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說有的人適合談戀愛不適合結婚?

如果談戀愛的人不適合結婚,結婚要找結婚對象,那為什麼你的戀愛對象最後也會成為別人所謂的結婚對象,都是結婚,為什麼談戀愛的人就不可以結婚呢,邏輯思維很亂,見諒。


結婚是個很衝動的想法,作為一個差點兒結婚了的人,我想說兩句。

我曾經非常真心非常真心的想娶一個女孩子,一個我深愛的女孩子,一個要我的命,我不會猶豫的女孩子。自己顧自己的規劃好了未來,只差一步,就差個結婚證了。她有太多我接受不了的缺點,但是那時候的我,不介意,我不介意,因為我愛。那個時候的愛足夠戰勝一切。想起來錢鍾書的一句話,能表達我那時候的心情。遇見她之前,結婚這事兒我就沒想過,遇見她之後,結婚這事兒,我就沒想過和別人。

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堅信能走到結婚,但是直到我腦海里第一次閃過分手,我才真的意識到,有的人,真的不適合結婚。不知道對於別人來說是怎樣的,對於我來說,不適合結婚只有一點,我感受不到對方的愛了。在一起的第一天,我就很認真的承諾過,只要不是出軌,我願意包容你所有的錯,在一起的三年半,問心無愧。但是做出承諾的年齡終究還是太年輕,她如果不愛我了呢,也要繼續下去嗎。

愛一個人,沒有辦法證明,因為很多行為和語言是有目的性的,無論你用什麼方式來證明愛,都有充足的理由證明這不一定是愛。只要對方感受到了,那便是愛。

如果要我說,一個人不適合結婚,那就是感受不到那麼強烈的愛,所以,不想和這個人共度餘生。足夠愛一個人,會奮不顧身的想要和她走到生命的盡頭,但是這樣的感覺是有時間的,別人的我不知道,我衝動的只有三年半。

突然有一天,我發覺她不愛我了,原來,愛情沒有天道酬勤


戀愛要轟轟烈烈的浪漫,婚姻要細水長流的穩定。

很多女孩子最後會找老實人接盤,找個好人就嫁了,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戀愛經驗多一點,你會發現,確實還是和綠茶啊,渣男啊,談戀愛好玩兒,有意思。宅男太無聊,看韓劇的小仙女喜歡作,作完了還要去周杰倫演唱會點一首你算什麼男人。綠茶會好一點,分手了就分手了,她很快會有下一段感情,你快結婚了她也不會去周杰倫演唱會拿你找樂,而是默默給你留言,希望她是真的比我還要愛你。

知乎有個問題,那些天天泡夜店的女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下面高贊的匿名用戶們為我們揭示了《找個好人就嫁了吧》的故事前傳。對啊,跟高高瘦瘦的小帥哥約炮,跟藍眼睛的外國帥哥在野外來一發,多刺激。最後找個老實人接盤,老實人老公對我的過去一無所知,但是回想起自己瘋狂的青春,此生無憾。

或者說,跟一個很窮,但是超級愛我,好看的像胡歌一樣的男生談戀愛,多感人。結婚的話,當然是二姨她們單位同事的兒子,考了個公務員,房子裝修好了,還加我名。這叫結婚。

男生視角也是一樣的。戀愛么,隔壁班有個妹子主動勾搭我,她媚眼如絲,頭髮散下來有點像倪妮,哇這個屁股從後面真的是……接觸深了她還有點抖M,簡直了。我肯定是喜歡她的。但是沒有辦法結婚啊,離得好遠,她又不安分,表情冷下來的時候顯得人很凌厲。我媽不喜歡這種的。況且她勾搭我的時候她本來就有男朋友啊,結婚了我怎麼保證她不出軌呢。果然還是找個乖一點的女孩子吧,是處女就最好了。起碼家庭穩定啊。鬧王寶強那麼一出不是丟人丟大發了。

以上劇情純屬虛構。你看,我一個男生都這麼多內心戲。何況那些看了不下幾千集韓劇的女生。

戀愛和結婚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如果兩個人契合度比較高,從自由戀愛走向婚姻,那當然是很好的。希望你們真心相愛,我會真誠的祝福你們。如果不能,也真的太正常。

人的經歷會不斷改造一個人,度過不同的階段,想要的東西也不一樣。結婚嫁娶是日常生活,和愛情沒有必然聯繫。

歡迎來到現實世界。


說個自己的故事
和初戀在一起兩年半,最開始我是抱著好玩的心態,但是男朋友當時對我太好了,在一起一個月左右,主動提出要去我家見父母,第一次上門見父母后,從此只要有時間隔三差五或者我家親戚有事情總會主動幫忙,我家和他家不在一個城市1個小時的車程。每到節假日,中秋、過年、端午等總是提早計劃買禮物去我家。
有件小事情插播,有一次他聽同事說有種梨很好吃,他就買了一箱開車送到我家,我媽吃了後覺得很好吃就問還有嗎?還想吃。結果這個梨是當季的,要買只能明年了。到了第二年我都已經忘了這件事了,這個梨剛成熟的時候他立馬開車到農村買了兩箱,那個時候是我們最缺錢的時候,把梨送到我家。那個時候他說的,只要我想結婚隨時告訴他就行,立馬準備彩禮和婚禮。
後來因為自己作,他對我慢慢的沒有感情了,和我在一起只會覺得累,我提結婚的時候他直接拒絕了,說現在不適合結婚,和我在一起很累。
所以男生心裡是有桿秤的吧


哪有什麼合適戀愛不合適結婚的,男人想不想娶一個女人就是愛不愛,夠不夠愛,有沒有愛到願意娶你的程度。


我兩閨蜜跟前男友,一個處了五年,都見過父母了,兩家也談好了,隔三差五的去男方家幫著打理生意,做家務,照顧他行動不便的爸爸,後來因為一些誤會就分了,誤會解除了也沒複合,現在各自安好。
另一個閨蜜跟前男友異地7年,前7年都沒事,後來有一次閨蜜問他「你會不會娶我?」男方答「我現在不能回答你這個問題。」只是問會不會娶,又不是說現在立馬結婚,一個女生把7年的青春花在跟你異地上,一年最多見不到五次也等不到一個回復,閨蜜心灰意冷就分了,現在找了新男友,在一起沒多久,是蹦著結婚去的,為了想給她一個好的未來,兩個人一起努力著;
還有一個前同事,跟男票談了一年多,懷孕1個月,父母見過了,日子選好了,酒席訂了,請帖發出去了,結果婚禮前半個月因為彩禮錢吵了一架,男方寧願給她比彩禮錢還多的錢讓她走,也不願意娶她。

都是血淋淋的例子,沒有適不適合結婚,只有想不想跟你結婚,如果不想,即使到要結婚的前一天都有可能反悔。

謝邀,以上。


謝邀

有些人剛剛開始相處的時候是好的,他可以陪你玩陪你鬧。但是到了一些轉折點,比如說以後在哪工作在哪定居之類的有關未來的關鍵問題上,可能就會出現分歧,這個時候真的很考驗兩個人,不僅僅是考驗兩個人的感情,還考驗兩個人的三觀是否一致。我就有朋友,兩個人走了將近十年,在討論未來的時候談崩了,從此分道揚鑣。

所以說有些人適合戀愛而不適合結婚。戀愛是一個磨合的過程,在戀愛中如果有問題的話就嘗試去解決,如果解決不了那就只能分開了。而順利解決,一路走下來的,那當然就是適合結婚的了。因為不適合結婚的都篩選掉了。

至於說有些人適合結婚而不適合戀愛,也是分情況的吧。
可能有些人就是有些習性跟你不一樣。比如可能你急性子他慢性子,你脾氣大他卻溫和,你喜動而他喜靜。這都是性格上的差異吧。但是如果三觀相合,願意互相包容,那當然是最好的。所以可能一開始看起來會特別多衝突矛盾,實際上一邊磨合,一邊也就走到最後。
還有一種情況,那也就是實在沒有碰到特別喜歡的,那就只能碰到覺得可以的,適合相處的,無非就是幾個共同特點,溫和上進之類的,覺得相處起來也還行,不至於說不到一起,那也就湊合了吧。但是再細細相處,可能有些不喜歡的點就出來了,但是也不願意去換了,也就將就。一開始只是覺得,哦,這個人有適合結婚的特點,但是最後發現,他適合結婚,卻不適合自己。
總之,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觀點。

最後還是希望,所有人都是因為喜歡這個人身上的特點而跟他在一起,而不是因為適合結婚而在一起。


從心理學角度講,一個適合戀愛而不適合結婚的人,往往是因為對方性格太接近童年期曾帶給自己一段缺陷關係的父母了,會觸發自己曾經的痛苦

比如,一個女生童年戀父情結時期,他的父親對她愛答不理的,那她就會非常的敏感,沒有安全感,特別想要去博得父親的關愛

那麼當這位女生長大後,遇到一個與她父親相似的男人,她就有可能出於一種被稱為「強迫性重複」的心理,而深深的陷入進去,他的男友越對她冷漠,她越愛的難以自拔,想要像童年對父親一樣,去博得對方的關愛,從而補償上童年的遺憾

然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個人的性格童年就定型了,怎麼博也沒用

這段感情只會越來越脆弱,女方各種懷疑,盤問,男方各種嫌煩

所以,適合與她結婚的,反而是與她父親性格截然不同的,讓她不會重返童年的那種痛苦的心理情結的人

沒有了童年的心理情結,自然也不會愛的那麼深了

其實,一個最好的戀愛對象,就是外表上符合自己的喜歡類型,但性格卻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心理情結,那麼如何識別自己的心理情結呢,可以看看下面轉載的兩篇文章:

