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為什麼不繼續通過打筆仗的方法回應方舟子?


如果對一個講理的人,很容易就講清楚了。
但是現在明顯是在對一個或者一群不講理的傢伙,你怎麼做都沒用。
他們會找出各種各樣的說辭和理由來反對,不為真相,只為立場。
而且方舟子已經越界了,涉嫌侵犯韓寒的名譽權,你在沒有證據只有推測分析的條件下,憑什麼下定論說韓寒有代筆有團隊?憑什麼不讓韓寒告他,韓寒沒有義務繼續回應他的無理要求。
著作權屬於私權範疇,不是可以隨意侵犯的。
我倒是想讓方舟子自己證明一下,他的文章我看不像他自己寫的,他有辦法證明嗎?


韓寒現在做什麼都有人批,
回應也不是,不回應也不是
上法院不是,打筆仗也不是
無論出什麼證據都是把柄

文革時,很多被這樣批鬥的人是選擇自殺的
需要我解釋他們為何不選擇辯解和對質嗎?
因為以太陽的名義,黑暗正在公開地掠奪。


主問題答案:有一個笑話:永遠不要試圖說服一個純傻逼,因為,他會先把你拉到跟他同一個水平,然後以他在該水平豐富的經驗打敗你。同時,當你和一個傻逼爭論時,旁人會分不清到底誰是傻逼。
差不多同一個意思吧。
然後,下面的疑惑
證明方法的失敗:
1,依然會被質疑為他人代筆,以前能代的出來,現在依然可以代的出來。
2,首先,一個人的口頭表達是否強悍跟這個人筆端是否犀利沒有直接關係,證明不了。 另,當面對話,對沒有必要的自證清白者更加不利。潑糞者,一直潑一直潑,最差就是沒潑到,被潑者,永遠躲永遠躲,最好最好就是,這次沒被沾到。
3,他們是托,他們串供。

對於死纏爛打的人,不理他就對了。
還有,真心覺得,相信韓寒的依舊,不相信也依舊,當然,會有不少到了對方的陣營,因為理性或是不理性。


我轉一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

方舟子「倒韓」:事實和價值 (2012-02-08 19:36:06)轉載

原載:2012,2,8出版的《新民周刊》 作者:鮑鵬山

方舟子這次倒韓行動,由方舟子自以為的正劇變為鬧劇,最終變為悲劇——它不僅暴露了國人在事實認知上科學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上的缺陷,還暴露出國人在價值認同上的混亂。
  
