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中東地區的阻隔,十字軍東征的對象是北宋,以北宋當年的軍事實力,對戰結果將會是怎樣的?

題目雖是虛擬,但可以討論同一時間,歐式重裝甲騎兵,和宋朝常見編製的軍隊,彼此實力差距。


這個比較很有趣,雙方都是被游牧民族輕騎兵打的稀里嘩啦,正好湊一桌關公戰秦瓊一下。

首先我們做一個架空的地圖,在耶路撒冷前哨和西夏,遼國邊境之間建立一條時空隧道。氣候自然條件則都默認雙方處於最佳狀態,不會因為災年而影響雙方的補給。

從後勤和國家體制上講,宋朝的中央集權肯定優於歐洲中世紀鬆散的分封式,當然,考慮到宋朝總所周知的弱智指揮系統以及中央集權帶來的腐敗,假設雙方是相同的。

剩下的,就是軍隊之間的對抗了。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十字軍的主力雖然是騎兵部隊,但是遠遠談不上大規模的重騎兵和裝甲步兵,以歐洲當時的生產力和體制而言,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人數應該在2萬到3萬之間,而其中所謂的騎士絕對不會超過20%,甚至不會超過10%。十字軍相對於伊斯蘭人的兩大利器是裝甲和士氣,而這兩者都來自於十字軍的核心——騎士。

宋朝的軍事力量雖然以步兵為主,但是並不代表宋朝在對抗騎兵上處於絕對的劣勢。之前很常見的一個論調就是「宋軍在萬人以上的邊境衝突中勝率很高」。這個論調並不一定就是謠言,因為相對於游牧民族的輕騎兵而言,宋軍處於守勢,取勝也不過是驅散了游牧民族,無法對輕騎兵集團進行圍殲(古代步兵還無法像近現代民族軍隊一樣依靠步兵完成對騎兵的包抄圍殲),而一旦被游牧民族軍隊擊潰,那麼宋軍的損失將是毀滅性的。

從以上兩點考慮,單純的從軍事方面考慮,宋軍面對十字軍是有較大的優勢的,這些優勢一方面體現在裝備上並不落後(冷兵器時代,中國軍隊的裝備總體水平一直不比西方差是公認的事實了。)。同時,十字軍在步騎配合方面的不默契也使得他們在正面交鋒中比宋軍略遜一籌。過度依賴於騎士的第一輪衝鋒,往往忽略步兵協同作戰是十字軍,甚至於歐洲重騎兵作戰的的一大特點,而這一弱點往往導致騎士們死於輕騎、步兵的投射火力下——比如十字軍東征,比如英法百年戰爭。

說了這麼多,雙方主力的對決才是決定戰鬥的核心要素。騎士的數量並不多,而募兵制的宋軍中,精銳戰鬥兵力也並不是很充足(儘管相對於十字軍人數是多很多,但是調動需要時間)。第一次主力決戰的勝負很可能就主導了這場戰爭的走向。當然,基於之前的分析,我還是認為宋軍的勝率會更高一些,同時,雙方的恢復能力也可以認定,面對十字軍級別的戰爭,北宋完全有能力不依託長城就將其全面擊退。

——————————————————————————————————————

另外,補充一點。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這個觀點是日本提出的。個人覺得,其一大作用就是為滿洲國獨立提供歷史學論據吧。


其實一個很簡單的對比就能說明問題。
1241年4月利格尼茨戰役,三萬波蘭聯軍陣亡兩萬五千人,蒙古人從陣亡的歐洲人頭上割下的耳朵足足裝了九大麻袋。
接下來的匈牙利戰役,蒙古和騎士團傷亡比一萬對七萬 。
當時的歐洲聯軍裝備可能比十字軍還好。
歐洲騎士團在蒙古人面前半天都撐不下來,而此時已經丟掉了半個中國的南宋在蒙古人面前撐了40多年,還乾死了一個蒙古大汗,這種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http://jiaoshou1981.blog.163.com/blog/static/341281720074432713870/