童年經歷與戀愛關係

早期的經歷會對人們成年後的婚姻戀愛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中國民間早就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這與西方近代的心理學的一些有關理論驚人的相似。下面讓我們具體地看一看早期經歷是如何影響人的一生,特別是人的擇偶和婚姻關係的。

一、依戀期:0-18個月 

當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為他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生活環境:最適宜的溫度和自動的營養供給,甚至呼吸也不必自己勞神,這是嬰兒的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但是 當他與母體分離後,即面對著一個陌生的世界:周圍的空氣溫度使他感到不舒服,氧氣和食物需要自己獲取,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戰。如果他在需要 的時候立即能得到母親的奶頭和懷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來安全舒適的母體里。但是如果在他餓的時候得不到母親的奶頭,不舒適和不安的時候不能立即得到母親的 懷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脅。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沒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賴於母親的呵護,所以在這一階段,生存是嬰兒生命的全部目的,對母親的依戀也 就成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即造成了嬰兒的心裡傷害。嬰兒大聲的哭泣便是表達了他對死亡的恐懼,而不僅僅是成人認為的一般意義上 的哭鬧。當然,百分之百能滿足嬰兒對依戀的心理需要的母親幾乎沒有。由於各種原因,即便最疼愛孩子的母親也會有疏忽的時候,也有由於忙於其它事情而不能立 即滿足嬰兒的需要的時候。但是生活現實中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情感冷漠的母親,她們對嬰兒的哭聲充耳不聞,她們感到嬰兒是自己生活中的負擔和煩惱的根源。由於 嬰兒對依戀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傷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下面主要幾種不同的人格類型並伴隨他們終生:

(1)

兒童:對遺棄的恐懼

一些母親對孩子依戀需要的反應不穩定:有時候能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時候則不能。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多種的,如母親的情緒不穩定,沒有適應做母親的 角色,有時冷淡煩躁,有時呵護有加。或者一個愛護孩子的母親卻由於工作原因不能時時守在孩子身邊,還有的母親受了一些宣傳的影響,認為不能溺愛孩子,不能 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按頓吃奶的習慣等等,不到時間堅持不餵奶,任憑孩子哭鬧等等。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情況:嬰兒有時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 物和呵護,有時候則不能,在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盡全力地大聲哭鬧。經過一段時間的哭鬧後,他的需要終於得到滿足。這樣的孩子不能 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安全感,並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觀念:只有不斷的哭鬧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愛護、才能生存下去。嬰兒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數,努力地用哭 鬧吸引母親的注意,從而使自己的依戀需要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卻又為自己受到冷迂而感到憤怒。母親成為他的愉快與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體驗上的愉 快、滿足與憤怒、傷心交替出現。因而形成了他對母親的愛和恨並存的矛盾情感。這種兒童我們稱之為依戀兒童。  

成年:依賴型人格

如果依戀兒的處境不能在後來的成長階段中得到改變,他們的心理發育就會停滯在依戀階段。他們在這一階段中沒有得到的需要將會成為其基本人格特徵而伴隨終 生。在成年之後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始終存在,當他們進入了一個親密關係時,這種依戀傾向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我們會發現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滿就 是:「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總是不在。」他們對親密接觸的要求似乎永無止境,每當他們認為自己被對方忽視的時候,便會感到被遺棄,就會憤怒,就會恐懼。他 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佔有慾,要求對方時時刻刻的關注,不能容忍絲毫的忽視和冷遇。他們總是在埋怨對方對自己不夠關心,辜負了自己的愛,並總是試圖用生氣, 吵鬧,和威脅等手段來迫使對方來關心自己,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這和他們在嬰兒時期用哭鬧的方式來獲得母親的關心是一樣的。由於強烈的不安感和對遺棄的的 恐懼,他們心中充滿了嫉妒和猜疑,無論對方如何表白,他們還是難以給對方以信任。生氣,哭鬧,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歸根結底,這是源於他 們早年對母親懷有的愛與恨的矛盾情感。

典型案例:

安女士與男朋友王先生一起來到我的診室,安女士目前下崗在家,王先生是一個計算機公司的部門經理。安女士告訴我,王先生每天光是忙著公司里的事,心裡完全 沒她。但是王先生卻說,事實上大部分周末他都是與安女士一起度過的。安女士也承認,周末通常還是挺愉快的,可是只要王先生一忙於工作,自己就很抑鬱,就感 到自己被生活拋棄了。他總是不斷地追問王先生是否真心愛她?是否真的要與她結婚?如果她得到了想要的回答,便十分滿足和愉快。如果萬先生的表現不能令自己 滿意,她便會十分傷心,並馬上轉為憤怒,開始用各種語言來刺傷對方,或者滔滔不絕地數落和抱怨王先生的種種「不是」,並且把他趕到客廳的沙發上去睡覺。在 王先生上班的時候,安女士會常常打電話到他的公司里去,意圖「了解」他的行蹤。如果王先生能陪她在電話里多聊一會,她就會很滿足。如果王先生正在忙,不能 多講,安女士便會憤憤地掛上電話。如果王先生再打電話過來,她便會變得十分冷淡,一臉不想談的姿態。王先生告訴我說:「他簡直像一個小孩子,喜怒無常,我 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她滿意。」   

安女士的行為表現出典型的「依戀型人格」的特點,她現在正是無意識地用自己在嬰兒時期吸引母親注意力的方法――哭鬧來吸引王先生的注意力,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遺憾的是,正是這種方法造成了與王先生之間關係出現裂痕。

(2)

兒童:對拒絕的恐懼  

另一種母親是持續的情感冷漠的媽媽。她也許本來就沒有想要孩子,孩子的降臨使她充滿了奧悔和失望,她把孩子看做自己不幸的根源,或是一個錯誤行為的結果。 也許她天性就反感孩子,正如當年她的母親反感她一樣。這種母親對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願意去抱一抱孩子,打罵孩子也是家常便飯。還有些母親由於 長期情緒處於抑鬱狀態,對孩子也是持續冷漠的。這種母親的孩子我們稱之孤獨兒童,他們往往懼怕親密的接觸,雖然事實上他們也曾象其他兒童一樣需要媽媽的愛 護,但是每次對母親依戀的渴望和要求都會導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嬰兒自然而然地作出了一個痛苦的選擇:迴避一切親密接觸,並導致出了一個結論:我沒有需要。他們不常哭鬧,似乎很容易滿足,給他什麼就吃什麼,並不要 求更多的,並不在乎別人是否關心自己,似乎沒有什麼需要。他構造了一個不真實的自我,他們看起來很獨立,實際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懼與他人接觸,其目的 只是為了迴避由此可能帶來的痛苦。這樣的孩子常常被認為是「好孩子」、「乖孩子」,媽媽為孩子早早就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而感到驕傲,在後來的生活中,孩 子的這種所謂「獨立性」也許會受到社會的讚許,甚至他自己也會為自己的「獨立性」驕傲,但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在等著他。

成年:孤獨型人格 

如果孤獨兒童的生長環境不 變,他在幼年時期的心理特點將隨著他的成長而成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點,成為一種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是親密關係中的迴避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樣,他否認自 己的情感甚至物質需要。事實上他不是沒有親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時期把這種需要放棄了。他們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對生活興趣和追求。因為總是 迴避過多的親密接觸,他們顯得似乎很獨立。他們在配偶的選擇上往往與依戀型的人有緣份,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依戀型的人往往較為主動,從而縮短了由於他的冷 漠和退縮造成的距離空間,使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得以建立。當然,迴避型的人在戀愛初期也會表現出一定的熱情,但是一但親密關係確立之後,因為過多的親近仍 然是痛苦和恐懼的,他的冷漠退縮特點就會浮出水面,。由於性格特點,這種人在社會生活上較少物質需求,並富於獨立和忍耐性,在事業上往往成功,為人們所贊 許。但是他們的婚姻生活則通常是失敗的。

典型案例:

前面提到的王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迴避型人格。在安女士和王先生的第一次治療中,安女士顯得十分憤怒:「你從來都不想主動的接近我,如果我不給你打電話你決不會給我打。如果我不說周末咱們一起去干點什麼,你就永遠在搞你的電腦,你簡直是個冷血動物!」

王先生冷靜地回答到:「我簡直不明白你在說什麼?好像天底下沒有事情能讓你滿意,你老是在抱怨,抱怨我這,抱怨我那,你的要求太過份了,誰受的了?你怎麼 這麼多事?難道就不能讓我們好好地待一會兒?況且每一個人都有想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為什麼你就不能自己干點什麼?」事實上, 王先生已經多次提出搬出他們同居的家, 希望能有屬於自己的世界。即使在他們的關係比較融洽的時候,王先生也不喜歡在除了性生活之外的時候有任何親密的身體接觸,如牽手,挽臂等,特別是在公眾場 合更是如此。安女士抱怨說:「除了在床上,他對我簡直就象個陌生人一樣。」

二、探索期(分離期):18個月-3歲

當孩子的生存環境穩定後,他們的生存本身已經不再是令他時刻擔心的問題之後,特別是當他們開始能夠自己走路之後,周圍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都在等 待他們去探索。他們的興趣從如何吸引母親的注意力逐漸地轉向了周圍的世界,開始要一離開母親的呵護去探索他的周圍空間了,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第二階段── 探索階段,或稱分離階段。

