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死亡當作一個問題來思考過嗎?有什麼心得?
相比死亡來說,更害怕思考整個宇宙的外邊是什麼。
每每遇到過不去的坎,想想這個,就有無限的勇氣。關於死亡,我常常這樣假想,將從人類、生物這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如果按西方的說法,就是靈魂。基於這種假想的原因是,我認為地球除了生存著我們可見的生物形態,也同樣有不同形態的各個種群,有的以靈魂、有的以腦電波、有的以元素等等不可預知的形態所存在著。(我相信過去、現在、未來可能只是不同時間不同空間而已)這大概是因為我仍懷揣著希望、希望生命能夠得到延續的想法吧。
在沒法得到明確答案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假設,有的人懼怕死亡,那麼不妨假設希望;有的人正視自然規律,那麼不妨認為死亡即結束來激勵有生之年而拼搏。
認識到死,才意味著活。
思考過.
第一次,7,8歲時在電視劇里,電視里的人隨隨便便就死了,那時對死亡沒感覺,好像很普通,卻又有點小神秘.
第二次,10歲時爺爺的過世.身邊親人的死亡讓我非常難過,難過卻是因為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再也看不見他了.只能心理安慰說死亡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對他來說那裡是比這個世界更美好完全沒有痛苦的地方.
第三次,長大了,開始關注並認真思考身邊人,新聞上,網路中的死亡.每當發現,已過世的人所處的環境,有時自己也具備,命運如此不公選擇了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到自己了.回頭想到心中諸多未完成的夢想,沒實現的許諾,充滿畏懼啊...
死亡是我特鍾愛的一個話題。我是一個熱愛死亡的人,對死亡充滿好感的人。對了,一點不懼怕死亡。我認為死亡是件很美好的事、很溫暖的事,不像人們打小就被誤導的那樣。死亡既不冰冷,也不可怕。我相信在死亡降臨到我身上的那一刻,我一定是非常快樂的,帶著發自內心的笑容。對,我甚至對死亡是有一些期待的。
我上大學時,有一天在書里看到一個莊子的故事,說他老婆死了,他高興地擊缶唱歌。我很震驚!因為我非常景仰莊子的智慧,所以我一點不認為莊子沒人性,也不認為他與他老婆間有怨仇,他老婆死了,他終於可以解脫了。相反,我認為莊子一定有了不起的見解,或者進入到了一個很高的人生境界。於是,我開始動不動就琢磨莊子的正當理由。我很希望我擁有莊子那樣的大智慧。至少在死亡這件事上吧。
怎麼頓悟的,忘了。我最後的心得就是我一開始說的那些,人們對死亡所抱的觀念大錯特錯了。
如果你僅僅以活著來定義個人的存在,那麼,生命的確太短暫了,死亡是件很壞的事。但如果你以過程、形式來定義個體人的存在,幾十年的生命不算短了,壽終正寢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你這個生命的形式該轉換掉了。它已經用舊了,不好使了,該換個別的形式存在了。
我以前試圖從人類的角度去解釋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消解對個體生命消逝的心有不甘,但後來醒過悶來:人類這個物種可能也不永恆,可能也會整體消亡。所以,把個體生命放進人類歷史長河裡去說它的存在價值,沒意義。我們可能過於看重自己存在的意義了。個體人、人類的存在意義並沒有我們創造的文化中所賦以的那麼大。
還有有沒有靈魂的事,是不是有前生後世的事?現在是沒有唯一、正確答案的,所以我認為,也不要去為此犯嘀咕,為自己平添苦惱了。最重要的是,你要活到當下,活好每一天,讓每一天都快快樂樂的。那些你沒能力控制的事,沒智慧領悟的事,就不要過慮了。我才不管我死後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呢!我只要活著時,不侵害別人,善待自己和親朋就OK了。我相信,我把每一天都過踏實、快樂了,有一天智慧自然會來找我。
做到每天快樂是非常難的事,但我現在基本做到了。我的辦法是:第一,當我遇到惡人惡事,我用各種辦法飛快地排解掉,讓我極快地返回到快樂心情中。第二,想做就做了,別留遺憾。你就活幾十年,沒什麼好丟臉的,好遲疑的。第三,允許自己做不到、失敗、犯錯誤,迅速地原諒自己的愚蠢,不怨恨自己。第四,享受生活中的任何美好。吃飯,要吃出食材的香味來,別動不動就抱怨飯菜不好吃,你的心可能根本就沒指揮你的舌頭去品滋味。做愛,要充滿激情,宛如動物一樣,別裝腔作勢或應付差事……這些合在一起就叫「活著當下,快樂到底!」所以,我能做到隨時接受死亡——隨時讓我死,我都心甘情願。沒什麼捨不得的。我可不覺得我死了,有什麼可惜的。
有一個前提非常重要——你一定要對生死無條件地抱有積極的心態。我給不出科學依據,我只能說這是人的一種先驗性抉擇,是人的一種精神氣質:相信死亡是美好的!引用一下《霹靂布袋戲》中緞君衡與他好友三昧長老論生死意義的一段:
三昧:對好友你而言,生與死,是什麼意義呢?
