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谡?


强烈质疑 @刘轩鸿 的观点,主要就是街亭阴谋论的观点。

1、我看完三国志都没看到有费祎审问马谡的说法,相反我倒是找到相反史料反驳:【遷為侍中。亮北住漢中,請禕為參軍。以奉使稱旨,頻煩至吳。建興八年,轉為中護軍,後又為司馬。】而一出祁山是在建兴六年。也就是说在马谡出事的那段时间,费祎的表面工作是参谋军事,实质工作是作为外交官和吴国联络,审问的事情根本不是费祎的工作。

而且马谡也不是没和诸葛亮说上话【〈襄陽記曰: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张休、李盛也明确记载是诸葛亮亲自下令处决的【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

我不知道, @刘轩鸿 的那些说法到底是哪里来的?出处在哪里?

至于马谡,刘备已经说得很好了:言过其实。用我们熟悉的话讲就是喜欢吹牛,不踏实。

之后我们来看,为什么要斩马谡?我的结论是:马谡的罪过不是因为战败,而是因为不听号令,自行其是。

诸葛亮传已经说得很明确了【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这一点在诸葛亮自己的上奏中也提到过【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而街亭惨败之后,王平为什么会没事,反而升官,其他将军要么死,要么被撤职?理由就在于王平对诸葛亮的命令严格遵照执行,哪怕和自己顶头上司翻脸(这里强调,王平不是什么副先锋,只是马谡帐下一名普通将军而已)。至于污蔑王平不战而逃的,拜托去看看王平的传好吧?建兴九年就阻挡住了张郃,延熙七年还把曹爽顶回去了。这件事众人皆知,在姜维传里也侧面提到过一次。你这么污蔑人家王平,不怕王平晚上上你家找你评理啊?

从王平和马谡的反差也可以看出,在军队里,服从是第一位的。军令如山。一个不听号令的家伙,如果还能宽恕,这队伍就没法带了。

用一句更明确的话来讲,马谡不是能力问题,经验问题,而是最要命的态度问题。诸葛亮估计真的是觉得自己眼瞎了,怎么挑了这么个胡来的家伙。这件事让诸葛亮胸闷了整整一年,以至于刘禅都看不下去了,特意下诏安慰他【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

---------------------------------------------------------------------------------------------------------------------------------

感谢 @湖海之士陈元龙 的提醒,这里补充一下向朗传的部分,【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我这里不讨论弃军逃亡的说法,因为【逃亡】也可能是战败后,自知不免死,意图逃跑脱罪的行为。而且马谡不听号令,上山固守被截断水源之事,不但蜀汉这边的王平传有提及,魏那边的张郃传可以印证,应该是确证无疑的。

我要着重讨论的是向朗的身份和诸葛亮的态度。向朗当时是丞相长史,是相府幕僚长,首先就地位而言,不可能比身为参军的费祎低;其次作为文官的向朗也能参与到马谡事件中来,费祎又如何一手遮天呢?最后,从诸葛亮的态度和举措来看,对马谡是非常厌恶的,对马谡事件是全面掌握的,所谓费祎先斩后奏,欺上瞒下根本是子虚乌有。


武侯看好,先主不鸟

夷陵之战以后,蜀汉元气大伤,人才凋零,头号后备干部,马氏五常中最优秀的马良战死。由于人才断层也好,因为关系照顾也罢,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马谡终于进入了诸葛亮的视野,开始崭露头角。马谡年轻,有才,军事理论素养很高,心胸也很宽广,没有和谁结怨的记载,是蜀汉难得的又年轻又能陪诸葛亮聊天还有良好人缘儿的后备干部。虽然当时的诸葛亮还比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但并不代表他不需要培养接班人。而且,一个人能耐再大,有个可以商量的人也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有这么个令人欣赏的后生陪你聊聊天,给你跑跑腿,为你代代笔,不比事必躬亲鞠躬尽瘁要强多了吗?诸葛亮与马谡的感情和亲密程度远远不是魏延、杨仪、蒋琬、费祎、姜维可比的,似乎在马谡死后,诸葛亮就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默默流泪了。

