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總能在厭惡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個問題不免想來答一下。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一些自己不想要的成分,弗洛伊德所指的本我,榮格所謂的陰影,裡面均包含著那些不能被意識化的心理成分。之所以難以將這些心理成分意識化,是因為它們一旦被意識到,會喚起強烈的焦慮,於是自我會無意識地使用各種防禦的力量去抵禦它們的意識化。把這些不想要的心理成分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有而自己沒有,是處理這些心理成分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處理,心理衝突得到緩解,自我暫時會有一種輕鬆之感。

戰爭狀態下,敵我雙方需要使用投射機制來把自己的攻擊性放到對方身上,把對方當成是具有傷害性的敵人,沒有了這種投射,戰士很難把尖刀刺入一個活生生的人。當通過語詞的力量把對方想像為十惡不赦的壞人時,攻擊性釋放的途徑被打通了,戰士們不再因為傷害他人而內疚或愧恨,而內疚或悔恨是一個人壓抑攻擊性的重要力量。夜晚來臨後,人們會把門緊緊地鎖上,以防止壞人的傷害,而這個所謂的壞人,其實更多的來源於自身攻擊性的投射。那些內心不安的人,往往會謹小慎微,生怕傷害到別人而招致報復,其實這些人內在的攻擊性也很強,所以他們難免會把別人想像為具有傷害性的人。

幾乎在每個農村,都會有一個淫蕩的女人,跟村子裡的男人們有著扯不清的關係,她承接了村子裡正經女人們的淫蕩願望。村子裡的正經女人是不屑於和這個女人為伍的,她們通過貶低這個女子來得到超我的讚許,強化自我對本我的壓抑。相反,一個性願望得到充分滿足或心理整合較好的女子,是不會因為性關係的複雜而去排斥對方的,她更能現實的看待和理解對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所有令人討厭的人或物,均是一個人認識和改變自己的途徑:當那些被排斥的心理成分得到了整合,內心衝突也越來越微弱,自我便能夠有充分的能量用於建設性的發展。

所以,你討厭的不是對方,而是那些被你所排斥的心理成分。我們可以推測,當這樣的心理成分越來越能被你所接納時,你討厭的人將會越來越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很少會有討厭的人,因此他們會擁有更多現實的知覺,而不會加上太多主觀的色彩。同樣,一個人也可能會崇拜某個具有理想心理品質的人(諸如自信、洒脫),這是理想自我投射的結果,理想自我越是處於原始狀態的人越容易去崇拜和理想化他人。這一點往往會被一些騙子所利用,他們會利用一些手段讓一個執著於理想自我的人對他們無限崇拜,然後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如果一個人不再那麼地渴望成為某個理想對象時,也就是修通了自戀幻覺後,那麼便可以擁有更多現實的判斷。

看來,內在的整合是關鍵了,整合的人會有更現實的眼光和積極的自我態度,也是心理負擔更少的人,因此也就用不著太多的負性投射了。精神分析是達到內在整合的路徑之一,這也是精神分析不會過時的原因所在。


"如果你憎恨某人,你必定憎恨他身上屬於你自己的某部分。與我們自身無關的部分不會煩擾我們。"——赫爾曼 黑塞

能夠觀察到這個現象發生在自己身上,實在說明題主的心理發展水平是很健康。這個現象,學名叫做「投射」。也就是說,把自己好的或者不好的特點「扣在」別人身上,然後自己就喜歡或者恨上了那個人。