這麼想,歐洲聯軍在中東面對的是穆斯林軍隊,穆斯林軍隊特點人數眾多,步兵為主,騎兵為輔,且騎兵以騎射等輕騎兵為主。雖然有說薩拉丁時代已經出現重騎兵與歐洲重騎兵對抗的戰列,但是那些應該屬於極其精銳的部隊,穆斯林整體還是以步兵與輕騎結合。主要是通過騎兵快速移動,下馬近戰。
因此整體作戰方式與宋軍類似,不同的地方是穆斯林機動速度比宋軍高,宋軍弩箭等裝備佔優。至於步兵作戰力和宋軍相比優劣不是很好比,不過應該近似或者稍強(人種體力因素)。結果來看,穆斯林先敗後勝,中東全面穆斯林化。不過這個也和歐洲聯軍後勤補給線過長有關,如果後援充足,可能結果又不一樣。
如果從正面戰看,穆斯林不敵,從圍殲戰看,宋軍又缺少足夠騎兵,所以整體勝算不高。
我覺得總體較難比較,如果一次戰役比,宋軍可能較難獲勝,但是按照類似耶路撒冷的歷史進程以及歐洲幾波十字軍的看,宋軍肯定會最後熬到勝利。


1. 宋軍兵器以弓弩為主,弓弩兵在宋軍中佔六成以上。


(zt)由於弓弩是主要兵器,所以宋朝時衡量一個人的武藝,都是以臂力作為第一標準的,即看能挽開多少斗的弓,當時士卒挽弓的最高記錄是270宋斤(一宋斤約合 1.2市斤),這是春秋時代士卒挽弓力的幾倍。而一些勇將則更加驚人,岳飛和韓世宗都可挽300宋斤的弓,不過戰時根本用不到這麼重的弓,倒是應該兼顧準確性,這一點宋軍非常不重視。
下面談談宋軍的弩,弓是步騎通用的,而弩只能步兵使用,因為弩一般要用腳力張開弩,故射程也遠,但弩的射擊頻率較低,從敵騎兵進入射程到短兵相接,只能發弩三、四次。所以宋軍有時會設張弩人,進弩人,發弩人,來減短髮箭間歇。 (呃,流水操作? )
宋軍的弩種類很多,突出的有兩種,一為床子弩,二為神臂弓。床子弩是一種重武器,是依靠幾張弓的合力將一支箭射出,往往要幾十人拉弓才可拉開,射程可達500米,確實當時的遠程武器,檀淵之盟前夕,契丹大將蕭達覽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陣亡的,使契丹士氣大挫。
神臂弓其實也是一種弩,裝有機關,但可由一人發射,射程也可達370多米,且可貫穿重甲,令金軍膽寒。
臨敵時,宋軍一般都是刀槍居前,弓弩在後,這是接近實戰要求的。當敵接近至300米時,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神臂弓手俱發。敵接近至200米時,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平射弓手俱發。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


2. 歐洲的騎士可以歸類為重甲騎兵,弩兵可以較容易的射殺重甲騎兵。

所以,從戰術上說,十字軍來了就是找死。


其實很多時候我都很奇怪一件事情,為什麼總會形成一種宋軍很弱的論調。宋軍的最大問題在於缺乏優良的戰馬。幽州被遼國佔據,宋朝缺乏良種戰馬的產地,因此宋軍的兵種多以步兵為多。步兵為了抵擋騎兵的強大衝擊力,因此多在裝備厚度上作文章。裝甲越厚自然裝備越重。當時宋軍的弓弩手裝備都達到45公斤,重步兵能到60公斤。如此強大的負重,必然導致行軍速度受限,遇到以輕騎兵為主的遼軍則劣勢更顯。因此,宋軍獲勝多以擊退敵軍為主,擊潰基本不可能。人家打不過就撤,你又追不上人家。因此宋軍作戰特別注重戰術陣型,因為一旦被騎兵衝散陣型,騎兵對步兵,無異於一場屠殺。十字軍中的騎兵,多以重裝騎兵為主,且騎兵數量並不多,騎士甚至是作為一種爵位的稱號,可見騎兵的地位和數量。因此雙方的優劣勢瞬間可見。一方是以重步兵為主的宋軍,一方以少量重騎兵為主力,多數步兵為主的十字軍。十字軍重騎兵首先喪失了機動靈活這一特點,而步兵多是依附於領主的農民,騎士奴僕,城市貧民等,裝備,訓練,陣型,戰術,完全不能和宋軍進行比較。這樣的對戰結果自然就明顯了。