奇怪的是,没有任何可以查证的原因,刘备特别不喜欢这个毛头小子,临死前还要特意嘱咐一句:“马谡这小子就知道吹牛X,他把自己当根葱,你可别拿他蘸酱吃。”。按说,先帝有这样的遗命,马谡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就没啥指望了,可这时刘备的威信已经大大下降,他说的话,诸葛亮就是可以当做耳旁风。很难说这对于马谡是幸还是不幸。


攻心为上,七擒七纵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南中,马谡一直送出几十里。诸葛亮说:“这事儿咱俩商量了好久了呢,今天你还有啥要嘱咐的啊?”马谡说:“南中那个破地方又远又不好打,仗着咱们懒得搭理,这帮孙子一直跟咱嘚嘚瑟瑟的。就算咱们今天把他们狠锤一通,明天咱们走了他们照样得瑟。现在您正准备握紧拳头砸曹魏,那帮混蛋一旦知道咱内部空虚了,肯定使劲儿折腾,往死里得瑟,可要是这次去把他们全都杀光光吧,厚不厚道倒是无所谓,可一时半会儿也杀不完啊,太费事儿了,我觉得吧,这打仗的原则呢,用魅力是上策,动刀子那是下策;用您那深不可测的智慧让他们拜倒在您的四轮车下最好,犯不着和他们死磕,我盼着您能施展您迷倒众生的魅力,让他们跪舔您的风采。”诸葛亮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马谡的建议,顺利搞定了南中,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七擒七纵。


诸葛武侯这一辈子,只要有他在,从来都是他拿主意,他采纳别人的建议,就这么一次啊。你可能说就算没有马谡,诸葛亮也照样会施展他的魅力,但是年纪轻轻的马谡能和诸葛亮想到一块去,也已经很了不起了。毕竟,对年轻人要包容,不要总是挑刺儿嘛。


街亭战败 疑点重重

建兴六年(228年),苦心孤诣、策划多年,力求强行扭转历史车轮的不世奇才诸葛亮第一次兴师北伐。由于魏国压根没想到元气大伤,积贫积弱的区区小蜀国还敢来挑事儿,这些年都没做什么准备,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蜀军吃完了现成的肉,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在于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工作部署会上,诸葛亮力排众议,派遣他从未独当一面的得意门生马谡出任先锋,率领两万人的部队镇守街亭。魏明帝曹睿得知蜀汉来伐后,派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老将张颌总督各路军马五万人去街亭收拾马谡。史书记载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没有据城坚守而是将部队驻扎在山上,副先锋王平一个劲儿地提意见,说跑山上去没水喝了可咋整啊?马谡饱读兵书,自己想出来的得意之作怎么能让一个番汉混血字都不认识的大老粗搅合了?他不屑一顾地告诉王平他正是要仗着南山的地势,居高临下坐等魏军仰攻,断了水源怕什么,弟兄们为了喝水肯定以一当十,奋勇拼杀啊,丞相有事儿还要和我商量,你敢怀疑我的智慧?王平说不过他,自己分了五千人的部队到山下驻扎呈犄角之势。


结果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之后,没有进攻而是放火烧山,坐等蜀军被烧死熏死。蜀军士兵一开始也想为了喝水和魏军拼命,但是魏军严阵以待,烟熏火燎加上口渴难耐的蜀军一看打不过,不少人就为了喝口水屈膝投降了。马谡孤身一人杀出一条血路,在奔回大营的路上被捕入狱(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身手还是很不错的),很快在狱中暴卒,死因不明。年仅三十九岁。


街亭之战,马谡身败名裂,成为了蜀国第一猪队友。人们常说,就是他坑了千古名相诸葛亮,坑了伟大的北伐事业。要不是这个坑货,说不定蜀汉早就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了!这言过其实的小子,和先主刘备说的一模一样!就会吹牛、纸上谈兵!罗贯中老师还在《三国演义》中辛辣地刻画了马谡自以为是的狂笑脸嘴,着实让人看了就生气。而正史《三国志》甚至都不屑为他列传,他的事迹只能从其他人的传记里拼凑而来。千年以来,马谡都是为人所不齿,受尽唾骂,千人踩、万人踹,就连《三国杀》也给了他一张不讨喜的脸,以及不给力的技能。


