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都把釣起來的魚又扔回去,魚難道不會痛嗎?有說法是魚對疼痛的記憶只有幾秒或幾十秒,是真的嗎?


魚的記憶只有七秒,這大概是文人騷客的一種「文藝」的說法
真相: 事實上,如果把「魚的記憶有7秒」當成一個科學的結論,就會產生很多疑問。記憶能力可以被精確到秒嗎?如果魚的平均記憶有7秒,那麼一些比較笨的魚的記憶豈不是只有2、3秒?當這些「笨」魚咬了一口食物以後,會不會瞬間忘記嘴裡含著的東西是什麼?
幸運的是,魚類作為脊椎動物中較早出現的物種,有著相當獨特的進化地位,所以,有很多科學研究是關於魚類記憶的。雖然作為實驗材料的魚的種類並不相同,實驗方法和具體的目的也不一樣,不過幾乎所有關於魚類記憶的研究都表明,魚的記憶遠不止7秒。
實驗證據,妥妥地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當化學開始介入神經生物學的時候,就已經有人研究金魚的記憶能力了。1965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用金魚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金魚放在一個很長的魚缸里,然後在魚缸的一端射出一道亮光,20秒後,再在魚缸射出亮光的一端釋放電擊。很快,金魚就對電擊形成了記憶,當它們看到光的時候,不等電擊釋放到水裡就會迅速游到魚缸的另一頭,以躲避電擊。設計實驗的科學家們發現,只要進行合理的訓練,這些金魚可以在長達1個月的時間裡一直記住躲避電擊的技巧。
除了金魚,另一種有名的觀賞魚——天堂魚——也有很強的記憶能力。當這種魚在水池中遇到陌生的金魚時,會好奇地游來游去,打量著新來的陌生鄰居,直到失去興趣為止。如果天堂魚和金魚第二次在水箱中相遇的話,它們會很快發現對方是老熟人而失去探索的興趣。實驗發現,這樣的記憶力至少可以保持3個月的時間。
很快,科學家發現生物學研究上的模式生物——斑馬魚——也是一種相當聰明的動物,可以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2002年,美國俄亥俄州的托雷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ledo)的幾位研究人員測試了斑馬魚的記憶能力。在訓練過程中,他們會在餵食前給斑馬魚一個紅光作為信號,訓練中止10天以後,斑馬魚仍然記得紅燈信號說明進食的時間到了。在實驗室里,斑馬魚還可以很快學會如何走迷宮[6],根據聲音信號尋找食物,記住捕食者的形狀,根據提示躲避電擊。
有趣的是,斑馬魚和人類的記憶特點有相似之處。對於這些小魚而言,過大的壓力會讓它們記不住東西[7],注意力分散也會降低學習效率。斑馬魚的記憶能力也會隨著衰老而逐漸減退。
長期記憶也不是不可能喲
那麼,魚類會不會有更加強大的記憶能力呢,例如把一件事記上好幾年?相關的學術研究非常有限,這是因為很多種類的魚甚至活不了那麼長的時間,而且數年的時間對於一個急著發表論文的研究生來說也確實太長了。不過,也有一些並不正式的觀察結果顯示,某些魚類確實可能有長時間的記憶。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心理系的教授埃里克森(Charles W. Eriksen)曾經注意到,他的鄰居在餵魚前總要搖晃裝魚食的罐子,而池塘中的魚在聽到魚食在罐中晃動的聲音以後,也會從四面八方聚攏,準備進食。受到這個現象的啟發,埃里克森決定做一個相當簡單的實踐。他在自家的魚池裡養了一些鯰魚,每次餵魚的時候埃里克森都要大喊幾聲「魚!魚!」(fish-fish)。經過了幾個月的訓練,每當埃里克森喊話的時候,總會有19條鯰魚游到他的身邊。第二年夏天,埃里克森又重複了一遍這一過程,這一次,一共有16條魚聽從他的口令。
當埃里克森再次回到他的魚池的時候,已經過去了5年的時間。不過他仍然決定測試一下自己養的鯰魚還有沒有保存著之前的記憶。於是,埃里克森再一次來到池塘旁邊,喊了幾聲「魚!魚!」。讓他吃驚的是,即使他還沒有來得及把魚食投到水裡,已經有9條魚遊了過來。第二天,接受他召喚的鯰魚的數量增加到了13條。埃里克森在給同行的信中描述了這個實驗,作為魚類記憶能力的參考。[9]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魚類學家皮徹(Tony J. Pitcher)也曾經在《魚類認知和行為》(Fish Cognition and Behavior)一書中描述過一個實驗。在他的實驗室中,金魚飼養池裡被置入了兩種不同顏色的管子。只有當金魚選擇了正確的顏色,才能獲得食物。在訓練了一段時間以後,帶有顏色的管子被取出。過了一年,當研究人員再一次把管子放入池中的時候,金魚立刻選擇了帶有可以取得食物顏色的管子。
埃里克森的觀察和皮徹的實驗說明,魚類很可能有長達一年至數年的記憶。考慮到大部分魚類的壽命也只有幾年時間,它們的記憶還是相當持久的。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著名的洄遊魚類鮭魚之所以能夠在成年以後返回自己的出生地,是因為它們對自己幼年的生活環境的氣味形成了記憶。
魚為什麼有記憶
為什麼魚類會有記憶能力?這個問題很複雜,很多研究也只是初步揭示了某些可能的原因。如果給幼年的斑馬魚聞到苯乙醇(Phenethyl alcohol)的芳香氣味,這些斑馬魚直到成年都能記住這種味道。研究顯示,暴露在苯乙醇之下的幼年斑馬魚的嗅上皮(olfactory epithelium)細胞中,有一個叫做 otx2 的基因的表達量明顯增加了。而且,這個基因即使在斑馬魚發育到成年以後,仍然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有意思的是,如果讓幼年斑馬魚暴露在其它氣味面前, otx2 基因並不會持續地提高表達量,這說明 otx2 很可能是讓斑馬魚記住苯乙醇的特殊氣味的分子。
結論:謠言粉碎。 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魚只有7秒(或者3秒)記憶的說法也流傳甚廣。根據悉尼大學的沃德(Ashley Ward)的考證,這種說法來自一則廣告。但是也許是歷史過於久遠的原因,準確的來源已經很難找到了。沃德還認為,早期的動物學家在測試魚類記憶能力的時候,採用了過於複雜的方法。這些適合對人類進行智力測試的任務對魚類來說顯然太困難了,所以實驗的魚類留下了比較糟糕的記錄,這可能也是這則流言產生的原因之一。總之,所有關於魚類記憶的研究都表明,魚的記憶遠不止7秒。「魚的記憶只有7秒,永遠不會覺得無聊」的說法儘管美麗,只是傳說。
資料來自果殼網,謠言粉碎機


