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公里8%的坡和二十公里4%的破哪個騎起來更難?

同樣的爬升高度,一個長而緩,一個短而陡,那個更累?
再追問一個問題,同樣800米的爬升,坡度多少最輕鬆呢?
如果坡度達到15%,那一般人根本無法完成,如果坡度小於0.5%,那距離就會超過160公里,也不輕鬆,在這其中有沒有一個最輕鬆區間?


應該是10KM的8%坡會比較難,因為在8%的坡上,正常騎行所需的功率會更加接近你的乳酸閾值,通俗來說就是在爬8%坡的時候,更加多是通過無氧運動來完成的。而4%的坡雖然是20KM,但是這個坡度不算大,正常騎行的時候基本都是有氧運動的範圍之內,即是身體能通過有氧產生ATP提供肌肉能量,大量減少乳酸的產生,疲累感自然就無8%坡的那麼辛苦了。


十公里還叫短?
明顯都很難,第一個特別難


20公里難,因為推車要推20公里,10公里的要推2個小時,20的要推4個小時。


偶然看到這個我也感興趣的話題,試著從自己的體驗來回答一下。

結論:在齒比夠用的前提下,坡度越陡越容易

大家其實非常熟悉kph這一套東西,說的就是水平方向的平均速度,這個數字越大越好吹牛逼。其實相應的還有VAM,簡單粗暴來說就是豎直方向上的爬升速度。那麼簡單解釋就是,kph代表水平方向上做功,速度比較快的時候基本是克服風阻;vam代表豎直方向做功,克服重力勢能。

那麼顯然,越陡的坡速度越慢,風阻帶來的功率消耗越少,可以把更多的力(功)用到垂直爬升上。

只不過「齒比夠用」這個前提確實不能忽略,因為有些人原裝車是標準盤所以就一直踩標準盤,或者因為環法的踩標準盤自己就踩標準盤....所以對於業餘公路菜腿來說,確實稍微陡一點的坡就齒比吃緊,這時候全是重檔位死踩,容易提早爆掉。

有一句話叫做「脫離強度談爬坡就是耍流氓」,意思就是只要你給我一輛山地車,管它20km的5%還是10km的10%,我1:1吃著火鍋唱著歌慢悠悠地悠上去,都很輕鬆。

扯遠了,列一點我自己的數據吧。
爬坡我自己定的一個目標是1000VAM,越陡的坡,或者越短的坡,當然更佳容易達到1000。3km的10%坡我可以1100VAM,坡度逐漸減小,vam就會慢慢降低、跌破1000。比如7km的6%坡,至今都在960、980vam左右徘徊。

像題主舉的例子雖然極端但是很好,比如160km0.5%的路線,基本均速要30+了吧,那麼無端消耗很多風阻功率。關於騎行均速,對我自己來說,感覺坡度的分界點在3%到4%之間,因為這個坡度我的均速差不多20出頭,風阻開始明顯,會額外消耗不少功率在風阻上面


對小白來說都難,我們那邊有個地方叫富山,18km平均9%的坡,很爽


我決定認真怒答。

首先我認為一個坡如果consistent,比如avg 4%一直是4%,或者avg 8%一直是8%,比較容易爬,因為可以找到節奏。與此相對,如果一會兒超陡,一會兒平緩,甚至來一段下坡,像階梯一樣爬升,就相對困難。

800米爬升大約就是2600ft的坡。我找了幾個我爬過的3000+ft的山來表達一下主觀感受。

首先這兩個,一個12.2mi (19.6km), 5%,一個6.5mi (10.5km), 9%,爬升都在3100ft (1000m不到一些) 左右。後面一個更難因為坡度更加不均勻,大段大段的20%+ hairpin中間夾一小段下坡。兩個坡我爬的一樣慢,都快2小時,都很痛苦,但主觀感受還是長坡更痛苦一點,感覺有完沒完了?陡的那個雖然時不時前輪離地,累到想死,但是畢竟10km不是一個長到可怕的距離,內心還是充滿希望的。

12.2mi (19.6km), 5%

6.5mi (10.5km), 9%

再舉例一個3500ft的坡,這個坡非常均勻,基本全程8%,我爬的也比前兩個快的多(事實上爬這個坡的時候我的體力應該並沒有爬上面兩個坡時候好),按理說應該更辛苦,然而並沒有。很愉快和充滿希望的爬完了。所以我認為並不是慢慢來就少痛苦,在坡上慢慢來,反而延長了受苦的時間。