我對方舟子素無惡感,恰恰相反,一直很欣賞他並有意識地保護這樣的質疑的聲音,雖然力量微薄。為此,我曾經在接受記者採訪、微博,甚至私下交往交談時,都一直支持捍衛他。老實說,直到現在,我仍然抱持這種態度,也就是說,「倒韓」這件事過後,我希望他一如既往地打假,我也願意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首先,人人都有言論的權利,批評的權利;其次,我覺得,在絕大多數時候,他的聲音是符合事實且有價值的。
  我與韓寒素無交往更無交情,恰恰相反,記得那年我批評電影《孔子》時,韓寒雖然也對這部電影給予惡評,但卻沒有忘記用他一貫的嘲弄學院派的口吻,對我加以辛辣嘲諷(具體怎麼說的,我忘了,不過,他沒有點我的名)。
  但我一直很欣賞韓寒,並同樣在很多場合維護他。十多年前,初出道的韓寒被很多成人(或「成功人士」)「批評教育」時,我就在《中文自修》雜誌撰文對他表示肯定和支持,那時他還沒有現在這麼大的名聲。去年我還在微博上用六個字來稱讚他:沒正經,有良知(或:有良知,沒正經)。「有良知」當然是今日讀書人的最稀缺品質,「沒正經」何嘗不是在明知沒穿衣服還能一本正經的「皇帝們」面前極其難能可貴的挑戰姿勢?
  因此,這樣的兩個人,我原先以為他們應該是聲氣相通的,據路金波說,他和韓寒也確實曾是方舟子的粉絲。沒想到,這次,他們卻幹上了。
  這一次,我沒有站在方舟子一邊。原因么,倒是可以用麥田的話來說:「有時真假辨到深處,社群產生的裂痕比造假危害更大,得不償失」——老實說,我對麥田毫無了解,但是,就這一句話,讓我對他產生好感——因為他還知道做事是要考慮「價值」的,不像很多人,只是逞才甚至泄憤,唐突價值,顛倒人倫在所不惜。
  其實,他這一句話還是有問題的,那就是對韓寒「造假」的認定。假如我們認可韓寒「造假」至少至今還只是一個「猜測」而不是一個「事實」,那麼,方舟子這次倒韓很可能就只有一種結果:撕裂社群。
  具體來說,我以為,方舟子這次質疑韓寒,第一,無確鑿事實根據;第二,無多少正麵價值。
事實何在?
  先看第一點。為了證明韓寒的那些文章不是韓寒所作,方舟子連篇累牘條分縷析以至於深文周納,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疑點,都不足以構成完整的證據鏈。恰恰相反,往往還自我矛盾:比如,一方面指責韓寒的文章水平很差,一方面卻又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寫不出這樣有水平的文章。你到底是在說他「代筆」還是在說他文學和文史水平差?
  說韓寒文學和文史水平差,沒有問題,這是文學和學術批評。但是,當你指責一個作者的文章不是自己所寫而是有人代筆,那就不是文學批評,而是你以為的「打假」或被打者以為的「誣陷」或「抹黑」了。文學批評和「打假」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不能故意混淆。
  其實,從作者文章內容和當時客觀事實有出入的角度來判斷韓寒是否真正的作者,這樣的做法,混淆了文學作品和「日記」的界限(「日記」也還容有誤記、強烈主觀傾向下的角度偏差、關注度選擇、自我美化等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呢)。比如彭曉芸對韓寒《書店》的批評,很多就是以自己的個人記憶和經驗來否定韓寒的個人經驗。就算全世界的書店都是彭曉芸記憶那樣的,你也不能否定韓寒去的書店可能就是韓寒敘述的那樣的。以自己有限的經驗去判斷無限可能的世界,不僅自負自大還極其危險——這是兩千多年以前莊子就嘲笑過的「用管窺天,以錐指地」,我就不說他老人家的另一個更加辛辣的「坎井之蛙」了。
  有人說,韓寒這些文章可是「散文」,散文是要求「紀實」的。其實,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也就是韓寒寫作的這段時間——散文界還真有不少人提倡散文可以虛構,並且出現了很多出於虛構的散文作品。即使是傳統的、要求「紀實」的散文,也是允許有些細節上的誇張、文飾、變形、想像以提高表達效果的。作家一般都能體會到這一點,作家一般也都使用這些方法——就算世界上所有作家都不使用這樣的方法,都像彭曉芸或方舟子要求的那樣,絕對紀實,絲毫不差,他韓寒也可以一個人這樣干。他這樣幹了,你可以指責他不守規矩,寫出來的不是散文,但還是不能指責他造假或有人代筆。
  方舟子不是文學作家,是科普作家,科普要求的是絕對的真實和事實,但不能用科普文章的標準來衡量文學作品,這一點,我相信方舟子也是贊成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說得好:「以作品與科學、時代背景、作者經歷、作者自己言論的相悖來認定有人代筆,這種緣木求魚的索隱法用在活人身上,從最善良的角度來說,是無知而危險的。此種邏輯如被大眾接受,最好的結果是剪斷文學想像的翅膀。」(見《新民晚報》2012·2·2,A10版《韓寒反擊方舟子決意上法庭》)
  還有,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能不能寫出好文章?這還真不能一概而論。文學史上這類天才不是沒有過,蘇軾、蘇轍兄弟一個不到二十,一個二十齣頭,就雙雙考中進士,蘇軾還實際上是狀元(只是歐陽修另有擔憂才臨時把他撤下)。看他《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我們驚奇於一個二十二歲的少年,何以有如此的深刻與老到?再看他的《和子由澠池懷舊》,那種人生、人類歷史的大蒼涼,我們驚奇於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又春風得意,志向遠大,何以能有這樣的悲涼意識?
  何況韓寒還遠沒有達到蘇軾的水準。韓寒17歲時的《杯中窺人》和蘇軾22歲時的《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這種差距是什麼差距?就是一時之文和千秋經典的差距。22歲的蘇軾可以寫出千年經典,17歲的韓寒寫出一篇實在算不上多好的《杯中窺人》,有什麼驚奇而至於大呼不可能的呢?蘇軾的這篇文字里已經沒有一點稚氣,而且有著深厚悠遠的歷史文化背景。照質疑韓寒的邏輯,蘇軾更加可疑啊。而韓寒的父親韓仁均,文字怕也無法和蘇軾父親蘇洵比,我們是否要來一個千年質疑:蘇軾的上述一詩一文,乃是其父代筆?而站在蘇軾的立場上,他又如何能自證清白?
  甚至,我們還能質疑蘇軾的進士考試是有人代考。理由如下:蘇軾《鳳鳴驛記》云:「始余丙申歲舉進士,過扶風。」是年(1056年),蘇軾21歲。但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又《范文正公文集敘》:「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又《東坡先生本傳(《宋史》)》:「 嘉祐二年,試禮部,……殿試中乙科。」顯然,蘇軾舉進士當為1057(丁酉)年,年22歲。結論是:蘇軾進士考試是請人代考。不然,怎麼會連自己哪一年考中進士都記錯了?
  如果作為考官和閱卷老師的歐陽修「質疑」蘇軾「代筆」,蘇軾還有沒有出頭之日?對了,講到「出頭」這個成語,還又和歐陽修蘇軾有關:歐陽修《與梅聖俞書》:「讀軾(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一代文壇盟主,沒有質疑一個來自四川眉山窮鄉僻壤的小青年的文章是否有人代筆,然後背誦以默寫在試卷上欺騙他老人家,而是「不覺汗出」,直呼「快哉快哉」,並表示要避開當路,放他前行,讓出自己的位置——這種胸襟,是我佩服的。

