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懦弱昏庸,武則天為什麼最後還把皇位傳給他而不是李旦?
李顯在旁人眼中懦弱昏庸,但從武則天的角度看則是仁孝守成,利於善後。而事實也正是如此。神龍政變時,李顯裹挾其中,當右羽大將軍李多祚接他去扛大旗時,他又打了退堂鼓,說亂臣逆子(指張易之和張昌宗)該殺,「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其時武則天已重病在身,正在迎仙院休養,勸眾人改天再革命。雖說有點爛泥扶不上牆,但牽掛母親卻是真情流露。
李顯拜母親所賜吃了不少苦,然而並未記仇。武則天退位的第二天,李顯便率百官浩浩蕩蕩去上陽宮請安,此後每十天半月問候一次,一直到母親去世。武則天死後,李顯不但做了一個孝子該做的事,比如居喪守制、不受朝會,拒絕嚴善思不讓武則天與高宗合葬的建議,堅決完成母親遺願。還很好地維繫了武則天的身後地位,如下令對武氏宗廟進行保持和維護,為母親追福而修建聖善寺,規定大臣奏事不得觸犯武氏三代名諱,等等。執政理念上則一脈相承,「令百官復修則天之法」,進入後武則天時代。點點滴滴,全都驗證了武則天當初選擇的正確性。
從表面上看,武則天選擇李顯是狄仁傑等朝臣力薦,以及寵臣張易之意在爭奪立儲之功而吹風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還是武則天的意願——她不同意誰說也白搭。武則天最大的顧慮,就是死後武家被清算,在武、李兩家矛盾漸趨白熱化時,她曾召集兩家核心人物一起在明堂盟誓,相約為一家之親,並極其莊重地「銘之鐵券,藏於史館」。維繫這一理想化願景的手段則是聯姻,其中李顯與武氏的交集最多:他的女兒新都和永泰二公主,分別嫁給了武承嗣的兩個兒子武延暉和武延基,最喜歡的小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是武則天死後保證武氏宗親安全的最佳人選。
跟李旦相比,李顯心思單純,適合守成。他第一次被廢,雖說是因為魯莽,隨口禿嚕了句要把皇位讓給老丈人氣話——也是話趕話趕那了,否則即便傀儡也輪不到李旦,卻也讓人看到了他直爽無邪的一面。此後經歷貶廢、流放和軟禁的諸多磨難,應該會成熟許多。李旦則狡猾而有城府,他被後人盛讚的三次「安恬好讓」,實則信奉安全第一,並非超然物外——關於這點我在另一篇問答中已有說明。這種明哲保身的乖巧,在旁人看來就是缺乏足夠的擔當,狄仁傑等人支持李顯而不是他這個現成的皇嗣,已然很能說明問題。這種小伎倆當然也逃不過武則天的眼睛,將帝國大旗交給一個見風使舵的人,身後也會存在諸多不確定因子,她無論如何都不會放心的。
武則天先後廢掉了自己兩個兒子的皇位,自己稱帝,建立建立周朝。然而到了晚年,武則天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了難。她是應該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還是傳給自己的侄子呢?在這個問題上,朝廷大臣分為了兩派:「擁武派」,支持把皇位傳給武則天的兒子,不管是李顯還是李旦都行,只要他姓李;「擁武派」,支持把皇位傳給武則天的侄子。
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每個皇帝都會慎重和糾結,武則天自然就更糾結了,因為她不僅是皇帝,還是一位女性皇帝。如果傳位給自己兒子的話,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的結束,李唐王朝的復辟。那麼自己頂著一個惡妻毒母的名聲辛辛苦苦這麼多年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如果傳位給自己的侄子,武周王朝是可以延續,但是百年之後侄子還會在廟堂之中供奉自己嗎?
武則天曾經有意立武家的人為太子,所以她大肆打壓和屠戮李氏宗親,逼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他們的親信也被殺死。掃除了這些障礙之後,武則天在朝堂上表露過立武家人為太子的意思,遭到以宰相狄仁傑為首的眾多大臣的反對。雖然武則天手握大權,但是在父系社會,大家還是心向李唐王朝。為了打消武則天立武家人為太子的想法,狄仁傑進一步給武則天分析了其中的厲害關係: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於是,武則天徹底打消了立武家人為太子的想法,準備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武則天一共有4個兒子,病死了一個,被自己毒死了一個,現在還剩兩個,李顯和李旦。武則天秘密召李顯回洛陽,皇嗣李旦知道後明白了母親有意立哥哥為太子,於是請求遜皇嗣之位於李顯。那麼問題來了,李顯和李旦同樣是自己的兒子,並且李顯懦弱愚蠢,李旦還要比李顯機智點,為什麼武則天還要放棄本已是皇嗣的李旦改立李顯為太子呢?
