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盛極而衰的原因何在?


俄羅斯帝國哪裡有『衰』啊?根本沒有的事啊。
一戰前,俄羅斯是世界第五大,歐洲第四大工業國,僅次於美英德法,比奧匈、義大利是強得多的。俄羅斯帝國的經濟發展從來就沒有超過英法(甚至是沒統一前的德國)啊,何來的衰?
所謂俄羅斯盛極的時候,大概是維也納體系建立到克里米亞戰爭之前(1815-1854)的亞歷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即使是這個時候,俄羅斯的經濟也遠遠不如西歐的。所謂盛是指兩個方面:
1.軍事。帝俄有著看似歐洲第一龐大的陸軍(人數)和僅次於英法的世界第三大海軍。
2.國際地位。因為德意志的分裂和拿破崙戰爭的勝利,俄羅斯處於歐洲憲兵的地位。再加上意識形態上的極端保守專制(所謂尼古拉一世是從絞刑架開始統治的),俄羅斯常常出兵鎮壓歐洲各地的革命運動(西班牙、波蘭、奧地利、匈牙利),成為了神聖聯盟的盟主。尼古拉一世藉此機會幹涉他國(主要是德意志)內政。

但其實細看,這些都比較虛。俄軍隊雖然龐大,但訓練、裝備落後,克里米亞戰爭中一敗塗地;所謂的神聖聯盟,實際上只是俄普奧三個君主專制國家的聯盟,偏自由主義的英國和法國都不在這個聯盟之內。俄國之所以能主導這個聯盟,也是由於德意志的分裂,普奧互相牽制而已。克里米亞有事,普魯士選擇中立,奧地利甚至陳兵奧俄邊境,實際上根本不聽俄國的使喚,只是需要利用俄國鎮壓本國的人民起義而已。

俄羅斯自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改革以來雄踞歐洲五強(英法普奧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也是歐洲五強。(公認的俄國實力還是強於義大利的)1877-1878年的俄土戰爭還是能打到讓奧斯曼土耳其差點亡國(因為英國干涉俄軍才沒有開入伊斯坦布爾)。可見從彼得大帝改革一直到一戰帝俄滅亡前夕,俄國都是歐洲強國,和其他列強的相對實力比較並沒有明顯變化,怎麼談得上『盛極而衰』呢?

另外,從科技、文化上看,帝俄一直都在走上坡路啊。彼得大帝改革之前,俄羅斯是一個文化落後愚昧的國家。但19世紀突然文學、藝術、科技都開始大爆發,今天俄羅斯人為之驕傲的科學家和藝術家,有一半是蘇聯培養的,另外一半都是19世紀帝俄產生的:普希金、萊蒙托夫、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列賓、契訶夫、巴普洛夫、楞次、柴可夫斯基、羅巴切夫斯基並其他世界級音樂家、文學家和科學家。


雲石君題目172個,回答171個。。。。。不想說啥了,能這麼堅持也是一種毅力


這麼自問自答,到了172個問題,勤奮是勤奮,效果好嗎


我要說 是因為核武器...
不那麼容易開戰了..
要沒核武器冷戰時候早鋼鐵洪流平推西歐了...


兩個原因。

一個是俄羅斯的保守勢力過於強大,彼得大帝之後再無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死後,俄羅斯把首都從沿海城市聖彼得堡遷回了三線山區莫斯科。在歐洲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俄羅斯已經從西學為用退化為封建王權制度的堡壘,自己不要臉,還美其名曰歐洲憲兵。大意就是鎮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最積極的狗腿子。這樣的半吊子工業化國家,本身自己的積累就少,在一戰後又欠了大量的外債,而計劃經濟和布爾什維克最大的優勢就是另起爐灶,對舊約、欠款一律不承認,所以賴掉了一大筆債務,使蘇聯輕裝上陣發展經濟。其實你們詳查蘇聯的成立,外部的經濟封鎖和內部前政府的大量債務導致了蘇聯必須走計劃經濟的道路。當然還有德國人革命輸出的因素,一戰時期的德國為了迅速終結東線戰事,於是鉛封列車送大量的黃金和武器給列寧同志去養蜜蜂。