相信天才
  再看今天。我是老師,又忝列「作家」行列,常常能看到一些中學生的作文。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還真是有一些孩子,他們的文字太有天賦了,無論遣詞造句,運思謀篇,都才華橫溢,議論風發,觸處皆春。我常常為他們的才華驚嘆,常常覺得他們不亞於韓寒,只是沒有韓寒那樣的機遇。實際上,還有一個現成的大家都知道的例子:1979年出生的當年明月,二十多歲就開始創作《明朝那些事兒》系列,無論史學、史識,還是文字上的謀篇布局、刪裁詳略,敘紛繁史實而條理清晰,論複雜人物而切中肯綮,都遠超不少積學多年的學者專家,我們是否也要質疑?
  我相信,當年明月有天賦,我還相信,在學院派的一般路徑之外,他有他自己做學問的路徑。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別人和我們走一樣的路,我們才相信他是憑自己的能力走來的?天下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啊。
  不能用經驗(無論是個人經驗還是一般經驗)來判斷事情的真偽——作為科普作家的方舟子,這一點我想他是知道的。但是,他仍堅持認為,十幾歲的孩子,寫不出那樣的文章——在《我的「偏執」你不懂》這篇博文中,方舟子斬釘截鐵地說:「不管他怎麼樣狡辯,很顯然十幾歲時那些文章不是他寫的。」這樣的口氣,顯然不是「科學的口氣」,也很難讓韓寒心服口服,最終只能激起更大更多的意氣之爭。
  有人具備我們沒有的天賦,如果你不能欣賞,請至少承認;如果你不能承認,請不要貶抑;如果你一定要貶抑,請不要抹殺;如果你一定要抹殺,請不要振振有詞;如果你一定要振振有詞,請不要假借科學和經驗的名義——因為天才本來就是超越常規的。我們可能沒見過天才,但不要否認這世界可能有天才。這世界這麼大,上帝又那麼全能而調皮,誰敢保證他就不會造一個天才來逗我們玩呢?上帝比我們幽默,而沒有我們苛酷,他是從愛全人類的角度,來愛每一個人的。所有人擁有的天賦都是人類的天賦,都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福祉;所有的天才,比如蘇軾、愛因斯坦等等,都在一邊為人類創造價值的同時,也證明人類的偉大。所以,貶抑天才,就是貶抑我們自己。何況,韓寒的「天才」,也只是別人對他的恭維,對他的並無惡意的拔高,或者也在他身上寄託了一些東西,但沒有誰就說,他是絕頂的天才,更沒有人說他的作品將像蘇軾的那兩篇一樣,永垂不朽。
  韓寒是「人話」,不是「神話」
  韓寒不過就是一個有天賦的年輕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歡,就如同李宇春,還有趙薇演的小燕子,她們的個性、氣質,突然之間莫名其妙的,就俘獲了無數的人心。老實說,我對韓寒很欣賞,對李宇春、小燕子很隔膜,對她們大行其道很不理解,但是,我的學術訓練告訴我,「不理解」並非「不可解」,它一定有它可解的道理,只是我們沒解出來。世界上「莫名其妙」的東西很多,「莫名其妙」也是一種「妙」,世界那麼大,我們這麼小,世界總有一些「妙」,是我們「莫名」的。我們為什麼對自己「莫名」的、不喜歡、不了解的東西,就一定要理解為「神話」,還要破除呢?事實上,無論韓寒現象,無論李宇春、小燕子現象,其實都是「人話」,不是「神話」。
  我們何不學學宋人,學學歐陽修,學會欣賞天才,注目天才,樂觀其成呢?
價值何在?
  這就要講到第二點:價值問題了。
  第一,方舟子此次倒韓,只有「疑似打假」的價值。因為他只是質疑,並非真的確定是假。挺方派對此並不自覺,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次方舟子對韓寒的所謂「代筆」,只是「質疑」,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證據,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哄抬出來的「倒韓」價值,只能是價值泡沫。同時,方舟子自己還涉嫌預設立場深文周納以求自證——如此,則這點疑似的打假的價值也還可能被抵消掉。
  第二,不可否認,韓寒的作品整體上具有正麵價值,他自身的形象,也是健康的,活潑的。這一點我覺得不能否認。你否認也沒關係,但你不能否認這個形象的社會認同——那些認同韓寒,肯定韓寒的人,是在正面的價值上肯定他的,早期是文學才華和體育能力,後來是獨立思考並敢於表達——他的思考,實際上並不出眾,但他敢於表達、善於表達並且有著大量的聽眾,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代很多人冒著風險,有影響力地說出很多人不敢說的心聲。這就是那些認同他、追捧他的人心目中韓寒的價值。對此,你可以不認同,但你既然不認同,他也就不會對你產生影響,無論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而認同他的人,則主要接受的是上述的正面的影響,所以,可以這樣說,假如韓寒沒有造假(代筆),則韓寒及其作品、言行,所謂的「韓寒神話」,並沒有受害者——他和方舟子一樣,代表著一種有思想力、有科學精神的聲音,今天的社會需要他們這樣的聲音。那麼,對於一個沒有什麼負面影響、沒有具體受害者的所謂的「神話」,方舟子堅持要要打破它,又是出於什麼樣的價值考慮呢?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方舟子可能真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的「偏執」你不懂》中,「鳳凰網資訊問:如果韓寒不寫那篇文章針對你,就不會有這場持續這麼久的爭論?方舟子:對,他要不寫那篇攻擊我的文章就沒這事了。」顯然,方舟子此次「打假」,與他以前的一些打假,有著本質的區別:以前的打假,他有著價值追求,此次「打假」似乎只是出於「意氣」;以前打假,是爭是非,這次「打假」,是爭意氣。這也是我對他此前打假一直支持,而此次不支持的原因。

