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到底有哪些隱藏的劇情?
在網上看到過很多大神的分析帖子,例如老湯才是最後的贏家(電影最後一幕姜文騎馬在鐵軌上走,火車過來的時候,坐在最後的一個就是湯師爺。。的背影);黃四郎其實沒有死;老湯買的委任狀除去送出去的和鵝城的,最後一張就是浦東的(所以最後活下的兄弟們都說去浦東,其實他們早已投靠了師爺)等等。有沒有大神來個詳細靠譜的解讀。
轉載自豆瓣
原文出處: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讓子彈飛》的一些暗線,隱喻,野心和吹捧。 (讓子彈飛 影評)
吾輩俗人,花錢去影院只圖消遣。回來吹吹水,網上吐吐槽。嚴肅客觀的評價電影於我如浮雲,就是帶著這麼強烈的偏見去看的電影。國產片導演就那麼幾位。考慮到他們近年的發揮驚人地穩定, 吾輩觀影前,早已選擇好了態度。
比如趙氏孤兒,陳凱歌肯定給我們帶來悲劇。他就活在自己的那點小悲劇情懷裡,老想拍一悲劇,還肯定又玩現了,整個一純悲劇。我們買了電影票,聚精會神地盯
著屏幕,唯恐事後罵得不夠尖刻戲謔不夠振聾發聵。 再比如讓子彈飛,
姜文肯定給我們帶來驚喜。我們買了電影票,就等著讓他TMD給我們翻譯翻譯什麼叫TMD的驚喜。 看不懂,就說這片真有深度,可惜太小眾了。
看懂了,便把他當神來捧,唯恐自己的態度不夠卑賤,拜倒得不夠迅猛。 只恨「願為姜文門下走狗」這種結構已在王小波徐文長身上用濫了。
人總是渴求被認同。所謂「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描繪的就是這種渴求被滿足時的快感。人性若此,無以抗衡。這群大導演大玩家,亦不能脫俗,只是口味略
有偏好。馮小剛張藝謀什麼的活明白了,追求票房認同。陳凱歌自負才華,追求帶點文藝腔的裝B青年的認同。吾輩小裝青年,層次低,為與不裝B的大眾拉開差
距,大家緊緊抱成雞蛋狀,追求蛋內認同,人稱蛋同。還有些大裝青年,最愛唱反調,追求與小裝們拉開差距,顯得層次高,自會有人貼過來膜拜他們,叫他們大
神。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
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來》
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來的,是經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我從沒見過國產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於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認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認同。大眾同行還算容易同時取悅。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這三群,在態度上冰炭不容。
現實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讚之後,電影自身素質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
廣大小裝青年們在短暫的觀望後,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後立即拜倒投誠。羅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來,「日,評價這麼高,不
至於吧。(這電影沒啥思想啊)」,「下次拍個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麼激動啊」。
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著,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裡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跪下了!」。
連我這個不合群的小裝青年,看完後也充滿了疑惑。前兩小時被導演帶著高速狂飆,爽透了,結尾的節奏變化卻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
最後卻一無所得,兄弟女人也離他遠去。他騎著白馬緩緩離去的場景讓我十分落寞。雖然最後的那場「起義」傾向危險…但這就是姜文電影里想說的么?
子彈呼嘯而來,透體而過,我卻沒一點感覺,好像沒打中一樣。搞的我連影評都不想寫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於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 白馬在我腦中賓士一夜一天,繩索終於斷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見了那思緒拖出來的暗線,就會明白寧財神說錯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
影評這麼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髮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中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
「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
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
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徵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要幹什麼?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藥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後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餘,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
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這個問題我一定要來回答,不邀請也要來。作為一個看過不下百遍《讓子彈飛》的影迷。然而我覺得自己還是不理解其中的一些意思,寫出一點東西供大家討論。(嚴重劇透!嚴重劇透!嚴重劇透!)
首先,需要糾正題目中的一個錯誤,「例如老湯才是最後的贏家(電影最後一幕姜文騎馬在鐵軌上走,火車過來的時候,坐在最後的一個就是湯師爺。。的背影)」這個是明顯的誤傳,原因很簡單,姜文在iqiyi上有一個一段段的小視頻,雖不是解析《讓子彈飛》,卻是拍攝的花絮性質。其中一段已經闡明(如果你看的夠仔細),戴帽子的那個人是黃四郎。
《讓子彈飛》有很多精彩之處,誠如各種高票答案說的那樣。各種隱喻讓觀眾猜的不亦樂乎。我佩服它的還有一點,就是:無論你是哪個年齡段的、無論你歷史學的如何、無論你哲學功底如何,你都能在《讓子彈飛》找到樂子,或是找到燃點,跟你看沒看懂導演想說啥無關。實際上,這是一個電影很難達到的高度。換句話說,即使你看不懂其中隱喻,依然能看爽。這種作品即使是姜文老師自己,恐怕也幾部才能出一部(參考在豆瓣被罵的《一步之遙》)。我僅說一點我的理解,就是這部戲中衝突的升級,跟人生的成長有點異曲同工。有點像《公民凱恩》,隨著洋蔥一點點撥開,無論是對張麻子,還是對黃四郎的認識都更立體和深入了。
這部戲,簡單看,就是張麻子跟黃四郎鬥法。好人跟壞人斗,多麼簡單永恆的話題,小時候我們就學過。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明白,好人和壞人都不是簡單的,有複雜的好人、有複雜的壞人。扯遠了。
首先是六爺,六爺跟壞人起的衝突,在我看來,就像我們人生的青春期。大家都熱血、好鬥、衝動、不講方法,甚至有一點認死理。「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那個時候我們是分對錯的時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我們要聽到的是,「你才是對的,我服了。」就像六爺,寧願割開自己的肚子,也要證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不是兩碗粉。很簡單的被壞人利用了,「你們家六爺,是自殘。」師爺說的沒錯(甚至劇中大家也對這個觀點很贊成,因為發火只是一時的),我們一時的衝動,留給後世的並不是「這個人是個英雄,真心的。」而是,「這人真傻,就為了這麼點小事。」想想古今中外在群體事件中被利用的傻學生們,有沒有點同感?這個小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衝動,不然很容易落入別人簡單的陷阱。這第一手棋,黃四郎贏。
隨著衝突的升級,進入了「鴻門宴」。這裡的門道就比簡單的割開肚子要深了。有點像我們人生的青壯年時期,做事情不那麼衝動了,但一定要比個高低。鴻門宴上,可以說,張麻子處處壓黃四郎一手,一是糾正介錯人用刀的錯誤,再來是分成問題上棋高一著,繼續是還六子一個公道(雖然被騙了),最後拿了人家石頭,還阻止了人家殺了那姑娘。重要的是,明著告訴人家,我可以隨便潛入你的宅子。這個就有點像知乎、微博上理智的撕逼了(人身攻擊的不算),我一定要跟你比一個高低。最後黃四郎也被惹怒了,師爺直勸「easy,easy」。這也直接導致黃四郎派人去殺張麻子。這一手棋,張麻子贏。
如果說上面的事情還不涉及謀略,那麼接下里的故事開始有智謀了。張麻子明知自己惹怒了黃四郎,不會有好結果,故而故意賣了一個醉,騙了師爺(為了騙師爺,不惜不要石頭了)。果然,夜裡人來了,差點殺了張麻子。張麻子殺了一個回馬槍,這次是真的手刃了六子的仇人,而且是名正言順,讓你啞巴吃黃連(反正你人都死在「鴻門宴」了):「他喜歡讓人假死這一套,正好,我也喜歡讓人多死幾回這一套。」這句話直接透漏了,張麻子此時已經想好了後面大半個小時的戲。這就是智謀了。尤其這一手最後,張麻子假裝哭那一出,笑爆觀眾。這一手,張麻子贏。
然而綁人這一出還是有點「玩砸了」。張麻子千算萬算,沒有算到替身這一著。在嬉笑怒罵間,張麻子棋輸一著。
後面一幕就精彩了,首先是發錢。這實際上已經引起了張麻子團隊內部的分裂。靠精神支柱能打幾個仗?然後美色就上了。徹底分裂了。名存實亡的團隊我認為就是這會開始的。張麻子也意識到了,所以最後他不得不一邊騙自己團隊的成員,一邊對付黃四郎。這已經不是智謀了,而是謀略。(《二號首長》有一段大概說,謀略比智謀要高的多,曹操就是謀略,諸葛亮就是智謀。)扯遠了。雨夜戰鬥,假死這一幕,是張麻子贏了,他不僅贏了,還要坐實讓黃四郎把銀子吐出來。「你他媽給我解釋解釋什麼叫她媽的驚喜?」這話是問師爺的,其實是問黃四郎的,休想通過「驚喜」這種模稜兩可的辭彙把戰果掩飾過去。
果然,黃四郎把銀子吐出來了。後面在山間,假裝剿匪。實際是兩人正面突殺。這一幕,師爺的確死了。師爺這個角色比較有意思,是典型的投機主義者,誰厲害就投靠誰,而且兩邊都示好。可惜最後沒有一個善終。張麻子看清楚了,讓他吐點錢只是剃了它的羊毛,要想真自由,還得剝了它的羊皮。這次,他回城了。
回城以後就是謀略了,張麻子一邊不能對團隊公開自己的小九九,一邊要對付黃四郎。還要想著如何爭取大多數實際上懷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老百姓的支持。這一仗打的漂亮,觀眾看得爽,好人似乎終於贏了。
寫到這,很多人問了,鬥法用這麼麻煩么?直接拿著槍炮開干,什麼謀略,一邊去。槍杆子里出政權。我作為一個長者,就笑了。你這麼個搞法,老百姓管那麼多麼?他們眼裡只是神仙在打架,叮叮噹噹的,誰好人誰壞人弄不好都不知道。老百姓沒那麼高尚的理想,自由?自由能當飯吃?他們甚至搞不清楚,誰是站在他們的角色幫他們說話的。弄不好還要弄出革命志士為老百姓拋頭顱灑熱血,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還以為沾著他們的血吃饅頭可以治療肺癆這種事。所以重要的激發人們的精神,開啟民智。就像《蝙蝠俠》一樣,打擊幾個罪犯不重要,但讓老百姓知道,堅持正義、不怕罪犯才重要。Batman is only a symbol。再者說,在《讓子彈飛》裡面一直強調的是,「師出有名」、「名正言順「。我是要干你,但是要打著正義的旗號干你。還有,《讓子彈飛》自己也說了,壞人都是操蛋的,然而你卻拿他沒什麼好辦法。「我為什麼當年要上山當麻匪,就是跟這幫操蛋的人玩不起。」,「一個土匪,遇上一個惡霸,多麼簡單的事,被你們弄得這麼稀里糊塗的!」的確,涉及利益,沒有事情是簡單的。我們也希望好人跟壞人是簡單的分別,我們也希望鬥爭是簡單的,然而鬥爭是十分複雜的。往往謀略才是決定勝利的條件,而不是武器裝備等等。比如,毛主席很早就看明白了,農村包圍城市等等。
最後,黃四郎還是留了後手,金蟬脫殼了。然而張麻子也不是蓋的。結尾一幕,他橫刀立馬,雖然是孤家寡人了,看到火車駛過,看到了黃四郎的身影,依然要騎著馬追上去。一個胸懷天下的革命者,最後作為chairman連個chair都被老百姓拿走了,老百姓最終感謝他么?沒那麼隆重。自己的兄弟為了人民的解放死了,還有一些投敵了。他對百姓失望了么?沒有。他要繼續,跟黃四郎戰鬥到底。結尾是典型的開放式結尾,就像《1900》裡面,一個來賣小號的胖子的故事講完了,走了,又來了一個賣其他樂器的人。什麼意思?另一個故事開始了。我能想到,在浦東,必將是一個比《讓子彈飛》還精彩的故事。
這是一點淺顯的理解,我相信所有高票答案的解析。還有影評說其實黃四郎和張麻子一早就認識,辛亥革命時候就認識,我信;高票答案中有說象徵了毛主席和毛岸英,我信。這就是一個作品最高的境界了,我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希望中國電影多一些《讓子彈飛》。如果你堅持看到這裡,謝謝你。
人們特別願意相信,這個張麻子,臉上一定他媽的長滿了麻子
一直以來,《讓子彈飛》這部電影在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在華語電影(括弧我看過的範圍內)中,從未有過一部電影曾經給我如此震撼的思考,也從未有一部電影能以如此深刻的角度論述這麼精彩的一個故事。不管是編劇/剪輯/表演,在國產商業片中都可以稱之為經典。我以前很討厭過分解讀電影的某些細節,比如硬要說那句「二八分成」暗指的是『共』字,這已經是毫無邏輯的表現了。不過現在想來,一個電影存在的意義也就在於被人們解讀吧,至於你喜歡郭敬明還是喜歡姜文,重要嗎?