不过读史至此,深究下去,还是蛮让人疑窦丛生的。首先,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王平为副先锋,但最终证明王平的预判全对,马谡的战术全错,王平真就这么有本事?诸葛亮培养多年的接班人真的就这么不堪?堂堂智慧的化身就这么个眼光?其次,马谡并非如《三国演义》中所写被诸葛亮挥泪斩杀,他是在没有面见过诸葛亮的情况下入狱,在狱中暴卒的。而负责审问他的人,是费祎。而且费祎还处死了马谡手下的将军张休、李盛。整个街亭一战,也只有王平升官了。联想到费祎后来在处理魏延和杨仪矛盾时两面三刀的所作所为,掌权后对姜维的种种压制,他的人品和政治品格是颇为值得怀疑的,他对马谡的审理的公平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那么问题来了,马谡的败亡背后可不可能有一些别的东西呢?


马伯庸先生在《三国配角演义》中提出了一个假设:马谡发现城墙破败,难以作为屏障,只有选择山上扎营,同时派王平驻守水源,但王平不战而逃,恶人先告状,而费祎出于对马谡的嫉妒,加上对诸葛亮接班人位置的垂涎,杀张休、李盛灭口,阻止马谡面见诸葛亮,与王平联手陷害了马谡。无论经过如何,街亭一战的最终受益人正是费祎和王平。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可以解释很多疑问,比如马谡为什么不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一定要驻军山上?向来平庸的王平怎么就突然间变得这么英明神武?费祎为什么要杀死张休、李盛?要知道打了败仗就要处死这在三国时代非常反常,相当诡异,就算立了军令状的马谡该死,张休、李盛不过是服从命令,为什么也被处死了呢?


马谡之死是蜀汉的重大损失,诸葛亮从此没有了可以商量事儿的亲密战友,只能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五十三岁而亡。由于失去了马谡,诸葛亮临终前安排的是行政上让蒋琬、费祎接班,在军事上交付姜维。但蒋琬身体不好,没几年就病故了,而姜维毕竟是降将,根基不足,处处受制于费祎,直到费祎被刺杀(讽刺的是费祎这个对魏主和派首脑偏偏被魏国降将刺杀了)以后才能放开手脚。总体上诸葛亮这一生看人还是很准的,用人还是很得当的,唯独在街亭一战前后出现了问题,他要么是错信了马谡,要么是被费祎蒙蔽了。但真相永久地被埋藏在了历史之中,留给后世的,也就只有那个言过其实的猪队友马谡……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在甘肃境内)。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议论者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挡马谡。(《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

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得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资治通鉴·卷七十一》: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马谡因此获罪入狱,判处死刑,诸葛亮流泪将他斩首,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

从正史记载来看,我们有如下的疑惑:

1、为什么明明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在场,并且大家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而诸葛却执意要提拔马谡为街亭先锋?

2、马谡一向敬重诸葛亮,对诸葛亮以父待之(襄阳记),为何到了关键时刻,却不执行诸葛亮三令五申的军令,难道有什么其他问题么?

3、马谡这个人真的向刘备死之前说的那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么?