可怕暗流
  但這樣一來,他對韓寒的「打假」或「質疑」就失去了正當性。在此情形之下,一些挺方的網友,開始自覺不自覺地為方舟子尋找倒韓的正當性。至此,事情出現了一個方舟子自己可能沒有意料到的變化,一股非常可怕的暗流開始涌動:那就是對韓寒本人以及其作品的道德和政治指控。網上無數帖子罵韓寒敗壞了(毒化)社會風氣、導致孩子不讀書、鼓吹天才論、反智、誤導青年等等,不一而足。
  彭曉芸網易微博2012·1·31的一條微博是這樣寫的:「1.反思韓寒宣揚的讀書無用論,英雄交白卷的反智,禍害青少年,2.反思知識分子對待公共事務的態度,無法超越利益和圈子關聯,3.反思中國社會大眾文化當中過度消費政治的傾向,民主不能成為喪失基本誠信的遮羞布,4.反思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公民的公共理性能力,痞子文化流氓文化泛濫」。
  一下子韓寒幾乎十惡不赦,是今日中國社會諸多問題的根源和肇禍者,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對一個作家的作品、言行作出這樣中世紀色彩濃厚的可怕指控,使得方舟子這次本來正當性不足的倒韓行為,有演變成中世紀焚書坑儒思想復燃的可能。這就不僅使方舟子倒韓本來就不多的價值蕩然無存,還引發出了可怕的負麵價值。至此,方舟子這次倒韓行動,由方舟子自以為的正劇變為鬧劇,最終變為悲劇——它不僅暴露了國人在事實認知上科學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上的缺陷,還暴露出國人在價值認同上的混亂:西學的東漸,本國一百多年的啟蒙,其間還包含一場堪稱人類文化浩劫的「文革」教訓,對很多人來說,竟然懵懂如一夢,夢醒之後,我們發現,我們都還是中世紀的幽靈,靈魂在中世紀幽浮。
  毫無疑問,彭曉芸是讀書的,但是——讀書而至於如此不明理,這對於指控韓寒煽動不讀書毒害青年的她來說,真是莫大的諷刺。
  而它也直接證明了:指控一個作家的作品和言論要對社會某些負面現象負責,是多麼可笑和可怕,無理和無恥——因為,至少彭曉芸的價值觀問題,韓寒沒有責任。
  最後,我擔心的是,方舟子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和韓寒實際上是一類人,都是這個社會中不斷發出有價值聲音的人,「牛虻」式的人,本應惺惺相惜,現在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一定要弄得唇亡,方舟子難道不擔心齒寒?
  事實上,網上已經出現大量的對方舟子的攻擊性言論,唇亡齒寒,鷸蚌相爭——但願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是騾子是馬,拉出去溜溜就知道了,如果方舟子"指鹿為馬",你們以為觀眾會相信嗎?你們別把觀眾當傻子,審判員是觀眾,不是方舟子.
//評論我樓上的幾個回復.

