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東晉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中國歷史上的東晉王朝,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奇特」的王朝。東晉政權雖然名義上是一個「君主專制」的王朝,可東晉一百餘年間真正掌權的皇帝並沒幾個,反而世人對於東晉政局還有著這樣一句諺語,「王與馬,共天下」。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指的其實就是王家與皇帝司馬氏共分天下,而這個王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代,赫赫有名的琅琊(今山東青島、臨沂)王氏。
那琅琊王氏究竟是如何做到,能與皇族一起共分天下?想解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先來理清下,琅琊王氏與東晉開創者晉元帝司馬睿間的關係了。晉元帝司馬睿本為琅琊王,琅琊王氏即在其封國之內,而琅琊王氏中的王導早已是當地知名的名士。是故,當權臣司馬越拜司馬睿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時,司馬睿便立即請王導為自己幕僚並委以重任。可見王與馬的緊密合作關係,其實當司馬睿尚在琅琊時就已建立,而這也為日後王導策劃司馬睿的南渡打下了基礎。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鑒於西晉政局的惡化,司馬睿在王導的策划下離開了封國琅琊,與其他四位宗室諸王渡江來到了江南。十年後的317年,隨著北方的淪陷,懷、愍二帝的被殺,司馬睿也正式登基稱帝,建立東晉政權。然而,司馬睿的南渡與登位,絕非如文字記載般順利,如果沒有王導,王敦兄弟為首的琅琊王氏的協助與支持,僅靠皇族身份單家渡江的司馬睿。恐怕也是凶多吉少,難得江南士族人心,並最終在五位王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位登大寶。
?
因為,王導在司馬睿心中或東晉政權中的地位也絕非是一個普通謀士或大臣,司馬睿更不再是一個擁有絕對權威的領導者。大多數的情況下,不是由司馬睿領導王氏家族,而作為皇帝的司馬睿,反需依靠並服從於王氏家族的力量。可以說王導為司馬睿的未來做出了規劃,這些規劃在符合司馬睿利益的同時,更維護了以導為首的王氏家族的利益,因此司馬睿不會反對其規劃也更不敢反對。
更何況,本就無威無望又權輕眾寡的司馬睿想要征服江左,也只得依靠勢力甚隆的王氏家族去聯繫,並期許得到江東士族的支持(魏晉南北朝時取得士族認同,是建立政權最重要的因素)。如司馬睿剛渡江時,江東士族對其並不重視,於是王導就趁要同司馬睿一起出行觀看習俗儀式的機會,來提高司馬睿的威望。當司馬睿坐著肩輦出行時,王導和王敦等有名望的北方士族就騎馬在後面跟隨,烘托出司馬睿威嚴。江南士族紀瞻、顧榮等人看見司馬睿如此威嚴,又有這麼多北方士族支持,都紛紛來路旁拜見他。王導也成功利用自己的聲勢,提升了司馬睿的地位。
?
之後,司馬睿位登九五,本就強勢的王氏家族也必然將以擁立之功,獲得更大的權勢。隨著王氏權勢愈大,本身就權輕眾寡的晉元帝司馬睿也就愈難駕馭,而在這權力的此消彼長之下,隨著皇權的被消弱,門閥士族權力的坐大。「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形成,自然在所難免。
參考資料:
田餘慶 :《東晉門閥政治》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王與馬,共天下」是說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家族與當時掌權的司馬皇室力量幾乎勢均力敵,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所說的王指的是王導和王敦兄弟,馬則指的是司馬睿等家族的人們。要想弄明白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三國後期,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統一了中原,魏、蜀、吳三國歸晉,建立了晉朝,晉朝又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
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大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傻子皇帝司馬衷接班,於是發生了「八王之亂」。
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滅西晉,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
