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時代《史記》的表是怎樣製作的?

紙本書製作表格當然是很輕而易舉的事情,但一直很好奇竹簡時代最初始的《史記》,這些表究竟是怎麼製作呢?


這篇關於簡牘形制的文章正好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

古人如何閱讀:青年學者談「簡牘形制與物質文化」

作者 陳弘音 游逸飛


(一)書寫:標尺簡與簡側墨線

文字是歷史學者的最愛。但文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表格」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方式。這世上總有平鋪直敘的文字無法清楚闡明的事情,有些事情只能仰賴表格的排比、歸納、比較,才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然而在白紙上畫出表格容易,戰國秦漢人以竹木簡作為書寫載體,要如何製作表格?一枚一枚、分次書寫的竹木簡要如何繪製網格線,才能保證每個欄位皆間隔相等、文字皆清楚分明?除了在竹木簡上直接刻痕劃線,石昇烜研究居延漢簡中的「標尺簡」與「簡側墨線」,使我們窺見古人在書寫簡牘、製作表格時所發揮的巧思。

「標尺簡」簡面寫上「上、下」兩個字,兩個字恰巧將簡面從上到下大致均分為三部分,據林素清研究可作為編繩位置和分欄書寫時的參考,具有標尺的作用。除了「標尺簡」外,編繩、簡面刻畫痕等,也有幫助分欄的功能。

居延漢簡又見「簡側墨線」,即書手在木簡側面畫上一道道墨線,具有指示書寫起始處或限制欄位範圍的功用,並使單簡編聯後的文字與段落能夠整齊美觀,是比「標尺簡」更直觀、更多元的輔助工具。石昇烜透過還原簡側墨線的製作過程,指出畫有簡側墨線、分欄書寫的木簡往往是先書寫再編聯成冊,因為一旦編聯,簡側墨線便會被遮蔽,失去參照的功能。此外,簡側墨線的位置亦可作為復原簡冊編聯的判准。

「標尺簡」與「簡側墨線」具有相似的功能,前者提供書寫者正面觀看的參照,後者提供側面觀看的參照,觀看視角的不同反映古人書寫姿勢與習慣的差別。「標尺簡」更可能使用於「伏几案而書」的情況,簡側墨線則適用於懸肘、腕書寫。最後石昇烜也強調,當時的書寫姿勢與習慣絕非一成不變,十分多元;而哪些人會使用這些書寫時的輔助工具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熊長雲新浪微博對此做過一個推測,供參考:
http://m.weibo.cn/1896121217/3695226478561267?_status_id=3695226478561267luicode=10000360mid=3695226478561267lfid=universallinkmoduleID=feeduicode=10000002


推薦閱讀:

二十四史里很多考古證偽的內容,為什麼不改掉?
如何用《資治通鑒》、《史記》的文體風格寫1963-2005的台灣歷史?
司馬遷一面說孔丘是聖人自己很敬仰一面在六家要旨中說道家的好話,他是怎麼想的?說到底他是儒生吧?
《史記》《資治通鑒》要怎麼讀才能讀進去,有感悟?
為什麼司馬遷要為李廣作傳?

TAG:書籍 | 考古 | 文物 | 史記書籍 | 簡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