我認為韓寒肚子里沒貨,吐不出來.

韓寒說過一句話:"我經得住多大的詆毀,就擔得起多大的讚美."
我覺得跟另一句話很搭:"若批評無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君子和而不同,討論的過程於我來說就是不斷學習,不斷修正自己判斷的過程,而讓真理勝過我的驕傲是最大的贏.


今天的韓寒不行?賽車、辦雜誌甚至唱歌,那樣都做得不錯。而小說基本也按正常速度出。正如韓寒所說,文人沒辦法證明作品是自己寫出來的,就算拍下視頻也可以說是在默寫。如此質疑還有什麽好說?
回覆你的幾點:1.所謂高水平文章的問題。確實高水平的文章方舟子可以繼續質疑是別人代筆的,低水平就是證明他沒才華。所以韓寒即使回應也是處處被動。2.口頭交鋒只能證明這個人有急才,能言善辯而不能證明這個人的文筆。況且說多錯多,口誤是最容易發生的。


我認為韓寒肚子里沒貨,吐不出來.

韓寒現在出來回應打筆杖,只能讓方舟子的言論得到驗證,韓寒早期的文章是由其父大幅修改而成的


被狗咬了一口,難道也一定要咬狗一口嗎?一嘴毛!


寒哥沒那麼無聊


拳擊手在街上遇到小偷抓住他叫警察,LZ跑去問你不是很厲害么?為什麼不打他一頓,是不是你都是裝的?

別人選擇什麼樣的回應方式是他的自由,就像我買電腦也會考慮買個品牌機,這不代表我不會DIY,只是我懶的操心罷了。

韓寒本來就沒有打筆仗的義務,又有公民享有的名譽權,為什麼就必須這樣而不是那樣呢?

更何況,韓寒連證明的義務都沒有。。。


方舟子對韓寒質疑這事兒的確跟文革時期對知識分子的批鬥非常相似。都是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在後面煽風點火,空穴來風,然後不明真相的群眾開始大肆渲染,其實我們這個社會裡很多事情都是以這個模式進行的,弱勢群體敢怒不敢言。
韓寒不斷發文,甚至其父韓仁均都針對此事發表文章。韓寒是陪伴我們這些85~90後成長的,所以這件事從開始到最後,我的感覺歷程是荒唐——憤怒——悲涼——無奈。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像福爾摩斯一樣,無聊的時候要嗑藥?
知乎上見過韓寒本人的朋友,目測韓寒的真實身高是多少?
李開復是個什麼樣的人?熱愛者和厭惡者各自理由是什麼?
怎麼評價張柏芝?
馬前卒有那麼多高質量的回答,為什麼不是任何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TAG:人物 | 韓寒 | 方舟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