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作為一個學習傳統中醫的學生,我快要被中藥方劑打敗了,怎麼背都記不住啊,就想問問大家有沒有什麼高招?

中醫


堅信「記不住就是懶」「我看一遍半年不忘」的同學,請忽略掉這個答案。

是的,有同學說,就那幾本書的內容,你全記下來就可以了,沒必要搞什麼套路。但事實上,不擅長記憶的人大有人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記憶力很強的人那樣忘不掉那些語句。我曾寫過一本日語五十音記憶法,用於幫助因為五十音字形音難記而無法入門的同學,自然有一部分同學覺得沒用,但絕大多數還是會在半天之內獲得幾個星期甚至數月的記憶效果,而且不會比「死記硬背下來」差。

在那本書中,我的觀點是:「記憶的訣竅有兩個,重複一萬遍,抑或永世難忘」。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也強調過的。注意,恰恰是你覺得塑造場景是一項蛋疼的任務,所以才會什麼都記不住!你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那就好好花時間「創造場景」。

舉個很淺顯的例子。

當初有同學問,「如何記憶八旗」。同樣有同學在下頭說,就四個顏色死記下來不就得了?事實上這對於記性不太好的同學是個折磨,而且強記下來,不久就會忘記。而構造「刺激場景」,則可永世不忘。

我將需要記住的東西,轉換成了一個與問題有關的場景:

與「旗」有關,八旗是啥,瞬間記下。

那麼說一下方劑學。

方劑學也是一樣的,在寫方劑學記誦口訣時,人們忽略了場景的塑造,有的同學締造了場景,但這個場景又不去聯繫劑名,也不聯繫功用,這等於瞎雞巴記。其效果就是,如果不是重複無數遍,你依然很難記下這麼多方劑,你會發現你連開頭都記不住。一句話,「方歌沒有場景也沒故事,記憶效果太差」。

塑造「刺激場景」,每個人都有偏好,但多數人都涉黃,即,多數人對老司機飆車類型的場景十分難忘。如大家對「itch」和「bitch」的難忘,頗為類似。如果你花一部分時間營造場景,就再也不用重複背誦了。

我們先拿「桑菊飲」舉例。

桑菊飲的方歌是這樣的: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
清疏肺胃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桑菊飲組成:

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甘草、蘆根

單首重複幾次也能背下來,但如果再來幾首其他帶杏仁、甘草的方歌,你一下就會混。平白堆砌草藥名是很蛋疼的,少了還好說,多了直接就亂了。於是怎麼辦呢?我們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為「桑菊飲」塑造一下它所屬的場景,從而重構方歌了。

我寫的:

和尚翹根草人菊,風溫咳嗽服之宜。

有人說,你這太噁心了!

對,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越奇葩的場景越難忘記,務必驚心駭目,務必與眾不同,一旦淪為平凡,還不如不去設想。如這個場景,「荷桑翹根草仁菊」「想此場景受者正在咳嗽」,這個場景的方劑,喚作「傷菊飲」。那麼恭喜你,桑菊飲的組成和功用,你這輩子是忘不掉了。當然會有人懷疑這是好構建的特例,但看過我五十音記憶法的同學都會知道,絕大多數內容都能搞出奇葩場景,壓根兒就沒有特例。

再如有一個李可的破格救心湯,組成是這樣的:

附子30-300克,乾薑60克,炙甘草60克,高麗參10-30克(加煎濃汁兌服),山萸肉60-120克,生龍骨牡蠣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沖服)

我的筆記:

副將高山射雌龍(附姜高山麝磁龍)

這個場景很鮮活,有附子乾薑的回逆方的功用,完全不需要另行記憶,除非很有必要。以至於這本書放下數年,一想還是能想起來。

將枯燥難記的東西營造成刺激的場景是最困難的一步,可一旦你熟練應用了這個方法之後,也可以做到「一刷而永生難忘」。這需要多久呢?如果你肯花一點時間營造自己的場景,一天搞定五首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這種方法還有個特點,就是再多也不會混,二百首如此,四百首如此,一千首也是如此。

如何營造?

譬如「大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朴、芒硝)」。有人寫的是「黃厚枳實硝」,這根本不算一個場景,死記住最多三年就忘了。改成「皇后削食指(想皇后因承氣而怒削食指自殘)」(隨便亂寫的)就會好很多,偶可不顧及順序。當然你也可以寫成「皇后消滯食」,想皇后娘娘蹲坑放虛屁噴糞,因為大承氣湯是治痞滿燥實大便不通的。

再如當歸四逆湯: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甘草、大棗

算了,這個場景太污了,不敢發車,你懂就可以。總之跟「嫂子洗澡(芍枝細棗)」有關,這個場景直接可以聯繫到「溫經通脈」,一旦構建出來,是忘不了的。

你覺得這樣的構想需要很多時間么?

許多老大夫喜歡讓後生把內容都背下來,背誦是必要的,但怎麼背卻值得商榷。方劑學需要聯繫中藥學、診斷學等,後期境界提高了,就可以甩掉歌謠。但你不要忘了一句話,叫「萬事開頭難」,就這呵退了多少人呢?我們所需要的,就是讓開頭不再難。有老師和同學會提到過這種方法,不過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就是場景太庸俗,不刺激。一個有用的構想,要做就做到極致,不要湊合事兒。事實上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到各種專業的各種背誦上,我一直都是應用的這套方法,不要聽信別人說的「那沒用」這種話,這種屁話我也是聽多了。想記住龐雜信息而絲毫不混不亂,就安心地按照這種方法去做吧!


我說一下自己的辦法。我們的要求方劑是有錄音文件的。20多分鐘。然後我自己用混音軟體混了一個交響組曲進入,曲調變化居然和錄音蜜汁契合,然後天天無腦循環就好了。沒過多久給你上句你都能自動拼出下句。點贊超過10個評論區放資源。
同樣背別的內容也可以自己朗讀錄音然後無腦循環,多種感覺混合才是背誦的王道啊

放資源了,評論區挖吧~~
2017.9.30更新

http://pan.baidu.com/s/1bo3iPDt


哎 可憐的孩子們。
答主記性不好,當年為了背方劑,硬是研究透了我國的音韻學和命名學,達到看方名猜成分,或者看成分印證方名的地步,節省了大量死記硬背的時間,達到了生命和宇宙的大和諧~

以下非原創,答主只是勤勞的小蜜蜂,幫助大家整理下~
拿好,不謝。

先大致說個規律:
湯者盪也,丸者緩也,散者散也。
「膏」,則獨含膏滋之意,用於內服,每有養身、強體的功能。
「丹」朱丹原是一種礦物,而用礦物煉製的中藥,也就常被稱為丹了。
這個具體涉及到變音學,這裡不詳細闡述,屬於音韻學一部分,扯起來就沒完了。
古中醫對什麼病用什麼劑型嚴苛的令人髮指,往往存在換個劑型要不就沒效(如麻子仁丸,湯劑水溶小,丸劑潤腸通便才好),要不就是有劇毒(如牛黃解毒丸內含雄黃,吃丸藥解毒,喝湯分分鐘見閻王)。

當然,煮散它這個奇葩除外,他的存在是因為宋朝的時候全民醫保,和惠局為了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把草藥都給攆成了粉,讓大家連湯帶水全咽下去,堅決不浪費一滴藥渣。
所以從某種方面來說,全民醫保也不是什麼好事。

一、以處方組成命名
1、以組成藥物的數目加上主葯而成,其功效看君葯便可得之。
獨參丸:方中僅有一味葯,是人蔘。
二冬膏:由天門冬、麥門冬二葯組成。
三仁湯:《溫病條辨》本方由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生苡仁、半夏 諸葯等組成。用於濕溫初起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飢 ,午後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等症。有宣暢氣機、清熱利濕之功。
本方治療證屬濕溫初起,衛氣同病,濕氣留戀三焦,濕重於熱者。吳鞠通認為此時不宜用汗、下、滋陰等法,應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滲之法, 方可中的。方中諸葯合用,既可輕宣上焦肺氣,又可暢通中焦氣機,還可 滲利下焦濕熱,使濕利熱清,諸證自解。由於方中杏仁宣肺氣,白蔻仁調 中氣,生苡仁利下濕,以「三仁」為主葯,通利三焦濕熱,故稱「三仁湯 」。
五苓散:《傷寒論》本方由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諸葯組成。用於外有表證,內停水飲之證。症見頭痛發熱、水腫、泄瀉;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 眩等。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作用。
趙羽皇云:「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之水飲之首劑也。」(《名醫方論》)雖然本方所治之症不一,但若掌握其病機為膀胱氣化不利,及主證小便不利,用之均有良驗。方中由五味葯組成,以 利水之豬苓為主,故稱「五苓散」。亦有「苓」為以「令」水行之意。
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至內傷飲食夾濕證。本方加入人蔘名「春澤湯」,其意在助氣以生津,猶如春雨潤澤一般;加茵陳則名「茵陳五苓散」,是治療濕熱發黃的效方。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干山藥、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六味葯組成。
九味羌活丸:由羌活、防風、蒼朮等九味藥物組成,以羌活為主葯。
十灰散:《十葯神書》本方由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等諸葯組成,用於血熱妄行所致之嘔血、咯血、衄血等上部出 血症,有涼血止血之功。
「十灰」,指方中十味藥物,均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為散備用 。《十葯神書.序》云:「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此定理也。」用藕汁或籮卜汁磨京墨調服,其意亦在增強清熱降氣止血之效。唐容川曰:「右葯燒灰存性為末,鋪地出火氣,童便酒水隨引。黑為水之色 ,紅見黑即止,水勝火之義也,故燒灰取黑。」(《血證論》)本方對肝胃火盛,損傷血絡,血熱妄行所致之各種出血證,效果甚好。其葯燒炭存性用,可以加強收斂止血作用。故以其炮製方法而命名曰「十灰散」。