不會疼。
魚雖然有皮膚末梢反應。(這是為什麼殺魚,釣魚,抓魚的時候魚會掙扎),但是,魚腦沒有人腦那麼發達,沒有感應疼痛相應的部位,所以它的掙扎只是本能的條件反射。但魚不知道有疼痛的感覺,它也不會從精神上理解自己有反射反應。
但是釣魚後放回去的很多魚會死亡,不是因為疼死的,更不是因為條件反射死的。而是因為感染。
有倒刺的鉤會讓魚有難以癒合的傷口,入水後感染死亡。無倒刺的鉤釣多了也會造成傷口感染。很多養殖場或者釣魚比賽池會定期放消炎藥,以避免魚大面積死亡。

至於記憶七秒的說法,顯然是說給文藝青年聽的。
手機碼字辛苦啊


魚的記憶肯定不止7秒!!
我在前公司每天都會去餵魚
後來我一走過去他們就很開心!!!

別的同事走過去他們就很無視~!
所以我斷定!
他們不光有記憶力!
還有人臉識別!


Kurt Cobain唱:

But it"s ok to eat fish
Cause they don"t have any feelings
Something in the way
Ummmmm
Something in the way, yea
Ummmmm
Something in the way
Ummmmm


僅僅這個問題吐個槽,請點沒有幫助:
不考慮記憶的原理與規律和魚的記憶特點,不少文青甚至對他們編出來的「魚的記憶只有7秒」這句話的理解都錯誤得令人髮指。
從不少文藝段子里可以看出,他們認為魚的記憶是7秒一歸零的,如果讓一條魚數數(每秒一個數)的話,它會數:
一,二,三,四,五,六,七,咔嚓(請腦補黑衣人的記憶消除器)!一,二,三,四,五,六,七,咔嚓!一,二……

其實魚是可以數到七以上的,因為它在數到七的時候,並不是咔嚓一聲被清零了,數八的時候忘掉了一,數九的時候忘掉了二,等等,它會一直數下去,直到它開始懷疑這麼做的意義懷疑自己的魚生……


不管痛不痛,就是小時候看到魚鉤穿過魚嘴,讓我有了一輩子不釣魚的想法。


根據美國自然資源部門(DNR)的統計和研究 捕捉並放生的魚致死率只有16.2%. 即使魚把魚鉤吞的很深,剪掉魚線後大部分魚都能自行排出魚鉤 放生是所有釣魚者都要掌握的基本技巧。 因為出於保護自然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因,美國對每天每人可持有的魚的數量尺寸種類都有嚴格要求,不和要求的魚必須放生,而且有的水域只允許捕捉並放生。所以可以證明放掉的魚大部分不會死,而且這是很好值得提倡的行為


養過魚就知道好吧 我每次餵食的時候都搖一下瓶子 然後過了幾天餵食之前搖瓶子魚就會游得很high 一副寶寶快餓死了 你終於餵食了的表情


魚疼不疼我不知道,但是我爸告誡過我:釣了的魚就要吃掉,不要放回去,因為魚嘴被魚鉤扯破,它們吃不了東西會餓死。
不管是不是真的,我都不去釣魚了,因為我小時候不受吃魚。


