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是不是由物質構成?


這個問題很好。關於意識的理論,目前有幾個比較出名的。如彭羅斯等人的Orch OR模型。

Orch OR模型是指客觀還原(Objective Reduction,OR)發生在神經細胞微管(microtubule)中並由此產生意識的一種量子意識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意識是微管中量子引力效應的結果。彭羅斯認為,微管中存在著「精心編製」的量子計算,微管蛋白(tubulin)的自身振蕩會使得其表面形成量子效應的疊加態(superposition state)。而當各態的質量和能量分布不均時,會影響各自的時空幾何曲率,在量子引力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時,疊加態的波函數就會坍塌。在坍塌的那一時刻,微管中就產生了意識瞬間。而連續不斷的意識瞬間則彙集成了我們所稱之為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不同於正統的哥本哈根詮釋中認為波函數坍塌是外界觀察所引起的(主觀還原),彭羅斯則認為量子波函數的坍塌是量子引力所導致的,是自行坍塌,所以是客觀還原。

當然還有其他的模型,實際上現在彭羅斯的理論有很多人提出了質疑,其中之一就是湧現原理可能並不能引發意識,當然也有很多科學家在用實驗進行深入論證彭羅斯關於腦部量子糾纏的持續時間,或許還可以通過進化延長。

如上圖,神經學專家保羅.麥克里恩曾經提出著名的「3大大腦」的假設——按照進化的先後,人類大腦分為3大不同的功能區,並且相對獨立地運行:爬行腦:最先被進化出來的部分(爬行動物就有),控制人的吃飯、性等幾乎所有慾望和本能,也掌管著人類大部分的決策。它是呆板、衝動、缺乏遠見並渴望立刻滿足的。邊緣系統:後來被進化出的部分,包括下丘腦、海馬狀突起和杏仁核體,控制人的情緒、情感和長期記憶,它決定了「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它規避危險,情緒化。新皮層:最後被進化出來的部分,包括左右兩個腦半球,控制思維、語言、想像力等所有的「高級」功能。這說明今天的人的智力,是進化的結果。

我的判斷,或許在30萬年前的古人類並沒有「思想」,也就是說幾百萬年前那些能夠利用自然火的古人類未必有思想,思想和動物的條件反射不同,思想可以構建出完全在現實中不存在的「存在」。這才是人類智力的一個大飛躍,是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

在距今近1000萬年前最早的古人類開始出現,人類之間的交流應該就有了通過聲音傳遞信號,個體將感應信息通過聲音相互交流,如發現敵情呼叫,這個類似現在我們看到的其他動物群體。這種狀態持續了幾百萬年。人類開始使用火以後可以吃到更容易消化的食物,夜晚可以更溫暖,壽命延長,對於人的身體,特別的腦的進化起到了基礎上的保證。20、30萬年前甚至更早的時期,人類大腦進化出現了對能夠感應的事物產生莫名的「同類感」,也就是萬物有靈感階段。大多數2-5歲兒童也有這個階段,他們會將身邊的事物看作和自己一樣的、有「意識」的。可以說個體的人的發育是人類群體意識進化的濃縮版。

J.皮亞傑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中發現,大多數4~6歲兒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活的東西,常把玩具當作活的夥伴,與它們遊戲、交談。美國心理學家S.霍爾則認為,兒童在個體意識發展的過程中,重演了人類意識發展所經歷的階段和過程。人類早期意識發展過程中,會出現這樣一個階段,對可感應到的事物產生莫名的「同類感」,也就是萬物有靈感。

萬物有靈的同類感,有可能是來自神經功能中感應與存儲功能的未分化,是新皮層內的發育(這個以後可能還會進化出新的組織)。直到今天,人類的神經系統中這兩種功能仍然未徹底分化。人類可以在頭腦中製造出與感應信息無關的存在,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既然是與感應信息無關的存在,那麼這些各種「存在」之間就可以完全獨立,建立的前提就是互相可以沒有任何關係,是思維意義上的獨立存在,也是概念最早的來源。

