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人普遍喜歡聽戲曲?


我也思考過關於文藝作品與受眾的關係,希望能夠表達清楚: 尤其是前幾年,我們會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喜歡戲曲、曲藝乃至於話劇歌劇等相對傳統的藝術形式的都是年齡偏大的人群,年輕人則更喜歡電影、搖滾等新潮的藝術形式,個人認為這種現象的原因大體分為兩方面:

第一,也是比較淺顯的直接原因:觀眾和市場的浮躁。從清末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落後於國外發達國家,而且比較封閉,改革開放以前人們只能接觸到戲曲(尤其是京劇的樣板戲)、相聲之類的文藝形式,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外國文藝形式跟外國的產品一樣紛紛湧入中國,我們突然產生一種錯覺「國外的都是好的」,於是自己原有的文化產品受到排擠,而國外新的文藝形式受到追捧,尤其是年輕人喜歡新鮮的藝術形式,所以很多人認為傳統的文藝形式「過時了」。

然而這幾年,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影響力都得到了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又逐漸回來了,對國外文藝作品的熱情也過勁了,演員的浮躁情緒也趨於平穩。出現了諸如郭德綱,王佩瑜這樣的演員,讓很多人回到劇場,去聽相聲、去看京劇,這些年相聲這種傳統藝術形式又成了時尚,王佩瑜的京劇演出也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而且多數觀眾是年輕人。

第二,也是深層次的原因:文藝大眾化的必然結果。

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傳統戲劇比電影電視劇這些新興的藝術形式更加難,需要更高的藝術修養和藝術水平才能看得懂。總會有人感嘆:祖宗留下的好玩意沒人喜歡!我們也會發現好的東西往往不被大眾接受,比如四大名著很少有人看,網路小說卻閱讀量極高;優秀的文藝作品沒人看,卻有很多人再看快手上的直播;馬三立、侯寶林這些大師的相聲沒人聽,卻有人去聽岳雲鵬;

其實這都是正常的現象,自古文學藝術的發展趨勢就是由雅到俗、由複雜到簡單。從「關關雎鳩」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今天的網路小說和喊麥直播,越來越簡單,越來越通俗,甚至低俗。原因就是那句話:文藝大眾化。

過去我們國家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處於溫飽線以下的,他們並沒有對文藝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吃不飽飯的人吃飽了,想休閑娛樂了。但是他們沒有任何文化修養,所以只能看懂最低俗的文藝形式。於是當這批原本吃不飽飯的人大量的有文化需求的時候,因為他們人數眾多,所以市場要向他們傾斜。所以簡單的文藝形式代替了複雜的,通俗的代替了高雅的。京劇代替了崑曲,電影代替了京劇,低俗的電影代替了高雅的電影。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正處在一個由高雅到低俗的下坡路,所以可能大部分的老年人能接受相對複雜的藝術形式。

個人的一點拙見,歡迎批評指正。


時代烙印。對於經歷民國時代的人,也就是1912年至1949年期間,不論其時間長或短,這部分人在視聽娛樂上主要受京劇和各地方戲的影響。眾所周知,京劇的發展和推廣主要靠慈禧太后,承蒙皇家癖好和對統治者趨之若鶩的地方官,為此造就了遍布各地戲劇名角和戲迷,全國各地也應運而生一大批戲院。而民國前承清朝,也相應地繼承了前朝聽戲的傳統。再加上各地方戲(如魯迅先生家鄉的社戲等各祭祀戲種)的耳濡目染,戲劇就像烙印一樣在深深地印在人們心中。而解放後,雖然京劇熱度有所下降(再後流行歌等對較後出生一代的衝擊),但戲劇也深入那一代人人心。

對流行歌曲的缺少認同。視聽娛樂在各娛樂方式中無一是最吸引人的,而現在大部分戲劇也搬上熒幕或做成數字格式,戲劇當然也無可避免被改造。對於老年人士,躋身於流行樂和熒幕世界中,因為對現在的歌曲唱腔和曲詞已無法接受,特別是空巢老人無人陪伴,更不免感到孤獨。所以他們寧願選擇自己不太聽得懂的戲曲,但那裡面畢竟有他熟悉的腔調,可以供他回味過去的美好和滿足。