2、對組成藥物主葯不直書其名,而用假借、比喻方式。
二妙散:由黃柏、蒼朮兩味藥物所組成。源自:《世醫得效方》卷9的「腳氣」門中,名蒼朮散。原文為「蒼朮散治一切風寒濕熱,令足膝痛或赤腫,腳骨間作熱痛,雖一點,能令步履艱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頢,一切腳氣,百用百效。
其後明成化17年朱震亨所著《丹溪心法》時,將蒼朮、黃柏組成的蒼朮散改名為二妙散,取義一用就靈。
本方主治濕熱下注的痿證。方中黃柏苦寒清熱,蒼朮苦溫燥濕,為治 陰分之濕熱痿證的妙藥。葯僅兩味,但功效卓著,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
本方加牛膝名「三妙丸」,治下焦濕熱,再加苡仁名「四妙丸」,可 袪濕熱,利筋絡。本方若加檳榔名「三妙散」,外用臍部濕癬,有清熱燥 濕止癢之功。
二陳丸:方中含陳皮、半夏二味藥物,均限陳久者為良。方中半夏、陳皮,屬於 「六陳」之一,以儲存陳久者入葯為佳。
所謂「六陳」,《珍珠囊藥性賦 》有歌云:「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與茱萸,六般之葯宜陳久,入葯 方知奏效奇。」吳儀洛云:「《局方》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少燥散之性 ,故名『二陳』」。(《成方切用》)其命名意義皆在於此。
本方加枳實、砂仁名枳砂二陳湯,治濕熱生痰;加枳殼、桔梗,名枳桔二陳湯,治小兒停飲,嘔吐痰涎等症。
二至丸:《證治準繩》本方由旱蓮草、女貞子兩味藥物所組成。用於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 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咳嗽、咯血、吐血;或煩熱易飢、足膝疼痛、舌紅 少苔、尺脈數而有力等症。有滋陰降火之功。
「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兩個節氣。旱蓮草為草本植物,盛夏時莖 葉繁茂,葉黑汁足,所以夏至日採集最佳;女貞子其木隆冬不凋,冬至日 果實熟透,味全氣厚,所以這時採集為佳。《醫方集解》云:「冬青子即 女貞實,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過一夜,粗袋擦去皮, 晒乾為末。 .... 旱蓮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搗汁為膏,和前葯為丸, 」。本方以二葯採集時間命名,故名「二至丸」。服之可以補益肝腎,從 而使陰寫充足而虛火自平。
二仙湯本方由仙茅、淫羊藿、當歸、巴戟天、黃柏、知母等六味藥物所組成 。用於治療更年期綜合症、高血壓、閉經,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見有腎陰、 陽不足,而虛火上炎者。有溫腎陽、補腎精、瀉腎火,調理沖任之功效。
更年期綜合症,中醫認為是腎氣衰、天癸竭,沖任虛損所致。
本方有溫補腎陽、滋養腎精之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調理沖任之當歸、巴戟天;瀉腎火之知母、黃柏,故而效果可靠。「二仙」,即本方有仙茅、仙靈脾兩葯,並以其為首,故名之。另外 亦寓運用之後,功效奇特如神似之意。
三物備急丸:《金匱要略》本方由大黃、乾薑、巴豆等三種藥物組成。用於里、寒、實證,證見 卒然心腹脹痛,脘腹脹滿高起,二便不通,甚則痛如錐刺,面清氣喘,暴 厥者。有攻逐寒積之用。
方中巴豆辛熱峻下,開通閉塞;乾薑溫中,助巴豆以袪寒;大黃蕩滌 腸胃,推陳致新。三葯配合,力猛效捷,制丸儲藏,以備用於逐暴寒實之 急證,故名「三物備急丸」。汪昂亦有「三葯峻厲,非急莫施,故曰備急 」之說。(《醫方集解》)本方是中醫治療急腹症的主要方劑之一。
三才封髓丹:三才原指天、地、人,此處借指天冬、地黃、人蔘。
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本方由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三味藥物所組成。用於老人中虛喘嗽 ,痰壅氣滯之症。有降氣消食、溫化痰飲之功。
方中選用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紫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而痰 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三子」系均行氣消痰之品,根 據「以消為補」的原則,合而為用,各逞其長,可使痰消氣順,喘嗽自平 。本方用三種果實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並寓「子以養親」之意,原書云:「三士人求治其親,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 精思一湯,以為甘旨,名三子養親湯,傳梓四方。」正如吳鶴皋云:「奚痰之有飛霞子此方,為人事親者設也。」(《醫方考》)故以「三子養親湯」為名矣。
四聖散:指漳丹、官粉、白礬、松香四味藥物,額,這四個是煉丹聖葯,解釋多了成迷信了,大家了解就好。
四君子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於脾胃氣虛,運 化無力所致諸症。有益氣補中,健脾養胃之功。
為什麼取名為四君子呢?自然是這四味葯都具有君子風度啦。
四君子湯原載於宋代的一本馳名中外的方劑名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
四味葯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
「君子」,古時泛稱才德出眾之人。張璐云:「氣虛者,補之以甘, 參、術、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故為君子」。( 《張氏醫通》)王晉三曰:「湯以君子名,功專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 氣,而輸佈於四臟,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古方選注》)本方為 治療脾胃虛弱的基礎方。方中四味藥物皆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熱不燥 ,補而不峻,益而無害,取古語「君子致中和」之義,故名「四君子湯」。
有句話叫「男不離四君」,因為四君子湯具有助陽補氣和健脾益胃的作用。《醫方集解》中提到四君子湯能使人體「氣足脾運,飲食倍進,則余臟受蔭,而色澤身強矣」
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治陽虛腹脹,食少諸證。名「異功」者, 言其用之有特殊之功效也。
四神丸:由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四味藥物組成。
本方為《本事方》二神丸合五味子散而成。柯韻伯云:「夫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因陽氣當至而不至,虛邪得從留而不去,故作瀉於黎明。其由有四:一為脾虛不能制水,一為腎虛不能行水,一為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一為少陽氣無以發陳」。《古今名醫方論》本方四葯相伍,皆為溫葯,治療脾腎虛寒之五更泄瀉,功效神奇迅速,故稱「四神丸」。
簡單理解就是用四個葯來提神的,很神奇的立竿見影,所以證見五更泄瀉,神疲乏力,脈沉遲無力。
五虎散:由當歸、紅花、天南星、防風、白芷五味藥物組成。喻本方五葯藥效猛烈,如五虎下山。
五味消毒飲: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五味藥物組成。都是涼血解毒藥。
五子衍宗丸:由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車前子五味藥物組成。都是種子類固精補腎的。
六神丸:六神喻牛黃、珍珠、蟾蜍、冰片、雄黃六味藥物。
相傳康熙年間,上海有一富商叫雷雲尚,對鄉親們和窮苦人總是慷慨接濟。有一年江南大旱,他便叫夥計晝夜煮粥,賑濟災民。一天傍晚,一老翁上門求粥,不料雷家早已收粥。原來,雷雲尚的獨子得了喉疾,無葯可醫,性命難保。即便如此,他仍將老翁請進門,送上飯菜。吃罷,老翁寫下「珍珠」二字相贈,說患喉疾症者服後即愈,隨即不見蹤影。
緊接著,又來一老翁,酒足飯飽後,又寫下「牛黃」兩字,轉身便走。就這樣,一個剛走,一個又來,到午夜時分,共來了6個人,說了6種治喉病藥物。雷雲尚把6位神仙所寫藥物都一一記下,這便是:珍珠、牛黃、麝香、雄黃、冰片、蟾酥。第二天便差人去抓藥,煎熬後讓兒子服下,只一劑,其子已能張口說話;第二劑,便能吃喝。
兒子病癒,雷雲尚十分歡喜,想到天賜良藥,理應廣施天下,於是拿出數千兩白銀購置藥物,研末制丸。因藥方是6位仙人傳得,故定名為「六神丸」。
七寶美髯丹:《醫方集解》本方由何首烏、茯苓、牛膝、當歸、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七味葯 物所組成。用於腎水虧損,氣血不足所致的鬚髮早白,牙齒鬆動,夢遺滑 精,筋骨無力等症。有滋補肝腎,填精養血之功。
方中用七味藥物益肝補腎,功宏如寶,髯」指男子的鬚髮。
本方相傳為唐李翱方,邵應節用以進獻嘉靖黃帝,從此其方盛傳。鬚髮者,血之餘,腎之華也。腎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充足則鬚髮烏黑。 「七寶」者,指方中用七味藥物益肝補腎,功宏如寶;「美髯」者,指須 發烏黑而潤澤。三國時關雲長因須長而黑,有「美髯公」之稱。喻服本方 後,能使肝腎得補,精血充足,發烏髯美,神悅體健,故稱「七寶美髯丹 。」
七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由制半夏、茯苓、厚朴、紫蘇葉,加生薑、大棗等組成。用於七情鬱結,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狀如棉絮,或如梅核,咯吐不出,吞 咽不下,或中脘痞滿,上氣喘急,嘔逆噁心等症。有行氣開郁,降逆化痰之功。
本方為治七情鬱結所致之梅核氣的常用方。諸葯配合,可使氣機舒暢 ,鬱結得解,痰喘消除,嘔惡平息。由於本方主治因怒、喜、思、悲、恐 、驚、憂七情不調所致之氣鬱症,故稱「七氣湯」。又因用四種藥物治療 七情鬱結之病,取四、七兩個數字,亦稱「四七湯」。
七仙丹:《東醫寶鑒》本方由何首烏、人蔘、乾地黃、熟地黃、麥門冬、天門冬、茯苓、炒 茴香、八味藥物所組成,蜜丸,酒或鹽湯送服。用於治療鬚髮早白等症。 有滋陰養血,益氣健脾之功。
「鬚髮」,即指鬍鬚、頭髮。二者均賴血以滋養。鬚髮之榮枯,與肝 、腎兩臟關係密切,因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充足則鬚髮榮澤,肝腎不足 ,則血虛不榮上榮,故鬚髮枯燥,久則變白。方中藥雖八味,何以稱「七仙丹」?是因除茴香之外,其餘七味藥物,均是古代醫家認為延年益壽、 久服成仙之品,均有補益氣血、滋養肝腎之作用,故對鬚髮早白卓然有效。
八正散:《太平惠明民和劑局方》本方由木通、瞿麥、車前子、萹蓄、滑石、炙甘草、大黃、山梔子等 諸葯組成,加燈蕊引服。用於濕熱下注,發為熱淋、石淋,證見尿頻澀痛 、淋瀝不暢;甚則癃閉不通、小腹脹滿、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象實數 等。功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方名「八正」者,「八」,謂本方由八味主要藥物組成;「正」者, 乃正治之意。朱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 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肺燥,但因膀胱有熱,則瀉膀胱,此正治也 。」總之,本方以八味藥物為散,通過正治之法(熱者寒之),以奏清熱 通淋之功,用以治療濕熱下注之淋證,故稱「八正散」。
八珍湯:《正體類要》本方由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白芍藥、熟地黃、川芎, 加姜、棗組成。用於氣血不足所致之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怔忡,食慾不 振,氣短懶言,四肢倦怠,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等症 。有平補氣血作用。
本方為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方。既能健脾養胃以益氣,又能養肝行滯 以補血,適於一切因氣血不足所致之證,張秉成曰:「夫人之所賴以生者 ,氣與血耳,而醫家之所以補偏救弊者,亦惟血與氣耳。故一切補氣諸方 ,皆從四君化出;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化出也。」(《成方便讀 》)本方集兩方為一方,八味藥物皆為補氣養血之珍品,故名「八珍湯」。
越鞠丸:本葯含梔子、川芎、香附、蒼朮、神曲。梔子古名越桃,川芎又名鞠芎,以此二葯首字名之。
玉屏風散:《醫方類聚》
本方由黃耆、白朮、防風、加生薑組成。用於表虛衛陽不固所致之惡 風自汗,面色恍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虛軟;及體虛易感風寒者。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
「玉」者,有珍貴而堅固的意思;「屏風」,室內門前擋風的傢具;「散」表示該葯為散劑,就是將藥物研磨成粉後均勻混合而成。
本方補散兼施,通過補益肺氣,增強衛外功能,使表固而自汗愈,猶如擋風的屏障。
又防風 ,一名屏風,本方用防風以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黃耆補三焦而實衛 ,為玄府御風之關鍵。寓散於補之中、散邪而不傷正。
「玉屏風散」像是給體質虛弱的人的體內加了一面結實堅固的擋風牆,使風邪無法侵入。柯鈞伯云:「此欲散風邪者,當倚如屏,珍如玉也」。
再造丸:再造,即「再生」之意、喻本葯有使已絕之生命得以復甦之效。
舟車丸:本方藥性迅猛,用時應中病即止。」舟車「是形容本葯能使水濕之邪、暢行無陰,有如順流之舟,下坡之車,順勢而下。


