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上分析,跳水時水花是如何壓下去的?

為什麼人落到水裡可以做到那麼小的水花?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里約奧運,更多「2016 年裡約熱內盧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關的話題討論歡迎關


轉自科學松鼠會,起初人們先驗的認為將雙手合攏,呈流線型入水會阻力最小,濺起的水花也最小。據說有人在「冰棍」式跳水中無意發現不綳直腳尖而用腳掌對水效果更好,於是帶來了平掌撞水的壓水花技術。實驗表明,楔形物體墜入池中時,由於水的不可壓縮性,便沿著阻力最小的方向尋找出路,楔形物的斜面便是這個方向。而和方形物體碰撞的水主要橫向運動,因受到四周水的壓力無法沖騰而起,這便是掌心向下水花小的原因。


以下來自果殼網吳師傅分享的知識,
原文地址:http://www.guokr.com/question/296350/

據傳跳水運動員平時訓練只做兩件事:1、壓水花 2、夾褲衩
夾褲衩就不多說了,主要我一點也不了解……
壓水花的原理,其實是流體力學的範疇啦。 松鼠會上曾經有對這個問題的簡單分析:

跳水運動員入水過程,也就是固體流體碰撞的過程,如何讓濺起的水花減少到最低限度,其實其中的學問至今仍撲朔迷離。入水前最重要的動作是把握時機打開身體增加轉動慣量,以「剎」住旋轉並確保垂直入水。「壓水花」技術更幾乎是各國跳水好手的秘密武器,不過基本原則已經為眾所周知。

起初人們先驗地認為將雙手合攏,呈流線型入水會阻力最小,濺起的水花也最小。據說有人在「冰棍」式跳水中無意發現不綳直腳尖而用腳掌對水效果更好,於是帶來了平掌撞水的壓水花技術。實驗表明,楔形物體墜入池中時,由於水的不可壓縮性,便沿著阻力最小的方向尋找出路,楔形物的斜面便是這個方向。而和方形物體碰撞的水主要橫向運動,因受到四周水的壓力無法沖騰而起,這便是掌心向下水花小的原因。

從10米跳台入水時,瞬間速度達每秒15米,手部承受相當的壓力,運動員在實踐中創造了不同的手型組合適應不同情況。由於入水時身體在空中的旋轉很難完全停止,手掌就需要正對速度的方向而不能只是平行於水面,這就是精巧微妙、「細節決定成敗」的「揉水」技術。

來源:
[1] 科學松鼠會
[2] Computer Simulation of 「Splash Control」 and Research of the Rip Entry Technique in Competitive Diving


入水時產生的波實際不是最大的,反而是人產生的空腔被水壓撞擊起來時,其水花最大,若人可以讓這個過程減緩即可減小水花


謝邀,但是我是練游泳的,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研究過。不過個人認為入水時綳直身體,然後掌心先入水身體沿掌心入水位置盡量成一直線可以有效減小阻力壓低水花。


對這個具體問題我沒有研究,從泛一點的角度聊聊。流體如果從正面壓,其彈性模量和鋼鐵差不多,所以如果平躺入水將是很痛的。流體最怕搓,也就是切應力,如果兩層流體速度不一樣流體馬上打起轉來,形成旋渦。所以流體怕外部邊界變化劇烈的地方,在這些犄角旮旯流體各層速度不一樣,就形成很強烈的大大小小的渦。流體還要遵守質量守恆,比如,一個立方體在流體中前進,過去後流體要迴流補到立方體過後的空出來的地方,這樣就有兩層流體有相反的速度,也就很容易產生渦流,阻力就大,如果立方體尾巴裝個尖的東西,就有少一些的流體需要回來填補空出來的空間,速度梯度也小了,渦流小了,阻力也就小了。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分析,怎樣讓流體的邊界變化越平緩,流體產生的反應就越小,水花可以看作是水的反應吧。


其實我就是不理解為何要壓水花啊,為什麼不比誰濺起來的水花更美呢^^


一是垂直入水。減少與水面的接觸面積。
二是入水後雙臂張開,迅速減速。緩衝對水面的衝擊力。
PS。以上只是眼睛看到的東西以及形成的推論而已,未經驗證。


幾位都說的有道理。我從木工學來一手,小截面木檔尖頭釘子下去容易裂,把尖頭剪平就解決了。壓水花同理,平掌使水體盡量向下沖,排向兩側又涌回的反衝力就會減少。。。@孟啟承說的很有啟發,前面手掌平擊水面,後面兩隻腳呈旋向交叉,側面回衝力再被搓揉成渦流,會不會水花更小?


謝邀,當年學流體力學就研究過這個問題,二樓貼出的果殼的帖子科普的就挺好啦。


推薦閱讀:

F1有哪些有意思的TR?
中國體育界發生過哪些比較嚴重的興奮劑醜聞或其他醜聞?
通宵加班之後可不可以直接上球場打球?或是跑步等體育運動?
你覺得球星扎克·蘭多夫會進入名人堂嗎?
「憂鬱王子」羅伯特.巴喬的悲情在哪,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他,尤其是女偽球迷?

TAG:體育 | 物理學 | 流體力學 | 跳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