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李淵到李隆基,這一時間裡那麼多血腥叛變、政治鬥爭都不足以讓唐朝瓦解相反卻越來越昌盛?
而一次安史之亂卻足以毀掉李唐?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的叛亂篡權和安史之亂有什麼不同?
安史之亂是戰爭,牽連到了廣大老百姓,耗損國力。
而李世民、武則天和李隆基的政治鬥爭,局限於皇族宗室或高級官僚中,並且能夠迅速分出勝負。
某種程度上說,這反而有利於國家和老百姓。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最看重的就是人口增長,特別是為國家提供賦稅和承擔勞役的自耕農數量的增長。
但普通老百姓的增長速度,遠遠比不上王公貴族和官僚地主。
一個金字塔,如果底大頂小,那很穩固。如果頂大底小,那就危險了。
明朝是個好例子。
史書記載,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宗室人口總共才58人。
到了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有編製的宗室人口,已經達到157000餘人。
到了明末,估計超過60萬甚至超過百萬人。
宗室人口增長是指數級的,越往後,增加速度越快。
如此快速增加的宗室人口,對財政的壓力很大。
明制規定,宗室祿給標準,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600石,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公主及駙馬2000石,郡主以下逐級遞減。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國稅糧總收入才2285萬石,而各王府的歲祿開支就達到853萬石,佔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成為明朝財政的最大開支。(《明世宗實錄》卷392)。
山西一省留存米麥152萬石,宗室祿米312萬石,河南省留存米麥84萬石,而宗室祿米192萬石(《皇明經世文編》卷212)。
世上絕大多數問題,都是錢的問題,國家絕大多數問題,都是財政問題。
朱元璋的26個兒子,就能繁衍出百萬後代,而且這百萬人都是不事勞作、吸食民脂民膏過活的寄生蟲。
如果能在早期,在皇族宗室還沒有爆髮式增長時,就對皇族宗室剪枝,這樣就能夠極大地減輕財政壓力,推遲財政崩潰帶來的矛盾總爆發。
而唐朝時幾個皇帝做了什麼呢?
唐高祖李淵有22個兒子,3人被唐太宗李世民所殺(李建成、李元吉、李元昌),1人被唐高宗李治所殺(李元景)。2人被武則天所殺(李元嘉,李元名),2人被武則天流放(李元軌,李靈夔)。
唐太宗李世民有14個兒子,李世民自己流放2個(承乾,李泰),殺1個(李祐),另有6個在唐高宗李治時死去。
唐高宗有8個兒子,後4個是武則天所生。前4個或病死,或被武則天所殺。後4個中2個被武則天殺死。
唐中宗李顯自己活下來了,但他的4個兒子,或被自己殺死、或被唐睿宗李旦殺死、或被唐玄宗李隆基殺死。
簡單列舉幾個例子就能發現,唐朝的幾次政治鬥爭,殺死了眾多皇族宗室和他們的後代,給國家財政和老百姓,極大地減輕了負擔。
安史之亂消滅掉的,主要是供養國家的老百姓,而初唐政治鬥爭消滅掉的,主要是靠國家供養的寄生蟲,這是截然不同、天差地別的兩回事,自然結果大不相同了。
