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魏延是怎麼死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魏延在電視劇中的形象演的很生動,基本是按照民間傳說拍攝的。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大喊「誰敢殺我」,連喊三聲,這時候馬岱在身後大聲應道:「我敢殺你」,隨之手起刀落斬殺魏延。
三國演義中對斬殺魏延的成功歸結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書中講諸葛亮善於觀人面相,他在魏延出營時看到魏延腦後長有反骨,因此料定自己死後魏延必然趁亂謀反,但是魏延是烏龜精轉世,善於將頭縮進脖子里(這個是民間傳說,權當笑話聽吧),因此設下一計,令馬岱慫恿魏延大叫「誰敢殺我」,趁其不備斬殺魏延頭顱,方才奏效。這樣的精彩段落其實三國演義及其民間傳說有很多,大多是根據歷史添油加醋的一種謠傳,根本不可信!
那麼真實的歷史中魏延是怎麼死的呢?魏延又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需要從書中尋找答案。
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是在隨劉備入蜀時開始有記錄的,也就是說魏延原來是誰的部下歷史書並沒有記載,這一點跟電視上演的不太一樣。電視上演的是魏延原先是劉表的部下,後來投靠長沙太守韓玄,因對韓玄不滿,於是率眾投降劉備。當時諸葛亮就要斬了魏延,說魏延心懷不忠之心,難以長久。後得劉備勸阻才作罷。
書中記載,魏延在跟隨劉備奪取益州的過程中作戰英勇,劉備封他為牙門將軍。同時期同樣為牙門將軍的有王平、向寵等,可見魏延的官職並不是很高。
魏延真正嶄露頭角是在劉備選擇鎮守漢中的大將時,當時劉備遷都成都,於是必須選一名上將去鎮守漢中。這時關羽鎮守荊州,都襄陽。作為劉備最親密的兄弟張飛被大家認為是最合適的人選。然而劉備卻出其不意的選擇了魏延。劉備封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眾人都大驚。
於是劉備召集群臣,當面問魏延道:我將大任交與你,你有何打算?魏延回答道:要是曹操親自領兵來,我就率兵防守。如果是一個偏將,就是領十萬大軍前來,我也會就地消滅了他。劉備大喜,稱讚魏延勇猛。
魏延的表現當然也是可圈可點的,在他鎮守漢中期間,多有建樹。漢中始終牢牢的掌握在蜀軍手中。劉備加封他為鎮北將軍,封都亭侯。
後來諸葛亮北伐,在第二次出祁山時魏延領軍擊敗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成功收復失地。被劉禪加封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在諸葛亮出漢中時提出的「子午谷奇謀」,這個計策到底是否可行存在爭議,但是沒有試一試就否定這個建議確實有些遺憾。不過這也從一方面反映了魏延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大將,他也有出漢中、伐魏國、平天下的宏大願望。
後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之前已經派兵進攻過駐紮在渭水南岸的司馬懿,進攻的效果不太理想。於是諸葛亮採取了持久戰的做法,令蜀兵就地屯田,平時耕作,戰時打仗,耕戰結合。誰知道不湊巧,諸葛亮由於操勞過度,病情逐漸加重,於是終於支撐不住突然病逝。
這時候軍中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以楊儀為代表的,主張撤軍。另一種就是以魏延為代表的主張保持現狀。而不巧的是魏延和楊儀兩人平時就關係不和。
諸葛亮死後,楊儀、費禕、姜維商議秘不發喪,令魏延斷後,全軍撤軍。關鍵這個時候諸葛亮死後軍中大權是魏延為老大。魏延聽到文臣費禕過來下達調令,而且還是楊儀起草的,於是非常不滿,魏延說:丞相死後,自有人繼續率軍與魏軍作戰。何必因為一個人的生死而荒廢了伐魏的大計呢?當然了,他說得這個人就是他自己。
這個時候,事情就變複雜了。劉禪遠在百里之外,況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魏延執意留下,估計沒有人能夠阻止他。但是蜀軍一撤,魏軍必然有動靜。如果這時蜀軍內部自我分裂,則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魏延不等楊儀等人撤軍,先率人南返,目的是搶先一步在劉禪面前狀告楊儀謀反。魏延還燒毀自己走過的棧道,用來延誤楊儀的行程。楊儀也派人日夜兼程向成都進發。劉禪接連接到密報,一個說楊儀造反,一個說魏延造反,到底誰是誰非劉禪自己也搞不清楚。