期待《一步之遙》。
-----------寫在《一步之遙》上映之前,2014
《讓子彈飛》故事的設定在民國,正如那句被用爛了的經典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軍閥惡霸官僚輪番統治著這個亂世,這是一個讓人絕望的年代;而同樣在這個亂世,德先生和賽先生敲開了帝國的大門,自由民主的精神不斷的衝擊這片大陸,舊勢力與新思想的衝撞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這是過去的幾千年中中國最為開放的的一個年代。而《讓子彈飛》這樣一個故事,就發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展開了一個關於自由的命題。要了解這個命題可以從四個形象入手。
首先關於黃四郎,一個惡霸,舊世界的統治者。可以這麼說,黃四郎絕不僅僅是一個個體,這個形象很容易用《在緬甸尋找奧威爾》里的那個故事來講述:
有一條惡龍,每年要求村莊獻祭一個處女,每年這個村莊都會有一個少年英雄去與惡龍搏鬥,但無人生還。又一個英雄出發時,有人悄悄尾隨。龍穴鋪滿金銀財寶,英雄用劍刺死惡龍,然後坐在屍身上,看著閃爍的珠寶,慢慢地長出鱗片、尾巴和觸角,最終變成惡龍。
那個古老陳舊壓迫的社會從來不乏反抗者,多少人以拯救的名義推翻了這片土地原有的統治者,可惜他們依然跳不出這個社會規則的圈子,卻最終變成了一代又一代的黃四郎,成為這套規則的奴隸和守護者。片中的暗示其實也很明顯,黃四郎參加過辛亥革命,他擁有那場革命的地雷,他說英文懂介錯,他甚至在二十年前與張麻子有過一面之緣,他也曾經是一個反抗者和一個革命者,一個接觸過新文明的人物,卻最終成為了鵝城一霸。所以黃四郎在片中更多的是一種普遍性的象徵,名字僅僅是一個代號,黃四郎黃五郎都不重要,他們是舊規則的化身,是這個世界牢籠的建造者,認為」我這個碉樓,固若金湯,易守難攻「。他們認為這個規則是終極的真理,是食物鏈的頂端,所有人都註定是為這個規則服務的奴隸,沒有人能逃出它的掌控,「他只是流水的縣長,您才是鐵打的老爺」。
直到來了張麻子。
關於張麻子(張牧之),一個自由世界的騎士,一個悲情的英雄。我一直認為在這個故事中,馬匪如同大航海時代海盜一樣,是一個自由和冒險精神的象徵。(不得不贊一下開場的配樂,久石讓的《太陽照常升起》即使放到《加勒比海盜》里也是完美契合)他們熱愛開拓新的世界,不願意屈服,不願意妥協,是自由意志的追隨者。「我為什麼要上山當馬匪?就是因為腿腳不利索跪不下去。」 當然我更願意認為張麻子在本片中是一個逐漸覺醒的英雄。年輕時候的他,是蔡鍔的手槍隊長(蔡鍔以護國戰爭聞名於世,是民主自由最有力的符號,這是給張麻子最重要的一個標籤),而連年的軍閥混戰粉碎了他的理想,他無力改變這個世界,也不屑於與這些人同流合污,只好轉而去當馬匪。這很符合中國傳統的道家思想,如同莊子陳摶,對世界失望就避世自娛,「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六子的死讓他滿腔憤怒要去找黃四郎拼個魚死網破報仇雪恨,此刻的他依然停留在個人自由的界限上,而鴻門宴一場是他覺醒的開端。他意識到殺死黃四郎僅僅是解決個人的恩仇,而他要的是絕對的勝利,徹底的推翻這個讓人絕望的勢力,摧毀這個吃人的機器。 「今天我算是明白了,當初為什麼我要上山當馬匪。就是因為跟這幫東西玩不起。現在我不光要玩得起,還要玩的贏。」此時的他從一個簡單的自由主義者,蛻變成一個有著極強的正義束縛和責任感的自由戰士。他不再為了復仇,而是要打破舊世界對人們的枷鎖,推翻這個吃人的社會,給這個世界而不僅僅是他自己帶來自由。而這樣一種責任感註定了他孤獨悲情的結局(是的,我認為這個片子的結尾是一個悲劇)。他的兄弟們最終離開了他,理由是:「跟你在一起高興,就是有點不輕鬆!」他喜歡花姐,花姐也離開了他,他們無法理解這樣一個理想主義的張麻子對於世界大同的追求。他說,「姑娘,你這麼拿著槍更好看!」他懷念那個充滿著理想要當馬匪的花姐,可是面前的花姐告訴他,「錢不是已經發完了嗎?」她和他們終究沒有明白他在做的事情,當一個英雄註定是孤獨的。
關於湯師爺,一個在亂世里渾水摸魚的小人。如果張麻子和黃四郎象徵著這個社會正義與邪惡的兩級,那麼湯師爺就活生生的現實。他熟喑舊世界的各種規則,他清楚的了解這個世界的殘酷和險惡,可他並無意去改變它,城門前湯師爺對姜文說出那句:「你,才是來者。」他的人生目標只是從規則中漁利。在天朝千年的歷史中,一代又一代的湯師爺都在遵守著舊世界的規則成為這個勢力的爪牙,縣長上任,要巧立名目拉攏豪紳繳稅捐款,所得七成要貢獻給這些盤根錯節的舊勢力,大老遠的來一趟還要看著規則的臉色,「成了跪著要飯的」。他是裝糊塗的高手, 裝傻充愣,溜須拍馬,把Dollar說成刀,沒有底線也沒有道德,他的樂趣僅在於與舊勢力的合作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我們沒膽子剿匪,但是借剿匪的名義斂財的膽子我們是有的,而且很大。」 當然準確的說,他並不在乎和誰合作,黃四郎或者張麻子誰輸誰贏,對他來說都無所謂,他只需要遊離在二者之間,謀取他需要的利益。(死之前的路上湯師爺也說了,是他自己故意把張麻子引向鵝城的,不管張麻子斗不鬥的過黃四郎,他都是最終的獲益者。)這是現實中所謂精英階級的象徵,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他們得意於自己的精明,卻被姜文赤裸裸的鄙視。
關於民眾,一群在俗世里流離失所的弱者,無產階級。他們飽受剝削,窮的只剩一條褲子(之所以劇中大部分民眾都是光著膀子)。他們是社會的底層,被欺壓被盤剝被強暴,想反抗卻又恐懼於黃四郎的淫威。趨利避害是人之天性,我們又很難用道德去譴責這樣的小人物,所以這是一個可憐的群體,但更是可悲的一個群體。他們能看到世界的變化,卻還用舊的思想去審視一切,皇上都沒了還要下跪,他們期待一個救世主,一個道德化身,一個青天大老爺,而非一個合理的規則來拯救這個世界。賣涼粉的受了冤情卻被迫反過來為團練教頭辯護,講茶大堂他要誣陷小六子,從他說話的表情可以清楚的知道,他們並非不分善惡,也並非不明事理,可是所謂是非善惡正義,在他們自己的生存面前還重要嗎?他不敢對抗舊勢力,因為他知道惡勢力能給他造成的危險要遠大於正義一方。同樣的兩把槍指著他,可是他要活下來就只能把賭注壓在惡勢力一方,他雖有良心,卻屈服於內心的恐懼,他最終還是只能咬牙切齒說出那一句「兩碗」。正如中國的那句老話,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姜文在片中怒斥:「這是什麼他媽的狗屁道理?好人就要受欺負,好人就得被人用槍指著?」,說的就是這個可悲的事實。
說說這個故事。
從故事的一開始,這片古老的帝國已經開始受到新世界的衝擊,(至於鵝城的名字,君不見我大天朝的地圖形狀嗎?如果你還要追問為什麼不叫雞城,同學我只能說你問的很有道理。)新事物新思想不斷的湧入,牧師/火車/唱機,這些都是新文明的符號,然而這一切新興的文明在這片土地上卻以一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解讀著,譬如火車被當作馬車一樣用馬拉著,譬如唱機被扔到地下室置之高閣,譬如牧師敲的是木魚。人們用古老的思想去詮釋著新興的事物,而姜文很明顯的是在拷問我們一個事實,我們是在接受新的文明,可是這個文明在這片土地上還是它本來的模樣嗎? 我們接受了這個文明的『形『,卻並不見得領會到它的」神」, 我們的行為依然還是受舊思維舊思想的束縛,所以姜文會聽著唱機默默的說,「這個穆扎,離我們還很遠。「
中間暫且拋去不講,故事最終的對決也是這個電影的高潮。四大勢力中民眾無疑是這場對決的天平。然而,就如同片中所說,」人們不願意相信,一個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們更願意相信叫麻子,人們特別願意相信,他的臉上,應該他媽的長著麻子。「一直以來, 人們都相信黃四郎是不可戰勝的,碉樓是不可攻破的。這樣固有的思維牢籠使得他們最初只是這場革命的旁觀者,」誰贏他們幫誰「。 張麻子的做法很簡單,」要把他們的怒勾出來「。 對於民眾來講,這場革命對他們最大的誘惑不是除暴安良藿香正氣,而是「殺四郎,搶碉樓!」然而黃四郎這個符號牢牢的禁錮著他們,「拿銀子是貪,拿槍是反」,他們「貪而不敢」。姜文最終以一種諷刺的手段贏得了這場對決的勝利,而黃四郎目睹替身被殺之後,拍案驚叫完了!他清楚的意識到他這個符號已經被打破,堡壘最堅固的城牆-----人們對舊勢力恐懼,已經被摧毀,大勢將去。儘管黃四郎本身勢力絲毫未損,然而平時被認為固若金湯的鐵門如同紙糊一般一衝而破,所謂碉樓聳立易守難攻的黃家在民眾的衝擊下不堪一擊,這個原以為牢不可破的世界僅僅因為一個替身的斬首,一個符號的破滅瞬間就被夷為平地,可見在姜文看來,這個幾千年來束縛著人們的玩意兒,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花架子而已,是民眾自己給自己編織了一個牢籠。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個命題,既然這個世界渴望自由,那麼到底是什麼束縛了我們的自由呢?而電影至此已經給出了很明確的答案,正如國際歌的那句歌詞,「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從來都不是什麽黃四郎什麽制度規則壓迫了我們,是我們自己束縛了自己。人們習慣於被壓迫的生活,習慣於被束縛的自由,習慣於舊制度對人們思想的奴役,習慣於「這個張麻子臉上一定他媽的長滿了麻子」,他們被那個符號牢牢的掌控,而忘記了,他們自己才是擁有最強大力量的那群人。
然而,這場革命勝利了嗎?黃四郎是被消滅了,人們衝進碉樓掠奪金銀財寶,財富重新分配,階層重新劃分,新的秩序跟舊的秩序又有什麼差別呢?舊的符號被打破,可是人們很快會為自己建造新的牢籠,武智沖等人已經隱隱有了下一代黃四郎的特徵。革命的果實就這樣被瓜分,這個世界依然沒有跳出那個可悲的輪迴,以至於片子的結尾,那個文明的符號,那輛火車依舊可悲的束縛在馬車的駕轅上。這是我為什麼堅持認為這個電影最終是一個悲劇。張麻子報了仇,但是他的社會最終理想並沒有實現,在他離去之後,鵝城也必將重回那個暗無天日的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講黃四郎死沒死已經不重要了,他也從來都沒有死過。篇末的姜文神情落寞的騎著他匹馬,看著天空自由翱翔的蒼鷹,對比一下開場黑衣怒馬縱情馳騁的馬匪頭子,這是一個孤獨悲情英雄的落幕,他沒能給這個世界帶來自由,他一定想起了黃四郎在碉樓最終的大笑,那是一種嘲弄,張麻子你輸了。
×××××××××××××××××××××××××××××××××××××××××××××××××××××××××××××××××××××××
黃四郎跟張麻子最後一段對話及其精彩,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黃四郎:下一步什麼打算?留在鵝城代替我?
黃四郎:如果進城那天如果我親自去接你,而不是讓胡萬去跟你搗亂,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黃四郎:錢歸了你,我認了,為什麼分給他們?
在姜文問出那句,你覺得錢對我重要還是你對我重要,還是你對我重要?他毫不猶豫的回答: 「我!」被否定之後想了半天,「還是我!」 他是舊勢力權利的化身,在他面前只有權利才是永恆的(其實很像紙牌屋裡凱文史派西那句,
Power is the old stone building that stands for centuries.)。他依然不明白姜文的理想,他仍然認為張麻子也不過是那個故事裡的勇士,殺死『我』這條惡龍,取而代之成為新的惡龍。然而姜文說出了那句經典台詞:
「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這已經明確的點明了《讓》這個故事的核心暗喻。金錢抑或權利,對於張麻子這樣一個自由主義者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束縛的世界,一個沒有黃四郎這種舊勢力的精神控制者的世界,一個自由意志充分體現的世界。
會有這樣的世界嗎?
以上。
××××××××××××××寫在結尾,電影中的幾個細節××××××××××××××××××××××××
1.
在最初開始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主要是看了知乎上的幾個答案,當時出於一種「我靠這分析的什麽丁日玩意兒」的感覺,尤其是排名第六的那個答案,就那個「「砰」「砰」「砰」「砰」「砰」「砰」,永遠是6槍,不管是開頭還是最後打黃四郎,永遠是6槍,否是在強調6字與4協調?」此文必然出自大妓院手筆,已經到了神經錯亂的地步。一個電影的解讀至少應該是有邏輯性的,好的電影在核心表達上必然是統一的,不可能像街頭吵架罵娘一樣東敲一榔頭西打一棍子。電影首先要成為一個故事才能叫做電影,如果僅僅要領悟人生大可以去讀心靈雞湯,這就決定了推動情節發展是配角存在的第一要務,你非要說他另有指代,那就只能呵呵了。
2.
當然對於故事大家各有所愛,有人就覺得《讓子彈飛》就是不折不扣的爛片,但是在我看來一個好的作品首先是講故事,國產片有很多導演講故事能力很強,比如寧浩的《瘋狂的石頭》馮小剛的《大腕》,(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大喜歡賈樟柯,他的電影縱然悲天憫人但是故事性或者說戲劇性都很弱,個人愛好,賈粉勿噴)而要進一步成為經典,那它必然讓人對這個社會有所反思,比如《黑暗騎士》《肖申克的救贖》。本片即屬華語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後者(必須插一句,《三體》亦是如此),在國產商業電影史上從來都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引起過像本片一樣多的猜想和解讀,
這已經足以證明本片的成功了。當然並不是說中國導演拍不出好片子,誰讓廣電總「急」呢?所以本片能夠倖存也算是一個奇蹟了。
3.
關於鵝城這個名字。這個名字帶有雙重的含義,一方面鵝城是天朝社會的縮影,天朝的地圖也是禽類的形狀,另一方面鵝城這個名字也有可能來源於兩廣一帶的一個民間故事。一個地主惡霸誣陷貧農的小兒子偷吃他家的鵝,想藉此霸佔貧農家的菜園,在鄉紳的壓力下貧農剖開小兒子的肚子以證清白。電影中小六子剖腹自辯跟這個故事是一個模板,是暗指這個吃人社會的冷酷。金庸曾經在《飛狐外傳》改編過這個故事。
4.
開場的白馬火車,前邊已經說過了。很多影評里揣測這是暗指馬列主義道路,我是很不認同的。在本片中,火車是一個符號,它可以代表新文明,可以代表變革中的社會。它是新生的事務,卻被束縛在舊制度的轅駕中,
以一種可笑的方式前進,這是對這個社會和制度的諷刺。其實我覺得姜文在本片中並沒有要探討意識形態抑或體制的意思,這是一個關於牢籠和革命的故事,而這個牢籠是源自於被困者自身的,並不是意識形態或者體制的結果。(並且我一直覺得姜文是一個有著共產主義情懷的人)
5.
湯師爺臨終那句,「我還有兩件事兒騙過你」恐怕是本片引起猜測最多的地方。其實就如同張麻子一早對他的評語,「你不用說了,你說出來也是假的,因為你是個騙子。」這個湯師爺,『天生的老騙子『,一輩子裝傻充愣,鑽營取巧,他的整個生命都生活在謊言中,將死之時只是也許是他這一輩唯一想說實話的一次,卻話未張口命已歸西,這是多麼諷刺的結局。而他實際想要告訴姜文什麼,是真是假,在彌留之際已經不重要了,也完全不值得去推測了(他又何止兩件事兒騙過張麻子?臨死之際猶豫了半天,』我能先說這第二件事兒嗎?『,其實恐怕他說出來也依然是一句謊言,這是這個階層的悲劇)。
6.
關於那顆地雷。辛亥革命是天朝歷史上最重要的符號,是天朝民主自由的啟蒙,這場革命的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它實際給中國帶來的改變。從這個故事的角度來說,第一顆地雷開啟了一次自由革命,而這第二顆地雷卻要被用於扼殺一場自由革命,這其中的意味也就不用多說了。
7.
「人們不願意相信,一個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們更願意相信叫麻子,人們特別願意相信,他的臉上應該他媽的長滿了麻子。」這是本片的核心台詞之一,這是這種思想的牢籠決定了民眾在這場革命中的角色和命運,而姜文的評價其實也已經借湯師爺的嘴說出來了,『這人可真夠操蛋的。』
8.
花姐拿槍一手指著自己一手指著張麻子要當馬匪。
這是全片中張麻子唯一一次的失態,其實隱含了姜文對於這個世界的控訴。他大罵花姐(民眾),「你不拿槍指著他你拿槍指著我?!這是什麼他媽的狗屁道理,好人就得被人用槍指著?」是怒斥民眾的欺軟怕硬;他大罵他的兄弟們(個人自由者),「一群王八蛋,我讓你們把錢發給窮人,你們發給一個女人!?」,是怒斥他們只顧自己而不顧勞苦大眾;他大罵湯師爺(精英階級)說,」天生的老騙子,時時刻刻想騙我!跟黃四郎勾勾搭搭!「,是怒斥精英階級的口蜜腹劍。這一幕雖然一閃而過,卻是隱忍已久的爆發,姜文對這個世界的憤怒和失望可見一斑,實在是精彩!
9.
關於花姐。花姐是本片中唯一隱約涉及愛情的指代。曾經的花姐,她拿槍一手指著自己一手指著張麻子大聲說,『我想當馬匪!我想跟你們一起發錢,把錢袋子扔到窗戶里,聽他們笑!「 這是一個勇敢叛逆而熱愛自由的姑娘,是張麻子欣賞的女性類型。但是她並沒有張麻子那種社會責任感的約束,而更嚮往個人的自由世界,她說」今天不是把錢都發光了嗎?「,所以她要去浦東要去上海,而不是選擇成為跟隨張麻子完成他的社會夢想。當然本片的主題就註定了不會有太多的愛情刻畫,因為張麻子這樣的一個英雄註定是孤獨的。而《一步之遙》的預告片里女性角色的戲份大大增加,這也是期待這部作品的原因。
看結局,都知道張牧之最後輸了。
但是他到底是怎麼輸的?
他背叛自己的那個階級啊。
從何說起?可以看看他和師爺和兄弟的對話,和處理事情的不同上。
城裡的女人就是白啊,這是張牧之兄弟說的。
能打動他的是,姑娘你這麼拿槍很好看。
因為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把槍對著敵人,一把槍對著自己腦袋,時刻提醒著自己,不能裝糊塗。
百姓成窮鬼了,他說老子從沒有想過刮窮鬼的錢。
百姓眼裡,你是縣長。可是黃四郎眼裡,你就是跪著要飯的。掙錢嘛,生意,不寒磣。
他說,他腿腳不利索,跪不下去,要站著把錢掙了。
兄弟們看著兩大家族的錢,感慨。
各位,我們來這裡是為什麼啊?
錢啊。
走啊。
他說:不走,把錢分給窮人。
誰是窮人?
他說:誰窮誰就是窮人。
錢也不要,女人也不要,你要什麼。
他說,腿,江湖豪情柔腸之大腿。
黃四郎:那誰重要?
他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啊,他也知道他一個人完成不了啊。
他怎麼做的,想喚醒那些被壓榨成衣無所有的人們。
百姓跪著喊他青天大老爺。
他喊不許跪,皇帝都沒了,沒人值得你們跪,我也不值得你們跪。
百姓笑呵呵的站起來,只是覺得新鮮,真敢說。
我也不值得你們跪,我來鵝城就是辦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TM的公平。
百姓聽了,又跪下去了,喊青天大老爺。
他又喊,站起來,不許跪。
百姓站起來不跪,不是他的話多麼有誘惑性,是他手裡的槍。
也是百姓恐懼黃四郎的根本原因。
後來黃四郎被砍頭,雖然是替身,這都無所謂,百姓衝進去搶回自己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拿回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連張牧之做著的椅子都沒放過,這就說明百姓支持他,都是帶著自己的私心的。
也是他不可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因為黃四郎雖然沒了,又會有一個新的出來代替。
而百姓拿回自己屬於的東西過小日子了,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只是暫時放他們那裡而已。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之前說的。
張牧之處處跟他們不一樣,在他們兄弟和師爺眼裡,就是背叛。
最後一段,老三他們不跟張牧之回山裡,那句你腿腳都不利索了。
是有深意的,因為張牧之之前跟師爺說過,自己跪不下去,是因為腿腳不利索,他要站著把錢掙了。
所以老三說他腿腳不利索,言外之意就是你一個人站著掙錢吧,我們跪著掙錢去了。
至於老三他們和師爺怎麼跟黃四郎勾勾搭搭,和後面上火車的師爺其實是黃四郎,都不重要了。
因為他們的屁股是一樣的,走到一起,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但是張牧之其實也可以上這輛火車的,繼續帶領他們,所以他為什麼還是義無反顧的這樣做呢?