所以盛極而驟衰啊,而且還衰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都說唐代強勢,但要知道那只是其中三分之一不到的時間,此後的朝廷就是弱,弱,弱,還是弱,最後弱得創造歷史記錄,中央都到了宦官廢立,朝政癱瘓的程度,地方最後更加是完全不可收拾,所謂中央幾乎失去了影響力,無論是治理的倒退還是疆域的萎縮幅度,都是歷史記錄級別的。所以假如把初、盛、中、晚四個階段綜合起來評價,唐代的整體水平是相當糟糕的,後來宋元明清的政制實際上都是在反思唐代為什麼那麼糟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所以,一般歷史認知對於某一朝代的印象,總是以幾個高光時期為準的。
另外,盛唐一般最早也要從高宗算起(高34年,武14年,玄42年,中間還有中宗朝睿宗朝和安史後的幾年實際上不同程度處於高強度內亂狀態需要扣除,所以真正的盛唐正好90年),其實太宗朝雖然強,但和盛唐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的,而且太宗朝說實話整個經濟社會都還沒從隋末大亂中恢復,尤其是人口和地方行政,都還處於初創時代,至於高祖朝,算得上一朝的時間比例真的不多,而且也完全算不上強盛。而且從高祖朝開始,唐代在繼承製,宗親制,相制,地方官制,地方區劃制度,兵制,稅制上就存在很多結構病,在這些方面一直沒有很好解決,可以說中唐以後唐帝國雖然幾經掙扎,但終究無法擺脫衰退命運,和初唐時沒解決的這些問題有內在關聯。
題主把宮廷鬥爭和社會戰爭搞混了,唐初大多是宮廷鬥爭,看起來血腥,其實波及不廣,出不了皇城,而安史之亂不同,是真正的社會戰爭,塗炭中原大地。
這個故事其實是這樣的。
李老太爺辛辛苦苦做買賣,終於在兒女們的幫助下成就了一份家業,期間還有很多親家的幫忙,欠了很多人情。
老太爺最大的財產就是一座豪宅了,三個兒子都很想得到這個豪宅。老三知道自己爭不過兩個哥哥,於是就和大哥搞好關係,一起排擠李老二。
李老二索性先發制人殺了哥哥弟弟,逼父親把房產證上的名字改成了自己的,繼承家業。後來還娶了父親好友武老爹的女兒武小媚當小三,兩人雖然年齡差很大,但其實還是平輩的。
李老爹算是憋屈而亡,但是李老二天縱奇才啊,把家業搞的很興旺,雖然繼承的不光明正大,但所有人都覺得,哎喲不錯哦,大家吃的好穿的好,領導偶像派加實力派,買賣都做到了國外去。
有人不滿意,但沒用啊,兒子又沒殺老子,人家的家事。
李老二死了以後,李小九的名字被寫在了戶口本上,可是萬萬沒想到,後來他竟然把武老爹的女兒扶成了正妻,有人反對嗎!有啊,可是這是人家的家事。
這兩口子其實把家業打理的比老二還好,只不過大家不願意承認罷了。
小九身體不是很好,慢慢的就是小媚在打理家業了,有人有意見嗎?肯定有啊,但是這是人家的家事。
小九去世之後,戶口本上的名字一度是他和小媚的兒子的,可是家裡鬧鬼,他們都鎮不住。法師看後道,只有女菩薩才能鎮得住。
武小媚改名為曌,成為房子的主人。
有人有意見嗎,必然有,而且比以前更大。可是外人去討伐李家兒媳婦,就是摻和人家的家事了,不合適,人家兒子都沒動作,關你什麼事呢。
後來小媚的孫子繼承房產,剛開始很好,但也慢慢發現家裡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親戚吧沒能力,卻不好說,老婆的娘家人也不好惹,有幾個部門的主管還看上了自己的家業,最主要的是由於錢都讓公司里的各級官員掙了,自家和消費者都沒錢了。
終於有部門主管跳槽自立山頭了,商戰打起來電光火石,相互壓價,贏是贏了,但李家元氣大傷,再不如前。
家族內部爭房子,和外人來強拆佔地,不一樣。
自家人再怎麼撕破臉,都不可能傷了房子,對不對?為的就是這房子。
外人呢,只是為了這塊地,佔地,建自家的房子,對李家的房子自然不會小心保護了,反而是巴不得它趕緊塌。
書上的資料將安史之亂的原因歸結為地方坐大,明皇晚年昏聵,土地兼并,階級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中央和地方的軍事爭端。