3、處方組成簡單的成藥,則直書組成藥物。

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二葯組成;
磁朱丸:由磁石、硃砂二葯組成;
銀黃液:由金銀花、黃芩二葯組成;
白金丸:由鬱金、白礬二葯組成;
臟連丸:本方中有臟器葯豬大腸及黃連;
二冬膏:含天門冬、麥冬;
蘇冰滴丸:含蘇合香、冰片;
香連丸:含黃連、木香;
珠黃散:含牛黃、珍珠;
銀黃片:含銀花、黃芩;
丁桂散:含丁香、肉桂;
玉楂沖劑:含玉竹、山楂;
二味枳術丸:含白朮、枳實。
參杞沖劑:含党參、枸杞子;
桑麻丸:含桑葉、黑芝麻。

4、單味藥物組成的成藥,直接用藥物名加劑型而成。

如:艾葉油氣霧劑、板蘭根干糖漿、蟾立蘇注射液、穿心蓮片、刺五加沖劑、丹參注射液、丁公藤注射液、雞血藤膏、金銀花露、老鸛草膏、靈芝片、羅漢果沖劑、牡荊丸、枇杷膏、千里光片、青果膏、三七片、四季青片、田基黃注射液、五加參沖劑、夏枯草膏、仙鶴草膏、葯艾條、芸香油滴丸、紫花杜鵑片。

5、組成繁雜的成藥,只用主葯代表其療效。
烏梅丸:方含烏梅、蜀椒等10味藥物,烏梅為主葯,用於安蛔止痛、補虛溫臟。
金雞沖劑:本葯含金櫻子、雞血藤、功勞木、兩面針、千人拔、穿心蓮等,取前二葯首字名之。
西黃丸:本葯又名「犀黃丸」,但方中並無犀角。西黃即我國西北牛黃,故名。
其他成藥有:冰硼散、冰霜梅蘇丸、參苓白朮散、參鹿補膏、參茸膏、大黃蟅蟲丸、大山楂丸、當歸六黃散、獨活寄生丸、茯莬丸、復方川貝精片、復方丹參片、復方當歸注射液、復方地錦片、復方杜鵑片、復方靈芝干糖漿、復方羊角沖劑、葛根苓連片、海參丸、荷葉丸、紅升丹、紅藥片、槐角丸、黃連羊肝丸、虎骨酒、茴香橘核丸、雞肝散、金櫻子糖漿、橘貝半夏、橘紅丸、梨膏、靈芝蜂王精、六味地黃丸、蘆薈丸、毛雞藥酒、牡蠣散、木瓜丸、木香檳榔丸、全鹿丸、人蔘鹿茸丸、人蔘藥酒、三黃片、三金片、三腎丸、桑螵蛸散、蛇膽陳皮散、神犀丸、使君子丸、首烏丸、薯蕷丸、水蓮膏、天麻丸、烏雞白鳳丸、五加皮藥酒、五苓散、五皮丸、五香丸、西瓜膏、犀角地黃丸、犀羚丹、香附丸、鹽蛇散、茵梔黃注射液、魚鰾丸、珍珠散、梔子金花丸、硃砂膏、紫草膏。


二、以組成藥物的比例或加工方法命名。

六一散:由滑石粉六份、甘草一份組成;
七三丹:由熟石膏7錢,升丹3錢組成;
八二丹:由熟石膏24克升丹6克組成;
九一丹:由石膏(煅)7克,黃靈藥3克(現升葯:煅石膏=1:9);
三品錠子:《外科理例》本葯由三種不同處方組成,分稱上、中、下三,如法炮製,研極細末 ,糯米糊和為梃子,狀如線香,陰乾,每次一錠,置瘡內。上品錠子由白 礬、麝香、沒藥、牛黃、白砒等味組成,外用治療痔瘡;中品錠子由上品 錠子去牛黃一味,並調整劑量而成,外用治療痔瘺、六瘤(即骨、脂、肉 、膿、血、粉瘤)、氣核、瘰癧;下品錠子由上品錠子調整劑量而成,外 用治療瘰癧、氣核、疔瘡、發背、腦疽諸瘡。
「品」,在古代常常用來表示某些事物的種類或等級。本方有三種處 方,分治三類不同的疾病,故名「三品錠子」。
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由甘草、麻黃、杏仁組成,加生薑煎服。用於感冒風寒,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滿氣短 等症。有宣肺、平喘、止咳之功。
「拗」者(音「要」),違逆不順之謂也,「三拗」,指所用三葯皆 違常法而用,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本方從《 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去石膏而來,原方遵古炮製,麻黃當切斷去 根節,杏仁當煮後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本方與古法相悖而行,故名 「三拗湯」,主要取其發汗、平喘力著之義。
《證治準繩.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湯,即本方加荊芥不去梗,桔 梗蜜拌炒,治感受風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連聲者。
四磨湯:本方由人蔘、檳榔、沉香、烏葯四味藥物組成。「四磨」,指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的方法;
七制香附丸《醫學入門》本方由香附與當歸、莪術、丹皮、艾葉、烏葯、延胡索、川芎、三棱 、柴胡、紅花、烏梅等共十二種藥物炮製而成,水糊為丸,黃酒送服。用 於婦女月經不調,結成症瘕,或骨蒸發熱,四肢無力等症。有調和氣血、 溫通經脈之功。
因本方炮製方法特異,具體是將香附十四兩分為七等分,分別同當歸 二兩酒浸;莪術二兩童便浸;丹皮、艾葉各一兩米泔水浸;烏葯二兩米泔 水浸;川芎、延胡索各一兩水浸;三棱、柴胡各一兩醋浸;紅花、烏梅各 一兩鹽浸,以春季三天或夏季兩天,秋季七天,冬季十日為浸泡時間,此 後單取香附為末糊丸,由於用香附一味與六種府料七次炮製,故名「七制香附丸」。
九轉黃精丹:本葯系遵古法製造,須將黃精、當歸加黃酒,經九蒸九曬而成,謂之「九轉」。
九制大黃丸:將大黃串碎。用黃酒拌,於銅罐中密閉,隔水加熱,九蒸九曬,研為細粉,過羅,煉蜜為小丸。
十棗湯:《傷寒論》本方中所用的三味主葯,分別具有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等作用, 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棗十枚以益氣護胃,緩和峻葯之毒,防止或減輕葯後反應,達到寓攻於補、下不傷正之目的。《醫方論》:雲「仲景以十棗命 名,全賴大棗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制之師也。」方名「十棗」者,一是 說明方中藥大棗十枚;二是強調大棗在該方中緩其峻毒顧護胃氣的特殊作 用,第三,吃的是棗,不是湯啊。
本方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極》 -- 病方證 論)有搜剔停痰伏飲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
千捶膏:本方由麝香、乳香、沒藥、銅綠、黃丹、龍骨、輕粉、安息香、松香 、杏仁、蓖麻仁、琥珀、冰片、珍珠、血竭諸葯等組成。外用至瘰癧、癰疽、疔瘡初起之症。有解毒消瘰、袪腐止痛之功。
由於本方製法比較特殊,先將杏仁、蓖麻仁入石臼中,用木槌搗爛如 泥,然後將余葯研成細末,置於石板之上,邊加邊用木槌去捶打,擊千餘 下,使藥物達到充分混合,成為軟膏方止,方名則根據其製作方法而言, 故稱「千捶膏」。

