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心理諮詢諮詢真的有效嗎?
今天逛知乎加了一個心理老師的群,群里人說要諮詢師可以預約云云,當我問地點在哪裡時,管理員回答我說是線上,我也是學這一專業的有些我是知道的,諮詢師一定要有主場意識,也就是說一定要有個諮詢地點接待來訪者,此外諮詢不是一躇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重要的一點是當面諮詢有助於建立信任關係,以及諮詢師對來訪者的觀察等等,所以說那個所謂的線上諮詢真的有效嗎?還是借這個幌子來糊弄求助者?
當提完問題後我看到了群里給我這樣的回答,這合理嗎?本人認為一片投機取巧之詞,可以開業的專業心理諮詢師還要集體培訓嗎?還沒有正規心理機構的支持嗎?感覺有點像是微信營銷培訓的類型,本人也查看了一下部分中心人員的qq信息21到24歲不等,按理來說還沒有拿到二級心理諮詢師證,群號是從知乎某熱門回答據說是心理學老師那裡得來的,行業亂象,忘關注!
一想到我那些三級證都沒拿到的同學就跑網上做諮詢就感到好傷心。
其實目前的情況是不斷擴大的需求同合格心理諮詢師數量極少之間的矛盾。所以會產生很多網路平台來做諮詢,因為需求就在那裡,很多人急需幫助。
那些急需幫助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找不到靠譜
的諮詢師時,只能依靠網路平台了。如果情況好轉了,他們的心情和得了癌症然後被治癒之後的病人是一樣一樣的。沒有效果或情況變差,就又回到了急待幫助的狀態。再換一個平台唄,他們沒有其他辦法!他們沒得到過專業的幫助,也得不到專業的幫助。
網路平台大多認為自己不賺錢,入不敷出,他們太苦了,什麼也沒得到,他們是有苦衷的。但心理諮詢不是服務業也不應當是服務業,她應當是衛生部管理的(兩個部門的糾紛暫且不說),也就是說諮詢師是沒有處方權的」醫生」。
不合格的醫生給患者帶來的是災難。不合格的諮詢師不僅不能給來訪者給予幫助,還可能加重來訪者情況。而網路平台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合格的諮詢師,這樣的平台是絕不應當伸出你」援助的雙手」的,不管你賺不賺錢。
所以,網路平台最該受到批評的是沒有合格諮詢師,而不是線上諮詢這一方式。而我個人認為線上諮詢在解決一些問題後是可行的。
我做線上諮詢有幾年了。簡單說下利弊吧。面詢,我接收到的資訊是全息的,包含案主的語音語氣、坐姿、表情、服裝等等,對案主來說,看我也是全息的。能量流動相對迅捷真實。有時出現必要的沉默,也不會冷場。畢竟是兩個活生生的人在交流。
線上個案不是我的主業,主要還是為外地案主行方便,有時諮詢完我會建議對方在當地找諮詢師面詢。個人感覺,線上效果和面詢差距不小。第一,僅僅通過文字,很難直觀感受到對方的情緒狀態,有時案主打字速度慢,我要等半天,交流能耗大。第二,線上諮詢場域邊界不清晰,雙方都難以保證全心投入。比如,假如一邊打字一邊吃西瓜,效果能不受影響嗎?第三,一般面詢我會控制在一個半小時內,網詢我很難控制交流進度,有時是對方打字慢,有時是溝通慢,常常超時。
網詢和面詢,交流起來沒什麼質的區別,使用的技術手段也不會有質的區別。在網詢里我也會引導案主做簡單的放鬆冥想、觀想等,這方面效果,我感覺反而比面詢好。對方一個人待著,更容易進入狀態。反饋也比較好。
總的來說,這幾年網詢案主基本上都表示效果很好很有幫助云云,也有我在諮詢當場就感覺溝通費勁、黏黏糊糊(又看不見真人更難溝通)的案主,這幾個案主覺得我很爛。網詢有效,利大於弊,但非常態,若能選擇,我不喜歡。
另外補充一點:前段時間接了一個線上個案,對方用的化名,言談間透露自己是藝人,歌手。我也沒問真名。這讓我覺得,線上諮詢確實能保障小部分人不願暴露的權利。算是一個好處吧。看了「好孩子」 的回答勾起了我自己的一些回憶,就來答一答吧…
