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怎麼學習才能入門?

對中醫有興趣,想了解中醫的理論,因為黃帝內經就是中醫的理論源泉,但是無中醫底子,有什麼辦法可以深入學習黃帝內經?對黃帝內經有個大概的理解和認識?


在看本文之前,請各位讀者自問,是否覺得黃帝是那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長大後霸氣指點江山,待到功成後後羽化登仙,簡直只能仰視的人物呢?


也許讀完本文後,你會發現我們需要的是不卑不亢的人生態度!


一、大家都認為《黃帝內經》是一部很牛逼的書,那麼這本書牛逼在哪裡呢?


《黃帝內經》有嚴密的邏輯關係和完整的思維體系,是一部氣靈醫學的細化之作。


世間萬物無非能量和信息的聚合體,能量屬性稱之為氣,信息屬性稱之為靈,陰陽化而生氣靈,氣靈相感而有形。疾病的來源亦是如此。

內經中的陰陽學說,其實就是一個氣靈相感的數理模型。所以它在萬事萬物中,都可以普遍應用,既然如此,就可以從氣靈角度來觀察人的生命現象,並解讀人體的健康和疾病。


讀通讀透內經,即能了解人和宇宙的關係,揭開上古文明的密碼。

二、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避免哪些誤區?


讀黃帝內經三不要:


第一、不要將其神秘玄幻化;潛意識一直告訴自己很難很玄幻,能讀好嗎?


第二、不要曲解,從前後文里找依據互相印證。是最好的的方法;最怕刻舟求劍,拿個套子什麼都往裡裝


第三、不需要太多的參考書,這是從自己的經驗中而來,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不知所云,如果要找參考資料,古天文學知識是唯一的通道。

三、黃帝是不是很牛逼呢?


1)黃帝是個普通人

其實從第一篇來看,黃帝似乎是個很普通的人,小時候會說話,幼年時候會學習,長大後是一個誠實聰明的青年,現在我們身邊很多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啊,所以黃帝是一個身體和智力發育正常健全的男性而已。

2)黃帝牛逼在哪裡?

他喜歡提問題,而且所提到的問題涉及到的時空跨度非常大。

黃帝向岐伯提問,不是問他自己個人的問題,而是為當時那個時代的所有人而提問。


3)大家一起來牛逼!

從經文里看,黃帝雖為託名,作者的思想里是沒有鬼神和血統一說的。黃帝能做到的,任何人都能做到,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從經文里找到驗證:「傳至萬民而樂享天年,不為疾病所困。」


所以黃帝的境界 任何一個普通人經過努力,都可以達到。這也是這本書明確提示過我們的。


如果給子孫後代留一本誰都讀不懂的書,你會這麼做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學黃帝內經,不知不覺的你就會走入先賢博大慈愛的胸懷當中去,這就是黃帝內經會帶給我們的第一個改變。


強烈推薦聽梁冬與徐文兵關於黃帝內經的對話音頻,內容非常棒!越聽越欲罷不能~

網上搜一下有很多地方可以下,關注「正安聚友會」微信公眾號後也能從菜單里打開在線收聽。

我搜到了一個下載的地方,不過沒有驗證,你也可以試試: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91c9b2d0101e0sb.html
以上地址已經無效了。在土豆、優酷或荔枝FM里都有在線收聽,可以自己搜一下。


我手抄一遍,細讀了許多遍,看了幾個版本,還瀏覽了巨大的信息量,有空就思考,才把一些基本的東西理解正確了。
許多人在抄和讀這個過程中都難以堅持下去。
堅持下去了,也很有可能理解錯誤,走火入魔。
對我自己來說,我已經好久沒有很大進步了。
學醫難啊。
所以你問有什麼辦法,對不起沒有。
這是一個很大的坑,歡迎入坑,祝君玩的開心。


對於這類古籍的學習,我的感悟是必須得去讀,這裡說的讀是出聲朗讀,一篇文章一遍一遍的讀,不能僅僅讀過一遍,然後看看譯文就覺得自己弄懂了,明白了。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基礎中的基礎,古代包括近現代的醫學名家也都很推崇這部書。而且註解也非常多,有唐朝王冰的,清朝張志聰,甚至還有日本中醫學大家丹波元簡的,近現代的有龍伯堅,龍式昭的,以及郭靄春郭老的。至於那些「解讀黃帝內經」的書以及電視訪談里也有徐文兵,曲黎敏講解的。這些資料可以作為輔助來學習《內經》。

