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緣何痛罵黃仁宇和張藝謀?

想必是金庸和他們二人的史觀完全相左罷,但具體是什麼?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aeb62f30101au7y.html?wb2sina=1wm=3049_a111from=qudaovt=4裡頭說了一些,感覺沒到點上。


只通過一篇文章來確認史觀有點武斷。但是這三人都是知名人物,公眾對於他們的作品比較熟悉,如果把這篇文章和他們的作品聯繫起來就比較容易搞清楚三人的史觀了。

三人的史觀可以歸納如下:金庸—文化史觀;張藝謀—英雄史觀;黃仁宇—社會史觀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一直宣揚的都是唯物主義史觀,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唯物主義之外的其它史觀。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文化史觀,代表人物是孔孟。金庸繼承了儒家的文化史觀,讚揚文化在治國和歷史上的作用,提倡仁政,重視人道,政府通過儒家文化感化人民建設「好人」社會,要求人民自律。儒家的文化史觀最大的缺陷就是輕視制度和法律建設,沒有找到一條外在的途徑來約束暴君和暴民,一旦社會出現暴力,儒家束手無策。儒家的文化史觀在當代社會的意義主要是他的人文關懷,把所有人都當人來看待,關愛每一個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給暴政暴君當炮灰,更不要為全能神這樣的邪教當炮灰,真愛生命熱愛生活。

對於英雄史觀,估計各位看到英雄二字就能猜個差不多。所謂英雄史觀,就是承認偉大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讚頌偉大人物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關於秦始皇的評價,歷來爭議很多,這大概是因為這個人物的歷史很複雜。張藝謀對秦始皇的評價無疑就體現了英雄史觀,在英雄中秦始皇是結束戰亂拯救萬民於水火的英雄。關於秦始皇個人的評價我們暫且不管,就張藝謀的英雄史觀來說,他加了不少私貨。張藝謀的邏輯如下:戰爭——人民痛苦——希望和平穩定——秦始皇統一 ——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種教科書時的邏輯大大簡化和歪曲了歷史,真實中的歷史遠比英雄中的歷史複雜多了。張藝謀就認定了統一就能為人民帶來幸福,何止張藝謀,相當多數的人都會這麼認為,大統一的觀念在我們腦中已經根深蒂固了。但如果統一後的政權是一個獨裁政權,統一後的領導是個暴君,也許給人民帶來的危害更大!當代史就是最好的明證。

很多人把社會史觀和唯物主義史觀混為一談,真是大謬。準確來說唯物史觀只能作為社會史觀的一個分支。社會史觀強調社會結構對歷史的影響,傾向於從長時段上來評價各種社會因素對歷史的作用。黃仁宇認為中國歷代政權在管理上的最大錯誤是「以道德代替法律」,缺少數目字管理。所謂的數目字管理就是「技術理性的管理思路和行政思路,可以將整個社會的資源都納入到一個可以計算、考核的程序當中」。它強調的是標準化、技術化、科學化和理性化,這正是針對中國政府管理的缺陷。

具體的歷史史觀沒有好壞之分,但是如果和具體的歷史事實個人所處的位置及當代社會聯繫起來,那麼各種歷史史觀就要甄別對待。對於當代中國普通人來說,我們應該警惕英雄史觀推崇文化史觀,因為英雄史觀流露出來的暴君傾向可能會傷害到我們的個體生命;我們要推崇文化史觀中的人道主義精神,我們千萬不要被政權獨裁者心懷野心的人蠱惑而去當炮灰。如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應該推崇社會史觀,因為社會管理就是需要理性化、科學化、技術化和標準化。


-
一、

整篇文字,不值一哂。

文字開宗明義第一段:

金庸從來不罵人,只罵張藝謀和黃仁宇?

恁扯淡。

明報經營多少年,社論都是老闆金庸自已寫的。
罵了幾十年,罵了兩萬篇不止。
中國近代文人,罵人見長,可能金庸要排第一名了。

不信?金庸的社論有集結出書。
翻牆買來看看,看我是不是冤枉他了?

二、

所以,題目舉的這篇文章,既無知識,又無常識。

但凡作學問的立場不同,彼此有所爭議,就該罵。
罵來有理有據,有何不能罵來?

這世道,誰人不欠個罵?
金庸拋家棄子娶新歡,不也被罵得狗血淋頭?

編個武俠小說,也就是個汲汲營生的幹活,
可經歷多少年,台灣禁他,大陸也禁他,集十幾億加兩千萬人一起罵他,
多少年,金庸可有個好果子吃?
困居香港,叫十幾億人擠兌,能少受一天活罪?

一離開香港,辛苦寫的書,全叫海峽兩岸的盜版書販發財了。
他就落了個罵名,屁也莫得。

三、

比起金庸,黃仁宇、張藝謀命算是好的了,
況且,這兩位又不是一胎化娃娃,
罵,也就罵了,難道還跟知乎管理員告狀嗎?

張藝謀:「知乎同學,金叔罵我。我舉報他。(怒)」
黃仁宇:「我也是。金叔不守知乎公約喔。(哭)」

能被金庸罵兩句,那是個高度。

不信,你叫金庸罵你試試?
看他鳥你不鳥?