於是劉禪就問身邊的丞相府人員董允和蔣琬,這兩個人於是保舉了楊儀,懷疑魏延的動機。這時候魏延的舉動也有些過分,他先到達成都的周邊南谷口附近,他令人守住南谷口,然後出擊楊儀的軍隊。楊儀派何平出戰,何平罵魏延道:丞相屍骨未寒,你就做這樣的事情。魏延的士兵都知道魏延不得人心,於是都紛紛投降。魏延無奈,領著自己的兒子逃回漢中。楊儀令馬岱追擊,馬岱成功追上魏延並且斬殺了魏延。
魏延的死是一個悲劇,他的死跟楊儀有很大的關係。魏延居功自傲,在諸葛亮死後沒有和文臣同心禦敵,反而趁機打起自己的小算盤。在政治鬥爭中又多次出黑手,要至楊儀於死敵。終於因不得軍心而落得孤身逃亡的下場,最終被自己人馬岱斬落馬下。可謂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呀!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歷史上對魏延的死有一定的歪曲,魏延未必有反心,因為如果魏延真的造反,他會選擇投靠司馬懿,而不是南下找劉禪狀告楊儀。所以在魏延心中,諸葛亮死後應該按照他的思路繼續與魏軍對抗,派一隻小隊伍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成都就可以了。而楊儀、費禕等人的行為明顯是過於懼怕魏軍,生怕魏軍知道了諸葛亮死後趁機進攻,是一種典型的逃跑主義,因此魏延選擇了政治鬥爭來保全這次北伐的戰果。
然而,在實際鬥爭中,魏延採取的手段極其厚黑,導致他和楊儀的矛盾白熱化,最後無人支持他,落得了一個兵敗被殺的下場。因此魏延是個悲劇的人物,他的死是咎由自取,不值得過於同情。
本文首發於悟空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就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魏延是自己作死而已,非諸葛亮所殺。但他卻不是想造反。只要這次安全退回蜀漢。憑魏延軍中資歷,蜀漢軍中一把手十拿九穩。何必急於一時,楊儀文官怎能與之爭鋒。三國志講: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很多人講諸葛亮開會不通知魏延。我覺得無稽之談。誰說統帥開會要通知所有人知道的。難道主席他們開會都要把十大元帥叫回來。而且這也不是開會,而是密談。諸葛亮病重,自知不久於人事。知道的人當然是越少越好。據三國志講此次北伐魏延為前鋒。就是說魏延在前線,匆忙召回魏延恐有變。再者就是諸葛亮知道魏延會不聽命令,所以沒叫他。但諸葛亮並沒有講魏延不聽命令就殺了他。諸葛亮是知道魏延的忠心。也有人講諸葛亮的安排不利於魏延。魏延是此次北伐前鋒讓他斷後也沒有什麼不利。斷後是重中之重,也說明諸葛亮對他能力的信任。曹操就經常親自斷後。)諸葛亮知道魏延不會輕易聽命令,魏延講吾自當率諸軍擊賊。從這句話就得失他抗曹的決心有多大。諸葛亮也知道魏延忠心不會反叛。所以才說不聽命令就不管他了。楊儀派費禕去探知魏延的想法。得知他不肯退軍。於是按諸葛亮遺命準備退軍。魏延不願意去斷後還有一個原因。魏延講: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你不是為楊儀斷後而是為蜀漢。把個人恩怨凌加在國家利益之上,置大局於不顧)
三國志講: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水火到兩人只要坐在一起就吵架,吵著吵著魏延就拿刀對楊儀比劃。楊儀只能哭成淚人,費禕做和事老。魏廷楊儀兩人都是人才,都是劉備諸葛亮看重的人。
魏延:勇猛過人,劉備時:任他做漢中太守,鎮北將軍守漢中。諸葛亮時:都亭侯-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縣侯)(如果這樣都講諸葛亮不待見魏延,那麼我多願我的領導如諸葛亮之不待見魏延。)
楊儀:有才幹。劉備時:先主語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左將軍兵曹掾(管兵事器械,劉備當時官位是左將軍。如諸葛亮署左將軍府事)-尚書(漢代尚書是分管五曹之一,就是後來的六部。是尚書令的副手,不設丞相時就是由尚書令管天下)諸葛亮時:參軍、署府事-長史、綏軍將軍。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兩人的矛盾諸葛亮非常清楚,但因兩人都是人才。難以偏任何一方: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蜀漢車騎將軍劉琰跟魏延不和都讓諸葛亮責,趕回成都。(劉琰是蜀漢第三號人物,諸葛亮第一,李嚴第二。)但他不管事的,只是居高位而。面對楊儀魏延兩個有才之人,諸葛亮難以選擇。
