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讓兒童背古詩?是否應該提倡背古詩?
方才在網上搜古詩詞的書籍
發現大多是「兒童必備三百首」之類
又重新勾起了我的疑惑 那就是,
為什麼「兒童背古詩」在當下教育中成了一樁順理成章的事?
縱觀整個我了解的古詩詞
類如「床前明月光」之類好理解的詩詞簡直少的可憐
難道只有我兒時不懂「欲窮千里目」的意思?謝謝大家的回答,很多知友都同意背古詩,倒是和我的最初猜測相悖,我在童年背過很多唐詩,中學時期也很喜歡古詩。
但我覺得讓孩子背古詩,師長至少應該給一些解讀,不然孩子背詩只是字韻的堆砌,即使好聽,多了孩子也會厭倦,即使記住了,也只是背過了一堆有序漢字,如果說為了「以後就明白了」,那麼,等到能理解了再背又有何妨,不是更合理嗎,把背詩換成讀童話故事不是更有教育意義嗎?
我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學詩是好事。
我以後一定會教孩子讀詩。不僅僅是古詩,好的西詩、新詩我也會給孩子讀。這其中的原因在於,我自信我能選出適合孩子讀的,我也能引導孩子讀懂。讀詩的好處很多,功用不凡,所憾這樣的功用僅僅用背,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我沒有像現在這樣學詩也寫詩了,根本看不到這一步。
2,學詩是好事,但學詩不等於背詩。
背,在這裡只是機械的記憶。譬如不懂得某一句的意思,家長本身也不具備理解的能力,而逼迫孩子背會,只是心心想著,以後長大了會懂。
很多人長大後,確實是反應過來了這詩美在何處,所以就出現了本樓的許多答案,覺得這樣的方式是有用的。
但是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效率極其低下的學習法。相當於給了一個複雜的迷宮,讓一萬個人去走,有二十個人走出來了。這二十個人說這個迷宮太簡單,有代表性么?剩下的人還在裡面兜兜轉呢。
在我看來,中國家家戶戶父母都讓背詩,廣泛的樣本中,有極其極其小的概率出現順利走出迷宮,這部分人對詩有了很好的理解,學會讀學會寫。剩下的一小部分人,跌跌撞撞算是走對了路,這部分人其實對詩是迷迷糊糊的,雲里霧裡,看到了一鱗半爪,以為自己懂了可以走出來了,但是其實是不夠的。
絕大多數人,死在這個迷宮裡而不自知。 @賀金縷 同學的答案,主要是針對後兩種人,尤其針對最後一種人。
我覺得,如果教孩子詩,得自己有走迷宮差不多走通的功夫,或者可行。科學的體系的學習法,要勝過跌跌撞撞把孩子扔在迷宮裡。
3,學詩是好事,但強迫學詩不是好事。
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將家長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譬如以前在知乎看到的一個問題,說我孩子以後不喜歡動漫那該怎麼辦。這樣的心態,是萬萬要不得的。發展到極端,很多家長讓孩子背詩的原因,甚至來自於所謂的乖兒子給叔叔阿姨背個詩。
詩教,最可貴的點,不在於文字,在於性情,在於原生的感動。這種體驗的獲得,一定是自然的,而不是強加的。如若用強,幾乎必然會抹殺孩子對詩的興趣。我見過親戚家的孩子背不會陸遊的示兒,被罰不能吃飯眼淚汪汪的事迹,大家自己想想看吧。
我上個月,給一個三年級的小朋友做家教,這個小朋友,就是個反噬的典型。
這個小朋友,家裡很有錢,爹媽都有公司,孩子媽媽是個工商管理學博士,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孩子小時候就給上了個國學班。這個國學班,讓孩子學會了背《三字句》、《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但是沒有教孩子寫字,人家的教育理念是習字不必太早。
看到這兒,大家肯定覺得這個小朋友太厲害了,幼兒園的時候就會背這麼多。但是殊不知,自那之後,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學了。連寫字也不學。現在三年級升四年級,一篇五十字的日記寫不利索,很多基本的字都不會寫。更重要的是,他敢平時不寫作業,考試不寫卷子。我給孩子輔導作業,頭都大了,說什麼都不寫,哄也不寫,凶更不寫,反正我就是不寫,寫一個字就要走神半天,逼的急了就拉下臉,要不就哭。
好玩的是,孩子會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會背慎終追遠,唯獨不知道是啥意思。空有一肚子的文言文,有用么?等他長大了回過味來就好了,我可以呵呵么。三年級考試不寫作文語文考48分,說以後?