舉個例子
A發現另一個人B很吝嗇、斤斤計較,並且因此而很嫌棄B。在日常生活中,A很大方。A常說的話是 「我可不會像B」 那樣!
其實,在A身上同時發生了兩個心理現象「反向形成」和「投射」。
真實的情況是,A出於很多原因,有可能對於金錢既在乎又「羞恥於在乎」。比如,A從小家境貧寒,家長不得不儘力節儉,A耳渲目染,接受了對金錢的觀念。但是因為從小缺乏零花錢,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都要依賴別人付賬,A或多或少感覺到難為情,甚至直接面對其他小朋友的笑話和奚落。這種矛盾的情景,可能會造就A對於金錢的矛盾態度:從小養成的節儉態度vs對節儉的鄙視。
人是不可能活在矛盾中的,所以很可能A經濟獨立之後變成了一個很大方的人,來對抗內心中對自己「吝嗇」的批評。通過這種不斷地證明,A相信自己是一個大方的人,也就可以愉快的生活的。
但是,從小養成的節儉絕不會因此被消滅,它只是被克制和覆蓋了,甚至感覺不到了。直到A遇到B,發現B是一個小氣的人,於是A就把內心的節儉情懷都投射到了B身上,並且努力排斥B,就如同排斥自己身上的節儉、小氣的氣質一樣。

為什麼說題主心理健康呢?
因為如上面的例子中描述的一樣,投射現象一般發生在「潛意識」中,是意識所不能察覺的。如上例中,A是死活也不會承認(除非在諮詢是里,和自己關係緊密的諮詢師袒露)自己的節儉情懷的。


正好前幾天看了篇武志紅寫的《誰是你人格的對立面》,基本上跟題主的提問算一個思路。
這裡推薦給你看看。也許會有些啟發。
誰是你人格的對立面

嗯……為了大家閱讀方便,我直接轉過來吧:

  矛盾的意識,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看到A,也就看到了-A。
  譬如,看到了內向,也就看到了外向;看到了快樂,也就看到了悲傷;看到了強勢,也就看到了弱小……
  這個道理貌似很簡單,但真能用到具體的生活中並不容易,還是先講一個故事吧。

  一個初中同學有一個複雜的愛情故事:他討厭自己的太太,覺得她不僅丑,而且說話總是不合時宜,總之他一看到太太就氣不打一處來,說上一句話就吵,吵上三句就會動手,於是家裡總是鬧得不得安寧。
  同時,他還有一個情人,非常漂亮,而且極其能幹,在應酬場合,她不會說錯一句話。
  面對這種矛盾,他總是在想,一定要和太太離婚,一定要和情人結婚,而情人也說愛他,也多次說自己做好了準備,只要他離婚她就離婚,有時看到他沒有離婚的勇氣,就說她先離婚然後他再離婚……
  這貌似是很正常的,畢竟這邊是鍾愛的條件優秀的情人,而那邊是討厭的面目可憎的太太。
  但是,這個故事有很多離奇的地方。
  首先,他是先和情人有約會的准戀愛關係,再認識太太的。所以,這個情感糾結的歷史比他的婚姻還要長。
  這很奇怪,我問他,既然先認識了情人,而你們又很相愛,那麼為什麼沒有走到一起去。他回答說,那時他很自卑,覺得自己個子矮小且其貌不揚,而情人是那麼漂亮迷人,他覺得自己配不上她,還擔心她對他並不是真心的。
  一開始不理解她是否真心,那後來呢?
  和太太訂婚後很快就明白,情人對自己的愛是真心的,那時就想退親,但總是下不了決心,結果一拖再拖,越拖離婚難度越大,越拖和情人走到一起的代價越大。
  在整個講述過程中,他一再說「這是命」。在諮詢中,同樣一句話,如果來訪者在短時間內說上3次甚至更多,我就會特別留意起來,並詢問對方,這句話的具體意思是什麼。這樣做,經常會不經意問出非常有價值的結果來,而這次也不例外。
  我問他,你一再說「這是命」,你這樣說的具體意思是什麼呢?
  他回答說,他是和太太相親認識的,而在和太太相親前,在父母安排下,他已和20餘個女子相過親,什麼樣的人都有,但他誰都沒答應,他也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和太太相親是最後一次。他到了女方家,一進房間,看到屋子裡坐著四五個女孩,其中一個明顯最難看,他心裡一咯噔,暗自祈禱說:「千萬不要是她。」
  沒想到,果真是她,而更沒想到的是,他竟然應了,他覺得這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所以說「這是命」。
  這真是一個關鍵的細節,揪住這個細節,我一再問他,這個「命」是誰製造的?
  最初,他說不知道,也許是老天爺之類的神秘力量吧,但最後,他承認,這是他的選擇。

