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導演為什麼不給阿甘一個完美的愛情?
題主的問題本身就不成立。
首先,「完美的愛情」是什麼,每個人對此都有不同的定義。有些人認為,專一一生,善始善終是完美,有些人認為強烈震撼,如煙花璀璨是完美。我想如果問問阿甘,覺得自己的愛情是否完美,他一定會說:很完美。
要明白阿甘的愛情,首先要明白阿甘是一個怎樣的人,更要明白這部電影為什麼要這樣去塑造他。
《阿甘正傳》拍攝於1994年,這個時候的美國非常強大,又屹立在世界前列,但是社會的問題也在逐漸顯現,可以說,非常像現在的中國。浮躁,是整個社會最嚴重的弊病。
而當所有人都在追逐金錢,追逐自由和性的時候,智力處於正常臨界值的阿甘似乎並不具備這種資格,但是電影的結局,卻是他得到了那些所謂的「健全的人」一生都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
這是編劇對社會的諷刺,也是對純粹的讚頌。
而他的愛情,也反映了這種對純粹的讚頌。
阿甘和珍妮相識於年少時代。僅僅是因為阿甘在因為腿疾和智力問題被別人欺負時,而珍妮善待了他。
因為她純粹的美麗,也因為她純粹的善意,阿甘愛上了她,一愛就是一生。
而後來,珍妮因為自身的經歷造成的創傷,也因為對花花世界的追逐,逐漸墮落。
但阿甘從來沒有介意或者嫌棄過她,無論當他還是個平凡男孩,還是當他變成了萬人矚目的英雄,還是在他成為富豪之時,他的愛情一直保持著原初的模樣。庸俗世人或許會把他的行為稱為戴了「原諒帽」,但是在阿甘這樣簡單的人眼裡,根本沒有什麼原諒不原諒,因為他看人做事,從未考慮世俗的眼光。
他的純粹,也讓他的愛情純粹。
而最後,他終於和自己愛慕一生的女人在一起,有了自己的孩子。雖然珍妮最終未能和他走完一生,但是在阿甘心中,她卻始終都在。
這份愛情,恆久不變。
請問,還有比這更完美的愛情嗎?
為何沒有給阿甘一個完美的愛情?對於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第一:阿甘喜歡的女主並不和阿甘一樣,女主屬於好動型,也是典型的年輕人,這從她脫光在台上演唱的片段就可以看出來。
第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說真的,阿甘確實有點傻,腦子比較死板。叫一個正常人,也不會愛上這麼一個人,雖然對方很愛你,但愛你又不止對方一個。
第三:阿甘只愛過珍妮一個人,而珍妮卻愛過很多人,本來他們有機會在一起,但也因為主流思想,導演還是安排了他們分開,所以也就有了《阿甘正傳》比《肖生克救贖》更加棒的話題。因為《阿甘正傳》更加貼近美國人的思想。
阿甘愛上的女孩珍妮,從小就死了母親,那個出現在電影里十幾秒的父親虐待、性侵她,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有很大的困難,她喜歡的人都打她,虐待她,她把愛和虐待混在一起,每次阿甘見到她,都恰逢一個她愛上的人在打她,阿甘出手相救也救不出來,她還吸毒。編劇就是要讓這兩個人做對比:一個智商只有75的阿甘,由於得到母親的愛和鼓勵,走上了一條別人想不到的路;而珍妮雖然智力正常,卻沒有父母的愛,而且受到虐待,成長為心理健康強大的人很困難,最終早早逝去,編劇暗示她得了免疫系統的疾病,與吸毒有關,兩個人最終雖然結婚,也是臨終託孤,看不出來她愛上阿甘。
在我們的思想裡面,往往喜歡完美的愛情結局,比如說有情人終成眷屬,可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往往完美的愛情離我們很遠。
我想《阿甘正傳》導演給觀眾這樣一個結局,也是警示觀影者這樣一個思想: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包括愛情,也包括健康的身體。因為這些東西在我們身邊轉瞬即逝。
任何東西都會存在遺憾,而與遺憾相對的就是珍惜,無論愛情也好,情親,友情也罷,那代人體驗過來了,往往是對活著的更加珍惜,或許這就是想告訴我們的,好好把握,盡量不要留更多的遺憾。
這是一個懸念。也是一個警示。其實也算是對愛情的一種詮釋,現在的這個社會像阿甘這樣的好男人還有嗎?
一個人可以等另外一個人,1天,一個月,1年,甚至10年,但是阿甘卻會等珍妮一輩子,這何嘗不是一種人生!
推薦閱讀:
※《英雄本色》重映引發懷舊思潮,另一部港片經典能重映嗎?
※如何評價《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電影?
※如何評價《看不見的客人》這部電影?
※電影《盜夢空間》中有哪些不易察覺的小細節?
※求問有什麼燒腦的電影推薦?類似<盜夢空間>《記憶碎片》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