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才子分別是誰呢?
感謝邀請。在很多影視作品裡,我們都能看到江南四大才子,而主要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文壁文徵明,唐寅唐伯虎,允明祝枝山,昌谷徐禎卿」,另一個是版本是「文徵明,唐伯虎,祝枝山,周文賓」。那麼哪一個是正確的呢?當然是第一個版本了!周文賓是後人杜撰出來的,個中緣由我認為是這樣的:
一,歷史上真正存在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徐昌谷不通書畫,但是詩文卻作的很好,所以被列為四大才子之一。但是人們心中認為的江南四大才子應該都是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所以就杜撰一個和前三位差不多的周文賓。
二,徐昌谷年齡最小(祝枝山最年長1460年生,唐寅和文徵明同年,都是1470年),而且去世很早(1479年生1511年去世,也就活了三十二歲),年齡小、去世早、大眾也不太熟悉,所以就杜撰了周文賓。
三,這一點和第一點很相似,不過這主要是影視工作者為了搏眼球,滿足人們對四大才子的想像。
最後還是回到正軌說說四大才子:一,文徵明,原名文壁(也作璧),字征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中活得最長的(1470—1559),差不多九十歲,也是最博才的,,詩文書畫無一不精,尤其是山水畫和行書、小楷,成就最高!
二,唐寅,字伯虎,後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和文徵明同年生,卒於1523年。也是詩文書畫無一不通,但是書法成就不如祝枝山和文徵明,學趙孟頫和李北海的,畫作以山水和人物見長,我個人喜歡他的山水畫,比文徵明格調高一些。
三,祝允明,字希哲,1460年生1526年去世,因為左手枝生六指,故自號枝山,以詩文和書法見長,書法以草書和小楷為主,小楷宗法晉人,所以格調很高,草書富有浪漫氣息,隨心揮灑,風骨爛漫,天真縱逸。
四,徐禎卿,字昌谷,明代文學家,
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我認為他就是天才那一種類型,可惜天妒英才。
唐寅: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 三十歲時進京會試,涉會試泄題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後遊歷名山大川,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 早年隨沈周、周臣學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準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洒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 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唐寅的作品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藏於世界各大博物館。
成就:
1.繪畫。唐寅作畫很少註明年份,且畫風變化不很有規律,很難推測作畫時間,也難以按照時間來劃分他的畫風變化進程,單就題材來看,唐寅的畫作主要有山水畫、人物畫、花鳥寫意畫等。
2.書法。唐寅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風格豐潤靈活,俊逸秀拔,代表作《落花詩冊》。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中評議:「伯虎書入吳興堂廟,差薄弱耳。」依據文獻記載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學趙孟頫、李邕、顏真卿、米芾各家,並在不同時期呈不同側重,從而形成不斷變化的階段面貌。大體上說,其書風變化可分為四個時期。
祝允明: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別人評價,明代黃省:枝山草書天下無,妙灑豈特雄三吳?群萌萬象出毫下,運肘便覺風雲俱。絲持浪轉信神動,筋迥墨縱皆春敷。分明造化宰君手,左攢右剪形形殊。天愁鬼器不寧歲,鸞驚龍駭誰爭驅?邇來南海作仙令,難籌歷險筆愈聖。奇文豪詠兼稱之,處處江山好輝映。余也飄飄紫台客,向長五嶽將浮屐。多君惠我《遠遊》篇,得展夢窗喜魂魄。嗚呼羲之眼前人不識,笑殺千金買遺迹!
成就:
1.書法。祝允明書法主要成就在於狂草和楷書。狂草來自懷素、張旭,更多的是接近黃山谷,提按和使轉的筆法交互使用,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很緊,形成一種汪洋恣肆的視覺效果。更難得的是楷書又寫得相當嚴謹,有晉唐人的古雅氣息。這種反差很大的綜合素養與唐代的張旭十分相似,如《草書自詩卷》、《致元和手札》、《草書千字文卷》、《王文恪公卷》等。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
成就:
1.繪畫。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歸去來兮辭》頁,明,文徵明書 事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徵,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2.書法。文徵明於書法則是博飛專精的典範。文徵明的小楷造詣最高。主要師法傳為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以及鍾繇《宣示》,王獻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筆法於一爐,形成"溫純精絕"的自家風貌。
3.詩歌。文徵明前期為"東庄十友"與"吳中四才子"之一,後期又"主風雅數十年"。文詩宗宋與宗中晚唐,融各家之所長,如陸詩之工整、蘇詩之文人意趣、白詩之雅緻、柳詩之幽深等。於此之外,文徵明自身的性格、趣尚融化於詩中,形成了"雅飭之中,時饒逸韻"的詩風。
徐禎卿:
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後遷居吳縣。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人稱「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
成就:
1.「吳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人,以畫或書法蜚聲於世,獨徐禎卿以詩歌名滿士林。以詩歌名滿士林。徐禎卿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早期詩作近白居易、劉禹錫風格,及第後受李夢陽、何景明、迪貢等影響,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參與文學復古運動,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為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2.詩歌。體現出一種大體符合吳中地域的知識雜進性特徵;後期大體可以王陽明所說的「學凡三變」來勾勒其思想的轉變軌跡。「末世論」思想是徐禎卿對時代特徵的一種概念性把握,也是其思想的一個基礎起點,徐氏對文學復古的倡導、一生潛心「玄學」等都與其欲拯救「末世」的意圖相關。徐禎卿的思想歷程是與整個時代結合在一起的,每一次轉變大都體現了其精神結構的轉換,從時間來看,徐禎卿是七子典範作家中較早由文學轉入道學,又最早轉向心學之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