這時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嘗試著越來越多的離開母親身邊,從而證實自己日益增長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他們心中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恐懼和失去母親呵護的不安全, 因此他們同時又要求不斷地得到安全感。這是個矛盾的心理要求,父親的角色這時十分重要,他應當耐心地支持孩子充滿好奇的離開媽媽去探索他的周圍世界,這個 世界可能是客廳、廚房、廁所、門外邊、甚至街道、公園等等,當父親帶著孩子離開母親的視野後,再逐漸地讓孩子離開自己。這時候孩子行為的一個顯著特點就 是:興緻勃勃地從父母身邊跑開,但是馬上又跑回來,投入母親的懷抱,然後即刻又離開……,不斷重複,不厭其煩。當孩子一離開父母時,即感受到了不安,特別 是當父母不在孩子的視線範圍之內時更是這樣,他們需要立即回到父母的懷抱中去。這時,一個稱職的母親應該在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地鼓勵孩子的「探險」,她對 孩子的行為各種冒險行為並不橫加干涉,她對孩子顯示出的獨立傾向沒有感到不安,她明白這是孩子成長必需走過的道路,但同時她也明白孩子此時依然需要安全感 和依戀,所以她總是讓孩子知道:放心地走吧,等你回來時,媽媽還在這裡等你,等著聽你有趣的「歷險記」。

我曾經在一個美國的購物中心裡看到了一對找不到媽媽小姐妹,姐姐約為5、6歲,妹妹約為2、3歲,妹妹驚慌地瘋狂哭叫,很多顧客和工作人員都試圖安慰她, 讓她安靜下來,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行,雖然姐姐的眼睛也是含著淚花,卻是很冷靜。我意識到,今天的經歷對妹妹的一生來說,其不良影響恐怕是不可抵估的。 

如果這一階段父母教育的方式不當就會造就出兩種不同類型的兒童:距離兒童和矛盾兒童 

(1)

兒童:對被控制的恐懼  

有一些溺愛孩子的母親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階段(依戀期)做得較好,可以較多地滿足孩子對依戀的需要。但是她在第二階段上往往出現問題。她可能過分呵護孩子, 生怕孩子出現意外而過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動。她們總是在沖著孩子嚷嚷:「回來,那兒不能去。」「回來,那兒會摔倒的。」這樣,她就關閉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 界之路。她們這樣做,可能出於愛護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於自己對遭受孩子遺棄的恐懼,和自己對孩子的依戀,她不能忍受與孩子的片刻分離。  

孩子的反應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孩子拒絕回到母親身邊,總是設法與母親保持一定的距離,逃離母親的控制。另一種則是雖然人回到媽媽身邊,但是情感卻對母親關 閉了,即在情感上保持距離。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孩子,他們充許媽媽抱,但同時總是把臉擰到一邊,不讓媽媽親,他們最擔心的是不要被媽媽控制和「吸收 掉」。   從表面上看,距離兒童與孤獨兒童相似,實際上他們是從根本上不同的,孤獨兒童從不主動,從不要求任何東西,更不要求接觸,因為接觸總是導致被拒絕的痛苦。 而距離兒童則不同,他們通常在依戀期適應很好,他們的依戀需求通常能得到滿足,但是當他們需要離開母親時,問題就來了,他們不害怕親近,事實上他們也需要 親近,但是總是小心保持自己與他人的距離,他們害怕過於親近,以至不能從母親的控制中逃脫。  

成人:迴避型人格  

距離兒童長大以後成為迴避型人格,他們的人際關係無論是身體還是情感都是疏遠的。他們通過各種方法來迴避家庭生活:長時間忙於工作,喜愛經常出差的工作, 喜歡參加各種室外活動,即便在家裡,也總是埋頭看書、看報、電視。周末寧願忙於各種家務也不願多坐下來陪陪自己的配偶。獨立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間,配偶的 親密表示往往使他們渾身不自在。「你總是在控制我」,「你太粘人了」,「我需要一點自己的天地」,是他們經常發出的抱怨。他們與孤立型人格不同,孤立型人 格否認自己對親密的需要,而迴避型人格則會正面顯示他們對親密的需要。他們最喜歡那種來去自由的關係,當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對親密的需要時,特別是當他們感 到某種內疚或對遭到遺棄的恐懼時,便會從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來,向自己的配偶頻頻示好,去取悅對方。當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特別是當他們感到了對方企 圖保待這種親密狀態,或對自己有進一步需求時,他們便會立即退縮,甚至生氣:「你怎麼沒完沒了?你的要求得太多了。」迫使對方離開自己。等他們再次「出 山」的時候,他們會「忘記」與對方之間的不愉快,會奇怪對方為什麼如此不高興。他們會試圖改變對方的情緒,或批評對方對自己的冷淡:「我都有沒事了,你怎 么還沒完沒了?」如果氣氛不能得到改善,他們會再次走回自己的小天地里去。 

典型案例: 

陳衛鈞,一個成功的公司經理,是一個典型的迴避性人格,他帶著妻子張莉一起來到我的診室,希望我能治療張莉的「抑鬱症」。經過與張莉的交談,我發現她的抑 郁是因為丈夫對她的冷漠態度引起的:「除了吃飯睡覺,他總是有他的安排。早上忙著上班,下了班不是去健身房就是去飆車,晚上看球賽,好不容易等球賽完了, 他又說要一個人冷靜冷靜,考慮生意上的事情。如果我給他的辦公室打電話,他總是嫌我影響他的工作。我不明白,既然他跟我結婚,為什麼有這麼把我不當回 事?」   

我問道:「陳先生一直是對你這麼冷淡嗎?」她說:「其實也不是,剛結婚時他挺好的,挺關心我的,可是沒多久就變了。等我真的生氣了,不理他了,他又會過來 說好話,哄我,可是沒好兩天,他又變成那德行了,他總是在變,而且很多事答應得好好的,到時候就變卦,實在讓人受不了。」   

陳衛鈞冷冷地說:「你知道我喜歡運動,我有很多愛好,我不明白你為什麼這麼不高興,難道我不能有一點自己的事情?」張莉馬上反駁道:「你總是沒有時間跟我在一起,連一起吃個飯的時間都沒有,可是卻有時間跟秘書在一起,這是擱誰頭上能不多想?」   

陳先生看來很不高興了,但是仍舊很克制地說:「我沒有做對不起你的事情。我只要看誰一眼,你就認為我跟他上床了。太無聊了。」但是陳先生也承認,張莉是一 個很賢惠的妻子,生活上十分照顧自己,只是太粘人,什麼事情都想管,不給人留一點自己的空間。迴避性人格很難全身心地去親近他的配偶,總是有意無意地保持 與對方的距離,每當他們感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侵犯時,就會立即退縮,與對方疏遠。但是他們的疏遠是有限度的,一旦感到有可能失去對方時,他們就會又試圖 接近對方,使對方陷入困惑之中。  

迴避性人格的另一個類型是我們常說的「花花公子」類型的人。他們需要不斷地吸引異性的注意力,正如小時候需要不斷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一樣,但是又不能保持 與異性的關係。他們總是想方設法來獲得異性的愛,可是一旦進入一種穩定的愛情關係,他們很快就會感到厭煩,因為他們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脅,於是 就又想方設法擺脫和終止這個關係。同時他們對依戀的需要並不因此而消失,他們就又開始了另一段戀情。對他們而言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對依戀的需求和對被遺棄 的恐懼,也有對獨立的需求和對被控制的恐懼。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的依戀期不能滿足他對母親的依戀要求,又在孩子的探索期嚴重地限制了他對獨立和探索的需 求,那麼她就很可能造就了一個未來的感情不專一的「花花公子」。  

(2)

兒童:對失去的恐懼  

矛盾兒童的父母通常是那些缺乏耐心的人,他們總是想從教育孩子的負擔中解脫出來,或者總是忙於其他事情,所以總是鼓勵,甚至是強迫孩子過早地開始他們的探 索和獨立階段,而忽視了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後又要回來以確認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險」之後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從而破壞了孩子的安全 感,使他們陷入尋求獨立和依戀父母的矛盾情結之中,成為孩子走向成熟的「後顧之憂」。他們常對孩子說:「去,自己一邊玩去!」「沒看見我正忙著嗎?」「你 是個大孩子了,別老纏著我。」結果造成孩子對獨立的恐懼,害怕離開媽媽,這些孩子需要不斷反覆地確證父母是否隨時都在關心著他們,愛他,他們總是眼睛盯著 父母,唯恐自己稍有疏忽,父母就會消失。他們需要父母時刻都在身邊。他們使用一切手段來吸引父母的關註:眼淚、講故事、問問題等等,但是,他們與依戀兒童 不同,生氣、哭鬧、抱怨不是他們手中的武器,相反,他們知道如何通過討好媽媽,作出好孩子的樣子,或者找出各種借口來得到母親的注意力。例如一個我的來訪 者回憶說:「我媽媽總是讓我自己玩遊戲或畫畫,然後她就自己消失了。她總是說:"你現在長大了,不要老纏著媽媽,讓媽媽休息一會兒。』沒幾分鐘我就會找出 各種借口,闖進她的房間去看她是不是還在屋裡。這時候她總是很不高興:"你沒看我正忙著嗎?』但我還是不斷地闖進她的房間去打擾她。」   

成人:追求型人格  

矛盾兒童到成年後即形成追求型人格,他們總是想出各種方法去保持與配偶的親密關係。與依戀型人格一樣,追求型人格也懼怕被拋棄。但不同的是,如果說孤立型 人格是害怕被:「拉回家」,那麼追求型人格則是害怕「害怕找不到家」。對追求型人格來說下班回到家看到家裡的燈是黑的,早上看到配偶不在身邊都是很難以忍 受的。他為了能夠保持與配偶的親密關係,總是力圖取悅對方,伺候對方,為對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生怕與對方產生矛盾或不高興,因為他們怕對方離開 自己,所以總是設法安排各種共同的事情:出外郊遊、看電影、逛街、上餐廳、運動等等。他們總是壓抑自己的需要,將對方放在首要的位置。他們不像依戀型人格 那樣總是在抱怨生氣,他們是「賢妻良母」或「五好丈夫」,很少抱怨生氣,總是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習慣於看著別人的眼色,生怕對方不高興。可是他們的種種 努力往往並不討好,而是使對方感受到窒息,沒有一點個人的空間。對於失去的恐懼常常造成猜疑和嫉妒,他們十分留意對方的行蹤或者表情,對可能出現的所謂 「第三者」非常敏感。這種人常常在暗暗地傷心落淚,感嘆「活得太累」,陳衛鈞的妻子張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三 自我的確認和能力的形成:3-7歲