4,學詩是好事,不是無用之事,但不是必須之事。
學詩無用之論,也是矯枉過正了。人文社科的東西,論【用】,本來就是最傻逼不過的事情。有些學問的用處,不在於能不能幫你為稻粱謀,而在於潛移默化。
而,這種潛移默化的功用,並不一定就一定要來自於什麼。詩可以陶冶性情,不假,但是必須是詩才能陶冶性情,這就是抬杠。有很多不識字不會讀詩的父母,培養出了道德高尚,性情高潔的子女。而許多書香門第,反而出了不孝子。
教育子女,沒有一定之規,但是卻不能不盡心。任何簡單粗暴的方式,都不會是好方式。
以上。
賀金縷回答的《為什麼讓兒童背古詩?是否應該提倡背古詩? 》的答案我認可其中部分觀點。認可的原因是要成為一個詩人,成為一個品鑒詩歌的高手,確實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我們正兒八經地教育兒童學古詩,確實會存在很多「營養不良」問題,甚至會讓其「誤入歧途」。
但如果我們只是讓孩子輕鬆地背背古詩,了解一些美麗文字,不要過於在意是否理解或深入,我覺得背古詩對於兒童來說,是否有負面影響還是值得商榷的。
我作為一個理科專業,對古詩研究甚少,僅僅是一個比較愛學習的家長,想說說自己對兒子實踐背古詩時的感受。
我兒子現在7歲,已經會背30首古詩詞,其中有很多短的唐詩五言絕句,也有相對比較長的宋詞如《水調歌頭》、《青玉案》等。
這些古詩並不是在很嚴肅、很認真的環境下背誦的,更多是在比如散步的路上、開車的途中、睡覺前的夜話中跟著我朗讀,念多了差不多就會背誦了。也就是說,所有的古詩都是在一種比較輕鬆環境中通過跟讀後背誦獲得的。當然,我也比較遵從艾賓浩斯遺忘規律,會選擇適當時機,快要遺忘時,幫助他記憶,以保持長久。
也就是說,像行車途中這些時間,孩子也沒有什麼辦法做太專註的遊戲或學習,我只不過充分利用了這個空閑間隙,做了點可能會對他有益的事而已。不會造成很大的負擔,也就談不上什麼損失,總好過孩子無聊在那裡瞎胡鬧。
我承認,孩子對於大多數背誦後的古詩,的確是不太理解的,但不理解不等於完全沒有價值,就像我們很多知識都是不完全理解的,但之後某個時刻卻可以由於某種原因而頓悟一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此前讓兒子背誦了王維的《鹿柴》,前兩句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他背誦時,我雖解釋了一下,但他應該還是不太理解什麼意思。後來我們去山東日照登山時,在某個時刻,的確是發生了這樣的場景:四周望去,人影皆無,但卻感覺得到樹林後的人聲鼎沸。此時,我幫助他來回顧和理解這兩句話,他一下子就理解了裡面的含義(至少是字面的含義是理解了)。
如果,我此前沒有讓他背誦過,而是現場才告訴他這首詩,他一定是無感的,因為太過於陌生了。但背誦過後,在這樣一個合適的時機再來解釋這句話的含義,就會變得很生動,有趣。
再舉一個例子。我讓兒子背誦《天凈沙·秋思》,我們在遊覽揚州、蘇州時,他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小橋流水人家」,顯然他是感覺到了這句詩背後帶來的那種美。我知道,他的理解未必和我的感覺完全一致,但他可以在看到類似的場景脫口而出這樣的詩句,這不就是一種陶冶情操的體現嗎?我覺得足夠了。
古詩使用文字非常精鍊,背誦古詩可以學到對同一個意思的多種詞的用法。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此前我兒子只會說鳥叫,藍天。背誦了這樣的古詩後,他知道了「鳥叫」還可以說成「鳴」,「青」也可以描繪天的顏色。後來又學習了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原來綠色的柳樹葉,還可以是「翠」,還可以是「碧」。
再有,適當背誦古詩可以訓練普通話。小孩子說話,古詩有些句子的個別字發音是比較困難。比如我發現兒子在背誦時,就存在一直會念錯的情況。「獨在異鄉為異客」中兩個「異」字的聲調總是會發第一聲;「千里江陵一日還」,他會念成「千里江迎」;《雨霖鈴》後兩個字都發前鼻音等。這可能是口齒缺乏訓練造成的結果(每個兒童的情況都不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他現在念這些句子沒有任何困難了。
因為我兒子已經背誦了兩首關於黃鶴樓的古詩(《黃鶴樓》崔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於是對此樓嚮往不已,非常期待哪一天可以登樓遠眺。因為背誦了《敕勒歌》的「風吹草低現牛羊」,他就很嚮往蒙古大草原。
由於背誦了古詩,孩子對旅行有了更多的期待和關注點。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總結一下,我認為,在不給孩子造成太大負擔的情況下,適當地背誦一些古詩詞,是有益於孩子的成長的。我一直在做著這樣的實踐,目前兒子還沒有正式念小學,背誦古詩將來會什麼好處或弊端,還真是不太清楚,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最後,給一個我兒子大約5周歲半時背誦《水調歌頭》的視頻。特別注意最後幾秒,他對詞中「悲歡離合」的詮釋挺有意思。
暖暖背誦的宋詞《水調歌頭》
註:後來我才發現,兒子把「低綺(qi3)戶」念成了「低綺(yi3)戶」(鄧麗君和王菲都念錯啦)。目前他已經修正了這個發音。剛才上來看了一下昨天晚上的答案,有一百多個贊,受寵若驚呢,謝謝,我要分享到微博!!!