選擇是為了逃避自卑
  他的右手,有蠻嚴重的皮膚病。我問他,這種皮膚病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他想了想,說結婚後第八年。
  我再問,那一年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
  他說,那一年,他第二個兒子出生了。他覺得,第二個兒子出生,給他的感覺就像是在棺材上親手釘下了最後一顆釘子,他離婚的事情再無可能了。
  所以,他恨自己的手。當他這樣說時,我能看到,他的右手正微微顫抖。
  我再問他,是誰想要第二個兒子。雖然我和太太商量要第二個孩子時,我還是忍不住有一絲驚訝。
  談到這裡,事情就非常清楚了。一開始,他說,是別的因素導致他不能和鍾愛的情人在一起,譬如他的太太、孩子,他的父母和親戚的反對等。但最後,他清楚地看到,一切都是他的選擇。
  這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分裂。意識上,他想和太太離婚,想和夢中情人共度人生,但潛意識上,他根本不想離婚,根本不想和夢中情人一起過日子,所以,儘管和看似完美的情人早就相戀,但他還是選擇了與他認為又丑又不會講話的太太結婚,這是他的渴求。或者說,看似完美的情人,是他意識上的渴求,而看似一無是處的太太,是他潛意識上的渴求。
  他潛意識上渴求什麼呢?
  答案他前面已經給出。他說了,和看似完美的情人在一起,他很自卑。其實不只和她在一起自卑,和其他女孩在一起,他都很自卑。對此,他承認說,那時不只和女孩在一起自卑,在任何人面前他都有強烈的自卑,他覺得自己很醜,別人不會真心接納他,只是因為他特別會開玩笑而能給大家帶來樂子,所以他的人緣看起來還不錯。
  那時,你覺得自己很醜?我請他注意他的這句話。
  這有什麼奇怪的嗎?他回答說,那時我是這樣覺得的,但後來越來越強壯高大,並且掙錢越來越多,這種感覺就沒了。
  你討厭自己丑嗎?我再問。
  討厭!他回答說。
  這種討厭,和你對太太的討厭像不像?
  聽我這麼問,他感到震驚,因為對自己丑的討厭,和對太太丑的討厭,這的確是蠻像的。
  我解釋說,你對太太的討厭,其實是對自己內在一部分的討厭,你內心有一個自卑的小孩,你將這個自卑的小孩投射到太太身上了。也即,你將對自己這一部分的討厭投射到你太太身上了。
  假若沒有太太,這種討厭就會是你內心的戰爭。但是,自己討厭自己這種感覺太痛苦了,而將這種內心的戰爭轉化成外在的關係里的戰爭,自己就可以獲得很大的解脫了,只是這樣做傷害了太太。
  這也是你為什麼沒有選擇和看似完美的情人一起生活的重要原因,假若這種內在的衝突沒有得到化解。那麼,你選擇的情人越優秀,你就會越自卑,整天生活在自卑中的感覺很不好受吧?相反,如果選擇一個條件很差的配偶,整天讓她自卑,而自己高高在上,是不是會舒服很多?雖然這會有很大代價,但畢竟高高在上的滋味還是比自卑要好很多。