二是赫魯曉夫蠢。

從斯大林到赫魯曉夫,從歐洲到中國。

我們可以假設,中蘇之間的大陸關係穩固,那亞歐大陸的崛起就不可遏制。中蘇可以通過越南不斷蠶食東南亞,在中東搞民族獨立運動,在非洲、拉美不斷培養埃內斯托·格瓦拉,對於美國而言,最後能收穫的只是廢紙一張(美元)。但人類的歷史不是那樣寫的。斯大林曾經向希特勒要過巴爾幹地區,其實作為斯大林,他還可以佔領小亞細亞、約旦、敘利亞、沙特、伊朗、阿富汗,甚至印度,但斯大林就是打到了希特勒的痛處。希特勒發動了著名的巴巴羅薩軍事計劃。


此役之後,雖然蘇聯還是一個大國,但蘇聯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這一點斯大林很清楚,所以英國蓄意在伊朗挑起戰爭的時候,蘇聯選擇了示弱。而蘇聯、華約的規模已經達到人類能夠統治地球面積的極限,而斯大林也無意於繼續擴大自己的領土範圍,無意於挑戰世界秩序,無意於推進所謂的共產主義運動。道理很簡單,限制一個國家行政區劃面積的是行政管理學的邊際效應,有太多的地方你根本管不過來,有太多的地方不產生經濟效益,有太多的地方入不敷出,有太多的地方你佔領就會拖你的後腿。這就是我們中國歷史書上多次提到的不求邊功,因為吃得太多就會消化不良。鑒於以上理論,斯大林面對新生的中國居然短時間內沒有反應過來。對於斯大林而言,毛澤東太過熟悉也太過陌生。斯大林是見過大世面的,曾經和希特勒、丘吉爾、羅斯福都劃分過世界,這次是一個中國人,斯大林莫名的有些被動,最後和毛澤東談出一個亞洲革命歸中國(勢力範圍)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斯大林對中國的援助,使中國短時間內成為一個工業國。


前面講了斯大林與中蘇關係,斯大林認為自己達到了一個國家擴張的極限,不願意再求邊功,所以只是利用中國參與朝鮮戰爭,以緩解蘇聯在歐洲的軍事壓力。斯大林對亞洲革命、世界革命都不敢興趣,他甚至解散了共產國際,他對一個小小的伊朗都示弱,因為他只想守成。赫魯曉夫就不一樣了,斯大林為什麼用赫魯曉夫?就因為赫魯曉夫蠢,但他沒有想到赫魯曉夫居然這麼蠢。赫魯曉夫的盲從和盲動,直接破壞了二戰的戰後秩序。斯大林的東方防線使蘇聯處於絕對的戰略優勢地位,而歐洲的均勢!世界的均勢很有可能就會以此定型,再也不會改變。這個時候喜歡種玉米的赫魯曉夫來了,他搞批斯大林,從而破壞了蘇聯的政治一元。他開始從戰略上迂迴美國,親自在古巴部署了中程導彈,恫嚇美國拉開星球大戰的局面,從而破壞了二戰後的世界格局。他撤走援華專家,導致中蘇兩黨反目,致使斯大林導演朝鮮戰爭使徹底倒向蘇聯的中國劇情反轉。