蠢文,自有蠢人讀。

--------------------------------------------------------------------

華麗的分割線。

這篇文章是釣魚文。

君不見金庸表面上罵的張藝謀,黃仁宇,
其實呢,是拐著彎在罵毛澤東,和終於能以數目字管理中國的大陸政府。

金庸譏斥中國的暴力統治者,有張藝謀這樣的人褒美。
更譏斥「只相信大歷史」,不相信「改變歷史需要依整英雄人物」的黃仁宇,
兩者來對比,這是多大的命題?

本來不想講明的,結果呢,討論串里一堆腦殘在批評。
非要我明著說了,又叫知乎審半天?
然後,過兩天,再叫題目刪了?

蠢。

你們非要如此,我就只好講明來,陪小公子們玩一次。

我的結論,還是原來的結論。

蠢文自有蠢人讀。

這篇文章,故意拿「張藝謀 / 英雄 / 暴力統治者」
和「黃仁宇 / 反英雄 / 中國政府」,

用金庸來訴諸權威,故意引出「樓下收快遞」的話題來。
人家在釣魚呢,你跟著就含魚鉤了?

蠢到天真無比,蠢到可愛無人能比。

不信,去看討論串。

罵的就是諸君呢。

-


重看一遍劉國重的文章,對金庸更加欽佩了。
1、存在即是合理,是結果。但不一定是「必然」(可做多重理解,「是」又「不是」,有點佛家繞口令的意思) 中國人老以為大一統是無上正確,可換個角度,現代社會卻是從歐洲的分裂生出了的,哪個更正確??
2、金庸有點洛克、哈耶克···等人的味道。 記住嘍,小子們,— —個人自由才是人類的永恆。


問題是秦始皇同志因為暴政沒守住江山,屁民們一點罪沒少受啊,被秦同志捅(統)一下之後,又被陳勝、吳廣二個二杆子揭了桿繼續虐,然後是喜歡埋人的項霸王和看上去是流氓其實是真龍天子的劉邦同志分別帶著打生殺死的爭天下,這個過程血流成河啊。如果李連杰早知道是這結果,會帶著滿身的箭支氣活過來,重新把叉子劍從後邊劍尖向前捅秦同志一下。


金庸和黃仁宇,怎麼能和張一毛比



罵得好啊罵得好!
奴才有什麼特點?特點就是喜歡跪舔黑心大王!
我舉雙手贊同yolfilm。


金庸討厭張藝謀,太正常了,自古文人誰不討厭秦始皇?
金庸討厭黃仁宇,應該是看不慣黃仁宇那種企圖搞出個公式來套在中國歷史上解釋一切的史觀。


金庸覺得張藝謀歷史觀有問題,但事實上他自己也帶有一種歷史無錯論的觀點,鹿鼎記為清朝的洗地可見一般。


一個人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的思想,不能用我們現在的發展去要求他。秦朝人見到皇帝下跪,對待皇帝忠心是很正常的,不應該簡單以奴才二字而評之。


文人相輕


我想說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果單以對秦始皇的評價的話,金庸的想法實在是拙劣,他只是單純的從人民角度上考慮,而沒有從大局上出發,假設秦始皇被刺客刺死,請問,天下還能統一么?交給誰去統一?以當時的背景來看,如果不是專制統治,如何服眾?在物質條件極其匱乏的條件下,如何去保證什麼民主制度的產生?你們可能會說,可以去參考雅典啊,那我只能呵呵了,倆個地域完全不同,人家根本就不是農耕文明,如何進行比較?怎麼進行模仿?所以,專制的統治在當時情況下是必然的,為了服眾,只能進行以殺止殺的政策,統一六國,你以為靠仁政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么,太天真了,如果這樣,還要什麼軍隊啊,直接遊說得了,為了鞏固統治,犧牲部分人民是必須的,至於焚書坑儒,保證高度思想統一正是一種當時明智之舉,百家爭鳴的局面的確是好的,促進文化交流,新的思想,但是絕對是不利於統一的,在這一點上,張藝謀的想法更能令我們接受,源於何?符合階級利益,國家統一啊,試問如果國家不統一,豈不是還是亂戰,倒時候苦的又是誰?一樣是人民,長痛不如短痛,就像武則天當政時期,不殺李黨,如何鞏固江山?倒時候只怕不是簡簡單單的政變就完事了,戰事一開,苦的還不是人民么,逞匹夫之勇,血濺五步,天下縞素,呵呵,倒時候可就是天下大亂了


我覺得金老對張藝謀的英雄的批評,正如一些人對他鹿鼎記中康熙的批評一樣,這個有帶有主觀認知情緒,未免有失偏頗啊。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新華社刊文:《長城》帶熱賀歲檔 不應刻意唱反調?
長城比尋龍訣差在哪裡?
痛投!馮小剛《芳華》陳凱歌《妖貓傳》張藝謀《影》你會去看誰的?
同為嚴歌苓的小說,馮小剛和張藝謀的藝術處理,哪個更到位?
當年張藝謀選的魏敏芝現在怎麼樣了?

TAG:歷史 | 金庸 | 張藝謀 | 黃仁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