三、以主葯和功用命名
銀翹解毒片:以銀花、連翹為主葯,有散風熱解毒之功;
艾附暖宮丸:以艾葉、香附為主葯,有暖胞宮作用;
藿香正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由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厚朴、苦桔梗、炙甘草諸葯組成。用於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之惡寒發熱, 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症,有解 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
本方功專宣化濕濁,調和胃腸。方中以藿香為主,辛散風寒,芳化濕 濁,和胃悅脾,輔以行氣燥濕之品,使風寒解而寒熱除,氣機暢而胸脘舒 ,脾胃和而吐瀉止,邪氣去而正氣復。《刪補名醫方論》云:「藿香之芬 ,以開胃,名曰正氣,謂正不正之氣也」。故以「藿香正氣散」命名。以藿香為主葯,治四時不正之氣所致之症;
五海咳喘丸:本藥用於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方含五味子、海浮石、海螵蛸、麻黃、甘草、杏仁、石膏等葯,取前二葯首字名之;
檳榔四消丸:本方用檳榔消導食積,牽牛子瀉水消積,香附理氣消滯,豬牙皂豁痰散結,四葯應用,以消氣食痰水積滯,故名「四消」;
其他類似命名的成藥有:阿魏化痞膏、安腦牛黃片、百部止咳糖漿、百合回金丸、百花定喘片、柏子養心丸、半夏露、半夏片、薄荷通、參茸衛生丸、參三七傷藥片、參蘇理肺丸、柴麻解表丸、沉香化氣丸、沉香化滯丸、沉香舒郁丸、川貝枇杷露、二母安嗽丸、蛤蚧定喘丸、冠心蘇合丸、龜鹿寧神丸、海馬補腎丸、河車大造丸、琥珀抱龍丸、黃連解毒丸、黃連上清丸、京萬紅燙傷藥膏、荊防敗毒散、橘紅化痰丸、連翹敗毒丸、羚翹解毒丸、龍膽瀉肝丸、麻仁滋脾丸、礞石滾痰丸、明目地黃丸、明目蒺藜丸、明目上清丸、木香順氣丸、牛黃抱龍丸、牛黃降壓片、牛黃解毒片、牛黃清心丸、牛黃上清丸、牛黃消炎片、牛黃鎮驚丸、朴沉化郁丸、清胃黃連丸、清心牛黃丸、人蔘歸脾丸、人蔘回本片、人蔘健脾丸、人蔘養榮丸、三黃寶蠟丸、桑菊感冒片、十香暖臍膏、十香止痛丸、石斛夜光丸、蘇子降氣丸、烏梅安胃丸、五仁潤腸丸、五子補腎丸、香連化滯丸、香砂六君子丸、香砂養胃丸、杏蘇止咳糖漿、芎菊上清丸、珍合靈片、止咳喘熱參片、止嗽青果丸、枳實導滯丸、至寶三鞭丸、治咳枇杷顆粒、硃砂安神丸、珠黃吹喉散、珠黃消疳散、竹瀝化痰丸。
十香返魂丹:《春腳集》本方由丁香、木香、沉香、藿香、乳香、降香、香附、檀香、訶子肉 、僵蠶、鬱金、天麻、礞石、瓜蔞仁、蓮子心、甘草、麝香、琥珀、硃砂 、牛黃、蘇合香、安息香、冰片等二十三味葯組成,白蜜為丸,金箔為衣 。用於痰厥中風、口眼喎斜、牙關緊閉,昏暈欲死,或諸風狂死,神昏厥 逆語言狂亂,哭笑失常等症。有驅風開竅,解郁除煩之功。
本方又名「十香反生丹」,因其方中有辛溫開竅醒神之十餘種「香」 命名之藥物,用於可使神昏危重之症即刻復甦,故而稱為「十香返魂丹」。
人蔘養榮湯《三因集一症證方論》本方由白芍藥、當歸、橘皮、黃耆、肉桂、人蔘、白朮、炙甘草、熟 地黃、五味子、茯苓、遠志等組成,加生薑、大棗煎服。用於積勞虛損, 四肢沉滯,少氣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咽干唇燥之症。有補益氣血 ,健脾養心之功。
本方從十全大補湯變化而來,為雙補氣血之劑,方以「人蔘」命名, 概以人蔘為補氣葯之首,取氣為血帥之意,俾氣行則血行。「榮」即營, 這裡指營血。喻用大補氣血之品,滋養營血,使身體恢復健康,故名「人 參養榮湯」。
《溫疫論》有人蔘養營湯(人蔘、麥冬、五味、生地、當歸、白芍、 知母、陳皮、甘草),治大病癒後,氣陰兩虛而自汗者。方以人蔘為主, 輔滋養營血之品,故名之。


四、以道教文化命名
中醫藥歷來與道教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最早的大夫都是道醫,所以不少方名實則包含了濃厚的道教文化色彩。
太乙膏:太乙,又及稱太乙數,太乙是術數的一種,為三式之首,(「三式」即我國古代術數中三大秘術太乙、奇門、六壬同稱「三式」),取這個名字就是說這個膏藥好流弊好流弊,一切瘡瘍,包括爛成一坨神仙難救的惡瘡它能治,去腐生肌,所以也叫神仙太乙膏。當然那是對於古代清創比較困難,長腐肉大多會死人的情況。
玉女煎:本方由石膏、熟地黃、麥冬、知母、牛膝諸葯組成。有清胃滋陰之功。
古代道家稱腎為「玉女」,本方可滋補腎水。
觀音菩薩左有「金童」,手持凈瓶,右有玉女,手持柳枝,觀音用柳枝醮凈瓶之水,灑
於大地則清涼滋潤,喻本方有滋陰降火之功。一指石膏其色白無暇,性陰寒,象徵「玉
女」。本方以狀如「玉女」之石膏為主,既補腎水之不足,又瀉胃火之有餘,宛若觀音
大士用柳枝醮凈瓶之水灑於大地一樣,從而使陰虛火亢之症迅速得以平息,所以名「玉女煎」。
玉樞丹:明天寫。
青龍湯:青龍湯有大小之分。二方均出自《傷寒論》。青龍,即蒼龍,乃古代所謂「四靈」之一,主東方司發育萬物。大、小青龍湯都屬發汗解表之法,這如同古人說的「龍現雲從」,而後行雨,用雨降來形象比喻汗出,而汗出則風寒已解。
汪昂在《醫方集解》中引喻嘉言之話說:「解肌兼發汗,義取青龍者,龍興而雲升雨降,鬱熱頓除,煩燥乃解,匪龍之為靈,何以得此乎?」
大青龍湯為發汗之重劑,所以明·吳昆在《醫方考》中說:「名曰大青龍,特發表之尤者乎!」
青龍湯形象地表示出服藥後的情景,只要看到「青龍」二字,就會使人有身處雲霧之中,不覺產生汗如雨泄之痛快淋漓之感。
也有人說:小青龍、大青龍二方中有麻黃之色青,似古四神青龍。
白虎湯: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組成。此方在《傷寒論》中是治陽明病熱證的主方,在溫病學中是治溫熱病氣分證的代表方,不管那種疾患,石膏用量都偏重。
君藥石膏,辛苦大寒,佐以知母,皆入金土,可清肅肺胃,滌盪內熱。白虎屬金,主西方。肺屬金,秋也屬金,石膏色白,即以白虎命名,且對應四大症如猛虎下山般迅猛。
《醫方考》中說:須「秋金之令行,則夏火之炎息。」
李杲曾說:「身以前,胃之經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氣,所以有白虎之名。」又,虎,陰也;石膏性寒,體重而降,陰也。
清·費伯雄在《醫方論》中說,白虎湯可「大清肺胃之熱」。虎為獸中之王,以「虎」之威力表明此方劑的作用。此方劑以「白虎」命名,不僅和五行相配,且喻指其性能與功用,一望「白虎湯」,患者就會覺得內熱盡除,感到氣爽神清。
朱雀丸:《百一選方》卷一方中說:「朱雀丸」是「茯神二兩,沉香五錢。治心火不降,腎水不升,心神不定,恍惚不樂,事多健忘,心悸怔忡。」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七卷中也載有「朱雀丸」。
「朱雀丸」主治驚氣怔忡。本方劑所以稱為「朱雀丸」,一曰「朱雀」乃古代祥瑞動物,主南方,南方屬火,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心自安。「朱雀」既喻指病臟,又影射治法。二曰硃色象火,使人想到心火,也可使人從硃砂聯想到朱茯苓。
真武湯:亦《傷寒論》方,本名「玄武湯」。
宋·趙彥衛在《雲麓漫鈔·卷九》中說:「祥符間,避聖祖諱,始改玄武為真武。」
本方由茯苓、芍藥、白朮、生薑、附子構成,功能溫陽利水,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患。《
醫方論》中說:「此方取名真武,乃專治腎臟之劑。」《醫方集解》也說:「方名真武,蓋取固腎為義。」
真武,即玄武,主北方,道家以為真武「被發,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見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九》)。腎,按五行歸屬屬水,其色黑。所配附子色黑象亦為玄武神。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都是古代祥瑞動物,謂之「天之四靈」。古代軍旗按東、西、南、北的方向,以青、白、赤、黑之顏色,分別繪有四靈形象,以正四方。
《吳子·治兵》說:「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招搖在上,從事於下。」以上4個方劑,分別以古代4種祥瑞動物命名,形象地表明這4個方劑在發汗、清熱、安神、治水方面的作用及威力。

五、以中醫術語命名
戊已丸:戊已代表土,也就是腸胃,以戊已命名即說明本葯具健脾和胃、止瀉痢的功效;
瀉白散:中醫認為肺屬金,色白。本葯具有清瀉肺熱的作用;
導赤丹:中醫認為心屬赤色,引導心火從小便而去謂之導赤;
耳聾左慈丸:「左」系指腎陰,左慈即養陰之意;
健步虎潛丸:此葯可使筋骨痿軟者健步行走,故名「健步」。古人認為「虎從風,虎潛則風息也。」故虎潛即表示本品具有「息風」(肝腎虛風)的作用;
交泰丸:本品可交通心腎,使心腎安泰;
金匱腎氣丸:本方中有桂枝、附子能溫腎暖胃,使「命門有火,腎有生氣」之態;
九氣拈痛丸:「九氣」系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以及寒熱之氣而言,意即「九氣」不調易犯胃痛之意;
坎離砂:本葯將鐵落煅紅,傾入各葯煎汁中,及盡冷卻製成。「坎」、「離」在「八卦」中分別代表水、火,表明本葯可生火熱、袪水濕風寒。本葯外形似砂;
兩儀膏:「兩儀」系指陰、陽,氣屬陽,血屬陰。本方能雙補氣血,故名「兩儀膏」,又名「兩宜膏」;
清金止嗽化痰丸:中醫理論認為肺屬五行之「金」。「清金」即清肺熱之意;
壬水金丹:壬在天干中代表水,壬水即取水能制肺火之意;
右歸丸:腎有兩臟,左者屬水,右者屬火,又稱「命門」。「右」指命門之火,即腎陽,本方能溫陽補腎;
左歸丸:中醫理論認為,腎有兩臟,左者屬水,右者屬火,又稱「命門」。而本方能滋養腎水陰精;
左金丸:《丹溪心法》本方由黃連、吳茱萸二味藥物組成。用於肝經火旺所致之脅肋脹痛 ,嘔吐吞酸,噯氣口乾,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症。有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功。
汪昂《醫方集解》云:「左金者,謂使金令得行於左而平肝也。」故本藥名稱是取瀉火保金,強金制木,肝平則胃和之義;
唐容川云:「病左脅痛,及嘔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 ,其理至妙。」(《血證論》)吳鶴皋云:「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 金無畏,得以行金令於左以平肝,故曰左金。」(《醫方考》)心屬火, 肝屬木,肺屬金,肝位於右而行氣於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則生化正常。本 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於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 」,有得勝回營交令之意。
本方加白芍藥名「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清熱止瀉 ,緩急止痛之效。戊為胃土,己為脾土,本方善於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金水寶:肺在中醫脈象理論中屬金,腎屬水。