聚焦自己內心深處
  我這個初中同學的故事,可以很經典地詮釋「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的道理,這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
  無比渴望和美貌情人一起生活是A,而-A就是懼怕這種生活,或者說,這種看似美好的生活有巨大代價;和「又丑又不會說話」的太太一起生活的痛苦是A,而-A就是在這種生活中隱藏著的巨大好處;
  情人的「完美」是A,而他在情人面前的自慚形穢就是-A;太太的自卑是A,而他在太太面前的高高在上就是-A;
  以前,他看上去很自卑是A,而他對高高在上的感覺的渴求就是-A;現在,他看上去很自信是A,而他內心中藏著一個自卑的小孩就是-A。
  總之,他的意識和潛意識是分裂的,意識上渴求A,但潛意識上戀棧-A。A的程度看起來有多強,-A的程度看起來也就有多強。對於他而言,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鴻溝太寬了,以至於意識對潛意識的秘密一直沒有覺察,這導致他十多年來一直生活在嚴重的衝突中。
  那麼,該怎麼化解這一衝突呢?關鍵是將注意力的焦點從外部轉移到自己的內部來。以前,他會一直盯著太太和情人,在兩者之間猶疑,總是想著該如何在她們之間做選擇,但現在,他要明白這是自己內心的事情,答案不再是她們之間的二選一,而是他該如何改變內心。
  要改變內心的方向很簡單,就是拉近A和-A之間的距離。譬如,對於他而言,這麼多年來,A的分數可能是9.5分,-A的分數相應也是9.5分。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分裂,但假若A和-A的分數都逐漸減至7分、5分乃至3分,那麼衝突就逐漸減輕了,而內心的衝突減輕後,外部的衝突也會相應減輕。
  在我的課程「自我覺醒之路」中,我留過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作業:用5~10個形容詞描繪「真實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
  其實,這就是A和-A,真實的自己就是A,理想的自己就是-A。
  真實的自己是怎麼形成的?或者說,我現在的個性是如何形成的?是在關係中形成,更具體而言,就是童年時在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相處時形成。
  作為新精神分析流派的客體關係理論認為,當孩子呈現某種品質時,得到了父母的親近,也即在關係中的獎勵,那麼孩子就會執著於這種品質,並將其視為「好我」。
  相反,當孩子呈現某種品質時,遭到了父母的疏遠,也即在關係中的懲罰,那麼孩子就會懼怕或抵觸自己這種品質,並將其視為「壞我」。
  通常而言,「真實的自己」也即「好我」。
  「好我」和優點不一樣,「真實的自己」中有很多缺點,我們會覺得自己某些個性已經嚴重不適應目前的生活需要了,非常想改變但卻改變不了。
  但這只是從當下的情形看的,而假若去審視我們的童年的話,會發現,幾乎所有「真實的自己」中的個性,都曾經在與父母的關係中獲得過很多好處的。也就是說,在我們潛意識深處,其實是將這些個性視為了「好的」,認為這些個性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長大後,我們或許一時碰觸不到潛意識深處的感受和想法了,於是忘記了這些個性曾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譬如,3名學員問我,他們的孩子怕貓怕狗,這是怎麼回事。還有一些學員也反映過類似問題,但這3名學員反映的問題有一致性,都是他們的孩子怕那種小型的狗,而對大型的狗,懼怕卻要少很多。
  那麼,很簡單,貓和小型狗,會讓人聯想到什麼呢?就是毛茸茸的寵物,必須仰賴人的照料才能生存,而且特別在乎主人的關注。
  再了解他們的故事會發現,他們的孩子在相當程度上就堪稱完美寵物,非常粘人,缺乏獨立性,膽子小,同時又蠻好玩。