簡單修改一下,改正兩個錯別字,再加點東西。
小時候因為家庭的原因,背了好多古詩。爺爺在一邊寫書法,我在一邊背。唐詩宋詞詩經都有,當時大多都不知道什麼意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什麼意思啊?「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作者在感慨什麼啊?一頭霧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就更不用說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我操,來了人為什麼不敢問啊?不懂……很多都是這樣,當然「鵝鵝鵝,曲頸向天歌」「魚戲蓮葉東西南北中」之類除外。多數都是一知半解,多虧了韻腳,讓不懂事的小孩子也能對詩詞朗朗上口。
不理解有沒有用?當然有用,對於小時候的我們來說,絕大多數都是未知的。詩詞是一個通向未知世界的美的入口,讓你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讓你知道除了過家家和超級瑪麗,還有一些等待理解的東西。
幾千年的時間,成千上萬的文人墨客、市井小民,數不盡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人總是會死的,過去的人和事,美的不美的,都會消失掉嗎?
於是剩下了古迹、文物、典籍、史書、書法,剩下了神話傳說,詩歌。
被歷史沉澱下來的美,總是有它的特別之處的。
詩中有大美:隨便找幾段,不用翻譯,只看字面,感受一下。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紅泥,綠酒,陰天,白雪。
酒是水做的,泥是火中的土,屋外是冷冷的天氣。「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真是絕啊!
再來!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可憐無定河邊骨,尤是春閨夢裡人。
今宵勤把銀燭照,相逢猶恐是夢中。
二十四橋仍在, 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孩子也有接觸美的權利。
當然要注意方法,方法不當,幾首下來,會讓孩子對幾行對仗工整的文字產生反感的,得不償失。
「我去,又要背啊!%&>_&<%」
引用知友的一句話「教育子女,沒有一定之規,但是卻不能不盡心。任何簡單粗暴的方式,都不會是好方式。」
要循循善誘嘛。「爺爺在一邊寫書法,我在一邊背詩。」
被歷史沉澱下來的美,總有它的特別之處的。
這種熏陶 幾乎是終生受益的。
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我長大,有了自己獨自出行的能力之後,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距家數千里之遙外的遠方。
有的時候真的只是為了一句總在大腦里迴響的一句詩。
想看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大冬天跑去哈爾濱
想看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跑去甘肅和新疆。
想看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跑去烏衣巷。
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跑去泰山。
想看看飛流直下三千尺,跑去九江。
…… …… ………… …… ……
截止到現在,我走了幾近半個中國,見識了各地的風土人情,有了不少永遠都不會後悔的體驗。
每每到了一個地方,就會用卡片機拍點有意思的照片,以每個省的名字命名的文件夾里全是有意思的照片。
全選之後,點開屬性,42.7G。
感謝有詩。
「兒童背古詩」,不僅是當下順理成章的事,據我了解,在古代就是,在很多外國也是。
第一,古詩詞不一定非要理解。
看到這句話大家可能覺得奇怪,其實不奇怪。古詩詞提供給我們的,最主要是「感受」,然後才是知識、道理等。大家想想我們的課本,關於古詩詞的學習目標,用的詞往往是「鑒賞」「品味」「感受」,而非「學習」「分析」。答主本科是中文系的,保研時的第一志願是「古代漢語」,到現在很多古詩詞我不看注釋依舊不能理解(當然,可能是我本人水平比較弱,不代表其他中文系的人也如此)。
對於古詩詞,最重要的,也就是感受。而感受,不僅僅
第二、背古詩詞並不僅僅是為了孩子現在用,更是為了以後用。
小時候理解不了的東西,長大了說不定可以理解;小時候用不到的東西,長大時候可以用到。你不可能在你想要追姑娘的時候,才開始背情詩;也不能在離開家鄉時,才開始背鄉愁時。許多知友的答案都談到了小時候所背的詩詞對自己成年後心態的影響。
第三,為什麼要背誦?因為古詩詞是很好的語言資源,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這裡的「詩」並非現在「詩」的含義,而是指《詩經》。在孔子那個時代,各國在進行外交活動,有從《詩經》中「斷章取義」來進行外交辭令對話的習俗。
不過,假如把這句話里的「詩」當做「詩詞」來理解,卻恰好符合當近的情況。
古詩詞的語言優美、凝練、精緻,其中蘊含的詩意也給給人以美的享受。許多詞語可以為我們在口語或者寫作中所用,古人的表達手法、修辭手法等,也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我們的語言運用能力。而這些,必須要通過背誦,而非簡單的瀏覽閱讀。
最開始我也認為小的時候根本無法和詩詞產生共鳴,為什麼要背詩。現在我是覺得小的時候背的詩少了。
隨著閱歷的增加,我發現,有些句子簡直是說到心坎上了。現在我是幾乎不會再去背詩詞了,引起共鳴的詩詞都是小時候背下來的。