  這時的孩子開始體驗到了一個新的現實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以周圍世界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他開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歷程。為此,他必須完成兩件事情,這些都會在一生中影響到他與於自我的關係和與他人的關係,這就是:

(一)他必須在自己的內心裡建立起一個穩定和持續的自我形象,以及一個穩定,持續的他人(主要指親人)形象。

(二)確定對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評價,從而確立自己的自信心。  

(一)自我的確認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邊時立即感到焦慮和被遺棄的恐懼。現在,大約在三、四歲左右,孩子的空間活動能力不斷地增強了,以及父母不在他的身邊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了, 但他仍像以前一樣,需要安全感。於是他就開始將父母的形象裝進自己的頭腦里,以便使自己在離開父母身邊時仍然保持與他們的精神聯繫,保持著心理上的安全感,就象我們把自己的親人的相片裝在錢包里,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看一樣。  

由於孩子開始把自己從精神上與父母開始區分開來,換句話說,就是開始獨立了,他立即面臨的一個任務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個關於自己的內心形象,即我是 誰?孩子是通過遊戲來完成這一任務的。他們裝扮成各種動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來嘗試自己是誰,自己不是誰?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最 終,各種動物、人物和卡通角色的特點經過自己的認同後組合成一個獨特的個性特點固定下來。孩子在扮演聰明的小白羊、兇狠的大灰狼、可愛的小兔乖乖、狡猾的 狼外婆、以及官兵捉強盜......,到近年來孩子們喜愛的美少女戰士和灌籃高手、忍者龜.......等各種角色中尋找自我,形成自我。這是的孩子表現 為非常地注意父母對自己所扮演的各種遊戲角色的反應,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並強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與自己一起來玩遊戲。  

在孩子的這一成長階段,父母與孩子共同遊戲,以及對孩子的遊戲角色的反應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家長的反應決定了孩子將來的性格形成。明智的父母鼓勵孩子嘗試 各種各樣的遊戲角色,對孩子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表現出來不同的行為和性格都給予積極的反應:「小白兔,你跳的真好看!」「大灰狼沒有吃到小白兔,現在一定 餓了,快來吃飯!」當孩子的角色扮演得到父母的積極反應,他會繼續嘗試其他的角色來看看父母的反應。父母應該說:「你不但是漂亮的美少女戰士,而且是勇敢 的忍者龜。」如果孩子在他的生活環境中有足夠的角色和模型供他選擇,而且他的選擇都得到父母的積極反應和肯定,他就會將在各種角色中汲取營養,集各種特點 為一身,形成一個非常豐富和高度個性化的獨特人格。這時,父母應對於孩子的各種角色認同都給予積極的反應,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有選擇的評價、批評,忽 視或者禁止和懲罰孩子的各種嘗試。  

(1)

兒童:對羞辱的恐懼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方法是有問題的。他們由於自己性格和價值觀的局限,總是希望讓孩子成為自己頭腦中理想的,或希望的樣子,因此往往對 孩子包括遊戲方式,在角色扮演中的行為,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性格特點以及行為特點進行不同的反應,有的贊同和誇獎,有的批評或忽視,甚至打罵和懲罰,用這 種方法來塑造孩子。這樣,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願來扭曲形成了。我們現在有時可以在市場上買到方形的蘋果或葫蘆型的西瓜,非常有趣,自然價格也要貴 出許多。據說這些瓜果師在他們還沒有長成前就濤在各種方形或葫蘆型的模型中,於是這些瓜果就會按照模型所規定的形狀生長起來。這種方法固然很有趣,但是把 自己的孩子塑造成方形的蘋果可就不是那麼有趣的事情了。  

很多父母,他們雖然在孩子的依戀期和探索期都能較好的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但是對於孩子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我的誕生」並不歡迎,孩子的這種自我形成使他 們感到了不安,因為這些可能不符和某些社會文化的偏見,或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待。我們中國人歷來講究對孩子的「家教」,於是他們對那些孩子表現出來的不符 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為特點和性格特點給予批評、拒絕、壓制或懲罰:「女孩子不要那麼瘋,醜死了!」「這些東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死了!」 「不要這麼鬧,靜靜地坐在那兒才是好孩子,」好孩子應該這樣,好孩子應該那樣......。於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兩部分:一個是受到父母和社會贊同 和強化的部分,所謂光明面的部分,另一個是受到父母和社會否定因而被壓抑下去的部分,所謂「陰暗面」的部分。從此,孩子形成一個單一的,片面的人格,不再 是一個擁有完整的自我的人。孩子會本能地對自己的「陰暗面」感到羞恥,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孩子將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壞的」,他會努力地壓抑自己的 所謂「壞的」一面,表現自己的所謂「好的」一面,並將它作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來。他總是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中被否定和壓抑下去 的部分不要「露」出來,以免受到羞辱。

成年:古板的人格  

刻板的兒童到了成年之後即可能形成古板的人格,這種人性格固執,通常自我中心,缺乏靈活性,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乏同情心。他以自己的「精確的計算能 力」和「邏輯性思維」以及高度的理智為驕傲,而以流露內心情感為恥。因為這種人格較適於技術工作,顯得比較冷靜、理智、工作認真、一絲不苟、計劃性強,在 社會的競爭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因此他們中的很多人常常事業成功,是公司或機構中的高層管理者或技術骨幹。他們的這些性格特點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那些性格上 較為感性、不理智、依賴性強的異性。但是一旦組成家庭,這些性格特徵就成為配偶痛苦的源泉。他們也往往會選擇一個與他性格相反的異性作為配偶,因為她的身 上具有自己失去的那些人格特點,只有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才會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完整,即我們常說的「性格互補」。可是不幸的是,要不了很久,他就會開始不斷地 挑剔對方的毛病,正如他的父母當年對自己一樣。,不能忍受對方身上的自然的、自發的和任何看起來「不符合理性」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一切事情都應該是預 先設計和計劃好的,因此常常指責配偶:「頭腦不清楚」,「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麼。」「好好想想再說。」 他們視配偶為自己的支配對象。 他們通常情感冷 漠,甚至不近人情。  他們最怕丟臉,過分強調自我控制,認為做人不要隨心所欲,要有理性。他們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來,於是顯得很有城府。在婚姻中他 們控制欲很強,固執己見,並喜歡用冷漠來懲罰對方。  

(2)

兒童:對被忽視的恐懼  

另一些父母由於過份專註於自己的工作或自己的情感生活,完全忽視了孩子的這種自我確認的重要心理過程,對他們的自我認同的遊戲完全地不予理睬,不給予任何 反應,拒絕與孩子一起遊戲,完全不在意孩子在玩一些什麼遊戲,對孩子的遊戲認為是幼稚可笑,不屑一顧,更不會對孩子在有些中扮演的角色給與積極的反應。如 果父母從不對孩子說:「嘿!我們的小"花木蘭』回來了,」「你真是一個"小精靈』,」 不參與孩子的遊戲,……,孩子將無從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結果, 孩子將缺乏自我認識,缺乏個性,不知自己是誰,不能形成明確的自我觀念,不能清楚地區分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和與他人的界限,在內心裡也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自 我形象。他們總是表現出多重人格的特點,並在自己的不同人格特徵中間徘徊不定。他們情緒往往不穩定,常會無道理的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悲傷,一會兒生氣。他 們害怕被別人忽視,他們最受不了別人沒有把自己放在眼裡,因為這樣會為使他們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這些孩子總是想得到父母和別人的注意,因此想盡辦法 表現自己,好象總是生活在舞台上似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正是這種過多地需要別人的關注和認可,造成了他們的人際之間的界限的概念模糊, 也不能建立自己的界限。他們總是試圖侵入別人的生活領域,也不能合理地保護自己的生活領域不被別人侵犯。  

成年:順從型人格  

不被重視的兒童在成人後往往形成一種「擴散型」人格。他們常常會抱怨:「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需要什麼」,「你無視我的存在」。他們沒有自己的 思想、觀點、甚至情感,總是附和別人的想法,別人的情感,而不敢成為真正的自我,象變色龍一樣,隨時會根據環境來改變自己的顏色。他們總是在察言觀色,看 著別人的臉色行事,總是過分地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對自我的認識完全依賴於別人的反應,他們的精力總是集中在如何能夠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和關注。他 們最怕被忽視,不被關心和關注。他們做人的標準是不要出風頭,不要太有主見。他們總是努力地討好和取悅對方,相信只要對方高興自己就會得到關注、愛和幸 福。然而無論對方給與他多少關注,他仍然在抱怨自己沒有被重視,沒有被愛,或沒有被承認。他們總是在抱怨對方控制欲太強,情感遲鈍,他們常說;「你從不關 心我,什麼事情都要按你的意思去做。」   