還是自家人爭歸爭,終歸心疼自家房子的道理,不小心把房子整壞了還爭個屁。
手機黨行文混亂,漏洞百出,輕拍。補充一個點,關於兵制的腐壞。由於長期的對外擴張,唐初賴以立國的府兵制到玄宗時期腐壞得差不多了。一個巨人在長時間、高強度的戰鬥中肌肉(府兵制)被逐步拉傷,終於換上假肢,變成刀鋒戰士繼續戰鬥(外族僱傭兵)。再然後假肢造反了(安史之亂),一狠心把造反的假肢剁了,但剩下的假肢也不太聽使喚還常常添堵,遂成廢人。
———————風騷的昏割線————————
唐立國後漢地承平日久,除了首都長安附近的屯兵外,唐軍主力幾乎全在邊境地區的都護府。長期的對外戰爭中,漢族兵的比例下降,外族僱傭兵的比例上升。這是大背景。
李隆基同學繼位時府庫充盈,為了開拓並維持中學教科書中那個全盛的版圖,到天寶年間家底被敗得差不多了。問題的關鍵不是李隆基敗家,而是李隆基敗光家底養肥了一群不僅不聽話,還會反咬主人的惡狗(外族僱傭兵和胡人軍閥)。
安祿山只是天寶時期養肥的眾多胡人軍閥之一。幫助蕩平安史之亂的大將基本是胡人(李光弼,哥舒翰,僕固懷恩等,郭子儀不是)。唐初悍將如李靖、侯軍集出將入相,仗打完後在文官系統尚有進身之階。但天寶後的胡人軍閥卻是割據一方,養寇自肥。蕩平安祿山,順便又把千萬個安祿山養大了(李光弼後來割據一方,土藩打長安見死不救)。中晚唐出了關中全是節度使的地盤,皇帝基本使喚不動。於是常花大錢招回鶻僱傭兵來打仗。這幫人進長安後奸淫擄掠擄略,衝擊政府機關都是常事。皇帝也只能讓禁軍死守大明宮,對長安其他地方的暴恐事件就更多時候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我們今天稱道唐朝的強盛和巨大版圖,但其背後客觀上存在窮兵黷武。以玄宗時期的經濟實力,窮兵黷武並不至民窮財盡(朝廷有錢任性,但民生總體過得去,稅率也很低,比今天天朝低多了)。連年征戰導致引狼入室,養虎遺患,乃至扭曲了賴以立國的官僚、兵役制度才是關鍵。安史之亂只是打開潘多拉魔盒後故事的開始。反觀武則天時代,雖然宮斗頻仍,武也是個十足的敗家娘們,但官制、兵制的問題尚未積累到天寶年間的高度。所以在輕謠薄賦+外部環境和平的背景下,唐王朝仍能在暗流洶湧中蒸蒸日上。
另外,今人稱道唐人開放的民族政策,贊其不提防外族之類。但彼時的唐王朝卻也為任用胡人付出了代價(一次外族僱傭兵的暴恐事件對基礎設施的破壞可能要幾代人來彌補,比打仗燒錢更可怕)。一個多民族國家如不能給各民族以文化上的認同,則無論嬌縱還是打壓均無益於民族矛盾之消彌。李二殺兄囚父,突厥至渭水,渭水在哪知道么?
武后殺子殺孫,突厥又寇北邊殘破郡縣掠百姓;
李隆基把諸王放在京師當豬養,很好的解決了太宗以來宗室問題,也就殺了幾個不聽話的兒子,很不錯了。他的問題在於讓安祿山專制河北幾十年,連河東都給出去,河東呀!然後伐南詔喪師數十萬,腹心空虛,才有安史之亂。
不過邊將更易太頻繁也不好,而且邊區軍將本地化報團內部繁殖排斥空降將領的情況存在,兩難,很要政治手腕。
這是政變和內戰的區別。內戰意味著中央集權的崩潰。而政變是中央內部的權力更迭,中央集權本身不會受到直接影響。比如我國1976年發生的那次政變,並沒有破壞黨中央對地方的領導力。
但是政變會削弱中央的權威。如果中央進入一個不斷政變的惡性循環,那麼很有可能,當中央的權威降低到某個臨界點,中央的權力傾軋就會演變成內戰,而內戰必然摧毀中央集權本身。
由政變走向內戰的最好的例子,是西晉八王之亂。
可以看一下我寫的一個簡介八王之亂的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697815/answer/37255267
回答里介紹了八王之亂從中央的政變發展到內戰,西晉的中央權威從不斷削弱到徹底瓦解進而導致中央集權徹底滅亡、軍閥混戰開始的過程。