緞君衡:生者寄也,死者歸也,生有覺,不負此心,死無知,一場輪迴!
三昧:但這一去,將來輪迴道上,卻再無你容身之處。裂魂鑄身的結局,只有一種——
緞君衡:魂飛魄散,湮滅永劫,緞某明白。
三昧:你既明白,卻為何如此淡然?
緞君衡:與其多生碌碌,不如這一世恣意到底,吾不悔!
PS:我第一次看到結尾那句話的時候,突然對死亡充滿了敬畏,這是好圖!
活著是一種狀態,人生在世,與死亡的關係,從哲學意義上,是人生若干個階段的感性劃分。
1)從未意識到死亡這件事,是孩提時代,死亡與時間的終結有關,它是一個休止符,完全未曾留意到死亡這件事實的兒童,天真爛漫,可以不設限地吮吸新鮮事物給以的養分,那可真算得上是想像力的黃金時代。
2)初次接觸死亡本身,是孩提時代的結束,逐漸步入青少年時代。讓人震撼的死亡事件通常來自周圍的親友,他們的死不再是電視里的幾滴眼淚的感懷可以囊括。一個人,忽然間,就不見了,從此沒有了他們音容笑貌,這種失落為青春期的叛逆蒙上了一層憂鬱的色彩。
3)學會對死亡視若無睹,是中年的開始。這時的人不得不為供養軀殼而奮力工作,對死亡的態度通常是逃避,逃避是一種忽略時間的無上妙法。然而,時間終究會日漸一日逼迫軀體去適應它的存在,身體慢慢變差,人也變得越來越像螺絲釘,無法與自己靈魂對話,難以享受獨處的好處。這是想像力逐漸衰竭的白銀時代。
4)開始接受死亡的公正無欺,是老年的到來。這時的人生之輪已在世上滾動多時,看慣了花花世界的各種可能,看透了人心的不可預測,享受了能夠享受的,也遺憾了值得遺憾的,能夠安然地,以一種坦然與平和的方式去看待這個即將要告別的世界。這是人類想像力的黃昏,卻是理智的壯年。
人從時間有限中受益,催人不停前行,在天地中尋找更多存在的意義,以便不揮霍此間的生命。從這個層面來談死亡,死亡不是破壞者,它是領航者,是驅使浮士德博士永不滿足的精神導師,雖即一往無前的心會敗,但也只是敗在它手上。
思考死亡,你會體會現在活著!人為什麼活著?「夢」
最近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讀完《生命是什麼》、《失控》、《科技想要什麼》、《意識的解析》等書,又看了一些TED視頻以後,我想我找到答案了——生命是一段信息。
1. 遺傳物質。我們的DNA通過細胞這種物質來保存信息,努力使這段信息能夠延續下去。在熱寂的不斷熵增的宇宙中,生命這樣的負熵結構不斷地自我進化,令自身 (信息)變得更加有序和複雜。只要這段信息可以不斷延續,那麼當信息延續(繁殖)以後,保留信息的載體(軀體)其實也就沒有什麼存在的意義了。
2. 意識。既然生命僅僅是為了傳遞信息並讓信息更加有序,那麼意識又是什麼東西呢?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意識是神經細胞的信息互動後,所湧現出來的產物。為了更 好地處理環境信息,讓基因信息更可能延續,意識應運而生。我覺得,意識是生命體的經歷(記憶信息)+信息的自我組織的過程。在個體獨特的經驗基礎上(自傳 體記憶),「自我」得以產生。
3.自我。既然生命體擁有了「自我」。那麼這個「自我」也就自然會害怕失去自我。因為,一旦軀體死亡,自我也將不復存在。
總之,我認為「自我"其實只是我們基因信息延續的工具而已。。而且自我本是無中生有之物,從哪兒來,就從哪兒去。如果你不再有意識(比如睡覺的時候),你會感覺到痛苦嗎?