宋朝重步兵-古代防護最好的步兵
  
  雖然宋代給後世的印象是重文輕武。但鮮為人知的是,宋朝擁有中國古代防護最好的重裝步兵。
  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範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同時為了更有效抗擊裝甲騎兵的需要,宋代還生產了大量的各種大刀。特別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為裝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裝備。例如,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宋軍和金兵的郾城之戰,宋將岳飛就把裝備有大刀、大斧的裝甲步兵按兩翼擺開陣勢,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裝甲騎兵的進攻。當時,用大刀對付裝甲騎兵進攻的基本戰術,先是用大刀劈砍防禦比較弱的馬腿,然後,對準騎兵的胸部猛砍。
  從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出,宋朝並非想像中那樣弱,其重裝步兵更是在中國古代首屈一指。
  古代的人均GDP峰值無疑是北宋時達到的。


如果沒有中東地區阻隔,蒙古人早已佔領歐洲全境,如果沒有中東人口稀少土壤貧瘠地區以及青藏高原的阻隔,漢人更早在漢唐就已經佔領歐洲了。

回歸話題,首先說十字軍,十字軍由重騎兵、步戰騎士和破產的農民組成,中世紀的重騎兵,這是一支令人生畏的職業軍隊,他們終身訓練格鬥技能,全金屬護甲已經發展完備,手握十字劍,胯下是高大俊美、速度優異的戰馬。而他們的戰術特點很符合他們的性格,直接:重騎兵正面集團衝鋒永遠是他們的最愛,歷史上也從未任何其他軍隊可以正面迎接他們的衝鋒;縱觀重騎兵與敵人的戰鬥,除了與一觸即潰的雜牌軍的交鋒,其他都可以看作由一連串的單挑組成的戰鬥,他們的戰術特點特彆強調個體。此外重騎兵的武器基本上脫離了穿刺斧,敲擊錘,長弓的時代,基本武器為十字劍和重槍,禁用弓箭(宗教禁忌),他們的戰馬雖然速度快,但沒有耐力。中世紀的步兵是僱傭兵,嚴重缺乏訓練,在戰場上的作用微乎其微,處於被重騎兵一嚇就一鬨而散的地位,所以貴族們寧願花重金培養騎士,戰場上一度找不到步兵的影子,更不用說步騎配合。但在東征期間,大量失地落魄的騎士加入了十字軍東征的隊伍,他們沒有戰馬,步兵因得到了許多訓練有素的騎士而得到了加強。但即使這樣步戰騎士的戰術思維依然沒有多少改變,硬碰硬、重視裝甲防護和自身技能。
總結來看,西方重騎兵是一支在單兵作戰能力、防護水平發展完備,集團衝鋒能力無可匹敵,但戰術發展和兵種過於單一的軍隊。這是最致命的要害,軍事上最忌諱這點,強兵必折。
這樣一支高度發展的軍隊頻繁敗於被馬克思認為「不是軍隊」的蒙古騎兵手中,而且幾乎從來都是慘敗,占不到任何便宜,實在是可恥。原因分析,蒙古騎兵從不與「鋼鐵傢伙」重騎兵正面交鋒,他們的戰術如同他們天生的獵人思維一樣優秀。他們用弓箭襲擾,長途奔襲,迂迴包抄,頻繁的機動,他們的弓箭是複合動力弓,威力相當大,骨制的箭鏃足以穿透鎧甲(英國長弓的拉力通常在36公斤,而蒙古弓的拉力達到了75公斤),戰馬矮小,但耐力很好。最壯觀的戰役發生在1241年,當拔都的大軍來到波蘭,亨利國王的重騎兵早就等候多時,第一天當重騎兵發起泰山壓頂般的集團衝鋒時,蒙古騎兵盡皆閃避,只是圍繞四周放箭,重騎兵的傷亡逐漸增加後撤回本營。第二天為逼迫蒙古騎兵與其正面交戰,亨利國王把波蘭聯軍排成一個異常寬廣的正面,蒙古騎兵開始敗退,於是波蘭聯軍開始揮軍掩殺,陣型開始散亂,退卻的蒙古騎兵迂迴到他們的側面和後方,將其團團圍住,而事先部署好的阻擊部隊的騎兵此時突然出現,攔住重騎兵的去向,真正的戰鬥這才開始。蒙古阻擊部隊排成一道人牆,用重弓發射一波又一波的長箭,而輕騎兵們在波蘭聯軍後方來回賓士,近距離用輕弓放箭,波蘭聯軍像牛群一樣漸漸被趕到一起,盛大的圍獵場面再次出現。此役亨利國王以及數名波蘭貴族戰死,精銳聖殿騎士團參戰部隊全體陣亡,條頓騎士團大首領重傷,蒙古人從陣亡的歐洲人頭上割下的耳朵足足裝了9大麻袋。