至於有人說很多人長大後對詩詞的共鳴來源於兒時所學。這除了說明你到現在閱讀詩詞的量很少,也不精,還能說明什麼?就像我現在在英語系,對物理的共鳴也只能停留在牛頓三定律的公式等小兒科上了。連洛倫茲力怎麼計算都忘得一乾二淨。
有人是上面這樣評價我的回答的,雖然我對黑體部分表示同意,但「還能說明什麼?」讓我感受到了鄙視的意味。
你是也知道自己英語專業,「只能停留在牛頓三定律的公式」,「洛倫茲力怎麼計算都忘得一乾二淨」。我想你在英語系這輩子也幾乎不可能接觸電動力學再次回顧洛倫茲力了,更不可能去了解薛定諤方程之類的了,這些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我看來比「詩詞」更加偉大,更加優美。科學是要系統性學習的,門檻我想不會比詩詞低太多。
由於種種原因,你的物理知識可能只能停留在初高中了,我的詩詞閱讀量可能也只能停留在中小學了。但這點詩詞有時能讓我產生共鳴,讓我覺得幾百年前有人和我有一樣的感受,我是挺滿意的。我閱讀量低,也不精,而且現在很懶,很難有心思去學習詩詞了(我想你也不會去學習電動力學了),經常想要是小時候多背幾首就好了,那時候我記憶力也好,時間又多。
另外,有人說,很多我這樣沒文化的人,對於詩詞根本就是理解錯了的,是曲解,更不提倡去背了。可能在他們眼裡,我們這種曲解詩詞的人,就像「民科」一樣可笑,沒經過系統性的學習,動不動就是「推翻相對論」,「研製永動機「。但我想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還是有所不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不知被用了多少次,初高中語文老師也經常說這句話,我想還是有道理的。詩詞不過是歌曲,唱出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
人類不是計算機,處理問題是不需要那麼精確,不需要了解每個詞的具體含義,不需要清楚的知道語法,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工神經網路「」模糊邏輯推理「等東西被研究出來,模擬人的思維。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共「」燭「」夜雨「」何「這些詞就給我這種不懂詩詞沒文化的人某一種感覺,我說不清楚具體是什麼,自我感覺到位就ok,不服你來咬我。所以我認為沒文化也可能看詩詞,雖然寫不出來,說不清楚。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的理解就是,找一個人或東西,找半天沒找到,突然發現,就在一個不顯眼的地方。
可能作者的想法是一個50Hz的正弦波,但他的詩詞實際上可能輸出了50Hz的方波,50Hz的方波是包含大量諧波的,不同的人因為閱歷不同,環境不同等等,他的諧振頻率不同,共鳴點不同。不僅如此,而且波形可能都發生了畸變,甚至對分數次諧波共鳴,這就是所謂」理解錯了「。但是這真的很重要嗎?真的每一個讀者都必須逐字逐句弄清楚了,才能去感受詩詞的美嗎?我覺得對於我這種沒文化的,差不多是那麼個意思就行。我可不想去了解辛棄疾怎麼政治上失意了。
背下來,為了心靈的自由。
詩必然是美的,所謂「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詩本身當然是「有意味的形式」。
若不能背下來,就必須看、讀,才能感受詩的美。這無疑限制了自由,限制了享受美的自由。
你要問我為什麼追求這種自由,對不起,我可以回答無可奉告,但是你們又不高興。有的人啊……我感覺還是要學習,你們有一個好,你們對考試、默寫那一套很熟悉,但還是……對於美學的理解,還是要提升…………背古詩並沒有錯,錯的是有不會教的家長。
我小時候還沒識字就開始背古詩了。我記得我背的第一首是歌謠,一望二三里。
當時我記得姥爺教了我兩遍,然後他出去了。我一個人在家,忽然忘了怎麼背,翻了翻書又不認字,只大概認識幾個數字,後來憑著數字慢慢回憶了起來。
那個時候我應該還在上幼兒園,我基本每天可以背過一首五言絕句。連續兩個月。我對於文言的記憶力就從那個時候建立起來,高中背古文,對我簡直so easy,背長恨歌,背琵琶行,背滕王閣序。我記得高三複習語文老師為了激勵背古文,做了一個表貼在教室前頭,把三年所有的詩詞古文都算在裡頭,每個人找他背一篇他就記一篇,看誰背的快。
我制霸了那張表。
我當時囂張到什麼程度?一口氣先背十篇放在那裡,然後看著文科班一個個小女生背一篇,找老師記一篇,再背一篇,再去找老師。離騷背的磕磕巴巴,我嘲笑她們這是狗熊掰棒子,最後只記得剛背的那篇。
眼瞅著他們幾天有幾個快攆上我了,我又去找語文老師一次性背了七篇。這次語文老師直接抽查,每一篇只抽我一段,背的他自己搖頭晃腦飄飄欲仙。
想想那個時候真的是王之蔑視啊,只恨高考不考背古文。
古詩除了鍛煉記憶力,還押韻,有利於孩子學習拼音。
所以這就要求家長,自己博聞強記,能夠引經據典,能夠翻譯的時候信達雅,讓孩子理解古詩的意思。可以展開比賽,達到我愛記歌詞那樣的效果。
那些自己什麼都不會的家長,只會買本書讓孩子背,其實只是為了所謂不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親戚朋友面前顯擺一下而已。小時候有背,長大後寫情書的時候有用到
這個話題蠻有趣的。首先表達下我的觀點——我贊成讓兒童背古詩。但是,背什麼樣的古詩詞乃至於古詩文,這個值得探討。
古詩是古人的情感積澱結晶,短短几行字,能將詩人的滿腔鬱憤表現得淋漓盡致,相對於西詩,「惜字如金」。孩子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閱歷淺薄,非得說讓他懂得「人比黃花瘦」、「寒蟬凄切」這些幾乎是不可能。
上面某些人說小時候背了不懂沒關係,長大就懂,這點我不敢苟同。每個人的生活閱歷不同,某些詩句的情感終其一生也不會有所感悟。所謂的懂了,無非是拿上幾本詩詞賞析,或者上網百度一下看看其他人的評點。人云亦云,誰都會。可是最終成為國學學者的,能有幾個?