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1、刘备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具体请看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的一段话代表什么意思?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刘备死前说马谡这个人夸夸其谈,嘴巴说的话比实际能力要强,关键时刻不能大用。如果从后来的事迹看,马谡失街亭致使北伐功亏一篑,刘备可谓是识人有先见之明。其实不然,刘备不过是误打误撞而已,刘备的本意并不是想说马谡这个人不行,而是想告诫诸葛亮,少与那些喜欢夸夸奇谈,谈古论今的人接触,更不能委以重任。为什么,因为当初诸葛亮早年起事时,就喜欢跟一些夸夸其谈的人谈论国家大事,诸葛亮自己当然有本事,但那些跟诸葛亮一起谈论天下的人未必有真才实学,即使有真才实学,也恐怕要大打折扣吧。刘备曾经和司马徽等荆州名士交谈过,当时听来,刘备觉得信心百倍,然而真正到了安邦定国之时又无一计可施。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徐庶、石韬这么“有才能”的人,怎么职位都不高啊,难道魏国人才这么多么?在诸葛亮心目中,这两个人不说当丞相,至少也得是个九卿侍郎吧。结果徐庶的官职是右中郎将(武官中属七品)、御史中丞(文官中属五品),而石韬的官职是郡守(文官中属六品)。他们虽有一定才能,但绝非大才,故而在魏国只能担此职位。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以为他们跟自己一样才能超凡。而这一点,刘备看的很清楚,刘备知道马谡这些名士有些才能,但关键时刻绝对不是可以托付的人,而这样的名士诸葛亮偏偏特别器重,因此刘备在迷离之际,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却没有料到,最后竟然真的发生了。

如果刘备肯定马谡一定会坏大事的话,刘备一定像杀张裕那样毫不留情的杀掉马谡。之所以让诸葛亮自己去审查观看,是提醒诸葛亮用人要得当谨慎。事实上刘备并不具备很强的识人之能,比如庞统和蒋琬,最开始刘备也没有重用他们,但刘备跟名士接触多了,自然就知道他们的才能有几斤几两,只是想告诫诸葛亮,用人要慎之又慎。

客观的说,马谡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 史书记载: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诸葛亮便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资治通鉴·卷七十》: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不久,诸葛亮斩杀雍闿,并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因而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再次反(《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注引《襄阳记》: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马谡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一极具稳定蜀汉后方政治格局的战略十分具有远见卓识,为诸葛亮日后北伐奠定了稳定的大后方基础,马谡计策不可谓不高明。

马谡有才华和名气, 并且在战略上给予诸葛亮很高的谋划策略,这样的人应该说非常的有才能,所以诸葛亮提拔他为贴身参军,常常与其议论军机大事。就当时的情况下来看,益州疲弊之时,如果对于这样有才能的人,诸葛亮不重用,反而显得诸葛亮不以国家利器为重。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刘备所说的“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并不准确,至少如果针对马谡的话是不准确的。

2、街亭之战,马谡和诸葛亮的博弈

根据诸葛亮对马谡的了解,再加上马谡对兵法的熟悉程度,守住街亭应该说以逸待劳,并不是难事,至少不会让魏军大败而归。奇怪的是,马谡一反常态,完全不执行在诸葛亮面前一口承诺的行军计划,反而自作主张起来,这到底是为何。

我们称诸葛亮为甲方,马谡为乙方,魏军为丙方。

甲和乙博弈

甲/乙 乙击败丙 乙被丙击败

执行甲军令 1,1 -2,-1

不执行甲军令 1,2 -1,-2

说明:

执行甲军令,且乙击败丙:诸葛亮用人得当,马谡保卫街亭有功,因此各获利为1;

执行甲军令,乙被丙击败:诸葛亮战略失策,马谡用兵不当,主要责任在诸葛亮,因此诸葛亮损失为2,马谡损失为1;

不执行甲军令,且乙击败丙:诸葛亮战略不知效果如何,但用马谡得当,马谡用兵如神,一战成名,因此诸葛亮获利为1,而马谡获利为2;

不执行甲军令,乙被丙击败:诸葛亮战略不知效果如何,但马谡用人不当,马谡临阵不听指挥,擅自用兵,因此诸葛亮损失为1,马谡损失为2。

因此,对于甲乙博弈来说,对于甲,只要乙击败丙,则获利。而对于乙来说,在乙击败丙的前提下,不执行甲军令的获利最大。

甲乙集团和丙博弈

由于甲乙集团和丙作为战争对手,属于零和博弈。也就是说,甲乙集团的最佳策略是乙击败丙,甲乙集团的最佳策略是丙击败乙。

从以上博弈分析可知,对于诸葛亮来说,街亭之战的结果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诸葛亮只关心街亭是不是能够守得住或者击溃魏军,而并不关心街亭具体是怎么守卫的。