「不合格的醫生給患者帶來的是災難」,是的,我認為即便合格的醫生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次諮詢都起到正面作用——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好諮詢師即便自己已經很厲害了也要對一些個案進行一對一或團體督導。
——部分內容已刪——
而操作不當的諮詢,很有可能你在談論問題的過程中失去方向感。自我功能好的,也許還能在大腦理論中得出見解,真正問題很重的,也許還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短期有效,但是想要長期進行得到人格提升的,真的有難度。稍微看看就知道不正規了…
線上的諮詢一定是作為不得已的情況下的偶爾為之的手段,我覺得線上比較適合初診判斷情況,真正的工作階段線上的效果我個人持保留態度。
我經歷過,好像一個叫天音的,別的不了解,我接觸過的,只能說,相當不靠譜。第一次,不深不淺的,算是吊起你的胃口,整個過程,大概也就是交代明白自己的經歷,第二次,屁用沒有,還整出來一堆膚淺的所謂大道理。網路背後的那個人的素質,你根本沒法保證。做心理諮詢的,職業上的我不方便評價,但起碼,做人?得能端正一點吧。
看了一下,才明白題主說的線上諮詢是啥意思。如果是諮詢師與來訪者分處兩地的話,建議做視頻諮詢。基本設置與面詢基本一致。
這裡囊括了兩個問題:一是「線上」的有效性,二是「諮詢」的有效性。
首先,「線上諮詢」指什麼?廣義來看,包含了視頻、語音甚至文字的諮詢方式(個人實不敢苟同文字諮詢)。這些方式顯然和面對面談話存在很大區別。
從題主的截圖來看,與你溝通的諮詢師定義的線上諮詢似乎單指語音模式,並且特地強調了諮詢師容貌對來訪者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儘管老話說不可「以貌取人」,但我更信奉一句話——「相由心生」。這一點對諮詢師和來訪者都不例外。
先以我自己的諮詢師身份舉例,觀察來訪者的外形衣著打扮,就能獲得相當大的一部分信息。更能從來訪者的神態及小動作探索其內在世界的心理動因。至於來訪者選擇諮詢師,除了看重從業背景,也不得不重視「眼緣」。因為心理諮詢可以說是一種設置內的「親密關係」,如果迴避掉和諮詢師面對面的接觸,也許正好反映了當事人在關係上的問題。我也碰到過很多不願意麵對面諮詢的來訪者(和地域無關),或者前來諮詢卻拒不透露個人真實的基本信息。暫且不說這給諮詢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關鍵是在這種時候我們不難看到來訪者信任問題的凸顯。(此處談及的是基本信任感,不涉及常見的對心理諮詢的一般性質疑。)
隨著信息科技和心理行業的發展,事實上現在網路諮詢已經極其常見,尤其對於心理諮詢師資源稀缺的地區。而視頻諮詢也得到了相當多專業諮詢師的認可,但依然有一部分是不接受的。舉個例子,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講,如果說心理諮詢是幫助我們的來訪者重新過一次童年,處理那些原生家庭帶來的愛恨情仇,那麼這種媽媽和孩子的關係里,母親是否在場就很重要,只有聲音圖像還遠遠不夠。雖然諮詢師並不會和來訪者進行身體接觸,但面對面交流提供的不僅是更豐富真實的素材,並且是一種媽媽在場的氣味。接著打比方:一個處在分離-個體化階段的孩子,他需要的不是媽媽天天抱著,而是當自己慢慢探索外部世界卻又感到恐慌的時候,回頭一看,媽媽還在,繼而放心大膽往前走。這種感覺由網路提供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線上諮詢不僅對來訪者有所篩選,對諮詢師的要求更高。話說回來,名氣不小的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的外國老師就不僅通過視頻授課、督導,連給學員做個人體驗也是通過網路的。到底好不好,旁觀者很難講。個人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你是否能在線上諮詢中與諮詢師建立基本的信任,進而逐步發展出良好的諮詢關係。一點建議是:線上諮詢沒有問題,但前提是一定要打下面談基礎,並且最好能在諮詢期間配合面詢。