宋朝的戰鬥力其實很強,無論戰術發展和武器裝備都有很大的進步,中國古代的冶煉技術一直領先於歐洲,而且不是一星半點的差距,能夠斬斷鐵甲30扎的鋼刀在南北朝已經出現,斬馬劍出現,「萬鈞神弩」發射幾米長的箭,可以貫穿多名騎兵,而且火器已經廣泛應用于軍事,弩炮進一步發展,宋朝有一個軍陣專門對付騎兵,這是一個比馬其頓長矛方陣的加強版,梯次配置,多重複打擊,在長矛兵後方配備了弓箭手,萬鈞神弩等,對騎兵可以造成很大的傷害。岳飛的軍隊對付重騎兵很有經驗,曾經對遼國的拐子兵、鐵浮圖(把重騎兵用鐵鏈連在一起衝鋒)進行過有效打擊,岳飛的軍陣也很有名。
宋朝軍隊不能抗擊北方民族攻擊的原因在於,政治因素:建國之初朝廷怕將領造反,把兵權分割得支離破碎,文官領兵,甚至皇帝直接干預,繪製」陣圖「下旨給將領,將領只有遵從的份,否則就是抗旨。北宋時期一度「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軍事因素:自從宋軍的戰馬產地——河套平原丟失後,宋軍缺失了騎兵部隊。
總之宋朝的多兵種發展、武器先進、成熟的戰術思想,當然也不能忽視雄厚的兵力(北宋為防止叛亂,軍隊數量自北宋初年逐年增長,軍隊規模相當龐大),再不濟,這點都可以頂上,足以擊敗單兵種、戰術單向發展的重騎兵。

多說點吧,現在大家都嚮往西方的重騎兵、十字軍、騎士,因為騎士精神、英雄主義、注重個體。但從古代來說,東方的軍事文化更為博大精深,西歐的軍事文化相去甚遠。為什麼中國大部分歷史裡沒有重騎兵?中國三國南北朝時期也出現了重騎兵的一個小高峰,但幾乎是在瞬間,就被快速發展的冶煉技術給淹沒了,斬斷鎧甲的鋼刀對重騎兵造成了致命的威脅,乾脆放棄重裝防護而尋求遠距離機動能力的提升,而西方冶煉技術一直不怎麼發達,即使足夠發達之後,作戰思維也已經僵化,所以西方的思維一直都停留在如何增加完備的防護裝備上,結果是明顯的,消減了他們在速度上的優勢,阻礙了他們戰術思想的發展。


重裝甲騎兵衝鋒的目的,除了破陣之外,一個目標就是擒拿敵軍將領,那是「封建制度」下,兩個國家交戰的戰爭手段,抓到敵軍後面那個頭目,整個軍隊就會瓦解。

但,這樣的戰爭手段,對中國(宋朝)而言,沒有意義。中國戰場上的爭戰,向來是國家行為,而不是封建領主的集結活動。


再說,宋朝已經有黑火藥了。

英國人用長弓手,在一個下午滅盡法國重裝騎兵,改變了歷史。同樣這群重裝騎兵,若是落到了宋兵手上,大概會被炸成一坨坨的血肉醬糊。


ps:

宋遼之爭,和宋十字軍之爭,沒有可比性。遼國的輕裝騎兵,本質和和重裝騎兵是兩回事。


現實是殘酷的,如果是一場戰鬥的話宋軍幾乎沒有機會。

首先反駁幾條常見的錯誤。前面有人舉蒙古人的例子,好,我們就用蒙古人作為參照體。有人舉了蒙古人在多瑙河幹掉了七萬匈牙利人的例子,但是蒙古人也有在三峰山幹掉十五萬金人得例子,而正是金人打得宋人無法自理。南宋之所以能堅持那麼久,長江流域多山多水的地形不利於大兵團騎兵作戰是決定性的因素。同樣道理,蒙古人沒有打到中歐西歐也是因為中西歐多林多山的地形不利於蒙古人大兵團騎兵作戰,很容易碰到克雷西一樣的杯具。

如果說比較對蒙古人的戰績,那馬穆魯克無疑是佼佼者,兩次野戰大敗蒙古鐵騎。這麼說馬穆魯克是當時最強么,也不是。馬穆魯克對十字軍就負多勝少,而且十字軍還是在客場。有人說馬穆魯克沒有英明的指導,但是正是在英明的薩拉丁的指導下,馬穆魯克被鮑德溫打得團滅。所以說用蒙古人作為標杆就是瞎掰。