  在我的理解中,因為他們的父母不喜歡孩子有獨立意志,所以這些孩子為了維持與父母的關係,儘可能地繼續獲得父母的親近和認可,同時又免於懲罰,不得已變得像寵物一樣了。但是,他們又不喜歡自己這個樣子,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罷了。
  平時,這些孩子的注意力在別的事物上,並不容易看見自己,就沒什麼問題,但當那些小寵物站在他們面前,就像照鏡子一樣照出了他們的存在,於是他們一下子變得恐慌起來,但他們其實恐慌的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總能找到你的-A
  找到A比較容易,但看到自己身上也有-A,這就是一個相當困難的挑戰了。
  前天,和一個企業家朋友聊天時,我談到了這個道理。他覺得很有意思,但這好像不能用到他的身上,因為他覺得他非常和諧一致,看不到自己內心有A與-A的衝突。
  是嗎,我回答說,這很有意思,請你列一下你的個性吧。
  他列了以下幾個:「負責、勤勞、善解人意、頑固、強勢」。這幾個個性的相反很容易找到,就是「不負責任、懶惰、任性、靈活、容易受人擺布」。他覺得,這些-A他身上沒有。
  你自己身上沒有,你身邊的人有沒有呢?有沒有至少這樣一個人,他和你的關係很重要,而他恰恰具備你的這些-A。
  他想了想說,我的父母和我的兄弟姐妹,都是一樣的。我的配偶沒有我那麼負責和勤勞,但也只是程度上弱一些。
  思考片刻,他忽然激動地說:「我的拍檔」。他說,拍檔的確是和他完全不一樣的人,那些-A在拍檔身上都有,最近他們老起衝突,甚至已經鬧到了準備散夥的份上。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們每次起衝突都是同一個模式:他交代一些相對不是那麼難的任務給拍檔,然後委婉地、和風細雨地、溫和地引導拍檔,這個任務可以通過什麼方法完成。但是,到了最後他發現,拍檔總是會莫名其妙地使用自己固有的一些辦法來做工作,而且總是完成不了任務。這時他們就會吵架,吵到激烈的時候就彼此威脅鬧分手。
  我問他,這種模式中你的生活中有過嗎?
  他想了想說,沒有。
  但是,我已從一些不起眼的細節中猜到,他的媽媽在他小時候就是這樣對待他的,於是我直接問他,小時候媽媽是怎樣教你做事的。
  他愣了一下說,媽媽對他的方式,和他對拍檔的方式,只有最初的部分是很像的,媽媽也是委婉地、和風細雨地、溫和地引導他。但面對媽媽,他是非常溫順、非常乖地聆聽媽媽的教誨,並按照媽媽說的方式去完成任務,而且還常常比媽媽設想得更好。
  像一個乖孩子一樣完成媽媽的教誨,這是你的A,那麼,你的內心中有沒有過相反的渴望呢?例如根本不想按照媽媽的意思做事,而完全為所欲為,也就是像你的拍檔那樣,甚至遠比他更過分?
  他再一次愣住了,那種渴望,他自然是有過,只是已經很久遠了,而且似乎已很微弱了。但這越微弱,就越要尋求表達,因為這是我們內心深處最重要的渴望,它被壓抑得如此厲害,以至於意識上完全不能聆聽到。這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個人,讓那個人替自己表達這種呼聲。
  我說,這就是你為什麼選擇這個拍檔的原因,相信以你識人的眼光,如果純粹為了公司的經營,你可能根本不會選擇這個拍檔,但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偶然的理由,令你硬是選擇了這個拍檔。這不是你做生意的需要,而是你內心的需要,你需要找一個人,把你內心深處被嚴重壓抑的東西投射到他的身上,那樣看到了他,也就像是看到了你自己。我回答說,首先,你要感謝你的拍檔。選擇這樣的一個拍檔,這是你自己內心的需要,而他滿足了你的這個需要,甚至這個需要比成功都重要。這個拍檔成了你的替罪羊,讓你可以理直氣壯地將你內心的衝突轉嫁到這個外部關係上來,從而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你的痛苦。
  所以,你要感謝他,非常用心地感謝他。