這也是為什麼1976年的那次政變之後,中央的大佬們的評價是,「下不為例。」 他們太清楚了,如果政變成為習慣,中央的權威必將瓦解,共和國會像羅馬帝國和西晉那樣,在政變的死循環里走向毀滅。
成功地,從那之後的四十年里,中央再沒有類似的政變發生。這是國家,以及我們每一個人的幸運。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所謂的血腥叛變及政治鬥爭究竟是些什麼。
1.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弟後李淵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開創貞觀之治。相信各位都知道,也就不多說了。
2.武則天廢睿宗李旦,建立武周。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
3.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李旦禪位於李隆基之後,李隆基重用姚崇,宋璟等賢相,開創了開元之治,唐朝繁榮富裕達到巔峰。
現在回到問題,這些從國家角度來說,我認為是皇室內部的血腥叛變及政治鬥爭,只是權力的爭奪中成王敗寇而已,不足以在國家角度影響整個朝代的衰敗。更何況所有這些題主所列的鬥爭中,最後的勝利者都是一代明君,李世民,武則天和李隆基在歷代皇帝中都屬佼佼者了。他們最終從血腥政變中勝利只會更加推動唐朝的繁榮。
但這一切和安史之亂不一樣,史家普遍認為,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幾近摧毀了唐朝,雖然最後還是被平叛,李肅即位之後,但放眼望去,一切已經無可逆轉。各地節度使雷同軍閥憑武力坐大自成一方,唐朝皇帝之後也沒有再出太過像樣的明君(除武宗之外),最後唐朝亡於地方軍閥朱溫之手。
政治鬥爭本就是政治運行的常態,沒有政治勢力的交鋒才不正常,更何況唐代處於由士人門閥到庶人科舉之間轉型的關鍵朝代,政治集團之多之雜可謂是遠超前代。
前期的這些政治鬥爭之所以對唐代的國運影響不如安史之亂大(其實也挺大的,只是沒有那麼顯性和迅速反饋),是因為這些鬥爭基本局限在中央上層內部,對於唐的基層行政機構,兵制乃至稅制幾乎沒有影響,中央始終處於對地方的優勢地位,加之政爭獲勝者水平都不錯,幾個主要的政治集團都沒有收到毀滅性打擊仍能夠保持良性互動,所以唐的興盛得以保持。
而在玄宗時期,直接原因是為了滿足對邊疆地區的壓服而下放地方財政兵權卻又缺少制衡監管,根本原因是關隴門閥的衰敗和關中地區經濟地位下降導致關中本位政策的不合時宜,從而使自西魏開始的府兵制破壞殆盡而依靠募兵制,從而使軍隊私人化、軍閥化,這一過程的爆點在安史之亂,但實際上整個過程從太宗早期就已經開始了,高宗武后時期就比太宗時期發生明顯變化。而中央對於這個大趨勢沒有拿出合適的制度上的改革以適應。整個過程直接導致強枝弱干,中央對地方尤其邊將缺少制度上的控制力而僅僅局限於人身關係和名分的維繫,所以一個叛亂就引發所有爆點。更像是千里之堤早有蟻穴,正好來一次洪水,就全垮了。這不是一回事兒。
高層權力的爭奪,比如玄武門之變,比如九王奪嫡。波及到的是當權者的利益,是上層鬥爭。
尤其是當時,玄武門和九王奪嫡性質類似,是對於諸皇子對於皇位繼承權的爭鬥,說白了,當時是皇帝的家事兒。就像康熙皇帝曾經笑太宗理不清家事,最後他們家仍然禍起蕭牆。
涉及的人也是皇族和站錯隊的大臣,比如魏徵曾支持太子建成。韋後,太平公主,李隆基的爭鬥涉及不到普通的百姓。李隆基少年曾斥責武家人,說這是「吾家朝堂」,便是此意。
這種宮廷內部鬥爭,一般動搖不了王朝的根基。朱棣謀反尚能成就永樂大帝,保江山穩固。和這個相比,玄武門前殺個太子也不算啥。
郭沫若曾經說武則天不是壞皇帝,也據此而來。相反,駱賓王有一篇討武曌檄文,裡面對武則天的評價反而顯得小家子氣。