跟隨司馬睿去南方的一些中原人,歷史上稱為「衣冠南渡」。
剛去人生地不熟的,司馬睿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沒有王家家族的支持,當地人陳敏勢力司馬睿也惹不起,哪個地方也是欺生。
剛建立東晉時,王導位高權重,一切事情都有他獨斷。他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也就是相當於丞相一般。
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相當於諸葛亮那個角色一般。
王氏兄弟權傾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導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賀,表示願與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無二日,這成何體統,王導嚇了一跳,連忙推辭說:「太陽和小草豈能相提並論,君臣名分是有區別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該尊卑有別」,晉元帝司馬睿才沒有勉強他。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就和劉禪稱孔明為相父一樣。可見,當初君臣關係還是挺融洽的。
王導可謂曆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元老,地位一直十分崇高。王家兄弟為了在當地人們心目中樹立起司馬睿的形象。想出一個主意來。這年三月初三,按照當地的風俗是禊(音xì)節,百姓和官員都要到江邊去「求福消災」。這一天,王導讓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到江邊去,前面有儀仗隊鳴鑼開道,王導、王敦和從北方來的大官、名士,一個個騎著高頭大馬跟在後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隊伍。這一天,在建康江邊看熱鬧的人本來很多。大家看到這種從來沒見到過的大排場,都轟動了。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顧榮等聽到這個消息,從門縫裡偷偷張望。他們一看王導、王敦這些有聲望的人對司馬睿這樣尊敬,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一個接一個地出來排在路旁,拜見司馬睿。這一來,提高了司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
王導接著就勸司馬睿說:「顧榮、賀循是這一帶的名士。只要把這兩人拉過來,就不怕別人不跟著我們走。」司馬睿派王導上門請顧榮、賀循出來做官,兩個人都高興地來拜見司馬睿。司馬睿殷勤地接見了他們,封他們做官。從那以後,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司馬睿在建康也就站穩了腳跟。
與此同時,北方發生大亂以後,北方的士族地主紛紛逃到江南來避難。王導又勸說司馬睿把他們中間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來。司馬睿聽從王導的意見,前前後後吸收了一百零六個人,在王府里做官。這樣以來,司馬睿在江南的勢力更加鞏固了。
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這就揭示了東晉的勢力分割情況。無論國家還是個人,相處易,共事難。尤其是日子一長,王敦掌握軍權,自以為了不起,逐漸不把晉元帝司馬睿放在眼裡。晉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驕橫,以後慢慢疏遠了王敦,重用了大臣劉隗和刁協,剛剛建立的東晉王朝內部就出現了裂痕。
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王敦發生叛亂。王敦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並擊敗朝廷軍隊。後自任丞相,誅殺周顗等人,並在武昌遙控朝廷。晉元帝死後,明帝繼位,王敦意圖奪位,但明帝已準備反擊王敦。同時王敦亦患病,面對明帝的討伐,只得由兄長王含與部下將領錢鳳等領軍與朝廷軍隊作戰,但最終於明帝太寧二年失敗。王敦亦在戰事期間病逝,終年五十九歲。
琅邪王氏能與司馬氏「共天下」而終於不能篡天下,這主要是門閥士族之間彼此牽制和南北民族之間相互排斥所造成的。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這個問題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一書里有比較詳盡的論證,我在這裡撮要概述一下他的觀點吧。