補充回答一下樓主最後的問題: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當然需要培訓,和開業與否無關。首先諮詢師二三級證的含金量基本跟滿大街的大學文憑沒什麼差別。關鍵在於心理諮詢是一個終生學習的行業。
至於是否有正規心理機構支持:掛靠機構的諮詢師不一定就能力強,獨立執業的也不乏經驗豐富老前輩。但一個專業的諮詢師肯定會有一個正規的心理諮詢地點。
最後回到心理諮詢的有效性,見仁見智。即便是和諮詢師對面而坐,依然不乏產生「諮詢師就是個騙子」,「和我惡毒的父母一樣」等種種負面想法感受的來訪者。我們可以分析為阻抗,理解為移情,或者反思工作聯盟建立不到位等等。其實我想說的是:心理諮詢無法幫助所有人,不同的流派和諮詢師也有其局限。只能說,如果你選擇的諮詢師足夠專業,匹配度也不錯,那麼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相信都能獲得幫助。至於幫助有多少,那就要看當事人的具體情況和咨訪雙方的共同努力了。
如果諮詢師是專業的話,個人覺得那麼線上的效果會更好,因為諮詢者很容易卸下偽裝,更容易將潛意識的東西表現出來
認知治療可以網路進行,而且有效,據說,自助認知治療效果都很好,其他的不知道,可能精神分析不行吧。
有效與否在於你的感覺,不在於線上線下,你的心靈不會欺騙你
看具體情況,有些諮詢師或者來訪者適合線上,線上發揮會更好,但是目前大部分有資歷的諮詢師由於:年齡(多是30以上,不習慣接收和處理網路信息),習慣等問題,都擅長線下多於線上。但不是說線上沒效果。
我沒聽說過什麼主場這個說法。但的確在線下做的時候,一個諮詢師的療愈力和她製造的氣場很有聯繫。這種氣場甚至要旁觀者坐在諮詢現場里,直觀的去看和感受才能接受到。如果是光看視頻資料和聽錄音無法體會的。
所以,也沒必要去批判線上的諮詢,畢竟一個新的心理行業者要積累經驗也是需要個案的,老的心理行業者也能通過網路節約精力和成本。線上相當於一個削弱了療愈力和傷害力的平台,也是費用的減免。
如果你覺得自身問題十分急迫和嚴峻,那麼出於對自身負責的態度,也建議直接考慮線下。這樣更有利於你選擇匹配自己的諮詢師。
如果並非十分嚴峻的問題,或對諮詢效果和費用抱有不確定性的話,你也可以通過線上的進行匹配,雖然可能不是十分的正式(沒有儀式感),但對於個人的隱私,有些人反而也會從中獲得安全感。
各有利弊
自己選擇
這就和「免費諮詢與付費諮詢,哪個才有效果?」這個問題是一樣的。付費諮詢更有效果,但不能成為絕對論,各有利弊。各有適合。
以上是我個人的感觀,可能有所漏缺,歡迎指出。
對私信、值乎臨床心理諮詢個案的統一答覆
- 請認準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才註冊系統 註冊資質。如有意向的心理諮詢師,請對該諮詢師及其督導師的行業資質與口碑作基本的調查了解。建議無視勞動部的心理諮詢師證書,無論是三級還是二級。
- 不要作文本形式或者純語音形式的在線諮詢。臨床學科特別講究了解具體情況,對症下方。除非帶寬充分的實時視頻,其它在線方式均不可能達到當面交流所能考察的個案細節程度。可以在線導醫,不可以在線診斷、開藥。看病吃藥是這樣,心理諮詢、生涯規劃、法律援助同理。詳細原因見補充答疑。
- 臨床心理諮詢有不同的流派,各有特點。我個人認同循證方法(Evidence-based)加持的認知行為流派(CBT);不認同精神分析(大體上又叫作心理動力學)。心理動力學依賴諮詢師個人的特性,療程過長,方法本身沒有科學實證,如果說有什麼優點,可能是更有利於經驗豐富的諮詢師發揮出最大的安慰劑療效——這裡的安慰劑療效不是批評的意思,是真的有效。
- 幾乎所有具資質與口碑的諮詢師線下療程均可排滿。線下療程空擋而轉向提供在線諮詢的同行,很大比例缺乏資質、缺乏臨床小時數積累、缺乏業內口碑。上海市最有實力的機構是上海精神衛生中心。也可以追蹤最有影響力的業內培訓班中德班CBT項目的中方教師團隊。
補充答疑:
為什麼臨床工作的倫理支持在線導醫、反對在線診斷?