黃四郎:你不會裝糊塗。
張牧之:准,大哥,我還在娘胎的時候,算命先生就指我娘的肚子說:這孩子將來的「缺點」就是不會裝糊塗,大哥,我還能改嗎?
黃四郎:改不了的,天生的。
最後這一幕,他孤獨嗎?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那怎麼做呢?
想要不孤獨就得合群,就得腿腳利索,就得會裝糊塗。
但是他又恰好處處不合群,腿腳還不利索,還TM的不會裝糊塗。
我大老遠來一趟,TM的就是為了看他的臉色?
不許跪,我也不值得你們跪,我來鵝城只辦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TM的公平!
而且最後一張圖,張牧之跟在火車後面,終有一天再次干翻火車。
所以翻譯翻譯,什麼叫TM的驚喜。
這就是這部電影想說的,至少我這麼認為。
PS:每次看這張圖都有點!!!!!!!!!!!
送別中的歌詞送給他吧。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其實我更喜歡裡面的配樂,久石讓的太陽照常升起,尤其是前半段,很符合他的氣質。
一結局大揭秘1黃四郎沒有死,他打死了武智沖,穿著湯師爺的衣服出現在了火車上 2湯師爺的沒有說完的第一個秘密是老二是他告密害死的, 第二個秘密是他喜歡花姐,花姐是卧底。 3花姐給黃四郎的禮盒裡面裝的是兩顆鑽石, 黃四郎一看就知道花姐已經搞定了湯師爺和老二和老三, 於是便假裝賣個人情給花姐放過老二和老三,本來他是帶人來幹掉他們的。 4花姐搞定了老三卻沒有搞定老二,因為老二是同性戀。 5張麻子在給老二布置任務時湯師爺在旁偷聽, 導致張麻子率眾弟兄出鵝城剿匪,兄弟們只有預先埋伏的老二死了, 他們被偷襲卻只有老七負輕傷。 6 黃四郎給假張麻子布置任務時有兩套方案,甲方案不用說就是幹掉了張麻子。 而乙方案就是偷襲行動失敗,師爺借假張麻子的口說自己的老婆孩子被殺回鵝城給黃四郎報信 (其實老婆孩子都是假的目的是為了騙取那兩顆鑽石,黃四郎很重視那兩顆鑽石,要胡萬殺雞取卵卻沒有成功, 8歲孩子是指建國1949年後八年1957 年大躍進統計數據瘋長)。 7沒有想到湯師爺和張麻子產生了感情,他沒有回鵝城報信而是駕著裝滿銀子的一輛馬車往山西康城而去。 8假張麻子本來說東邊東邊,他也想活命他以為湯師爺會回鵝城告密,所以想把告密的責任推在師爺頭上, 沒有想到師爺真的往東邊去了,他又急的說不要往東因為有珍藏版的地雷在等著師爺, 師爺被炸後他被真張麻子一槍打死,臨死時候還說山西是在東邊,可見他是知道師爺的假老婆號稱來自山西,他和師爺是一夥的。 9師爺死後除了未說出那兩個秘密,這也是影迷津津樂道的話題外,其實還有兩個極其重要的信息。 一個是對麻子說他被炸到樹上的屁股兜裡面有五張縣令上任書,大家記得黃四郎說過他買了6個縣令,那麼第6個縣在哪裡? 恭喜您答對了是在上海浦東,現在你知道黃四郎為什麼在開往上海的火車上了嗎? 那麼第二個信息是他勸張麻子不要回鵝城因為他認為張鬥不過黃,因為他已經知道張得大部分兄弟已經被黃收買,回去就是死路一條。 10師爺和黃四郎都低估了張麻子的智慧,黃四郎還等著郭旅長的軍隊,而張的兄弟還等著黃的出手,沒有想到張用發動群眾這一招就把黃搞定。 11張麻子虛假勝利後,老七飛跑過來問他喜歡花姐嗎? 又在他耳邊嘀咕了一句話。緊接著又說別說是他說的。 其實他告訴張麻子花姐是卧底,老三他們已被黃收買,老七這時候其實已經騎虎難下。 12 所以後來老三對張麻子說我要替二哥娶她,而張麻子答非所問的說老二啊老二。 而老三以為張走神還提醒他說大哥我是老三。其實張心裡明白(大哥你是了解我的橋段) 他其實想說的是老二啊你死的好冤。所以才會一手拿槍指著頭一手拿槍指著花姐和老三, 但念兄弟情誼和對花姐的一絲好感就成全了他們。 而且他問為什麼要離開他,眾人皆曰不輕鬆,維老七打馬虎眼,老七還是向著張的。 13張麻子多聰明睿智的一個人,這時候他已經明白師爺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可是他又不願是這個結果,所以才會騎著白馬在鐵路上親自驗證, 雖然火車開的飛快他還是一眼認出了黃四郎,所以打馬趕上,這才有讓子彈飛3--張麻子血濺上海灘。 14黃四郎明白郭旅長一來就會知道他吃裡爬外,派人假扮張麻子盜取煙土, 因為老百姓拿的錢太多了,超出黃四郎應得的那一份,雖然他是那個大腿。 黃明白他的腿這回事真的斷了,所以就和老三老四老五花姐他們去第六個縣上任上海浦東縣。 加一條:夫人被花姐代替。夫人說了,她只做縣長夫人,誰是縣長,她無所謂。 花姐也是,她本來就是JI 女,她跟老大老二老三都無所謂,老二是悍匪,而且自己說了對女人沒興趣。 當初第一次得到錢的時候,唯一沒說帶錢走的就是老二,所以老二不要女人不要錢,只要跟著老大,所以老二必然被所有人聯手害死。 這樣就解釋齊全了。而其實姜文最後對著老三說:老二啊,老二。他知道結果了,想說老二死的冤,後來就沒說。姜文被誅心了。 二隱喻 1、馬拉火車 有人從歷史的方面來解讀這個東西,不是不可以,但姜文從來不是一個這麼矯情的人。 他的每一個看似不合理的場景,都有一個理所當然的解讀,而這個解讀,往往並不需要你去翻歷史書才能明白。 馬拉火車的隱喻,就是在暗諷我們當今的制度。雖然坐上了西洋人的經濟火車,走在市場經濟的鐵軌上,可是實際上跟以前的馬車並沒有本質區別,依然是靠一群無腦的勞動力在前面拉著,暗諷現在雖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可是經濟結構卻和真正的西洋火車有著天壤之別。 一旦子彈打穿了馬和車之間的鏈接,一旦失去了在前面勤勤懇懇拉車的廉價勞動力,過不了多久火車,就將摔得灰飛煙滅。這是姜文的第一個隱喻,也正是點中了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和最主要的問題所在。 2、關於黃四郎 很多人說姜文把他比喻成韓三平,云云。不是不可以,不過未必每個人都知道韓三平是誰。實際上,姜文的這部電影也不是僅僅拍給文藝圈的那幾個人看的,其實從一段黃四郎和張麻子的對話,就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了。 張麻子:「你覺得對我來說是你重要還是錢重要」就是這一段,張麻子把黃四郎和錢擱在了一起對比,這個答案就很明顯了!什麼能跟錢擱在一起呢?那就是權。所以黃四郎在電影里象徵的就是權力,是通過權力得到利益的既得利益者!這個隱喻,無非也就是那些與權力直接掛鉤的壟斷集團和一些以權謀私的guan當然乾脆可以說白了就是咱們guojia的權力機構,然後姜文說的話也就不難索解了:「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就是權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絕對的權力這點對我很重要。 3、明白了黃四郎在影片中的定位,其他的一系列問題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來說說一開始黃四郎給姜文的那頂帽子。那頂帽子是什麼意思?就是邀請你來一個桌子喝酒的意思。這點後來葛優也給姜文解釋了,隱喻的就是咱們現在的guanchang現象,比如一個地方官走馬上任之後就會有一個當地的權力集團邀請你來喝酒,然後共同刮分百姓,這就是那頂帽子。後來黃四郎對姜文說:「如果我一開始不是找人給你送去那頂帽子,而是自己親自去接你,後果會有什麼不同嗎?」「我家裡還有一頂好帽子,回頭我給你」意思就是:如果我一開始不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哥姿態來邀請你入伙,分給你一點錢,而是以一個合伙人的姿態來邀請你入伙,把我這個位子讓給你,你會跟我們同流合污么?這是諷刺guanchang里的那些人物眼裡只有「帽子」! 4、然後再來說說跟他們一起去進攻黃家的那幾隻鵝。 「大哥沒一個人跟來就那群鵝跟著來了」這些個鵝比喻的就是現實中那些盲目喜歡姜文,甚至無腦追隨的粉絲們,而實際上這些人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是被其他人魚肉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姜文到底要說什麼,但是就會一直跟著來。可事實是,他們根本沒有一點用處。姜文用了一個隱喻,諷刺了那些無腦的追星族一把,也是告訴我們大家:想要顛覆權力天平顛覆鵝城,靠一群鵝是沒有一點用的。 5、關於鵝城。 鵝城,也就是人民任人魚肉的城市。這個暗指啥大家當然都明白,然後要說的是姜文全片中最精彩的一點隱喻,就是他對權利的理解:從人們三番幾次不敢撿銀子半夜偷偷撿,不敢撿槍半夜偷偷撿,到最後人民發現黃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姜文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是權力?權力就是恐懼,權力就是施加給人民的畏懼。而對於人民來說,他們畏懼的也根本不是黃四郎本人,而是他們腦海中的那個黃四郎,回到現實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害怕似有若無的最高權力,我們都有一種恐懼,而實際上我們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其實我們恐懼的,僅僅就是我們自己的恐懼,而一旦人們看到自己腦海中營造的那個「黃四郎」被打倒,人民一旦真正拿起槍沖向黃四郎家,也就是最高權力那裡去拿回自己的東西,黃四郎家那個千瘡百孔的鐵門是根本沒有任何辦法阻擋人民的力量的。 還有後來的那個黃四郎手下看到人民反了,馬上轉頭跟著反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真的要推翻現在的權力,那麼那些在維護當前權力的人,比如什麼城管呀、警察呀、保安呀之類的,會馬上跟我們站到一起。因為他們也是人民,這點跟開頭的馬拉火車有個呼應,就是說權利這個火車跑的再快,實際上都是馬拉的。一旦沒有了馬,權力只能歇菜。 6、說說千瘡百孔的鐵門 姜文讓他的小弟打個嘆號那段戲,的確是姜文有點自戀的意思,就跟很多人解讀的一樣,他在諷刺其他的導演,他把自己比喻成槍,把自己的電影比喻成子彈,不論是子彈打斷了馬韁,還是子彈射穿了黃四郎家的鐵門,包括電影名字——讓子彈飛,都是一個意思,就是他要把這個一直束縛著人民恐懼著人民的鎖鏈鐵門打穿掉,讓人民奔向自由,得到自己的財產。然後那個嘆號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他諷刺一些個小導演也想打穿鐵門,可是太直接了,想打個嘆號結果就沒打好,而他老人家打的是個問號,然後子彈就能從那個問號裡面穿出去了!這個問號呼應的,是一開始片頭的讓子彈飛後面的一會,這點別的網友分析的很到位了:姜文很清楚他的電影里想說的,這些話影響到了權利核心的既得利益者,就是黃四郎為啥一直要除掉張麻子,因為「霸氣外露」!所以是不可能通過審批的,可是他又想掙錢又不想跪下,而他同時又很清楚審電影的那群既得利益者的智商,所以他打的是個問號:讓子彈飛一會兒!現在電影已經上映了,那些人後悔也晚了,恰如正在在演折子戲的郭志堅之流! 7、既然說到審批,就可以再說說一開始小六子自己剖腹那段戲。 姜文把小六子這個兄弟設計成他自己的兒子,對一個導演來說什麼是兒子?電影唄!他用小六子祭奠的,是他自己的「鬼子來了」!因為影響了權利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出師未捷身先死,而賜死的理由,就是一碗莫須有的涼粉。後來他在墓前對小六子說的話,都可以理解為他《鬼子來了》被砍之後的反省,他認為太衝動是不行的,直接打嘆號也是會死人的,要神不知鬼不覺的打穿鐵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馬才能掙脫鎖鏈!這也就不難理解,他為啥在鴻門宴上讓一群兄弟撤了,實際上也是隱喻。我估計他可能也是為了拍這部戲跟領導喝過酒啥的,鴻門宴應該就是在映射他自己,然後他說:「讓你們撤了才能保證我的安全」,意思就是他跟領導面前不能把這些表現出來,才能拍成這部戲,而小六子也就是《鬼子來了》的死,也是給他的教訓,他才會明白怎麼跟領導打交道... 8、最後的一幕 他的幾個兄弟跟他一起推翻了權力,然後覺得跟他在一起壓力太大,就去上海了。也是坐著馬拉的火車去的。這個寓意也很明顯了,意思就是姜文這次比以往拍的深了一層,不僅僅是想怎麼推翻權力,而且想到了推翻權力之後,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就是又會有一個權力出現,而這個權力很可能還是以前自己的戰友。 如果說他想表達什麼,可能是表達人都不能抗拒權力金錢的誘惑吧,這些足夠把麻匪再次變成黃四郎。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有很多細節,都是有內在含義的。比如,周韻用兩支槍一支指著自己一支指著他,後來姜文跟她說:「這個樣子的你是最好看的」,那是周韻想要加入他們,也就是加入追求自由追求公平的隊伍,要加入這一行列,首先要有拿槍的勇氣,還要有拿槍指著自己的勇氣。後來,周韻穿上了制服,跟著老三去追求權力了,姜文說還是那個時候的你最好看,也是表達了一下他的價值取向。 還有留音機里莫扎特的那個曲子,應該也有所指!懂音樂的朋友可以考證一下,姜文拍這個片子拍了三年,我估計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這上面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姜文這個電影拍的很好,的確不愧於中國目前為止最好的電影一說。 他這部電影不僅給鵝城的人民發了槍,同時也用這部電影打爛了黃四郎家的門,換句話說:他不僅拍給百姓看,也同時是給郭志堅主子們的一個警告:就是別以為你們的權力是牢不可破的,人民一旦覺醒,你們根本不堪一擊。 三 最後要說讓子彈飛的確是姜文神作,在下佩服!!!
以下是我那年看完《讓子彈飛》之後寫的一篇雜談,裡面提到的其實就是影片中的隱藏情節以及那個神秘兮兮的結局。
《讓子彈飛》觀影流水賬及結局歪解
到現在為止看了三遍《讓子彈飛》,每看完一遍對它的印象都比上一遍好了很多。
第一遍結束時覺得很多橋段high過了頭,還有很多情節邏輯串不起來。覺得它放在今年的國產片里當然算是很好的,但放在姜文的片子里只能排最末,勉強打個75分。
第二遍結束時,多數情節邏輯都給理順了,覺得能打80分。然後再配合各路牛人的解析,覺得這片子真他媽的好——這就是姜文那句「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麼他媽的是他媽的驚喜」的真諦吧,看來驚喜的確是需要「翻譯」的。
然後這時再看到郭志堅的評論出台,我就覺得這片子可以打滿分了。
這真是很奇特的觀影體驗。
只是第二遍結束時,有些覺得不對勁的橋段顯得更加不對勁了,看完第三遍,對這些橋段算是有了點新的理解。尤其是結尾那一段,我不敢保證這一定是個新解,但一定是個歪解無疑。
現在看第四遍,邊看邊記個流水賬,想直接看結局歪解的話請跳到18。
1.葡萄酒
馮小剛說,所有對他電影的批評里,只有姜文的一番話是一語道破實質的——姜文說:「電影應該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東西是葡萄,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掛著霜,但你沒有把它釀成酒,開始時是葡萄,到了還是葡萄。」
於是,馮小剛就這樣捧著一杯葡萄酒登場了。姜文真壞啊。
2.久石讓
(玩笑)這一幕的音樂響起來時大家一定都很震精。有人說是久石讓太貴了,請來一次得掰成兩次用。我覺得不是。我覺得是姜文請久石讓來,壓根就不是給《太陽照常升起》寫了那些音樂,那些音樂,根本就是「姜文の音樂」和「周韻の音樂」。它們不是《太陽》的配樂,而是姜文和周韻之歌。以後只要姜文和周韻在銀幕上進入某個固定的情景,這些音樂就會響起來。比如這段音樂,上回是姜文在山裡打鳥時響起來的,這回是在山裡打馬時響起來的。
3.馬車
這輛馬車也忒魔幻了。雖然(騾)馬拉火車歷史上真的有過,不過印象中沒有蒸汽和馬同時用的品種吧?而這一輛馬拉火車登場時有汽笛聲,所以貌似它是蒸汽機驅動的(也的確是在冒蒸汽)。那前面的白馬又是幹嘛的呢?如果說蒸汽動力不夠得靠馬力來補,那麼總也得有個馬車夫在前面大致指揮一下馬的動向吧?不怕馬兒跑偏了嗎?