而对于马谡来说,既然最后的结果只要是守住街亭的话,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就应该由自己来掌握。对于当时的马谡来说,在战略谋划方面,已经得到了自己最敬重的榜样——诸葛亮的多次公开表扬认可。而这一次,是马谡首次作为一个将军独自掌兵,正如前面博弈分析的一样,如果马谡是因为执行了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取得胜利的话,就没有办法在初次崭露头角之时,一战扬名天下。对于马谡这样一个恃才傲物的人,他是绝对不会甘心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此时,马谡正处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理论的跨度上,他不但要得到诸葛亮的认可,更要得到像诸葛亮那样“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将相梦的实现。既然只要打赢这一战,即使自己不遵从诸葛亮的谋定,他料定诸葛亮不但不会责罚他,反而会夸他临机应变,化险为夷的帅才之能。一个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往往就会剑走偏锋,做出出人意料的事情出来。

像马谡这样有才能的人,在委以一番大事之前,早已名声远播,天下皆知其才能时,通常会做这件大事的时候,做出不寻常的举动,为的就是要“一鸣惊人”,实现自我价值。马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赵括,就是这样一个人。赵括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夸夸其谈之辈,其实不然。赵括在兵法上能够把自己的父亲——一代名将马服君赵奢说的哑口无言,说明他的战略思维很好,有很好的战争素养,绝非一般人眼中的无能之辈。赵孝成王启用赵括,是因为赵括名声远播,才能出众, 关键时刻赵王不可能不对赵括进行一番拷问。经过一番拷问,赵括说明自己的战争策略后,赵王才正式用赵括替代廉颇。赵括替代廉颇后,一改往日的守势,变为攻势,而且比之秦军更加勇猛。后来因为轻易追击,被秦军围困四十余日,赵括突围战死,其余投降秦军,被坑杀四十余万。

赵括与马谡何其相似哉?两人真正掌兵之前,都是熟读兵法,海内闻名,心中都有出将入相的梦想,马谡以诸葛亮为表率,赵括以赵奢为表率。两人一旦掌兵后,都反其道而行之。马谡明明应该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迎击魏军,却选择偏离水源的地方,就是要与诸葛亮相悖,自以为高诸葛亮一等;而赵括,明明应该维持廉颇守势,或者大部守势,以待秦军粮草不继 ,却偏偏全军冲锋,要一战灭了秦军,自以为高廉颇、白起一等。

对于马谡来说,如果他作为诸葛亮的参军位置的话,我相信他一定会很明智选择依山傍水阻击魏军,同样,如果赵括跟他父亲赵奢谈论如何防卫秦国攻击的话,也必定会选择守势为上。为何他们一旦自己掌兵后,结果就大相径庭呢。因为,他们所期待的成就太大,他们要突破自己之前的局限,干出一番大作为来。可是,现实是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他以血的教训告诫后人,妄图一战成名,剑走偏锋,往往会功亏一篑,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笑谈而已。更加警示后来的决断者,当将一件大事交付给别人的时候,不但要熟悉他的才能,更加要给其机会,不断的进行尝试,绝不能一蹴而就,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在考察才能这件事上面,王健林做的很好。先不管王思聪是驴子还是马,王健林没有把万达最核心的机构交付于王思聪,并不是不信任王思聪,而是不能。至少现在不能,即使王思聪天天跟王健林吹:你看,我都成了国民老公,还怕我干不好么?一旦王健林发混,把关键工作交给王思聪,万达休矣。现在,很明显,王健林甩手几个亿给王思聪,让他先历练历练,等到他几个亿能够游刃有余之时,在慢慢交付,此乃上策。如何看来,王健林首富之才绝非浪得虚名也!