你是願意疼一會兒還是被殺掉


首先,魚的記憶只有十幾秒是假的,傳了好久。
其次的問題是,魚有沒有疼痛感?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不妨拿來人的痛感先來說一說。
人的痛感的話會有兩個方面,第一,我們說的痛感會有行文上的意義,比如手部被外界刺激疼痛以後會抽回等等。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不討論任何主觀上的感受。第二,這就是疼痛本身的經驗性的感受了。通常疼痛都是讓人厭惡的,你感覺到疼痛,感覺到厭惡,你會在主觀上對你的行為,未來預期什麼的作出相應的修正。我相信,至少在這個問題的背景下,我們關注的是第二個層面,即疼痛的主觀體驗。
好了,那麼魚呢?從第一個層面上來講,於是肯定有行為上對外部刺激作出的反應。那麼第二個層面上來講呢?這個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Thomas Nagel在1974年發表了一篇或許是在哲學史上屬一屬二的思想實驗叫"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當蝙蝠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裡,他提出我們與蝙蝠的物理構成和行為方式太過不相同,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當蝙蝠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如果繼承這一傳統,我們不知道魚有沒有疼痛的體驗。同樣,我們完全可以用電腦模擬出一條魚對於外部刺激會作出的全部反應,但是不太會認為這個電腦有了疼痛的體驗。但另一方面,似乎這種問題得到的結論是指我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動物能夠感受到疼痛。這似乎不符合我們對於一些了解程度較高的動物的認知。比如黑猩猩,比如抑或是我們正常接觸的寵物狗。
還有,關於神經系統,的確我們人類與魚的神經系統太不一樣,尤其是與疼痛密切相關的C-fibre clusters上,我們和魚的分布,密度都太不一樣。這似乎意味著魚感受不到我們這樣強烈的疼痛,或者感受不到我們這種疼痛。但是請注意,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大腦不一樣的地方也非常多。很多完全功能一樣的人大腦大不相同,甚至有的功能正常的人只有半個大腦。如果你們跟我一樣是個functionalist,就是認為心理狀態是一種可由多種方式完成的功能一樣,那麼會認為即使與人完全不一樣的魚也可能有類似人一樣對於疼痛的感受。(比較好的比喻是,如果我想建造一個能走人的橋,我可以用石頭,木頭,鋼筋水泥等等不同的物理材料做成。無論是哪種材料,我都可以完成我通行人的目的。心理狀態就是那個「目的」,大腦和神經物理構成是那個「橋的材料」。不同的物理構成不同大腦和神經,但都有可能造成同樣的心理狀態)
當然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對於疼痛的認知大大有誤。Dan Dennett就支持這樣一個觀點,那麼這樣的話魚能不能感受到疼痛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每天(10:00am)一進去animal house的時候 我的小魚們都會很歡樂的聚集到接近我的位置要吃的,這是記憶還是條件反射?


以前養魚的時候,每次餵魚都拿個鐵桶敲幾聲,時間長了只要聽到敲鐵桶的聲音魚就游過來了,所以魚的記憶肯定不止七秒。


小時候釣的魚在水桶裡面養了半年都沒死。使用1號無倒刺魚鉤,大約6cm長的鯽魚共5尾


Do fish feel pain? Not as humans do, study suggests


路亞放流的魚據說很多都會死,因為傷口會腐爛,但我沒有辦法驗證過。


疼不疼並不知道, ~~~~~~~~~~~~~~~~~~

不過釣魚又扔回去是有原因的。 ~~~~~~~~~~~~~~~~~~

有的魚種可以長很大的,像草魚、鯉魚、鯽魚之類的要是釣上來的比較小的話就會扔回水裡去。保護魚資源讓我們有魚可釣,
讓後輩有魚可釣。

不過鯽魚生長緩慢,一般都長不太大。
~~~~~~~~~~~~~~~~~~~


還有的就是小魚了,長不大的那種,釣上來懶的放進魚婁里。像小鰱魚、小草魚之類的。

ps: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刪


痛會好,被吃掉就真的掛了


釣的魚放到魚缸里很難存活的。但是放到自然水塘中是沒有問題的。練桿坑中的魚都被釣過無數次


純屬瞎扯的,魚疼不疼我不知道,但是魚的記憶絕對很久。我養的卷貝魚,見了我都從貝殼附近跑出來等我喂,我把手伸過去都追,如果沒記憶,這些魚是怎麼做到的。


釣魚的人會在乎魚疼不疼?


魚也是血肉之軀,世間萬物只要是生命都會有疼痛感吧,只是他們不能表達,你聽不到,也不懂它們的痛。個人見解,勿噴。


推薦閱讀:

野牛群為何不集體趕走獅子?
有哪些現象讓你感嘆「啊,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
2017 年生物專業的就業發展前景如何?
吃1000元的乳清蛋白或大豆蛋白,到底誰更能增肌?
通過眼睛能看到的那個透明蟲狀物體是什麼?

TAG:生物學 | 釣魚戶外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