那是不是就沒必要背了呢?不是。詩詞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情感上的熏陶,更直觀的是一種文字的韻律美。當下很多人對於語文並不太感冒,認為只要是中國人,生下來就會說中文,就懂語文,隨便學學就算了。這是大謬。中華文化何其之瑰麗!五千年的文化傳承,怎麼能是隨便學學就行了呢?但現實中很多人都不太喜歡語文,認為只是摳字眼的小家子氣行為。個人覺得,他們是沒有看到語文的美麗,沒有對語文的興趣愛好。而培養對語文的興趣,從小抓起比較好。詩詞就是語文興趣的最佳領路人。
詩詞篇幅小,節奏好,韻律強,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但是因為古語與今語的差異,小孩子初次接觸難以習慣。這時候,我想就需要大人的合理引導了。
首先是詩詞的選擇。你不可能讓一個3歲孩子剛起步就去背雨霖鈴吧?選擇詩詞,我們需要迎合孩子的天性,比如「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比如「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比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貼近現實生活,讓他有所比較,才能記住。
其次,是關於詩詞的理解。為什麼一定要對孩子講杜甫憂國憂民,為什麼一定要對孩子講李白自由浪漫。他們這年紀懂什麼叫憂國憂民么?懂什麼叫自由浪漫么?你講這些給他聽,他自然毫無興趣,甚至厭惡。相反的,你給孩子講杜甫住得不好,茅屋頂上草都沒了,卻還在擔憂著其他人;講李白喝醉酒了神遊千里,想像瑰麗。這些都是他們愛聽以及想聽的。兒童的眼光和大人不同,不要用大人的理解方式去教育他們。
最後就是一個強迫的問題。強迫一個孩子去做不樂意做的事,也許眼前會有一定的效果,久了之後你會發現,得不償失。
讓兒童進行背誦的意義在於:人生里,總有一段詩意在等你。(如何引導孩子背誦見後文)所以,年少時,我們要先把詩意的種子種進心裡,靜待與之邂逅的美好瞬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命運惟所遇,循環不可尋」、「人生復相見,動如參與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些自小就種進我心底的句子,在我日後的漫長人生中,總會在時間無涯的荒野里與不早不晚的與我邂逅,從來都不曾缺席。年少時背誦的這些詩文,已經融入到我生命之中,雖然當時並不能體會古人的心情,但詩意的種子已然播撒進我心中。當我的人生境遇與詩意相逢時,那些古詩文就會被恰到好處的喚醒,如同沉睡千年後開花的蓮子,亭亭玉立在我眼前。
而那些我年少時並未牢記的古文經典,總會成為我心中長久的遺憾,靈感襲來時卻只剩似是而非、拼湊不齊的殘句時,總覺得少了一種心情可以寄託,那種不知如何遣懷心意的無奈與孤獨,真是讓自己悔不當初。
古文經典是人啟蒙階段最好的精神食糧,尤其是古典詩詞。其抑揚頓挫的韻律節奏,給人最直觀的美感;其簡約講究致的遣詞造句,給人精緻凝練的抽象之美;其深遠豐富的思想內容,往往一篇短小精悍的詩文,都是一段回味無窮的故事。
詩歌之美,不僅在於其內容,更在於其韻律、節奏,以及文字本身。即便不懂又有何妨?每天接觸古典詩詞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千萬不可小看精神食糧的重要性。試想,一個孩子每天接觸「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另一個孩子每天接觸「小蘋果」、「傷不起」之類的口水歌,誰的語言生態環境和精神食糧更好?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導,在口水歌和爛俗廣告狂轟濫炸的今天,不少孩子從一出生起,就已經天天在吃精神食糧的地溝油了。
如何進行古文經典背誦?是否需要強制背誦古文經典?一說到背誦,就永遠繞不開這個極具爭議的話題。傳統儒家以死記硬背為主的教學方式固然早已被淘汰,如今早已不是八股取仕的時代,語文課占現代學生所學科目比重有多少?而要求背誦的篇幅又占語文課總體內容的幾成?今天的背誦量只是過去傳統讀書人一個零頭的零頭,留下的都是歷經百年千年考驗的傳世之作,要求強制背誦過分嗎?如果沒有基本的自律以及自我強制能力,我相信任何學科都是無法學好的。
更何況對於絕大多數學生而言,背誦是最簡單有效的學習方式。也許囫圇吞棗的背誦並不代表百分之百的吸收,可是如果沒有背誦,絕大多數人連最基本的內容都無法熟悉,又談何理解和創造?創造的前提是積累,所謂厚積薄發是也。只有通過背誦才能積累辭彙、培養語感,進而進行理解、發揮、創造。學英語不也要背單詞和課文,為什麼就沒有人說是死記硬背了呢?任何學科都有其具體規律,對語言類學科而言,背誦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如何引導孩子背誦,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潛移默化。在孩子入學之前,還處在模仿能力極強的階段,孩子的「無意識記憶」能力及其發達,韓愈所言「耳濡目染,不學以能」是也。此時,就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詩歌家庭氛圍,堅持和孩子一起背誦,讓孩子在家長「漫不經心」的引導下背誦,不少孩子一邊看電視都能一邊能把各類廣告背的極其熟練,這正是兒童無意識記憶在起作用。