一来就是5楼中单,保证打爆对面,还说打得不好随便骂。哪知道送爆三路,sorry全场。分段怕是代练上来的吧?唉,蜀国的进阶赛就这样失败了。


不管是真的马谡导致的失败还是所谓的有疑点,我只想说,马谡是一个人才,他有才能这个是肯定的,不过,人才就不能失败一两次??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谁没有失败过一两次?只是他的一次失败没有了以后证明的机会而已!
当然了,他的才能还有一个弱点,就是经验不足,没有过多的参与军事行动的经验。


已有的答案没有我满意的。不过我相信孔明看人的眼光。马谡应该是运气不好。他的才智应该要肯定


马谡擅长出谋划策,谈论计略,但亲身上阵,一不能像魏延等猛人冲锋陷阵,二不能像普通战将那样轻车熟路地调动指挥。街亭之战到底是不是按诸葛亮的布置就能赢了,未必,蜀军毕竟人少,马谡的布置未必真比诸葛亮的差,但是至少证明马谡的战场指挥能力确实不行(就事论事,马谡是谋士之才,而非是当将军的料)。儒将很多都是先统兵而后读书以长才智,哪有读了几年书突然就会带兵了,估计给马谡一百人他都得分几个伍长出来才能调动,于是战局不利就溃不成军。诸葛很可能知道街亭迟早失守,只是想争取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另外的目标,换稍微有点行军经验又不激进的人来做主将,没准万余人马能跟张郃磕上好几天,即使交锋不利,也可以撤一程回头再打,不至于直接全军溃败。

所以我们知道马谡定的平蛮策略,有理有据,成功实践;但是他亲自带领街亭之战,惨遭大败。个人性格倒无所谓,三国人品有问题的多了去了

还有,坚决反对街亭阴谋论。马先生自己都说是脑洞。


一个适合做参谋的人才


马谡还是缺乏基层的历练,只能当一个参谋人才。一个人要成为元帅,首先要当班长、排长、连长、营长......而不是一下子到了师长、军长,马谡失败的问题还是一个经验的问题。


马谡,字幼常,公元190年--公元228年。

十九岁时,随马良侍奉刘备。后以荆州从事身份入蜀。

随后十二年,没有人知道马谡做了什么,直到......

公元223年,马谡三十三岁。

刘备病危,把孔明叫到床头问:“丞相观马谡之才如何?”

孔明说:“此人亦当世英才。”

刘备摇了摇头:“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还怕说得不清楚,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但刘备刚刚经历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其威信大不如从前。

同年,刘备卒,马谡随孔明归成都,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马谡在孔明账下,在问题上的见解,很受孔明赏识。

比如: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部队征讨南蛮。

攻下永昌后,马谡以天子差使身份来到诸葛亮帐前。

马谡说:“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孔明感慨道:“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意思是,你是我的知音呀。孔明对马谡好感度+1。

再比如:

孔明七擒七纵孟获。

第二次放回孟获后,孔明与马谡几人商议平蛮事情,忽然一人来带帐篷前,报称孟获差使他的弟弟孟优进纳宝贝。

孔明问马谡:“汝知其来意否?”

马谡说:“不敢明言。容某暗写于纸上,呈与丞相,看合钧意否?”

马谡完拿给孔明看。

孔明看罢,抚掌大笑:“擒孟获之计,吾已差派下也。汝之所见,正与吾同。”

孔明对马谡好感度+2。

再比如:

公元226年,曹睿登基,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上书守西凉。

孔明得到消息大吃一惊:“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马谡说:“某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曹睿之手。”

孔明问是何计,马谡说:“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

反间计成功,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接手司马懿的职权。

虽然曹睿没有杀司马懿只是将其削职归乡,虽然司马懿在不久后官复原职,但是,孔明对马谡好感度+3。

接下来就是驰名于史册的街亭之战。

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国,任命马谡为先锋。临行前,对马谡说:你可要小心谨慎守住此地,在马路上下寨,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但马谡没有听诸葛亮的安排,反而舍大道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

王平看不下去了,不住的劝谏:“我看此山是绝地,如果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马谡回答:“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可以一当百,此乃置之死地而后生。”

王平无奈,只好引5000兵士驻扎在山底,成为掎角之势。

当时司马懿得知街亭有兵把守,叹道:“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在得知‘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时,大喜道:“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

打探得知是马谡守街亭,司马懿大笑:“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司马懿先派兵断了蜀兵的汲水之道,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