說強弩克制鐵騎也是無稽之談。按照這個邏輯說強弩為主的宋軍應該能把以騎兵為主的金人和蒙古人打得無法自理,飲馬多瑙河。但事實恰恰相反,宋人最後痛飲南海。更何況十字軍是一支重騎輕騎重步輕步結合的綜合性軍隊,是最難對付的一種軍隊。

所以說,這種架空比較只能比一些硬條件。比如單兵素質,兵種配合,指揮系統,組織能力,後勤能力。

1.單兵素質。歐洲和中東都有職業軍事貴族這個階層,從小練武學軍事學榮譽,加上有錢,攻擊力防禦力統率力士氣幾乎都是滿值。以他們為骨幹的軍隊素質是完勝重文輕武的宋軍的。
2.兵種配合。十字軍重騎輕騎重步輕步結合的綜合軍隊完勝缺乏騎兵的宋軍。
3.指揮系統。內訌不斷的西歐貴族和有政委指導的宋軍半斤八兩。
4.組織能力。中央集權的宋人遠勝於封建的歐洲人。
5.後勤能力。遠離家鄉千里的十字軍和基本主場作戰的宋軍相比也更勝一籌。

好,接下來戰場設置。如果戰場在中東沙漠。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期千里遠征的軍隊規模都差不多,都是一萬到兩萬之間。無論是十字軍還是阿拉伯遠征歐洲的軍隊還是遠征中亞的唐軍,單一地點能夠集結的兵力也就是一到兩萬之間。這應該是當時組織和後勤能力的極限。那樣的話宋軍最大的優勢——組織能力沒有了,剩下的指標都被完爆。如果雙方指揮都沒有問題,那宋軍是九死一生。

如果戰場在中國北部。在戰略上宋軍可以用中國人最為擅長的人海戰術,分批次淹死十字軍。但在每個局部戰鬥中,仍然會負多勝少,畢竟古代組織能力有限,到一定規模後,規模和效率成指數反比。

如果戰場在中國南部。恭喜充滿自尊心的同胞們,宋軍能和十字軍打個不相上下。

再次吐槽下弩手能爆鐵騎的觀點。直到拿破崙戰爭時期,裝甲變輕的重騎的集團衝鋒仍能擊潰裝備火力比重弩強數倍的燧發槍手,人家槍手還有刺刀呢,沒結成方陣照樣死路一條。騎兵的機動性和集團衝鋒的震撼性不是兵種相剋能解釋的。全面戰爭聯機對戰的玩家都知道,騎兵會被重弩射出翔來,會被長矛戳出翔來,但誰都會造一堆騎兵。因為沒有騎兵,在面對同等級別的有騎兵的玩家是一點機會都沒有的。


根本無法和中國抗衡~那個時候能有盔甲長劍的只有貴族、三大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一些正規軍,絕大多數「士兵」(其中包含了大多數希望改變生活的老百姓甚至兒童),是連一把像樣的冷兵器都沒有的,更別說盔甲了~ 十字軍缺陷很多,例如根本沒組織、沒軍紀、作戰時沒有統一的指揮號令者、面對長期對峙的後勤補給幾乎毫無規劃等。十字軍所到之處,搶掠、偷盜,遍地焦土,時有所聞。

我簡單介紹一下十字軍東征的背景你就了解了:
1.穆斯林的擴張,與基督教產生對立(針對聖城耶路撒冷);
2.日耳曼崇尚勇武、榮譽和忠誠傳統上的騎士制度逐漸成形;
3.朝聖的世俗化,11世紀的歐洲正處於克呂尼運動的高峰期,宗教的思想觀念與感情已深入到人們的骨髓;
4.貧窮的人們渴望通過十字軍東征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些人漫無紀律,四處屠殺,在路上病死過半;


光是從西向東翻越蔥嶺就夠十字軍喝一壺的了

另外在古代,異族征服中國的難度很大程度上要看士大夫階層的支持度,像鮮卑、元、清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漢化,啟用漢族官吏。但十字軍自有一套較發達的文化體系,信仰也非常不寬容,並不會容忍漢族不信基督教,屬於異族異教,比太平道、太平天國這些本族異教更難以獲得支持