所以這片子一上來就是個魔幻片,跟《太陽照常升起》是一個路子,而且也都是到了電影的最後一段,把魔幻的氛圍推高到極致。見18。
4.鵝城
城門前居然是水灘?繼續魔幻。
鵝城的風俗也很怪異。比如流行女人把臉抹白了打鼓——
據我師妹說,把臉抹白其實是模仿藝妓的造型。所以這也是姜文無處不在的日本情結的一處體現。介錯、武士刀、黛玉晴雯子,《鬼子來了》,姜一朗、姜次郎……姜文對日本的感情真複雜。
另一個奇怪的風俗是男人不喜歡穿上衣——
據@wq2504 的分析,不穿上衣的寓意是「衣無所有」。
5.老二
這句台詞是老二嘴裡冒出來的。老二男女通吃的。所以在後面的3p里,他上的應該不是老三。
6.武舉人
「這哪兒是打我的屁股啊,這明明是打您的臉。」這是除「大哥你是了解我的」之外最好笑的一句台詞了。
7.黃四郎
黃四郎是gay無疑。
所以胡萬這種油頭粉面卻要身手沒身手要腦子腦子也不太靈光的貨色才能當上黃家管家。胡萬身份一半是奴才走狗,一半是男寵。
黃四郎後來這句「你知不知道我多麼的想他(胡萬)?」一半真,一半假。周潤發詮釋得真到位。
8.相聲
這段碉樓對話太像相聲了,有點過了。
9.夫人
馬邦德的真實身份似乎只是個寫戲本的,靠青樓女子(夫人)資助的錢買官。不過馬邦德死前告訴過張麻子:「我樹上的屁股的兜里有五張委任狀……」。五張啊!
難道這夫人有錢到能幫馬邦德買六張委任狀(加上已經用過的康城那張)?這加起來,可就是一百二十萬啊。有這筆錢,夫人完全可以過一生富足的生活了。何苦投資給一個「寫戲本的」?這投資忒不可靠啊。
況且,青樓女子竟能有如此積蓄?除非她是小鳳仙級別的青樓女子。所以那另外五張委任狀,應該不會是由夫人投資的。夫人根本不知道另外五張委任狀的事。
所以,我覺得更有可能的是,夫人其實是被馬邦德這個職業騙子給騙了。馬邦德自己其實完全有資本做買官的買賣,而且實際上他也干過很多回,經驗豐富且掙過不少錢。這回大概是機緣巧合碰上了夫人這位冤大頭,就假裝是個寫戲本的,騙夫人給自己投資買官,愣是省下一筆成本。待這筆買賣做成,就一腳踢開夫人,拿出下一張委任狀走馬上任。馬邦德真正的夫人,應該就是那位山西夫人(苗圃演的那位)才對,那位山西夫人和八歲的兒子,才是馬邦德犯罪團伙真正的合伙人。他們恐怕是幫馬邦德保管錢財的後援。
夫人死的時候,馬邦德哭是半真半假。改天一到葬禮上其實就不咋難過了。
後來聽到山西夫人的死訊,馬邦德哭是三分假,七分真。七分真是因為那位夫人才是比劉嘉玲這位夫人更親的人;三分假是因為,他惦記著的應該還是夫人那裡存著的錢財,不然怎麼聽到死訊後,第一反應居然不是問夫人的屍體在哪而是架著馬車——載滿銀子的——往山西趕呢?
在山西老家,馬邦德一夥說不定是比黃四郎還有錢的「北國一霸」。區別只在黃四郎玩的是販賣人口、倒賣煙土的黑社會勾當,而馬邦德玩的是智力活。
10.擊鼓帝
被高度懷疑露了點的大胸妹她老公,是個打鼓專業戶。自己老婆被那啥後是他擊鼓鳴冤的。胡萬審六爺時,也是他敲的鼓。
11.麻匪
12.山西夫人
山西夫人和八歲兒子大概本來就是按計劃來找馬邦德要這次買官賺的錢的,按照前面的猜測,他們要麼是馬邦德的後援,負責定期取走財物保管,要麼就真的是馬邦德的債主(我覺得更像前者)。
他們可能先去了康城,之後才找到鵝城來接上了頭,得知情況微妙,本來要走,卻被張麻子堵住,於是靈機一動說是來要錢的(其實也沒騙人)。不想張麻子不在於錢財也不在乎這位夫人的真假,直接把鑽石轉送,讓他們意外撈了一筆。
13.嬲
人肉Bicycle,這個體位顯然是某些歐美動作愛情片和稍重口味日本動作愛情片里經常出現的某種(嬲)體位的變體和升華。
據前所述,老二是男女通吃,但貌似跟老三沒有姦情。所以這段純情的3p關係大家就不要多想了,體位是變體,關係是正常位。
比體位更重要的是,這裡我要揭示片尾「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這句很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台詞的涵義。
據大旗虎皮一篇牛貼(http://www.douban.com/note/121655955/)里的解析,「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這句台詞似乎能隱喻到後來我*黨在上海的革**命活動,很讓人嘆為觀止。在我看來,這句台詞的意思很簡單,它是呼應這段3p情節時的一段台詞的:
老二畫了自行車的圖給花姐看。花姐問:「這就能騎?」
老二答道:「嗯,我們在上海騎過。」
花姐追問:「你們去過上海?」
這時老三搶答:「(是)浦東。」
根據那篇牛貼的考證,這個故事發生時的1920年,上海是上海,而浦東還是隸屬於江蘇的,所以上海和浦東在那時的確不是同一個地方。
所以,片尾「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就很簡單了:
無非就是老二老三以前的確一起去過上海那一帶,但對於他們去的到底是上海還是浦東兩個人一直有爭議。最後老三替死掉的老二娶了花姐。花姐這時再問,到底是去上海還是浦東。老三回答,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其實指的就是你嫁我和嫁老二都是一樣的,我既是老三(浦東)也是老二(上海)。我一個當兩個使,對你兩倍好,兩倍體貼,最重要的是——嫁了我一個,等於照樣玩3p!
所以「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在我看來跟國事無關,只跟房事有關。
14.驚喜
太霸氣了!!
揶揄黃四郎是gay呢。
霸氣!!!!
15.屁股
「我還有兩檔子事兒騙過你」。哪兩檔呢?是否就是兩位夫人這兩檔子事?
16.革命
第一遍看片子時是看到這裡覺得片子的情節邏輯有點接不上了。在此之前是張麻子和黃四郎鬥智鬥狠,是很有技術含量的活。結果臨到最後一擊,卻變成了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暴力革命,如果最後總歸是要用暴力革命來解決問題,那前面那些技術活不就白費嗎?
第二遍看時才理順了一點。張麻子無疑需要一個有力的借口——黃四郎指使假麻子殺縣官——來指控黃四郎,但在剿匪之前,張麻子其實根本不知道假麻子和殺縣官的事,最後找到這個借口,完全是瞎貓撞上死耗子。在剿匪之前,張麻子的計劃可能是:他知道黃四郎一定會在路上伏擊自己,因此先派老二在路上接應,希望到時候將黃四郎的人活捉,借口黃四郎意圖刺殺自己而回城端掉黃四郎。只是沒想到真有個假麻子,老二遇難,卻意外得了假麻子殺縣官的借口。只是,這個借口根本只是張麻子一面之詞,並非確鑿證據。早知局面到此地步,要炮製這樣的證據,機會多得是,如果要用這一招,早就可以用了。比如用胡萬的屍體做借口,何必費此周折?
革命這一段,雖在劇情邏輯上好像需要轉幾個彎才能理順,但是從意圖上來說,安排這樣的劇情意圖不難理解——在中國鬧革命,夠狠,沒用,夠智慧,沒用,編些口號煽風點火,有用。口號可以沒什麼邏輯,琅琅上口,有氣勢,就好。中國老百姓就吃這一套。
17.替身
但是,老百姓也只是「貌似」吃這一套。跟著張麻子鬧革命的,最後只有一群鵝而已,老百姓是「誰贏他們幫誰」,所以張麻子還有後招——讓替身代黃四郎而死,用了這招,影片才回到影片邏輯——鬥智鬥狠——的正軌上,卻踩進了道德雷區——替身罪不至死,這不是草菅人命嗎?
這就是草菅人命!
殺替身這件事,在革命者那裡也許是個道德兩難的困境,而在一個復仇者眼裡,卻沒有任何道德障礙。片中張麻子陣營之外的小人物的死,都是不被同情的。除了替身,還有涼粉店老闆,還有若干別的路人甲乙丙丁。
麻匪分錢,扮演老天爺,這叫革命意識的萌芽,他們也許是未來新一波革**命中的革命接班人。只是眼下他們只是快意恩仇的土匪,頂多可以叫做「梟雄」吧。他們沒有英雄或革命者的道德。
喊口號真是煽動革命?為老百姓謀利益?其實這無非只是復仇中的一步棋而已。
「對同志要有如春天般的溫暖,對敵人要有如冬天般無情」。張麻子一面是兄長,是俠客,一面是儈子手,這就是麻匪的人格分裂。
18.死亡
影片的結尾一段非常詭異。歪解一下。
目睹黃四郎自裁之後,張麻子抬頭望天:「老六、老二、師爺、夫人,你們看到了嗎?」
蒙太奇轉向空中的鷹。張麻子望著天上的鷹。若有所思或茫然。
然後低頭,繼續若有所思或茫然。
張麻子看鷹之後的表情是不是就有點詭異?可以理解成他若有所思,但也可以理解成他很茫然,好像不知道怎麼會出現這裡。
像不像《盜夢空間》里那種在夢的中途出現的感覺?你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來的。除了做夢,還有什麼情況下會有這種感覺?
然後,他忽然聽到「長亭外,古道邊」,回頭,當初師爺的馬拉火車駛來,畫外音:「老三,去上海還是浦東?去浦東還是上海?」老三:「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
為什麼老三和花姐的對話,不是從火車傳來,而根本就是畫外音?
更詭異的是,這輛馬拉火車跟當初師爺坐的,根本就是同一輛,所有的細節包括白馬的數量和樣式全部一樣。
(開場)
(終場)
甚至天上的鷹也是同一隻:
(開場)
(終場)
看起來,張麻子根本就不是在體驗一段新的經歷,而是在體驗一段已經有過的經歷。
然後,最詭異的來了。終場的這輛火車車尾,竟然站著師爺!——
(聽說這個背影是周潤發演的,所以這是一個打扮成湯師爺的黃四郎,那就更詭異了。)
而且,師爺穿的正是開場坐火車時那一身白褂子!——
張麻子看到這個身影后表情是這樣的——
之後,他才隨火車去了。
就在這不久前,張麻子還要黃四郎帶話給老湯,說自己騙了他,結果一轉眼,自己就親眼見到他了。這說明什麼?說明話已經不用帶了,張麻子自己已經來到跟老湯一樣的地方了。
所以一般理解,這一段是說張麻子來到城外,遇見老三他們坐的火車,於是緊隨而去。
而我的歪解是,這裡張麻子其實已經死了!
這一幕根本就是他在另一個世界或者在彌留之際看到的一場幻象。
那麼張麻子是怎麼死的呢?其實片中有暗示:
張麻子剿匪回城之後,黃四郎和他手下的畫外音是這樣的——
「那就請官兵來剿匪。」
「我早就派胡百過去了,三天之後郭旅長的騎兵就到了。」
那麼張麻子把黃四郎搞定的那一天是哪天呢?
從回城那天算起,第四天,正是三天後!
也就是說,那天張麻子逼黃四郎自殺後,他和他的兄弟以及鵝城百姓立即就要面對郭旅長的騎兵了。這條線索,在片中沒有下文。
但是如果結尾這很魔幻的一段如果真是一段死後世界的幻境,那麼可以猜測,其實老三他們還沒來得及出城,便遇上郭旅長的騎兵,全軍覆沒,而張麻子自己最後也不能逃過這一劫。
影片結尾這一段,其實是麻匪兄弟們的幽魂在另一個世界的重聚,老三、老湯們生前沒有完成的美夢,也就只好在這裡繼續了。
文:瘋狂鑽石 @魏知超
——————————
我在喜馬拉雅上線了一檔介紹心理學最前沿知識的節目,精講由全球頂級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撰寫、海外近一年出版尚無中文譯本的30本心理學新書,教不了你月薪五萬,但是幾乎能做到刷三觀、漲姿勢、搞樂子,歡迎小夥伴們積極圍觀^-^
《魏知超:心理學新知課》
別太相信別人說的,一切的事情真相都要你自己去找。
有時候你親眼見到的,它都未必是真的。
我非常贊同的一篇文章,不知你們是否贊同。
看懂了《讓子彈飛》就明白毛澤東和文革了(轉載)_國際觀察
不如看看這篇 來自百度
《讓子彈飛》潛台詞
毋庸置疑,《讓子彈飛》是天才導演姜文再次在凜冽寒風中奉獻給大家的一桌盼春大餐!那麼,在這充滿隱喻的盛宴里,你又品出了幾道菜的味道呢?是如郭志堅同學品出了「血腥、色情和少兒不宜」呢?還是如影院一位時髦女士在整場哈哈笑過之餘,在影片結束時說的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這到底拍了些什麼亂七八糟的?
一些大家比較容易看出來的隱喻,在此就不多說了。這裡說幾個給力的。
嚴正聲明:以下內容均系轉載,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正視聽。
1、馬拉火車
有人從歷史的方面來解讀這個東西,不是不可以,但姜文從來不是一個這麼矯情的人。
他的每一個看似不合理的場景,都有一個理所當然的解讀,而這個解讀,往往並不需要你去翻歷史書才能明白。
馬拉火車的隱喻,就是在暗諷我們當今的制度。雖然坐上了西洋人的經濟火車,走在市場經濟的鐵軌上,可是實際上跟以前的馬車並沒有本質區別,依然是靠一群無腦的勞動力在前面拉著,暗諷現在雖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可是經濟結構卻和真正的西洋火車有著天壤之別。
一旦子彈打穿了馬和車之間的鏈接,一旦失去了在前面勤勤懇懇拉車的廉價勞動力,過不了多久火車,就將摔得灰飛煙滅。這是姜文的第一個隱喻,也正是點中了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和最主要的問題所在。
2、關於黃四郎
很多人說姜文把他比喻成韓三平,云云。不是不可以,不過未必每個人都知道韓三平是誰。實際上,姜文的這部電影也不是僅僅拍給文藝圈的那幾個人看的,其實從一段黃四郎和張麻子的對話,就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了。
張麻子:「你覺得對我來說是你重要還是錢重要」就是這一段,張麻子把黃四郎和錢擱在了一起對比,這個答案就很明顯了!什麼能跟錢擱在一起呢?那就是權。所以黃四郎在電影里象徵的就是權力,是通過權力得到利益的既得利益者!這個隱喻,無非也就是那些與權力直接掛鉤的壟斷集團和一些以權謀私的guan當然乾脆可以說白了就是咱們guojia的權力機構,然後姜文說的話也就不難索解了:「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就是權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絕對的權力這點對我很重要。
3、明白了黃四郎在影片中的定位,其他的一系列問題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來說說一開始黃四郎給姜文的那頂帽子。那頂帽子是什麼意思?就是邀請你來一個桌子喝酒的意思。這點後來葛優也給姜文解釋了,隱喻的就是咱們現在的guanchang現象,比如一個地方官走馬上任之後就會有一個當地的權力集團邀請你來喝酒,然後共同刮分百姓,這就是那頂帽子。後來黃四郎對姜文說:「如果我一開始不是找人給你送去那頂帽子,而是自己親自去接你,後果會有什麼不同嗎?」「我家裡還有一頂好帽子,回頭我給你」意思就是:如果我一開始不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哥姿態來邀請你入伙,分給你一點錢,而是以一個合伙人的姿態來邀請你入伙,把我這個位子讓給你,你會跟我們同流合污么?這是諷刺guanchang里的那些人物眼裡只有「帽子」!