真正要想學好,不管你是有中醫基礎也好,還是初級入門也罷,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那就是讀,古語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黃帝內經》因為成書過程原因,以及書籍保留過程存在的問題,致使很多詞語有一些偏差,唯有通過自己一遍一遍的去讀,去體悟,去思考,才能有自己的心德,然後結合諸位名家的註解作進一步理解。

我個人也在學習《內經》,鄙人也是個沒有任何中醫基礎但是痴迷於中醫的人。在買了《黃帝內經》的書以後,就是每天有時間的時候就讀,然後背誦完一篇,再進行下一篇。另外還列印出豎行白紙,按照古書的書寫方式,抄《黃帝內經》,抄寫的過程也是一種感悟的過程。

所以對於古籍的學習,就是誦讀和抄寫。


中醫現存的「醫經」中只剩下了《黃帝內經》。《內經》以前是寫在竹簡上的,而現世流傳的版本每一篇都很長,這必然存在了大量篡改的情況。可能並不是古人有心為之,可能只是古人拿到的抄本是殘缺的,在整理的時候只能自己縫縫補補、添添改改,包括把原文的文序都換掉;同時古人在抄書時產生了個非常糟糕的情況:在轉抄的時候,有些人有時會把自己的一些理解,當作「注」直接寫在抄本文字的旁邊,甚至直接插到正文里,而後世的傳抄者,又可能會把這些旁註嵌注照單全收,全部當成正文抄下來;現在已知《內經》本身在成書過程中就可能是一本醫論合集,而後世轉抄和編輯的人當中還有比把注釋寫進文中的更甚者,會直接把別的書上的內容或自己的想法寫成一篇插入書中,例如王冰。所以,《內經》一書必然有大量「冗餘」的內容,可能拿到其原貌,反而因為「枝杈」少了,更容易理解「主幹」。然而,怎樣知道其原貌如何顯然是不可能有答案的,但鑒於《內經》是被反覆編輯過的,所以在閱讀時可以採取跳躍式的、碎片化的方式,非連續性地閱讀內容呼應的文字,而不是整句整段的連續閱讀,或許這樣反而有助於理解其中的理論。


謝謝邀請的那位。我想大概就是反覆的讀,甚至於吟誦。我讀到第三年的時候才似乎有點點感覺……但是這個問題其實不太適合我回答,我因為身體不好,沒有辦法太認真的學東西了。我不是一個學有所成的人,我不知道這答案有沒有建設性。學中醫很耗費精神,當時曾想拜一個師父,他跟我講:我這身體很差,找他看病可以,學醫我不合適。培養一個人不容易,他不想僅僅在一個愛好者那裡耗費太多精力……那時候我很受打擊,也很不平。後來我試著努力去讀他給學生開列的入門的書單,發現我精力確實不行……他的學生是先自己讀內經讀十遍以後他才講的。等他一講的時候簡直一點就透……所以如果你身體不算太差,我覺得耐心的慢慢的讀應該會有收穫的。


以下文字,出自三申道人,關於內經讀法,詳於第三段及以後:

『經驗』,是經歷過程中積纍起來的寶貴財富。但在這神奇的東方文明裡,『經驗』,往往是沒有『經驗』的人能冩能說的。

比如最早的辭書&<爾雅&>中的有關藥物名字,亟&<說文&>中有關人體、疾病的名詞名字;正是以形武斷亟虛擬的路子湊合上去的。就像當代,衹要有經濟,有勢力;翻出些書來,一湊合就成了專著。衹要地位髙,胡謅亂誁的東西也是很權威一個模樣的。