(二)能力的確定  

孩子在確定自我的同時,或稍後的時間,通常從四歲開始,試圖確定自己對外界世界的影響,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達到的範圍和極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成功 的程度取決於他們的自我評價。他們開始與同伴甚至父母競爭(如爭奪關注),炫耀自己的能力。他們嘗試做各種惡作劇,並注意觀察父母的反應。如果得到父母的 讚許,他們就會進行更進一步的嘗試,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責罵,他們才會停止。在這一階段,父母的職責是鼓勵、強化他們的各種嘗試,同時建立明確的界限, 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如果順利,孩子學習到如何正確的適應社會,並建立自信心。父母的價值觀就會開始內化為孩子的價值觀,並在將來的生活中知 道他們的行為以及人際關係。 

(1) 

兒童:對失敗的恐懼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嘗試努力不是給與持續的鼓勵和強化,他們對於自己孩子的獎勵顯得十分的吝嗇,因為生怕孩子會由於得到過多的獎勵而「驕傲自滿」。當孩子考 試的了95分而歡歡喜喜地回到家,向父母報喜時,他們就會說:「這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你怎麼不跟人家得100分的比?」 於是他們的孩子就會幾乎每做一件事都在尋求父母的讚揚和獎勵。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讚揚和鼓勵,他們機會繼續努力,直到得到父母的讚揚和獎勵。由於父母的鼓 勵和讚揚是如此的不易得到,孩子感到永遠不夠好,於是永遠在追求成功和讚揚。他們不能面對失敗,成功使他們自大,而失敗則是他們自卑和抑鬱。但是無論多麼 成功,他們都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還沒有足夠的成功。  

成年:強迫性競爭型人格  

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會成為一個狂熱的競爭者。他們往往事業成功,蔑視道德,缺乏同情心。他們總是指責別人不努力,太苯。他們生活的一切目的就是競爭, 競爭,再競爭。只, 有在不斷的競爭中不斷獲勝,才能維持他們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不能容忍和承受任何失敗。他們做人的標準是不要失敗,不要犯錯誤,永遠在追求完美。因 為他們深信:「如果我是最優秀的,就會得到愛。」他們在婚姻中總是要居高臨下,控制對方,家庭也是他們競爭的戰場,而對家庭的支配權就是他們競爭的目標。 他們傾向選擇一個能力明顯比自己差的人作配偶,一方面要求配偶服從自己,崇拜自己,但又同時不斷地抱怨對方胸無大志,太苯。  

(2)

兒童:對競爭的恐懼  

有些父母從不給與孩子鼓勵,總是在批評和指責。他們總是對孩子說:「你看人家xxx多聰明,xxx多優秀。」「這孩子好不了」「這孩子將來怎麼辦?」這樣 的教育是孩子不知如何表現自己的能力,即使表現出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被父母認可;「學習不好,歌唱的再好也沒用。」「這都是些歪門邪道的玩藝。」孩子常常 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和敵意。他們從不公開地與他人競爭。他們表面上從不競爭,也不願意參與那些與競爭有關的遊戲,如象棋,撲克,體育競賽等等。但他們勝利的 方法是如何讓別人失敗,如背後說一些壞話,告狀。他們為了避免失敗或批評總是迴避做出決定,卻對別人的決定充滿了不滿或敵意,而且常常抱著幸災樂禍的心 理,等著別人的失敗。他們缺少同情心和良心。他們迴避一切競爭,卻總是在抱怨不公平。  

成年:巧妙的妥協型人格  

這些孩子長大後,如同他們小時候一樣,不喜歡參與具有競爭性的遊戲和運動。在人際關係中,喜歡當面奉承但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貶低和破壞別人的名聲和形 象,使別人痛苦而從不自責。他們通常從事低於自己能力的工作。從不公開與看起來比自己能力強的人競爭。而是表示無興趣參與競爭,說:「我從來不願出風頭」 然後通過貶低別人而達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他們在婚姻中表現為表面上順從,實際上消極抵抗,或通過巧妙的手段來達到目的。他們總是指責對方太要強:「什麼都要聽你的」「你什麼都要佔上風」。總是抱怨自己被控制,自己的能力不配對方承認。

最後點評: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情。可是如何去愛卻是學問。用積極的態度養育孩子,可以給孩子一生的快樂;用消極的態度來養育孩子,給孩子帶來的是一生也難以磨滅的痛苦。身為人父人母,豈能不注意?

來源 心理諮詢師博客圈

為什麼總是愛上錯誤的人——強迫性重複

如果我們對某些人毫無理由地喜愛或憎恨,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身上具有我們成長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徵,和他們接觸給了我們第二次補償的機會。

「強迫性的重複「,是許多心理師常見的一個現象,意指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特別容易與某一類型的人產生深刻而強烈的互動, 換句話說,我們會特別被他們吸引,不由自主地與他們發生或愛或恨的關係,很可能是因為這些人身上具有我們成長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徵。

這些人在我們生命中出現時,就給了我們第二次機會,讓我們借著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去療愈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小時候對自己特別重要,卻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到的一些心理需求

一、諮詢案例:刻骨銘心的愛情

舉例來說,有位來訪者尋求輔導時告訴我,他曾刻骨銘心地愛了三次,但三次的愛情,都讓他痛苦心碎。他第一次深深愛上的對象,是位患有憂鬱症,自殺未遂剛出院的女子,可是熱戀不到幾個星期,兩人就很痛苦地分了手。

第二次愛上的對象,是位患有「暴食症」(Bulimia)的女子,情緒強烈起伏,一覺孤寂或焦慮,便可在幾分鐘之內吃掉個大蛋糕,吃完卻飽受罪惡感折磨,氣自己失去控制,悔恨之餘,便偷偷把自己關到浴室,拿牙刷刺激自己喉頭,硬把剛吃下去的食物,全部又吐了出來。他與這位情緒不穩的女子的愛情,也是轟轟烈烈地開始,卻在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痛苦地分手了。

他第三次愛上的對象,是位有夫之婦,因丈夫外遇,剛被拋棄,為情受盡折磨,極為凄楚可憐。他奮不顧身,努力關懷呵護這位受盡創傷的女子。一個是寂寞之人,一個是斷腸之人,剛開始時彼此像乾柴烈火般地相愛,但是過了幾個月,兩人漸漸清醒過來時,這個愛竟然也像前面兩段情一樣,痛苦到不得不分手的地步。

二、成長過程探究:未得醫治的創傷

這位英俊,又在一家有名的科技公司中深受器重,擁有一份人人稱羨高薪職位的青年才俊,平日也有許多年輕貌美的女士對他表示好感,為何他對身旁這些品貌雙全的美女毫不動心,卻偏偏只愛上前面他所描述這類情緒激昂,憂傷痛苦的女子,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就是「強迫性的重複」。

記得曾聽一位伯母說,她生完老大後,沒遵照老人們的勸告好好「坐月子」,不小心著了涼,後來身體就一直不好,不管吃多少中藥、西藥都沒起色。她心中非常擔憂,幸而一些有經驗的大媽們告訴她:「別擔心!你只要在下一胎生產之後好好坐月子,身體就會康復過來。」後來在她生完老二之後,用心坐月子,好好休養、進補,果然身體痊癒,健康情形甚至比以前更好。

同理,如果我們了解這位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傷害,與未能滿足的重要心理需求,我們就較能明白他為何老是愛上凄楚可憐的女性?

原來,他是家中獨子,十二歲那年,父親有了外遇,突然之間就拋妻離子。原本夫妻感情不錯,一有外遇,父親就像許多外遇者一般,開始多方挑剔,責怪妻子有令他無法忍受,而永遠不可能改的缺點。他告訴妻子,他從來就沒愛過她,要妻子放他自由(這也是外遇者的標準說辭,他現在對第三者山盟海誓,愛得死去活來,將來若移情別戀,也會對現在的第三者說他從來就沒真正愛過她)。對妻子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一個幸福的家庭,頓時天旋地轉。這位年輕人的母親為此而痛不欲生,得了憂鬱症,也不斷地摧殘自己,最後染上重病,開始進出醫院。

誰能想到這個天真快樂的十二歲男孩,突然必須放棄他的童真,開始「角色倒置」,在未來三年中扮演安慰者與照顧者的角色。看到母親在病床上以淚洗面,日漸消瘦,他心中難過,卻為了母親把眼淚往自己肚裡吞,強顏歡笑來安慰母親。

最後母親一病不起,臨終之前他聽到母親喃喃自語:「我仍然愛著你(丈夫),你為何離開我?」這番話使他痛徹心肺,一面流淚看著母親斷氣,一面發誓他永遠不要再掉淚,他要做個成功的強者。他非常地恨父親,後來父親被罪惡感折磨,同時也因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幾次回來找他,都被他狠狠地趕走。他咬緊牙根,克服萬難,拿到名校的獎學金,並以極優異的成績畢業,順利找到別人夢寐以求的職位。

他極有毅力,人緣也不錯(註:只要不深入交往,不動真情,都不會出問題),平日也能控制情緒(喜怒不形於色)而引以為傲。所以他對自己這樣失控,覺得很不可思議。他為自己的失控不安,也為傷害了三位他所愛的女子而痛苦,為了不再重蹈覆轍,而來尋求輔導。 為何三次都愛上痛苦憂鬱的女子?我想這很可能這就就是療愈法則,當人回到類似第一次受傷的狀態或情景時,最容易得到深入而徹底的療愈。

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坐月子期間受涼的母親,產後百病叢生,中藥西藥都無法治好,卻要等到第二次生產,全身骨骼、腺體,所有生理系統都回到類似第一次生產的生理狀態時,她的病痛就得到一個徹底醫治的機會。這就好象在火中被扭曲的一塊鋼鐵,冷卻之後很難再被打直,但如果回到火中,烤軟之後就很容易矯正、拉直。我想懷孕對一個女人的身體來說就像這樣是個火中被「烤」的過程,可說是個「危機」,但危機不見得不好,因為「危機」兩個字可蘊涵「危險」和「機會」。不注意時可能會帶來傷害,但若能好好處理,卻能使生命變得更健康更豐富。