8mi (13km), 8%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稍微陡一點的但坡度均勻持續的坡應該最好爬了。所以在現有齒比能讓自己保持cadence的情況下,我覺得越陡越輕鬆。當陡到踏頻跟不上了就開始變的費力。按照我的車的齒比,可能7-9%最合適 ^_^


我選擇80公里4%的下坡


嗯這也能比較嗎,那我再問。跟5公里16%坡,2.5公里32%坡,1.25公里64%坡.....哪個難呢?這又不是線性的問題。


這涉及到一個能力閥值的問題,比如正常的深蹲你做上十來個肯定沒問題,單腿深蹲你做一個試試?


我個人覺得第1個難;

先做一個理想化的模型,去掉風阻和操作帶來的影響,假設 騎手能夠穩定的輸出功率,不同坡度輸出的功率一樣。

那麼我們就可以把路程分解成垂直方向的和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的路程是一樣的,是800m;而水平方向的一個是9967m,一個是19983m。(這裡採用的坡度是指上升高度比上路程)

可見20Km的路程水平方向做的功更多。所以在總體消耗上20Km的消耗更多。

所以在輸出功率相同的情況第二個難。(現實中我做不到)

假設騎手的輸出功率不同,但是速度相同,那麼在同樣的時間內第一個的輸出就多,人就會感覺同樣更累一些。(在長途中期,我爬坡的時候覺得7Km/H上下騎著是比較舒服的,有負重。)

這種情況第一種難。

但是在實際中,爬坡的風阻影響不大,反而操縱影響更大一些。並且輸出的功率是不同的,坡越抖輸出的功率就會偏大,人也更累。我偏向於第二種假設。而且高踏頻的低速時很難操作的。速度越低車越不容易保持穩定。

現實里「難」這個概念比較複雜,是因人而異的。騎車高踏頻是由心肺功能負擔較多,低踏頻是由肌肉負擔較多。當你功率一樣的時候那麼坡度越抖你的踏頻便會降低,(要是說你爬坡和平路都能維持在80~100的踏頻那麼當我沒說。。。)

踏頻降低,肌肉消耗大,當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覺得踩不動,每一下踩著都好累,要是換大飛輪會感覺踩得偏快,更難受。

而且爬坡有一個合適的踏頻區域,在這個區間內人會覺得比較舒適

(我爬東勝的南大山就是。2.3Km上升300m,14min)

但是坡度低一點的時候可能會有騎著更舒服一點。(海上雲台山10Km上升500m,60min)

這裡面可以看到平均速度是差不多的,這就是如果放慢速度,我個人會覺得車更難操縱,但是第二個我明顯更喜歡一點,即使時間長上許多,因為在這個坡度上我的輸出更低,騎著更休閑。

而且不會有累爆了的感覺。(就像400跑和散步的感覺類似←這才是重點?)


坡度越小越好騎,親身體驗,十多公里的陡上坡要比幾十公里的緩上坡難騎得多。陡上坡一路都是無氧運動,產生的乳酸量大,很耗體力,身體非常疲憊。而緩上坡消耗掉的糖類脂肪基本都變成了水,騎起要舒服些,輕鬆得多。


8%的坡10km,怕是環法一級爬坡水準


給你一個坡度請自己體會……無休止的18%坡,在大山裡騎行,才叫坡啊。之後,我情願8%坡跑60公里也不願意再進山。真的,那天我覺得自己是在爬牆,前輪隨意一蹬就翹頭了

之後,我爽爽的騎遊了70公里小坡度山路。特么的輕鬆,愜意

請看地形圖……


北京妙峰山,20公里長,爬坡1公里,坡度平均在5%,你也騎一次感覺下~


改成2公路和4公路吧


你去騎一騎就知道了


哪個我也上不去


推薦閱讀:

一萬元以下的碳架公路車應該如何配置?
單車通勤,選平把公路車是否合適?
剛入手的ucc rx2.0有沒有必要改裝,比如改輪組方面。如果改,怎麼改?
閃電自行車在國內和日本的售價差距為何如此懸殊?

TAG:騎行 | 公路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