六、根據主葯的產地命名
如雲南白藥、泉州茶餅、紹興大補酒、羅浮山涼茶顆粒等。

七、以成藥性狀命名

辟瘟解毒、消腫止痛的紫金錠,為固體紡錘形製劑,稱為"錠劑",含雄黃、硃砂,色呈橙紅,故名"紫金錠"。
其他有:紫雪散、紅丸藥、小金丹、一捻金、桃花散、碧玉散、碧雲散、紅棉散、紅靈散、黑神丸、絳礬丸等。

八、以病名命名
三消湯:《驗方新編》本方由党參、白朮、當歸、茯苓、生地黃、黃柏、知母、黃連、麥門 冬、天花粉、黃芩、甘草等十二味藥物組成。用於通治消渴之症,飲水不止者。有益氣滋陰,清熱生津之功。
「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上消以多飲多渴為主;中消以消榖 善飢為主;下消以多飲多溺為主。本方之中党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 益氣;當歸、地黃滋陰養血;知母、黃柏、黃芩、黃連育陰清熱;麥冬、 花粉生津止渴,諸葯配伍,通治上消、中消、下消之症。
三痹湯:《校注婦人良方》本方由獨活、秦艽、川芎、熟地黃、白芍藥、肉桂、茯苓、防風、細 辛、當歸、杜仲、牛膝、甘草、人蔘、黃耆、續斷、生薑諸葯組成。用於 治療肝腎氣血不足、風寒濕痹,手腳拘攣之症。有益肝腎、補氣寫、袪風 濕、止痛之功。
痹證,由風、寒、濕三氣雜至、留滯於經絡、肌肉、筋骨之間而成。 《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勝者為行 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統稱「三痹」。本方為《備 急千金要方》獨活寄生湯化裁而來,集袪風除濕、散寒止痛、補氣和血、 益腎滋陰諸葯於一劑,專治風、寒、濕三氣襲虛所致之行、痛、著痹。
瘧疾飲:主要用於瘧疾的治療;
黃病丸:主要用於治療血氣不足之黃胖病;
腹水丸;方中用藥多有逐水瀉下的作用,基本上是治療腹水之專方。
類似的有:遷肝片、流感茶、百日咳片、白帶丸、鼻炎片、鷺鷥咳丸、羊癇瘋丸、久痢丸、爛積片等。

九、以服用方法、劑量、時間命名

布袋丸:《補要袖珍小兒方論》本方由夜明砂、蕪荑、使君子、白茯苓、白朮、人蔘、炙甘草、蘆薈 諸葯組成。用於小兒蟲疳,症見體熱面黃,肢細腹大,發焦目暗者。有驅 蛔消疳,補氣健脾之功。
「布袋」,依其製法而名。其法是:以上諸葯共為細末,湯浸蒸餅和 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絹袋盛之,須用精豬肉二兩,同葯一起煮 ,候內熟爛,去袋,將所煮肉並汁令小兒食之,所懸之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葯盡為度。本方既能驅蛔,又能健脾,攻補兼施,標本同治 ,宜於蟲積而脾胃虛弱者,乃治小兒蟲宿之要方。因其用布袋貯葯煎煮的 方法比較特殊,所以名曰「布袋丸」。
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系用清茶同服。
本方由川芎、荊芥、白芷、羌活、甘草、細辛、防風、薄荷葉等組成 為末,清茶調下。用於外感風邪頭痛,證見偏正頭痛,巔頂作痛,或見惡 寒發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有疏風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療風邪外襲所致頭痛有效方。方中川芎善治少陽、厥陰頭痛 ;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細辛、薄荷、荊芥、防風 辛散上行以疏散風邪,止頭痛之功。此方以川芎為主葯而製成散劑,用茶調服,治風邪上犯頭目,阻遏清陽之頭痛有卓著的療效,故名「川芎茶調散」。
本方加菊花、僵蠶名「菊花茶調散」(《醫方集解》),主治風熱上 攻所致的頭目昏重及偏正頭痛,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
牛黃噙化丸:含於口中慢慢融化咽下。
梅花點舌丹:因原方中有白梅花,有開郁、和中、生津、解毒之效。使用本品時,多點舌噙服。
欖蔥茶:甘露茶:均用開水泡服。
九分散:《急救經驗良方》本方由制馬錢子、麻黃、乳香、沒藥四味藥物組成,既可用無灰酒調 下內服,亦可外用燒酒調敷。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受損,紅腫作痛等 症。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
因本方以馬錢子為主葯,該葯苦寒有毒,所含番木鹼,成人每此服 用 5 至 10 毫克即可發生中毒現象,30 毫克可致死亡。故內服用量宜嚴 格掌控,以免發生中毒副作用。方名「九分散」者,一則說明本方內服, 每次以九分(相當於 2.7 克,四種藥物共同研磨之量)之內為宜; 一則 告人本方之中有劇毒藥物,慎勿過量,以少為宜。
七厘散:《良方集腋》本方由血竭、麝香、冰片、沒藥、紅花、硃砂、兒茶組成為末,黃酒 沖服或調敷。用於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或刀傷出血。有活血 袪瘀,止血止痛之功。
「七厘」,指服用量,即今之 2.1 克。 本方是傷科常用方,內服外 用皆可。方中血竭、紅花活血袪瘀;乳香、沒藥散瘀行氣;麝香、冰片竄 通經絡;硃砂、兒茶寧心止血。綜觀全方,雖有散瘀定痛,止血愈傷之效 ,但多數葯為香竄辛散,行氣活血之品,內服易耗傷正氣,不宜多量久服 ,一般每次只服「七厘」,所以以其每次用量而命名為「七厘散」。
八厘丸:每丸濕重1分,乾重8厘。消瘀散毒。
一粒金丹:主治腰膝走注疼痛如虎嚙。一粒服下,立驗。
一粒珠:本葯一次服一粒,故稱之。同時又有喻速效之意,「一粒」即可。
一字散:《濟生方》本方由雄黃、細辛、川烏頭為末,薑汁或清茶調服。用於風寒之邪侵襲頭部所致之頭痛經久不愈,時發時止的頭風症。有袪風止痛之功。
「一字」者,古時服藥時用漢代五銖錢幣炒取葯末,填去一字之量。 風中雄黃辛溫解毒;細辛袪風止痛;川烏頭溫經止痛。三葯相合,有袪風 止痛,溫經散寒等作用。服後可使風寒去而頭痛止。因方中諸葯皆為有毒 辛溫之品,故服用量不宜過大,每用「一字」(約相當於今 0.5 至1克) 即可,所以叫作「一字散」。
一抹金:《證治準繩》本方由藜蘆、蛇床子、紅丹、硫黃、赤石脂、明礬、五味子、黃柏、 輕粉諸葯組成,共研細末,用生豬油調成軟膏,或用清油調擦患處。用於治療小兒遍身生瘡、潰爛、燥痛,膿汁不下等症。有清熱敗毒,排膿斂瘡之功。
「一抹」,這裡指用法,是將藥膏塗抹患處;「金」是言方中有紅丹 、硫黃、赤石脂、黃柏等葯,研細後顏色呈金黃,酷似古代作貨幣使用的 黃金。又因本方功效卓著,外用治療皮膚瘡瘍恨快就能見效,「金」喻貴 重之義,故名曰「一抹金」。
一貫煎:《柳州醫話》本方由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諸葯組成。用 於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之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弦虛;及疝氣瘕聚等症。有滋養肝腎、疏肝理氣之功。
「一貫」,即以一理貫串於事物之中。《論理.里 仁》云:「吾道一以貫之」。本方用一味疏肝葯川楝子以調肝木之橫逆, 配入大隊養陰葯之中,寓疏於補,肝腎同治,是滋陰養肝,疏肝開郁的常 用方。既符合肝腎同源的醫理,又暗含滋水涵木的契機。魏玉磺認為:「 可痛治吞酸疝瘕一切肝病」。本方貫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療多種肝病,故名 「一貫煎」。
一捻金:《古金醫鑒》本方由大黃、檳榔、黑牽牛子、白牽牛子、人蔘諸葯組成,共為細末 ,每服一字,蜜水調下。用於小兒風痰吐沫,氣喘咳嗽、痰涎壅盛、內熱 積滯、停食停乳、肚腹膨脹、一思飲食、二便不利等症。有消積化痰、通腸利便之功。
本方由名「小兒一捻金」。小兒體質嬌嫩,臟腑薄弱,易罹病患。本方既治風痰外感咳嗽,又療內傷腹脹納差,內外通治,實為醫小兒疾病萬全之方。「一捻」者,言其用手指捻取,每服一字(即漢五銖錢淹沒一字 的藥量),謂份量很輕;「金」者,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貴重。有隻 用少量藥物,可奏奇效之意。
午時茶:《陳修園醫書全集》本方由蒼朮、陳皮、柴胡、連翹、白芷、枳實、山楂、羌活、防風、 藿香、甘草、神曲、川芎、桔梗、麥芽、蘇葉、厚朴、陳茶十九味藥物組 成,共為細末,拌勻合糊壓成塊狀,用時加姜、蔥少許,水煎熱服。用於 風寒感冒,停食嘔惡,腹痛腹瀉等症。有辛溫解表、疏風散寒、降逆止痛 、消食導滯之功。
名「午時茶」等,是謂本方所用之藥物共研細末之後,須在農曆五月五日午時這一特定時間內,製成茶餅狀,亦因其中含有陳茶此味葯,用時如茶一樣煎煮後再服。
雞鳴散:本葯因強調「黎明時服」。
兒科專用成藥:加以與幼兒有關辭彙。
保幼化風丸、肥兒丸、牛黃保嬰丸、小兒百壽丹、小兒肺閉寧、小兒化滯丸、小兒回春丹、小兒解熱丸、小兒金丹片、小兒久漱丸、小兒康。小兒磨積散、小兒牛黃散、小兒四症丸、小兒香橘丹、小兒止嗽金丹、小兒至寶丹、小兒至寶錠、小兒紫草丸、嬰兒保肺寧、嬰兒平、嬰兒消食散、育嬰金丹。
婦科專用成藥:加以與婦女有關辭彙。
安坤贊育丹、八珍益母丸、保胎丸、產後葯、得生丹、調經丸、定坤丹、婦康寧、婦科金丹、婦科十味片、婦科五淋丸、婦女痛經丸、濟坤丸、坤順丸、女金丹、胎產金丹、通經甘露丸、痛經丸、益母丸、孕婦金花丸、止帶丸。