魏楊兩人都性格不好。一個性矜高皆避下,一個性狷狹。兩人都想接諸葛亮的班。魏: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楊: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諸葛亮認為楊儀性格不好,不能接班,認為蔣琬更適合。雖然沒說魏延,但我認為也有這樣的意思。有句話講:宰相肚裡能船,將軍額上能跑馬。魏楊兩人是不符合的。
魏延作死的過程是:諸葛亮遺命斷後,魏延不聽。楊儀準備自行退軍。(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不聽軍令罪過不小吧)-楊儀還未退軍,魏延搶先南下,所過燒絕棧橋閣道。(這是要置蜀漢大軍於死地嗎?司馬懿可是在後面追擊呀。追了兩次。1以為諸葛亮死了,讓姜維楊儀嚇走2路過蜀漢軍留下營寨評價諸葛亮天下奇才。發現留下不少糧軍器圖書,然後再次追)-魏楊互相告對方謀反,阿斗收到兩人的奏摺。問董允蔣琬等人,大家都保楊疑魏。(楊儀是文官,魏廷是武將。而且燒絕閣道行為讓人疑)於是派蔣琬率宿衛營北上。-楊儀等人逢山開路遇河搭橋,晝夜兼行。魏廷在南谷口等著,率部攻擊楊儀,楊儀派王平前去。王平來到魏延軍前大罵: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敢這樣。魏延部下的反應是:魏延士眾知曲在魏延,莫為用命,軍皆散。(說明連魏延手下都不支持)於是跟幾個兒子逃往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斬,夷魏延三族。(楊儀在之後因沒能接班只做虛,非常不滿。說了些不好的話,貶為平民。之後又上書誹謗。蜀漢下令抓楊儀,楊儀自殺了)
魏楊兩人的矛盾連遠萬里之外的孫權都知道,也預言了兩人。襄陽記曰:董恢以宣信中郎副費禕使吳。孫權嘗大醉問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禕愕然四顧視,不能即答。恢目禕曰:"可速言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權大笑樂。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還未滿三日,闢為丞相府屬,遷巴郡太守
魏延有作死的成份,楊儀有推波的成份。兩人都是持才而傲,不相讓。他們成功於優點,因缺點而死。關羽張飛也是如此。關羽: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糜芳傅士仁素嫌關羽輕已。荊州的很多官員跟關羽關係都不好。漢中之戰黃忠立大功,劉備準備封黃忠為後將軍。關封前將軍,關講:大丈夫不跟老卒同列。魏延也是善養士卒。)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張飛是給部下殺死)
諸葛亮也是有責任的,既然兩人都是人才。不忍有偏,那就把他們分開好了。估計諸葛亮也沒想到自己那麼快死吧。
《三國志》載:「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諸葛亮死後,遺命楊儀、費禕、姜維等帶隊退兵,魏延退後。但魏延不聽,他說:「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嘛,府中的親屬和官員可發喪還葬,我自然應當率領各軍去進擊敵人,怎麼可以因為死了一個人而耽擱國家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等人,豈能受楊儀的指派,作斷後的將軍!」,從這句話看,楊儀一是不同意退兵,二是不服楊儀。為防楊儀帶隊撤軍,魏延竟然趁楊儀尚未發令撤軍,自己率先帶領手下的部隊直接南歸,燒毀所過地方所有的棧道,並上表告楊儀謀反,同時楊儀也上表告魏延謀反。朝中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都保證楊儀不反而懷疑魏延。矛盾激化後,魏延的部隊嘩變,無兵可代,於是楊儀派馬岱殺了魏延,並夷其三族。說魏延頭有反骨,是小說家言,最後魏延也沒有反,要反他早就投降魏國了。既便與楊儀矛盾激化引起戰爭後,魏延也沒有反,他只是想殺掉楊儀自己領兵伐魏。因為魏延的性格很傲氣,與其他將領不和睦,所以沒有替他說話。當時人們議論大多認為諸葛亮去世後按資歷由魏延接替相位,魏延也自視如此,結果不是那麼回事。魏延惱羞成怒,才惹來殺身之禍。他是三國時期最被冤枉的將軍。