所以,我今天的主題是,要告訴閱讀中醫古典亟愛好者們一些關於閱讀中醫古典&<靈樞&>&<素問&>的知識。
一:基於所受教育的緣故,涉獵者需要憭解我國古代的社會發展情形。讀&<素問&>的人,首先要忘了文灋規則,但『也矣』等尾語字例外。需要把思維重點,設立、定位在孔子死後,至前漢這段時朞。因爲她經過很多次子孫的逆叛,已經沒有了脾氣。傷心:使她的心性也有點末落傾嚮了。所以,要理解就先多投入點時間,讓她心裡的創傷逐步平龢。別忘了,讀古典要用『象形似,頪互切』的六字眞言。用這六個字去品嘗,就會逐漸明白。
讀&<靈樞&>的人,首先要的是:想像力愈豐愈發有益,敏捷、睿智的程度越髙越好。要把思維重點,設立、定位在先孔子一百年至秦。然後,先以朗誦的形式,一篇篇讀熟。然後默讀,讓文章在心理上與本身溶化為一。再然後,把精神混合在文字中。猶其是經穴篇章,讓思想隨著文章一同在自已體內轉移。就這樣,等有點明白的時候,不但本身的接觸性增加了,連句子也存在於記憶當中去了。
二:也就是最爲重要的一點,忘了那些儒文式釋意,忘了文言,忘了所有賦與的定義,就像是在龢古代人交流一樣。因爲,醫書的語灋往往是語言式的。語言式的意思,就是跟那個時代說話的方式一樣,直接又瞭當。
而文言來自於周昭王的趣樂,卻從孔子亟他的門人那裏發展了起來。文言與語言的明顯差異,就是語言象&<易.爻辭&>&<老子&>一樣的直接瞭當;而文言卻象&<論語&>&<離騷&>一樣有了些曲調的修飾。語言的聲韻中,有豐富的喻意亟代表性而又簡單;而文言的音節中有了較彊的表情刻劃亟渲染性,倂且附加了腔調。
所以,要想很好的理解靈素,就得分清語言亟文言的區別。因為&<靈樞&>&<素問&>在今天的人來說,讀起來是譅譅的。不象六經那樣,讀起來順而又有感覺的。所以,看&<靈樞&>&<素問&>,不像是看文章;不但要自己讀給自己聽,而且要自己教自己學。有這樣的心理準備,看起來就容易多了。


背過,然後在生活中慢慢體會便是。


這個答案別贊了,我只是分享自己的方法,其實自己還差十萬八千里,大家一起努力。

————————————————
我的方法是讀。

不求甚解的讀,反正怎麼看也看不懂。看別人翻譯的?算了吧,翻譯者也不一定讀幾遍,他翻譯的就對?與其讀他們那些未必對的翻譯,還不如就這麼自己讀吧。

讀著讀著,有一天感覺,咦,這句前邊不是解釋過了么?這句後邊不是有提到么?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呀。

哈,開始懂了。

另,強烈贊同並推薦聽梁冬對話徐文兵的錄音。解讀黃帝內經的,能這麼深入又這麼淺顯的,徐大夫是最靠譜的了。


最好先聽別人粗略而系統的講一遍黃帝內經。
然後再深入的研讀。

樓上幾位推薦的都不錯。

徐文兵和曲黎敏講的都比較通俗,而且口齒清晰,適合聽。

王洪圖老先生講的比較細緻,是給學生上課的錄音。

這之後,要看書,要看原著,要看名家註解,我比較反對只看白話文, 看了不少白話文的版本,感覺比較脫離原意。

關於古籍翻譯,大約有兩種流派:

一派是逐字逐句,鑒於古文多是單字詞,所以要逐字逐句認真研讀。
一派是領會精神,要意會,不要死扣字眼。

從黃帝內經來說,我傾向於著重逐字逐句解讀,但在個別詞句上,可以適用領會精神。

這個主要是因為黃帝內經年代久遠,晦澀難懂,且傳抄中,多有錯簡,逐字逐句死扣,會陷入誤區無法自拔。


在學習上,我主要是通過參考註解,自己翻譯。


1、先倒空自己,不帶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成見。
2、大致通讀一遍,形成初步印象。
3、思索並重點翻閱,建立內經理論框架。
4、按理論框架導引,熟讀加深理解框架重點。
5、思索並修正框架。
6、反覆讀重點完善框架。
7、詳讀通讀。


《黃帝內經》數百

1、「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

上述所說的意思是說:婦人不長鬍須是因為氣有餘而血不足,不足營養口唇,所以鬍鬚不得生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女人性腺分泌的激素是雌激素,分泌雄激素量很少,所以婦人不長鬍須。而不是因為血少的緣故。男性長鬍須是因為,男性性腺分泌的是雄激素,雄激素能使人生鬍鬚。如果把男性性腺切除,他原有的鬍鬚也會脫落,不再生有鬍鬚。所以生不生鬍鬚,主要在與雄激素分泌的多少有關。所以說「婦人無須是因為氣有餘而血不足,不足營養口唇,所以鬍鬚不得生成。」 的說法是錯誤的。

2、《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黃帝內經》作者認為:右眼視力比左眼視力好的人屬於天理難容,左撇子的人屬於地理難容,能成立嗎?