十、以方劑來源的中醫文獻命名
局方至寶丹:源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濟生腎氣丸:源於《濟生方》
萬氏牛黃清心丸:源於明代萬密齋《痘疹世醫心法》
指迷茯芩丸:方出《全生指迷》一書,以茯苓為主葯,故名。
金匱腎氣丸:源於 《金匱要略》

十一、以成藥功效命名
得生丹:亦名「種子丹」可用於氣滯血瘀所致不孕,故名「得生丹」。
定坤丹:又稱「定坤丸」,是著名補血養血調經葯。本葯因能治療女子月經不調。
坤順丸:顧名思義,可調治婦科月經病。本藥用於補養氣血,理氣調經。
生化湯丸:本品具有袪瘀血、化生新血之功。
失笑散:古人論本方葯為治諸痛之要者,對婦科病尤佳,並謂用本方之後,病者常於不覺之中諸症悉除,不禁欣然失笑,喻其效驗。
鐵笛丸:喻本葯功效能使嘶啞開音如「鐵笛」。
通關散:本品有通關開竅作用。
通宣理肺丸:本葯具有宣通肺氣的功效。
萬應錠:喻使用範圍廣,有「萬應」之意,故名。今名「清熱丸」。
溫經丸:本方溫經散寒,治虛寒痛經等症。
行軍散:本品為夏季旅行,野營常備藥品。亦名「武侯行軍散」,相傳諸葛亮所制。
醒消丸:醒消系形容其藥效之驗,謂晚報早醒即消,故名。
陽和丸:本葯能溫陽補血,散寒通焐,用於陰疽之症,猶如紅日當空、陰方四散、化陰滯而使陽和。

十二、以典故傳說或成方的創始人命名
前者如:馮了性藥酒、史國公藥酒、雷允上六神丸、都梁丸等;
後者如:馬應龍痔瘡膏、馬應龍八寶眼膏、王回回狗皮膏、白敬宇眼藥、梁財信跌打丸、季德勝蛇藥片等。


大體就是以上,以後有神馬想起來的再補充,有些寫的比較簡略,不明白的話評論區里說,我再詳細講~
非中醫專業的就不要亂評論了,我就是說破天您也沒辦法理解。

最後強調一句,以上只是幫助你理解記憶,並不能代替,該背的還是要背的。
對於能看懂的人來說,可以節約記憶時間,對於看了更頭疼的親,還是老老實實背書吧……


好吧,我又要來安利我們的漫畫中藥了。
每一次都要準備很久,如果這種已經被我反覆整理解析嚼碎的內容還看不懂……那是不可能的啦~

這兩天剛剛做了桂枝的內容,最後順便談了一下傷寒論的問題,請大神們多多拍磚。

桂枝的葯性是如何的


桂枝性質溫熱,能行能補,走行於全身的經絡、血脈中,補助陽氣,如同一輛行於經脈之上的貨運列車。

可以認為桂枝能順著經絡、血脈作用於全身。

但性質稍偏發散,所以有向上向外擴散的趨勢,多治療病位偏上、偏表的疾病,治偏下疾病宜加引經葯。

桂枝行於經絡、血脈中,又運著滿滿一車陽氣,因此最直接的藥效就是驅除道路上的寒邪了。

寒邪在經絡中,會阻擋氣的運行,在血脈中,會阻擋血的流動。

氣血運行一旦停滯,就會感到疼痛,這就是女孩子來月經時貪涼會腹痛的原因。


桂枝發散,所以肌表遭寒邪入侵時,桂枝也有效。但治療原理和麻黃直接驅散寒邪不同。


當寒邪入侵時,衛氣會與之抗爭。

桂枝提供陽氣來溫助衛氣,衛氣戰鬥力增加,就有力驅除寒邪了。

如果還不能戰勝,就必須要用麻黃、羌活一類駿猛些的葯了。

3.還可以補益各臟腑

臟腑陽氣不足時,統統變成沒了發動機的汽車,全都趴窩了。

心缺少陽氣,會心悸、神疲,嚴重時會無法推動血行而導致血瘀。

脾胃缺少陽氣,食物就無法消化,產生腹脹、胃口差、大便稀溏等癥狀。

腎與膀胱缺少陽氣,無力排出多餘水液,回收有用的水液,造成水腫、小便不利的癥狀。


以上問題,桂枝統統能解決!給陽虛的臟腑加上這桂枝的「油」,臟腑慢慢就會恢復了。

4.桂枝的禁忌

陰虛陽亢的人慎用桂枝。

就像前面講過的,若人陰虛,如同汽車缺少剎車,若人陽亢,如同汽車超速行駛,都會導致人體功能的失控。這種情況用桂枝只會加重失控。


以上,就是桂枝的基本功效了喵。


以下是桂枝的趣味知識~

1.桂枝與肉桂兩味葯其實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部位,桂枝是肉桂樹的新生嫩枝,肉桂是肉桂樹的粗厚枝皮。

2.雖然肉桂和桂枝有效成分相似,但效果大不同,桂枝偏走竄全身,肉桂則沉降入腎。

3.而桂花與桂枝則完全屬於兩種植物。

桂圓跟桂枝更沒關係……

4.宋代以前,桂枝和肉桂是不分開的,所以我們讀傷寒論看到的「桂枝」,其實是我們現代的「桂枝」「肉桂」的混合體。


5.如果看過上一期麻黃的漫畫,就會發現如果把麻黃和桂枝配在一起驅寒堪稱絕配,麻黃如戰車在前衝鋒陷陣,桂枝在後源源不斷提供彈藥。這就是中醫配伍的奧妙。

1.桂枝的用量:

一般6-9克,還需視具體情況加減。

2.桂枝究竟要不要去皮

傷寒論中桂枝需「去皮」,但有實驗發現,桂枝的有效成分主要在於皮,而內部的木質部有效成分是很少的,所以桂枝如果真的去皮,那煮出來的就是白開水了。


但以實用有效著稱的傷寒論為什麼說桂枝要去皮呢?

作者撲在書堆里研究後發現,其實桂枝所謂的去皮是削去粗糙的栓皮,不是去掉所有的皮。傷寒論中記載,厚朴也要去皮,厚朴有價值的就是皮,如果傷寒論中「去皮」是去全部的皮,顯然就不合理了。


3.我再簡單講兩句

聰明的同學肯定已經猜到了下面要開始長篇大論了。


為什麼要在桂枝篇多講講呢,因為桂枝在我心目中是一味捉摸不透的葯,當年初學傷寒的時候,到處都用桂枝,加減變化多端,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yin)象(ying)。

我猜搞不懂桂枝的同學不在少數,因為……在公眾號里查詢桂枝的人是最多的!


所以,今天就要捋一捋那些在傷寒論里出現的桂枝,都起到了什麼作用。以下分析最好結合傷寒原文慢慢閱讀。

傷寒不易讀,分析不盡完善,歡迎討論。

1.溫衛陽

桂枝行於肌表血脈,溫助衛氣,而起到驅散寒邪的作用。並不是憑藉桂枝本身的辛味來散表寒的。

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理解「無汗不得用桂枝」的意義,如果已經無汗了,說明寒邪已經取得了對衛氣的全面勝利,佔領肌表了,這時候用桂枝去支援誰?士兵都陣亡了,就不用往前線運輜重了,這時一定要用麻黃一類的葯來驅寒才行。

當然也不是說無汗禁用桂枝,是說用桂枝已經不夠了,再加駿猛的葯才行。


用桂枝溫衛陽的方劑有

1.桂枝湯:桂枝不發汗,或者說發汗力很弱,所以服桂枝湯後一定要溫覆取汗,才能順利祛邪。

2.3.麻黃湯、大青龍湯:取桂枝助麻黃,麻黃在前奮戰,桂枝在後搞補給。

4.小柴胡湯「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身,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外有微熱說明有殘存外邪,加桂枝取微汗驅邪,這裡不用麻黃,因為外邪很弱。

5.6.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這裡面的桂枝也是用來溫衛陽驅邪的。


2.溫通經絡、血脈,散寒

經絡里的寒邪會阻滯氣機,令人疼痛;血脈里的寒邪會阻滯血流而瘀血。


取桂枝溫通作用的

7.當歸四逆湯:治療寒邪凝滯血脈到了很嚴重的地步。

8.桃核承氣湯:「血氣者,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桂枝溫通血脈,促進瘀血的排出。

9.桂枝加芍藥湯:本來外邪在表,但誤用了下法,內部空虛,在表的寒邪長趨直入,凝滯令人腹痛,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多加芍藥,將藥力向內引,不讓桂枝外散,專心在內部溫通散寒。

10.桂枝加大黃湯:原理同上。

11.桂枝附子湯:寒濕痹症,要用桂枝溫通。

12.甘草附子湯:原理同上。


3.溫補心陽

傷寒論中記載了很多錯誤治療後如何挽回的方法,比如發汗過多會傷及心陽,這種情況就能用桂枝來補心。


13.炙甘草湯:桂枝在這裡面不但補心,還起到溫通血脈的作用。

14.桂枝甘草湯:發汗過多,傷了心陽,趕緊用桂枝補補。

15.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原理同上,多加了龍牡潛潛陽。

16.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同上(名字真長)