殺魏延乃是孔明的意思,在戰長沙時,魏延殺太守韓旋救友黃忠而一起投奔劉備,孔明看魏延倔犟,恐以後難訓,不聽號令而借故警告魏延,說:食其祿而殺其主,不忠也。住其地而獻其城,不義也,不忠不義之人留之何用!假裝叫刀斧手把魏延推出斬首。其實孔明也知道魏延是個將才,後有大用,也料定劉備會出面勸阻,這一石二的,一是把人情讓劉備來做,讓魏延感恩,二是讓魏延有所畏懼,服貼聽令。「腦後有反骨」乃是孔明在劉備勸阻時的託辭。孔明雖然放了魏延,還繼續警告:以後若有異心,定不輕饒。孔明臨終,怕魏延不從軍令,鬧軍中內訌,無人可敵魏延,就定錦囊妙計付與馬岱,令其在魏延有異動時,出奇不意殺之。馬岱做臥底監視魏延時有弗孔明原意,魏延本無反意,卻在馬岱的挑唆下竟然與楊儀對抗,在對陣時馬岱出其不意殺了魏延,這樣馬岱就成為資歷最久勇猛數一的將領了。所以,可以說,馬岱是殺魏延的蓄意和直接動手的人。
諸葛亮臨終安排楊儀等人率軍撤回漢中,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指揮,不用等他: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他知道魏延權力欲太重,如果死後立刻將軍權交給魏延,魏延可能不會撤軍,要繼續打仗,但自己一死,軍中士氣低落,重要將領又都是自己的鐵杆兒,魏延也沒有能力掌控,與司馬交手沒什麼勝算,為保留實力,唯有讓楊儀帶隊伍走。考慮到魏延楊儀不和,特意安排不要勉強魏延,給他留了面子,這個做法充分反映了孔明先生的睿智,和以大局為重的做法。
這時候魏延開始作死,當費禕將諸葛亮的安排告訴魏延,魏延居然要內訌: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費禕一看不好,穩住魏延,跑回大營,
魏延發現楊儀真要撤軍,於是不聽諸葛亮臨終安排,截擊楊儀: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燒斷棧道毀壞戰略設施,不惜冒內訌的風險搶奪軍隊指揮權,每樣都是死罪,但凡冷靜點,都不會這麼處理問題。兩軍對壘,楊儀派何平幾句話就把魏延的隊伍說散了: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可見魏延沒有多少忠實的部下。最後在逃亡中被馬岱追殺,身死族滅,全部都是咎由自取,沒有搞清楚自己的斤兩,最可笑的是,他這麼做的原因是想和楊儀爭權,可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楊儀也落得革職自殺,造化弄人。
最後說一下,蜀國滅亡是在魏延死了29年後,以魏延的歲數,別說能不能活到那時候,就是能活到,估計也70多了,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魏延是被醜化冤死的。
原因有三。第一,劉備能封他做漢中太守,又那麼多官職,就說明信任他,重用他,諸葛亮做為內政很高的官員第一執行人〔丞相〕能執行這些命令,就說明他也是承認的。這從魏延鎮守漢中多年未失一地就能看出他能力的確很強,也很盡職。這些都是書上真實記載的。
第二,之所以被醜化成反心,再到被殺,還是因為他只是一個武將,歷史上武將被文官冤殺的不在少數,更何況他常年在外,鎮守漢中,哪能是劉禪身邊常進讒言的奸臣和投降派的對手,這從那些文官只幫楊儀不幫他就能看出來。另外,書上說他對士兵很好,像關羽,說明他統兵能力很強,如果要反,可以直接把楊儀他們幾個不服的軟禁起來,那樣他想做什麼還不是由他?回去申訴或反隨他便了,做為一地鎮守太守要做到這些應該不難,因為他不是一個讓士兵不待見的長官,當過兵的應該都清楚,有個好上司那戰友感情比別的職場的上下級關係鐵的多,但他選擇了回去,還沒關楊儀他們,這就說明他沒反心,最後導致被楊儀他們追上被殺,那些說他反的都是猜的,咱們按實際情況說話。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那時候的第一智囊姜維好像也沒怎麼說話,可能也是因為他屬於第三集團不得重用吧,(如果記錯請諒解,這無關緊要)第一荊州集團,第二益州集團,第三才是他那部分,可能也算不上集團,從之後的受排擠就能看出,連第一集團的魏延都被殺,更別說他這北伐才降的人了。
第三,從魏延死後,不長時間楊儀就被蜀漢集團殺掉,也能看出,好像和誹謗別人有關係,這個關係也許就和魏延有關(也許是查出被冤殺,但又不能承認)。但是因為陳壽寫的,主流思想是尊漢,所以當然不可能實暴出蜀漢冤殺忠臣。
所以,綜上所述,魏延是被冤殺的,楊儀是做死被殺的。所謂的各種原因借口只是為殺他們羅織罪名,使殺的心安理得罷了。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魏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因為沒有後台與背景,所以被埋沒,而亂投奔人"!而諸葛孔明則是雞肚心腸不能容物之流,似看!在劉備期間,文武全才,得心應手,而劉備死後至諸葛亮手上恨不得連默默無聞的無能之輩都沒有,最後連王平廖化都成了大將,可畏諸葛亮手下無人也!諸葛亮嫉賢妒能,能排擠的排擠掉,否則去之直至最後斷送了劉備辛苦打下的半臂江山!