同理,這個來訪者三次所愛上的對象,身上都帶有他母親憂傷、痛苦的人格特質,不知不覺地,他深深地受了這三位女性的吸引,潛意識中,他要回到類似過去受傷時的心理狀態。

在過去,他無法借著自己的愛與努力使母親痊癒,現在,他彷彿重新得到機會,能借著愛與努力,去治癒這些心靈受傷的女性,潛意識深處,他也企望著她們能快樂起來,把他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的呵護與關愛加倍地給他。

以上這種心理現象,就是深度心理學所講的「強迫性重複」。有些男士對溫柔體貼的淑女毫不「來電」,但卻深深迷上冷艷高傲,沒好臉色,老是挑剔,永不滿足的女性。後來發現,他們都有好強,好掌控,標準極高的母親。從小不管他們多努力要做好,卻總達不到母親的標準,無法取悅母親,討她歡心,從她身上得到溫馨的母愛。難怪他們成長後,容易被這些身具母親心理特徵的女性所吸引。「Risk defines Rewards」(危險程度決定酬償程度的高低)。這類像母親一樣「危險,難討好」的女性身上,也最具「酬償能力」,有能力讓他們較深刻地感受到所缺乏的母愛。

他們迷上這類女性,往往因為潛意識中希望能再有一次,借著自己的努力或成就,使這些冷傲的女性得滿足,變溫柔,從她們身上得到「無條件」的母愛,讓他們受傷的心靈終於能得到安息的滿足。在「冷落,拒斥」型的父親身上受傷的女性也是如此,寧願忍受忽視、凌辱,卻一直依戀著那些無法給她們愛的男子。

三、深層分析:如何掙脫惡性循環

對這麼多陷在強迫性重複中的人,他們要如何才能從那些惡性循環中脫身,得到療愈呢?

我們探討了深度心理學一個概念:「強迫性重複」。有的人受不了母親太粘,什麼事都要控制,長大後便娶了個很愛管的太太,然後開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戰爭,要從她身上重新尋得自己追求了一輩子的尊重,心理空間與獨立自主的權利。有的人受不了父親太過懦弱,不能保護自己,成長後不知不覺地就嫁了個身上帶著自己所熟悉父親懦弱心理特徵的「阿斗」,潛意識中希望借自己的努力,使這個阿斗變得堅強,能帶給自己從父親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1.從成因處介入

這個現象在許多人身上都可看見,只是強弱程度有所不同。酗酒者的女兒長大之後嫁個酗酒者的機率比嫁給常人高出兩倍。有位個案,幾次所愛上的對象都是酗酒者(即使有些人剛開始看不出有酗酒毛病),原來她的父親死於酗酒。從小不管她多麼品學兼優,努力要做個好女兒,都無法借自己的好行為使父親愛她,給她注意力,並為她戒酒。長大後,她只被與父親一樣有酗酒心理特徵的男人所吸引,潛意識中她覺得,唯有當她能用愛感化酗酒者為了她而戒酒,把她從父親身上得不到的愛與注意力給她時,她的心才得滿足。

現在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前面所提到的那位來訪者不是已經有三次機會回到類似原來受傷情況的關係中嗎?為何他不但沒得到療愈反而每次都痛痛苦苦地分手? 人若只回到類似原來受傷的心理情境中,並不見得能帶來醫治。這就好象一個人在拳賽中被打敗,若不經苦練就再回去與對手交鋒,仍要慘遭敗北一樣。離婚與再婚也是如此,如果不痛定思痛,了解過去失敗因由,重新學習如何自愛愛人,那麼他第二次婚姻失敗的機率,必定比第一次婚姻高。事實上,有許多統計指出,第二次婚姻的離婚率是比第一次婚姻高的。

那麼為何他三次瘋狂相愛卻都如此痛苦地分手呢?這跟他潛意識中的渴求有關,心理諮詢中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從小缺乏愛,對愛愈饑渴的人,將來戀愛時潛意識中愈有下列的期待:

1)過去生命中所有的痛苦悲傷從此消逝。
2)心中所渴望的快樂幸福將從此開始。
3)心上人是全然美好,像自己從來沒有過的慈父或慈母一般,能在自己不安,有心理需求時,自己不用開口,他(她)就會體貼到我的需要,主動來撫慰、滿足我。

2.甜蜜的戀愛期

戀愛的初期總是最甜蜜的,兩人彼此把對方當作生命中最愛,最重要的人物。戀人間彼此似乎有無限的包容力,能無條件接納對方,即使你五音不全,唱起荒腔走版的歌時,對方竟能聽得津津有味。就這樣,在戀愛初期中,他們彼此成為對方自我價值感的支柱與生命能源的供應者,喚出對方人格中最美好的一面,兩人像活在天堂樂園中一般,的確,人生中所有的快樂似乎由此開始了。

深度心理學認為,人在戀愛之時,心理上「退化」(Regress)回三歲之前的狀態,因為戀人之間的互動與嬰兒和慈父或慈母間的關係極為相似。不論是戀人之間或嬰兒與父母之間,在這個時期都缺乏「心理疆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情緒糾纏不清,分不出彼此的感覺。好處是不管自己心裡多麼愁苦,一看到對方欣喜的笑容,自己什麼事都不用做就不知不覺地跟著開心起來。壞處是看到對方心情不好,不笑了,自己情緒馬上受感染開始難受起來,以為對方在怪自己。

當嬰孩見到母親不愉快,從她那兒得不到愛與支撐自我感的養料時,不是變得特別乖,企圖以好行為使她重展歡顏,就是鬧脾氣(Temper Tantrum),用最尖銳的哭聲處罰她,逼她就範,收回不悅之情,再變回那個面帶笑容的「好媽媽」,使他能借著她的愛與笑容再度快樂起來。

這位青年才俊也是如此。因「強迫性重複」,他深深被身具自己母親愁苦的心理特徵的女性所吸引,熱戀時他心中不但渴望這些痛苦的女性願意接受他的愛(若她們不接受,他也會很痛苦),他還有個更深的渴求:他希望他的愛是有效的,他期盼這些女性能因他的愛而得到醫治,然後堅強起來,他更希望她們終於能把自己從母親身上無法得到的愛給他。剛開始在愛情關係中,他先扮演「慈父」的角色,他潛意識中渴望這些心靈受傷的「小女孩」能變成成熟快樂而堅強的「慈母」,讓他可以放下自己「勇者、強者」的心理防衛,回歸一個柔弱無助「小男孩」的角色,才能充分感受過去從母親身上無法得到的那份溫柔又具保護性的愛。

3.自助而後助人

在戀愛的初期,當兩人都還陶醉在愛情迷幻的藥效之中時,他還能借著自己一廂情願的心理投射 而感受到愛,可惜的是像這類的迷戀或中國人所謂「激情」或是「愛情發燒」,在不受任何外力阻擾的情況之下,大約只能持續三到六個月之久。(註:被禁止、受挫折不許存在的激情,反而可像羅密歐與茱麗葉一般能愈演愈熾,持續良久。)

深度心理學強調,唯有當我們能先醫治自己心靈創傷,發展出一個健全的自我,我們才能給別人真正的愛。英文暢銷歌曲中所說的:「Two lonely people together and things will be fine。」聽起來很美,但卻無法通過現實的考驗。兩顆寂寞的心像飲鴆止渴一般,只能暫時減輕雙方的痛苦。兩個愛的乞丐,彼此都逼對方先付出一些愛,是一幅非常悲慘的圖畫。

心靈受創,對愛饑渴,卻不懂得學習如何真正去愛的人,陷在迷戀,在心理邊界不清的狀態中,會勉強對方來為自己幸福快樂的情緒負責。他們雙方在潛意識中會這樣想:「過去只要你一笑,我就開心,你明明有能力帶給我美好與快樂的感覺,為什麼現在不再使我快樂?是不是故意處罰我?為什麼跟我在一起你心情還是不好?」在這種小於三歲的戀愛心理狀態中,你心情不好,我以為是我的錯,我心情不好也覺得是被你害的,因為你不對我微笑,奪走了我快樂的感覺。

因為我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完全依賴在你身上,期盼你來成全我,我不知不覺中就使你在我身上有極大的酬償權力。因為認定你是我快樂或痛苦的操縱者,我便期望你必須與我有一樣的思想與喜好,我也只准你對我表現正性的情緒。由於我的苦與樂全掌握在你手中,所以你不許對我表現任何負面的情緒,更不準怪我,因為這些都帶給我痛苦,使我心裡不安全。跟你在一起時,你必須按照我的意思做,使我快樂。如果我覺得痛苦,我便會怪罪於你,並千方百計地要改變你。

4.脫離惡性循環

前文這位男性來訪者對他所深愛的三位女性也是如此,進入愛情關係,處在「甜蜜共生」的狀態時,只要對方嫣然一笑,他心中所有的愁苦便一掃而空,洋溢著滿足的幸福感,但是當愛情麻藥漸漸失效,發現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無法使對方快樂起來,對方不再像過去一樣帶給他甜蜜和幸福的感覺時,他心中受騙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心想「我仍是與以前一樣待你,為何你變了一個人,不再是當初的你了?

事實上,被他愛上的三位女子,有跟他幾乎一樣的心理感受。會痛苦地分手是因為當雙方內心重新受傷時,失望便轉為憤怒,都開始用高壓、冷戰、攻擊、批評等方式來向對方「討債」,要改變對方,逼對方先付出愛。不幸的是攻擊只會導致反彈,讓自己更覺對方變心,由此戰火愈來愈猛烈,最後只好分手。

其實以上所描述這個由甜蜜相戀到痛苦掙扎的心理過程是所有的情侶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的,而這種歷程在這類「強迫性重複」的個案身上表現得特彆強烈而鮮明,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那些陷在強迫性重複中的人,若不心理諮詢,很少有人能自己從惡性循環中脫身而出。那麼,這些心靈受傷的人要如何才能得到療愈呢?