4.溫補脾胃

如果使用下法傷了脾胃,就要用桂枝來溫補一下。


14.小建中湯:中焦虛寒,用桂枝溫陽。

15.桂枝人蔘湯:誤用下法導致中焦虛寒,這裡桂枝一是用來溫中陽,一來驅外邪。

16.桂枝去芍藥湯:誤下後傷陽,陽虛則氣滯不行令人胸滿,去收斂的芍藥以免加重氣滯,用桂枝溫陽,且辛散能推動氣行。

17.柴胡桂枝幹薑湯:也是誤下之後中焦虛寒產生各種變證,兼有肝膽鬱熱時使用。

18.苓桂術甘湯:同上,針對兼有水飲的情況。


5.溫肺

19.小青龍湯:桂枝一來溫肺,一來助麻黃解表,一來散心下水氣。


6.溫腎

仲景時肉桂、桂枝混用,所以現代用桂枝溫腎的時候,加些肉桂效果更好。


20.五苓散:腎會排出廢水並回收利用一部分水,如果腎陽虛,無法推動水,就會小便不利或無法重吸收水造成口渴。五苓散中加桂枝,溫腎促進水排出並促進蒸騰水液重新利用。


7.散寒利咽

21.半夏散及湯:寒邪凝於咽喉,也可以用桂枝。不太常見的一種用法。


8.下氣平沖

經常被人忽略的一個作用。當下焦寒氣盛時,應下降的氣無法進入下焦,紛紛在中焦堵車,繼續堵下去則越積越多,導致上逆的奔豚,這種情況用桂枝和肉桂,一來解下焦寒凝,一來降上沖之氣。


用桂枝下氣的有

22.桂枝加桂湯:突然受寒,且寒氣長趨直入,造成了氣逆,急加桂散寒降逆。

23.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心脾腎陽虛導致的較輕的奔豚,這裡一桂多用,補諸臟還降氣。

24.黃連湯:桂枝在這一是穩中,一是降氣止嘔。

25.理中丸:脾陽虛不能溫下,造成下焦寒而氣上沖,用桂枝溫陽降氣


分析了這麼多傷寒經方,桂枝使用的次數雖多,但作用不出溫衛陽,通經脈,補諸臟三條,還有肉桂的下氣平沖。


回頭再去翻一翻傷寒論,思路有沒有變得更清晰了。


最後~如果喜歡請加我們的公眾號:蘇葉貓


每周末定期更新中

http://weixin.qq.com/r/_kNgeIDEAN1-rcQb9xbo (二維碼自動識別)


知乎首答~正準備考研的我對這方面正有些經驗。
背誦一方面需要外在的壓力,跟師的要求、應對考試等,一方面需要長期反覆的鞏固,千萬不能認為這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據說國醫大師年老時仍每年翻出經典重溫。我是在大二學方劑的時候背完方歌的,從此之後每學期都會重溫一遍。就方劑來說,背方歌真的性價比很高,大部分方歌都有功效主治,部分方歌會把君葯放在首位或首兩位,也有特殊葯的用方或方的服法。當然由於歷屆功效主治會有換詞不換意的改變,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版本適當改變。方歌的缺點在於,朗朗上口的同時,容易背串,但易背串的幾首可以通過對比、加深方義理解、改編來克服。還有一個隱藏好處在於,多年以後在向你的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輕描淡寫地背出方歌,風淡雲輕地面對學生敬仰的眼光。想想就覺得很帥啊!這也是促使我背的一個動力。至於中藥,四百味,藥性賦很好,很多老師建議以此打基礎,有空的不妨背背這兩篇再背中藥,有事半功倍之效。若是嫌麻煩的,可參考一本《中藥快快記憶法》,藉助裡面的技巧來背,但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改編。
最後,以我室友當年背經絡的感慨與你共勉:「背了又忘,忘了又背,欲罷不能!」


方劑的記憶最好不要死記硬背,不然背多了都混在一起了。找到自己適合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我說一下自己的記憶方法,你可以參考一下。

首先,背方劑要記組成,你可以先別管君臣佐使,像麻黃湯(「乾媽貴姓」對應「甘草麻黃桂枝杏仁」)於是,麻黃湯記住了。

又如:六味地黃丸(「地八山山四,澤丹茯苓三」,對應的是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澤瀉,牡丹皮,茯苓三兩。)於是,六味地黃丸也記住了。


然後,方劑加減的,如:小建中湯是以桂枝湯為基礎,既然名為「建中」,便是加「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飴糖為君葯了。


不過像四個承氣湯,則記法又不同,當結合每味葯在方中對應的功效來記!大承氣湯為「峻下劑」,治「痞、滿、燥、實」,方中「枳實行氣消痞,厚朴下氣除滿,芒硝泄熱通便潤燥軟堅,大黃泄熱通便蕩滌腸胃兼活血化瘀」則分別與前面四字對應。

小承氣湯則是「輕下劑」,治「痞滿而燥實不全」,故小承氣湯組成要去掉對應潤下軟堅的芒硝。

調胃承氣湯是「緩下劑」,治「燥實而痞滿不全」故去掉對應的「枳實,厚朴」。

桃核承氣湯,名桃核(桃仁),自然就不在是瀉下劑了,而是理血劑。組成:調胃承氣湯+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行血脈) 如此,四個承氣湯都記住了組成,大承氣湯還連同方中藥味的功效也記住了。

—————未完待續,有空接著更——————


你在強行記憶的時候,內心深處是把這事情當做是一個負擔的。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效率極高。
我記方劑的時候,當成極其重要的事情——因為我掌握的越多,我在臨床就越是信手拈來。
那種饑渴感,真是太強大的力量。
讓我沉醉於每一個方劑、每一味藥物的個性以及運用的經典醫案,還有不同方劑間的差異,細細體會,真是奧妙無窮。
你真的喜歡這門學問嗎?你想成為這個世紀最好的中醫家之一嗎?
還是只是隨波逐流?
如果只是後者,還不如到時候考試的時候抄小抄的了。
在決定全力記憶之前,不妨先好好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


我看了一大圈兒說如何背方歌的,還有趣味記憶法,但我是來唱反調的。

誠然,背方歌的確是個辦法,這個傳統由來已久,各種方歌書籍層出不窮,也的確適合一些人的背誦方式。可我不認為這樣的方式是最佳選擇,至少對我來說不是。

開門見山。在我看來最好的辦法不是背什麼方歌,也不是什麼麻黃湯「乾媽貴姓」這樣的趣味記憶法。而是自己拆方劑。

我們直接先上個例子吧。

主肝鬱脾虛血弱的逍遙散,這是個相當出名的方子,造福過無數的女性朋友。不管你是為了考研還是為了臨床,都應該記得它的組成。我至今不記得方歌,但這不妨礙我記憶其組成,我是這麼記憶的:肝鬱~柴胡芍藥薄荷;脾虛~茯苓白朮生薑;血弱~當歸;收尾調和~甘草。

我們一句一句來分析

首先,想要靠拆方子記憶,自己就要記得此方之所主。「肝鬱脾虛血弱」都記不得,就沒有後面的記憶部分了。方子會背,不知道用來幹嘛,滑天下之大稽。

其次,要有一定的中藥基礎。肝鬱用柴胡芍藥,脾虛用茯苓白朮,薄荷可疏肝,當歸主血弱,這樣的葯對知識和中藥功效是拆方的重要武器。

其三,可舉一反三。逍遙散中肝鬱之柴胡芍藥,能聯想到四逆散嗎?逍遙散中脾虛之茯苓白朮,能聯想到諸君子湯嗎?學會了逍遙散,能聯想到以逍遙散化裁出來的開郁種玉湯嗎?用拆方的辦法背方劑,背的越多,越容易拆,越容易記。

其四,方便用於臨床。若見肝鬱化火有熱,加牡丹皮梔子而成丹梔逍遙散;若見血虛明顯,不忍見當歸孤軍奮戰,再加生地熟地以助之而成黑逍遙散。又或者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加減而成其它方劑,亦是美事,開郁種玉湯就是如此。

這樣的方法用多了,你會發現很多方子組建起來都是套路。看看人蔘敗毒散和參蘇飲,看看麻黃附子細辛湯和再造散,看看痛瀉要方和正柴胡飲,看看諸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完帶湯,看看八珍湯和內補黃芪湯……甚至你都能在少腹逐瘀湯裡面看見當歸芍藥散的影子。當然,我並不是說這些方子所主皆同,也不是說這些方子都一樣,只是,大家能看出規律嗎?

當然我更贊同去臨床使用,用多了就記得了。自己外感風寒了,根據自己的情況,麻黃湯葛根湯桂枝湯敗毒散九味羌活湯正柴胡飲等等,自己給自己開著試試,喝下肚子記在腦子,豈不美哉?你女朋友痛經,身為中醫學生怎麼能只知道一個桃紅四物湯呢??男友力max一點啊!

那你問我如果能把記方歌,拆方劑,臨床作用結合起來怎麼樣?哈哈哈哈,聰明人兒~

別忘了常複習!


身為一個去年的考研黨,我就不邀自答了。
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題主背得太少了。


本科階段,我的中藥方劑都沒學好(或者說就沒好好學……),在複習考研的一年時間裡,我發現自己只有三個月來攻破這兩門課程。於是我制定了下邊的複習方法。
首先是方劑,考綱要求的方劑大約是200多首(具體數字記不清楚了,題主可以自己統計一下)。背誦的內容就是方歌。沒有巧記法。
計劃是每天新背5個,一定要背得滾瓜爛熟,就是一提方劑名馬上就能反應過來的那種。並且每天背方劑時要先把之前背過的方劑再背一遍,必須保證之前背的方劑也處於滾瓜爛熟的程度。
於是第一天背5個,第二天是10個,第二十天的時候就是100個了,四十天的時候200個了。而且能保證我背過的方劑全記住了。
中藥每天新背的中藥數可能是10個(具體數記不清了,題主可以自己設定),方法和背方劑一樣。背誦的內容也是課本上的功效主治。沒有巧記法。
這個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你必須保證自己每天都按計划行事。
到最後我還能有時間把方劑和中藥課本合上,仰望天空,把方劑從麻黃湯背到烏梅湯,把中藥從麻黃背到硼砂。把所有方劑背一遍的時間大約是3個小時,背一遍中藥的時間也差不多。

不建議題主用巧記法,尤其是方劑,例如「乾媽貴姓」、「高地賣母牛」之類。方歌還是很好的,它對方劑的結構概括更加完整。
複習考研時,我的身邊有同學用巧記法。我問他們方歌時,完全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並沒有融入到他們的世界中去。

然而,無論用什麼方法,你都得耐心踏實地學。學習中醫也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


我記憶力很不好,高考語文85分,默寫基本不會,後來學了中醫,方劑學基本裸考,93分吧。
倪誠老師的那個小本本,我每天背,坐車走路時候都在背,90%以上的方歌都背下來了。
考試就簡單了,理解下方歌就行。
後來工作考試,基本方劑就是那時候的功夫。
後來我發現我能背下來東西,現在29歲,每天看東西,學語言,覺得比我18歲記憶力好


背方劑危害大矣!