4、然後再來說說跟他們一起去進攻黃家的那幾隻鵝。
「大哥沒一個人跟來就那群鵝跟著來了」這些個鵝比喻的就是現實中那些盲目喜歡姜文,甚至無腦追隨的粉絲們,而實際上這些人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是被其他人魚肉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姜文到底要說什麼,但是就會一直跟著來。可事實是,他們根本沒有一點用處。姜文用了一個隱喻,諷刺了那些無腦的追星族一把,也是告訴我們大家:想要顛覆權力天平顛覆鵝城,靠一群鵝是沒有一點用的。
5、關於鵝城。
鵝城,也就是人民任人魚肉的城市。這個暗指啥大家當然都明 白,然後要說的是姜文全片中最精彩的一點隱喻,就是他對權利的理解:從人們三番幾次不敢撿銀子半夜偷偷撿,不敢撿槍半夜偷偷撿,到最後人民發現黃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姜文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是權力?權力就是恐懼,權力就是施加給人民的畏懼。而對於人民來說,他們畏懼的也根本不是黃四郎本人,而是他們腦海中的那個黃四郎,回到現實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害怕似有若無的最高權力,我們都有一種恐懼,而實際上我們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其實我們恐懼的,僅僅就是我們自己的恐懼,而一旦人們看到自己腦海中營造的那個「黃四郎」被打倒,人民一旦真正拿起槍沖向黃四郎家,也就是最高權力那裡去拿回自己的東西,黃四郎家那個千瘡百孔的鐵門是根本沒有任何辦法阻擋人民的力量的。
還有後來的那個黃四郎手下看到人民反了,馬上轉頭跟著反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假如我們真的要推翻現在的權力,那麼那些在維護當前權力的人,比如什麼城管呀、警察呀、保安呀之類的,會馬上跟我們站到一起。因為他們也是人民,這點跟開頭的馬拉火車有個呼應,就是說權利這個火車跑的再快,實際上都是馬拉的。一旦沒有了馬,權力只能歇菜。
6、說說千瘡百孔的鐵門
姜文讓他的小弟打個嘆號那段戲,的確是姜文有點自戀的意思,就跟很多人解讀的一樣,他在諷刺其他的導演,他把自己比喻成槍,把自己的電影比喻成子彈,不論是子彈打斷了馬韁,還是子彈射穿了黃四郎家的鐵門,包括電影名字——讓子彈飛,都是一個意思,就是他要把這個一直束縛著人民恐懼著人民的鎖鏈鐵門打穿掉,讓人民奔向自由,得到自己的財產。然後那個嘆號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他諷刺一些個小導演也想打穿鐵門,可是太直接了,想打個嘆號結果就沒打好,而他老人家打的是個問號,然後子彈就能從那個問號裡面穿出去了!這個問號呼應的,是一開始片頭的讓子彈飛後面的一會,這點別的網友分析的很到位了:姜文很清楚他的電影里想說的,這些話影響到了權利核心的既得利益者,就是黃四郎為啥一直要除掉張麻子,因為「霸氣外露」!所以是不可能通過審批的,可是他又想掙錢又不想跪下,而他同時又很清楚審電影的那群既得利益者的智商,所以他打的是個問號:讓子彈飛一會兒!現在電影已經上映了,那些人後悔也晚了,恰如正在在演折子戲的郭志堅之流!
7、既然說到審批,就可以再說說一開始小六子自己剖腹那段戲。
姜文把小六子這個兄弟設計成他自己的兒子,對一個導演來說什麼是兒子?電影唄!他用小六子祭奠的,是他自己的「鬼子來了」!因為影響了權利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出師未捷身先死,而賜死的理由,就是一碗莫須有的涼粉。後來他在墓前對小六子說的話,都可以理解為他《鬼子來了》被砍之後的反省,他認為太衝動是不行的,直接打嘆號也是會死人的,要神不知鬼不覺的打穿鐵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馬才能掙脫鎖鏈!這也就不難理解,他為啥在鴻門宴上讓一群兄弟撤了,實際上也是隱喻。我估計他可能也是為了拍這部戲跟領導喝過酒啥的,鴻門宴應該就是在映射他自己,然後他說:「讓你們撤了才能保證我的安全」,意思就是他跟領導面前不能把這些表現出來,才能拍成這部戲,而小六子也就是《鬼子來了》的死,也是給他的教訓,他才會明白怎麼跟領導打交道...
8、最後的一幕
他的幾個兄弟跟他一起推翻了權力,然後覺得跟他在一起壓力太大,就去上海了。也是坐著馬拉的火車去的。這個寓意也很明顯了,意思就是姜文這次比以往拍的深了一層,不僅僅是想怎麼推翻權力,而且想到了推翻權力之後,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就是又會有一個權力出現,而這個權力很可能還是以前自己的戰友。
如果說他想表達什麼,可能是表達人都不能抗拒權力金錢的誘惑吧,這些足夠把麻匪再次變成黃四郎。
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有很多細節,都是有內在含義的。比如,周韻用兩支槍一支指著自己一支指著他,後來姜文跟她說:「這個樣子的你是最好看的」,那是周韻想要加入他們,也就是加入追求自由追求公平的隊伍,要加入這一行列,首先要有拿槍的勇氣,還要有拿槍指著自己的勇氣。後來,周韻穿上了制服,跟著老三去追求權力了,姜文說還是那個時候的你最好看,也是表達了一下他的價值取向。
還有留音機里莫扎特的那個曲子,應該也有所指!懂音樂的朋友可以考證一下,姜文拍這個片子拍了三年,我估計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這上面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姜文這個電影拍的很好,的確不愧於中國目前為止最好的電影一說。
他這部電影不僅給鵝城的人民發了槍,同時也用這部電影打爛了黃四郎家的門,換句話說:他不僅拍給百姓看,也同時是給郭志堅主子們的一個警告:就是別以為你們的權力是牢不可破的,人民一旦覺醒,你們根本不堪一擊。 真的是「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以下轉自豆瓣:--------《讓子彈飛》的一些暗線,隱喻,野心和吹捧 「由於對姜文過於卑躬屈膝,厚顏無恥的吹捧,該影評已被和諧。」
這句是我在去看電影之前,已經準備好的影評(還是抄來的)。
人總是渴求被認同。所謂「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描繪的就是這種渴求被滿足時的快感。人性若此,無以抗衡。這群大導演大玩家,亦不能脫俗,只是口味略有偏好。馮小剛張藝謀什麼的活明白了,追求票房認同。陳凱歌自負才華,追求帶點文藝腔的裝B青年的認同。吾輩小裝青年,層次低,為與不裝B的大眾拉開差距,大家緊緊抱成雞蛋狀,追求蛋內認同,人稱蛋同。還有些大裝青年,最愛唱反調,追求與小裝們拉開差距,顯得層次高,自會有人貼過來膜拜他們,叫他們大神。
姜文拍電影,也圖個被認同。他的四部風格各異的電影,都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慾望。每一個片中的「我」,包括夏雨演的,都是他內心的部分投射。其前三部電影表現出來的選本、選角的眼光,節奏、鏡頭的把握,講故事談思想的水平等硬實力,在吾等小青年心中已然封神入聖。但姜文不滿足,他追求更廣闊的認同。《鬼來》被禁,《太陽》票房不佳,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在姜文心裡絮絮叨叨揮之不去。
兩年多後,姜文射出來的,是經過精心構化,尋求破局的子彈。他的野心是得到同行,大眾,小青年,大神和官府共同的認同。一言以蔽之:
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賺了。
我從沒見過國產導演有如此之大的野心,這野心聽起來又如此的不可實現。同行是冤家,小青年想脫離大眾,大神要高於小青年。 最重要的是,官府認同的,小青年和大神就不認同。大眾同行還算容易同時取悅。但小青年,大神和官府這三群,在態度上冰炭不容。
現實正是如此,在官府放行,喉舌大讚之後,電影自身素質迅速贏得了同行和大眾的青睞。 廣大小裝青年們在短暫的觀望後,看到寧財神同學的一句「姜文王朝來了!」後立即拜倒投誠。羅永浩,今何在等大神迫不及待地跟跳出來,「日,評價這麼高,不至於吧。(這電影沒啥思想啊)」,「下次拍個更有追求的電影」,「你們到底為什麼激動啊」。 更極端一些的人開始咒罵,「姜文背叛了我們背叛了理想,腐化了拜金了追求票房了」。「站著,也能掙錢」這種事在他們眼裡是沒門的。 「你媚俗了大眾,讓大家都看的懂,你就已經跪下了。」「你媚俗了官府,不玩政治諷刺了,你就已經跪下了!」。
連我這個不合群的小裝青年,看完後也充滿了疑惑。前兩小時被導演帶著高速狂飆,爽透了,結尾的節奏變化卻讓我無所適從。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 最後卻一無所得,兄弟女人也離他遠去。他騎著白馬緩緩離去的場景讓我十分落寞。雖然最後的那場「起義」傾向危險…但這就是姜文電影里想說的么?
子彈呼嘯而來,透體而過,我卻沒一點感覺,好像沒打中一樣。搞的我連影評都不想寫了。
姜文說:「讓子彈飛一會兒」。
電影的開頭,張麻子對著白馬開了一槍,這槍瞄準繩結,打中卻不打斷。白馬繼續跑,繩索已不能吃力。讓「子彈飛了一會」,繩索終於斷裂,白馬才四散跑開。電影的結尾,姜文對我開了一槍。 白馬在我腦中賓士一夜一天,繩索終於斷裂, 我才舒服了。
如果你看見了那思緒拖出來的暗線,就會明白寧財神說錯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
影評這麼多,吐槽點最多的就是周潤髮飾演的黃四郎了。這個地主惡霸,說單詞,玩「介錯」,還總要拽拽文,錢也多的離譜。這些特質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開暗線的線索,就在於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線,幾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問題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1920.
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不好,我們來晚了,前任縣長已經把稅預徵到90年後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發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問題2:黃四郎只是個地主惡霸么? 沒那麼簡單
黃四郎交給假麻子(胡軍)地雷時,說了很多:「北國我不知道,但這種限量版地雷,整個南國只有兩個」;「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驚天,動地,還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這1910年才生產。 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麼型號,還擁有唯一一顆雙胞胎地雷。 請問,黃四郎在辛亥革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黃四郎參與了在武昌起義的核心策劃,是辛亥革命的老資格革命黨!不信?下面還有佐證
問題3:張麻子只是個土匪么? 當然不是
電影里很明白的說了, 張牧之,早年追隨松坡將軍(蔡鍔),17歲時即為其麾下手槍隊長。是講武堂出來的(考慮到蔡鍔,應為1909年成立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蔡鍔在日本死後(1916),張牧之回國,落草。
蔡鍔何人?梁啟超高徒,民國開國元勛,護國軍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20日,蔡鍔就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響應革命。1915年又發動護國討袁並取得勝利。張牧之早年即追隨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黨對老資格。
張牧之和黃四郎還曾是革命戰友? 影片給出了明顯的線索
問題4:1900的一面之緣?
張牧之與馬邦德赴黃四郎的鴻門宴時, 黃四郎說。「20年前,我和張麻子曾有一面之緣」。從影片可以看出,黃四郎一開始就知道假縣長就是張牧之就是張麻子。這句一面之緣,是他刻意點開的敲山震虎。影片確鑿的發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黃四郎和張牧之在這一年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什麼? 我們繼續從張17歲當上蔡鍔手槍隊長入手。
問題是,張牧之現在多少歲,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鍔的呢?
蔡鍔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時務學堂的老師唐才常德資助下赴日本留學,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回國後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練兵。
如果張是1904年後見到的蔡鍔,那麼1900年時張牧之不超過13歲。 這樣的孩子不應引起黃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時33歲,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鍔活到此時也不過三十七歲。 1899年之前的蔡鍔不過是個16歲不到的學生,雖然已經聲名不弱,但也不至於配個手槍隊長吧。 張蔡相逢,應為1899-1904年蔡鍔留學時發生。17歲的張牧之,又為何會給一個留學生作手槍隊長呢?
查了一下,1900年時,唐才常策劃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 蔡鍔聞訊即回國響應老師。但唐看他年紀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後來唐才常被張之洞拍平, 蔡鍔身在湖南躲過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實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蔡鍔,才去學軍事)。我以為,張牧之當上蔡鍔手槍隊長,正是這一年。 估計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鍔一個人走,派了張牧之這個同齡毛頭小夥子,給他當的保鏢--」手槍隊長」(估計是光頭小隊長)。 這樣算,1920年影片發生時張牧之37歲,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黃四郎會在1900年認識張牧之,兩種可能。1是黃也參與了自立軍起義,在武漢或者湖南見過蔡鍔與張牧之。 2是蔡鍔把這個手槍小戰士一起帶到了日本,然後在日本和黃有過一面之緣。
我更傾向於後者, 因為黃四郎和張牧之,顯然都在日本混過不短地時間。
問題5:張牧之黃四郎都混過日本? 應該是,他們都對介錯很熟
先來介紹一下介錯:
日本人不愛上吊愛切腹,他們覺得切死自己挺光榮的。 但切腹挺難操作,一刀捅進去,一時死不了還特別疼。身體倒得七扭八歪,掙紮起來滿地的血,死相難看,特別不體面。故很多時候切腹者會讓一個信賴的朋友當「介錯」。介錯人手持長刀站在其身後,在自殺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間砍下他的腦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錯就相對冷僻。 更別說在沒網路和電視的1920年, 如果不是對日本文化相當熟悉的人,根本說不出這倆字吧。
黃四郎在鴻門宴上說「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我就切腹,請兄台當我的介錯」。 張牧之說「你搞錯了,介錯人用的是長刀」。兩個人應該都在日本待過相當長的時間。 尤其是黃四郎,好端端的中國人沒事誰能扯到切腹去。張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為1904年蔡鍔回國後就沒怎麼去日本(其實我也不熟,蒙的),作為蔡鍔的手槍隊長,張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鍔病重去日本治病,當時張牧之一定跟著去了日本,但估計這段時間他可沒興趣研究什麼切腹。何況11月初蔡鍔就病逝了。
回答了這5個問題後, 我們重新看黃四郎這個人。 他留過西洋,也留過東洋。說話愛拽文,冒成語,國學功底算不錯。你若把他看作一個土財主,這些設定顯然有很蹩腳;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 那些設定就很恰當。
黃四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土財主。 他是一個腐化的前革命者,現當權派。 在鵝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總結一下暗線:
1900年,張牧之追隨蔡鍔到日本,並與黃四郎有一面之緣。
1900-1911年,張牧之和黃四郎在同一個革命陣營,但無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義,黃四郎為核心成員。 10月30日,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張牧之也算核心成員。
1911年-1920年.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黃四郎,開始利用手中的權利斂財。他投靠了實力軍閥張敬堯(還是張宗昌? 其實我沒聽清楚。 總不能是張孝准吧)這座靠山後,愈發肆無忌憚,橫徵暴斂,更以故鄉鵝城為根本苦心經營,控制了民國小半的煙土交易,大發其財。
辛亥勝利後,革命者張牧之,不求權錢,繼續追隨蔡鍔。 1916年蔡鍔死於日本,此後張牧之對時局失望,乾脆落草為寇。
1920年, 張牧之馬邦德來到鵝城,電影開始。張黃鬥法,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鵝城起義,勝利後張牧之分文不得,心愛的女人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走了。這場「革命」,正如當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麼也沒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別的man抗走了。
這就是姜文在此電影里內藏的政治隱喻。 誰會投入革命?蔡鍔這樣的英雄會,袁世凱這樣的梟雄會,但最後得權的一定是袁世凱;張牧之這樣的爺們會,黃四郎這樣的投機者會,但最後得利的一定是黃四郎。 當張牧之再次掀起鵝城革命,他不為財也不為權,不為女人也不為大眾。他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如果你們覺得這個隱喻還不夠過癮, 鴻門宴上還有句台詞。「彼時彼刻?」 「恰如此時此刻」(謝絕聯想,請勿跨省)。
問題6:姜文要幹什麼? 「讓子彈飛一會」
解決了前5個問題,我們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時取悅小裝,大神和官府三個群體了。 那就是打時間差。這是一部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被解讀出的電影,子彈中的火藥藏在喜劇和商業的外殼之下,躲過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無誤的指出黃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統治階級的惡棍,配合最後的「鵝城運動」,那這片死的絕對比寧浩的《無人區》還慘烈。等子彈飛完,官府醒過神兒來,影片都下映了。
從技術手段來說,姜文為追求這個飛一會兒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後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 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混過。 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餘,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電影愛悄悄的牽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彈對著官府打,未免自討死路。他準備打向誰? 這就是本文最後要討論的問題,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們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別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寫。我覺得他把槍口對準時下電影界,對準某位電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著,也能把錢掙了」。這點野心,觀眾都看的出來,也不難理解這句有點揶揄悶頭掙錢的馮小剛。馮導豈是在於這點揶揄的人?還主動客串了湯師爺,和葛優聯袂出演賺錢眾。(馮導不但拍片賺錢發揮穩定,客串也是穩定的頭五分鐘就死。)湯師爺落水而死, 葛優演的馬邦德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湯師爺。 可以說,在電影里,葛優代表了馮小剛。馬邦德說的,就是湯師爺說的。也是馮小剛說的。
湯師爺要賺錢,他向誰跪? 官府代言人「黃四爺」。 他怎麼著掙錢? 黃四爺帶頭出錢,其他人就得跟著出錢,回頭把錢還給黃四爺,得利三七開。
張牧之要站著掙錢,也得在湯師爺的配合下,先忽悠「黃四爺」先出了一百八十萬兩銀子才行。
關鍵問題來了,湯師爺想賺錢得跪官府代言人黃四爺,馮導演想賺錢得跪那位爺?
