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起就不喝抹茶了?
抹茶,這個說法就不是中國人的。
茶,陸羽在《茶經》中說其「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到了唐代,中國茶業進入空前興盛的高潮。江南百姓營業,多以種茶為業。而且產量很大,據說「團餅而巨串,歲取十萬,自瀟湘達於五嶺,遠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茶經》里記載的制茶法也多是制餅茶法。但是除此之外,還有採摘後直接切碎喝的粗茶,全葉蒸青後烘乾,不經碾研直接煮飲的散茶,還有就是日本人學去的「末茶」(抹茶抹茶,聽上去有沒有覺得耳熟?)末茶是把茶葉烘炒碾研成末後煮著喝的,陸羽稱之為「煬」。
唐朝飲茶風行,《全唐詩》里第一名的飲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從中可以看到風行的盛況。
唐代飲茶的方式,既有非常古老的粥飲法(操作法參考如今廣西桂林油茶、湖南武林源擂茶的喝法),也有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抹茶的喝法,當然,技巧更加華麗,有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為證:
表現的正是末茶飲法。當然,主流的是餅茶飲法。具體可以看《茶經》,各個方面都是非常講究的。
宋朝蒸青團茶的製造方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它製作工序繁多,飲用上非常講究,長期以來都是上層社會的文人雅士才玩得起的高端奢侈享受。蒸青散茶則比較簡單,但是也正是因為它簡單方便,所以得到廣發大民眾的歡迎,傳播很迅速。
註:河北宣化遼墓《造茶圖》
元朝時期,散茶發展已經超過末茶和臘茶,處於過度階段。貢茶已經不再以團餅茶為主,而是散茶、團茶並重。飲茶風尚也是重散略餅。
明朝,蒸青散茶(葉茶)基本上取代了團餅茶(末茶)。明朝的制茶技術出現劃時代的變革,茶葉製作的第一道工序由蒸青轉變成炒青,散茶種類更加豐富,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花茶等等都是在這個製作法以後的創造。飲茶風尚上不再推崇窮極工巧的末茶,而是轉為沸水沖泡的葉茶。士大夫階層對飲茶藝術的追求進入一個新的審美天地。從這個角度講,日本茶道的那一套東西不過是咱們老祖宗玩剩下的不要的過時的舊東西。
從明朝起,茶,才真正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植根進入尋常百姓人家,與社會生活、風情民俗、人生禮儀相結合,影響深廣,而不是像唐宋時期那樣只是宮廷、文人的雅尚清玩。所以,我們中國人的茶,是茶文化;日本人的茶,端著高高在上的架子,能用文化稱之的,只有茶道這樣一個分支。兩相對比,我更喜歡閑暇時桌上的一杯清茶,而不是看上去無比嚴謹嚴肅珍重其事的那套裝bility的程序。
茶眼看世界●品茗知冷暖●樂享茶生活,頭條號【義芳君說茶】致力於獨家深度解讀茶人茶事茶精神,分享茶葉專業健康知識!
這個問題說的其實是中華茶藝的一大遺憾!為什麼呢?義芳君為您細細道來!
近代以來,弱國無外交,還是被重點欺凌的對象,古老中國便遭受了百年國恥。而曾經的小弟、一衣帶水的日本島國也趁火打劫,還特別「喜歡」看中國笑話。
真是徒弟欺負到師傅頭上來了!
舉個茶文化領域的例子,就拿宋代分茶法來說,在我國竟一度失傳了近千年,而在日本卻得到了繼承和發揚,真讓日本人看笑話了。
我國一直到2000年前後,才由茶界一些有志之士反過來借鑒日本茶道的點茶法,並結合傳世古籍中的一些零星記載,經過無數次試驗,才總算「複製」成功。但究竟是不是一千年前宋代真正的分茶絕技,其實並沒有人能夠下定論。
▲現代複製的仿宋古制分茶必備茶具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煎茶、點茶、鬥茶、分茶等古老茶藝都給人留下了無限想像空間。如果說鬥茶是點茶茗戰,必會一爭高下的話,那麼分茶則是一件充滿人文情趣、其樂融融的烹茶趣事。
1.何為分茶大法?
我們首先「科普」下,何為分茶大法?
因為沒有留下足夠的歷史資料,如今我們只能從先人的片言隻語中去揣測或者想像這一獨特的中華茶藝。
分茶流行於南北宋時期,是當時常見的一種茶藝展示,深受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官場大咖,甚至是皇帝的青睞。
大名鼎鼎的詩人陸遊曾在詩中寫道「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他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分茶作為當時一種高大上文娛活動的存在。
▲現代分茶展示,妙茶生花
分茶重點在於用沸水沖點末茶,而且茶具非盞不可,最好是兔毫盞,以便茶與水相遇時能夠在盞面上幻變出各種奇妙的畫面,所以有人稱之為「茶百戲」或「水丹青」。
按照古人的說法,應取其渾然天成的「巧」與「變」,今人的分茶則太有意了,少了這份巧意,變化亦不能隨心所欲。
2.緣何失傳?