即使能囫圇吞棗背下來,臨床中也是害人不淺。方子是背下來了,臨床應用時怎麼辦?要加減嗎?加誰減誰?加多少減多少?嘿嘿嘿嘿嘿…

學方劑一定要結合看醫案,大量地看醫案,特別是診斷脈證俱全、點評按語豐富的醫案,例如溫病類的可推薦趙紹琴醫案。

方劑不離診斷,不離醫理,不離藥性。因此各個名醫的藥性解也是非看不可,特別是寫在醫案後面的用藥經驗得失。僅僅把方劑拉出來背,背下來也是廢的。



再背
反覆背
吃飯背!走路背!上廁所背!
沒有別的方法的!在學校的時候把該背的都背下來,對你畢業以後有好處!
中藥,方劑,四大經典都背下來,死記硬背,不理解也背下來。到後期理解了,就知道大學時候背下來的都有用!不用在工作時候後悔大學裡沒背工作時要用卻背不下來!


我之前也為這個苦惱,也到處找各種記憶方法,但最近突然明白了幾個道理:

之所以總記不住,歸根到底還是對方子的理解不夠深刻。
在加強理解這個基礎上,再輔以適合的記憶方法,才是記憶方劑的最好辦法。
而人有擅長聽覺記憶、視覺記憶、動作記憶和理解記憶等多種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輔助記憶方法最為重要。

我們學方劑終歸是要拿去開藥的,那麼不管怎麼說,這一個方子的功效主治,方葯組成,單葯功效和加減,都是遲早需要掌握的。
而這些知識的掌握,又都非一朝一夕之功,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直接合二為一,一併下手呢?
當然,這個下手的過程,也是要講究方法的。

首先從最基本的麻黃湯開始。(方雖簡單易記,但也需從此入手建立結構)

第一步想像一個人。
第二步想像這個人受寒,正氣奮起攻邪,因此惡寒發熱,頭身津液因內外相迫而凝滯不通因此疼痛,皮毛被郁所以無汗,肺氣不得從皮毛出所以奮力自救吐氣所以喘。
第三步想像他打開舌頭看到薄白苔。
第四步想像你摸他的脈浮緊。(正氣聚向體表所以浮,聚而不散受外邪擠壓所以緊,腦子裡也得有這個清晰的理解。)
第四步想像麻黃和桂枝配合,從內向外發散致汗。
第五步想像身體發散力量有太過的趨勢,所以加上了杏仁讓肺和皮毛的氣直降回來。
第六步想像炙甘草讓全身出汗和氣機收降的速度變和緩。
(註:重點是要形成畫面感)

以上便是想像的基本步驟,這個步驟的建立過程中,明晰了自己對整個方葯的理解,建立了中醫辯證論治的思維方式,同時加深了對其整體功效組成的記憶。

建立了基本方的架構之後,就繼續建立相關方的結構,比如小青龍湯。

首先分析小青龍湯的整體結構,逐漸細化:
小青龍湯屬於麻黃湯傷寒太陽無汗的大類,有麻黃桂枝甘草無杏仁。
小青龍湯整體屬於外寒內痰飲而兼咳喘的結構。
祛外寒用麻黃桂枝。化內飲用乾薑細辛半夏。治咳喘收斂用五味子芍藥。

然後繼續按照上面的步驟想像,同樣是先病後治,先證後症,先簡後繁這樣一層層的來。這樣更有利於我們的記憶。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產生一些疑問,比如為什麼這裡不用杏仁用五味子?用乾薑而不用生薑?
然後就可以去查資料,百度啊翻書啊都可以。
這時候有些問題的答案是很容易找到的,比如乾薑守而不走,更長於溫化痰飲。
但有的問題是不容易找到答案的,比如杏仁可利水化痰止咳定喘,為什麼在這裡不用?比如在金匱要略治痰飲咳嗽一章,首先考慮的是五味子,然後有身腫的時候才加杏仁利水。是處方習慣問題還是別有原因?
但是即使我們一時找不到答案,也可以在尋找的過程中加深其理解,並在將來慢慢進行完善。

在建立方葯記憶主體結構之餘,可以輔助用些記憶方法鞏固加深,這樣的方法五花八門隨處可見,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最後,這個回答可能會隨著我對方劑記憶的理解不斷修改並補充完善。


中藥快快記憶法你值得擁有,方劑無他,背方歌,多背就記住了


我是推銷員,表打我,說一句話就走:


你們真正需要的是這個13 款開源的全文搜索引擎 - OPEN資訊


租個VPS,裝個全文搜索,錄入信息;以後掏出手機,開瀏覽器,輸關鍵字,搞定。


我喜歡和中內一起~沒錯,一起背~可能這樣你會說卧槽!這不更麻煩了嘛?記得更多了呀!雖然呢需記憶的量增大了,但是個人覺得好記,因為中內每個病,比如外感,風寒風熱暑濕等等,它們雖然都是外感但是治法不同,對應使用的方劑也不同,背起來針對性更強,比如外感風熱—辛涼解表—銀翹散—組成—方解—加減—方中具體藥物,這樣就把中內,方劑甚至於中藥都串聯了起來~這樣我覺得比一起背一堆解表劑要好,這個只要知道著治則,一般不會記錯~
另:量大記不住就寫下來~我反正就是這麼乾的,覺得效率高了很多~


象你的名字一樣 從心 和自己的心說說 說說他就記住了
多讀讀 多寫寫 分析好方子中每一味的作用 自然就明白易記了


強烈強烈推薦一本小書!
《中藥功效快快記憶法》~王滿恩
當年考研背中藥時得心應手的好工具,這本書的編者就是教授中藥學的老師,編排非常合理!就因為它我中醫綜合中藥部分應該就錯了一個左右,沒用此書之前我是每味中藥就知道一種功效的人 ,這本書應該是我這麼多年來買到的最值的一本書!
後來發現此書的編者還編寫了方劑的快快記憶法,但當時已經絕版,後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在孔夫子舊書網淘到了他編纂的《方劑快快》不過讀後吧效果個人感覺還是不如中藥的編的好,也可能是期望值太高的原因。
方劑的個人推薦還是湯頭或者方歌為主,新版教材課本後面的方歌改的稀巴爛,就比如我們用的那一版的(應該是人衛版的)什麼小青龍湯,第一句居然是小小青龍最有功(像這種的話基本上就屬於廢話了,五版教材里的方歌應該編的還可以,實在不好就直接背湯頭歌),畢竟很多湯頭裡面還有功效主治甚至有的還會有君臣劑量之類。背湯頭很有好處,之前跟診的老大夫開方有的都是按著湯頭的順序來,方便和他們交流。


難道不是先搞清楚每一種葯的功效和屬性,再背組合藥方配伍的功效嗎?如果這些搞不清楚,死記硬背意義何在?


舉兩個方劑的例子,妳就懂得怎麼記憶了。
要學會把方子對應到具體的人中,或者大自然的象中記憶。
舉三個方子的例子。
1,四逆湯
2,四逆散
3,當歸四逆湯

大格局大略說自己的理解吧,三陽病中,太陽病的狀態就是日本在上海登陸時的淞滬會戰,正邪鬥爭十分激烈。只是桂枝湯的主戰場在衛分(比如上海)。
三陰病的狀態,就是鬼子已經佔領了中原半壁江山了,國軍還得為糧食遠征緬甸守護糧食渠道的狀態。
1,四逆湯的狀態就是鍋爐的資源不足,想像一幢別墅,外面天氣很冷,裡面鍋爐如果資源不夠,則,別墅最靠外的幾個屋子就相對冷一些。在人體上就是手腳冰涼。之所以「急溫之」,是因為出現完谷不化的勢頭,中焦當機,食物都煮不熟這肯定不行。
2,四逆散的狀態就是鍋爐資源充足,但渠道不通,還是這個別墅,假如哪個屋子的門壞了,打不開了,那那個房間還是冷的,甚至比四逆湯證還要冷,但在門的附近局部會呈現鬱熱。對應到具體的人,你會發現這個人舌苔多半是黃的,眼神是足的,體格是強健的,行走坐卧都不是「但欲昧」少陰體質的人的狀態。這是有本質差別的。

3,當歸四逆證病機是血虛且寒入血分。寒之所以能長期停留在營分,說明這個淪陷的局部是陽氣顧不上的狀態(陽氣就是約束力)。在長期資源不足的基礎之上(可以理解為長期四逆證的狀態繼續進一步惡化)形成遠端支流渠道堵塞的狀態。想像一個小支流,由於主幹道水壓不足,支流流速變慢。淤泥開始推積,水流幾盡乾枯的樣子。所以癥狀呈現脈細欲絕,人體深層部位疼痛(腿,股,腰,肩)。這個方子是桂枝湯加味劑,去生薑加棗,芍藥當歸,把陽葯藥力收回來藥效集中呈現在血分。通草增加流通性。如果支流結冰,陽氣離絕,那甚至脈都可能把不到,就要加用茱姜附了。


推薦閱讀:

最近很火的铁皮石斛、铁皮枫斗是营销骗局吗?
怎樣辨別真假心絞痛?
選專業。為什麼周圍的人都不看好中醫類專業?我覺得中醫很神奇,但大家都不支持
中藥裡面有沒有鎮靜安神效果極佳的藥材?
藿香正氣水(散)、仁丹(人丹)能否有效防治中暑?

TAG:中藥 | 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