時下電影圈裡, 有沒有一個「爺」,是公認的官府代言人呢。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惡劣,已成中國電影的毒瘤,就夠好了。這位爺,如果像黃四爺一樣發家,先投身於「導」,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攏,終究成「爺」,就再好不過了。
有沒有這樣的一位爺,讓姜文這種爺們電影人覺得。「X爺,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線索還在電影里
理解子彈的政治隱喻,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故事發生時間的改動。
理解子彈的現實所指,突破點在於姜文相對於原著,對角色姓名的改動。
在原著里,黃財主的原名叫黃天榜,」黃天棒」. 在電影里,叫作黃四郎,「黃四爺」。
韓三爺,您得多麼的無畏,才敢於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這片兒的出品人上? 您給這電影投了多少錢來著, 別是一千八百萬
(原著師爺姓陳,沒縣長這人。 電影里分別安上湯,馬二名。將將是個「馮」字,有點附會,放括弧里圖個好玩吧
在電影后半, 張麻子對著黃四爺派出來的馬車,虛射一槍,「讓子彈飛一會」。 片刻,槍聲四起。
《讓子彈飛》上映一會後,終會成燎原之勢。其它手裡有槍的導演,編劇,演員,雜誌,評論家們,都會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彈打出去。
姜文必將瓦解一個「三爺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讓黑馬們倒下,白馬們得以掙脫沉重的束縛。但」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來臨。他會從容的從椅子上站起來,讓別人搬走。自己騎上白馬,悠然的離開我們的視線,化為一個傳說。
聊一聊《讓子彈飛》12分鐘的鴻門宴,很多很多圖,慎入
2010年《讓子彈飛》中的鴻門宴(34min-46min),期間姜文、發哥、葛大爺三大影帝飆戲,真是過癮,葛大爺的表演雖然不如姜文和發哥那麼硬氣,甚至有點「軟」,但著實令人拍案稱奇。
《讓子彈飛》的鴻門宴是在影片第34-46分鐘,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花十分之一的時間來表現一場宴會,足見其重要性。如果多看幾次這場宴會,注意一些細節,那《讓子彈飛》的諸多隱喻也就相對好理解了。(好多好多圖,流量黨慎入)
一開始,張麻子和湯師爺騎馬來到黃四郎的碉堡,黃四郎出來迎接。張麻子一副縣長的架子,受禮理所當然。湯師爺一貫有奶便是娘,有錢就是爹,因此看到黃四郎出來迎接,誠惶誠恐。
三個人第一次見面,表情已經說明了各自的想法。黃四郎是假殷勤,張麻子是真硬氣,而湯師爺是不折不扣的財奴。
一進門,黃四郎就開始談小六子的死,並堅決地撇清跟他沒關係,表示如果自己真是主謀,甘願剖腹自殺。
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事情是怎麼回事,黃四郎這麼干擺明了是為了試探張麻子和湯師爺。結果張麻子一臉「你小子裝逼可以啊」的表情,而師爺則站得遠遠的,不想趟跟錢無關的渾水。後兩張截圖裡,葛大爺的臉被虛化,也是為了突出小六子的死僅僅是張麻子和黃四郎的矛盾。
這裡黃四郎有提到日本的剖腹和介錯兩個名詞,剖腹大家都知道,介錯就可能相對生疏一點。剖腹的時候,一般大家自殘的技術都沒那麼好,一刀下去扭幾下往往還半死不活的,死相很難看,有失面子,所以會找一個親朋好友站在自己身後,剖腹的時候後面的人把剖腹人的頭直接砍掉,用的是長刀,這就是所謂的介錯人。即使到了信息通訊發達的今天,了解這一日本習俗的中國人都很少,但九十年前的黃四郎和張麻子偏偏都十分了解,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兩人都去過日本。結合辛亥革命之前,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基地就是在日本,而張麻子追隨的松坡將軍(蔡鍔)受傷後也是在日本療傷並在日本去世。結合後面黃四郎說兩個人有過一面之緣,可以推斷出兩人都參加過辛亥革命。但革命之後依舊軍閥混戰,黃四郎作為既得利益者,腐化墮落,而張麻子走投無路當了馬匪。
接著就進入正題,三個人談怎麼賺錢,而這恰恰也是湯師爺最感興趣也最擅長乾的事,湯師爺開始慢慢由觀望到融入宴會。
注意師爺的表情開始有所變化
黃四郎介紹城裡兩大家族是怎麼賺錢的,湯師爺開始祭出大招——裝糊塗,進一步把宴會主題往錢方面帶。
裝糊塗是湯師爺這一類人的特徵,很多事情都看到了,卻裝作什麼都沒看到,只關心自己的利益。
張麻子依舊笑笑不說話,任憑你們裝逼裝糊塗,老子自有打算。
至此,第一輪相互試探完成。
黃四郎提到一個賺錢的好法子——張麻子,由於彼此心裡有數,這個名字一出,三個人的表情又一次表現了各自的立場。
黃四郎的咄咄逼人
張麻子由略微驚訝到繼續鎮定沉著
湯師爺則跟錢沒關係就跟我沒關係,兩方觀望,八面玲瓏。
三個下人里第一個(賣涼粉的)被殺,黃四郎因為擁有武力,所以牢牢把握話語權,湯師爺在真刀真槍面前嚇得夠嗆。
這裡的隱喻很明顯,黃四郎所代表的軍閥地主因為擁有絕對的武力,所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任意屠殺老百姓,殺雞儆猴也好,彰顯權威也罷,反正有實力才有話語權。這也是「槍杆子里出政權」的另一佐證。
張麻子也開始裝糊塗,探聽黃四郎對自己的了解程度(這裡黃四郎還只懷疑縣長是張麻子,並不十分肯定),湯師爺繼續放大招。
黃四郎談起張麻子對自己構成的麻煩,黃四郎是做煙土生意的,而張麻子盤踞在鵝城周圍,多次搶劫黃四郎的貨物。
黃四郎提到劉都統,也就是他的上級,表示自己也是只是劉都統的三條腿之一。
這裡的隱喻,首先黃四郎只是官僚地主的代表之一,在1920年的中國,這樣的人有很多,所以片尾張麻子起義成功之後依然滿臉悵惘,這也是原因之一。其次,劉都統的三條腿意味著什麼呢?近代史告訴過我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著中國人民。
黃四郎表示如果縣長可以去剿匪,賺錢根本不是事。但湯師爺繼續亂帶節奏,說自己沒膽子剿匪,但借剿匪之名斂財的膽子倒是很大。
黃四郎看到縣長和師爺有心撈錢,無力剿匪,認為這兩個人跟自己也一樣,除了撈錢,別無所求,所以提出一個賺錢的法子。自己主動出錢剿匪,兩大家族也必須出,事成之後分兩大家族的錢。這一計劃正中湯師爺下懷,兩人簡直就跟事前商量過一樣,一拍即合。
官僚地主相互勾結壓迫窮苦人民,舊社會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也就那麼些事。
張麻子將計就計,既然黃四郎說剿匪那就真剿唄(反正自己打自己),錢給我,我保證滅掉張麻子,讓他以後沒法擋黃四郎的財路。
黃四郎表示哥們你很硬氣(心裡盤算著你自己找死可不是我逼的哦)
湯師爺一不談錢就萎了不少。
然後順便說出了兩金句表示自己的不滿: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
三人僵持不下,張麻子表示那你們談吧,我不管。黃四郎把主動權讓給湯師爺,湯師爺繼續談錢雄起,表示得錢之後三七分(黃四郎七)。張麻子也開始裝糊塗,說你怎麼能只分三成給黃老爺呢,最起碼得對半分吧。黃四郎和湯師爺一臉蒙逼,不怕流氓耍無賴,就怕流氓有文化。
這裡隱喻了利益分成,個人以為可以聯想到兩次國共合作,第一次北伐戰爭,第二次抗日戰爭,事成之後國民黨都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本來可以好好多黨執政,民主共和,卻偏要專政獨裁,一家獨享革命果實。
黃四郎表面答應對半分,湯師爺差點笑暈。
在你沒有絕對實力之前,不要輕信任何人。要不然國民黨真心同TG攜手共進,哪有太祖什麼事。打鐵還需自身硬。
吹牛是沒用的,尤其需要掏真金白銀的時候,得耍兩手。
張麻子開始表現他的過人之處,雖然黃四郎的碉堡固若金湯,但他的兄弟們在沒有允許的情況下依舊進出自如,這就是本事,也是籌碼。
有點想到諜戰片了,國共較量期間,內部滲入起了很大作用,相較於太祖的延安整風,常凱申在這一方面差很遠。也從側面證實了太祖的觀點,什麼帝國主義,官僚主義,看似不可戰勝,其實不過是paper tiger。
情勢開始慢慢一點一點向張麻子有利的方向傾斜,但黃四郎怎麼會輕易認輸。他又揮舞起自己的權威和武力大棒,殺了第二個人。
這是統治階級慣用的伎倆,一旦地位受到威脅,立馬拿起屠刀。但真正能夠鞏固統治地位的,並不是武力和威懾。
黃四郎談到自己和張麻子有過一面之緣,並疑似懷疑縣長就是張麻子,但他依舊不敢肯定,並表示眼前坐著的縣長不像以前的張麻子,因為不會裝糊塗。
這一段是明顯隱喻了張麻子所代表的階級,近代史課本上說,TG早期走了很多彎路,左傾右傾錯誤一大堆,直到太祖掌握領導權,遵義會議之後才慢慢走上正軌。而張麻子落草的這些年跟TG的土地革命、農村包圍城市不謀而合,所處環境的艱辛並沒有摧毀他們的鬥志和理想,反而愈發讓他們堅定了自己的路線。
接下來就是葛大爺演技爆發時間,表情包正式上線(嘟嘴簡直太萌了,啊啊啊)
比葛優躺什麼的太有殺傷力了
湯師爺繼續談如何分錢,黃四郎迫於面子,大手一揮,立馬奉上了一百八十萬。但請注意,並沒有給現金,給的是兩顆寶石。什麼寶石能值一百八十萬呢?好端端的銀子不給,為什麼要給寶石呢?而且還是由一個叫日本名字的女子拿著兩顆寶石走出來,走的時候還摔了一跤。我去查了一下抗戰勝利之後的重慶談判,結果如下:
經過43天的艱苦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並公開發表。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雙方協議「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雙方還確定召開各黨派代表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這是重慶談判最重要的兩項成果。(巧合,還是有意為之?)
張麻子表面堅持原則,說著無功不受祿一類的客套話,諷刺黃四郎這條大腿是江湖柔情之大腿。
實際上也是在表明,張麻子並不是錢和女人就能收買的。要讓張麻子不折騰,要麼你黃四郎真變成俠肝義膽為人民服務的大腿,要麼就我來革你的命。
這段扯淡裝逼我給滿分。
葛大爺人財兩得,簡直人生贏家,但這種喜悅又真正能持續多久呢?
就在大家覺得協議達成,準備彈冠相慶的時候,黃四郎再次拿起屠刀,殺掉最後一個奴才。他時刻在警示別人,話語權只掌握在我手裡。
這場鴻門宴達成的協議看似皆大歡喜,但每個人都各懷鬼胎。黃四郎表面給了寶石,晚上就派人去搶回來,湯師爺則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而張麻子也在暗地裡準備著人馬反擊。怎麼就那麼讓我想到了重慶談判呢?
12分鐘的鴻門宴差不多就是這樣,最後來一段滿滿的基友情作為結尾。
這段12分鐘的戲份所蘊含的信息量大到每一個字,每一個表情都值得去分析。這也正如姜文所說,他的電影不需要氛圍渲染,快節奏,信息量大。但所有的台詞,表演,人物設定都是有理有據,這背後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也只有姜文自己知道。所以不要怪姜文拍片慢,我覺得要是普通人拍一部《讓子彈飛》,花十年我都相信,還不一定能拍得這麼好。姜文所出,必為精品,不是亂說的。
我非常討厭對內容的過分解讀,說的簡單點兒,如果某個電影,看了一遍你覺得你大概理解了,那就按你的理解來看第二遍,如果得到了印證,那麼你理解的就沒有問題了,無論別人怎麼理解,你的理解已經被自己印證了,你就算看懂了電影。
正如好的文學作品,「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不否認過分解讀的正確與否,只是我不建議用過分解讀來作為唯一解的答案,甚至用看懂了多少「隱藏劇情」來標榜自己看懂電影的程度,說的好像別人都沒看懂一樣。「看懂」是個情商詞,沒有正誤,非要說別人看的膚淺、有問題,那我覺得這份偏執本身就有問題。
剩下的來說說我對片子里幾點的解讀,針對於我之前看到的別人我覺得過分解讀的部分,不排除人家說的對不對,我只是從我看到的,來重新解讀一下。
首先說一下我解讀電影的角度:
1.導演性格,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性格,他會用自己性格的語言、方式來表達電影,想看懂他的電影,先要對這個導演的性格有個大概感覺;
2.人物性格,但凡好的電影,塑造的角色應該是性格相對一致的,變化也是源自於故事情節,而不應該出現於人物性格本身不符的塑造;
3.劇情背景,每個橋段,都要放回到當時的場景里看,有些場景,只是一個場景,導演為了表達一種意境,有的場景卻彼此關聯,導演也是人類,並不是神,有時候表達的太隱晦,確實有可能錯了,而自己也沒發現,那麼你就一個錯了的邏輯線過分解讀下去,最終能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么?
所以說,就不同場景,不同關聯,做不同解讀,沒必要非硬聯繫到一起;
那麼開始就幾個我覺得可能存在過分解讀的橋段做一下我的分析:
1.馮小剛手中的葡萄酒
我不知道姜文是不是確實說了那句話,我相信可能說過,不過,這個橋段在我看來,葡萄酒,就是為了表現坐在火車裡的三個人的「土」,火鍋是一個很中式的飲食,葡萄酒卻很西式,現在的人雖然也有在吃火鍋時因為不想喝白酒不想喝啤酒,而喝紅酒,這是因為現在物質比較豐富,人家就是有選擇的自由。但說回來,如果為了標榜自己高雅,而這麼吃,就確實有點不中不西,尤其喝著酒,還各種附庸風雅的作詩,姜文或許單純只是為了突出這個點,就是要表達這種想「高雅」,其實「低俗」的感覺;
2.馬車拉的火車
這個橋段我還特意仔細觀察過,蒸汽機原本應該是驅動火車的動力,但是你知道這個動力去了哪么?在火鍋上啊!火車頂上是火鍋冒出來的煙,知道為啥吃火鍋了么?因為很可能這三位根本不知道這蒸汽機是用來驅動火車的,當成吃火鍋的了,也或者,就是有錢任性,就愛這麼弄?無論怎樣,至少是,人家用蒸汽機在吃火鍋,所以必須用馬拉。前面那個橋段也是在講有錢任性,但土,這個橋段也是在講有錢任性,但土,關聯上了吧?
3.鵝城「一無所有」
日本的舞蹈把臉畫成大白,和姜文對日本的情結我不否認,不過「不穿上衣的寓意是「衣無所有」,我覺得有點牽強。記得某一天知乎日報如何正確的吐槽其中一句寫「為什麼水滸英雄每次去酒坊總是高喊「來二斤牛肉」,神吐槽是「因為喊「來二斤豬肉」瞬間氣場就不在了」,同樣的道理,你讓一堆衣冠楚楚的人,站出來揭竿起義,和光著膀子的人站出來揭竿起義,你覺得哪個更有感覺?一無所有確實沒錯,鵝城老百姓真的很窮,但是不至於用沒衣服來表達,沒衣服只表示「把光膀子要開始打架」——拼了!