想通了這一層,我彷彿豁然開朗,對死亡也就沒那麼恐懼了。
PS: 尺度。我們的軀體為什麼是以米作為數量單位(這麼大)呢?因為保留信息的軀體為了適應環境需要不斷改變自我架構(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的幾率不宜過高 (變化太快無法保持穩定性),也不宜過低(變化太慢無法適應環境)。在給定基因突變的幾率的條件下,根據量子力學,遺傳分子從某個形態變成另外一個形態的 幾率取決於分子的大小,而(基因)大小大約是100個原子的數量級。基因表達的複雜性決定了細胞的大小,又進一步決定了生物軀體的大小。。。
去年體驗瀕死,自己簽的病危通知書和治療協議,簽的沒有任何壓力。
2小時候,病症表現,無法忍受的痛苦。我是醫大一院28年來第二例,沒有打過安定也沒採取別的止痛方式的人。
我得的是腎綜合症出血熱
當時就想如果不死,就做一番事業,呵呵,活著的動力。
*********************
欲識生死譬且將冰水比
水結即成冰
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應生
出生還復死
冰水不相傷
生死還雙美
8歲的時候患上了花粉過敏症,每年到春天4,5月份的時候都會鼻炎、結膜炎、咽炎,嚴重的時候還會哮喘。我記得我每次哮喘的都會送到醫院急診室輸液,那裡的人也大多和我一樣,都是呼吸道的問題,唯一不同的是,他們都是70~90歲左右的老人。在輸液的時間裡,除了看書,剩下的事情就是聽那些老人在談論死亡。聽到過很多人說「醫生說我這個病能活到現在就是萬幸了,哪天死了也無所謂,多活一天是一天。」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那種言論的時候是在我10歲那一年,一個快80歲的老大爺說的,那個時候我還不太會去思考死亡的意義。當時只是覺得,呼吸好睏難,晚上也睡不著,倒不如死了算了。
我還是比較幸運的,第一次接觸死亡是在我16歲的時候,那個時候爺爺去世,我記得我當時也是因為哮喘在醫院輸液,輸到一半,接到了我爸爸的電話,說是輸液完了就到我奶奶家來,有事找你。我從來沒有聽過我爸爸以那種口氣說過話,好像心有靈犀一般,我聽了電話以後,立即叫護士拔液趕緊到我奶奶去了。有生以來,第一次見死人,可能是剛去世不久,和活人沒什麼區別,只是手腳冰涼,摸上去不禁讓人渾身發瑟。那是我第一次因為死亡而渾身發抖。
後來上了大學,每年總會聽說有人跳樓(湖)自殺,大多是無法順利畢業的研究生和博士。一直無法想像他們在死亡前是包含著怎樣的思緒而決定邁出那關鍵性的一步。
我想,一個人在明白死亡的真正含義之後去迎接死亡是需要勇氣的,然而一個人最大的勇氣體現在,當他經歷了莫大的痛苦之後,在可以選擇死或不死的分岔路上,繼續選擇堅韌的活下來,勇於面對一切。
每一個還在拚命活著、不輕言放棄的人,都是這世上最有勇氣的人。
ps:我知道上面那些話很沒有邏輯,只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了
要認識一件事物,必須去接近它。
我的媽媽去世那年,我三歲半,在去託兒所接我的路上發生了車禍。
如今將近二十年過去了,很多次我拚命的回想,但腦海里總是空空的,沒有任何關於她的記憶。
僅存的一點兒零星的印象,也只是從家裡老人的嘴裡聽說的。
可能我真的太小了,什麼也不懂,那應該是我第一次接近死亡,但卻毫不自知。
我更不知道人死了之後會去哪裡,帶走她生命的大雪,會不會把她送上純潔的天國。
然而只有一件事是我清楚知道的,就是我再也見不到她了,成了個沒媽媽的孩子,並且一輩子都是。同學欺負我,老師看不起我,父親拋棄我。對此我有知覺,卻又像無知無覺。
死亡對於死者,已經無法接近,因為她已經達到,或者走過了。
我一直認為康德是一位誠實的哲學家。死亡的現象及對現世的影響,是人們可以認知的。而死亡的本質是非人力所能及的。所以死亡對於生者,是一種新的開始。與小說《迷津》里作者分析的一樣。
我只記得,從小就是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我上高中之前,也是無知無覺。
去縣城上高中之後,開始接受封閉式教學管理,每個月回一次家,才漸漸發現她的蒼老。