最後是缺少陪伴和懷舊情結濃厚。其實在第二個原因中已經提過了。只是覺得重要,所以希望家有老人的朋友如果工作繁忙,也要盡量抽空回家看看老人。在外地沒條件回家的平時多向家裡打打電話。說實話老人們並不太希望大家能夠拼死拼活地掙多少錢,只想一家人能夠多坐在一起,聊聊天,說說話,這就是他們的幸福。所以,下次如果你聽到老人們在聽京劇,這並不一定表示他們喜歡和一定要去聽懂,而可能是他們需要一個人和他說說話了。


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似乎已經逐漸走上了「沒落」的道路,受眾以老年人居多,年輕人好像大部分都不喜愛。為什麼老年人愛聽戲?我想那跟他們的生活有關,他們那個時候社會生產力不高,人們娛樂方式單一,加上社會生活節奏相對來說比較緩慢,聽戲成為了他們娛樂的主要方式。我是一名來自河南的90後,我的母親曾經是一名戲曲演員,劇種是河南曲劇。受我母親的影響,我對戲曲也比較喜愛。現在的母親早已經不再唱戲了,因為她所在的劇團是民營的,沒有經費來源。只能靠他們自己。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請他們唱戲的人越來越少,劇團就不復存在了。如今的社會早已經是金錢的社會了,他們這群人,有的辛苦的打工掙錢,有的在家為兒子們帶孩子,有的已經不在了…… 希望我們的戲曲能夠重煥榮光。


我也好喜歡戲曲,本人現在高三哦,從小就喜歡,但接觸是在高三,因為我這沒有戲曲的環境



歌曲思想性經不起時間的檢驗,韻味不賴聽。戲曲經典有韻味,有節奏感,給人以思想的啟迪,韻味讓身心合一。過去幾十年由於高速發展,大家都忙著掙錢,心停不下來,所以傳統藝術收到冷落。現在社會已經發展到物質足夠豐富,時間有很多,傳統藝術必然發揚光大。比如德雲社的相聲,成都的川劇,東北的二人轉都開始復甦。


歲月的沉澱吧,濾去浮躁,靜下心來慢慢地欣賞這一唱三嘆的唱腔,這優美蹁躚的身段……我發現也不是所有老人都喜歡戲曲,喜歡戲曲的都是一些有些文化底蘊的老人。因為戲曲里包括了音律、很多文學故事、服飾搭配美、一招一式都是很有講究的。我能說我身邊很多90後朋友也都很喜歡戲曲么,我也還沒老,但我特別喜歡聽戲。平時也愛去戲園聽個戲。其實只要你走近戲曲,靜下心,你就會愛上她……


因為以前的文化形式就是戲曲,並且戲曲的歷史相當悠久,經過長時間的沉澱,錘鍊誕生了今天的戲曲,傳承了千年,內容豐富,唱詞優美,身段漂亮,武功高強,喜怒哀樂,傳古頌今,人物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百姓,全部通過戲曲演繹出來,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人們可以通過戲曲獲得知識,獲得快樂,獲得美的享受,只要是接觸了戲曲的人,都會愛上戲曲,不分老幼。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只是沒有機會接觸而已。一旦接觸他們會愛上戲曲的!


也不一定,我只有19歲南方人,我因為郭德綱唱的小曲愛上了德雲社,因為德雲社知道了京劇神童陶陽雲聖,因為陶陽雲聖去了解京劇,知道了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大鬚生馬譚言奚,還有我最喜歡的南派京劇麒派老生。經常陳少雲,傅如希等上海京劇院的演員


推薦閱讀:

孫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學藝的同學都有誰?
卧龍、鳳雛、冢虎和鬼才四人,究竟誰才是三國第一頂級謀士?
為什麼骨頭社的作品大多叫好不叫座?

TAG:戲劇 | 戲曲 | 文化 | 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