- 具體病症牽涉的因素自變數很多,變數之間是相乘(交互作用)而非相加(線性疊加)的關係。詳細解說請參考 K. E. Stanovich 的 《這才是心理學 (又譯為 對偽心理學說不 /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第九章《打破「神奇子彈」的神話:多重原因的問題》。在線書面、語言方式的問診只能顧及少數適合以文字、語音表述的因素變數。相比現場問診,關鍵變數的大量遺漏導致診斷不準甚至反轉。
- 即使對於正確率超過一半、比如70%的在線診斷方案,對於誤診的30%仍然違背臨床工作倫理。現場問診可以使這30%大幅度地減少因為誤診帶來的傷害。實驗心理學通常只需要研究不同實驗條件下群體水平的改變,不關心個體差異;臨床工作者相反,要對每一位來訪個體的個體差異充分負責。喝錯雞湯無非少攝入一餐,吃錯藥可能馬上就得叫救護車。溝通窄帶寬的在線方式,只適於少數即使犯錯也沒有嚴重後果的穩健方案,不適合盲目放開推廣。
為什麼說安慰劑的療效是真的?心理動力學可以更好地增強這個療效?
- 科班背景的知友多有先入為主對安慰劑的負面觀感,卻忘記了安慰劑的療效是與藥效合併成為最終臨床的療效。臨床工作者著眼點在總療效,實驗研究者關注安慰劑效果之外的藥效。如果有一款巧妙設計的安慰劑可以治療你的腹瀉,另一款無安慰劑效果的真葯也有同樣效果,醫患雙方並無必要厚此薄彼,甚至通常更喜歡選擇前者。
- 另一個錯誤的先入為主觀念是「安慰劑效果固定不變,真實藥效疊加上去」。以下事實其實是學術圈裡的共識:大顆的安慰劑藥丸療效大於小粒;紅色的安慰劑療效大於灰色;注射的安慰劑療效大於口服;很自然地,有玄學理論加持的安慰劑對於信從者的療效大於無玄學理論加持者。參考:TED 安慰劑的魔力。
- 有兩組看上去矛盾的實證研究結論:在精確的控制比對下,CBT的療法比精神分析療法療效大、周期短;大規模的統計發現,不同的臨床流派療效差異很小,不同的諮詢師療效差異很大。一種可能的解讀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安慰劑療效與CBT的安慰劑療效不可類比,前者周期長,醫患雙方都信從某種具有文藝感染力的玄學;後者周期短,流程明確,玄學發揮的安慰劑療效空間相對較小。
對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的批評未見於中文的心理學出版物,是否地圖炮?
- 請參考 K. E. Stanovich 的 《這才是心理學 (又譯為 對偽心理學說不 / 與眾不同的心理學)》。國內心理學從業者對這本英語學術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入門名著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實驗訓練背景的從業者對其極度推崇;非實驗訓練背景的往往對其避而不談
- 「打開求助者記憶、挖掘嬰幼兒童年青少年早期心理創傷」的精神分析療法已被廣泛證偽,在科學和倫理兩方面都已失敗。可參考 TED 記憶的虛構。TED 積極心理學 亦列舉一例。兩位演講者都是美國心理學研究界學術領袖,還在世就掛到牆上的那種。
- 在知乎上有廣泛影響力的臨床心理學英語國家海歸比如 @王怡蕊 老師,對此貢獻有不少回答,並有較系統的 Live 介紹英語發達國家心理學院系的培養情況
深感痛心!