當然這些都不是觸怒中國的主要原因,蘇聯插手越南戰爭,伴隨著中蘇反目,越南倒向了蘇聯。還是前面的講到的,越南不是越南,越南是中國的白手套。這一次變節,直接導致中國在東南亞的擴張戰略變成了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戰略。就越南而言,越南想的是利用蘇聯制衡中國,等蘇聯反應過來,越南已經統一了法屬印度支那地區;等蘇聯反應過來,越南已經統一了東南亞;等蘇聯反應過來,越南已經成為世界霸權之一。伴隨著越南的倒戈和快速擴張,最擔心的都不是美國和泰國,而是中國。根據越南方面頻繁在柬埔寨與泰國邊境的軍事試探來看,越南已經開始準備戰略進攻的戰爭校射。尷尬的一幕出現了,曾經大力支持越南建黨建國的中國,面對越南倒向蘇聯,開出圍堵越南。伴隨著蘇聯海軍進駐金蘭灣,中國腹背受敵已成事實。


後來蘇聯雖然也曾想從阿富汗突破美國的戰略圍堵,但基本上都是遵循赫魯曉夫錯誤的地緣政治戰略方針,蘇聯已經達到一個帝國擴張的極限,任何一個繼續擴大蘇聯勢力範圍的戰略決定,都只能加速這個政治實體的消亡。以上種種,都是帝國版圖(行政管理)的邊際效應,一個國家越大,他的行政管理成本就越高,可真正能為國家供應財稅的地區,每個國家都是少之又少。赫魯曉夫只是簡單的愚蠢,可他的愚蠢破壞了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精心設計的戰略平衡,他自以為高明的戰略進攻,最後導致的結果卻是蘇聯進入戰略陷阱。


俄羅斯帝國成立後,大肆對外擴張,先後佔領了東歐、北亞、西亞、中亞的大片領土,到19世紀初,俄羅斯業已發展成為佔地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世界級大國。

國土面積擴張的同時,俄羅斯帝國也迎來了自己的鼎盛期。1812年,俄羅斯挫敗拿破崙入侵,讓60萬法軍橫屍荒原,一舉威震歐陸。此戰過後,沙俄成為捍衛歐洲君主專制的鐵杆。但逢歐洲爆發新興資產階級與傳統封建勢力的衝突,沙俄都會積極充當後者的堅強後盾,並由此獲得了個「歐洲憲兵」的雅號。客觀的說,在法國相對走衰後的19世紀中前期,曾經被傳統西方世界視為蠻夷的沙俄,已經躍升為歐陸第一等級的軍事強國。

但到了19世紀下半頁,局面發生了改變。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英、法、土耳其合作,大敗俄羅斯。此戰過後,俄羅斯國力大率,儘管後來其採取了農奴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國力得以恢復,但終整個沙俄時代,卻再未重現昔日威震歐亞的輝煌,不僅大幅落後於老牌的英、法,就連德國這個後起之秀,也將它遠遠超過。


煊赫一時的俄羅斯帝國,為什麼會在區區數十年間由盛轉衰?雲石君做個簡單的解讀:


要理解俄羅斯在19世紀後半頁的相對沒落,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俄羅斯憑什麼在之前的快速崛起。

有關俄羅斯的早期發家史,雲石君在《地緣政治:俄羅斯系列》的前幾節中已有分析:簡單的說 ,人類技術發展水平的進步,使得原本是蠻荒之地的東歐平原,在近代時逐漸獲得了規模化工農業開發的可能。隨著東歐平原地緣潛力的釋放,俄羅斯迅速崛起,並將北亞、中亞的上千萬平方公里土地並為己有。儘管俄羅斯佔領的亞洲領土大多環境惡劣,開發利用價值有限,但質量不足數量補,憑著龐大的規模,俄羅斯仍舊可以從中累積出驚人的收益。正是靠著這種聚沙成塔,俄羅斯終於從昔日弱小的公國,一躍成為歐陸一流強國。


但到了19世紀中葉,世界大環境出現了變化,18世紀末發端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到這個階段,已經度過了早期的萌芽期,正式進入成熟普及階段。歐洲列強工業化轉型速度快速提升,工業逐漸取代了農業與傳統手工業,成為歐洲列強主要的國力支撐。

而就是這種文明形態的轉變,讓曾經輝煌的俄羅斯帝國陷入困境:


在以前農耕為主的舊式社會生產架構下,農耕土地面積,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主要標準。而俄羅斯在這裡面有著巨大的先天優勢——不僅亞洲廣袤無垠,就是作為本部的東歐平原,其農耕面積也遠超其他歐洲列強。


當然,自然條件的惡劣,決定了俄羅斯農耕地區的單位農業產量,在當時並不算最高,不過這種差距並不太大,俄羅斯完全可以通過規模優勢加以彌補。


但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工業產能成為衡量國家實力的主要標準。工業生產鏈條的複雜性,以及對社會分工的高要求,決定了其十分講究規模聚集——工礦企業的集中分布,能夠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而正是這種工業的聚集效應,使得俄羅斯的體量優勢慘遭削弱。在19世紀中前期,工業文明還處在早期階段,各國的工業規模普遍量級較小,遠不足以覆蓋所有的適合開發區域。換句話說,那個時期的工業文明,還停留在土地供大於求的早期階段——可用於工業開發的區域很多,但人類的工業規模卻相當有限。


這種情況下,俄羅斯雖然可開發地區比歐洲其他列強多許多,但在整體工業規模有限的情況下,這種潛力一時半會兒並無用處——最核心的莫斯科、聖彼得堡都無法用工業填滿,其他地方又有什麼用?而且,由於體制、文明發展水平的落後。俄羅斯的工業文明質量長期遜於歐洲其他列強。體量優勢不復存在,質量上又遜於他人,俄羅斯在工業化轉型初期的落後,由此埋下伏筆。


而除了體量優勢的不復存在,工業時代運輸工具的進步,也成為俄羅斯被歐洲列強甩下的一大原因。


工業時代來臨前,人類的海陸運輸工具主要是木製帆船和馬車。此類傳統交通工具非但效率低下,而且抗風險能力較差。


拿海運來說,木製帆船非但航速慢,運能低,而且面對海上風浪的抗打擊能力也先天不足,損毀率十分之高。


這對英法等傳統海上強國的實力集聚構成嚴重製約。其實要比實際控制地盤的話,殖民地遍布全球的英法,可能還在俄羅斯之上;而且英法殖民地的可開發潛力,明顯在環境極端惡劣的俄羅斯亞洲領土之上。可是,傳統海運的低效率和高風險,大大增加了英法兩國將殖民地開發所得運回本土的難度和成本——換句話說,英法縱然海外資源豐富,但可以為歐洲爭霸提供的支持卻相對有限。


當然,作為大陸國家的俄羅斯,也同樣受此困擾。前工業時代的運輸痛點,不僅適用于海運,同樣適用於陸運。不過起碼在這個階段,俄羅斯與歐洲強國在交通運輸方面所遭遇的困難是大致相當的,俄羅斯沒有太大的劣勢。


但工業文明改變了這種平衡。1807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機動力輪船出現。隨後,機械輪船技術不斷提高,並在19世紀中期基本代替傳統的依靠風力與人力的木製帆船,成為主要海運工具。


輪船承載量大、動力足、抗風浪能力強,並且更加耐用,這些進步極大的提升了海上運輸水平,大幅拉近了歐洲海上強國本土和殖民地之間的聯繫。英法等老牌強國從殖民地反哺本土的能力也相應提升。


當然,工業革命的成效不只體現在海上,陸上交通工具發生了質級改變——這就是火車的出現。作為一個大陸國家,俄羅斯亦能通過發展鐵路,提升國家的交通運輸水平。

不過,火車形態的陸運,與輪船形態的海運,有著極大的差異。

首先,鐵路運輸仍舊受到運能限制——一條鐵路線所能承載的單位運力始終是存在限度的;而海運,其理論上的運能邊界,明顯比火車要大的多;


其次,鐵路運輸並不是單單造個火車就可以的,還需要打造鐵路線,和一整套運輸體系作為支撐——這些都需要花錢建設,並持續投入資源維護。而海運則簡單的多,只要有輪船久可以了。除了蘇伊士、巴拿馬之類的運河,航線本身的開發和維護,無需投入太多成本