按照田餘慶的論證,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和王導、王敦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王衍與東海王司馬越的關係的復刻版。
西晉的八王之亂最後是東海王司馬越和成都王司馬穎的對峙,東海王司馬越的封地在今天的徐州和山東南部一帶,王衍是當時名士,也是東海王司馬越的謀主。當時司馬睿在西晉宗室中並不顯眼,是相對比較邊緣的人。
原因很簡單,他並非出自晉武帝司馬炎一系,而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伷。司馬伷在曹魏末期開始出仕,歷任兗州刺史等職。入晉後,先封為東莞郡王,改鎮徐州。參與了平吳之役,率徐州軍隊數萬出塗中,立有大功,因為後來被改封為琅琊王。
司馬伷死後,其子司馬覲襲爵,司馬覲死後,即由司馬睿襲爵為琅琊王。但西晉的爵位是一回事,實際的職務和權力大小又是另一回事。在八王之亂中,司馬睿的軍職還是安東將軍,在當時的軍事職務序列中,前面還有徵東、鎮東,地位都比安東將軍高,安東將軍的地位並不算特別高。
在八王之亂後期,司馬越和司馬穎對峙,雙方都從自己的封地和轄區徵調軍隊來進行戰爭。所以,司馬越和王衍率軍前往都城洛陽一帶去作戰,並且一度控制了洛陽朝廷,留下來在司馬越的東海封地負責彈壓地方,徵調軍隊和後勤物資的,主要就是司馬睿和王導。
江南一帶當時屬於揚州刺史轄區,也是東海王司馬越的勢力範圍。所以司馬睿和王導南渡的初期,主要任務仍然是為司馬越籌集軍隊和物資,來支持司馬越在中原地區的戰爭。
但從王家內部尤其是王導的打算來看,顯然是已經意識到了中原大亂,短期內不可能恢復,司馬睿作為相對邊緣的宗室,南渡之後如果中原淪陷,就可以支持他稱帝登基,承繼大統。
司馬越和司馬穎在中原地區的戰爭最終耗盡了雙方的主要力量,就開始各自援引北方少數民族。劉淵、石勒等匈奴、羯族力量即是由司馬穎招引來的,主要用於對付司馬越。後來,也是石勒俘虜了司馬越和王衍。而司馬越一方則主要招引鮮卑勢力。
順便說,田餘慶先生認為,後來東晉立國後和劉淵、石勒等不來往,實際上也是司馬越和司馬穎兩個陣營的自然延續,而並非出自所謂的民族大義。
南渡的時候,司馬睿名位和權力都不算太大,可以說,如果沒有王導在江東地區的經營和支撐,沒有王導的弟弟王敦鎮守荊州地區,東晉即便想偏安江南一隅也不可得。所以,南渡之處,東晉的偏安之局也是由王家內外支撐起來的。
司馬睿在後來被王敦脅迫的時候曾表示,如果實在不行,他可以退位以避賢路。這也說明司馬睿也很清楚,他自己並沒有什麼實力,真正掌握東晉局面的是王氏兄弟,他不過是個作為門閥政治的點綴的皇帝而已。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田餘慶先生說,西晉是皇權以門閥為點綴,真正掌權的都是司馬氏宗親,而東晉則剛好相反,是門閥以皇權為點綴,真正掌權的是相繼而起的門閥。先是琅琊王氏,其後是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而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前期是指琅琊王氏,後期是指太原王氏。
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長江中上游的荊州由一家掌握,下游由另一家掌握,保持著平衡局面,避免出現上下游和內政和軍政由一家全面掌握。如果出現這種局面,那麼越往後,皇權就會越沒有點綴的作用。
這個局面一直維持到後來門閥在內鬥中衰落,作為二等士族的北府兵將領的崛起,東晉也就走到了盡頭。
無論是上游的荊州還是下游的揚州、徐州、豫州等刺史,實際上的支撐力量都是從北方來的流民。王敦叛亂的時候,朝廷賴以平叛的力量即是所謂流民帥的蘇峻,但蘇峻都來又叛亂了。之後,經過郗儉整頓,流民才成為下游的主要軍事支撐力量。而到淝水之戰前,謝安命謝玄從流民中招募軍隊,是為北府兵。
北府兵的主要將領基本上出自二等或低一些的士族門第,並不是純粹的寒門出身。初期,流民受門閥操縱,作為門閥政治的棋子被使用。但隨著門閥士族內鬥的擴大,門閥士族也無法持續出現足夠的軍政人才,所以作為北府兵將領的劉毅、劉裕等相繼崛起,最終由劉裕取代了東晉。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一開始確實是琅琊王氏與司馬氏共享東晉的政治權力,但實際上正如這個說法所表明的,王在前,司馬在後,皇權只是門閥士族的點綴。就整個東晉一百年的歷史來說,則是司馬氏與門閥士族共享權力,皇權始終不振,門閥始終掌握著東晉的內外軍政大權。
謝邀!史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晉朝西都長安遭後趙劉曜的羯族軍隊之圍攻, 城中缺糧,軍民精疲力竭,晉愍帝司馬鄴被迫獻城投降,後被劉曜擄至平陽囚禁。西晉滅亡。
從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始,到公元316年晉愍帝司馬鄴出降止,西晉僅僅歷經半個世紀的統一便匆匆退出了歷史舞台。後代學者常拿西晉和另兩個短命王朝秦、隋相比較,為什麼一個能完成統一大業的強大王朝又迅速灰飛煙滅了呢?