上高中的時候學了讀了豐子愷先生的《漸》,他說「漸」的本質就是「時間」。量變引起質變。
所以,如果說生是時間,那麼死一定就不是時間。死亡,像忽然折斷的光。
史鐵生也說死亡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不是一瞬間就完成的事,而是一個盛大的節日。
生命,就是為這個節日上演的儀式。
人們對於未知的事情往往很恐懼。這也是正常之事,因為不明白嘛。
我們只看到生,會為生而歡欣鼓舞。那麼生是幸事么?未可知也;死亦不幸?也未可知也。
其實,有生必有死。生意味著會死,死也意味著會生。我們的意識里只有死即休了,沒有死將是生之開始之念。
如果有人告訴你,死會新生,而且比現在還好,你還恐懼嗎?
如果不是這樣,那是什麼樣?不知道! 不知道就不用去恐懼,因為恐懼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隨遇而安了,就活在當下,開心於每一個此時此刻。
如果是這樣,那就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了,就要為自己的新生做好準備,為在另一個新生時刻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打什麼基礎?肉體已經不能做主了;那還有什麼會用來新生的?想想,就只有我們的「意識波」了。這個「意識波」就是將要新生的東西。那就為這個意識波打下個好的基礎吧!現在就為它輸進更好的信息:更文明健康的信息、充滿愛而非恨的信息、善良而慈悲的信息、寬懷而非嫉妒的信息、與人更和諧友愛的信息、與世間萬物平等無別的信息,等等,這些新的信息,必然會引導你在未來的新生中進入你所嚮往的、更美好的、更優於現在的生存空間。
蕭惠問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問晝夜之道。 曰:「知晝則知夜。」 曰:「晝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晝?懵懵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只是夢晝。惟『息有養,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忌間斷,才是能知晝。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更有甚麼死生?"
——《傳習錄》這段送給所有的拖延症患者。
羅林斯(Maurice Rawlings)的著作《死一怎麼回事?》(Beyond Death"s Door)作者羅林斯醫生是全美著名的心臟科權威,並於 1976年被推薦到美國心臟協會國家教授團。由於心臟復甦技術的進步,從臨床死亡復甦的心臟病人日漸增多,他親耳聽到的病人的自述,說明肉體的死亡是另一種生命形式的開始,有天堂,有地獄,與聖經所述相符。強烈震撼之餘,他更自覺地收集此類資料,終成此書。他在序言中寫道:「這本書中列出各種『死後生命』的經歷,絕沒有被選出來支持某種信仰或哲學理念。不過,如果碰巧跟某種信仰或理念相同時,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那的確是每一位經歷者真正的親身體驗。我個人也是從每一位經歷者的描述中,心頭從疑惑到可能會有而至確實相信。很多事情在沒有臨到我們時,尤其是這類看不到、摸不著的事情,我們會說那是騙局,荒誕無稽,只有傻子才會相信。然而,不管你信不信,書中所寫的每一個例子都是真真實實的。」
觸動他的第一件事是當他搶救一個鄉村郵遞員時發生的,這位患者在他辦公室進行「壓力測驗」時,心臟突然休克。體外心臟按摩、肺擴張器、口對口呼吸、人工心律調節器等全然無效,心臟區完全阻塞了。最後只得使用前導器,把電力裝置的兩極分別插入動脈和靜脈,形成吊擺,使心臟跳動規則並克服阻塞。病人時而復甦,時而墜入死亡。