以上兩點決定了,陸上鐵路運輸的成本,要比近現代海運高否認多。


而俄羅斯的自然條件,又將這一劣勢進一步放大。俄羅斯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打造和維護鐵路線的成本和難度自然要遠大於普通地區。特別是俄羅斯的亞洲板塊,在荒漠與凍土帶修建鐵路,這個技術難度,以及所需承擔的成本開支都相當高昂。19世紀的俄羅斯,還沒有掌握如此複雜的技術,國力也不足以應付推廣這種大型鐵路交通網路的開銷。


最要命,這種鐵路網的修建,在當時其實是得不償失的。俄羅斯國土的整體開發程度較低,而且鑒於面積過大,可開發區域散亂分布在廣袤領土上,每一塊都規模不大,彼此間的距離卻非常遙遠,這也就是說,鐵路所帶來的增值收益,或許還不足以覆蓋修建與維護的成本。所以直到現在,俄羅斯堪稱國家地緣主軸的鐵路幹線,仍舊只有西伯利亞鐵路一條。而在19世紀,則是一條都沒有(西伯利亞鐵路於1904年正式通車,全線建成則是在1916年)。


當然,鐵路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比如在速度上,就比輪船要快很多。可是,在近代文明條件下,這種優勢並不明顯。畢竟在19世紀,所需運輸的大多是礦產、糧食、和能夠長時間保存的商品。至於像生鮮、科技產品等高度講究時效性的商品,在當時要麼壓根就還沒出現,要麼需求量較小,不足以扭轉鐵路運輸在綜合性價比方面弱於海運的格局(其實這種格局時至今日依然沒有完全改變)

這就註定了沙俄帝國的由盛轉衰。儘管沙俄控制的領土,在面積上不遜於英法。可開發潛力的有限,決定了其整體實力,天然是在英法殖民帝國之下的。在工業時代以前,因為運輸條件有限,英法空有大量海外財富,卻不能將其有效集中,故而俄羅斯尚能夠在歐陸顯赫一時。可隨著近代輪船的出現,英法等海上殖民帝國不管是經濟整合力度,還是從殖民地籌措物資的能力都驟然提高。


而俄羅斯卻由於自然環境的限制,和技術發展的階段性局限,依然止步不前。


這種停滯,使得俄羅斯帝國在19世紀後半段的列強爭霸中後勁不足,非但比不過英法這兩個老牌強國,德、美等後起之秀也將其超越。甚至連日本,都能夠跟他叫板,在日俄戰爭中將它揍了個稀里嘩啦。

當然,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的落敗,地緣上的先天不足是主要原因,並不意味著俄羅斯國力弱於日本。不過昔日的歐洲憲兵,居然敗於一個後發的亞洲三流地緣小國,這已經足以證明,在工業化轉型初期,俄羅斯受到了極大的發展限制。

當然,俄羅斯畢竟規模巨大,底蘊深厚。儘管文明發展水平的階段性局限,導致俄羅斯在19世紀下半夜的列強爭霸中棋差一招,但隨著文明水平,特別是是科技發展水平的提升,許多原先的局限與梗阻被一一突破,到20世紀上半夜,俄羅斯迎來了地緣潛力的大爆發,並由此一躍成長為威震全世界的超級大國。

當然,俄羅斯的鳳凰涅槃,並非一帆風順。在此過程中,俄羅斯也經歷了許多次的動蕩與衝擊。而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十月革命。


也許在今時今日,十月革命的光環已不復當年,其所締造的蘇聯,也是毀譽參半。但任誰也無法否認,十月革命,以及由其發展壯大的紅色意識形態,對俄羅斯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正是在蘇聯時代,俄羅斯達到了國家和文明的輝煌頂峰,一舉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