簡單的練習
  這個練習是從美國催眠治療師斯蒂芬.吉利根那裡借鑒而來的,分三個步驟:
  1.列出你的所有重要個性,也即列出A。
  2.找出-A。
  3.對自己說,我可以A,也可以-A。
  在找出A與-A時,不要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一定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貼切地表達出你內心的感受。例如,「正直善良」和「邪惡自私」就是表面性的語言,但「考慮別人的感受」和「考慮自己的感受」這就是貼切的表達了。
  找-A的時候,不用著急,一定要用你能接受的語言來表達-A。
  至於第三步,其更具體的做法如下:
  1.帶著感覺對自己說,我可以A;
  2.帶著感覺對自己說,我可以-A;
  3.帶著感覺對自己說,我可以同時擁有A與-A,這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
  這是個很簡單的練習,也很容易操作,如若你非常認真地去做這個練習,這會給你很大的幫助。 (作者:武志紅 )


因為自己的缺點在別人身上看到,更加讓自己討厭


因為你站在他和光源之間。

哈哈哈

(引自可能被摺疊的不見光的神級吐槽)


其實有時候對別人的討厭或憤怒,其實是把對自己的不滿發泄在別人身上。


大部分人並不具備自己喜歡那類人的個性,卻有自己最討厭人的特徵。
你越是討厭誰,說明你越像誰。


如果討厭什麼就會發現自己身上也有什麼影子,那麼問題來了:

恐同即深櫃,所以很多保守的父母都有同志的影子?
討厭她漂亮所以你有漂亮的影子?
他粗俗暴力隨地吐痰所以你也有暴力隨地吐痰的影子?

討厭就討厭,看不慣就看不慣,羨慕嫉妒恨就羨慕嫉妒恨,我就是毫無目的地討厭了……你是因為不想讓討厭你的人安心才來個「缺點的魔法轉移」吧,影子唬誰啊ˊ_&>ˋ

心理學可能真的有這種說法,題主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心理學中這句話的前因後果,斷章取義很容易讓自己疑惑和自省過度。了解以後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或者沒有顧忌地討厭一個人啦!


人的痛苦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我們之所以厭惡那個人,正是因為我們自己或多或少也是這樣一個人。我們只是厭惡那樣的自己罷了…

人往往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而對於自身的不足熟視無睹。當你發現某個人具有和你相同的一些缺點時,你會特別難以忍受,你對ta的厭惡感也會成倍地上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都是凡人。


「 你所抵觸的,就是你應該接受的 」


張德芬老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對這種心理有一種解釋:你所看到別人的缺點其實就是你自己身上這種缺點的一種映射。當時覺得很詭異,後來抱著這種態度在生活中慢慢去觀察,就平和了很多。


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不遠處,前呼後擁地走來一位大臣的孩子,這位大臣在年輕時曾經把畫家的父親欺詐得心碎地死去。
這孩子在畫家的作品前面流連忘返,並且選中了一幅,畫家卻匆忙地用一塊布把它遮蓋住,並聲稱這幅畫不賣。
從此以後,這孩子因為心病而變得惟悻;最後,他父親出面了,並且願意付出一筆高價。可是,畫家寧願把這幅畫掛在他畫室的牆上,也不願意出售;他陰沉著臉坐在畫前,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我的報復。」
每天早晨,畫家畫一幅他信奉的神像,這是他表現信仰的惟一方式。
可是現在,他覺得這些神像與他以前畫的神像日漸相異。
這使他苦惱不已,他徒然地尋找著原因。然而有一天,他驚恐地丟下手中的畫,跳了起來,他剛畫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麼地酷似。
他把畫撕碎,並且高喊:「我的報復已經回報到我的頭上來了!」


有時很遠有時很近~
感到一種力量驅使我的腳步……


每個人的賤都是天生的,永遠不可改變。你越想掩飾自己的賤,就會更賤。唯一的逃脫辦法就是承認自己的賤並設法喜歡這一點。——王小波


這正是你厭惡他的原因。


建議看看黛比福特的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這本書


這尼瑪終於解釋了我看到一個高富帥揍丫一個的原因


因為你厭惡他,會下意識地關注他,他的缺點你總能看到。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很多共同點。而你對他的厭惡,使你能敏感地察覺到你們的相同之處。
尤其是如果你討厭自己有某個缺點,那麼當你厭惡的人也有這個缺點時,你會更敏感地察覺到,而且你將會更厭惡對方,對自己有某個缺點的不自信有多深,更厭惡對方的程度就有多深。


推薦閱讀:

什么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
如何開心理諮詢室?
作為心理諮詢師,你在開始直接和來訪者工作之後,對倫理守則有哪些新的理解?
如何界定心理諮詢中「正常詢問」與「性騷擾」的邊界?
不敢谈恋爱了是什么心理?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