每當恢復心跳、呼吸時,病人就聲嘶力竭地尖叫:「我在地獄啊!求您別再讓我回那裡去好不好?!」見慣病人緊張情緒的羅林斯開始並不在意,甚至對患者說:「那就繼續游你的地獄去吧!」然而,病人極度驚嚇,表情怪異,瞳孔擴張,渾身打顫,冷汗淋漓。這位醫生才真正相信病人處於從未有過的恐怖之中。他更加激烈快速地工作著,並在病人的堅邀下,一齊跪在地板上向耶穌求告。病人的情況終於穩定下來,被轉到別的醫院。
羅林斯回到家裡後,「撣去《聖經》上的灰塵,開始仔細閱讀,其中所描述的地獄真為如此。」病人出院後成了基督徒。這件事對羅林斯震動極大:「以往死亡之於我,不過是行醫時的例行觀象,人死如燈滅,無須為之後悔或憂慮。但現在我開始相信,死後畢竟是有生命的。」
聖經明確地寫到:「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為解開死後生命之謎,他繼續認真研讀聖經,努力收集病人自述的第一手材料。幾乎每個病人臨床死亡時都有靈魂出竅,飄遊在外,冷眼觀看醫生、護士搶救躺在床上的自己的軀體的經歷,也會見到早逝的親朋。有人到了鮮花爛漫的光明處,有的則身臨幽暗、陰森之地。
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提。一次他搶救一位73歲的老紳士,經歷了六次反覆死亡。羅林斯不得不要求別的醫生來幫忙,並說:「再試一次。如果這次休克仍無法控制,我們只好放棄!」作者用十分感嘆的筆觸寫道:「多麼盼望我當時沒有說這句話!因即使他當時不醒人事,卻居然完全聽得一清二楚!後來他對我說:『你這算什麼,「我們放棄」,當時被搶救的人可是我啊!」』
死亡是長一點而且深一點的睡覺,平常的睡覺能夠使你恢復活力,使你再度運作得比較好,比較有效率,所有的疲倦都消失了,你再度變年輕。死亡也是在做同樣的事,只是那個層面更深。它幫你換了一個新的身體,因為現在這個身體已經無法再藉著一般的睡眠來恢復活力,它已經變得太老了,它需要更徹底的改變,它需要一個新的身體,你生命的能量想要有一個新的形式。死亡只是一個睡覺,好讓你能夠很容易地進入一個新的形式。一旦你接受了生命的全部,生命也包括死亡,那麼死亡就不是在反對生命,而只是它的僕人,就好像睡覺一樣。你的生命是永恆的,它將會永遠永遠都存在,但身體並不是永恆的,它必須被更換,它會變老,然後最好是更換一個新的身體、一個新的形式,而不要再拖著老舊的身體。(生存智慧-奧修)
處女座——沙加說:
永遠不要忘記,死決不是最後……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聖人們,就都超越了死的境界。如果
你也能領悟這一點的話……那你就是人類中最接近神的人了
誰也不知道死了之後是怎樣的,因為活著的人都沒死過。
也許死了之後會來到另一個世界,那裡的人笑著說:「傻孩子,你怎麼才死?」
對於那個階段我們沒什麼可討論的,所以把注意力都放在現在這個階段,也就是活著的時候。
可以把死當場是一個期限,催著自己把握「有生之年」,珍惜陽壽。雖然在下也認同莊子的觀點,但我認為樓主並沒有領會到其中真正的含義。莊子思想的前提在於理性思維,客觀看待事物,他看待妻子過世和對死亡的解釋便是如此。但要說「特愛死亡」「死亡是美好的」那就過了。對於莊子精神來說,壓根就沒考慮過死亡是什麼,更別說死亡有什麼深刻的含義了…… 當你從沒想到過死亡,或者想到了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含義,那才是那個point。
死亡是最好的導師
看破了生死,才能獲得最大的勇氣
能抵制一切誘惑,亦能追求一切誘惑
有目標則能一往無前,無懼無畏,無目標則能瀟洒一生,無怨無悔
總之,死亡就是個大寶藏,活著的時候,偶爾思考一下,受益無窮
假如不存在什麼「轉換」、「輪迴」的話,死亡就是最大的慈悲了
推薦閱讀:
※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為了求生極樂世界么?
※您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如果真的有宿命,有命運,那把人類的未來確定好有什麼意義呢?
※如何勸服一個不羈的人?
※人生的意義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