這些存在也會被當時的人通過群體性強化視為真實存在,也就是早期萬物有靈崇拜,再到後來的多神論、一神論崇拜;另一個層面,這種並不存在的存在也演生出概念,概念之間具有關聯,這樣概念與概念的組合成為對感應到事物的「再認知」,後來發展出不同的認知體系,如數學(算術、幾何)、再如中國的太極、西方的哲學等。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物理學家馬修·費希爾提出,大腦可能含有某些特定分子,能維持更加穩固的量子疊加態,這種疊加態持續時間還可以通過進化加長。這種我們認為是存儲信息。費希爾提出大腦的細胞外液可能會充斥著高糾纏態的波斯納分子組成的集群。波斯納分子一旦進入神經元內部,就能通過分解並釋放鈣離子來觸發神經元將信號發送給另一個神經元。由於波斯納分子處於糾纏狀態,神經元發出的信號可能也因此糾纏在一起:或許可以稱之為一個「想法」的某種量子疊加態。如果想法(新的意識信息)與存儲信息(穩固的量子疊加態)和感應信息(外部量子引發的內部量子疊加態)形成更大範圍的量子疊加態,而存儲信息和感應信息又來自同一部分,就很有可能會產生想法(新的意識信息)即來自存儲信息,也同樣會來自感應信息,也就是出現自身以外的事物產生和自己同樣的「意識」的狀態。

人類能夠產生出這種能力(通過感應信息而產生感應對象的同類感),是人類區別其他動物的關鍵。可結構化意識的「再現」、「複製」、「傳播」是人類意識第一次覺醒,人類從無到有的建立了各種符號邏輯系統。


世界的所有,有型的物質和無形的能量,這些能量是沒有質量和重量的,而能量是包含在物質裡面的,比如一根稻草的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光,等等。人所感官的一切對外的影像都儲存在大腦中的記憶系統裡面,它可以包羅萬象,連宇宙都能夠記憶在裡面。並且有歸納總結和分析的能力。如果有質量和重量,那大腦是無法承受的。

知識是怎樣儲存在大腦里的呢?,是靠人的五官的刺激,其實低級動物也有這樣的功能,和人類的一摸一樣。但是低級動物儲存量小,而人類儲存量大。

各種各樣的刺激到了大腦中之後就會歸納到每一個倉庫裡面去,動物的小,人的大。然後遇到問題人類就會把倉庫里的材料拿出來對比,衡量,然後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而動物這個能力差。

唯一動物沒有的就是人類有豐富多彩的思想活動,有雲霧一樣多的材料,有立場和觀點,和學術研究,這些組成了雲霧一樣的材料在大腦機器設備裡面分析提煉歸納總結,由表及裡,去偽存真,悟出道理。這就是人的思想,動物沒有。

思想是人類生活過程在大腦裡面的的反應,來源於人的對外感覺,和人類固有的性格方式。什麼樣的人類有什麼樣的性格,而總是挑選對自己有用的和有益的,排斥不喜歡的。這就是立場和觀點。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的人的大,有的人的小,聰明人的大,愚蠢人的小。知道的,和認識的,就叫知識。

人和人之間有巨大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知道的和認識的,多和少的原因。見多識廣,善於思考的人聰明,反之不聰明。

世界是一個大學校,社會是個大課堂,所有人都在這個大學校里學習,而不是局限於大學校里的教室。而往往從世界這個大學校里走出來的人,能夠真正認識這個世界。


思想不是物質,人有思想是因有三個基本條件:

A>發達的大腦

B>客觀世界的觸發。

C>知識儲備優良,

1>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

A>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識和思想為轉移的,即使看不見摸不著的量子,也是人們發現而不是人創造的。

B>客觀物質→作用於人→感性認識<意識>→理性認識→形成觀念→條理化的思想。

C>思想的形成條件如下:

→客觀世界/物質對人的觸發。

→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幼兒可以有感性認識,但基本沒有理性認識,所以幼兒沒有"思想"

→一個人的;學識/經歷/智商等,這方面儲備的信息越多,一個人的思想就越有條理,也越先進

→以上的過程就是"物質變精神<思想>"了。

D>人的思想在腦海中形成以後,往往以語言/書面/作品等形式呈現出來→這時,"思想"轉化為物質<語言/書面/作品等>

因此,思想的形成過程是:

客觀世界→輸入信息→人腦→加工〈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條理化→思想化→輸出<語言/書面/作品等>

例如:

我看見悟空這個問題→看清題目文字<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想想怎樣來作答?→調動自己以前的知識儲備→構思寫法〉→輸出<書寫答案>→發表。

這個過就是此問答"思想"形成的完整過程。

E>所以,思想不是簡單的所思所想,如果把所思所想都稱之為思想,那就大錯特錯了,思想是客觀世界的再認識,是認識的升華。

.思想的形成源於對客觀事物發展的積累,吸收,轉化.這其中轉化最為重要!