再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有一點頗為費解:畢竟紅色意識形態是以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為核心力量。而終整個19世紀,紅色意識形態在歐洲的推廣,也大都是以工人、市民為主要依託。而在歐洲主要強國中,俄羅斯恰恰是工業最落後的一個,工人和市民群體不管是從體量、還是聚集程度,都遠遜色於英、法、德等其他列強。可是紅色意識形態,卻偏偏就是在俄羅斯這個「工業劣等生」家裡獲得了突破,而反觀其他列強內部的紅色暴動(比如巴黎公社、以及一戰末期的德國工人起義等),卻無一例外的以失敗告終。


為何看上去並不具備太多紅色底蘊的俄羅斯,反倒成為紅色意識形態的前沿先鋒?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16章——俄羅斯之第6節。喜歡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讀者,請訂閱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因為它生於不義,必將死於恥辱。


以前在Quora上看到的一個答案,我覺得很好。

俄羅斯從來就不是一個經濟出眾的國家,沙俄時期,蘇聯時期到現在,俄羅斯沒有建立起來一個自己在貿易中的地位,和英國中國德國相比。甚至中國,也在鴉片戰爭之前也曾經用瓷器和茶葉弄得英國貿易赤字。而俄羅斯,除了武器,就是原材料。

俄羅斯的建立就是莫斯科公國為了抵抗蒙古人開始集權,把其他城邦的力量也集合在自己底下,俄羅斯和西方的區別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形成的。俄羅斯的集權政治也讓它更像一個東方國家,而不是西方國家。他的擴張和西方國家的擴張並不一樣,基於資本利益的擴張要少的多,就是單純的軍事擴張,和蒙古帝國的擴張一樣,和英國在美州大陸的擴張完全不同。更多是帝國式的從上到下的方式。而這種擴張,和蒙古帝國的軍事擴張一樣,並不具有持續性。因為對普通人來講無利可圖,所以人口流動不會持續。所以金帳汗國只可能突厥化,遠東的俄羅斯人只會越來越少。

換句話說,就經濟方面,俄羅斯就沒有強大過。而弱小的經濟為什麼能支撐起來俄羅斯強大的軍事。我也不太清楚。也可能這裡有一個程度的問題。


@雲石 你每個自問自答的題目 我都會看,贊成不贊成的 都成為一種視角。特鼓勵下。2016年 加拿大山區時間 12月31日 晚上11:30。我將刷知乎到2017年。


雲石的回答把俄羅斯帝國的衰落歸咎在工業化的落後上。實際上是說反了,並不是工業化的失敗而導致了國家的衰落,而是國家衰落讓工業化失敗。為啥帝國俄羅斯無法完成工業化?

工業化是什麼?

1、培養工人,讓工人幹活,生產出東西。
2、將生產出來的產品投入市場換成錢。

這一流程很簡單對吧,只需要有大批勞動力當工人就夠了。哦對還需要以及有人去消費工人生產的商品,否則工人的勞動成果無法轉變為流動貨幣。
於是:
1、你要有工人(誰來生產)。
2、你要有消費者(誰來消費)。

1、儘管俄國人口不少,可惜識字率極低。只有百分之十五上下(1870年左右,僅計算成年男性勞動力)。識字率低意味著勞動力的素質低下,造成了生產效率低下,或者極低下。而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則高達百分之三十五甚至更高,同時代的大清也許低於百分之五。所以日本能夠為國內工廠大批量培養職業工人,俄羅斯能小批量培養,大青果則只能依靠人口體量優勢建立少數工廠,或者乾脆等藥丸。
提升識字率不但可以提升本國技術工人的生產效率以及生產品質,也可以提升本國職業軍人的作戰效率以及民族主義對他們的激勵效果。

PS:世界上第一個普及義務教育制度的普魯士在1870年的識字率達到百分之八十。義務教育的普及本身比社會革命的影響更深遠。但沒社會革命或者民族主義風潮,多數國家的反動統治者也壓根不會考慮花巨額成本普及公立義務教育。

