開放,讓她有從書本中找尋安慰的能力。


嗯,題主你好,我是這樣長大的,我今年二十二歲了,可我仍然不知道怎麼去開口索求,無論是對父母親,還是對朋友對同學。我的童年是在暴力中度過的,沒有來由的暴力我到成年以後甚至學醫以後才能大致理解父親的動機,害怕是我邁向這條「不會索求」的不歸路的第一步。這應該很好理解,我不贅述了。第二步,是接踵而至的惡性循環:希望得到肯定。我不理解父親的暴力,我最努力做的一件事是「自責」,我甚至沒有想過可能是父親除了問題,一直問題在我自身,這個認知一直持續到現在也必將持續我一生,我在幼年時期沒有學會指責,只學會了自責。這好么?至少我覺得不好。幼年時期的我很少被肯定,每一件被肯定的事情,我勢必將其放大。每次父母親問我要不要哪個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我發現說不要他們會說:我姑娘比別家孩子好,不跟爸媽提要求。久而久之,我就覺得我應該這樣做。這兩點,就這麼頑強地成為了我最初的三觀:不提要求是對的,或者簡單來說,是不會被訓斥的。如是多年,父母親沒有剋扣過我的生活,所以我的生活很好。直到大學,物價年年漲,我在南京一個月一千可能已經讓我過得很拮据的時候,我依然想的是,我該自己去掙錢而不是問爸媽要。(可能會有人講大學生應該自己打工掙錢的知友,我只解釋一句,就是我學醫,業餘時間很少。)
之前去過心理中心,醫生說大約是成長的某一步中缺失了形成需要的意識。她沒有說這是問題。
我也沒覺得有問題,直到今天看到題主您的問題,又看了大家的回答,我才在想,也許這真的是一種病。


推薦閱讀:

中國人是不是在努力變得跟周圍人一樣?從小家庭學校好像都在向我們傳達要跟周圍人一樣的世界觀。?
跟孩子溝通效率比較低,該如何與孩子對話?
不到一歲的寶寶看電視會看花眼睛嗎?
5歲孩子總被鄰居、親戚慫恿喝酒,怎麼辦?
應該由誰來做二胎寶寶的主要撫養人?

TAG:兒童教育 | 心理諮詢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