對於唐玄宗來說,平息內亂就和湘軍平息太平天國一個性質。甚至嚴重很多,連長安都保不住,得西遷。和咸豐皇帝木蘭秋獮差不多,快亡國了。
唐朝的安史之亂時,唐朝天寶後期,朝里烏煙瘴氣。所以兒子繼位之後,馬嵬坡清君側也就是必然。最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力再衰弱,還好,能打仗的人還是有的。
扯遠了有點。所以安史之亂後期,連杜甫這樣遠離京師的人,都漫卷詩書喜欲狂了。草根都卷進去了。自然對國家影響巨大。
其實很簡單,所謂亂於上而治於下,歷次的政變都只是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頂多就是個權力的再分配問題。對當時的基層社會來說,基本是無法波及到的,即使有影響也是很細微的。
漢朝不也是嗎? 從劉邦 到呂后亂國,代王入主 平定呂氏,被奉為文帝,漢景帝的七國之亂。北方匈奴的邊患,直到漢武帝才解除。那可不只是邊患,很大的威脅!。。。可比唐朝前期更加動亂哦
我覺得主要就是從李淵起每一代的後人都比上一代強太多,而且枝繁葉茂的,比康熙朝的九龍奪嫡激烈多了,再加上唐朝的女人都不是煮飯做家務的料都不簡單才有了武后韋後太平公主等女性領導的宮廷政變,而且唐代中央集權不如後世,統治階級就那麼王謝袁肖崔盧李鄭八大家子人,庶族的地主都沒啥話語權,每個皇子的娘家基本上也都是些八大家子人之一,誰當了皇帝對其他人的影響很大所以宮廷鬥爭是相當激烈的,但對庶族地主和老百姓來說影響較小,因為誰當皇帝你種地的還種地打鐵的還打鐵,跟農民起義和戰爭不同,參加農民起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不定就是你。
也不是沒有關係,關係就是詭譎的政治讓唐宗室也開始向詭譎發展,懂政治的多懂軍事的少,而且後來開始養豬,皇子素質太差,由於防內不防外,對皇子監視的同時加強了對武將們的信任。要說政變的影響就這些吧,總結經驗,防內不防外,讓安祿山做大而渾然不知。至於土地兵制上的事兒關係倒和政變不大。說到底影響的是統治者偏頗的思維,和治國能力政治軍事方面的不平衡
從一開始的玄武門之變,再到後來太子李承乾和侯君集等人謀反,再到合璧宮案,到武則天改唐為周,到房遺愛反叛,到武則天大肆屠戮皇室宗親,到神龍政變,到韋氏政亂,到太平公主,再到李隆基開元之治。期間還有什麼長孫無忌,酷吏,二張,武氏宗親,徐敬業各種人物跳出來蹦躂,看上去鬧得歡,烏煙瘴氣,亂作一團,其實說白了都是宗親貴胄們權利的遊戲,不可能,也不存在會動搖統治集團的根本,動搖大唐國力,有損國運。等到雖然打也打了,鬧也鬧了但是處理的得當,時間迅速,風險管控到位,輻射面積不算太大,等到武則天把江山交到三郎手上的時候依舊是一個四海昇平的唐王朝,只到後來安史之亂才是真正的動搖了李唐江山的根本,從此山河日下。就像明朝開國就是大殺功臣然後又是罷黜丞相又是削藩還有黨爭,朱棣更是轟轟烈烈打了幾年靖難這都沒用動搖根基,只到土木堡之變。
一個偌大的王朝不是幾朝宮斗就可以毀掉的,使其走向滅亡的原因總是諸多因素加在一起,有時是就是歷史的黑色偶然性,關起門來的權力鬥爭對盛唐而言只是些無關痛癢的小毛病。
安史之亂是制度弊病,宮廷鬥爭是哪都有的,宮廷鬥爭不出皇城,制度弊病壞了根基。
其實自南北朝以來,雖然動蕩不堪,朝代更迭頻繁,但都是高層之間相互傾軋,貴族相互取代而已。很少影響到普通百姓生活(隋末除外)。唐初期大都能沿襲隋朝,南北朝時期優秀政策並進一步優化。所以只要有穩定的社會局面,就能促進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一個制度朝令夕改的政府,一個充滿自上而下政治鬥爭的政府,一個把人民綁架的政府難有作為,大廈將傾只在一瞬之間。
上面雖亂下面沒亂。。
你說的唐初發生得事情僅僅可以稱作一次次發生在統治階層內部因為奪權而發得歷史事件。