4.老二是雙性戀
老二確實在某個橋段里說「如果我出手,那爬在桌上的應該是他老公」,不過,如我的前提提到,我們要結合劇情背景看,在那個橋段里,前幾個人說的多數是真話,有被動的,有處男,有殺人滅口,但是老三說自己萬事不求人,也就是說,他是個「擼sir」,不求人他追花姐幹啥?繼續自己搞定就好了啊?所以老二說他搞男人,也只是一句玩笑話,他最後一個說,前幾個把男人的所有可能都說了,你不讓老二說自己男女通吃,他說啥?說完以後,大家都樂了,這只是一個笑話,因為再往後的故事裡,沒有任何劇情再說老二跟雙性戀有關的故事了,那你把他解讀成一個雙性戀,就顯得很多餘,沒必要的解讀,就是過分解讀。
老二老三一上來都表示了自己對花姐的興趣,在劇情推進的過程中也展現了好幾次,如果姜文確實想表達老二老三有一腿,那麼至少應該有些比較親昵的行為,但從始至終,我們用「兄弟情」來看二人間的感情,並不出圈,也在情理之中,同時喜歡一個女人,雖然最終可能有一個人遺憾,但至少在已知的劇情里,還沒表達出三個人因為「性」而有什麼關係,也就是說,三個人可能還只是停留在感情,三個人也覺得這樣的感情很好,至於以後,劇情沒交代,不要過分解讀。
同時,也需要注意,即使老二是雙性戀,那麼同時意味著,老三也是,而老三是受,老二是攻,你從哪點看出老三是受了么?同時,同性戀也是有情感排他性的,甚至比異性戀更忠貞,不是隨便出現一個女的,就能同時插在兩個人之間。
5.黃四郎是GAY
胡萬,是奶油小生不假,胡萬也有可能是男寵,但是,從劇情一上來的定性我們看到,胡萬和武舉人,一文一武,是黃老爺的左膀右臂,說胡萬沒身手沒腦子?沒身手能帶隊去刺殺縣長?並且可是在二樓樓頂風沿走壁啊。沒腦子能使計策弄死小六子?他可正經是黃老爺手下的愛將,黃老爺還有個管家,或者叫師爺,但師爺並沒有提過什麼真正的可行性意見,所以其實就是管家,那麼充當師爺身份的是誰?其實是胡萬啊。所以胡萬正經是很有能力的。
至於黃老爺是否喜歡胡萬,黃老爺知道胡萬耳朵有傷,還扇了他幾下,很喜歡么?黃老爺咬著後槽牙說,「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想他」,其實是跟管家說「你他媽再找不著他我弄死你」,發著狠卻假裝不在意的一種表達方式,黃老爺從始至終,都是喜歡這種「雖然我生氣,但我也要讓別人看著我有氣質」的感覺,雖然一直做不到,但一直在做,我並沒覺得真是有多想念胡萬。
以黃老爺的性格來說,他眼裡在乎誰?誰死了對他來說有什麼差別?都有替代品,黃老爺的自戀,和視人命如草芥是到一定境界的,到了這個境界,他只在乎他自己,讓我一點點不順心,別管是誰,一律得死,所以黃老爺沒什麼特別的理由要喜歡胡萬。
當然,我們並不否定他可能是,但僅局限於可能。一個腰纏萬貫的人,富可敵國的人,想怎麼任性就怎麼任性,他真想上胡萬,誰也說不出什麼,但,還是說,劇情並沒表示他是GAY的劇情有意義,那過分解讀就是沒意義。
6.夫人和真夫人
首先來說一下幾個人的智商,有好幾個橋段,師爺想騙大哥,都沒成功,也就是說,師爺智商確實很高,但大哥也不是傻子!
於是乎,轉回來說說兩位夫人的故事,
青樓夫人,可能確實給了師爺錢讓師爺買官,但是從這位夫人之前幾場戲的從容表現和氣度看,夫人並不是庸才,夫人知道師爺是什麼貨色,但還是給了師爺錢來買官,夫人說了「我只想當縣長夫人,誰是縣長,我無所謂」,聽懂了么?誰是縣長,無所謂,所以,夫人只是花錢給師爺買官,自己求脫離青樓當個縣長夫人,俗稱「從良」,雖然沒有從真的良,但至少,當縣長夫人就變成另一個身份,而不再是窯姐,這個理由足夠充分,所以夫人一直表現的很從容,很超脫,師爺只是幫夫人完成任務的,至少這次是。夫人說師爺些爛戲本,我並不能完全解讀,或許只是說師爺是行騙的?通過各種巧立名目的計量配合當地土豪來搜刮百姓?
而師爺對這位夫人也有感情,從一開始在火車上對夫人百依百順,到被戴了綠帽子的表現,到夫人死時的表現,師爺對這位夫人,並不只是欺騙,以師爺這麼有城府的性格,至於控制不住自己?為一個被自己騙了的女人而動感情?並不會,師爺愛不愛她不敢說,但至少對她有感情,至於是合作關係,僱傭關係,還是彼此有感情,我覺得都有。
山西夫人,前面說了,大哥並不傻,他幾個兄弟也不傻,那麼山西夫人和那個傻兒子到底是不是騙子,愣會一個人都沒看出來?愣就把寶石給他們了?
大哥是個在劫富濟貧上從不眨眼的人,從發銀子可見一斑,所以,如果山西夫人真是因為師爺騙了他,欠了債,大哥給他兩顆寶石,合情合理。並且,如果山西夫人真是騙子,看見寶石愣當沒看見?需要師爺提醒才收下?師爺提醒,大哥也聽著呢,大哥如果能看出他們是合夥的,而仍然給他們寶石,大哥是傻么?而提醒山西夫人石頭是寶石,和後來聽見山西夫人他們死了師爺的狀態,師爺未必是對山西夫人有感情,而是對兩個兒子有感情,於是讓山西夫人帶著寶石走,也是給自己留個退身路。師爺也是人,師爺也有感情,所以如果從普通的情感能解釋的通兩位夫人和師爺間的關係,那超過劇情展現的解讀,仍然屬於過分解讀。
返回頭來說,山西夫人是師爺同夥,來接應師爺,這我覺得純屬扯淡。師爺,原本是縣長!!你注意到了么?帶著鐵血什麼什麼團,有槍,帶著原本的師爺,人家這麼大勢力,並且是要去富庶的康城上任,人家用得著一個女人帶一個五大三粗但心眼不實之人接應么?還有很多劇情,你不能拿已經是師爺的縣長來看,你要把師爺還原回縣長來看,根本一切都在意料之外。
7.終場的火車
據悉,最終火車上穿著師爺衣服的人是周潤發演的,這不是劇情里的故事,只是劇組透露出來的花絮。有人說老三他們出城後就被繳了,然後張麻子也死了,但是這個劇情沒交代,我們僅從他活著的角度分析,看看是否通。
張麻子死了兄弟,剩下的兄弟也都走了,失落,信馬由韁,聽到來了火車,火車上載著老三等人,聽到,也可能是幻聽;然後在揚塵中看到了師爺,那朦朧的感覺,看到,也可能是幻視。
那麼有可能的解讀有兩種:
①張麻子信馬由韁,聽見有火車,想起自己當初劫火車,於是想起去了上海的老三等人,想起了師爺,於是朝著上海的方向跑去,車上的人可能只是新要去上任的新縣長,張麻子只是見景生情,其實既沒聽到,也沒看到,生情,於是去了上海;
②張麻子信馬由韁,聽見有火車,發現車上是老三等人,正在納悶,想起了車上的一行人,和本不屬於車上,但是後來也算他們一行人的師爺,於是師爺出現在火車最後,於是張麻子緊跟著火車,一起去上海;
兩種解讀,我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妥,所以非要說師爺還活著,火車上的人走上了什麼什麼的老路?感覺並沒什麼必要性,因為從張麻子最後的失落情緒,確實能解釋的通他見景生情的狀態,至於,火車到底是誰的,是否真的來了火車,並不重要,重點是,張麻子借著火車這個無論是否真實的場景,決定要去上海找老三等人。所以張麻子催馬並不急,緩緩的跟去;如果真的是師爺,張麻子應該是驚訝,然後急急而奔吧?
至於為什麼師爺最後讓周潤發演,我覺得要看周潤發和姜文的性格,周潤發,年輕的時候那可是小馬哥,風流倜儻,性格揮灑;姜文,霸氣外露,性格張狂;但兩個人都很性情,就是那種腦袋一熱,忽然就有某種衝動的感覺,於是,誰知道什麼機緣巧合,周潤發說想試試師爺的感覺,姜文說:好啊!然後一蹴而就。用句青樓夫人的口氣說「兩個老戲骨,什麼演法都可以有」。
8.是否有關革命
是否真的跟革命有關,我不敢說,前文有位朋友寫了可能跟毛有關的一些分析,不無道理。不過,通篇影射革命?我覺得好像這並不是姜文想做的,姜文是個想將自己想法給別人聽的人,並不是個想講別人的故事給別人聽的人。
同樣用句戲裡的說法來說「一個土匪碰見一個惡霸,多簡單的事兒,讓你們弄的亂七八糟」,是的,這個故事本來就講的是一個土匪碰見一個惡霸,多簡單的事兒,為啥要弄的這麼亂七八糟?
9.陰謀的套路
為什麼會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其實原因很明顯,因為劇情里,誰和誰其實都沒有關聯,但誰和誰都有關聯;
師爺走馬康城,帶了青樓夫人,並不知道張麻子會打劫;
張麻子打劫,也可能是臨時起意要去走馬上任,或者也有可能就是沖著黃四郎去的?或許;
黃四郎知道有人要來上任,但是不知道是師爺,或者是張麻子,其實本來應該不是這兩個人;
於是矛盾才這麼激烈,因為誰和誰都沒串通,甚至後來來的山西夫人,假麻子。
張麻子說了「我他媽就是腿腳不好,跪不下去」,所以他不可能妥協於任何金錢、權利,只會一門心思把事兒做到底,他的兄弟們跟著他也是因為他這樣,後來走了,只是因為不輕鬆,他們去別的地方輕鬆了,何苦非要和革命掛鉤?
師爺,只是個唯利是圖,但還略有人性的小人,到最後,師爺已經開始跟張麻子說真話了,雖然也仍然會說假話,但是已經開始大段大段的說真話了,何況最後,師爺被炸死了,張麻子眼睛裡就算辨認不出陰謀詭計,是不是被炸死了他一個上過戰場的人,會看不出來?所以說,師爺,確實就是劇情里的師爺,跟動搖革命的劇情不是很有關係。
黃四郎,有的解讀里說,「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黃四郎在日本見過張麻子。我勒個去,黃四郎,一個大地主!富可敵國,以當時那個時代,你覺得他回去日本么?(補,之前評論里有朋友跟我討論過黃四郎去過日本的可能性,僅就可能性而言,我認同可能;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有這種家世實力的人,才可能去留洋。可問題是,黃四郎表現的性格,鵝城表現的風氣,並不是一個特別洋氣的、有學識的感覺,而是那種民國期間「假洋鬼子」感覺的「狗腿子」,所以我還是認為,黃四郎沒有去過日本,甚至沒怎麼離開過自己所在的鵝城)黃四郎可能知道些日本的知識,怎麼來的,賣鴉片或者人口的時候,生意和日本人有交集唄,但你說他去過日本,見過張麻子?那他為啥後來讓人去查師爺和張麻子的底細?他其實只是個詐語。
10.姜文的性格
狂放中的細膩,柔情中的粗枝大葉。電影的拍攝和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同一個順序,所以才需要後期剪輯,因為拍攝時,同一個場景,可能先拍了片頭,然後拍片尾,這兩個在一天里錄,但放映的時候可是分開的,於是乎,你看到的可能前後不一致,那真的可能就是因為一開始拍的時候想法是A,剪輯的時候發現其實也可以是B,結果略略有些銜接不暢,以姜文的性格,他會很關注電影里他要表達的部分,至於銜接不暢的那些東西,放在那裡吧,反正不影響電影解讀,甚至來說,這些瑕疵,反而故布疑陣,增加了不可解讀的感覺,也很有意思,有意思!這是姜文想要的。如果一個事兒,他想說出來,但並不想直說,那最好的方式,就是顧左右而言他,能聽懂的人自然聽懂了,聽不懂我也不需要去解釋,如果一句話每個人都能聽懂,我還不惜的說呢,大抵如此。
說的已經不少,但是說再多也就沒意思了,相信這些其實已經足夠表達我的態度。一個東西,如果你已經看懂了他的表層含義,而你也確實印證了這個表層含義的充實性,就沒必要考慮他是否有里含義,即使有,人家沒說,你憑啥說有?何況還是跨過了劇情本身的關聯,就越發牽強了。
2015.7.13
本來不想更新這個話題了,不過剛剛收到兩個贊,
然後回來翻貼,發現很多人提到過老湯死前和張麻子的對話,
關於老湯死前的對白我個人有個小小的解讀,
大家都在想破腦袋想老湯到底要說啥的時候,
其實我覺得反倒是姜文在這裡故布疑陣,跟大家開個玩笑;
邏輯是:
1.我有兩個秘密要跟你說;
2.我能先說第二個么?
然後,老湯最終什麼也沒說,恩,就是這樣。
老湯說要說兩個,但其實一個也沒說,把張麻子騙了;
老湯說要先說第二個,但其實也沒說,也把張麻子騙了;
同時,也把所有觀眾騙了。
邏輯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簡單粗暴,或許也叫有效。
2017.1.4
這兩天看到有人點贊,於是把後來又想到的一些內容再補充補充:
1.說黃老爺最後滲透了張麻子手下的所有人,意味著革命組織被徹底轉變,我覺得恐怕沒有。黃老爺是鵝城的地主,在張麻子的鼓動下,鵝城百姓最終攻陷了黃老爺家經營了幾輩子的碉樓,我可沒法認為有哪個地主心這麼寬,為了腐化革命隊伍自己家財都不要了;同時,劇情最後,黃老爺和張麻子坐在椅子上談話,黃老爺憤怒、懊悔的態度,可不是白演的,人家就是真實的敗盡了家財;
2.黃老爺和師爺串通做了另外幾個縣的縣長,這個假設恐怕也不合情理。師爺之所以不來鵝城,因為鵝城無論來什麼縣長,老大也是黃老爺;同樣的道理,別的城就沒有「黃老爺」么?黃老爺在鵝城是老爺,去別的城人家還有人家的老爺,「強龍不壓地頭蛇」,黃老爺縱然有買六個縣長的實力,有沒有佔據六個縣的本事?有的話,恐怕以黃老爺這麼「霸氣外露」的人,早就去了,所以,事後說黃老爺和師爺都沒死,瓜分了另外六個縣,恐怕成立不了;
3.師爺在最後一次出城的時候,讓張麻子看自己的委任狀,張麻子念第二次的時候才發現是「康城」,並且還是師爺特意提醒張麻子的;師爺在這個時候已經「從良」了,而同時,這個劇情側面反映了一點,張麻子雖然很謹慎的防範著師爺,但是其實從未搜過師爺的行李;不搜行李這個舉動,我所認為的解釋「張麻子從始至終,不在乎師爺是幹什麼的,只在乎師爺是縣長的身份,然後要借這個身份,去幹掉黃老爺,從始至終,張麻子就是沖著黃老爺去的」
全程認真仔細做筆記又看了一遍讓子彈飛 看出點眉目了 先給幾個重要細節(1)黃四郎說過縣長此刻和夫人睡覺 而只有馬邦德知道 所以馬邦德告密 (2) 張麻子和黃四郎以前都是革命黨並且在日本有過一面之緣 鴻門宴上兩人對介錯程序都了如指掌 只有熟悉日本文化的人才能做到 而且張麻子和葛優說過將軍死在日本 所以他肯定跟著去了日本 (3) 鴻門宴上只跟去了四個兄弟 老二沒去 等馬邦德和黃四郎回來了 老二還沒回來 但胡萬向縣長床上開槍時老二出現了 說明老二一直在搞情報工作 而張麻子不回自己床上睡 而要跟葛優睡 也印證了上述觀點 (4) 葛優對黃四郎說我不應該把石頭送人 黃四郎也沒有反應與之前的殺雞取卵的態度完全不同 說明兩件事1.葛優把石頭送人了2.石頭在黃四郎這裡 結合老二老三在妓院和花姐騎自行車那段 可以知道盒子里就是鑽石 所以鑽石是從苗圃這裡傳到馬邦德再,馬邦德送給老三,老三送給花姐 也就是因為花姐搞定了老三所以黃四郎撤了 但可惜花姐沒搞定老二 因為老二是同性戀 且對大哥忠心耿耿。 (5)花姐是個職業間諜 張麻子剛進城槍斃假麻匪時她一點都不害怕 而且身手敏捷可以直接抓住羽毛 所以她後來說自己不會用槍完全是謊言 她一直在滲透。 另外在自行車那段花姐對黃四郎說上次我給過您很多錢也從側面印證了她是黃四郎卧底的猜測。(6)馬邦德騙黃四郎兩件事:1.自己開始是鵝城縣長不是康城縣長 康城縣長以及兜里另外五張委任狀都是黃四郎給的 為什麼給他 因為他出賣了張麻子 他把老二出城的行蹤告訴了黃四郎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提到黃四郎說自己有六張委任狀 剩下那個是哪裡 就是上海 也就是說黃四郎沒死 把張麻子手下人全部買通去上海當縣長了 還有如果他真是康城縣長 他的老婆孩子應該去康城而不是鵝城找他 另外一個鐵證是黃四郎去查過他們的底 鵝城縣長就是馬邦德 (2)第二件事沒想明白 求大神解答 (7)馬邦德沒有想到黃四郎黑吃黑 用地雷把自己炸了 也就是說本來葛優是想遠走高飛拿錢走人 但被黃四郎擺了一道 這也是為什麼最後葛優良心發現把真相都告訴張麻子並且勸說其不要回去 他知道他的兄弟們都被黃四郎收買了 (9)姜文拍這麼部電影是多有病 讓我們這種真相強迫症完全停不下來一遍一遍的看啊[流淚][流淚][流淚]
第一句是張麻子對馬邦德說的,第二句是張牧之的手下對他說的。
補充一下吧,昨晚發的著急了還有些錯別字,影響大家心情。不好意思啊,也謝謝大家的認可。我不喜歡加圖,這一部經典的電影,我把台詞打出來,大家一定就有聲音和畫面補充在腦海了,我經常用手機打開知乎,所以不給自己挖坑了....