二是堅持長期積累。古文經典背誦是一個長期積累過程,切忌急功近利,尤其切忌不少家長為了滿足自身虛榮,逼迫孩子背誦甚至當眾表演,如此只會敗壞孩子興趣,於長期學習毫無益處。以孩子的記憶力,三五日背一首古詩詞,一兩周背一篇古文名篇並非難事。只要堅持長期積累,兩三年下來數量也及其可觀,完全超過了中小學語文課本對古文要求的背誦總量。
三是堅持融入生活。雖然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欠缺,但形象思維能力卻及其發達。讓孩子死記硬背「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也許不能理解,但帶孩子中秋時節去賞月一次就完全能理解了。只有不斷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讓孩子在背誦時能夠有所感悟體會,能與日常生活對應起來,便不會感到枯燥無味。此外,採取圖文並茂的書籍進行背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年少時背誦的古文經典,隨著時間的沉澱與發酵,已經成為滋養我內心世界最豐厚的養料。尤其是獨在異鄉的歲月,每當我獨自面對內心世界時,都會在古文經典里體會與古之聖賢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實在慶幸自己早年還是背了點東西可供自己在未來漫長的人生去把玩品味。此間詩意早已融入我的生活與生命,並讓我在最孤獨的時刻依舊保持平靜,並虔誠的相信:人生里,總有一段詩意在等你。
背誦古詩有許許多多的好處,大家都講到了,但它並不是一種通用工具,它是對生活的一種升華,愛上它的人,為它沉醉,越是鑽進去了解它,越是獲得更多的好處與享受,不愛它的人,永遠淺嘗則止,不過是上過點學有點文化的證明,也不會影響一個人飛黃騰達,如果一個有情懷又有方法的家長,不疾不徐地去引導自己的孩子接觸古詩,而這孩子又恰巧有興趣、有天分,那無非是件天大的美事,如不喜歡,那也無傷大雅。詩歌往往是噴薄而出的情感,用凝練而又美好的句子表達出來,無論是讀,還是寫,都是急不來、勉強不來的,單單把它看成一種提升自己的工具,未免 唐突了這種美好的存在。
孩子沒出生就買了伊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邊有一篇專門講到背古文的好處。有意者查查看。
於是,我家孩子三歲多時候跟她一起背了:聲律啟蒙 (優酷上還有篇唱出來的,我們就跟著那調唱)
沒有刻意,但也經常念給她聽,沒數過,但也給她講了不少。。。
現在快五歲了,幼兒園教弟子規,偶爾請假沒去落了進度,也會自己根據字面意思強行解釋了,雖然偶有偏差,但因為古文聽多了能附會不少。。。
讀書(包括古文)這種習慣,不像別的特長,學學就能看到效果。
量的積累也不一定有質的飛躍。但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孩子以後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氣質時間久了也會發生影響。。。
有次過洛河,兩岸都是柳樹。過完橋就是國花園,紅色夾胡桃開的正好。琪琪張口就來: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
我希望我不只是活著,還要活得舒心,而要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舒心,要有點內在的力量才行,在我看來這內在的力量來自對美和善的感受。詩歌是感受美的一種重要方式,沒有讀過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的。特別是朗讀。古詩是體現漢語之美的極致。此為讓孩子背古詩的原因。
我當然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感受詩歌的美,到這是要在他願意的前提下,無論多美的事,如果是被迫,那就不美了。此為讓孩子背古詩的首要原則。
最後說一下方法,我家孩子三歲半,我是這麼做的。主要有三方面:尊重他的意願,順應小孩子喜歡韻律、故事和圖畫的特點。
1、不要求過他背,但我會讀給他聽,讀的目的也不是讓他背,而是和他分享我對一首詩的喜愛。
2、自己有一些儲備,應景時自然吟誦出來,與他分享感受。
3、他表示不想聽,我就立刻停。
4、從兒童詩開始。他非常喜歡金子美鈴,多次要求我給他讀《白天的月亮》,我從未教他背,只是他喜歡這首,反覆要求讀,就會了。我倆也在小花園裡開表演會,跑一圈,到了一塊石頭(我們把它作為舞台),我就朗誦一首金子美鈴,他就唱一首自己編的歌。
5、幼兒園如果教了,我不反對,也不幫他複習。不知從哪學會《登鸛雀樓》了,但他不認為那是一首詩......