事件得經過無非就是在京城或是宮中,一派通過小規模得私兵或是禁軍對於另一派得攻擊。衝突規模很小,很少人流血,然後就是對於失勢一派得清洗,當然那個年代得清洗比較殘酷,滅族,比如玄武門後對於李建成,李元吉家屬的屠殺,但是僅此而已。
這樣的事件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殺呂不韋,誅呂氏,誅十常氏,藍玉案,誅鰲拜………看起來驚心動魄,但實際僅僅限定在有限的範圍和人數。對於廣大基層民眾來說無非就是換個年號。對於社會生產幾乎沒有影響,小農經濟下,上層統治者忙於內鬥反而會輕徭役,對於老百姓是好事。
而安史之亂則破壞了整個國家的生產和組織關係。
這裡面當然有很多具體的因素,比如唐初的地方制度、兵制以及太宗以下諸人的性格見識,但是有個根本的原因在裡面,就是人心思定四個字。
王朝的大亂常常出現在兩個時候,一個是政權一統天下進入穩定期之前,一個是太平日久之後。前者老百姓一直處於戰亂之中,多亂一會不算事;後者是靜極思動,順便釋放一下社會矛盾積累的負能量。這兩種時候有人倡議造反,老百姓就算不響應,大抵也不會太反對,所以造反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期的戰亂之後,政權剛剛進入穩定期,大家剛剛過了幾年太平日子,老一輩對戰亂的恐懼記憶還沒有消失乾淨,這個時候要造反,不管你是平民也好、貴族也好,哪怕是皇室,都是沒前途的。不用別人反對你,老百姓就不答應。天欲斂殺機而己復張之,天欲遂生養而己復殘之,這個大位是無論如何搶不來的。所以你看漢初,那麼多造反的,高祖大兵一到,望風披靡。
唐初也是一樣。向上說隋末之亂,再向上說隋煬帝的苛政,再向上說南北朝分立時的戰亂,再向上說一直追溯到漢末,幾百年中老百姓屏息重足,少有安居,好不容易大唐一統天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過了幾十年的太平日子。這個時候誰要舉兵,不管你是否正義,鐵定被滅。武周篡唐的時候,並非沒有替老李家拔創的,比如徐敬業,名義也很正,但是不成,因為老百姓不跟著你干。到後來開元全盛之後,天下承平日久,人心思動,所以安史之亂一起,各地藩鎮就能順勢割據。所以唐初的那些宮廷政變,並非一定不能轉變為天下大亂,各方也不會完全沒有鋌而走險的想法,關鍵是即便你能拉起人馬來,老百姓也不向著你,歸根結底還得輸。
所以造反這個事,真不是誰都能幹,更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幹。那種認為只要兵強馬壯,就可以放手一搏的想法,真的是蠻幼稚的。據說曾國藩平了長毛之後,王闓運曾經鼓動他在東南擁兵自立,曾國藩連話都不敢接,只是用手指蘸了茶水在桌子上寫了好多個狂妄。後人說起這事,常常認為曾國藩愚忠,且不明於民族大義,其實是誤解,曾國藩就是看明白了天道人心的這個大關節。從金田首事,至於天京被破,二十年中,百姓困於匪,亦困於兵,思治平若渴。清廷和髮匪爭衡的時候,老百姓都盼望不管是誰,只要分了勝負,大家從此就安穩過日子了。結果好不容易打完了,你一造反,又要打,老百姓哪能幹呢。明知成功不了還要硬幹,這種傻事曾國藩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去干呢。
呵呵
推薦閱讀:
※趙匡胤備受推崇,甚至能與唐太宗並列,他到底有哪些過人的功績?
※如何評價李世民這個人?
※618年唐朝建立後,太子李建成住在東宮,那秦王李世民住在哪裡呢?住在皇城裡面還是在長安城有別的府邸?
※如果說李世民篡改了歷史,那麼又怎麼知道他殺死兄弟?
※唐太宗吞蝗這件事該怎麼看?有多少作秀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