先不說線上線下,單看線上的文字回復就知道這些諮詢師根本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可能連證都沒拿到,更不好說深入的理論流派學習和諮詢師個人成長了。
線上部分解決了距離問題,同時可以保護來訪者隱私這是一個優勢,但這也是建立在諮詢關係建立和保密原則基礎上的,把來訪者和諮詢師放到一個群里搞群聊,這是實在是有違職業倫理。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諮詢確實需要面對面的接觸,因為諮詢關係的建立是有效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面對面諮詢才可以互相觀察彼此的眼神、表情、動作等,諮詢最重要的資源就是諮詢師本身,當然文字和信件也可以部分幫到求助者,但這就不叫心理諮詢了。
行業亂象,需要時間改變,更需要我輩心理學同仁堅持奮鬥!
建議大家以後系統學習,證只是一張紙給別人看的,良心是明鏡給自己照的。在心理學路途上大家要穩步慢行。
當今心理學流派各自發展,還沒整合。大家需要博採眾長,不被某一理論所限制,放眼未來,打好基礎。現在的心理學忽視文化宗教習俗對人的影響,不要走「拿來主義」道路。諮詢師要保持獨立性,有獨立多認識,以及對自己的能力保持清醒,對心理現狀也要認識,為什麼國家對心理學支持不強,很多是由於我們自身不接地氣,在自己的圈子裡各玩各的,或者就是太玄乎,打鐵尚需自身硬,也希望大家多去接地氣,把心理學普及當做事情來做。
這是我寫的,得到了很多二級以及培訓老師贊同。
我也想改變,提高諮詢師能力。普及中國人文化屬性,比如國學,宗教,等等其他接地氣的適合中國人文化根基。
照搬外來的容易走入歧途。一個問題困惑本身就有很強的文化心理背景。目前培訓教材涉及較少。
我準備做一個為期一年諮詢師成長計劃,朋輩諮詢師督導和高級督導。
有願意一起學習的可以交流。1.是否可以貼全聊天記錄,不要做過多引導,讓大家自己分辨
2.我們的付費模式是諮詢後付費,認為確實有效果的付費,有效的保護了來訪者在網路信任缺失狀態下的權益
3.我們也只是一種嘗試,感謝你的意見,如果確實諮詢效果不好,我們一定會及時調整
4.我們的初衷就是在混亂狀況下通過我們的聯合的力量找到秩序,我們是根據目前的現狀努力改善的一種方法性嘗試你抗拒的話,現實去心理輔導也沒什麼用。
你願意自救,網上就可以了。
主要是你自己打開心扉,願意向好的地方發展,一些話語才能打動你,心理學不是強迫,也不會發生化學反應,言語就像風,吹拂是它最大的限度了。
當然,現實中如果經濟允許或者是碰到好人,大概你可以收穫到一個心理醫生作為朋友,他會給你信任和友情,參與你的生活,幫你走出來,網上做不到這一點,但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先簡單介紹一下百度對於心理諮詢的一些基本形式和特點的解釋:
(1) 直接諮詢 是指由心理諮詢人員對具有心理疑難需要幫助,存在心理困擾需要排解或患有輕微心理疾病需要治療的求詢者直接進行的諮詢 。特點是通過諮詢者與求詢者的直接交往和相互作用,使求詢者的疑難問題得到解決,心理困擾或輕微心理疾患逐漸得到排解或減輕。
(2) 間接諮詢 是指由心理諮詢人員對來訪的求詢者親屬及其他人員所反映的當事人的心理問題進行的諮詢。特點是在諮詢者與當事人之間增加了一道中轉媒介,當事人的心理問題靠中轉人向諮詢者介紹,諮詢者對當事人的處理意見也要由中轉人實施。
(3) 個別諮詢 這是心理諮詢最常用的形式。是指諮詢者與求詢者一對一的諮詢活動。即可以採用面談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電話,信函等其它途徑進行。具有保密,易於交流,觸及問題深刻,便於個案積累和因人制宜等優點,但這種諮詢形式也有費時和社會影響較小等不足。
(4) 團體諮詢 團體諮詢是較個別諮詢相對而言的。對集中解決一些學生共同的心理問題具有明顯效果。
(5) 電話諮詢 是指利用通話方式對求詢者給予忠告,勸慰或對知情人進行危機處置及指導的一種諮詢形式。
(6) 現場諮詢 這是諮詢機構的專職人員深入到基層或求詢者家庭,為廣大求詢者提供多方面服務的一種諮詢形式。
(7) 門診諮詢 特點是通過諮詢人員和求詢者的會談活動,弄清求詢者的心理問題癥結或心理疾病本質,作出準確的病情判斷,並施以相應的心理治療。