對心理受創較重的個案而言,他們可能需要較深度的心理治療。上文這位男來訪者為例,他需要經過一段哀傷的過程,換句話說,他需要去面對潛意識中最傷痛的部份,不但去檢視自己傷在何處,還要從新的角度與正性的情緒經驗中,去了解、整理與治癒過去的創傷

來源 思源心理網


一模二模……的成績=高考成績?

大學為什麼不以你模擬考的分數來錄取你,你說呢?

適合結婚的人,自然有適合結婚的特點。

不適合結婚的人,也有不適合的特性。

你讓跳高運動員去參加游泳比賽?這不科學啊~~~

請了解,婚姻不適合所有人。

不是每個人都是主線任務升級的,你有選擇的權利和被選擇的可能。

搞清楚這個情況,就不存在邏輯混亂了。

謝邀o(* ̄︶ ̄*)o


愛情,

是不懼跋涉的遊山玩水,

是徹夜不眠的陪你聊天,

是精心準備的玫瑰戒指,

是溫馨浪漫的燭光晚餐,

是筆法拙劣、熱忱激蕩的情書,

是欲罷不能、夢勞魂想的XX,

是不顧一切、不計成本的投入,只為勾起你眼角眉梢的一抹嫣然。

婚姻,

是早點回家,老人需要照料;

是按時睡覺,明天還要上班;

是省著點花,孩子要買資料;

是努力工作,總有柴米油鹽;

是在顛沛流離之時,涸轍之鮒的相濡以沫;

是對嗷嗷待哺子女,節衣縮食的咽苦吐甘。

是不辭辛勞、委曲求全的付出,只是想換來家和圓滿。

(對財務自由的知乎er不適用)

愛情是消費、是探險,肆意的揮霍時間、精力、資本...

婚姻是積攢、是陪伴,需要付出、剋制、奉獻...

而有些人的愛情,是不沾煙火的...

她們性感、火辣,渾身散發著誘人的荷爾蒙,

卻深陷王子與公主的浪漫幻想之中,

不對生活表現出一絲的關心。

我想起來《龍門鏢局》裡面的蔡八斗和楊思維。

他們相愛,約定好要私奔。

可能蔡八斗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待在鏢局裡等楊思維來找他...他把以後的日子都想好,無非是落腳個地方,開家小飯店,生個孩子...

心心念念的情人應約來找他「私奔」,還帶著一支軍隊。

於是發生了一段關於愛情和婚姻(過日子)的對話:

... ...

八斗:「我問你,過日子意味著啥?」

思維:「意味著兩個人永遠在一起」

八斗:「那你有沒有想過,以後我們靠什麼生活呢?」

思維:「這個問題是由你來考慮的好不啦,兩個人只要彼此相愛,就算餓死又能怎麼樣呢?」

八斗:「我可以養活你,但是你有想過今後我們住哪裡么?」

思維:「一路走,一路看,到最美的風景停下來,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到住煩了,我們就再次起航,我們要去最遠的地方,我們要看最美的夕陽,我們還要做最大最快的船,追趕海平線...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到那時候我會考慮生個孩子」

八斗:「思維,對不起,我不能跟你走」

思維:「為什麼?」

八斗:「因為,我會餓。

... ...

楊思維就是只適合戀愛不適合結婚的人,因為她要的愛情太純粹,而八斗的大半個身子都埋在生活的雞毛蒜皮里。

愛情,於她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於他卻是吃飽穿暖之後才會考慮的「奢侈品」。

愛情和婚姻之間隔著生活。

就像八斗的那首詩:

隔著歲月看到你,

隔著星辰日月心與心,

距離只有一毫米...

和一張銀票。


可以結婚啊 我老師跟他老婆高中在一起現在三個孩子了。
當然談戀愛比結婚要隨意的多。我喜歡誰 他喜歡我我們就可以談戀愛 可以沒錢 可以隨心所欲。不用被家長挑剔 不用擔心要不要孩子 奶粉錢怎麼辦 。
但是結婚就是兩個家庭的事情。我見過一個哥哥 他愛上一個農村姑娘 他父母不同意。把他關在家裡任他哭喊。我想說什麼 可是誰會聽一個十幾歲小孩子的話呢 無非換來 你還小你幼稚你懂什麼。 然後那個哥哥跟他父親所找到"門當戶對"結婚了。
每個人都有太多無奈。
同性戀騙婚很該死。但是誰不想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卻被家庭 社會 逼上一場無愛的婚姻。
你們都十六歲的時候 他在機場 你會說我等你
你們都二十六歲的時候 他在機場 你會說我的青春耗不起。
你可以跟你一個全身紋身抽煙喝酒不幹家務曖昧無數的女生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你敢把她帶給媽媽看嗎?她也許也不願意 她也許還沒玩夠
出了大學 所有的情侶都在談結婚 初中高中情侶對婚姻的談論是愛情的幻想 工作中的情侶對結婚的談論往往令人崩潰頭大 最後變成將就。相親閃婚 把婚姻變成彩禮跟嫁妝的交易。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每個人都少些無奈。


今天晚上剛好在幫人解決戀愛問題。
就遇上這道題了,趁著腦子還熱,來答一答吧。

我所理解的戀愛,是兩個自由的靈魂相愛。
戀愛是感性的。
力比多、多巴胺、費洛蒙、荷爾蒙等因素我都歸入戀愛內。

可能因為他彈琴的樣子很帥手指修長,因為我們都喜歡同一個樂隊,或者擁有同樣的人生理想,這是一種靈魂精神上的交流,或者單單只因為在一起開心。

婚姻的本質,是理性的,功利性的。
「在人類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婚姻並不是基於掙錢養家的丈夫與操持家務的妻子之間相親相愛的一種關係而是一種專門用來獲取財富、權力和資產的制度。

婚姻更像是經營生意,需要找到合適的合伙人。

題主提到很多人這樣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許多人還沒有達到因為愛情結婚的條件
換言之,兩個吃穿住行都不能自行解決的人為了愛情結婚需要冒著很大的風險,日常艱難、艱苦的生活會消磨掉兩個人之間的浪漫情懷、激情等等。更容易讓這段感情更快的消磨殆盡。
古人云「貧困夫妻百日哀」。
當年因為愛情結婚,如果婚後依舊貧困,那麼如果離婚,大多數離婚原因都是因為經濟問題。

所以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要想生存下去,房產、車子、資產、社會地位這些硬通貨變成了結婚的標準。

自私是人的本性,說「談戀愛的人不適合結婚這種話的人,可以說是非常自私了,尤其是題中這句「結婚要找結婚對象」
題主問了個很好的問題那為什麼你的戀愛對象最後也會成為別人所謂的結婚對象?


說白了,這類人談戀愛的時候因為力比多或者荷爾蒙跟人家在一起,沒有考察那些經濟因素。結果到了結婚的時候又理智地從經濟條件或家庭背景各方面分析考察,覺得跟對方結婚委屈了自己。


這一類人結婚,要麼就是為了鞏固階級找個跟自己差不多的強強聯合,要麼就是為了實現階級跳躍。他們是不可能找一個對自己不利的的人結婚的。
這樣的想法其實也沒錯,很正常。
但是講出來就覺得很殘酷冷漠了。

也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對愛情永遠充滿著熱情。從年輕時美好的戀愛走到老,但他們一定也是棋逢對手,互相扶持,兩個人相差不會太遠,物質豐富,不說豐富,也不至於餓肚子過窮苦勞累的日子,精神世界飽滿也不追求所謂的財富,過著平淡生活。

也有兩個人都很貧困潦倒,攜手共進,希望日子過得好一點,在苦中作樂,把粥喝出玫瑰香氣的人。

這世上生活方式有那麼多種,何必糾結這些。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類本性就是趨利避害,年輕戀愛的時候腦子裡都是山川河流,天空與大海,有吃有喝爸媽照顧,當然不會想那麼多。進入社會後,要靠自己爭取資源的時候,就突然降級了,發現社會就是殘酷的叢林法則,看病,吃穿住行,樣樣都在碾壓著人們緊張的神經,大家都不想活得那麼辛苦帶個大拖油瓶生一個小拖油瓶,都想在這個社會上活得輕鬆一點。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感性和理性,精神與物質。
大多數人無法做到兼得。
只能去取中之一了。

為愛也好,為利也罷。
在這殘酷世界裡,感謝還有可愛努力奮鬥的自己吧。
希望有一天大家都不用為物質委屈自己。
有感性的資本,也有理性的思想。
有精神凈土,也有物質支持,做一條人格健全的魚。


我們談戀愛兩年,朋友介紹認識了在一起的,第一次見只是點點小心動
戀愛初期一直覺得我們挺好,我是喜歡他的,但是愛說實話真的沒想過
中間經歷了很多事,我中間也問我我是不是愛他的,他說想結婚想讓我嫁給他,我覺得沒什麼問題
但是日子長了總想問自己你是真的愛他的嗎
直到我們有一次決裂似的超過一次架,我的痛才告訴我原來我是那麼愛他需要他
我覺得對方是不是結婚取決於你們是不是夠愛,你娶回家的是個賢妻良母你就真的開心嗎,你嫁給了一個事業有成你就真的快樂嗎,你夠愛他,他什麼樣都是你喜歡你覺得適合的樣
我不認為我的現任是最合適的結婚對象,但我倆用給對方的愛去努力讓自己變成最合適的戀愛對象跟結婚伴侶~
第一次認真答題,也是因為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想說說~