另外宋元時代是東亞對世界上其他地方優勢最明顯的時代,宋朝打世界賽排名會比東亞賽的好看


其實十字軍與宋軍都是各有勝場,但缺陷有一條倒是相當一致——沒有機動力,從而使部隊戰術有限。
宋軍是因為丟失河套養馬之地,無戰馬。而十字軍是因為封建領主這種軍制,導致其難以發揮其機動力。
所以宋軍因為沒馬還有錢,就走上了大力加強步兵鎧甲及各種軍械,以重甲步兵陣克敵的道路。而十字軍則發展出以重甲騎士為主力進行集團衝鋒的作戰方式。
但總的來說二者的戰術都比較單一,主要就是平推,不過區別僅僅是一步一騎而已。
但如果兩軍對陣,我認為宋軍勝面大。
大家都知道,騎兵對密集步兵方陣進行衝鋒,基本上那下場就是送人頭。但十字軍還就只會衝鋒,利用騎兵機動力的戰術基本上沒有。那宋軍的重甲步兵陣,可是相當克制它的。
戰場按題主的意思,應該是設定在西北,對於宋來說,此乃宋最精銳之西軍所在地。而西軍的主要敵人——西夏,其最強部隊除了元昊親衛軍中的三千鐵騎外,就是鐵鷂子了。鐵鷂子,是一支由西夏貴族組成的重騎兵,據記載其軍「 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 」,戰鬥方式呢,「 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沖冒奔突之兵 」。發現沒有,和十字軍主力的騎士部隊差不多嗎。不過裝備上,十字軍的板甲+鎖子甲應該是更強的。不過人數上鐵鷂子會更多一些。
而宋軍面對擁有鐵鷂子戰績如何呢?
舉個例子,宋軍使用楊偕所進的神盾、劈陣刀及各式陣法,作戰時外環以車,內比以盾(典型重步兵陣)。 宋將王吉於兔毛川使用該陣對陣西夏「鐵鷂子」,「弓弩不可以施放,乃以劈陣刀披其甲,豁馬膁」,大敗西夏軍。
可見宋軍面對重騎兵衝鋒,那是有豐富鬥爭經驗,並且戰績優秀的。
想想宋軍對外戰爭中屢次大敗,無論是太宗北伐遼國,面對西夏的三川口,好水川大敗,還是面對金軍時西軍精銳盡喪太原城下。究其敗因,皆是輸於機動力較之對面差太多了。但和十字軍比,宋軍卻是沒什麼劣勢的。
所以,宋軍的優勢克制十字軍,劣勢十字軍不能制,不出意外會戰而勝之。


笑話,信不信十字軍來了以後,感受到我大中華之文化,回家都是衣冠禮制,滿嘴堯舜禹湯?


然後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東征教,孔聖降臨教三派,最後聖降派取代路德宗成為最大贏家?


北宋於十字軍的對比之於清政府對列強,之於民國對日本怎麼樣?遠征一般都後續乏力,而想在當時有80萬禁軍,加上各地的軍隊,最高時達到125萬,當時人口1億2千萬,不用擔心退路和補給,雖然戰鬥力不行,但是別忘了,依據北宋那高大的城牆,騎兵就算廢了,野戰的話,除非不想攻城而是搞游擊,否者完全討不到好處,拖的時間久了,軍隊自然也就垮了,當時還沒有那個國家可以和北宋耗下去。所以十字軍必然討不到任何好處。個人愚見……


為啥都不考慮總體實力問題。。。十字軍再牛逼也只是遠離故土,稀稀拉拉的一支雜牌軍,組織協調能力嚴重堪憂,能在黎凡特打下一片地盤來時人品爆棚,趕上綠皮四分五裂的好時候,不然別說征北宋這種科技狂魔裝備怪胎了,就是征美洲石器時代的土著,對方几百萬幾百萬的兵壓過來,打個毛,就算你幾百人的騎兵可以衝垮我一萬人,後面還九十九萬呢。既然舉國大戰,把法王、神羅皇帝、玻璃拉出來組個聯軍還能打一打,十字軍之流還是算了吧。


這個問題太扯淡了,十字軍東征的直接導火索是科穆寧王朝丟掉了小亞細亞,阿列克謝一世向全世界求援,他的求援信不僅發給了烏爾班一世,還發給了汴梁的宋神宗。所以說就算十字軍碰上宋軍也是盟友,怎麼可能打起來