這麼富有意趣的樂事、趣事緣何宋亡後就失傳了呢?
從歷史意義上來看,這不能不說是古老中華茶藝的一大損失和遺憾。
宋代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應該說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這也為分茶的誕生與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
但是當時的分茶雖然十分流行,卻僅僅是流行於皇宮貴族、士大夫以及文人紳士、寺院僧人等社會精英階層,普羅大眾忙於生計,也並不具備高雅的文化審美情趣,因而並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遷,逐漸失傳也有其必然性。
▲宋代發達的市井經濟
再者,到了南宋以後,各地制茶相繼出現了炒青散茶,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紙政令,更是讓散茶從此取代餅茶,成為茶葉的主體形式一直流傳至今。與此同時,泡茶的方式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分茶變成了泡茶。
如今,又逢太平盛世,分茶這朵茶藝奇葩理應在當下重煥光彩,而且變得更加接地氣,讓人們體驗到茶世界的精妙。
抹茶起源於中國的隋朝,在唐朝、宋朝達到頂峰,特別在宋朝,已經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藝(點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自明朝以來,中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點茶便告失傳,傳統茶磨也隨之絕跡。
茶葉是發源於中國,在中國傳播最廣,各種茶葉紛繁複雜,也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滲透的體現。英國的紅茶、日本的抹茶,甚至蒙古的馬奶茶,都是我們的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的結果。英國茶起初是貴族飲品,後來漸漸形成英國下午茶的主角,體現的是英國貴族文化或者說紳士文化;日本民族嚴謹,我們毋須過多詆毀,抹茶的盛行也是契合日本民族文化,若非如此,明以後直至當下,日本完全可以引進中國現在的茶葉喝法,文化使然;蒙古豪邁,馬背民族,馬奶茶就是將中國文化或者說中原文化融在濃濃的奶香里,這也是他們的文化。我們以前經常妄自菲薄,覺得外國一切都好,比如我們去國外,總是反省自己的品行,誠然有些同胞行為過分,但是也有當地人加倍描述,加倍標準的原因,這是文化自信的問題。這些年我們能更加客觀的分析別人,更客觀的分析自己,說實話,任何人都不希望別人過的比自己好,或者反過來說更易接受:任何人都希望比別人過的好,古今中外一理而已。反觀我們的茶,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造就了文化的多樣性,我們有黑茶、白茶、紅茶、綠茶、普洱、烏龍……其實這是文化多樣性帶使然,值得我們驕傲。這是我從文化角度的一點拙見,其實在飲食等諸多方面,無不有所體現,誠謝各家!
北宋時期國家比較富裕,制茶業比較興盛,富人喝茶餅(即所謂的抹茶),窮一點的就喝散茶也就是今天的茶葉。其中喝茶餅很講究,有一整套的流程。大概就是茶餅磨成粉,放在瓷器里,用水先沖底,形成一層在杯底,然後在用水沖泡(即鬥茶)。其中茶粉磨多細,用什麼磨,用什麼瓷器泡,用什麼水,用多少水溫的水,都十分的講究。這些東西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奢侈的。到了南宋時期,國力無法與北宋相比,於是便簡化了泡茶餅的流程,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泡茶餅的方法傳到了日本,形成了今天日本的茶道。而到了明代建立,朱元璋認為泡茶餅太過奢侈,於是下令禁止泡茶餅,全國都喝散茶,所以宋代茶餅的製作和泡法就失傳了。
簡單點兒說呢,第一太過繁縟;第二茶道的進步;第三茶葉新品種的傳播流行…
雖說本是唐朝士大夫喝得東西,但後來也大眾化市井化了,有高有低,茶道的發展從明朝出現紅茶後開始迅速質變,逐漸拋棄了舊式「抹茶」喝法…
從心理上看,已失去神聖感不可觸碰感得茶道,給大多數人帶來得已不是強烈的追求感,相比較更簡單得新模式讓人更加愉悅
不是明朝人!不知道!!要不你穿越回去看看!!!專家說的夜不一定真!!!
粉筆灰有沒有來一波!!!
洪武二十四年,明文規定禁止碾揉高級茶餅。喝散茶。這個規定一出,什麼茶餅也沒有了。朱元璋窮人出身,覺得喝末(不是抹)茶又貴又費時。
仁宗時蔡襄製成「小龍團」,一斤值黃金二兩。時稱「黃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徽宗時鄭可聞製成「龍團勝雪」,每餅值四萬錢。
很貴。
不喝嗎?只是點茶法不為主流你沒找到圈子罷了。
有一個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嫌將餅茶敲塊碾末煮茶喝太麻煩、繁瑣,說抓一撮散茶用開水一衝,泡會兒茶汁出來了就可喝痳,多方便!由於皇家提倡社會校仿,從此散茶沖泡成喝茶方式主流,其他的就式微了。
推薦閱讀:
※哪位有九井諒子的資料?
※為什麼日本今年多颱風?
※中國人去日本做理髮師有什麼要求?
※你如何評價拉克絲·克萊因,深愛或是什麼?
※日本東京米其林那麼多,哪家最值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