看到這個 突然想到前段時間才追完歡樂頌 裡面曲筱綃說幾句話 說結婚是因為兩個人愛得死去活來 愛不動了所以才選擇結婚
說戀愛的人不適合結婚或許你沒有你口中說的那麼愛他吧 因為愛是可以不顧一切的 沒有一對彼此相愛的人是不想和對方共度一生的 如果有 那就是沒那麼愛吧


其實那些人也不適合談戀愛

只不過對方因為某些原因包容

而婚姻是空調你設置在25度,還是26度都可以爭論幾十年的生活

更強調的不僅僅是愛情,更多的是親情

而強調的是雙方,而不是單獨一方

往往許多戀愛雙方付出不是那麼平衡

我覺得戀愛付出最好55分,或者46分,最低37分

但絕對不能19分,28分

這樣一方會很幸福,但一方會很累的

有些女孩子是這些定義戀愛的

無論情人節,紀念日,七夕,生日,過年男人都得送禮物,而且還要不便宜的

自己每周要男朋友陪著逛街兩次,每次6小時+

自己遇到任何問題男朋友必須幫他解決,而且要完美的幫她解決

沒錢用了找男朋友要

自己都覺得自己男朋友有時候寵你過分了

這不是愛情

而有些男孩子也是

覺得結婚之前把女孩子哄的好好的

結婚以後女孩子就被套牢了

成為老媽子

洗衣做飯全部包,生孩子帶孩子等等只是女性一個人來

原來的溫柔全部沒有了

變了一個人

其實這哪裡是戀愛,哪裡是幸福的婚姻

幸福的婚姻需要兩個人付出

在婚姻的過程中兩個人也許會拌嘴

也許會吵架

也有痛苦

必定是兩個人相互進步學習融合的過程

雙方都得付出不少!

這樣婚姻戀愛才會幸福

但許多人談戀愛

你出1000元,對方出10元!

你覺得這是戀愛嗎?

這適合結婚嗎?

結婚後沒有矛盾嗎?

而且關鍵是許多人覺得戀愛和婚姻是索要

我怎麼嫁給有錢人

我怎麼娶個會做家務的老婆

其實不然,戀愛和婚姻是付出

對付感受到你的愛自然而然會付出了

而不是要求對方付出

現在許多人總覺得戀愛就是索要

就是得到,其實大錯特錯

這樣的婚姻怎麼可能幸福

而結婚更重視親情

戀愛更重視愛情

側重點不一樣

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還是自己主動付出一點

不主要是物質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更多是時間上的


對於我來說,戀愛和結婚是分開的,戀愛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忽視很多現實中要求的東西,比如說,房子,車子,票子,
但是,結婚就不一樣了,你也可以選擇忽視這些,但是你將來就可能天天為了孩子的奶粉錢,孩子的補課費,孩子的學校,等等,和你丈夫爭吵,
所以,戀愛很自由,你可以找有錢的,也可以找窮的,但是結婚對你來說,就是束縛,


陪你喝醉的人,註定沒辦法送你回家。


很多人說?誰說的。前後矛盾,邏輯錯誤。
我感覺這句話是你前任說的。他跟你分手的時候說的吧。

戀愛,在我這裡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未同居,第二是同居後。

沒同居的時候你看見的對方都是對方想讓你看到的。展示出來愛情的美好,這其中也夾雜這雙方對於愛情的想像和嚮往。

因為我跟前任就是這樣啊。這時候的戀愛,適不適合談結婚的。因為你們只會看到對方好的樣子,不合適或者矛盾的樣子你看不到,而且這時候男生為了追求女生他會刻意去討好,或者說迎合女方的喜好。

第二階段就是同居了,然後兩個人的生活習慣,性格脾氣,待人接物,思維方式,生活方法都呈現在對方面前了,男方的那種可以討好他不能24小時哪樣,女生的女漢子也暴露了,哈哈哈。然後兩個人開始磨合。能磨合,知道怎麼相處,就能往結婚方向走,因為你們要知道,這個人要跟你生活50年,如果你一年都忍受不了,那就分手吧。

你看,不是什麼適合戀愛就不適合結婚,本質是,適合結婚的這個人跟你不適合結婚,問題不在婚姻,在人。明白了么。

如果你男朋友對你這樣說,我覺得他是可能認真看清楚了,你在婚姻上的一些不成熟吧,就是不合適跟他結婚,以後或許你適合跟另外一個男人結婚呢?是不是,這樣說你明白了吧。


婚姻的模樣和意義應該由夫妻二人來決定

而不是讓所謂的「婚姻模式」改變你們本來的樣子


首先每個人認為的戀愛是不同的,所以結局是不一樣的。

1.80後,這個是一個自由戀愛的時代,沒有太大的壓迫,男女的好感直追終點,男,女雙方去對方家庭,只要雙方父母認可,經常的情況是這個小夥子踏實穩重可以依靠,沒有太多物質追求,這一對情侶就可以走進婚姻的殿堂,並且為自己的幸福進行奮鬥。

2.88-93,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歲月,當他們成為青蔥少年的時候,互聯網興起了,世界在革新,他們學習和玩的是80後玩剩下的東西,但是面對的是新世界的局面,接受的教育是純純的愛情,該如何,如何。同時同期互聯網的質量也是最好的,大家的信任感很強烈即使陌生的你,所以走進愛情,走進婚姻,以父輩的一定積累就可以成婚。

3.94-00後,這已經是另一個時代了,互聯網思維的飛起,父母教育與網路傳輸的觀念,引起了強烈的衝突,物質的需求也是穩健的提升,小三,綠茶,渣男,等思想到處噴發,愛情跟婚姻已經是兩個事情,大家都對未來迷茫,成婚也成了沉痛的代價,流行語已經成為走腎不走心。

至今年2017,有沒有戀愛,婚姻一條龍服務的呢?有,不過太少,同時現在的輿論風頭,社會已經浮躁,每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了,有些本不該屬於該年齡段應有的責任全部壓下來。麵包跟愛情,成了戀愛路上的障礙,所以每個人的思想愛情的路上不斷轉變,男女雙方,雙方家庭的顧慮,有情人難成眷屬,成了主流。


願世人都有一個美好的愛情,並且能堅持到底,同時即使沒有也要心存對美好的幻想,男女都要擦亮雙眼,不要在美好年華辜負自己的青春。你的心可以分成幾塊?


很簡單,因為談戀愛沒有條件。就是純粹的愛,純粹的吸引。特別是學生時代,大家都在象牙塔里,那是極致的純愛。愛你就是真的愛你,為你怦然心動,不會考慮那麼多有的沒的。我大學談的男朋友,看了一眼,聊了幾個小時,我就愛上他,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算計和衡量。

但是結婚就不一樣了。你對象的原生家庭一團糟你敢結婚嗎?他/她再好,他爸坐牢她媽吸毒你敢嗎?鳳凰男鳳凰女你敢嗎?也有最簡單的原因——你們沒辦法在一個城市工作,結婚就代表著其中一個人要放棄理想放棄事業和機會,你敢嗎?

結婚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兩個人的一生就因為這一紙契約,許多性命攸關的重大利益都綁在一起。愛情確實是婚姻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我覺得結婚就像買房子,愛情就是裝修,有了愛就像是搞了個豪華裝修似的,住的舒服。可是雙方的家庭、收入、社會地位等等和愛無關的東西就像是地基和鋼筋骨架,這些東西不行,這個房子遲早要塌的,住在裡面的人都得死。

談戀愛的人不合適結婚,這種事太常見了。兩個人當年相愛是純粹的愛情吸引,可是有其他很多原因,讓人無法一起承擔對家庭、長輩和晚輩的種種責任。愛是純粹的情和欲,但是婚姻更多的是沉重的責任。享受情和欲誰不行呢?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都有能力和你一起承擔責任的。

我倒不覺得這是愛夠不夠深的問題。愛在生活中到底佔多少分量,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定論。有的人可以為愛走天涯,有的人連幾個月異地戀都無法接受。這並不是對方不愛你,而是他能提供的愛就這麼多,他這個人就是把愛情放在其他事情之下的。大家對愛情、對結婚的態度都不盡相同,沒有必要覺得沒能結婚就是不夠愛。

另外為什麼總覺得結婚就是愛情的最後歸宿呢?婚姻制度在幾百年前根本就和愛情無關,東方也好西方也好,婚姻都是包辦的,是一份功利的契約而已,怎麼到了今天婚姻又變成愛情的守護制度了嗎?婚姻法有規定結婚的人一定要相愛嗎?婚姻就只有沉重的責任,愛情只是讓承擔責任不那麼痛苦而已。跟你談戀愛的人也許就是不想負責、或者沒法負責。他就是那麼一個不愛負責的人,再愛你他也不見得想和你結婚。


因為人是活在自己的臆想和揉捏造作中的,這些東西是某些人搪塞自己感情失敗 心理障礙 自己騙自己的阿Q麻醉劑。
經歷不了風雨的人卻說是愛情,不過是慾望罷了,這樣的人道德水平和大腦智商真不咋地,思維世界觀原則混亂,很容易做牆頭草,趨利避害沒有原則,這種也屬於渣 (﹁"﹁)


推薦閱讀:

如何消除仇恨心理和戀愛恐懼?
人流之後如何與男友走出陰影?
和女神攤牌,女神表示再處處是幾個意思?
怎樣捕獲一隻名為山東妹子的生物?
怎樣才能走進女生的心中,做到更懂她?

TAG:結婚 | 精神分析 | 戀愛 | 親密關係 | 戀愛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