PS:大青果空有洋務運動卻沒有教育普及。寧願花冤大頭錢送貴族或地主的娃子去留學(這是一種貴族教育,將知識壟斷在統治階級),卻死活不肯進行平民義務教育普及。這是因為識字率的提升帶來的公民意識覺醒會造成民族主義風潮蔓延爆發。只有革huang命han黨人和共產黨人有動力在中國普及義務教育。因為前者是民族主義風潮的受益者,後者是公民覺醒的受益者。

PS:二十一世紀的識字率被高等教育接受率替代,我國的高等接受率大約百分之二十齣頭。

2、帝國俄羅斯的多數老百姓是不識字的,所以無論務工還是務農務商,他們的勞動效率都是很低的,因此他們是很窮的。所以他們不會有錢購買工業品。帝國的貴族雖然有錢,但反而因為太過有錢,所以可以直接消費進口奢侈品。因此,很顯然帝國國內的市場是萎靡不振的。中下階層的需求才是該國國內的實際需求。某國的奢侈品消費越繁榮,並不就意味該國的國民富裕了起來,但肯定意味著該國的貴族階層富裕了起來。並且這種富裕是建立在勞動成果的分配不公上。奢侈品消費越繁榮,則說明勞動成果分配越不均,中下階級越窮。反過頭來影響國內市場需求,阻礙工業化。
PS: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讓工人自己生成物,然後自己消費就可以了。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共產主義就是這麼簡單。例如在蘇維埃的計劃經濟體系里,工人們盡所能的生產,領導們各取所需。
PS:目前所有中等收入陷阱國家都存在貧富差異巨大帶來的國內市場需求萎縮阻礙工業化或者去工業化的問題,並且沒有一個可以自行解決。畢竟共產主義運動者們都幾乎老死光了。

這是帝國俄羅斯工業化步履蹣跚的原因。社會革命後的蘇聯改變了勞動者與資方,消費者之間的生產關係,從而解決了問題二。社會革命之後的中國通過強制普及義務教育,農村掃盲,文化大革命衝擊舊宗族,宗教解決了問題一。

總結:
俄羅斯帝國沒有盛極而衰,直到被革命推翻前,絕對君主制的俄羅斯始終保持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列強水平。一個王朝的內部覆滅並不意味著他就是盛極之後衰落又滅亡了。相反社會革命可能意味著,這是社會科學的進步和公民覺醒的到來。當然了,公民群體覺醒的本質還是源於社會科學的進步。多數地區的封建的矛盾只能通過馬爾薩斯循環內耗解決,因此涉及到生產關係變革社會革命難能可貴。


沙俄跟當年的阿拉伯帝國太像了。
我覺得這兩個大國衰落或者必將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領土內自然條件差、自然資源少,經濟發展後勁差,不足以支持一個大帝國。古往今來,那些長盛不衰的大國,只存在於歐洲中國和印度三個地方,這三個地方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是亞歐大陸最好的。
對一個國家長久的命運而言,也許自然的因素比文化的因素、人的因素更重要。所以古人曰:天最大。


自問自答系列之N


說了一大堆,結局就兩個字, 地緣。翻開氣候地圖,觀察下哪些地方適合發展,然後你就會發現某些規律,氣候只是一方面,還有其他因素,總而言之就是地緣兩字。人們總是相信人定勝天,結果諷刺的是最終還是地緣人類本身發展逃脫不了地緣的限制。


請普京大帝自己做作業,不要來知乎找答案


推薦閱讀:

日本和蘇聯為何都要幹掉張作霖?
蘇聯在1939德國入侵波蘭後到1941德國入侵蘇聯前這段時間都做了什麼?
如果美國轉變成共產主義國家,世界會不會更美好?
古拉格制度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二戰後美國和蘇聯的軍事崛起和倆國瓜分德國科學家有直接的關係么?

TAG:俄羅斯 | 歐洲歷史 | 蘇聯 | 世界歷史 | 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