西晉統治者司馬氏家族代表的是各世家門閥大族的利益,所以鼎力支持它的也是這些高門巨室,而不像其他新崛起王朝那樣獲得了社會各個階層的擁戴。對於門閥世家來說,家族的利益高於一切,甚至高於國家利益,所以,西晉王朝對地方的控制與影響力很弱,遠不如尾大不掉的豪族大姓,因此,占統治地位的貴族上層社會成員對晉室毫無敬畏、更無任何忠心可言。
而且,西晉的經濟支柱是由大族、巨富、官員的龐大資產所構成,這種敲骨吸髓、竭澤而漁的經濟制度毫無公平可言,讓底層百姓痛恨不已。史載,富可敵國的大土豪石崇買了個荊州刺史的官做,他利令智昏、有恃無恐,竟命手下人假扮強盜,乘夜搶奪治下百姓的財產。事情被曝光後,石崇並未受到任何懲處,仍然佔據高位。「官盜,官盜」,這事若發生在其他朝代簡直不可想像。
如此腐朽沒落的統治集團,面對內亂不止、蠻族南侵雙重打擊下的動蕩局面,大廈迅疾傾覆是必然的。
公元318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國號仍為晉,史稱東晉 ,司馬睿是為晉元帝。值得一提的是,擁護他上位的仍是「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的中原世家大族和江南土著門閥士族。這其中,以世襲貴族王家、謝家勢力最大。
司馬睿之所以能東渡登基,主要是依賴琅瑘王氏家族的勢力。王導、王敦兄弟大力支持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朝,王導聯合南北士族,縱橫捭闔,運籌帷幄,位高權重,是扶持司馬睿上位的首功之臣;王敦則被司馬睿拜為鎮東將軍,他獨掌兵權,東征、西討、北伐,立過大功,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東晉國都健康(南京)。王氏兄弟麾下兵強馬壯,權傾朝野,晉元帝司馬睿兩手空空,不過徒具虛名爾。在王氏兄弟的鼎力扶持下,東晉政權好不容易在江南站穩腳跟, 為了「感謝」 王氏家族為恢復晉朝做出的傑出貢獻,司馬氏皇族表示「願意」與王家共治天下。這或許是力不如人的窘境下一次無奈的妥協吧?從此,東晉開始了皇室與世家共治天下的罕見局面。
「王與馬(司馬),共天下」,說的就是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永嘉之亂」後, 南逃的西晉皇族因迭遭匈奴、氐、羯、羌等游牧帝國的打擊,實力早已不濟,琅瑘王氏家族與其勢均力敵甚至比它實力更雄厚,於是出現了皇族和士族共治天下的奇觀,勢焰熏天的王氏家族達於極盛。史載,王氏兄弟特別是哥哥王導地位崇高,他每次上朝,晉元帝都起立恭迎。所以,民間所說「王與馬,共天下」 有其特殊的歷史含義,反映了東晉門閥政治強大的時代背景。
王氏家族極盛時,朝廷中絕大多數(史載高達75%)掌握實權的官員均出自該家族 ,這也是東晉門閥政治格局的一個縮影。在彼時, 若王導、王敦兄弟不點頭,啥事也別想辦成,司馬氏皇族已淪為一個傀儡政權,而實際的軍政大權全部被各個世家大族所掌控。於是乎,東晉王朝出現了許多詭異而畸形的現象:人才選拔只看門第出身,曰「九品中正制」,官員幾乎全部由世族子弟擔任;由於選人才只問出身不看能力,導致東晉階層固化,人才匱乏,出現斷層; 地方豪強隨意圈佔土地,塢堡莊園佔據了大部分的肥田沃土,平民只能替人佣耕,自耕農幾乎消失;社會矛盾空前尖銳,世家大族與司馬氏皇族之間、以及世家大族內部之間權斗愈演愈烈,幾乎不可收拾;上層統治者腐朽庸碌,驕奢淫逸,擁權勢者只重視各自家族利益,卻無人在意國之大事與安危。
永昌元年(322年)在琅瑘王氏的長期霸凌下 ,晉元帝司馬睿憂憤抑鬱而亡,太子司馬紹即位,是為晉明帝。國之大權仍舊被王家掌控。王氏家族與司馬氏皇族共治天下,共曆元、明、成三朝,王導一直掌控著東晉的朝政大權,他力壓司馬氏,治國理政,令行禁止,是東晉前期貨真價實的「無冕之王」。
原創作品 歡迎探討 剽竊必究
插圖源於網路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來了解一下「王與馬,共天下」是怎麼回事?由於王導在東晉政權建立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司馬睿稱王導為「仲父」,把他比作漢朝的蕭何。東晉開國大典那天,司馬睿稱帝,百官陪列,司馬睿硬是要拉王導一起坐在御床上接受百官朝拜,這是史無前例的。王導堅決推辭,說:「如果太陽與天下萬物相同,那麼老百姓怎麼能得到陽光的照耀呢?」元帝聽了很高興,封他為侍中,司空,錄尚書,領中書監,掌握朝政大權。又以王敦為江州刺史,控制上游武裝。王氏家族子弟大都在朝廷上任職。當時民間諺語說:「王與馬,共天下」。「馬」即司馬氏的簡稱。「共」字說明了東晉政權離不開大族的支持。
謝謝。
推薦閱讀:
※這幾年為什麼突然吹起冉閔了?
※為什麼淝水之戰時謝安還有心思下棋?
※淝水之戰後東晉為什麼沒能乘勝滅掉前秦,或者至少收復西晉失地?
※為什麼謝玄能在淝水之戰中打敗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