通常我們把轉化稱為再認識,→這個時候的再認識→是對客觀事物發展的再總結→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我們的思想。

2>從思想形成的條件看:

A〉思想的物質基礎是人的大腦,

這是目前生物界最複雜的腦神經組織→這個組織是人類在億萬年之間一點一滴進化而來。

B>外界→大腦的神經反謝系統→形意識→轉化思想→輸出思想。

C〉思想在人腦內以觀念的形態存在著→是一種意識形態→而不是物質。

否則就是量子在臨床學或病理學也能被發現,但目前還沒有在大腦內有"思想"這個物質!

D>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的靈魂即思想,人死後,靈魂不滅,思想永存,因此思想也是物質的→這是宗教的觀點,對不對,你自己去想。

E>還有一些觀點;

→認為思想是一種光信息一樣的物質。

→認為思想是一種暗物質。

→還有認為思想是一種量子波

這些恐怕都是猜想吧!

→從泛物質論出發,一切皆物質,因此思想也是物質了,但這就抹煞了"意識形態"和"客觀世界"的差別,如同把貓也可以重新命名為狗一樣→這恐怕不是科學而是民科了。


我有一個簡單明了的模型,來嘗試回答該問題,並努力給題中所及物質與思想的關係建立一個說得過去的解釋。

權且稱為「比較模型」吧,這個模型如下:

對,蛇的舌頭,也就是蛇信子。(蛇的視力很不好)作為嗅覺或者綜合味覺的器官,這種左右分叉的結構非常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這個感官通過這種結構來判斷它追蹤的目標在哪裡——或左或右,做出該判斷的是蛇的味覺或嗅覺神經系統的上一級,即它的腦,這種分叉結構的神奇之處在於,無論感官的物理、化學機制是什麼,無論外界需要被感知的味道或者物質分子是什麼種類什麼性質,該感官及其蛇的頭腦只需要完成一種最簡單的工作:比較大小!左邊的信號強烈,即目標物質分子濃度大,那麼向左走,反之亦然;對左或右進行正確選擇的後果很重要,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要麼得到獵物繼續活下去,要麼餓死,要麼追到交配對象得以繁衍,要麼繼續單身。

這個模型,在蛇的行為與其所在的外部環境之間建立了一個關係,我們把蛇的行為,向左轉或者向右轉,看作是一次決策的結果,那麼,可以說,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動物(或許,植物亦是如此),它們的生命過程,是基於一系列物理量或者化學量的比較,甚至可以簡化到僅僅是「二選一」或者「是與否」的簡單選擇。

得出以上擴大化的結論,一是由於不同動物DNA之間的高度一致性,這種分子層面的一致性一定決定了生理機制方面的一致性,或者至少是相似性。二是,即使把對動物行為選擇的分析逐層上升到對人類層面所謂「價值觀」或價值觀體系的考察,也可見,價值觀的實質也不過就是對不同對象價值高低的比較並進而決定取捨而已。

生命就是生存。「比較模型」,可以在生命體結構的任何層面發生作用。比較就是決策,決策決定選擇,選擇決定決定生死,所以說,生命的根本機制就是比較,無論是在量子(基本粒子)層面,還是原子分子,進而組織器官層面,甚或更高。

動物會動,動物有時顯得很聰明,這至少讓我們人類覺得,即便它們沒有思想,也是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的。現實中會使用工具的大猩猩,海獺,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一種猴子以及太平洋珊瑚礁里的豬齒魚(沒錯,用石頭砸碎蛤蜊外殼的一種魚)都證明了,思考或者判斷,是生命體大腦的一種基本功能或者基本屬性。這種思考或判斷能力,我們應該將其視作是(人類的終極的)思想的一種低層級形式。

如果我們一定要拉大人的思想與動物思考判斷能力之間的距離以方便分析的話,那麼我們就暫且定義思想為眼下的符號體系吧,是著作的書籍,是設計的建築或飛船,是成體系的數學物理學,是各種宗教信仰,等等吧。思想也有一個特點,即積累、傳承和演進、演化。這一點正對應著生命體或生命體系(人類社會)的演進演化過程,而,所謂的積累傳承,宏觀的體現是語言和文字乃至圖畫的記錄,微觀層面上看,即生命體生理機制上看來,就是神經系統的記憶功能了。記憶,當然是量子原子分子層面的物理化學作用的結果。