6、選最好的詩集(包括畫工)。最近他喜歡蔡志忠畫的,他要我讀一句講一句給他聽,對他來說和看繪本沒什麼區別。比如「跳波自相濺」,他說那兩隻白鷺跳到水裡把自己嚇了一跳,覺得很有趣,就哈哈大笑。讀《將進酒》,他就很擔憂的問,李白他很多酒,醉了,還能醒嗎?到了王維那裡,他說,他是太胖了,衣服都遮不住了嗎?是不是男人長大了也有媽媽奶?(蔡志忠畫的王維袒胸露腹,胸部發達) 。挺好玩的吧,母子倆就玩著唄。
他最喜歡的詩是「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令人擔憂呀。
豈止古詩。古文也一樣該背。等你長大以後就會發現,小時候沒打下這種底子,以後再學是百倍的困難。
至於有什麼用?之前在知乎看到過一個比喻,你小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小雞雞有什麼用,非常形象。。。
不從任何父母的角度考慮,僅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小朋友都會對韻律性的文字感興趣,從這一點上來說,古詩詞和淺顯的兒歌沒有區別。
不要強迫孩子機械地背記,自然引導,利用孩子所謂「吸收性心智」,帶孩子一起感受韻律之美就夠了。
詩詞的意境之美,留到長大以後再說吧。以鑄以陶,文質彬彬~~
後悔小時候背的不夠系統不夠多的飄過
我兒子才1歲多,但是超級喜歡古詩,他當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但是居然能整首重複下來,平時說話只能兩個字兩個字的說
ipad裡面裝了個唐詩三百首的,經常要叫他媽放出來給他聽
看來這種平仄押韻的口腔快感可能是超乎文學意義以上的
背古詩詞和講童話故事不衝突啊,完全可以和學畫畫,學音樂同步沒必要做選擇題啊。這點我特別特別感謝我爹!!
我很小的時候我爹就開始給我買很多童話故事書,小時候我非常喜歡快樂王子和小美人魚這兩個故事,現在想想這兩個故事最初教會了我善良和為他人著想
他也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我背詩詞,並不是一板一眼的用大塊的時間填鴨,而是在走路時,哄我睡覺時,空閑時他背一句我學一句(嗯我爹會背很多),開開心心的就背下來了
小孩子天生喜歡韻律感很強的東西,兒歌,歌詞,詩詞,小孩編的罵人的順口溜都韻律感很強,但詩詞絕對是最正向的。我爹給我講了花木蘭的故事就教我背了木蘭辭,很多東西當時確實不懂,但是什麼阿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理解的難度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差不多吧……
而且小孩子的記憶力是驚人的,據說我爹教了三五遍我就背下了木蘭辭全篇,琵琶行這種長篇又偏難的長詩我也只用了兩三天的短短的睡前時間就能熟練背誦
由於我爹這種教育方式,背詩詞完全不是負擔,而且又順口又好聽,就像兒歌一樣。理解不了就先存起來慢慢消化,兒歌也不是全能理解啊。這些又順口又好聽又沒有背誦負擔的背古詩詞,成為我童年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背詩詞的好處是,就算當時不懂,詩詞的韻律,和其中的美感,就像刻板一樣在腦子中存在。而且詩詞的文字描述是抽象的,給孩子以大量的想像空間。一旦遇到與這種想像契合的場景,記憶瞬間就會被激發,眼前的場景也似曾相識
第一次去泰山,不自覺的想起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第一次去西湖,不自覺想起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第一次看壺口瀑布,不自覺想起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第一次去三峽,不自覺想起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第一次去宏村,不自覺想起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這時驚悟,原來正是這些詩詞,在我腦中構建了我對這些名山大川最初的印象
詩詞也最能讓人用美好的語言,準確的形容當時場景心情
春暖花開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秋末葉落的時候,我想到的是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想家的時候,我想到的是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感情不順利的時候,我想到的是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詩詞也最能豐富小孩子的情感。我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那時候哪知道什麼南唐李後主,但是詞句間揮之不去的哀傷是能感覺出來的。還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和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壯志,背著背著就帶感了。