(8) 通信諮詢 是指由心理諮詢機構以通信方式對求詢者及其相關人員所提出的心理問題給予解答,指導的諮詢形式。
心理諮詢過程有如下特點:雙向性、多端性、社會性、漸進性和反覆性。只有把握這些特點,才能駕馭心理諮詢活動的基本規律,更好地組織心理諮詢過程及其環節。
1.雙向性: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人員起著主導作用,諮詢對象(求詢者)是心理諮詢過程中的主體。諮詢人員與諮詢對象相互影響,相互配合,使諮詢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以圓滿的結局來完成。即為心理諮詢的「雙向性」。
因此,在心理諮詢過程中,一方面,諮詢對象必須認真聽取諮詢人員的意見,積極配合諮詢人員的幫助與教育;另一方面,諮詢人員也必須洞察諮詢對象的心理變化,並根據其反應調節自己的幫助與教育,調動諮詢對象的積極性。
2.多端性:眾所周知,一個人的心理結構和心理面貌主要由四方面組成:知(認知)、情(情感)、意(意志)和行(行為)。一個人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也主要是這四個方面發生了偏差。
在人的心理結構中,這四方面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體:認知愈深刻,情感就愈有理性,意志就愈堅定,行為就愈自覺。一般說來,認知是起點,行為是歸宿,情意是中介。認知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知道了怎樣行動和為什麼要這樣行動,才有可能自覺地產生相應的行為。因此,心 理諮詢過程應在轉變諮詢對象的認知方面下功夫,做到「曉之以理」。行為是歸宿,心是心理結構的核心,只有知而去行的「知」才是「真知」,知而不行,等於不 知。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諮詢對象的心理問題,就要「導之以行」,對其行為習慣或行為方式提出相應原要求和進行必要的訓練。情意是中介,只有積極的情感與 意志,才能使認知順利轉化為行為。
由於社會生活實踐不同,每個人心理結構中這四方面因素所佔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其發展的不平衡就產生了某個方面的薄弱環節。因此,在心理諮詢過程中,必須根據諮詢對象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需要、最迫切的方面作為諮詢工作的開端和突破口,從「曉之以理」著手, 幫助其弄清事理,認識危害;從「動之以情」入手,用愛的情感溝通雙方的心靈,解除心理防衛的屏障,並調整其情感;從「煉之以意」著手,使其樹立信心,堅定 決心,培養恆心,善始善終配合諮詢過程;從「導之以行」入手,讓其從事與原有心理障礙相頡頏的健康心理活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是心理諮詢過程的 「多端性」。
3.社會性:心理諮詢不是在「真空」里進行的。社會經濟文化的興衰、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價值體系的變化,都會給心理諮詢事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心理諮詢人員對於諮詢對象的幫助,也只是各種「影響源」中的一「支流」。家庭、學校、社會機構等若干「支流」 無時不在蕩滌、浸淫著諮詢對象的心靈。這些「流」有些與心理諮詢方面一致,能夠幫助和促進諮詢對象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礙,有的則與心理諮詢方面相背,甚至阻礙和削弱心理諮詢的順利開展。這就要求心理諮詢人員必須把心理諮詢與學校、家庭、社會聯繫起來,統一步調,協同幫助諮詢對象。一方面,必須注意分析諮詢對 象存在心理問題的社會背景,弄清其產生心理障礙的真實原因;另一方面,在解決諮詢對象的心理問題時,必須積極取得各方面的配合,利用與心理諮詢要求一致的積極影響去克服和抵制與心理諮詢要求相違背的消極影響。這就是心理諮詢過程的「社會性」。