3、《黃帝內經-素問-宜明五氣篇》記載道:「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黃帝內經-素問-解精微論篇》記載道:「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到底是腦滲為涕還是肺為涕?《黃帝內經》各篇論文作者各說各話,互相矛盾。後世信徒,基本上採取「不爭論」的原則,各取所需,很少評論誰對誰錯,由此造成的後果就是稀里糊塗。稀里糊塗的理論,稀里糊塗的治療,稀里糊塗的痊癒。
4、「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又說:「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還說:「病先發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病先發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病先發於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疾病的傳變不一定都按照上述的傳變規律進行。死的時間,也不一定在他們說的那個時間。
.
.
.
.
.
.100.
.
.
.
.
.
.
200.
.
.
還要學《黃帝內經》嗎?


1.整理一下每篇文章行文的邏輯關係;
2.上課(推薦王洪圖大大,如果你是趣味性學習可以聽徐文兵,不推薦不會看病的曲女士);
3.背;(整理好了邏輯會輕鬆許多)
4.反覆研讀,結合各家注釋,有興趣的點可以寫篇論文;
5.儒家、道家學說知識的輔助,歷史知識的輔助,其他臨床醫著的輔助,周易知識的輔助……(融會貫通各種正統的傳統文化,去了解古人的思維模式,推薦十三經註疏);
6.臨床。或者說生活


1 王冰馬時張志聰

2 學的時候要抄書。如果你覺得這句話是廢話,那你不會入門的,因為現代人習慣了白話文的閱讀節奏,容易把古文2個字作為現代人的一個詞進行解釋,抄書可以有效避免這個現象。

3 看完一篇,扔掉全部註解,總結下大意。列提綱,再列細則。

4 理解不了的,單獨列在一邊。

5 某個字不懂的,查康熙字典。

6 不要嘗試把某些語言文字用白話文說得很透,中華文字語短味長,強行解釋,總失其意。心裡領會即可。(如果你覺得這句話是在放屁,那麼請問:為何陰陽印象論有「XX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而不能是XX生木,木生風,風生酸,風生肝?你在看書的時候是否想過這樣的問題?如果不能解釋這個問題,麻煩回去重看陰陽印象大論。)

7 記得複習。

8不要在社交網站問如何學中醫,你可以把名醫的書買來看看,你會發現這個醫生提了那個醫生。於是有很多醫生是大家都認可的,然而有的醫生後世名家都在噴。但是某些人還當寶一樣崇拜,然後去翻他們的註解,質量也是相對呵呵的。全看自己選。


黃帝內經,所沾在經裡面的,經典顧名思義,最簡單而又最難理解的,是要用一生去讀也讀不完的書。前期可以選擇以背誦為主,記下以後時刻品味。一句簡單的話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感悟。背誦下來就是為了更好的理解。


推廣一本古籍。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24卷.王冰注.顧從德刻.明嘉靖1550年
https://page79.ctfile.com/fs/14440879-204259739
https://www.pipipan.com/fs/14440879-204259739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實際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原來9卷,古書早已亡佚,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二十四卷,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

現在所看到的《素問》,是經王冰整理以後的面貌。《黃帝內經》成書以後至唐代中葉,歷經千年兵亂之禍,已經散亂不全,其間輾轉傳抄,不免訛誤缺漏,其原貌無法窺及。其中《素問》部分更是面目全非,並缺失了其中的第七卷,共九篇。王冰在這種情況下,於唐玄宗天寶九載(750)年開始著手搜集、整理、編次、補綴並注釋《黃帝內經》的《素問》部分。歷經十二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告竣。在這次整理過程中,王氏稱:」時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環周,以一參詳,群疑冰釋。」以王冰的說法,自己已在「先生郭子齋堂」,覓得了較完善的《素問》版本,並以此補充了前已遺失的第七卷中的七篇即」天元紀大論」第七篇「運氣說」的內容。至宋嘉祐年間,高保衡,林億等人受朝廷之委任,重新交底王冰本《素問》。此次糾正王冰注本錯字六千餘字,增加註文兩千餘條,保留了全元起《素問訓解》的全部篇目,並收錄了全元起的全部注文,定名為《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其中林億等人的校語為《新校正》。重新交震後,以政府名義刊行。伺候,《素問》這部千古名著猜一字不漏地流傳至今。