如果沒有這些詩詞,我的腦子也會被一些韻律感強但是沒有營養的東西佔據,比如小時候不知誰編的蔣介石的頭,像皮球,有山有水有河流……嗯,這麼看還是詩詞的語言更美好正能量
非常多的古詩詞是與地理歷史相關的,原來不理解的東西,在後來的課堂上,老師稍加點撥就用似曾相識恍然大悟的感覺
小時候強大的記憶力,是長大後不再擁有的。如果我小時候沒有大量背過古詩詞,長大後我也不會對古詩詞有多少親近感,反而會像其他同學一樣,把背詩當做負擔,這樣我要錯失多少美麗的語言
從功利的角度,小時候大量童話和古詩詞的文學啟蒙,使我語文成績一直非常不錯,尤其是作文的文字控制力。寫作文的時候信手拈來引用古詩詞完全不壓力,正好這樣的作文適合高考
小時候背誦大量的詩詞也非常鍛煉記憶力。現在我的記憶力和小時候沒法比,但是複習一會很多年前背過的滕王閣序,還是能省下滕王閣的門票錢的
再就是我十幾年中小學時期,很多很多同學都佩服我古詩詞的背誦量,還是能小滿足下小姑娘的虛榮心的
退一萬步講,讓小孩子背些古詩詞,就算沒好處,我也實在想不出有啥壞處
古詩詞是我爹對我啟蒙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比如之前提到的童話,那些美好的故事能成為我一生的心靈雞湯。背詩詞,講童話,聽音樂,學樂器等,這些美好的東西和有價值的啟蒙完全可以同步,沒必要做選擇題啊
其實神話故事也有很好的啟蒙,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神農嘗百草,黃帝戰蚩尤等本身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小孩子當故事聽聽挺好
還有我家一直掛著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我爹也經常教我指指認認,從小我就對省市國家的位置和概念有了一定印象,至少不會犯延安是陝北省會這種低級錯誤
再再比如我爹買了一大套中華歷史五千年放在家裡,到現在我都沒翻過幾次,但是天天看分冊的書名也記下了歷史朝代名稱和順序
現在想想這些簡單的啟蒙其實在我腦中搭建了最初的人文知識的框架。之後的學習是不斷豐富框架的過程。童年時期腦中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之後稍加喚醒,就能一觸即發。而如果我之前沒有這些記憶,全新的學習一定會難一些
所以現在不明白不理解無所謂,把美好的語言和知識放在腦子中,總有突然驚覺原來如此的一天。這樣的驚覺就像瞬間通電一樣,相比初學印象和理解才更加深刻。只要方法得當,別讓孩子把學習當做負擔就好
看了其他的回答,有說長大後對詩詞的共鳴來源於兒時所學,說明閱讀詩詞的量很少也不精的,這個我強烈不同意。中國的古詩詞的數量巨大,確實小時候背不了多少。但是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深化的過程,小時候的啟蒙使我對古詩詞有天然的親近感,之後一直在記憶喜歡的詩詞,到現在看到喜歡的還是會記下來,又不是小時候背點就再不背新的了。而且我是出於對詩詞和美好語言的喜愛,隨便淺唱低吟抒發下心情讚美下景色就好,又不是專業的學術研究,沒必要上綱上線深入研究,也沒必要非要達到某種數量級。我好讀書不求甚解又怎樣呢,我能理解多少算多少,不理解的就算了,又不計入績效考核。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麼美的語言,我管辛棄疾真正要表達什麼,我偏當是情詩用也沒什麼不可以吧。不論如何,這些美麗的語言給了我成長的養分,這就足夠了。如果你想讓某個母語是中文的孩子感受中文之美(可能是在他/她成年之後, 甚至成年很多年之後), 可以把一些好的古詩詞介紹給他, 甚至讓他背下來, 多年之後, 這個孩子很可能會感謝或者感激你的, 中文的微妙, 含蓄, 和美麗幾乎都集中在古代流傳下來的詩詞里了(當然了, 平庸甚至低劣的詩詞也很多, 這個靠你自己去分辨了), 李白, 杜甫, 李商隱, 李煜。。。 每個人都有流傳百世的作品值得去記誦。
早歲讀書無甚解
晚年省事有奇功
推薦閱讀:
※從小培養競爭意識真的有必要麼?
※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欺负,打架打不过人家,对校园生活产生阴影,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呢?
※問問有經驗的父母,和只有一個寶寶時相比,養育二寶時心態發生了哪些變化?
※孩子想要一個東西卻不明說,必須你問她、給她才要,是不是有心理障礙?
※中國人是不是在努力變得跟周圍人一樣?從小家庭學校好像都在向我們傳達要跟周圍人一樣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