一般我們認為《三國志》是正史,上面記載魏延帶自己兒子逃到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殺,並取首及給楊儀,楊儀用腳踏魏廷的頭,還說:還作惡不?我覺得三國最冤死的將軍就算魏延了,他本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軍,生不逢時,正是戰亂時期,站隊卻成了一生的痛,在荊州時,劉備帶新野敗兵及百姓到襄陽城下,蔡瑁這幫人是不允許進的,是魏延開門,大將文聘出戰魏延,亂戰中,劉備見殺氣重,沒有進城,往江陵而去,魏延手下兵盡被殺,魏延見狀拔馬而逃,卻找不到劉備,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劉備得荊州後,進攻長沙,黃忠戰不下關羽,被韓玄猜疑,欲殺黃忠,魏延見狀,殺韓玄,救黃忠,幫關羽,心還是向著劉備,可是殺韓玄的錯誤,被人認為不忠,尤其諸葛亮看了這兩件事,有個感悟,認為魏延的忠心不可靠,想立即斬殺,後被劉備勸住,但魏延對劉備始終忠心耿耿的,劉備也看到這一點,後來鎮守漢中就用了魏延,諸葛亮死後,魏延主張北伐,一直與魏延有矛盾的楊儀都掌握了軍權,他主張撤回,本來魏延一貫看不起楊儀,甚至在一起上朝弄得楊儀向劉備哭訴,這時楊儀官大,成為自己頂頭上司,那肯聽令,楊儀用謀反而追殺魏延,估計魏延手下也是小部分追隨魏延,最後造成悲劇了。
魏延在蜀國論軍事素質算是能獨當一面的人。劉備將漢中交給他,漢中為當時的前線,位置非常重要,他也代表一類人,看得見前面的路,卻看不見自己身處何處。看準了只顧自己往前沖。卻不會去考慮周圍的人有其它想法。做武將可以。開始創業時也沒什麼。當一個集團形成了氣候,就會有依付在上面的人。主觀認為自己可不勞而獲,能力超群,可利用所有人,其實心胸狹隘的小人,如楊儀。他會認為魏延會擋了他們的路。魏延不死蜀國不確定性更多,向壞的方面,無人能制住魏延,他會不會控制朝政發動政變很難說。對外魏延之才不輸姜維。魏滅蜀如魏延,姜維同心蜀國可能會便長。諸葛亮可能根據這些不確定因素沒什除掉魏延。
謝邀。1.魏延與楊儀在諸葛死後,因權力問題產生矛盾,互告謀反,朝廷以楊儀文人,不會帶兵,而相信是魏延謀反,支持了楊儀,結果魏延被楊儀謀殺,死於馬岱刀下,並被夷了三族。悲哀!2.沒有反骨,一個人是否忠誠,要平時細心觀察,而不是隨便看一眼長相,就斷定日後必反,而且提反骨的諸葛亮,看人並不准,比如馬謖。
推薦閱讀:
※魏延在五丈原故意踢熄孔明燈,馬岱抽刀想殺魏延為什麼諸葛亮阻止?
※如果當年諸葛亮將三軍交給魏延而不是楊儀,蜀國未來會如何?
※諸葛亮為什麼不兵出子午谷,襲取長安或潼關呢?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優於諸葛亮的先攻佔隴右?
※諸葛亮病逝前,為什麼把大軍交給楊儀?
※五虎將為何沒有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