記憶,分析其特點最有意思,比方說,關於一條魚??的記憶,我們說它——這條魚——存在,那麼只是意味著世界上曾經存在過這麼一條魚或者這條魚仍然還在,但此魚的存在與記憶是分離的,沒有任何物理空間的關聯;我們若要說它不存在,也說得通,一是記憶者大腦中肯定沒有這條魚的實體,二是關於這條魚的記憶可能對應著一種特定的分子結構或者某種特定的原子和分子的量子狀態,即便是一一對應的關係,這個記憶也一定與其所在記憶者大腦中的具體位置和記憶者特定的時間經歷密切關聯,從而不具有特指的確定性。

那麼,我們就此解釋了記憶的非實在性。這也就是概念的來源——概念來源於大腦分子結構或者分子的特定量子狀態,不是來源於外部現實世界的實物拷貝或光學投射。而概念是思想的磚瓦,思想是概念磚瓦構建的大廈。

生命個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即是生命的本質屬性,又是生命系統進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尤其對於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來說,人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由於交流媒介的存在,即文字、語言等等,更加強化了概念的存在,更加促進了概念體系的發展演化,於是,思想越走越遠,越走越高。

如果說司母戊鼎金字塔和道德經相對論是思想的象徵,那麼可以說思想是物質的。如果說基本粒子的運動機制是思想產生的根源,那麼思想就是一場人類大腦中分子原子細胞舞蹈的完美演出,唯一的問題就是,何時結束?還是繼續?


我認為其它動物,如犬類,它有頭腦也有思想,只不過智力如同三歲小孩。

我有自己的思維觀點。人的大腦之思想不是物質而組成,而是有纖維腦核組織、思維神經線路、各層發達感官等,如視覺、感覺、觸覺、嗅覺、聽覺綜合連接組成,通過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之下而產生的思與想,與物質無關(自己的大膽設想)。


人的思維、意識,皆有物質基礎,思想建議在意識之上,建立在腦細胞,間質、突觸之上,是人在進化過程中在交流,勞動等多個條件反射慢慢進化而來,

人腦之丘腦,海馬回,邊緣葉等皆為思維意識中樞,是那個細胞器和什麼分子起作用還不清楚,由n次條件反射後腦細胞以對音像,物質形狀存儲功能而有記憶,

宇宙進化出生命,高等智能生命人是宇宙進化顛峰之作,有人之思想,思維對宇宙存在才有意義,有些原創,引用聲明。


「意識的運動也是物質的存在」。物質分可見與不可見兩種存在方式。想與不想,有與無都是相對而言。人有思想是物質運動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神學用不可見物質運動的存在解釋,現代科學用可見物質運動存在解釋。世界還有多少不能解決的問題?供參考!


純粹的經驗再多,也不能產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存儲容量再大,程序執行的結果依然是外在思想的最嚴格的體現。就功能而言,人可以敗給機器、電腦,但是,人類的思想卻永遠是最強大的,包括人工智慧,本質上也和機器一樣,同樣是人類思想的嚴格執行。所以,思想不是物質的付屬品及產物,相反,恰恰思想主導了宇宙萬象。思想的內容必然包含、反映外在客體,但是人類能思想的功能卻自在自為,感性與理性交織的複雜多變往往自心難測,絕非機械加程序可以模擬。人類思想的情境感受,只有生命才能擁有的」自我感知」,非生命不能體驗。


這個問題是迄今悟空問出來最有水平的一個問題。

思想是意識的一種,是連貫性的思維,是意識的多種組合。這裡面的關鍵是意識。

所謂意,是站在心之上,站在日之上(生命靠陽支撐,日是陽剛的代表),因此可以斷定,意識和思想不是物質的。

如果量子力學的方法,用物質的方法去解釋,思想終究脫離不了物質的框架。

可以驗證的是,思想比光速,比量子快。幡動心不動就是明證。

那思想到底是什麼呢?是一種常人不可理喻的法。我們古人發明了法,並且創造了鬥法這一說,給我們後人指明了理解思想的方向。


79年上政治課時老師講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物質決定意識。我就從人體意識與其相應行動尋找關連性。如何傳導?沒有物質那怕是最小物粒也傳導不過去。而只要能傳導必是同質類。那意識也一定是那個最小粒物質了。所以意識也是物質,只是在大小數軸的末端。物質與意識沒有一和二,只是看見和看不見的區別。


推薦閱讀:

通古斯大爆炸真的是特斯拉的高聚能電磁波實驗造成的嗎?
藥店里幾塊錢的維E跟一百多的有區別嗎?
如果按進化論,人類起源非洲然後分散世界,為什麼以前中國沒有原始黑白人共存?
有沒有三個以上的糾纏的量子呢?
人死之後,思想去了哪裡,是陷入永恆的黑暗,還是去了未知的宇宙?

TAG:最強大腦 | 探索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