也是聽了徐文兵的音頻(免費)配合電子書(買的文字版)分別是喜馬拉雅和噹噹閱讀
黃帝內經,本質上是一種生命健康的哲學,配合了中醫技術的技法
徐文兵是科班出身的中醫又有一定的行醫經驗,綜合進行了解讀。
我看完書,聽了一部分,做出了一些總結如下:

首先,是吃。

如何吃,怎麼吃,吃什麼。太重要了。
現在人似懂非懂,沒有用高效規律的方式去執行操作。
分為:
溫度
數量
質量

溫度:陰涼不吃,寒性不吃。寒性以需要大量代謝消耗體能,造成負擔不吃。
例如水是寒,牛奶和鴨血也是寒。

數量:
不可過飽不可不吃。
暴飲暴食或者節食都對身體造成危害。
人分口欲和食慾,吃好了吃飽了,沒了食慾,剩下口欲,不能吃主食了,應該喝茶、吃水果、瓜子、堅果,來滿足口欲補充維生素、鈣鐵鋅之類的微量元素。

質量:
食物的新鮮度
隔夜菜營養少 新鮮的多
大米是不是新米
蘋果是不是剛摘的
同樣費勁吃 營養越多肯定越好

其次是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每個關節、每個部位,在運動後靠肌肉生熱、靠毛細血管輸送營養。當然,一開始很艱難的話呢,可以先做些按摩,也有幫助。
然後如果病入肌肉,可以去做艾灸、曬太陽。
太陽浴、泡熱水澡都很有用,只要注意防晒和補水,是很舒服的。

最後,是睡眠

睡眠需要吃和動都滿足了,然後有規律地生活,注意光照,白天起床晚上睡覺。然後放鬆呼吸,利用自己唯一能控制的自動器官,肺,來改善情緒,清空思緒,反覆練習回憶美好的舒服的感受,從而改善睡眠。

以上,吃、運動、睡眠,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能做到符合黃帝內經那樣地生活,從而預防疾病而不是被動地治病。

當然,最主要的是,黃帝內經是生命哲學,所以現在還是很好用。

哲學,就是找到事物最本真的原則,從而指導實踐。有了哲學就不需要死記硬背案例,而能夠靈活運用了。同時,案例也完善修正這個哲學理論。每個人,都需要不斷簡化自己的所知,從而掌握二八法則,牢牢把握真正關鍵的點。


我們大學是大二先開設黃帝內經的原文課程,然後在學習傷寒,溫病,金匱。最後在大四進行二輪的這幾門課程的經典與臨床的開課。
經歷了這個過程,感覺模式還可以改進。
因為學習到後面,發現黃帝內經之前學的一知半解會原文,但是越到後面積累了傷寒和溫病,還有一些西醫知識後開始建立思維,

於是進行到大四第二輪學習內經才覺得更加開闊。

因此,建議樓主先背,實在背不了也要多讀幾遍讀順溜,然後讀傷寒和溫病。最後再反過來理解黃帝內經。【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去中醫藥大學旁聽相關課程,畢竟課堂比視頻更加立體,更加有討論的氛圍。】

當然,樓上說的王洪圖的黃帝內經配套理解也可以,或者買王洪圖老師的黃帝內經講稿。但我個人聽了幾集覺得沒有現場聽大學教授的講解那麼深刻。
樓上提到的黃帝內經音頻我沒聽過,很感興趣,打算今天晚上跑去感受。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百遍是泛指很多很多遍,千遍萬遍。
沒有實實在在的付出,是不會有回報的。


黃帝內經我花了將近十年才參透,如果參透黃帝內經可以上達於天文,中達於人事,下達於地理,縱然人體生病的萬千變化,都能統一於心中,隨手可解,隨心所明,道明則身明,人之生死大事,不但可以治病,就連其人什麼時候死都能知道。


推薦閱讀:

在中醫里,環境對於體質、不同體質之間能否互補治療,如陽虛去海南?

TAG:中醫學 | 黃帝內經書籍 | 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