遼國鷹軍圖

重裝的衝擊騎兵在兩宋的時候是個什麼很稀奇的東西么。宋朝從來就不缺乏和重騎兵作戰的經驗,另外聽說十字軍騎兵都是鎖子甲,而宋人特別喜歡用大刀


關於北宋的實力可以參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46229
回到你的問題,你問的是北宋是否可以抵擋十字軍的攻擊?我的回答是絕對可以!
宋軍打不了大規模的殲滅戰,守城絕對沒有問題,而且宋軍的武器裝備也是以防守為主,包括之前各位提到過的神臂弓、床子弩、飛火連鴉(火器)等等,對上十字軍這種由少量精銳(封建領主和重裝騎士)帶領大量附庸(騎士的奴僕、破產的農民、城市裡的貧民) 構成的軍隊模式,宋軍若是能夠依城而守,耗也耗死那幫兔崽子了


看完回答,我發覺大家對十字軍有個誤區,前後十來次十字軍,跨度二百年,這期間,裝備變化可不是一點兩點。如果以第一次十字軍為例,那時候中國處於北宋末年時期,這時候名將種世衡的孫子——名將种師道(水滸裡面老種經略相公)正在西北鎮守,按照宋朝軍制和武備,加上老種相公的指揮才華,十字軍騎士那時候只有半身鎖子甲和薄棉甲的裝備,在北宋的神臂弓面前,等於是送死,來多少死多少。十字軍步兵那就更加不要說送了,估計騎兵一倒,他們就潰了吧。詳情請參見哲宗時期對西夏的幾場戰役,根據情況自行腦補。
到了第十次十字軍,這時候大概已經快到忽必烈的至元年間了吧,那就更加不用說了,來了就是找死,蒙古的忽大帝看著中國這塊肥肉呢,你敢找丫麻煩,搶丫殖民地,不是找死么。
而西歐騎士的全身甲,那種電影里出現的盔甲,是米蘭工匠的傑作,說實話,裝備到騎兵身上的時候已經是達芬奇時代了,那時候,明朝鐵軍怎麼打架的,大家自行看明史腦補吧。
話說瑞士僱傭軍曾經強悍一時稱霸歐洲,就是因為這支步兵(長矛步兵喲)裝備的就是全身甲,當時的火槍和弓箭都打不穿這種裝甲……然後,達芬奇時代出了個工匠,改進了技術,能夠鍛造更加緊密的槍管了……瑞士長槍兵和騎士們就一起被送進了地獄……


我們的歷史對我們的宋朝實在是有一種偏見,其實宋朝是中國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快速發展到 一個時期,一個國家有了強大的經濟,是不可能不能建立一個強大的軍隊,軍事只是保護和發展經濟的一種工具,國家畢竟是一種經濟組織,對歐洲對戰宋朝的問題,我想需要從幾個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一個是經濟實力和人力資源 2、技術、3、就是軍事上的戰術和作戰決心。
先說經濟,這個毫無疑問宋朝當時是絕對超過歐洲的歐洲在工業革命前從來都每一次好過過東亞國家,原因是因為農業水平有比較大的差距,這個是關鍵的原因。
2、技術:這個方面雙方是各有千秋的,從行業上和個人自由方面上我們是不入如歐洲的,但是從技術積累的角度宋朝是超過歐洲,比如鐵的製作水平,;另外還有的武器裝備的水平等方面,但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歐洲有這個完善的歸納和科學體系,這個也是進入近代之後歐洲的科技能迅速超過中國和主要文明國家,所以不排除歐洲到達中國之後的一種學習的能力,單純從技術的角度是宋朝強於歐洲的,3、戰術和戰鬥決定,戰術上我們的戰術水平遠遠高於歐洲某種意義上將歐洲的 戰爭水平只是停留在我們的戰國時期,但是戰鬥決心上,歐洲人是超過我們的 因為宗教狂熱和對財富的追逐,我認為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事情,十字軍戰士中國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如同在中東一樣出現基督教國家,但是很有可能的就是這些人變成一些匪徒活躍在一些不發達地區。


推薦閱讀:

現在的中國政府為什麼不要求俄羅斯歸還遠東地區?
為什麼朝鮮在古時候打仗作戰兵力那麼少?
越南戰爭中美軍得到了什麼教訓?
巴基斯坦是擁核國家嗎?
為什麼各國碰到海盜都只是驅離,而不是擊斃?

TAG:軍事 | 歐洲歷史 | 戰術 | 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