马谡在山上,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虽迫于马谡之危,不得已强行下山打架,但很快被魏兵攻回山上。

到了晚上,马谡军士无水做饭,没有食物,军中大乱。道了半夜,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投降。司马懿顺势烧了一把火,马谡只得驱残兵下山逃奔。

街亭之败,诸葛亮兵微将寡,凭借一场空城计,才得以率领残部归蜀。

马谡领兵是立了军令状,孔明不得已挥泪斩马谡。

军士把马谡头颅掷于帐前,孔明大哭不已。

众问何故,孔明说:“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马谡亡年三十九岁。

我们回过头来谈谈马谡的经历。

公元209年,刘备初得荆州,伊籍推荐贤良:

“荆襄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幼者名谡,字幼常;其最贤者,眉间有白毛,名良,字季常。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公何不求此人而与之谋?”

刘备任命马良为从事,时年马良22岁,马谡19岁。

从此时起至刘备白帝城托孤,马谡只在历史舞台出现一次:马谡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马谡有如此评价:“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刘备死后,马谡跟随孔明,开始显露才华。

公元225年,马谡三十五岁,向孔明献平蛮计策,便有了七擒七纵孟获。

公元226年,马谡三十六岁,献离间计使司马懿削职归乡。

公元228年,马谡三十八岁,马谡以参军身份参与街亭之战,大败。

同年,马谡卒。

同时代人对马谡的评价。

乡里谚语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可见马谡才华不如马良,但此时马谡才19岁。

诸葛亮说:此人亦当世英才也。

刘备说: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司马懿说: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孔明斩马谡时,蒋琬劝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历史中马谡的位置。

成都南郊的武侯祠里有文武廊,蜀国的重要官员都有塑像。

文官廊十四位,以庞统为首,其次为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及程畿。

武将廊十四位,以赵云为首,其次为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及冯习。

其中马良塑像位于文官廊十三位,但没有马谡的位置。

马良塑像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

我们再说下魏延。

魏延,字文长,是蜀国著名大将,为蜀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公元227年,诸葛亮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并被进封为南郑侯。

后来魏延反叛,成为蜀国的罪臣,故没有被武侯祠武将廊收录,但不能否认魏延的军事才华。

马谡因街亭之战,也成为蜀国的罪臣,故没有被武侯祠文官廊收录,但也不能否认马谡的才华。

我们莫要纠结马谡。

三国时代英才辈出,比马谡优秀的人比比皆是,文有诸葛亮、庞统、贾诩、周瑜,武有关羽、张飞、赵云、典韦。

我们且放过马谡,去欣赏历史中真正的英才。

魏延部分,参考魏纪伟先生文章,侵删。


尽信书不如无书


设身处地的想一下:我马谡做了这么多年高级分析师的,也想证明一下自己的交易能力,更何况张郃也只是带了一支救援部队,自己这边也是精兵强将。分析师逮到一次能独立交易的机会不容易啊,更何况我马谡做了这么多年高级分析师了,应付一次这种小型交易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为啥不临高驻营,待张郃的小部队来了,直接灭了张郃,我马谡也就功成名就了。

分析师干的好好的,结果被基金经理安排去做交易员,谁知道这分析师也想学人家那些老交易员们,不听基金经理的下单指令,以为对手盘面弱,自己判断点位下单,风控没跟上,结果玩爆仓了。

教训:高级分析师到初级交易员,中间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的,不能因为自己分析师的工作做的好,就认为自己是个合格的交易员了。

话说分析师干的再好,又有几个能成为任泽平这样的顶级分析师呢,终究是没有交易员刺激啊!!!马谡童鞋也是有追求的。


看新版三国,个人判断,在收姜维之前,诸葛亮应该是把马谡当接班人培养的,每当帐内议事的时候总能看到马谡的身影,然后是孔明的悉心教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4e95401015o9l.html?tj=1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
戰國時期為什麼東方六國明知道秦國才是最大的禍患,但卻相互攻伐?
戰國時除了七雄和東周國,還有哪些國家存在?

TAG:历史 | 三国 | 马谡 |