有人說我也過分解讀了,見仁見智把,起碼我是站在電影出現了的畫面角度來分析的,我不會分析一些畫面都沒出現的東西,那不叫解讀,更不叫分析,那叫瞎掰。
隱藏劇情呢,大概就是網上流傳的一些,和大家心裡意識到的一些。再追究一些更隱秘的,一方面沒必要,電影這玩意兒,看差不多就行了, 又不是斷案。留點疑問在心裡很好的,就像魔術。但是我今天上來補充一點是最主要的,目前我還沒看到有人分析過,也就是我原創的。
師爺死之前說:我有兩件事騙了你,我能先說這第一件嗎?
很多人解說這是鑽石呀、是老婆呀,等等什麼的。我認為不對,別噴!有理由!
這些事情,絕對不是老湯騙他的,是老湯沒有告訴他的。沒告訴的東西,算騙嗎?不算。但是有一件事,老湯從電影開頭騙到結尾,就是,他明明是縣長,騙說自己是師爺。貫穿整個劇本所有時間點,縣長都在假裝師爺,從頭騙到尾。是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騙。老湯一直記著,所以臨死的時候,他一定要說出來,自己騙了他,自己不是師爺,就是縣長。人死的時候,也一定希望自己的對手或者知己知道自己究竟是誰。而且,以一個人時間順序來回憶,騙說自己是師爺這件事,一定是第一件事。
但是為什麼老湯要說第二件事呢?因為第一件事及其的不重要。而且黃四郎拿來的縣長照片上明明就是葛優的照片(不過張麻子沒有全信,他以為這是黃四郎在陷害。所以師爺死了張麻子燒師爺東西的時候說:我分不清你究竟是縣長,還是老湯,因為他真的不知道,老湯真的沒說過。師爺的老婆死了,師爺悲痛至極歇斯底里的喊出了:我才是縣長,我是馬邦德!這是師爺不理智的一句話,張麻子等人也沒有當真,所以在之後沒人懷疑過他這句話的真實性。)。所以這件事不重要,要說第二件事。但是第二件事才重要,是什麼呢?
不好意思我也沒猜出來。本著一個嚴謹的態度,不亂解讀,不亂分析,不誤導人,我真的沒猜出來。大家如果分清楚我騙了你和我沒告訴你這兩種說法的不同,就會明白網上很多的解讀都是錯的了,解讀過得別來打我...
-------------------------------------分割線11.04-------------------------------------------------
容易樓下一個朋友的,四川男人不穿上衣,這很正常。沒有任何的意思,這就是南方真實而且自然的。
師爺確實死了,這個根本沒有疑問。師爺是當著面死的,張麻子還為他合眼了,這死不死自己還能不知道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不然不會說那些話。
黃四郎身影還在的時候,碉樓就爆炸了,應該沒有活路的,電影還是要講究一些嚴謹。但是最後確實有一個身影,不過要注意最後一幕的時候,聲音響起:浦東就是上海。這時候有一個很長的笑聲,這個笑聲不是隨便加的吧,但是是誰的呢?我也沒聽出來。所以黃四郎的死保留看法。
彩蛋在哪裡呢?土匪戴面具就帶吧,為什麼不是孫悟空而是九筒?土匪戴面具很正常,但是特製一個麻將的面具是為什麼?也許他們愛打麻將,可是電影里形容過嗎?沒形容過,只形容過一點,就是黃四郎的管家胡萬!麻匪是筒,黃四郎胡萬,張麻子來鵝城有這麼一句台詞:來者不善啊,你才是來者。但是黃四郎胡萬,張麻子是筒。所以他們肯定得打起來,不是一路人。
有一句台詞「這城裡的女人就是白啊」。為什麼白,因為黃四郎要求的,黃四郎的女傭都是日本名字,城裡的女人並不白,都是黃四郎要求他白的, 因為黃四郎去過日本,並且在日本的時候見過張麻子,但是張麻子不認識他,這個在劇中鴻門宴已經表現的很明顯了,這個是沒錯的。
這個電影經常有人假死,假死的人都不會當面死,比如團練教頭和胡萬的假死。當面四的一定是真的死,比如師爺,這個沒有疑問。師爺當著他的面死的,這要是還沒死成,張麻子別當土匪了。而且師爺的確跟著張麻子,最後張麻子能弄死黃四郎了,如果師爺沒死早就出來了。
這部電影也是我認為國內近幾年最好的電影。但是沒有必要把它過分解讀把,很多人把其中的Gay的暗示和情節講的特別多,好像是自己抓到了 證據。這都什麼呀?我就想問,在中國,這個gay還不是很流行的時候,而且拍攝時間是2011年,這個時候,這樣正常的一個導演姜文,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手筆去描寫gay?能給我個理由嗎?能不過分解讀嗎?
我們正常人每個人都每個人的說話風格,何況電影,電影需要誇張來突出人物。誇張的手法太常見了,姜文用的也很到位,怎麼都被解讀成了gay?
這是一部鬥志不鬥勇的電影,全篇都是講gay你確定這是姜文不是庫克?
我還要反對第一名的,師爺抱著劉嘉玲的屍體痛哭是假裝因為葬禮上師爺不難過。這絕對是錯誤的,師爺是非常愛老婆的。本身一個青樓女子,但是師爺就是不希望他和張麻子睡在一起,這個是要冒風險的,但是他就是敢去做,還做了。而張麻子說:她已經成了寡婦,我不能再讓他守活寡。之後師爺面壁難過,這一個動作絕不是沒事找事的。這是一點。
師爺是牆頭草欺軟怕硬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全篇,師爺還是有一次拿起槍對著黃四郎!就是夫人死了,黃四郎去假慈悲,師爺知道是黃四郎派人殺的,師爺偷偷舉起手中的槍,但是還是沒敢開。他膽小這是絕對的,但是他勇敢這一回,還敢說他不愛夫人嗎?
關於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我還是要說每個人的說話風格。他們都去過那個地方,但是一個人喜歡叫上海,一個人喜歡叫浦東。有必要解讀1920年浦東還屬於江蘇是真是假嗎?讀者是根據一句話去看無數的書才知道這件事,但是姜文是不是也把1920年所有的史實都拿出來考證才能拍電影呢?
這部電影,棒。但是沒有必要過分解讀。古人的文章有錯別字,被叫做通假字。是不是姜文的所有習慣讀者都要給他按一個名字呢?這個就叫做巧立名目?
題主想了解一些裡邊的彩蛋,很多明顯的彩蛋,我們了解就好了,過度的解讀,會被誤導,而且誤導的很嚴重,也失去了看電影的意義。
純屬熱愛這部電影導致言辭激烈義憤填膺,均為個人看法。
看完這幾條你就該懂了
1黃四郎沒有死,他打死了武智沖,穿著湯師爺的衣服出現在了火車上
2湯師爺的沒有說完的第一個秘密是老二是他告密害死的,第二個秘密是他喜歡花姐,花姐
是卧底.
3花姐給黃四郎的禮盒裡面裝的是兩顆鑽石,黃四郎一看就知道花姐已經搞定了湯師爺和老
二和老三,於是便假裝賣個人情給花姐放過老二和老三,本來他是帶人來幹掉他們的.
4花姐搞定了老三卻沒有搞定老二,因為老二是同性戀.
5張麻子在給老二布置任務時湯師爺在旁偷聽,導致張麻子率眾弟兄出鵝城剿匪,兄弟們只
有預先埋伏的老二死了,他們被偷襲卻只有老七負輕傷.
6黃四郎給假張麻子布置任務時有兩套方案,甲方案不用說就是幹掉了張麻子.而乙方案就
是偷襲行動失敗,師爺借假張麻子的口說自己的老婆孩子被殺回鵝城給黃四郎報信(其實
老婆孩子都是假的目的是為了騙取那兩顆鑽石,黃四郎很重視那兩顆鑽石,要胡萬殺雞取
卵卻沒有成功,8歲孩子是指建國1949年後八年1957年大躍進統計數據瘋長).
7沒有想到湯師爺和張麻子產生了感情,他沒有回鵝城報信而是駕著裝滿銀子的一輛馬車往
山西康城而去.
8假張麻子本來說東邊東邊,他也想活命他以為湯師爺會回鵝城告密,所以想把告密的責任
推在師爺頭上,沒有想到師爺真的往東邊去了,他又急的說不要往東因為有珍藏版的地雷
在等著師爺,師爺被炸後他被真張麻子一槍打死,臨死時候還說山西是在東邊,可見他是
知道師爺的假老婆號稱來自山西,他和師爺是一夥的.
9師爺死後除了未說出那兩個秘密,這也是影迷津津樂道的話題外,其實還有兩個極其重要
的信息.一個是對麻子說他被炸到樹上的屁股兜裡面有五張縣令上任書,大家記得黃四郎
說過他買了6個縣令,那麼第6個縣在哪裡?恭喜您答對了是在上海浦東,現在你知道黃四
郎為什麼在開往上海的火車上了嗎?那麼第二個信息是他勸張麻子不要回鵝城因為他認為
張鬥不過黃,因為他已經知道張得大部分兄弟已經被黃收買,回去就是死路一條.
10師爺和黃四郎都低估了張麻子的智慧,黃四郎還等著郭旅長的軍隊,而張的兄弟還等著
黃的出手,沒有想到張用發動群眾這一招就把黃搞定.
11張麻子虛假勝利後,老七飛跑過來問他喜歡花姐嗎?又在他耳邊嘀咕了一句話.緊接著
又說別說是他說的.其實他告訴張麻子花姐是卧底,老三他們已被黃收買,老七這時候其
實已經騎虎難下.
12所以後來老三對張麻子說我要替二哥娶她,而張麻子答非所問的說老二啊老二.而老三
以為張走神還提醒他說大哥我是老三.其實張心裡明白(大哥你是了解我的橋段)他其實
想說的是老二啊你死的好冤.所以才會一手拿槍指著頭一手拿槍指著花姐和老三,但念兄
弟情誼和對花姐的一絲好感就成全了他們.而且他問為什麼要離開他,眾人皆曰不輕鬆,
維老七打馬虎眼,老七還是向著張的.
13張麻子多聰明睿智的一個人,這時候他已經明白師爺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是他又不
願是這個結果,所以才會騎著白馬在鐵路上親自驗證,雖然火車開的飛快他還是一眼認出
了黃四郎,所以打馬趕上,這才有讓子彈飛3--張麻子血濺上海灘.
13黃四郎明白郭旅長一來就會知道他吃裡爬外,派人假扮張麻子盜取煙土,因為老百姓拿
的錢太多了,超出黃四郎應得的那一份,雖然他是那個大腿.黃明白他的腿這回事真的斷
了,所以就和老三老四老五花姐他們去第六個縣上任上海浦東縣.
這是所有的大揭密.
看了大家的回答深受啟發,有很多人說這部影片影射近現代的歷史。有關毛的,也有關鄧的。
最近我因為論文的需要,極端不情願地翻了很多相關的正史,也很愉快的看了很多野史。想來合上書再重新看這部電影,只想道一句話:
古往今來,偉大的政治家大抵都是用一雙沾滿人民鮮血的手,去拼盡一切為萬世開太平。
褒與貶,取決你更在意血還是更在意行
對讓子彈飛的各種分析十分多了。今天從硬碟角度又把它翻出來,重溫了一遍。聊一點個人的關於影片最後的一點解讀。
張麻子在開始說「我為什麼要上山當土匪,我就是腿腳不利索,跪不下去。」
老三在結束時候說:「大哥,我們準備去上海了」
張麻子問:「不跟我回山裡了?」
老三回答:「還想回山裡啊,你這腿腳都不利落了。」
張牧之問花姐:「你不是要跟我當麻匪,到處發錢么?」(你還要跟著我繼續GM么?)
花姐「今天不是把錢都發光了嗎?你看我都穿上這身了!」(GM已經成功了,我已經換上新衣服了)
張麻子:「這麼說你改主意了?」
花姐和周圍幾個兄弟笑著回答「那還用說么」
老三說「我要替二哥娶她」
張麻子感嘆「老二啊,老二」(老二不好女色,不好財,埋伏時候反而被殺了)
老三說「大哥,我是老三」(老三是後任)
張麻子:「老三,你跟我在一起不高興么?」
老三:「高興,就是。。。有點不輕鬆」幾個兄弟紛紛附和「不輕鬆」(繼續跟著張麻子,對他們來說不輕鬆)
張麻子一支槍指著自己,一支槍指著對面說「姑娘你這麼拿著槍更好看」然後把兩隻手槍送給了花姐,呼應片中花姐一把槍對著自己,一把槍敢指著縣長張麻子。(你這麼拿著槍更好看)
最後花姐問去上海還是浦東,老三回答浦東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東。(浦東新區成立於1992年,是XXX的標杆之一)在花絮中有一個段被剪輯的畫面,黃四郎翹著腿,坐在火車上笑著對張麻子招手。被「打死」的又復活了
花姐是人民;老三是笑貧天尊;牧之潤之;師爺是官僚階級的象徵,紹興師爺,黃四郎牧之兩面下注,九任縣長當的如魚得水。
【細思極恐】第一次看讓子彈飛是在高中,那時真的只是圖一痛快,圖一樂,有一點懵懵懂懂的也就過去了。近日重新細看,真的覺得恐怖,感覺自己真的只看到了這個電影的表皮。
1、就是作者所說結尾的師爺背影,我的猜想是師爺根本沒死,他完全是黃老爺的線人,很多東西都是他透露的,最明擺的在電影里表現出來的就是老二的去向。
2、高能!我是在細看第二遍的時候才驚人地發現,那晚殺雞取卵的槍戰,死得根本不是縣長夫人劉嘉玲,臉和衣服都不一樣!我看到後懊惱為何這麼明顯的地方,我看了這麼多遍怎麼都沒看出來。若硬要說這是穿幫,我怎麼也不能信,首先因為這是姜文,另外被人抱著又沒什麼技術或危險,根本沒必要找替身。細思之後當晚的各個鏡頭都很可疑,當晚師爺在哪裡睡?張麻子肯定沒醉,他為何去找師爺睡?如果縣長夫人沒死的話,她又在哪裡?師爺的哭戲和跳身份是否有所預謀?幾個麻匪絲毫不吃驚的表現又代表什麼,他們知道夫人的下落?細想當黃老爺進來安慰麻子不哭時,師爺暗暗舉槍想殺的是誰都需要考慮。
3、這些數字的蹊蹺,夫人說我已經四次做寡婦了,黃老爺說我買了六個縣的縣長,師爺說我的屁股兜里有五張委任狀,假麻子說殺了五個縣長,這幾個數字我覺得一定有很大的聯繫。
4、師爺瞞的兩件事到底是什麼,那誰到底指誰。
5、最後老七到底跟麻子說了什麼,最後為什麼又咳嗽。
6、我看過夜譚十記里的盜官記,老二的原型應該是裡面的獨眼龍,他是原著里張麻子的彪悍手下,但神經極大條很粗心,電影里說的話也表現出他很傻,「城裡女人就是白啊」「(為什麼她不害怕呀)可能是有點傻吧」,師爺說沒見過練塊的土匪說的意思應該就是他傻,所以他死是一開始就註定了的。最後幾個兄弟看到了老二的屍體都不吃驚,只有假麻子開槍虐屍之後老三才開始罵起來,是不是他們幾個都知道老二肯定會死,還是老二就是他們幾個弄死的?最後麻子感嘆老二啊老二,老三趕緊制止也頗有深意。
7、3p時花姐獻上的東西是什麼,從電影全局來看肯定是那倆鑽石,但是怎麼流轉過來的呢,最後又怎麼到假麻子手裡呢?
如果題主或者大家有相同感悟或有什麼新的發現新的想法,請務必聯繫我,這部電影困擾著我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你們不懂就不要瞎說好吧,讓子彈飛請了7個編劇,還編了這麼長時間,他們是瞎玩的?姜文找這麼多編劇就是寫這麼多隱喻。你們這些說過分解讀的還是歇歇吧,你自己覺得此片沒什麼就沒什麼,別瞎評論別人說過分解讀。
其實每次看完網上說深邃的電影,看影評肯定是比看電影精彩,無論對錯,反正是讀者一種想像力的發散,其實很有意思的。。所以不要糾結於影評的對錯,理解獨到精闢能自圓其說就是好影評。、、
推薦閱讀:
※為什麼《讓子彈飛》沒有讓周潤發得到很高聲譽?
※杜蘭特「投敵」事件 就像是 讓子彈飛裡面的小六子吃涼粉一樣?
※《讓子彈飛》中口哨是瞎吹的還是真有含義?
※讓子彈飛里的六子是不是只能通過切腹的方法來自證清白?
TAG:讓子彈飛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