4.漸進性:人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是漸進 的。同樣,不良心理品質的克服與消除也是漸進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一蹴而就。因此,心理諮詢人員與諮詢對象要克服急躁情緒,不能一下子提出過高要求,而要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由量到質逐步地去做。心理過程的「漸進性,」要求諮詢人員培養仔細而耐心的品質,對於諮詢對象的幫助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5.反覆性: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曲折的,是螺旋式上升而非直線式前進的。人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也是如此,不 良心理品質的克服與消除更是如此。因此,心理諮詢人員不能存有一勞永逸的思想,與諮詢對象的關係也不要僅局限在門診室內,對諮詢對象出現的反覆切不可表現出厭惡、冷漠,更不可橫加批評與指責。心理諮詢人員還必須注意檢查自己的諮詢效果,對重點諮詢對象定期回訪,鞏固諮詢效果,同時預防舊病複發。
我感覺題主的疑慮是在跟對方交流過程中逐漸加深的,所以這是一次很顯然的溝通效果不佳的經歷。事實上,線上溝通有一個很利的特點就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對於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這是很有誘惑力的,但是所有的諮詢無論哪種方式,首先是信任關係的簡歷,我們在做案子的時候,因為有很多外地的案主無法保證定期的面談,所以以文字或者視頻的方式進行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當然,因為無法從身體語言中獲得更豐富的信息,無法發揮場的作用,所以這對諮詢師水準的要求挑戰會更高一些。
一直都認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才是真正可以達到目的的交流。
人與人的面對面交流,會從多個次元了解到信息,就像中醫的望聞問切。從面容,到神情,從衣著,到舉止,從言語,到音調,從個體,到關係等等,這些都是心理諮詢需要了解的東西,不僅僅是對來訪者所說的內容做出反應。
面對面諮詢也是最容易建立咨訪關係。看的到的人,布置溫馨的房間,可以讓來訪者感覺一種安全感,感覺自己是被關愛的,是被保護的。大多數來訪者都能感受到一種被保護的氛圍,有的時候,因為這種氛圍也會給諮詢師的諮詢效果加成。再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都可以假設諮詢師和來訪者在這個環境下,雙方都是真誠的,都是袒露心扉的。
線上諮詢也有自己BUFF加成。線上諮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溝通方式。有的時候,諮詢師和訪客異地,線上諮詢就可以鏈接起這個咨訪關係。有的時候,在緊急情況,電話諮詢也是一種應急處理來訪者情緒的辦法。但是這些線上諮詢是需要建立在面詢的基礎上,在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咨訪關係後,才能開始網路諮詢。一開始的線上諮詢,並不能完全建立好健全的和相互信任的咨訪關係,很難做長程。
線上諮詢在地域上是廣泛的,可以吸引到全國各地的人。線上諮詢既是天然的保護,也是天然的隔離,不過對來訪者,諮詢師還是對這類平台中。
有人提到線上諮詢費比線下便宜,因此很多人選擇線上諮詢。但是,線上諮詢是在減少的場地費,以及犧牲線下諮詢諮詢師可以保證的諮詢效果上形成的。
不能說線上諮詢沒有效果,沒有用,但是是需要線下諮詢的加持的。
不看好線上回答心理輔導。線下除了語言描述 還可以察言觀色噓寒問暖,線上輔導往往這些方面都不到位
推薦閱讀:
※最近常常會感覺我是不是缺乏愛人的能力?
※國內外目前有什麼關於女性被嚴重性羞辱和詆毀後的心理學,尤其是心理治療研究?國內有無這方面較好的專家和服務機構?
※5-HTP在抗抑鬱方面的效果如何?
※被別人說娘,你是怎麼反應的?
※佛能改變一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