有句話叫遠香近臭,李顯遠離京城,眼不見心不煩;李旦長期被武則天軟禁在皇宮,母子之間自然會發生不少矛盾。李顯是有罪之身,武則天赦免其罪,把他升為太子,會因此對武則天感恩戴德;李旦本來就是皇嗣,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不會像李顯那樣有感激之情。李旦住在京城,成了武家子弟打壓的主要對象,武家人多次陷害他。如果李旦繼位勢必會對武家進行大清算。最最重要的是,李旦作為長期居住京城的皇嗣,朝中有眾多大臣支持他。立他為太子可能威脅到武則天的皇權;而李顯多年流放在外地,在京城沒有力量,容易掌握。而且李顯繼位後,為了制衡李旦的勢力,需要藉助武家的力量。這樣就起到保全武、李兩家的作用。為了婆家和娘家,武則天可是用心良苦啊!
當時傳位給李顯已是大勢所趨。
張昌宗兄弟為了討好李氏,為自己留條後路,全武則天召回李顯,並立為太子。至此,武李兩家皇位之爭以李家勝利而告終。
二張與李氏決裂後,多次阻撓李顯繼續當太子。當武則天從長安遷回洛陽後,朝臣對武則天失去了信心,決定發動政變。
早在神龍政變之前,朝中大臣總體上傾向與李家王朝,反對武家子孫即位,反對二張專權。民間百姓也普遍認同李家王朝,對李家王朝還是有一定感情的。
神龍政變後,張柬之率軍除掉了二張,控制了武則天,將武則天軟禁。武則天迫於形勢,只能傳位李顯。
長安四年(704年)十二月,80歲的武則天因病避居迎仙宮。
武則天的病情很嚴重。朝堂無主,宰相也難見女皇。迎仙宮中只有張易之、張宗昌侍奉武則天左右,外人不得入內。史載:「則天不豫。張易之與弟昌宗入閣侍疾,潛圖逆亂。」張易之兄弟有沒有造反謀逆的計劃呢?我們找不出確切的證據來。但張易之兩人極有可能怕武則天去世後不僅權勢不在,還可能大禍臨頭,所以結納羽林軍將帥和部分大臣以防不測也是可能的事情。反正當時長安城中出現了「易之兄弟謀反」的傳聞和帖子。
張柬之和桓彥范、敬暉等大臣決定乘機誅殺張易之,逼病重的武則天讓位,復辟唐朝。張柬之利用職權迅速安排桓彥范、敬暉兩人擔任羽林將軍,掌握禁兵,為政變提供保障。當時皇太子李顯在北門起居。桓彥范、敬暉利用禁軍將軍身份拜謁李顯,密陳政變計劃,得到太子的贊同。張柬之早年在外地擔任刺史時,曾與荊州長史楊元琰一同泛舟。談起武周的亂象,兩人相互約定:「他日你我得志,當彼此相助,同圖匡複。」張柬之此時也推薦楊元琰擔任羽林將軍,共同籌劃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在迎仙宮的消息越來越少。政變集團決定就此發難。張柬之、桓彥范、敬暉聯合左羽林將軍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楊元琰、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官兵五百餘人向宮中進發。其中李湛、李多祚前往東宮迎接皇太子李顯。李顯毅然出宮,走到了羽林軍的前頭。一行人走到玄武門時,官兵們看到太子出面,山呼萬歲。張柬之、桓彥范等人就簇擁著李顯沖向迎仙宮。在宮門口,守衛與叛亂者發生了小規模衝突。張柬之簇擁著李顯輕易就斬關而入。當時武則天在迎仙宮的集仙殿養病。張易之、張昌宗兩人就在集仙殿內,聽到外面喧囂,拿著兵器出來觀看。在廊下,洶湧而來的羽林軍將張易之兄弟當場殺死。張柬之等人事先還分派羽林軍去各自的家中斬殺張易之的哥哥、汴州刺史張昌期,司禮少卿張同休。張家兄弟的腦袋很快就出現在天津橋南。長安的士庶百姓見了,沒有不歡叫相賀的。有的人還臠割張家兄弟的肉,在一夕之間就只剩下骷髏架子了。
謝謝邀請回答。
武則天傳位給誰,不是後人的主觀臆斷,更不是武則天自己的心血來潮,是主導者武則天與輔助大臣和各方政治勢力鬥爭的結果。
當武則天年事已高,皇帝傳給武家還是傳給李家也成為朝廷之上明爭暗鬥的主漩渦。但是武則天吧自己兩個公主都嫁給就武家,所以公主們也希望自己的兒孫接班;武則天自己知道天命難違,自己擁有駕鶴仙歸的一天,所以完成傳位大業,也是實現天下太平的既定方針。按照封建的宗親制度,武則天也意識到傳位給李家才是正途。所以選擇究竟是李家哪位王爺,也成為武則天細心考察殫精竭慮的首要問題。
傳位給誰的前後,武則天四個兒子,前2個早就被處死了,就剩下老三李顯和老四李旦。在這兩個兒子中,究竟選擇誰,她自己就希望選擇一個不僅可以繼承大統,對父母孝順,對武家寬厚的人,否則,由於武則天過世後,繼任者也許會血洗武家,引起天下大亂。
武家勢力看不到自己武家人繼任大統之後,也就轉而選擇可以容納武家勢力的人。所以李顯李旦誰更加仁德醇厚,也就是武家可以接納的人。
李顯在旁人眼中懦弱昏庸,但從武則天的角度看則是仁孝守成,利於善後。
神龍政變時,李顯裹挾其中,當右羽大將軍李多祚接他去扛大旗時,他又打了退堂鼓,說亂臣逆子(指張易之和張昌宗)該殺,「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其時武則天已重病在身,正在迎仙院休養,勸眾人改天再革命。雖說有點爛泥扶不上牆,但牽掛母親卻是真情流露。這個事件證明李顯「仁孝守成,利於善後。」這樣的基本評價才是武則天決心選擇李顯最為突出的原因。
總之,李顯表面懦弱昏庸,皇家貴胄公子哥們的無所用心的樣子,成功掩蓋了希望繼承大統的毅力信心和決心,也為他自己成功接班躍居上位做了精心謀劃。
後來的事實證明,李顯繼位也是正確的,不僅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更是歷史做出的艱難抉擇。
第一,傳位一般都以長子為先;第二,武則天為了包住武氏一族考慮。武則天與唐高宗一共有四個兒子,但前兩個已經英年早逝,只有李顯、李旦兩個選擇,李顯為長,按照法統也是李顯為先。
其次,李顯無能,李旦也未必好到哪兒去,而李顯被廢多年,流放在外,京畿中的李唐皇族與之交集非常有限,其又與武氏一族沒有什麼衝突與利益糾葛。
而李旦雖然膽小怕事,卻是京中皇族的軸心,其背後的勢力與武氏一脈幾乎水火不容,一旦武則天倒台,武氏一脈被完蛋了,基於這種考慮,武則天也只能選擇被流放多年的李顯為帝繼位。
如果說換上像李世民、李隆基這樣的人做皇上的話那對武氏家族那個打擊是不言而喻的!儘管李旦不怎麼樣但是他有個有本事的兒子。試想下武則天那樣的女流之輩能做到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的事,眼光會差到哪裡?李顯就不同了,四個兒子都死了!起碼他在中間能起個過渡期,至於武氏後人的後事他就無能為力了。
李顯可是精明能幹的人,絕不是昏庸無能,當年李弘李賢被殺,李顯非常清楚,雖然迅速被廢黜皇位但是在流放中仍然能苦熬十多年而毫髮無損(這在武周殘酷的特務統治下尤其難得一見)回到京城後更是聯合張柬之兵變更是利害,頗有乃父遺風,之後利用李重茂兵變剷除武家,可謂是借刀殺人,權謀之術絕不在高宗,武則天之下
推薦閱讀:
※後人是如何得知武則天掐死女兒的?
※隋煬帝、武則天為何處心積慮要從「西京長安」搬到「東都洛陽」?
※武則天最喜歡自己的哪個子女?她為何不將皇位傳給太平公主?
※王者榮耀里,你最想哪個英雄做你老婆?
※為什麼武則天要殺薛紹呢?薛紹只是沒有實權的駙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